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71914U - 节水水路系统 - Google Patents

节水水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71914U
CN219771914U CN202320751752.6U CN202320751752U CN219771914U CN 219771914 U CN219771914 U CN 219771914U CN 202320751752 U CN202320751752 U CN 202320751752U CN 219771914 U CN219771914 U CN 2197719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pipe
water outlet
communicated
sa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5175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敏炽
龚圆杰
谢杰
张涛
何海
周栋
张兴致
李树安
范婷
王佳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nmi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unmi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unmi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unmi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5175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719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719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719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节水水路系统,包括滤芯模块、常温水路模块、加热水路模块以及节水模块;节水阀门包括阀座、动力机构以及阀片组件,阀座形成有第一腔体、进水通道、出水通道、出水孔以及节水出孔;进水通道与第一腔体连通,出水孔连通出水通道和第一腔体,节水出孔连通出水通道和第一腔体;其中,出水孔的横截面积大于节水出孔的横截面积;动力机构设置在阀座上;阀片组件设置在动力机构与出水孔之间,动力机构控制阀片组件在封合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在封合状态时,阀片组件封合住出水孔,在打开状态时,阀片组件打开出水孔;第一节水管的一端与废水排出口连通,第一节水管的另一端与进水通道连通,第二节水管与出水通道连通。

Description

节水水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水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节水水路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饮用水的品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基于此,能够对水进行净化过滤的净水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家庭、办公室等场所,人们通常会在市政自来水的入水管路的出水端口加装一台净水设备,以滤除掉水中的杂质、余氯、病菌等有害物质,达到提升饮用水质量的目的。
另外,为了满足人们可以随时饮用热水的需求,净水设备一般配装了即热式净水龙头,即热式净水龙头具备对净水即时加热的能力,可满足人们对于热水随取随用的需要。
净水设备在制常温纯净水或者热水时,都需要排出废水,将过滤出来的杂质通过废水排掉,以延长滤芯的寿命。净水设备在制热水时,受加热功率的限制,其纯净热水的出水流量较小,因此,会出现净水设备排出的废水比纯净热水还多的现象,进而导致废水的排出量出现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水水路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净水设备排出的废水比纯净热水多,进而导致废水的排出量出现浪费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节水水路系统,包括:
滤芯模块,所述滤芯模块具有第一进水口、纯水引出口以及废水排出口,所述第一进水口用于将原水引进所述滤芯模块中,所述纯水引出口用于将所述滤芯模块过滤形成的纯水引出,所述废水排出口用于将所述滤芯模块过滤形成的废水排出;
常温水路模块,所述常温水路模块的一端与所述纯水引出口连通,所述常温水路模块的另一端形成常温水出口;
加热水路模块,所述加热水路模块的一端与所述纯水引出口连通,所述加热水路模块的另一端形成热水出口,所述加热水路模块对流经其中的水进行加热;
节水模块,所述节水模块包括节水阀门、第一节水管以及第二节水管,所述节水阀门包括阀座、动力机构以及阀片组件,所述阀座形成有第一腔体、进水通道、出水通道、出水孔以及节水出孔;所述进水通道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出水孔连通所述出水通道和所述第一腔体,所述节水出孔连通所述出水通道和所述第一腔体;其中,所述出水孔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节水出孔的横截面积;所述动力机构设置在所述阀座上;所述阀片组件设置在所述动力机构与所述出水孔之间,所述动力机构控制所述阀片组件在封合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封合状态时,所述阀片组件封合住所述出水孔,在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阀片组件打开所述出水孔;所述第一节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废水排出口连通,所述第一节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进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节水管与所述出水通道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滤芯模块包括复合滤芯、反渗透滤芯、第一连通管以及第二连通管;
