CN219821196U - 变速器、车辆用动力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变速器、车辆用动力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21196U
CN219821196U CN202320595110.1U CN202320595110U CN219821196U CN 219821196 U CN219821196 U CN 219821196U CN 202320595110 U CN202320595110 U CN 202320595110U CN 219821196 U CN219821196 U CN 2198211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transmission
output shaft
vehicle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9511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艳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and Co KG
Priority to CN20232059511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211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211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211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申请提供了一种变速器、车辆用动力系统及车辆。在该变速器中,行星排的太阳轮与第一输出轴经由第一同步啮合机构选择性传动联接,行星排的行星轮架与输入轴经由第一离合机构受控传动联接,齿圈与第二输出轴经由第二同步啮合机构选择性传动联接。另外,第一电机与太阳轮始终传动联接,第二电机与第二输出轴始终传动联接。这样,在包括上述变速器和发动机的车辆中,能够实现在两轮驱动和四轮驱动之间转换的功能,由此改善了车辆的脱困能力,以适应不同路况。此外,还能够根据不同情况适配具有不同传动比的扭矩传递路径,进而改善了车辆的燃油经济性。

Description

变速器、车辆用动力系统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变速器、包括该变速器的车辆用动力系统及包括该车辆用动力系统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混合动力车辆中,经常采用具有双电机的车辆用动力系统,该车辆用动力系统可以实现多种工作模式,例如功率分流模式和串并行驱动模式等。但是,例如在公开号为CN115817141 A,名称为一种平行轴式双电机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公开的这种采用具有双电机的车辆用动力系统的混合动力车辆中,存在如下常见的问题。一方面,仅能够实现两轮驱动,因而脱困能力不足,对路况要求较高;另一方面,扭矩传递路径单一,导致燃油经济性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而做出了本申请。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变速器,采用该变速器的车辆能够改善车辆的脱困能力和燃油经济性。本申请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包括上述变速器的车辆用动力系统和包括该车辆用动力系统的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如下的变速器,包括行星排、输入轴、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第一离合机构、第一同步啮合机构、第二同步啮合机构、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
所述行星排包括太阳轮、多个行星轮、行星轮架和齿圈,所述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输出轴经由所述第一同步啮合机构选择性传动联接,所述行星轮架与所述输入轴经由所述第一离合机构受控传动联接,所述齿圈与所述第二输出轴经由所述第二同步啮合机构选择性传动联接,并且
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太阳轮始终传动联接,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输出轴始终传动联接。
在一种可选的方案中,还包括壳体和第二离合机构,所述齿圈与所述壳体经由所述第二离合机构受控相连。
在另一种可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一离合机构为湿式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机构为制动器。
在另一种可选的方案中,还包括第一中间轴、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
