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09355U - 减振器、螺旋桨、电动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 Google Patents

减振器、螺旋桨、电动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09355U
CN219809355U CN202320793799.9U CN202320793799U CN219809355U CN 219809355 U CN219809355 U CN 219809355U CN 202320793799 U CN202320793799 U CN 202320793799U CN 219809355 U CN219809355 U CN 2198093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hing
shell
shock absorber
sliding
transmission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9379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海洋
王勇
李争柱
李金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ePropuls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ePropul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ePropuls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ePropul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9379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093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093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093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水域可移动设备技术领域,旨在解决减振器减振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提供减振器、螺旋桨、电动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其中,减振器用于连接于传动轴和桨毂之间,桨毂包括壳体和凸出部。减振器包括内壳、减振块、第一衬套和限位件。内壳用于与传动轴连接,并在传动轴的带动下转动。减振块一侧连接于内壳,另一侧用于连接于壳体的内壁。第一衬套连接于内壳,并具有滑动面,并沿滑动方向设于减振块的一侧,滑动方向平行于传动轴的轴向。限位件设于第一衬套背离减振块的一端,凸出部远离壳体一侧沿滑动方向可滑动地配合于滑动面,并限位于内壳和限位件之间。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提高减振器在传动轴的径向和轴向上的减振效果。

Description

减振器、螺旋桨、电动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水域可移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减振器、螺旋桨、电动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背景技术
已知的螺旋桨与带动螺旋桨转动的传动轴之间设有减振器,相关的橡胶减振器通常采用压装法安装于螺旋桨的桨毂和传动轴之间,然而通过压装法安装的橡胶减振器的刚度较大,其对传动轴和桨毂之间在传动轴的轴向和径向上的减振效果均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减振器、螺旋桨、电动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本申请提供一种减振器,所述减振器用于连接于传动轴和桨毂之间,所述桨毂包括壳体和从所述壳体的内壁径向凸出的凸出部。所述减振器包括内壳、减振块、第一衬套和限位件。内壳用于与所述传动轴连接,并在所述传动轴的带动下转动。所述减振块一侧连接于所述内壳,另一侧用于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内壁。所述第一衬套连接于所述内壳,并具有滑动面,并沿滑动方向设于所述减振块的一侧,滑动方向平行于所述传动轴的轴向。所述限位件设于所述第一衬套背离所述减振块的一端,所述凸出部远离所述壳体一侧沿所述滑动方向可滑动地配合于所述滑动面,并限位于所述内壳和所述限位件之间。
