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74167U - 一种基于压风抽排的上隅角低氧环境治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压风抽排的上隅角低氧环境治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74167U
CN219774167U CN202320748754.XU CN202320748754U CN219774167U CN 219774167 U CN219774167 U CN 219774167U CN 202320748754 U CN202320748754 U CN 202320748754U CN 219774167 U CN219774167 U CN 2197741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guide
pipe
flow guide
pip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4875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晁江坤
褚廷湘
沈玲
刘伟
韩学锋
余明高
邵翔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32074875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741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741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741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新型涉及一种基于压风抽排的上隅角低氧环境治理装置,包括射流风机、排风管、定位横担、换气风口、控制阀及驱动电路,排风管外表面与若干沿其轴线方向分布的定位横担,射流风机至少一个,与排风管前端面连通并同轴分布,定位横担下端面设至少一个换气风口,换气风口通过导流支管与排风管连通且各换气风口间相互并联,导流支管与排风管间通过控制阀连通,驱动电路与靠近射流风机位置的定位横担外表面连接。本新型可有效满足多种不同巷道空间结构配套使用的需要,空气换气效率高,可有效的提高巷道换气作业效率,并克服了传统管道系统随驱动风机距离增加排气效率下降的缺陷,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换气作业稳定性,降低了设备运行能耗。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压风抽排的上隅角低氧环境治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新型涉及一种基于压风抽排的上隅角低氧环境治理装置,属矿井通风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当前在针对上隅角低氧环境的治理作业中,当前开发了多种的上隅角低氧环境治理装置,如专利申请号为“202010822766.3”的“一种回采工作面上隅角低氧的处理方法”等治理设备及技术,虽然当前的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使用的需要,但在使用中当前的治理设备往往结构相对固定,易受使用环境影响而导致安装维护作业难度大,设备的灵活性和通用性均较差;另一方面在运行中由于需要对长距离内进行通风换气作业,从而导致需要设置多台风机进行接力驱动运行,从而增加了设备的复杂性和运行能耗,而若采用单台或相邻两台驱动风机设备间间距较大时,则随着通风管道距离增加,不同部位管道内回风换气气流流量、压力均存在严重的衰减,从而影响治理效率和质量。
基于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缺陷,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了一种基于压风抽排的上隅角低氧环境治理装置,旨在通过该集气设备,解决一些现存的装备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上的不足,本新型提供一种基于压风抽排的上隅角低氧环境治理装置,该新型结构简单,且集成化和模块化程度高,可有效满足多种不同巷道空间结构配套使用的需要, 