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以抗扭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三齿轮和所述第四齿轮以非抗扭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一中间轴,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始终处于啮合状态以构成第一齿轮副,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始终处于啮合状态以构成第二齿轮副,所述第一同步啮合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中间轴,经由所述第一同步啮合机构能够使得所述第一中间轴和所述第一输出轴经由所述第一齿轮副或所述第二齿轮副传动联接。
在另一种可选的方案中,还包括第五齿轮和第六齿轮,所述第五齿轮以抗扭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一中间轴,所述第六齿轮以抗扭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机的电机轴,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六齿轮始终处于啮合状态。
在另一种可选的方案中,还包括第二中间轴、第七齿轮、第八齿轮、第九齿轮和第十齿轮,
所述第七齿轮和所述第八齿轮以非抗扭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九齿轮和所述第十齿轮以抗扭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二中间轴,所述第七齿轮与所述第九齿轮始终处于啮合状态以构成第三齿轮副,所述第八齿轮与所述第十齿轮始终处于啮合状态以构成第四齿轮副,所述第二同步啮合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输出轴,经由所述第二同步啮合机构能够使得所述第二中间轴和所述第二输出轴经由所述第三齿轮副或所述第四齿轮副传动联接。
在另一种可选的方案中,还包括第十一齿轮和第十二齿轮,所述第十一齿轮以抗扭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二输出轴,所述第十二齿轮以抗扭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机的电机轴,所述第十一齿轮与所述第十二齿轮始终处于啮合状态。
在另一种可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所述行星排与所述输入轴同轴布置。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如下的车辆用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和以上技术方案中任意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变速器,所述发动机与所述输入轴传动联接。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如下的车辆,包括以上技术方案所述的车辆用动力系统,所述变速器的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中的一者与所述车辆的前轮传动联接,所述变速器的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中的另一者与所述车辆的后轮传动联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变速器、车辆用动力系统及车辆。在该变速器中,行星排的太阳轮与第一输出轴经由第一同步啮合机构选择性传动联接,行星排的行星轮架与输入轴经由第一离合机构受控传动联接,齿圈与第二输出轴经由第二同步啮合机构选择性传动联接。另外,第一电机与太阳轮始终传动联接,第二电机与第二输出轴始终传动联接。
这样,在包括上述变速器和发动机的车辆中,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中的一者可以与车辆的前轮传动联接,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中的另一者可以与车辆的后轮传动联接,由此该车辆能够实现在两轮驱动和四轮驱动之间转换的功能,由此改善了车辆的脱困能力,以适应不同路况。此外,利用同步啮合机构,能够使得发动机和电机的扭矩能够经由不同的扭矩传递路径传递到车辆的车轮,由此能够根据不同情况适配具有不同传动比的扭矩传递路径,进而改善了车辆的燃油经济性。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变速器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1B是示出了包括图1A中的变速器的车辆用动力系统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2A是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变速器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2B是示出了包括图2A中的变速器的车辆用动力系统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T变速器;EM1第一电机;EM2第二电机;C1第一离合机构;C2第二离合机构;A1第一同步啮合机构;A2第二同步啮合机构;H壳体;
S0输入轴;S11第一输出轴;S12第二输出轴;S21第一中间轴;S22第二中间轴;
P行星排;SG太阳轮;PG行星轮;PC行星轮架;RG齿圈;