本申请的减振器连接于壳体和传动轴之间,使得减振器可以对传动轴与凸出部在传动轴的径向上起到减振作用,并且由于减振器还与凸出部沿滑动方向(滑动方向平行于传动轴的轴向)可滑动地配合,水流对桨叶产生向前的推进力使得壳体与传动轴存在出现相对位移的趋势时,固定连接于传动轴的减振器与凸出部产生滑动,从而使壳体在推进力的作用下与传动轴相对移动时不会受到限制,使得减振器可以对传动轴与凸出部在传动轴的轴向上起到减振作用,从而较好地保证了在传动轴的轴向和径向上的减振效果。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螺旋桨,包括桨毂和前述的减振器。所述桨毂包括壳体和从壳体的内壁径向凸出的凸出部,所述壳体用于收容传动轴。所述减振器固定于所述传动轴,并与所述凸出部沿所述传动轴的轴向可滑动地配合。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动推进器,包括主机、电机、传动轴和前述的螺旋桨。主机用于连接水域载体。电机设于所述主机。所述传动轴连接于所述电机。螺旋桨通过所述传动轴传动连接于所述电机。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水域可移动设备,包括水域载体和前述的电动推进器。所述电动推进器的主机安装于所述水域载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水域可移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水域可移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螺旋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减振器 10
桨毂 12
壳体 13
凸出部 14
内壳 15
减振块 16
第一衬套 17
滑动面 18
限位件 19
连接体 20
滑动体 21
配合凸起 22
滑动槽 23
滑动凸起 24
螺母 25
垫片 26
衬套组件 27
收容腔 28
开口 29
收容段 30
外扩段 31
衬套安装件 32
行程凸起 33
第二衬套 34
挡圈 35
收紧段 36
连接段 37
连接键 38
键槽 39
减振橡胶 40
外壳 41
螺旋桨 42
电动推进器 43
主机 44
电机 45
传动轴 46
水域可移动设备 47
水域载体 48
转向驱动件 49
转向轴 50
水下机壳 51
夹具 52
桨叶 54
第一端 55
第二端 56
台阶 57
滑动方向 58
传动机构 59
端盖 60
避让腔 61
输出轴 6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
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域可移动设备47,包括水域载体48和电动推进器43,电动推进器43连接于水域载体48,并用于推动水域载体48移动。
本实施例中的水域可移动设备47可以是客船、游艇等各种船舶,对应的水域载体48为船体,舷外机即为船外机。当然,水域可移动设备47也可以是渔船、帆船、或其他船舶,在此不做限定。
继续参见图1,电动推进器43包括主机44、电机45、传动轴46、水下机壳51、夹具52和螺旋桨42。主机44通过夹具52连接水域载体48,并位于水域上方。电机45设于主机44。传动轴46设于水下机壳51,并伸出至水下机壳51外侧与螺旋桨42连接。电机45的输出轴63通过传动机构59传动连接于传动轴46。电机45输出的动力经由传动机构59输送至传动轴46,再输送至螺旋桨42,以带动螺旋桨42转动以产生推进力,进而推动水域载体48移动。本实施例中,传动机构59为锥齿轮传动组件、行星轮系传动组件、联轴器传动组件等。
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2,电机45可直接置于水下机壳51内,并与螺旋桨42通过传动轴46直连。电动推进器43还包括转向轴50和转向驱动件49。转向驱动件49设于主机44内,并通过转向轴50连接于水下机壳51,转向驱动件49能够通过转向轴50带动水下机壳51转动,以调整螺旋桨42产生的推进力的水平方向。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3,螺旋桨42包括桨毂12和减振器10。桨毂12包括壳体13和从壳体13的内壁径向凸出的凸出部14,壳体13用于收容传动轴46。减振器10固定于传动轴46,并与凸出部14沿传动轴46的轴向可滑动地配合。本实施例中,壳体13上还设有桨叶54。电机45输出的动力依次经由传动轴46、减振器10到达桨毂12的壳体13,从而带动桨毂12的壳体13绕传动轴46的轴向转动,进而带动桨叶54转动,桨叶54在转动过程中推动水流,从而在桨叶54上产生作用力,即推进力,实现螺旋桨42带动水域载体48移动。
相关的减振器通过压装法安装于壳体和传动轴之间,在上述状况下无法在传动轴的轴向对壳体与传动轴之间的相对运动起到减振作用,使电动推进器的减振性能较差。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3,壳体13限定一端开口29的收容腔28,传动轴46从开口29伸入收容腔28并收容于收容腔28内。壳体13的另一端设有沿内壁径向凸出的凸出部14。桨毂12还包括端盖60,端盖60抵接于凸出部14背离开口29的一侧,并与壳体13连接,端盖60限定与收容腔28连通的避让腔61,传动轴46的一端伸入至避让腔61内,端盖60可以降低桨毂12、减振器10和传动轴46的组装难度。其他实施例中,壳体13的另一端可形成为封闭结构。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3,减振器10连接于壳体13和传动轴46之间,使得减振器10可以对传动轴46与凸出部14在传动轴46的径向上起到减振作用,并且由于减振器10还与凸出部14沿滑动方向58(滑动方向58平行于传动轴46的轴向)可滑动地配合,水流对桨叶54产生向前的推进力使得壳体13与传动轴46存在出现相对位移的趋势时,固定连接于传动轴46的减振器10与凸出部14产生滑动,从而使壳体13在推进力的作用下与传动轴46相对移动时不会受到限制,使得减振器10可以对传动轴46与凸出部14在传动轴46的轴向上起到减振作用,从而较好地保证了在传动轴46的轴向和径向上的减振效果。
请参阅图3,本实施例中,减振器10包括内壳15、减振块16、第一衬套17和限位件19。内壳15用于与传动轴46连接,并在传动轴46的带动下转动。减振块16一侧连接于内壳15,另一侧用于连接于壳体13的内壁。第一衬套17连接于内壳15,并具有滑动面18,并沿滑动方向58设于减振块16的一侧,滑动方向58平行于传动轴46的轴向。限位件19设于第一衬套17背离减振块16的一端,凸出部14远离壳体13一侧沿滑动方向58可滑动地配合于滑动面18,并限位于内壳15和限位件19之间。