所述第一进水口和所述纯水引出口由所述复合滤芯形成,所述复合滤芯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的第一滤水出口和与所述纯水引出口连通的第三进水口;
所述废水排出口由所述反渗透滤芯形成,所述反渗透滤芯还形成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滤水出口,所述第二滤水出口、所述废水排出口均与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
所述第一连通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滤水出口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连通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滤水出口连通,所述第二连通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进水口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滤芯模块还包括回流管和第一开关阀;
所述回流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通管连通,所述回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通管连通;所述第一开关阀设置在所述回流管上,所述第一开关阀用于控制所述回流管的通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滤芯模块还包括第一逆止阀,所述第一逆止阀设置所述回流管上,所述第一逆止阀用于限制所述回流管中的水的流向为自所述第二连通管流向所述第一连通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热水路模块包括热交换结构、即热管以及出水管;
所述热交换结构包括热交换管道和环绕所述热交换管道设置的蓄热腔,所述热交换管道的进水端与所述纯水引出口连通,所述热交换管道的出水端与所述即热管的进水端连通,所述蓄热腔中蓄积有热水;
所述即热管的出水端与所述出水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热水出口由所述出水管的另一端形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节水水路系统还包括排气模块,所述排气模块包括排气管和第三逆止阀;
所述排气管的一端与所述蓄热腔连通,所述排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节水管连通,所述排气管用于将所述蓄热腔中的气体排向所述第二节水管;所述第三逆止阀设置在所述排气管上,所述第三逆止阀用于防止所述第二节水管中的水流进所述蓄热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热水路模块还包括补水管和第四开关阀,所述补水管的一端与所述纯水引出口连通,所述补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蓄热腔连通;所述第四开关阀设置在所述补水管上,所述第四开关阀用于控制所述补水管的通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热水路模块还包括第四连通管和第五开关阀,所述第四连通管的一端与所述纯水引出口连通,所述第四连通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即热管的进水端连通,所述第五开关阀设置在所述第四连通管上,所述第五开关阀用于控制所述第四连通管的通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阀座还形成有节水进孔,所述节水进孔连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进水通道,其中,所述节水进孔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进水通道的横截面积,所述节水进孔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节水出孔的横截面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动力机构包括电磁铁组件、铁芯组件以及弹性件;所述电磁铁组件设置在所述阀座上,且所述电磁铁组件盖住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电磁铁组件形成有活动孔,所述铁芯组件可移动的插设在所述活动孔中,所述弹性件夹设在所述活动孔的孔底与所述铁芯组件之间;
所述阀片组件具有形变能力,所述阀片组件的周缘与所述电磁铁组件连接,所述阀片组件和所述电磁铁组件共同形成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活动孔连通;所述阀片组件形成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出水孔;
其中,当所述电磁铁组件不通电时,所述弹性件驱动所述铁芯组件抵压在所述阀片组件上,以驱动所述阀片组件朝向所述出水孔运动,使所述阀片组件切换至所述封合状态,且所述铁芯组件盖合住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一腔体中的水流向所述节水出孔,所述第一腔体中的水还通过所述第一通孔流进所述第二腔体;当所述电磁铁组件通电时,所述电磁铁组件产生的磁场吸引所述铁芯组件朝远离所述阀片组件的方向运动,所述铁芯组件解除对所述阀片组件的抵压和对所述第二通孔的盖合,所述第二腔体中的水通过所述第二通孔流进所述出水孔中,所述第一腔体的水压驱动所述阀片组件朝远离所述出水孔的方向运动,以使所述阀片组件切换至所述打开状态。