G1第一齿轮;G2第二齿轮;G3第三齿轮;G4第四齿轮;G5第五齿轮;G6第六齿轮;G7第七齿轮;G8第八齿轮;G9第九齿轮;G10第十齿轮;G11第十一齿轮;G12第十二齿轮;
ICE发动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应当理解,这些具体的说明仅用于示教本领域技术人员如何实施本申请,而不用于穷举本申请的所有可行的方式,也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申请中,“传动联接”是指两个部件以能够传递扭矩的方式连接,包括这两个部件直接连接或者间接连接。“始终传动联接”是指两个部件始终保持传动联接状态,“受控传动联接”是指两个部件能够在保持传动联接状态和解除传动联接状态之间受控地切换,“选择性传动联接”是指两个部件能够选择不同的扭矩传递路径实现传动联接,并且能够在保持不同的传动联接状态和解除传动联接状态之间受控地切换。
在本申请中,一个部件以抗扭的方式设置于另一个部件是指一个部件安装于另一个部件,且两个部件之间能够传递扭矩并一起转动。
以下将首先结合说明书附图说明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变速器及包括该变速器的车辆用动力系统。
如图1A所示,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变速器T包括组装在一起的行星排P、输入轴S0、第一输出轴S11、第二输出轴S12、第一中间轴S21、第二中间轴S22、第一离合机构C1、第一同步啮合机构A1、第二同步啮合机构A2、第一电机EM1和第二电机EM2。行星排P、第二中间轴S22、第一离合机构C1、第一电机EM1、第二电机EM2与输入轴S0可以以同轴的方式布置。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A所示,第一电机EM1包括定子和能够相对于定子转动的转子,转子可以位于定子的径向内侧。第一电机EM1的转子可以经由第一电机EM1的电机轴与行星排P的太阳轮SG始终传动联接,该转子还可以经由电机轴以及第五齿轮G5和第六齿轮G6构成的齿轮副与第一中间轴S21始终传动联接,使得第一电机EM1与太阳轮SG和第一中间轴S21能够双向传递扭矩。在第一电机EM1由电池供给电能的情况下,第一电机EM1能够作为电动机向外部输出扭矩;在第一电机EM1获得来自外部的扭矩的情况下,第一电机EM1能够作为发电机向电池充电。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A所示,第二电机EM2包括定子和能够相对于定子转动的转子,转子可以位于定子的径向内侧。第二电机EM2可以与第一电机EM1共用上述电池。第二电机EM2的转子可以经由第二电机EM2的电机轴以及第十一齿轮G11和第十二齿轮G12构成的齿轮副与第二输出轴S12始终传动联接,使得第二电机EM2与第二输出轴S12能够双向传递扭矩。在第二电机EM2由电池供给电能的情况下,第二电机EM2能够作为电动机向外部输出递扭;在第二电机EM2获得来自外部的扭矩的情况下,第二电机EM2能够作为发电机向电池充电。
在本实施例中,变速器T中的齿轮传动机构能够在不同的扭矩传递路径中传递扭矩。具体地,如图1A所示,齿轮传动机构包括行星排P和多个构成传统的外接齿轮副的齿轮G1-G12。
具体地,如图1A所示,行星排P包括组装在一起的太阳轮SG、行星轮PG、行星轮架PC和齿圈RG。太阳轮SG与第一电机EM1的电机轴可以形成为一体从而始终传动联接。多个行星轮PG位于太阳轮SG的径向外侧且沿着周向均匀分布,各行星轮PG均与太阳轮SG始终齿啮合,使得随着太阳轮SG的转动各行星轮PG能够进行绕着各自的中心轴的自转和绕着太阳轮SG的公转。行星轮架PC位于太阳轮SG的径向外侧,并且多个行星轮PG安装于该行星轮架PC,行星轮架PC与输入轴S0经由第一离合机构C1受控传动联接。行星轮架PC转动能够带动多个行星轮PG进行公转,反过来说多个行星轮PG进行公转也能够带动行星轮架PC转动。齿圈RG位于多个行星轮PG的径向外侧并且可以与第二中间轴S22固定在一起从而始终传动联接,在齿圈RG和太阳轮SG之间形成供多个行星轮PG公转的轨道,齿圈RG与多个行星轮PG始终齿啮合。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A所示,通过齿轮G1-G12构成的外接齿轮副,能够实现不同轴之间的传动联接。具体地,第一齿轮G1和第二齿轮G2以抗扭的方式设置于第一输出轴S11,第三齿轮G3和第四齿轮G4以非抗扭的方式设置于第一中间轴S21,第一齿轮G1与第三齿轮G3始终处于啮合状态以构成第一齿轮副,第二齿轮G2与第四齿轮G4始终处于啮合状态以构成第二齿轮副。第一同步啮合机构A1可以是同步器且设置于第一中间轴S21,经由第一同步啮合机构A1能够使得第一中间轴S21和第一输出轴S11经由第一齿轮副或第二齿轮副传动联接。进一步地,第五齿轮G5以抗扭的方式设置于第一中间轴S21,第六齿轮G6以抗扭的方式设置于第一电机EM1的电机轴,第五齿轮G5与第六齿轮G6始终处于啮合状态,使得第一电机EM1的电机轴与第一中间轴S21始终传动联接。进一步地,第七齿轮G7和第八齿轮G8以非抗扭的方式设置于第二输出轴S12,第九齿轮G9和第十齿轮G10以抗扭的方式设置于第二中间轴S22,第七齿轮G7与第九齿轮G9始终处于啮合状态以构成第三齿轮副,第八齿轮G8与第十齿轮G10始终处于啮合状态以构成第四齿轮副。第二同步啮合机构A2可以是同步器且设置于第二输出轴S12,经由第二同步啮合机构A2能够使得第二中间轴S22和第二输出轴S12经由第三齿轮副或第四齿轮副传动联接。进一步地,第十一齿轮G11以抗扭的方式设置于第二输出轴S12,第十二齿轮G12以抗扭的方式设置于第二电机EM2的电机轴,第十一齿轮G11与第十二齿轮G12始终处于啮合状态,使得第二电机EM2的电机轴与第二输出轴S12始终传动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离合机构C1可以为湿式离合器。如图1A所示,第一离合机构C1位于输入轴S0和行星排P的行星轮架PC之间,使得输入轴S0与行星排P的行星轮架PC经由第一离合机构C1受控传动联接。在第一离合机构C1接合的情况下,输入轴S0与行星轮架PC实现传动联接,两者能够一起转动并传递扭矩;在第一离合机构C1分离的情况下,输入轴S0和行星轮架PC解除传动联接。