空气换气效率高,可有效的提高巷道换气作业效率,并克服了传统管道系统随驱动风机距离增加排气效率下降的缺陷,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换气作业稳定性,降低了设备运行能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基于压风抽排的上隅角低氧环境治理装置,包括射流风机、排风管、定位横担、换气风口、控制阀及驱动电路,排风管外表面与若干沿其轴线方向分布的定位横担,射流风机至少一个,与排风管前端面连通并同轴分布,定位横担下端面设至少一个换气风口,换气风口通过导流支管与排风管连通且各换气风口间相互并联,导流支管与排风管间通过控制阀连通,排风管包括导流风管、空气放大器、增压风机、弹性导流套、多通阀,其中所述导流风管若干,各导流风管间同轴分布并通过空气放大器间连通,且导流风管、空气放大器间同轴分布,每个导流风管均与1—3个定位横担间连接,空气放大器通过引流管与增压风机连通,且弹性导流套至少一个,嵌于导流风管内并与导流风管间同轴分布,且每个导流风管内的弹性导流套数量不大于2个,同时各弹性导流套分别通过导流支管与增压风机连通,且空气放大器、弹性导流套所连接的导流支管通过多通阀与增压风机连通,驱动电路与靠近射流风机位置的定位横担外表面连接,并分别与射流风机、控制阀及排风管的各增压风机及多通阀间电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导流套包括硬质承载环、导向滑轨、拉簧、承载弹簧圈、柔性囊套、连接管头、气压传感器及滑块,所述硬质承载环为与导流风管同轴分布的环状结构,与导流风管内侧面连接,所述导向滑轨至少三条,环绕硬质承载环轴线均布,且各导向滑轨后端面与硬质承载环前端面连接,导向滑轨轴线与硬质承载环轴线相交并呈30°—60°夹角,且各导向滑轨与硬质承载环共同构成圆台框架结构的承载龙骨,且承载龙骨前端面直径为其后端面直径的30%—60%,所述承载弹簧圈为与硬质承载环同轴分布的环状结构,承载弹簧圈通过滑块与导向滑轨间滑动连接并位于承载龙骨内,所述导向滑轨内设一条与其同轴分布的拉簧,所述拉簧一端与硬质承载环连接,另一端与滑块连接,所述柔性囊套为与承载龙骨同轴分布的空心圆台管状结构,所述柔性囊套后端面包覆在硬质承载环内侧面外,前端面包覆在承载弹簧圈内侧面外,所述柔性囊套后端面设连接管头,所述连接管头与导流支管连通,连接管头与导流支管间通过控制阀连通,且连接管头处另设一个气压传感器,所述气压传感器和控制阀均与驱动电路电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滑轨与导流风管内侧面间通过至少两条沿其轴线分布的弹性连接柱铰接,其轴线与导流风管轴线相交并呈30°—90°夹角,且其中至少一个导向滑轨前端面处设气压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所述气压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均与驱动电路电气连接,同时所述柔性囊套后端面与导流风管内侧面间另通过弹性密封环与导流风管内侧间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横担包括基座、滑块、连接锚杆、定位销,所述基座为“H”字型槽状结构,其左端面及右端面均设个调节槽,所述调节槽轴线与基座轴线垂直并相交,所述滑块为圆形块状结构,且每个调节槽内均设一个滑块,滑块通过棘轮机构与调节槽槽壁铰接,且铰接轴与基座轴线垂直分布并相交,同时与铰接轴与调节槽槽壁垂直分布,所述滑块外侧面通过调节槽分别位于基座上端面、下端面及其侧端面外,所述滑块外侧面设至少两个环绕滑块中心均布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轴线沿滑块径线方向分布,所述连接锚杆共两个,通过连接孔分别与疾走两端位置的滑块连接,且连接锚杆与连接孔同轴分布,所述滑块对应的调节槽槽壁设一个与滑块铰接轴线同轴分布的圆弧状定位槽,所述滑块通过定位槽与调节槽侧壁对应的基座侧表面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换气风口包括定位底座、导向滑槽、回风口、防护壳、流量传感器、连接管头、导流板,其中所述导向滑槽为横断面呈“工”字型槽状结构,其轴线与定位横担轴线平行分布,所述导向滑槽上端面的槽体包覆在定位横担下端面外,所述定位底座至少一个,嵌于导向滑槽下端面的槽体内,与导向滑槽间滑动连接,所述定位底座下端面与一个回风口连接并同轴分布,所述回风口上端面与连接管头连接,并通过连接管头与导流支管间连通,所述防护壳为轴向截面呈等腰梯形的圆台结构,其上端面与定位底座下端面连接,包覆在回风口外并与回风口间同轴分布,所述防护壳下端面位于回风口下端面的下方至少10毫米,且防护壳下端面直径为其上端面直径的20%—50%,同时比回风口下端面直径大至少5厘米,所述导流板至少三条,嵌于防护壳内并位于防护壳和回风口之间的间隙内,所述导流板板面与回风口轴线呈0°—45°夹角,且导流板下端面位于防护壳下端面外至少0—20毫米,同时其中一个导流板下端面位置处设一个流量传感器,所述流量传感器与驱动电路电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板其上端面与定位底座下端面间设至少5毫米的隔离间隙,导流板侧表面与回风口、防护壳侧壁间通过弹片连接;所述导流板采用矩形板状结构、等腰梯形板状结构及尖劈结构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增压风机及多通阀均与定位横担连接,所述增压风机通过多通阀另与若干导流支管连通,并通过导流支管与增压风机周边相邻的多个换气风口间连通,且所述换气风口与导流支管间通过三通阀连通,三通阀与驱动电路电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电路为以可编程控制为基础的电路系统,且驱动电路另设至少一个串口通讯电路,每个串口通讯电路均设至少两个串口通讯端口。