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滤芯模块过滤形成的废水通过第一节水管、进水通道首先排到阀座的第一腔体中;在节水水路系统启用常温水路模块时,纯净常温水的出水流量较大,节水阀门的动力机构控制阀片组件切换至打开状态,阀片组件打开出水孔,第一腔体和出水通道之间通过节水出孔、出水孔连通,即滤芯模块过滤形成的废水的排出路径为:进水通道→第一腔体→出水孔/节水出孔→出水通道排出,第一腔体中的废水同时通过出水孔、节水出孔流进出水通道,且出水孔的横截面积大于节水出孔的横截面积,即出水孔的过水量大于节水出孔的过水量,从而使得废水的排出量较大,以适配纯净常温水的出水流量;在节水水路系统启用加热水路模块时,纯净热水的出水流量较小,节水阀门的动力机构控制阀片组件切换至封合状态,阀片组件封合住出水孔时,此时,只有节水出孔连通第一腔体和出水通道,因此,净水设备过滤形成的废水依次通过阀座的进水通道、第一腔体、节水出孔、出水通道排出,节水出孔的横截面积小于出水孔的横截面积,因此,节水出孔的过水量小于出水孔的过水量,在只有节水出孔连通第一腔体和出水通道时,废水的排出量减少,以适配纯净热水的出水流量,运用本技术方案使得净水设备在制纯净热水时排出的废水量减少,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净水设备排出的废水比纯净热水多,进而导致废水的排出量出现浪费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节水水路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热交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节水阀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节水阀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阀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磁铁组件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阀片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阀座的剖面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节水阀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000、节水水路系统;100、节水模块;110、节水阀门;110a、第二腔体;10、阀座;101、第一腔体;102、进水通道;103、出水通道;104、出水孔;1041、第一出水孔;1042、第二出水孔;105、节水出孔;106、节水管件;1061、第一管部;10611、第一节水管道;1062、第二管部;10621、第二节水管道;10622、节水进孔;107、进水管部;108、围合部;109、出水管部;1010、限位槽;20、动力机构;21、电磁铁组件;211、电磁铁;2111、磁通孔;212、套筒;2121、第一筒部;21211、活动孔;2122、第二筒部;213、盖板;214、压架;2141、避让孔;215、导磁件;22、铁芯组件;221、铁芯;222、密封件;23、弹性件;30、阀片组件;301、第一通孔;302、第二通孔;31、形变件;311、第一连接部;3111、第一卡孔;3112、第二卡孔;312、弯曲部;313、第二连接部;32、固形件;321、主体部;322、第一卡接部;323、第二卡接部;324、围墙部;325、凸起;120、第一节水管;130、第二节水管;200、滤芯模块;210、复合滤芯;220、反渗透滤芯;230、第一连通管;240、第二连通管;250、回流管;260、第一开关阀;270、第一逆止阀;280、第二开关阀;290、第一水泵;2100、第一TDS探针;2120、第二逆止阀;2130、纯水引出管;2140、第二TDS探针;2150、流量计;300、常温水路模块;310、常温水引出管;320、第七开关阀;400、加热水路模块;410、热交换结构;4101、热交换管道;4102、蓄热腔;4103、第二温度传感器;4104、水位传感器;420、即热管;430、出水管;440、第三连通管;450、第三开关阀;460、补水管;470、第四开关阀;480、第四连通管;490、第五开关阀;4100、第五连通管;4110、控流泵;4120、第六开关阀;4130、第三温度传感器;4140、第四温度传感器;500、排气模块;510、排气管;520、第三逆止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容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节水水路系统1000,该节水水路系统1000可应用于净水设备中。
参见图1、图3-图9,节水水路系统1000包括滤芯模块200、常温水路模块300、加热水路模块400以及节水模块100。
所述滤芯模块200具有第一进水口、纯水引出口以及废水排出口,所述第一进水口用于将原水引进所述滤芯模块200中,所述纯水引出口用于将所述滤芯模块200过滤形成的纯水引出,所述废水排出口用于将所述滤芯模块200过滤形成的废水排出。在需要对原水(如自来水)进行过滤时,通过第一进水口将原水引进滤芯模块200中进行过滤,原水经过滤芯模块200过滤后形成纯水和废水,纯水通过纯水引出口引出,废水则通过废水排出口排出。
所述常温水路模块300的一端与所述纯水引出口连通,所述常温水路模块300的另一端形成常温水出口。在需要饮用纯净常温水时,启用常温水路模块300,将从纯水引出口引出的纯水引进常温水路模块300中,最后通过常温水出口流出。
所述加热水路模块400的一端与所述纯水引出口连通,所述加热水路模块400的另一端形成热水出口,所述加热水路模块400对流经其中的水进行加热。在需要饮用纯净热水时,启用加热水路模块400,将从纯水引出口引出的纯水引进加热水路模块400中,加热水路模块400对流经其中的水进行加热成热水,最后热水通过热水出口流出。
所述节水模块100包括节水阀门110、第一节水管120以及第二节水管130,所述节水阀门110包括阀座10、动力机构20以及阀片组件30,所述阀座10形成有第一腔体101、进水通道102、出水通道103、出水孔104以及节水出孔105;所述进水通道102与所述第一腔体101连通,所述出水孔104连通所述出水通道103和所述第一腔体101,所述节水出孔105连通所述出水通道103和所述第一腔体101;其中,所述出水孔104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节水出孔105的横截面积;所述动力机构20设置在所述阀座10上;所述阀片组件30设置在所述动力机构20与所述出水孔104之间,所述动力机构20控制所述阀片组件30在封合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封合状态时,所述阀片组件30封合住所述出水孔104,在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阀片组件30打开所述出水孔104;所述第一节水管120的一端与所述废水排出口连通,所述第一节水管120的另一端与所述进水通道102连通,所述第二节水管130与所述出水通道103连通。