以下说明包括上述变速器T的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用动力系统。
如图1B所示,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用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ICE和图1A所示的变速器T。变速器T的输入轴S0可以与车辆的发动机ICE例如经由飞轮等减振器始终传动联接,变速器T的第一输出轴S11可以与设置在车辆的前桥的差速器始终传动联接,变速器T的第二输出轴S12可以与设置在车辆的后桥的差速器始终传动联接,由此构成能够在两轮驱动和四轮驱动之间进行切换的车辆用动力系统。由此,发动机ICE能够经由输入轴S0向变速器T传递扭矩或者经由输入轴S0接收来自变速器T的扭矩。
进一步地,图1B中示出的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用动力系统可以具有多种典型的工作模式。以下举例说明三种典型的工作模式:第一纯电机驱动模式、第二纯电机驱动模式和功率分流模式,并且对图1B中的车辆用动力系统的这三种工作模式对应的扭矩传递路径等进行说明。
当车辆用动力系统处于第一纯电机驱动模式时,
发动机ICE处于停止状态;
第一电机EM1处于停止状态;
第二电机EM2处于驱动状态;
第一离合机构C1分离;
第一同步啮合机构A1处于中性位置且第二同步啮合机构A2处于中性位置。
这样,如图1B所示,第二电机EM2经由第十二齿轮G12→第十一齿轮G11→第二输出轴S12向车辆的后轮传递扭矩,以用于驱动后轮转动。
当车辆用动力系统处于第二纯电机驱动模式时,
发动机ICE处于停止状态;
第一电机EM1处于驱动状态;
第二电机EM2处于驱动状态;
第一离合机构C1分离;
第一同步啮合机构A1朝向任一侧,例如图1B中的左侧接合,第二同步啮合机构A2处于中性位置。
这样,如图1B所示,第一电机EM1经由第六齿轮G6→第五齿轮G5→第一中间轴S21→第一同步啮合机构A1→第四齿轮G4→第二齿轮G2→第一输出轴S11向车辆的前轮传递扭矩,以用于驱动前轮转动;第二电机EM2经由第十二齿轮G12→第十一齿轮G11→第二输出轴S12向车辆的后轮传递扭矩,以用于驱动后轮转动。
当车辆用动力系统处于功率分流模式时,
发动机ICE处于驱动状态;
第一电机EM1处于发电状态;
第二电机EM2处于驱动状态;
第一离合机构C1接合;
第一同步啮合机构A1处于中性状态且第二同步啮合机构A2朝向任一侧,例如图1B中的左侧接合。
这样,如图1B所示,发动机ICE经由输入轴S0→第一离合机构C1→行星轮架PC→行星轮PG→太阳轮SG向第一电机EM1传递扭矩,以使第一电机EM1进行发电;发动机ICE还经由输入轴S0→第一离合机构C1→行星轮架PC→行星轮PG→齿圈RG→第二中间轴S22→第九齿轮G9→第七齿轮G7→第二同步啮合机构A2→第二输出轴S12向车辆的后轮传递扭矩,以用于驱动后轮转动;第二电机EM2经由第十二齿轮G12→第十一齿轮G11→第二输出轴S12向车辆的后轮传递扭矩,以用于驱动后轮转动。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说明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变速器及包括该变速器的车辆用动力系统。
如图2A所示,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变速器的结构与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变速器的结构基本相同,以下主要说明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A所示,变速器T还包括壳体H和第二离合机构C2。除了输入轴S0、第一输出轴S11和第二输出轴S12可以从壳体H的内部伸出之外,其它部件可以均位于壳体H的内部。进一步地,第二离合机构C2可以是制动器。如图2A所示,第二离合机构C2位于行星排P的齿圈RG和壳体H之间,使得齿圈RG与壳体H经由第二离合机构C2受控相连。也就是说,在第二离合机构C2接合的情况下,齿圈RG与壳体H彼此固定;在第二离合机构C2分离的情况下,齿圈RG能够相对于壳体H自由转动。
以下说明包括上述变速器T的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车辆用动力系统。
如图2B所示,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车辆用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ICE和图2A所示的变速器T。变速器T的输入轴S0可以与车辆的发动机ICE例如经由飞轮等减振器始终传动联接,变速器T的第一输出轴S11可以与设置在车辆的前桥的差速器始终传动联接,变速器T的第二输出轴S12可以与设置在车辆的后桥的差速器始终传动联接,由此构成能够在两轮驱动和四轮驱动之间进行切换的车辆用动力系统。由此,发动机ICE能够经由输入轴S0向变速器T传递扭矩或者经由输入轴S0接收来自变速器T的扭矩。
进一步地,与图1B示出的车辆用动力系统相比,图2B中示出的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车辆用动力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同样的工作模式,而且还能够实现纯发动机驱动模式等其它工作模式。下面以纯发动机驱动模式为例,对图2B中的车辆用动力系统的在这种工作模式下的扭矩传递路径等进行说明。