本新型结构简单,且集成化和模块化程度高,可有效满足多种不同巷道空间结构配套使用的需要, 空气换气效率高,可有效的提高巷道换气作业效率,并克服了传统管道系统随驱动风机距离增加排气效率下降的缺陷,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换气作业稳定性,降低了设备运行能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新型;
图1为本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排风管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弹性导流套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定位横担结构示意图;
图5为换气风口侧视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施工,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新型。
如图1-5所示,一种基于压风抽排的上隅角低氧环境治理装置,包括射流风机1、排风管2、定位横担3、换气风口4、控制阀5及驱动电路6,排风管1外表面与若干沿其轴线方向分布的定位横担3,射流风机1至少一个,与排风管2前端面连通并同轴分布,定位横担3下端面设至少一个换气风口4,换气风口4通过导流支管7与排风管2连通且各换气风口4间相互并联,导流支管7与排风管2间通过控制阀5连通。
本实施例中,排风管2包括导流风管21、空气放大器22、增压风机23、弹性导流套24、多通阀25,其中所述导流风管21若干,各导流风管21间同轴分布并通过空气放大器22间连通,且导流风管21、空气放大器22间同轴分布,每个导流风管21均与1—3个定位横担3间连接,空气放大器22通过引流管26与增压风机23连通,且弹性导流套24至少一个,嵌于导流风管21内并与导流风管21间同轴分布,且每个导流风管21内的弹性导流套24数量不大于2个,同时各弹性导流套24分别通过导流支管7与增压风机23连通,且空气放大器22、弹性导流套24所连接的导流支管7通过多通阀25与增压风机23连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路6与靠近射流风机1位置的定位横担3外表面连接,并分别与射流风机1、控制阀5及排风管2的各增压风机23及多通阀25间电气连接。
重点说明的,所述弹性导流套24包括硬质承载环241、导向滑轨242、拉簧243、承载弹簧圈244、柔性囊套245、连接管头246、气压传感器247及滑块248,所述硬质承载环241为与导流风管21同轴分布的环状结构,与导流风管21内侧面连接,所述导向滑轨242至少三条,环绕硬质承载环241轴线均布,且各导向滑轨242后端面与硬质承载环241前端面连接,导向滑轨242轴线与硬质承载环241轴线相交并呈30°—60°夹角,且各导向滑轨242与硬质承载241环共同构成圆台框架结构的承载龙骨,且承载龙骨前端面直径为其后端面直径的30%—60%,所述承载弹簧圈244为与硬质承载环241同轴分布的环状结构,承载弹簧圈244通过滑块248与导向滑轨242间滑动连接并位于承载龙骨内,所述导向滑轨242内设一条与其同轴分布的拉簧243,所述拉簧243一端与硬质承载环241连接,另一端与滑块248连接,所述柔性囊套245为与承载龙骨同轴分布的空心圆台管状结构,所述柔性囊套245后端面包覆在硬质承载环241内侧面外,前端面包覆在承载弹簧圈244内侧面外,所述柔性囊套245后端面设连接管头246,所述连接管头246与导流支管7连通,连接管头246与导流支管7间通过控制阀5连通,且连接管头246处另设一个气压传感器247,所述气压传感器247和控制阀5均与驱动电路6电气连接。
在运行中,利用增压后的气体药理,驱动弹性导流套的柔性囊套体积随输入其内部气体压力增加而同步膨胀,在其体积膨胀过程中沿导向滑轨移动,由于导向滑轨与硬质承载环轴线相交并呈30°—60°夹角,使得其体积沿导向滑轨方向膨胀时,其前端面管径逐渐减小,从而达到调整导流风管内局部结构内径来达到调整气流流量、压力的目的;
在柔性囊套内气压增加驱动器体积膨胀时,拉簧、承载弹簧圈同步进行弹性势能积累,在柔性囊套内气压减小时,柔性囊套的体积在拉簧、承载弹簧圈的弹力驱动下回缩,增加其前端面的管径;从而完成柔性囊套对排风管局部结构内径调整的目的。
其中,所述导向滑轨242与导流风管21内侧面间通过至少两条沿其轴线分布的弹性连接柱12铰接,其轴线与导流风管21轴线相交并呈30°—90°夹角,且其中至少一个导向滑轨242前端面处设气压传感器247和流量传感器8,所述气压传感器247和流量传感器8均与驱动电路7电气连接,同时所述柔性囊套245后端面与导流风管21内侧面间另通过弹性密封环9与导流风管21内侧间连接。