本实施例的减振器10可以实现对壳体13和传动轴46之间在传动轴46的轴向和径向上的减振效果(详见前文论述)。同时,第一衬套17与内壳15配合,第一衬套17可以对内壳15的扭转方向起到限位作用,该限位作用可通过第一衬套17与内壳15之间的型面配合或者摩擦配合实现,以防止内壳15在传动轴46的带动下的转动过程中相对凸出部14转动,以使传动轴46可以依次通过内壳15、第一衬套17和凸出部14带动壳体13转动。
限位件19既能够避免第一衬套17脱出传动轴46,还能够对传动轴46和凸出部14之间沿滑动方向58上的运动起到限位作用,以避免壳体13在推进力的作用下与传动轴46的相对运动过大,并导致传动轴46抵顶壳体13内部,损坏壳体13的可能性,从而对壳体13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同时也可以避免传动轴46脱离壳体13。
内壳15可以便于减振块16与传动轴46的固定连接,以显著降低传动轴46与减振块16之间产生扭转方向上的相对运动的可能性。例如,内壳15的内表面设有连接键38,传动轴46设有与连接键38配合的键槽39,从而实现内壳15与传动轴46通过键配合固定连接。其他实施例中,内壳15与传动轴46也可以通过沿传动轴46的径向穿设于传动轴46和内壳15之间的锁紧螺钉等紧固件连接。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无须设置内壳15,并且减振块16为减振橡胶40,减振橡胶40可以直接硫化固定于传动轴46。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3,减振器10还包括外壳41,外壳41设于减振块16的外侧,并与壳体13的内壁连接,外壳41可以降低减振块16与壳体13之间的连接难度。本实施例中,外壳41可以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连接于壳体13的内壁,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穿设于壳体13和外壳41之间的连接结构(如螺钉销钉等)实现减振块16与壳体13的连接。再在其他实施例中,减振器10也可以无须设置外壳41,减振块16为减振橡胶40,减振橡胶40硫化固定于外壳41的内壁即可,同样可以实现减振块16与壳体13的稳定可靠连接,显著降低减振块16与壳体13沿传动轴46的扭转方向相对位移的可能性,保证减振块16对壳体13和传动轴46之间起到传动轴46的径向方向上的减振效果。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3,内壳15包括连接体20和滑动体21,连接体20连接减振块16,滑动体21设于连接体20靠近第一衬套17的一端,第一衬套17套设于滑动体21,连接体20的端部设有配合凸起22,配合凸起22与滑动体21之间形成滑动槽23,凸出部14朝向连接体20的一侧设有滑动凸起24,滑动槽23与滑动凸起24相适配。滑动槽23与滑动凸起24的配合可以对内壳15与壳体13之间沿滑动方向58的位移行程起到限制作用。
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凸出部14朝向连接体20的侧面设置滑槽,在连接体20的端部凸设滑动块,并使滑动块与滑槽配合。
此外,滑动凸起24的设置可以提高凸出部14与第一衬套17在滑动方向58上的接触尺寸,能够降低传动轴46与凸出部14的相对运动方向偏离滑动方向58的可能性。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3,限位件19包括螺母25和垫片26,垫片26抵靠于第一衬套17,螺母25用于套设于传动轴46,并抵靠于垫片26,以将第一衬套17抵顶于内壳15,凸出部14限位于内壳15和垫片26之间。螺母25可将垫片26压紧于第一衬套17,使第一衬套17与内壳15相对固定,并使凸出部14对第一衬套17起到限位作用,以以避免第一衬套17脱出传动轴46。其他实施例中,限位件19也可以设为螺纹连接于传动轴46端部的限位螺钉,限位螺钉包括螺钉柱和螺钉帽,螺钉柱穿设于传动轴46,螺钉帽对第一衬套17起到限位作用。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3,减振器10还包括衬套组件27,衬套组件27设于内壳15背离第一衬套17的一端,衬套组件27可滑动地配合于壳体13的内壁。
限位件19能够对内壳15沿滑动方向58的第一端55起到限位作用,衬套组件27能够对内壳15沿滑动方向58的第二端56起到限位作用,从而将内壳15及减振块16可靠地限位于收容腔28内。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3,收容腔28包括收容段30和外扩段31,减振块16容置于收容段30,外扩段31设于收容腔28的开口端,衬套组件27可滑动地配合于外扩段31。
外扩段31与收容段30之间形成有台阶57,衬套组件27通过内壳15固定于传动轴46,在传动轴46带动衬套组件27相对壳体13运动时,台阶57可以对衬套组件27起到限位作用,该处限位结构能够与凸出部14和垫片26之间的限位作用配合,提高对传动轴46和壳体13在滑动方向58上的行程限位效果。其他实施例中,收容腔28也可以直接设为直筒状结构,并通过垫片26起到限位作用即可。此外,其他实施例中,收容腔28靠近开口29的一部分可以设置沿收容腔28的表面内凹的行程槽,并使衬套组件27配合于行程槽内,同样可以实现对连接于衬套组件27的传动轴46的运动限位。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3,衬套组件27包括衬套安装件32和第二衬套34。衬套安装件32套设于减振块16并与减振块16连接,衬套安装件32的外表面凸设有行程凸起33。第二衬套34套设于衬套安装件32背离第一衬套17的一端,并抵靠于行程凸起33,第二衬套34和行程凸起33分别可滑动地配合于外扩段31。