本实用新型中,滤芯模块200过滤形成的废水通过第一节水管120、进水通道102首先排到阀座10的第一腔体101中;在节水水路系统1000启用常温水路模块300时,纯净常温水的出水流量较大,节水阀门110的动力机构20控制阀片组件30切换至打开状态,阀片组件30打开出水孔104,第一腔体101和出水通道103之间通过节水出孔105、出水孔104连通,即滤芯模块200过滤形成的废水的排出路径为:进水通道102→第一腔体101→出水孔104/节水出孔105→出水通道103排出,第一腔体101中的废水同时通过出水孔104、节水出孔105流进出水通道103,且出水孔104的横截面积大于节水出孔105的横截面积,即出水孔104的过水量大于节水出孔105的过水量,从而使得废水的排出量较大,以适配纯净常温水的出水流量;在节水水路系统1000启用加热水路模块400时,纯净热水的出水流量较小,节水阀门110的动力机构20控制阀片组件30切换至封合状态,阀片组件30封合住出水孔104时,此时,只有节水出孔105连通第一腔体101和出水通道103,因此,净水设备过滤形成的废水依次通过阀座10的进水通道102、第一腔体101、节水出孔105、出水通道103排出,节水出孔105的横截面积小于出水孔104的横截面积,因此,节水出孔105的过水量小于出水孔104的过水量,在只有节水出孔105连通第一腔体101和出水通道103时,废水的排出量减少,以适配纯净热水的出水流量,运用本技术方案使得净水设备在制纯净热水时排出的废水量减少,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净水设备排出的废水比纯净热水多,进而导致废水的排出量出现浪费的技术问题。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5和图8,所述阀座10还形成有节水进孔10622,所述节水进孔10622连通所述第一腔体101和所述进水通道102,其中,所述节水进孔10622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进水通道102的横截面积,所述节水进孔10622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节水出孔105的横截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进水通道102便于实现阀座10与净水设备的废水排出端之间的连通,通过节水进孔10622连通进水通道102和第一腔体101,设置节水进孔10622的横截面积小于进水通道102的横截面积,使得节水进孔10622的过水量小于进水通道102的过水量,从而减小排进第一腔体101中的废水量,从而在节水水路系统1000在启用常温水路模块300制纯净常温水时,也能降低废水与纯净常温水的比例;此外,节水进孔10622的横截面积还需要大于所述节水出孔105的横截面积,使得节水出孔105的过水量小于节水进孔10622的过水量,确保节水出孔105实现废水排出量的节省。
如,节水水路系统1000在启用常温水路模块300制纯净常温水时,纯净常温水的出水流速约为2.65L/min,通过节水进孔10622的节水后,废水的流速约为1.2L/min,使得纯净常温水和废水的流速比例约为2:1;节水水路系统1000在启用加热水路模块400制纯净热水时,纯净热水的出水流速约为1L/min,在依次通过节水进孔10622和节水出孔105的节水后,废水流速约为0.5L/min,使得纯净常温水和废水的流速比例约为2:1。
参见图8,所述阀座10还形成有可拆卸的插设在所述进水通道102中的节水管件106,所述节水件的外壁面与所述进水通道102的内壁面密封抵接,所述节水进孔10622由所述节水管件106贯穿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将节水管部插设进进水通道102中,使得节水管部的外壁面与节水通道的内壁面密封抵接,因此,使得进水通道102只能通过节水进孔10622与第一腔体101连通,其中,节水管件106相对于进水通道102可拆卸,因此,可以通过更换具有不同规格的节水进孔10622的节水管件106,达到不同比例的节水效果。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8,节水管件106沿进水通道102的进水方向划分为第一管部1061和第二管部1062,第一管部1061的外壁面与进水通道102的内壁面密封抵接,第一管部1061形成有第一节水管道10611;所述第二管部1062形成有与第一节水管道10611连通的第二节水管道10621,第二节水管道10621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节水管道10611的横截面积,节水进孔10622则由第二管部1062远离第一管部1061的一端形成,节水进孔10622与第二节水管道10621连通,且节水进孔10622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二节水管道10621的横截面积。因此,进水通道102中的废水依次通过第一节水管道10611、第二节水管道10621、节水进孔10622流进第一腔体101中,第一节水管道10611、第二节水管道10621、节水进孔10622三者的横截面积依次减小,从而依次减小废水的流量。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5,第二管部1062延伸进第二腔体110a中。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阀座10还形成有进水管部107,进水通道102由进水管部107形成,通过进水管部107便于实现外接水管与进水通道102的连通。
参见图5和图9,所述第一腔体101的底壁凸起325形成有围合部108,所述围合部108呈环状以形成有第一出水孔1041;所述阀座10还形成有出水管部109,出水通道103由出水管部109形成,所述出水管部109延伸进所述第一腔体101中,且所述出水管部109与围合部108的外壁面相融接;其中,围合部108的壁面还开设形成有第二出水孔1042,第二出水孔1042连通第一出水孔1041和出水管430道,出水孔104由第一出水孔1041和第二出水孔1042共同形成;阀片组件30封合或打开第一出水孔1041。