通过设置的弹性连接柱,在首先对导向滑轨固定的同时,另可对气流流动时产生的震动进行弹性吸收,提高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降低气流流动时导致机械震动产生的噪音;设置的柔性囊套在辅助降低风噪的同时,另防止柔性囊套与导流风管内侧面间缝隙漏风情况发生。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横担3包括基座31、滑块248、连接锚杆33、定位销34,所述基座31为“H”字型槽状结构,其左端面及右端面均设个调节槽32,所述调节槽32轴线与基座31轴线垂直并相交,所述滑块248为圆形块状结构,且每个调节槽32内均设一个滑块248,滑块248通过棘轮机构与调节槽32槽壁铰接,且铰接轴与基座31轴线垂直分布并相交,同时与铰接轴与调节槽32槽壁垂直分布,所述滑块248外侧面通过调节槽32分别位于基座31上端面、下端面及其侧端面外,所述滑块248外侧面设至少两个环绕滑块248中心均布的连接孔35,所述连接孔35轴线沿滑块248径线方向分布,所述连接锚杆33共两个,通过连接孔35分别与疾走两端位置的滑块248连接,且连接锚杆33与连接孔35同轴分布,所述滑块248对应的调节槽32槽壁设一个与滑块248铰接轴线同轴分布的圆弧状定位槽36,所述滑块248通过定位槽36与调节槽32侧壁对应的基座31侧表面连接。
通过旋转滑块达到调整连接锚杆工作位置的目的,从而达到通过调整连接锚杆工作位置实现对定位横担整体与不同安装位置间灵活适应并安装的目的。
此外,所述换气风口4包括定位底座41、导向滑槽42、回风口43、防护壳44、流量传感器8、连接管头246、导流板45,其中所述导向滑槽42为横断面呈“工”字型槽状结构,其轴线与定位横担3轴线平行分布,所述导向滑槽42上端面的槽体包覆在定位横担3下端面外,所述定位底座41至少一个,嵌于导向滑槽42下端面的槽体内,与导向滑槽42间滑动连接,所述定位底座41下端面与一个回风口43连接并同轴分布,所述回风口43上端面与连接管头246连接,并通过连接管头246与导流支管7间连通,所述防护壳44为轴向截面呈等腰梯形的圆台结构,其上端面与定位底座41下端面连接,包覆在回风口43外并与回风口43间同轴分布,所述防护壳44下端面位于回风口43下端面的下方至少10毫米,且防护壳44下端面直径为其上端面直径的20%—50%,同时比回风口43下端面直径大至少5厘米,所述导流板45至少三条,嵌于防护壳44内并位于防护壳44和回风口43之间的间隙内,所述导流板45板面与回风口43轴线呈0°—45°夹角,且导流板43下端面位于防护壳44下端面外至少0—20毫米,同时其中一个导流板45下端面位置处设一个流量传感器8,所述流量传感器8与驱动电路6电气连接。
进一步优化的,所述导流板45其上端面与定位底座41下端面间设至少5毫米的隔离间隙,导流板455侧表面与回风口43、防护壳44侧壁间通过弹片10连接;所述导流板10采用矩形板状结构、等腰梯形板状结构及尖劈结构中的任意一种。
通过防护壳和导流板有效的对回风口进行保护,防止外力冲击对回风口造成的损害,同时通过导流板对流入回风口内的气流进行导向,提高气流进入回风口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导流板和弹片结构,降低气流流动时机械振动产生的噪声和扰流,从而有效提高回风口运行的效率和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增压风机23及多通阀25均与定位横担3连接,所述增压风机23通过多通阀25另与若干导流支管7连通,并通过导流支管7与增压风机23周边相邻的多个换气风口4间连通,且所述换气风口4与导流支管7间通过三通阀11连通,三通阀11与驱动电路6电气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路6为以可编程控制为基础的电路系统,且驱动电路另设至少一个串口通讯电路,每个串口通讯电路均设至少两个串口通讯端口。
本新型在具体实施中,首先根据巷道等结构布局走向,在巷道顶部依次布设定位横担,然后通过定位横担设置射流风机、排风管、换气风口、控制阀及驱动电路,并设射流风机与外部的通风系统连通,使驱动电路与外部的电控系统电气连接,即可完成本新型装配。
本新型在运行过程中,首先驱动射流风机运行,在射流风机驱动下使排风管内形成负压环境,然后利用排风管内的负压环境驱动巷道内气体通过换气风口进入到排风管内并在射流风机驱动下排出。
在射流风机运行时,由气压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对排风管和换气口出气流的压力和流量进行检测,根据时间气流流动的压力和流量,驱动气流流速不足位置处的增压风机运行,由增压风机对巷道内气流进行增压并将增压后的气体一方面输送至空气放大器处,利用空气放大器的作用提高排风管内气流的流速和压力;另一方面利用增压后的气体药理,驱动弹性导流套的柔性囊套体积随输入其内部气体压力增加而同步膨胀,在其体积膨胀过程中沿导向滑轨移动,使得其体积膨胀与其前端面管径呈反比,从而达到调整导流风管内局部结构内径来达到调整气流流量、压力的目的;从而整体确保排风管内整体风压环境的稳定,并确保排风管各部位排风效率和排风量稳定;
此外,运行中,增压风机另可直接通过换气风口进行巷道内气流收集增压,提高换气风口运行效率。
本新型结构简单,且集成化和模块化程度高,可有效满足多种不同巷道空间结构配套使用的需要, 空气换气效率高,可有效的提高巷道换气作业效率,并克服了传统管道系统随驱动风机距离增加排气效率下降的缺陷,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换气作业稳定性,降低了设备运行能耗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新型范围内。本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8)