第二衬套34可以对内壳15的扭转方向起到限位作用,防止内壳15在传动轴46的带动下的转动过程中相对凸出部14转动,以使传动轴46可以依次通过内壳15、第二衬套34和凸出部14带动壳体13转动。并且,第二衬套34与第一衬套17互相配合,可以使传动轴46各处均能较为可靠地带动壳体13各处转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无须在衬套安装件32设置行程凸起33,并在第二衬套34靠近减振块16的端部设置配合凸缘,衬套安装件32抵靠于配合凸缘即可。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3,衬套安装件32与内壳15过盈配合。其他实施例中,衬套安装件32也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等锁紧结构与内壳15固定连接,又或者通过键连接的方式与内壳15固定连接,衬套安装件32与内壳15的固定方式有多种,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3,衬套组件27还包括挡圈35,挡圈35套设于衬套安装件32,第二衬套34的两端分别抵靠于挡圈35和行程凸起33。通过挡圈35和行程凸起33可以将第二衬套34固定于衬套安装件32,以使第二衬套34不会与衬套安装件32产生滑动方向58上的相对位移。本实施例中,挡圈35可通过螺栓等紧固件固定连接于衬套安装件32。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无须设置挡圈35和行程凸起33,并在衬套安装件32的周面设置内凹的固定槽,第二衬套34固定配合于固定槽内即可。又或者,行程凸起33和挡圈35的位置可以互相对换。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3,内壳15还包括收紧段36和连接段37,减振块16连接于连接段37,连接段37的外径大于收紧段36的外径,衬套安装件32固定于收紧段36,并抵靠于连接段37。衬套安装件32套接于收紧段36后,能够通过抵靠于连接段37起到限位作用,以便于提高衬套安装件32和内壳15的组装效率。其他实施例中,内壳15也可以设为直筒状的结构,并在衬套安装件32和内壳15上分别设置对应的固定孔进行位置对准,同样可以保证衬套安装件32在内壳15上的组装效率。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以上较佳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都不应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6)

1.一种减振器,用于连接于传动轴和桨毂之间,所述桨毂包括壳体和从所述壳体的内壁径向凸出的凸出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振器包括:
内壳,所述用于与所述传动轴连接,并在所述传动轴的带动下转动;
减振块,所述减振块一侧连接于所述内壳,另一侧用于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内壁;
第一衬套,连接于所述内壳,并具有滑动面,并沿滑动方向设于所述减振块的一侧,所述滑动方向平行于所述传动轴的轴向;
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于所述第一衬套背离所述减振块的一端,所述凸出部远离所述壳体一侧沿所述滑动方向可滑动地配合于所述滑动面,并限位于所述内壳和所述限位件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壳包括连接体和滑动体,所述连接体连接所述减振块,所述滑动体设于所述连接体一端,所述第一衬套套设于所述滑动体,所述连接体的端部设有配合凸起,所述配合凸起与所述滑动体之间形成滑动槽,所述凸出部朝向所述连接体的一侧设有滑动凸起,所述滑动槽与所述滑动凸起相适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件包括螺母和垫片,所述垫片抵靠于所述第一衬套,所述螺母用于套设于所述传动轴,并抵靠于所述垫片,以将所述第一衬套抵顶于所述内壳,所述凸出部限位于所述内壳和所述垫片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振器还包括衬套组件,所述衬套组件设于所述内壳背离所述第一衬套的一端,所述衬套组件可滑动地配合于所述壳体的内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限定一端开口的收容腔,所述收容腔包括收容段和外扩段,所述减振块容置于所述收容段,所述外扩段设于所述收容腔的开口端,所述衬套组件可滑动地配合于所述外扩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衬套组件包括:
衬套安装件,所述衬套安装件套设于所述减振块并与所述减振块连接,所述衬套安装件的外表面凸设有行程凸起;
第二衬套,所述第二衬套套设于所述衬套安装件背离所述第一衬套的一端,并抵靠于所述行程凸起,所述第二衬套和所述行程凸起分别可滑动地配合于所述外扩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衬套安装件与所述内壳过盈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衬套组件还包括挡圈,所述挡圈套设于所述衬套安装件,所述第二衬套的两端分别抵靠于所述挡圈和所述行程凸起。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壳还包括收紧段和连接段,所述减振块连接于所述连接段,所述连接段的外径大于所述收紧段的外径,所述衬套安装件固定于所述收紧段,并抵靠于所述连接段。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壳设有连接键,所述传动轴设有与所述连接键配合的键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振块为减振橡胶,所述减振橡胶硫化固定于所述桨毂的内壁。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振器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设于所述减振块的外壁,所述外壳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内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过盈配合于所述壳体。