具体地,当动力机构20控制阀片组件30切换至封合状态时,阀片组件30抵压在围合部108上以封合住第一出水孔1041,以隔断第一腔体101与第一出水孔1041的连通,从而隔断第一腔体101与出水孔104的连通;当动力机构20控制阀片组件30切换至打开状态时,阀片组件30打开第一出水孔1041,第一腔体101、第一出水孔1041、第二出水孔1042以及出水通道103依次连通,从而连通了第一腔体101与出水孔104。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5,节水出孔105由出水管部109延伸进第一腔体101的管部贯穿形成,从而实现节水出孔105对第一腔体101和出水通道103的连通。
参见图4、图6以及图9,所述动力机构20包括电磁铁组件21、铁芯组件22以及弹性件23;所述电磁铁组件21设置在所述阀座10上,且所述电磁铁组件21盖住所述第一腔体101,所述电磁铁组件21形成有活动孔21211,所述铁芯组件22可移动的插设在所述活动孔21211中,所述弹性件23夹设在所述活动孔21211的孔底与所述铁芯组件22之间。具体地,当电磁铁组件21通电时,电磁铁组件21产生的磁场吸引铁芯组件22朝向弹性件23运动,从而对弹性件23进行压缩;当电磁铁组件21不通电时,电磁铁组件21对铁芯221没有吸力,被压缩的弹性件23产生弹力驱动铁芯组件22朝向远离弹性件23的方向移动,回到初始位置,实现复位。
所述阀片组件30具有形变能力,所述阀片组件30的周缘与所述电磁铁组件21连接,所述阀片组件30和所述电磁铁组件21共同形成第二腔体110a,所述第二腔体110a与所述活动孔21211连通;所述阀片组件30形成有第一通孔301和第二通孔302,所述第一通孔301连通所述第一腔体101和所述第二腔体110a,所述第二通孔302连通所述第二腔体110a和所述出水孔104,且所述第二通孔302与所述铁芯组件22正对设置;其中,当所述电磁铁组件21不通电时,所述弹性件23驱动所述铁芯组件22抵压在所述阀片组件30上,以驱动所述阀片组件30朝向所述出水孔104运动,使所述阀片组件30切换至所述封合状态,且所述铁芯组件22盖合住所述第二通孔302,所述第一腔体101中的水流向所述节水出孔105,所述第一腔体101中的水还通过所述第一通孔301流进所述第二腔体110a;当所述电磁铁组件21通电时,所述电磁铁组件21产生的磁场吸引所述铁芯组件22朝远离所述阀片组件30的方向运动,所述铁芯组件22解除对所述阀片组件30的抵压和对所述第二通孔302的盖合,所述第二腔体110a中的水通过所述第二通孔302流进所述出水孔104中,所述第一腔体101的水压驱动所述阀片组件30朝远离所述出水孔104的方向运动,以使所述阀片组件30切换至所述打开状态。
具体地,当净水设备制纯净热水时,电磁铁组件21不通电,弹性件23的弹力驱动铁芯组件22运动抵压在阀片组件30上,由于阀片组件30具有形变能力,因此,铁芯组件22能够驱动阀片组件30发生形变,即阀片组件30朝向出水孔104运动直至阀片组件30封合住出水孔104;此外,由于第二通孔302与铁芯组件22正对,铁芯组件22同时盖合住第二通孔302,因此,出水孔104、第二通孔302均被封合住,出水通道103通过节水出孔105与第一腔体101连通,第二腔体110a通过第一通孔301与第一腔体101连通,在废水进入到第一腔体101中后,废水不仅通过节水出孔105流向出水通道103,实现废水的排出;废水还通过第一通孔301流向第二腔体110a,第二腔体110a中的水对阀片组件30作用有压力,由于阀片组件30朝向出水孔104的一侧部分用于来封合住出水孔104,因此,第二腔体110a中的水对阀片组件30的压力大于第一腔体101的水对阀片组件30的压力,从而第二腔体110a中的水将阀片组件30更紧密的压向出水孔104,使得阀片组件30稳定的处于封合状态,提高了阀片组件30对出水孔104的封合力。
当净水设备制纯净热水时,电磁铁组件21通电,电磁铁组件21产生的磁场吸引铁芯组件22朝向弹性件23运动,即铁芯组件22朝远离阀片组件30的方向运动,因此,铁芯组件22解除了对阀片组件30的抵压、解除了对第二通孔302的盖合,第二腔体110a通过第二通孔302与出水孔104连通,第二腔体110a中的水流进出水孔104,作用在阀片组件30上的水压被泄掉,第二腔体110a中的水压减小,而第一腔体101持续进废水,第一腔体101中的水压驱动阀片组件30朝远离出水孔104的方向移动,即使得阀片组件30切换至打开状态,第一腔体101与出水孔104连通,第一腔体101中的水通过出水孔104流进出水通道103。
需要说明的是,在铁芯221解除对阀片组件30的抵压后,阀芯组件的自身恢复能力也同时驱动阀芯组件向远离出水孔104的方向移动。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图6以及图9,所述电磁铁组件21包括电磁铁211和套筒212,所述电磁铁211形成有磁通孔2111;所述套筒212包括第一筒部2121和第二筒部2122,所述第一筒部2121设置在所述磁通孔2111中,所述活动孔21211由所述第一筒部2121形成;所述第二筒部2122设置在所述阀座10与所述电磁铁211的端面之间,所述阀片组件30的周缘与所述第二筒部2122连接,所述第二腔体110a由所述阀片组件30和所述第二筒部2122共同形成。
具体地,将第二筒部2122设置在阀座10上,实现对第一腔体101的盖合,然后阀片组件30的周缘与第二筒部2122连接,从而第二筒部2122与阀片组件30能够共同形成第二腔体110a,使第二腔体110a与第一筒部2121的活动孔21211连通;再将电磁铁211套设在第一筒部2121上,使得活动孔21211中的铁芯组件22间接位于磁通孔2111中,进而使得电磁铁211产生的磁场能够吸引铁芯组件22移动;并通过第二筒部2122来对电磁铁211进行承置,使得第一筒部2121能够与磁通孔2111保持相对稳定。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套筒212具有导磁能力。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5和图8,阀座10形成有环绕第一腔体101设置的限位槽1010,第二筒部2122远离第一筒部2121的一端设置在限位槽1010中。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图6以及图9,所述电磁铁组件21还包括盖板213,所述盖板213设置在所述阀座10上,且所述盖板213将第二筒部2122压持住限位槽1010中,使得第二筒部2122相对阀座10保持稳定,所述电磁铁211则设置在所述盖板213背离第二筒部2122的一侧上。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图6以及图9,所述电磁铁组件21还包括压架214,压架214跨设过电磁铁211设置在盖板213上,压架214用于将电磁铁211压设在盖板213上,从而使得电磁铁211相对盖板213保持相对稳定。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6,压架214形成有避让孔2141,避让孔2141与磁通孔2111正对设置,导磁件215经避让孔2141插设进磁通孔2111的孔壁与第一筒部2121之间。