当车辆用动力系统处于纯发动机驱动模式时,
发动机ICE处于驱动状态;
第一电机EM1处于停止状态;
第二电机EM2处于停止状态;
第一离合机构C1接合且第二离合机构C2接合;
第一同步啮合机构A1朝向任一侧,例如图1B中的左侧接合,第二同步啮合机构A2处于中性位置。
这样,如图2B所示,发动机ICE经由输入轴S0→第一离合机构C1→行星轮架PC→行星轮PG→太阳轮SG→第六齿轮G6→第五齿轮G5→第一中间轴S21→第一同步啮合机构A1→第四齿轮G4→第二齿轮G2→第一输出轴S11向车辆的前轮传递扭矩,以驱动前轮转动。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变速器,包括该变速器的车辆用动力系统不仅能够实现包括功率分流模式在内的多种工作模式,而且能够在两轮驱动和四轮驱动之间进行切换。进一步地,车辆用动力系统具有多个挡位,能够选择传动比不同的扭矩传递路径传递扭矩,这样有利于改善燃油经济性。
进一步地,本申请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列举的实施例,以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补充说明。
i.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车辆用动力系统的车辆,其中变速器的第一输出轴与车辆的前轮传动联接,变速器的第二输出轴与车辆的后轮传动联接。
ii.在以上的具体实施例中,可以改变变速器T的齿轮传动机构的结构。例如可以设置更多个同步啮合机构以及与同步啮合机构对应的齿轮副,由此能够增加变速器T的扭矩传递路径的数量。
iii.在以上的实施例中说明了第一离合机构C1为湿式离合器,第二离合机构C2为制动器,但是本申请不限于此。在一个可选方案中,第一离合机构C1和第二离合机构C2可以均为湿式离合器。在另一个可选方案中,第一离合机构C1和第二离合机构C2可以均为干式离合器。

Claims (10)

1.一种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行星排(P)、输入轴(S0)、第一输出轴(S11)、第二输出轴(S12)、第一离合机构(C1)、第一同步啮合机构(A1)、第二同步啮合机构(A2)、第一电机(EM1)和第二电机(EM2),
所述行星排(P)包括太阳轮(SG)、多个行星轮(PG)、行星轮架(PC)和齿圈(RG),所述太阳轮(SG)与所述第一输出轴(S11)经由所述第一同步啮合机构(A1)选择性传动联接,所述行星轮架(PC)与所述输入轴(S0)经由所述第一离合机构(C1)受控传动联接,所述齿圈(RG)与所述第二输出轴(S12)经由所述第二同步啮合机构(A2)选择性传动联接,并且
所述第一电机(EM1)与所述太阳轮(SG)始终传动联接,所述第二电机(EM2)与所述第二输出轴(S12)始终传动联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H)和第二离合机构(C2),所述齿圈(RG)与所述壳体(H)经由所述第二离合机构(C2)受控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离合机构(C1)为湿式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机构(C2)为制动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中间轴(S21)、第一齿轮(G1)、第二齿轮(G2)、第三齿轮(G3)和第四齿轮(G4),
所述第一齿轮(G1)和所述第二齿轮(G2)以抗扭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一输出轴(S11),所述第三齿轮(G3)和所述第四齿轮(G4)以非抗扭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一中间轴(S21),所述第一齿轮(G1)与所述第三齿轮(G3)始终处于啮合状态以构成第一齿轮副,所述第二齿轮(G2)与所述第四齿轮(G4)始终处于啮合状态以构成第二齿轮副,所述第一同步啮合机构(A1)设置于所述第一中间轴(S21),经由所述第一同步啮合机构(A1)能够使得所述第一中间轴(S21)和所述第一输出轴(S11)经由所述第一齿轮副或所述第二齿轮副传动联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五齿轮(G5)和第六齿轮(G6),所述第五齿轮(G5)以抗扭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一中间轴(S21),所述第六齿轮(G6)以抗扭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机(EM1)的电机轴,所述第五齿轮(G5)与所述第六齿轮(G6)始终处于啮合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中间轴(S22)、第七齿轮(G7)、第八齿轮(G8)、第九齿轮(G9)和第十齿轮(G10),