14.一种螺旋桨,其特征在于,包括:
桨毂,所述桨毂包括壳体和从壳体的内壁径向凸出的凸出部,所述壳体用于收容传动轴;
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减振器,所述减振器固定于所述传动轴,并与所述凸出部沿所述传动轴的轴向可滑动地配合。
15.一种电动推进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机,用于连接水域载体;
电机,设于所述主机;
传动轴,所述传动轴连接于所述电机,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螺旋桨,通过所述传动轴传动连接于所述电机。
16.一种水域可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水域载体;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动推进器,所述电动推进器的主机安装于所述水域载体。
CN202320793799.9U 2023-04-10 2023-04-10 减振器、螺旋桨、电动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Active CN2198093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93799.9U CN219809355U (zh) 2023-04-10 2023-04-10 减振器、螺旋桨、电动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93799.9U CN219809355U (zh) 2023-04-10 2023-04-10 减振器、螺旋桨、电动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09355U true CN219809355U (zh) 2023-10-10

Family

ID=88209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93799.9U Active CN219809355U (zh) 2023-04-10 2023-04-10 减振器、螺旋桨、电动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093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13587B1 (ko) 선박의 추진장치 및 이를 갖춘 선박
CN219809355U (zh) 减振器、螺旋桨、电动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CN216443769U (zh) 一种卧式舷外机的传动机构
EP2716540B1 (en) Ship propulsion device and ship having the same
KR101445716B1 (ko) 선박용 추진장치의 선미 결합구조 및 그 설치방법과 이를 갖춘 선박
KR101313594B1 (ko) 선박의 추진장치 및 이를 갖춘 선박
KR20120139188A (ko) 선박용 추진장치 및 그 조립 방법
KR101313574B1 (ko) 선박의 추진장치 및 이를 갖춘 선박
CN216994818U (zh) 轴向减振器
KR101291137B1 (ko) 선박용 추진장치 및 이를 갖춘 선박
KR101302982B1 (ko) 선박용 추진장치 및 이를 갖춘 선박
KR101444341B1 (ko) 선박 프로펠러 설치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프로펠러의 설치방법
KR101380658B1 (ko) 선박용 추진장치 및 이를 갖춘 선박
KR101358118B1 (ko) 선박용 추진장치 및 이를 갖춘 선박
KR101444340B1 (ko) 선박용 추진장치 및 이를 갖춘 선박
KR101422477B1 (ko) 선박용 추진장치의 선미 결합구조 및 그 설치방법과 이를 갖춘 선박
KR101313612B1 (ko) 선박용 추진장치 및 이를 갖춘 선박
KR101360750B1 (ko) 선박용 추진장치 및 그 설치방법과 이를 갖춘 선박
KR101247776B1 (ko) 선박용 추진장치 및 그 설치방법과 이를 갖춘 선박
KR101302983B1 (ko) 선박용 추진장치 및 이를 갖춘 선박
KR101422478B1 (ko) 선박용 추진장치 및 이를 갖춘 선박
KR101324967B1 (ko) 선박용 추진장치 및 이를 갖춘 선박
KR101390820B1 (ko) 선박용 추진장치 및 이를 갖춘 선박
KR20130125673A (ko) 선박용 추진장치 및 이를 갖춘 선박
KR20130121568A (ko) 선박용 추진장치 및 이를 갖춘 선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