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图6以及图9,所述动力机构20还包括导磁件215,所述导磁件215夹设在所述磁通孔2111的孔壁与所述第一筒部2121之间,从而增强电磁铁211产生的磁场对铁芯组件22的吸力。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6,导磁件215呈环形,以套设在第一筒部2121的周侧上。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4以及图9,所述铁芯组件22包括铁芯221和密封件222,所述铁芯221可活动的插设在所述活动孔21211中,所述密封件222与所述铁芯221远离所述弹性件23的一端连接,所述密封件222用于密封盖合所述第二通孔302。即当弹性件23驱动铁芯221朝向阀片组件30运动时,密封件222随着铁芯221的运动抵压在阀片组件30上,一方面减小铁芯221与阀片组件30之间的碰撞强度,另一方面,通过密封件222来盖合第二通孔302,提高了铁芯组件22对第二通孔302的密封盖合。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密封件222由橡胶材料制成。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7和图9,阀片组件30朝向密封件222形成有凸起325,第二通孔302贯穿凸起325,当密封件222抵压在凸起325上时,凸起325会微陷在密封件222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密封件222对第二通孔302的密封盖合。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7和图9,所述阀片组件30包括形变件31和固形件32,所述形变件31的周缘与所述电磁铁组件21连接,所述固形件32设置在所述形变件31朝向所述铁芯组件22的一侧。因此,在形变件31的周缘与电磁铁组件21连接之后,形变件31的形变能力使其依然能够带动其上的固形件32运动;将固形件32设置在形变件31朝向铁芯组件22的一侧,因此,当阀片组件30封合出水孔104时,形变件31对出水孔104进行封合,从而提高了阀片组件30对储水孔的封合;同时,通过固形件32增强了形变件31的硬度,使得铁芯221、第一腔体101中的水压能够有效驱动阀片组件30运动。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形变件31由橡胶材料制成。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7和图9,所述形变件31包括第一连接部311、环绕所述第一连接部311设置的弯曲部312以及环绕所述弯曲部312设置的第二连接部313,其中,第一连接部311用于与所述固形件32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313用于与所述电磁铁组件21连接,通过在第一连接部311和第二连接部313之间设置弯曲部312,提高了形变件31的形变能力,缓解了形变件31的形变疲劳。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7和图9,所述形变件31贯穿形成有第一卡孔3111和第二卡孔3112;所述固形件32包括主体部321以及均连接在所述主体部321上的第一卡接部322、第二卡接部323,所述主体部321设置在所述形变件31上,所述第一卡接部322卡紧穿过所述第一卡孔3111设置,所述第二卡接部323卡紧穿过所述第二卡孔3112设置;其中,所述第一通孔301贯穿所述第一卡接部322和所述主体部321,所述第二通孔302贯穿所述第二卡接部323和所述主体部321。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卡接部322卡紧穿过第一卡孔3111设置、第二卡接部323卡紧穿过第二卡孔3112设置,从而将固形件32稳定设置在形变件31上;同时,通过第一卡接部322和主体部321贯穿形成第一通孔301,从而提高了第一通孔301的导水率,避免了第一通孔301的水往形变件31和固形件32之间的缝隙流动;通过第二卡接部323和主体部321贯穿形成第二通孔302,从而提高了第二通孔302的导水率,避免了第二通孔302的水往形变件31和固形件32之间的缝隙流动。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7,固形件32还包括与主体部321的周缘连接的围墙部324,从而提高了加强固定件的强度。
下面对节水水路系统1000的各模块作进一步说明: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滤芯模块200包括复合滤芯210、反渗透滤芯220、第一连通管230以及第二连通管240;所述第一进水口和所述纯水引出口由所述复合滤芯210形成,所述复合滤芯210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的第一滤水出口和与所述纯水引出口连通的第三进水口;所述废水排出口由所述反渗透滤芯220形成,所述反渗透滤芯220还形成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滤水出口,所述第二滤水出口、所述废水排出口均与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管23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滤水出口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管23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连通管24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滤水出口连通,所述第二连通管24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进水口连通。