所述第七齿轮(G7)和所述第八齿轮(G8)以非抗扭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二输出轴(S12),所述第九齿轮(G9)和所述第十齿轮(G10)以抗扭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二中间轴(S22),所述第七齿轮(G7)与所述第九齿轮(G9)始终处于啮合状态以构成第三齿轮副,所述第八齿轮(G8)与所述第十齿轮(G10)始终处于啮合状态以构成第四齿轮副,所述第二同步啮合机构(A2)设置于所述第二输出轴(S12),经由所述第二同步啮合机构(A2)能够使得所述第二中间轴(S22)和所述第二输出轴(S12)经由所述第三齿轮副或所述第四齿轮副传动联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十一齿轮(G11)和第十二齿轮(G12),所述第十一齿轮(G11)以抗扭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二输出轴(S12),所述第十二齿轮(G12)以抗扭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机(EM2)的电机轴,所述第十一齿轮(G11)与所述第十二齿轮(G12)始终处于啮合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EM1)、所述第二电机(EM2)、所述行星排(P)与所述输入轴(S0)同轴布置。
9.一种车辆用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ICE)和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T),所述发动机(ICE)与所述输入轴(S0)传动联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动力系统,所述变速器(T)的第一输出轴(S11)和第二输出轴(S12)中的一者与所述车辆的前轮传动联接,所述变速器(T)的第一输出轴(S11)和第二输出轴(S12)中的另一者与所述车辆的后轮传动联接。
CN202320595110.1U 2023-03-23 2023-03-23 变速器、车辆用动力系统及车辆 Active CN2198211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95110.1U CN219821196U (zh) 2023-03-23 2023-03-23 变速器、车辆用动力系统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95110.1U CN219821196U (zh) 2023-03-23 2023-03-23 变速器、车辆用动力系统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21196U true CN219821196U (zh) 2023-10-13

Family

ID=88274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95110.1U Active CN219821196U (zh) 2023-03-23 2023-03-23 变速器、车辆用动力系统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211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29156B2 (ja) 動力出力装置およびハイブリッド自動車
JP4140647B2 (ja) 動力出力装置およびハイブリッド自動車
CN110657218B (zh) 驱动装置
CN111655524B (zh) 混合动力变速器和车辆
JP4240091B2 (ja) 動力出力装置およびハイブリッド自動車
EP3750734B1 (en) Hybrid transmission and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WO2008050683A1 (fr) Dispositif de production de puissance et automobile hybride associée
CN113165493A (zh) 具有两个行星轮组和多个切换装置的混合动力变速器单元;以及机动车辆
CN113879104B (zh) 一种动力传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0234641U (zh) 一种用于车辆动力系统的电驱动传动装置
CN104553732A (zh) 混合动力车辆的变速器系统
JP3097528B2 (ja)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EP3476635A1 (en) Power drive system and vehicle
US11230180B2 (en) Transfer unit for a motor vehicle
JP2011016428A (ja) 動力伝達装置
CN219821196U (zh) 变速器、车辆用动力系统及车辆
CN110667367B (zh) 车辆及其动力传动系统
CN110594408B (zh) 车辆、动力传动系统、换档执行机构及其换档方法
CN221137606U (zh) 动力传动系统、四驱系统及车辆
CN221188120U (zh) 动力传动系统和车辆
CN221340179U (zh) 混合动力变速装置、混合动力系统及车辆
CN215360910U (zh) 用于四轮驱动机动车的双电机行星混合动力传动装置
CN221347829U (zh) 用于混合动力系统的变速器、混合动力系统及车辆
CN219840992U (zh) 车辆变速器、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221162189U (zh) 用于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统、四驱系统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