1.一种基于压风抽排的上隅角低氧环境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于压风抽排的上隅角低氧环境治理装置包括射流风机、排风管、定位横担、换气风口、控制阀及驱动电路,所述排风管外表面与若干沿其轴线方向分布的定位横担,所述射流风机至少一个,与排风管前端面连通并同轴分布,所述定位横担下端面设至少一个换气风口,所述换气风口通过导流支管与排风管连通且各换气风口间相互并联,所述导流支管与排风管间通过控制阀连通,所述排风管包括导流风管、空气放大器、增压风机、弹性导流套、多通阀,其中所述导流风管若干,各导流风管间同轴分布并通过空气放大器间连通,且导流风管、空气放大器间同轴分布,每个导流风管均与1—3个定位横担间连接,所述空气放大器通过引流管与增压风机连通,且所述弹性导流套至少一个,嵌于导流风管内并与导流风管间同轴分布,且每个导流风管内的弹性导流套数量不大于2个,同时各弹性导流套分别通过导流支管与增压风机连通,且空气放大器、弹性导流套所连接的导流支管通过多通阀与增压风机连通,所述驱动电路与靠近射流风机位置的定位横担外表面连接,并分别与射流风机、控制阀及排风管的各增压风机及多通阀间电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压风抽排的上隅角低氧环境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导流套包括硬质承载环、导向滑轨、拉簧、承载弹簧圈、柔性囊套、连接管头、气压传感器及滑块,所述硬质承载环为与导流风管同轴分布的环状结构,与导流风管内侧面连接,所述导向滑轨至少三条,环绕硬质承载环轴线均布,且各导向滑轨后端面与硬质承载环前端面连接,导向滑轨轴线与硬质承载环轴线相交并呈30°—60°夹角,且各导向滑轨与硬质承载环共同构成圆台框架结构的承载龙骨,且承载龙骨前端面直径为其后端面直径的30%—60%,所述承载弹簧圈为与硬质承载环同轴分布的环状结构,承载弹簧圈通过滑块与导向滑轨间滑动连接并位于承载龙骨内,所述导向滑轨内设一条与其同轴分布的拉簧,所述拉簧一端与硬质承载环连接,另一端与滑块连接,所述柔性囊套为与承载龙骨同轴分布的空心圆台管状结构,所述柔性囊套后端面包覆在硬质承载环内侧面外,前端面包覆在承载弹簧圈内侧面外,所述柔性囊套后端面设连接管头,所述连接管头与导流支管连通,连接管头与导流支管间通过控制阀连通,且连接管头处另设一个气压传感器,所述气压传感器和控制阀均与驱动电路电气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压风抽排的上隅角低氧环境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滑轨与导流风管内侧面间通过至少两条沿其轴线分布的弹性连接柱铰接,其轴线与导流风管轴线相交并呈30°—90°夹角,且其中至少一个导向滑轨前端面处设气压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所述气压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均与驱动电路电气连接,同时所述柔性囊套后端面与导流风管内侧面间另通过弹性密封环与导流风管内侧间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压风抽排的上隅角低氧环境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横担包括基座、滑块、连接锚杆、定位销,所述基座为“H”字型槽状结构,其左端面及右端面均设个调节槽,所述调节槽轴线与基座轴线垂直并相交,所述滑块为圆形块状结构,且每个调节槽内均设一个滑块,滑块通过棘轮机构与调节槽槽壁铰接,且铰接轴与基座轴线垂直分布并相交,同时与铰接轴与调节槽槽壁垂直分布,所述滑块外侧面通过调节槽分别位于基座上端面、下端面及其侧端面外,所述滑块外侧面设至少两个环绕滑块中心均布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轴线沿滑块径线方向分布,所述连接锚杆共两个,通过连接孔分别与疾走两端位置的滑块连接,且连接锚杆与连接孔同轴分布,所述滑块对应的调节槽槽壁设一个与滑块铰接轴线同轴分布的圆弧状定位槽,所述滑块通过定位槽与调节槽侧壁对应的基座侧表面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压风抽排的上隅角低氧环境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气风口包括定位底座、导向滑槽、回风口、防护壳、流量传感器、连接管头、导流板,其中所述导向滑槽为横断面呈“工”字型槽状结构,其轴线与定位横担轴线平行分布,所述导向滑槽上端面的槽体包覆在定位横担下端面外,所述定位底座至少一个,嵌于导向滑槽下端面的槽体内,与导向滑槽间滑动连接,所述定位底座下端面与一个回风口连接并同轴分布,所述回风口上端面与连接管头连接,并通过连接管头与导流支管间连通,所述防护壳为轴向截面呈等腰梯形的圆台结构,其上端面与定位底座下端面连接,包覆在回风口外并与回风口间同轴分布,所述防护壳下端面位于回风口下端面的下方至少10