需要说明,复合滤芯210将前置滤芯和后置滤芯复合在一起,其中前置滤芯可以由高效活性炭形成的滤芯,第一进水口和第一滤水出口均与前置滤芯连通,第三进水口和纯水引出口均与后置滤芯连通;具体地:首先通过第一进水口将原水引进前置滤芯进行过滤,经过前置滤芯过滤后的水通过第一滤水出口引出,并依次通过第一连通管230、第二进水口进入到反渗透滤芯220中进行过滤,其中,经过反渗透滤芯220过滤形成的废水通过废水排出口排出,经过反渗透滤芯220过滤后的纯水通过第二滤水出口引出,并依次通过第二连通管240、第三进水口进入到复合滤芯210中的后置滤芯进行过滤,经过后置滤芯过滤后形成的纯水通过纯水引出口引出。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滤芯模块200还包括回流管250和第一开关阀260;所述回流管25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通管240连通,所述回流管25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通管230连通;所述第一开关阀260设置在所述回流管250上,所述第一开关阀260用于控制所述回流管250的通断。
具体地,当节水水路系统1000启用加热水路模块400时,热水出口的出水流速小于反渗透滤芯220的制水速度,此时,打开第一开关阀260,将第二连通管240中的部分纯水引回到第一连通管230中,以再次进入反渗透滤芯220进行过滤,从而能够防止整个节水水路系统1000压力升高;当节水水路系统1000启用常温水路模块300,关闭第一开关阀260,使得第二连通管240中的水全部流向第三进水口,使得反渗透滤芯220的制水速度跟上常温水出口的出水流速。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滤芯模块200还包括第一逆止阀270,所述第一逆止阀270设置所述回流管250上,所述第一逆止阀270用于限制所述回流管250中的水的流向为自所述第二连通管240流向所述第一连通管230,从而避免第一连通管230中的水跳过反渗透滤芯220直接流向第二连通管240。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滤芯模块200还包括第二开关阀280,第二开关阀280设置第一连通管230上,第二开关阀280用于控制第一连通管230的通断。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滤芯模块200还包括第一水泵290,所述第一水泵290设置在第一连通管230上,第一水泵290用于增加第一连通管230中的水的水压,使得第一连通管230中的水能够流进反渗透滤芯220。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第一水泵290设置在第二开关阀280和第二进水口之间。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回流管250与第一连通管230位于第一水泵290的进水端一侧的管部连通,从而使得通过回流管250回流到第一连通管230中的水能够受到第一水泵290的泵力。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滤芯模块200还包括第一TDS探针2100,第一TDS探针2100设置在第一连通管230上,第一TDS探针2100用于检测第一连通管230中的水的水质。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TDS探针2100设置在第二开关阀280与第一滤水出口之间。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滤芯模块200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一连通管230上,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连通管230中的水的温度。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二开关阀280与第一滤水出口之间。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TDS探针2100和第一温度传感器复合在一起。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滤芯模块200还包括第二逆止阀2120,第二逆止阀2120设置在第二连通管240上,所述第二逆止阀2120用于限制所述第二连通管240中的水的流向为自所述第二滤水出口流向所述第三进水口,从而避免复合滤芯210中后置滤芯的水逆流回反渗透滤芯220中。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1,滤芯模块200还包括纯水引出管2130,所述纯水引出管2130的一端与所述纯水引出口连通,所述纯水引出管2130的另一端与所述常温水路模块300、所述加热水路模块400连通。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1,滤芯模块200还包括第二TDS探针2140,第二TDS探针2140设置在纯水引出管2130上,第二TDS探针2140用于检测纯水引出管2130中的水的水质。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1,滤芯模块200还包括流量计2150,流量计2150设置在纯水引出管2130上,流量计2150用于检测流经纯水引出管2130中的水的流量。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所述加热水路模块400包括热交换结构410、即热管420以及出水管430;所述热交换结构410包括热交换管道4101和环绕所述热交换管道4101设置的蓄热腔4102,所述热交换管道4101的进水端与所述纯水引出口连通,所述热交换管道4101的出水端与所述即热管420的进水端连通,所述蓄热腔4102中蓄积有热水;所述即热管420的出水端与所述出水管430的一端连通,所述热水出口由所述出水管430的另一端形成。
具体地,从纯水引出口引出的纯水先进入到热交换管道4101中,与蓄热腔4102中热水进行热交换,从而对纯水进行初步加热,即从热交换管道4101的出水端出来的纯水具有一定的温度,然后再进入即热管420进行加热,以加热到用户所需的温度,最后热水通过出水管430、热水出口引出;本实施例通过在即热管420的前端设置热交换结构410,对纯水进行预热,从而提高了热水的加热效率,增大了热水的出水流速。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热交换结构410还包括设置在蓄热腔4102的腔壁上的加热件(图中未示出),加热件用于对蓄热腔4102中的水进行加热。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2,热交换结构410还包括设置在蓄热腔4102的腔壁上的第二温度传感器4103,第二温度传感器4103用于检测蓄热腔4102中的水的温度,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4103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加热件的启停。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2,热交换结构410还包括设置在蓄热腔4102的腔壁上的水位传感器4104,水位传感器4104用于检测蓄热腔4102中的水的水位高度。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加热水路模块400还包括第三连通管440和第三开关阀450,所述第三连通管440的一端与所述纯水引出口连通,所述第三连通管440的另一端与所述热交换管道4101的进水端连通,所述第三开关阀450设置在所述第三连通管440上,所述第三开关阀450用于控制所述第三连通管440的通断。