毫米,且防护壳下端面直径为其上端面直径的20%—50%,同时比回风口下端面直径大至少5厘米,所述导流板至少三条,嵌于防护壳内并位于防护壳和回风口之间的间隙内,所述导流板板面与回风口轴线呈0°—45°夹角,且导流板下端面位于防护壳下端面外至少0—20毫米,同时其中一个导流板下端面位置处设一个流量传感器,所述流量传感器与驱动电路电气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压风抽排的上隅角低氧环境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其上端面与定位底座下端面间设至少5毫米的隔离间隙,导流板侧表面与回风口、防护壳侧壁间通过弹片连接;所述导流板采用矩形板状结构、等腰梯形板状结构及尖劈结构中的任意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压风抽排的上隅角低氧环境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风机及多通阀均与定位横担连接,所述增压风机通过多通阀另与若干导流支管连通,并通过导流支管与增压风机周边相邻的多个换气风口间连通,且所述换气风口与导流支管间通过三通阀连通,三通阀与驱动电路电气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压风抽排的上隅角低氧环境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为以可编程控制为基础的电路系统,且驱动电路另设至少一个串口通讯电路,每个串口通讯电路均设至少两个串口通讯端口。
CN202320748754.XU 2023-04-04 2023-04-04 一种基于压风抽排的上隅角低氧环境治理装置 Active CN2197741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48754.XU CN219774167U (zh) 2023-04-04 2023-04-04 一种基于压风抽排的上隅角低氧环境治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48754.XU CN219774167U (zh) 2023-04-04 2023-04-04 一种基于压风抽排的上隅角低氧环境治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74167U true CN219774167U (zh) 2023-09-29

Family

ID=88131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48754.XU Active CN219774167U (zh) 2023-04-04 2023-04-04 一种基于压风抽排的上隅角低氧环境治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741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53853B2 (en) Method of mobile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CN112504612A (zh) 一种二喉道实时可调的超扩段
CN109499217B (zh) 一种分流式脉喷空气滤芯及采用该滤芯的除尘装置
CN219774167U (zh) 一种基于压风抽排的上隅角低氧环境治理装置
CN104707817B (zh) 一种钢板表面吹扫装置
CN218669441U (zh) 一种隧道工程用空气流通装置
CN116378739A (zh) 一种基于压风抽排的上隅角低氧环境治理系统及方法
CN203767624U (zh) 气力输送喷射泵
CN112452077A (zh) 一种建筑施工现场扬尘环保降尘处理方法
KR20220156639A (ko) 복합 동굴군 시공을 기반으로 한 단계별 환기 방법
CN101786061B (zh) 一种风电塔筒外壁喷涂工艺及专用设备
CN220185479U (zh) 一种矿用组合式伸缩调节引射器装置
CN208877914U (zh) 人工瀑布发生装置
CN210638573U (zh) 一种消音导向型冷却塔
CN208089333U (zh) 一种用于隧道二次衬砌施工作业的通风降温装置
CN218542301U (zh) 一种隧道吊顶式空气净化与重点排烟集约式系统
CN214191678U (zh) 一种多级气动固体粉状物料管道
CN206083412U (zh) 一种微张力减径机架的冷却结构
CN216555848U (zh) 一种凿毛机用管路系统
CN201836127U (zh) 香蕉形隧道射流风机
CN203847147U (zh) 一种适用于矿道面可更换进风头的综掘除尘风机
CN219334729U (zh) 一种地下干式喷漆室
CN217746351U (zh) 一种移动式喷雾降尘机构
CN214248508U (zh) 一种除尘防爆系统用送排风管路系统
CN211692570U (zh) 一种隧道工程通风管道用的安装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