具体地,在需要将纯水引进热交换结构410进行预热时,第三开关阀450打开,使得第三连通管440处于导通状态;在不需要将纯水引进热交换结构410时,第三开关阀450关闭,使得第三连通管440处于断开状态。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第三连通管440与纯水引出管2130连通,从而实现第三连通管440与纯水引出口的连通。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加热水路模块400还包括补水管460和第四开关阀470,所述补水管460的一端与所述纯水引出口连通,所述补水管460的另一端与所述蓄热腔4102连通;所述第四开关阀470设置在所述补水管460上,所述第四开关阀470用于控制所述补水管460的通断。
具体地,当蓄热腔4102中的水量不足时,第四开关阀470打开,使得补水管460处于导通状态,从而将纯水引出口引出的纯水补充至蓄热腔4102中;当蓄热腔4102的水量完成补充后,第四开关阀470关闭,使得补水管460处于断开状态。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补水管460与纯水引出管2130连通,从而实现补水管460与纯水引出口的连通。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加热水路模块400还包括第四连通管480和第五开关阀490,所述第四连通管480的一端与所述纯水引出口连通,所述第四连通管480的另一端与所述即热管420的进水端连通,所述第五开关阀490设置在所述第四连通管480上,所述第五开关阀490用于控制所述第三连通管440的通断。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连通管480直接连通在出水引出口与即热管420之间,即节水水路系统1000在制纯净热水时,还可以通过第四连通管480将纯水直接引进即热管420中进行加热,具体地:在需要通过第四连通管480将纯水直接引进即热管420中时,第五开关阀490打开,使得第四连通管480处于导通状态,在不需要通过第四连通管480将纯水直接引进即热管420中时,第五开关阀490关闭,使得第四连通管480处于断开状态。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第四连通管480与纯水引出管2130连通,从而实现第四连通管480与纯水引出口的连通。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1,加热水路模块400还包括第五连通管4100和控流泵4110,第五连通管4100的一端与热交换管道4101的出水端、第四连通管480连通,第五连通管4100的另一端与即热管420的进水端连通,控流泵4110设置在第五连通管4100上,控流泵4110用于控制流经第五连通管4100的水的流量;因此,通过控流泵4110可以控制热交换模块流进即热管420中的流量,也可以控制第四连通管480流进即热管420中的流量。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1,加热水路模块400还包括第六开关阀4120,所述第六开关阀4120设置在所述第五连通管4100上,所述第六开关阀4120用于控制所述第五连通管4100的通断。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1,加热水路模块400还包括第三温度传感器4130,第三温度传感器4130设置在第五连通管4100上,第三温度传感器4130用于检测流经第五连通管4100的水的温度,通过第三温度传感器4130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即热管420的加热功率。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1,加热水路模块400还包括第四温度传感器4140,第四温度传感器4140设置在出水管430上,第四温度传感器4140用于检测流经出水管430的水的温度,通过第四温度传感器4140判断从而即热管420出来的热水是否满足所要求的温度。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节水水路系统1000还包括排气模块500,所述排气模块500包括排气管510和第三逆止阀520;所述排气管510的一端与所述蓄热腔4102连通,所述排气管51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节水管130连通,所述排气管510用于将所述蓄热腔4102中的气体排向所述第二节水管130;所述第三逆止阀520设置在所述排气管510上,所述第三逆止阀520用于防止所述第二节水管130中的水流进所述蓄热腔4102。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排气管510将蓄热腔4102中的气体排向第二节水管130,通过第二节水管130便可以将气体排出节水水路系统1000外,不需要经过节水阀门110,排出了水压对排气的影响,使得排气管510排气顺畅;排气管510上设有第三逆止阀520,以便蓄热腔4102内的气体可以单向排出到第二节水管130,避免第二节水管130内的废水倒流回蓄热腔4102中。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常温水路模块300包括常温水引出管310和第七开关阀320,常温引出管的一端与纯水引出口连通,常温水出口由常温引出管的另一端形成,第七开关阀320设置在常温水引出管310上,第七开关阀320用于控制常温水引出管310的通断。
具体地,在启动常温水路模块300时,打开第七开关阀320,使得常温水引出管310处于导通状态,使得纯净常温水能够通过常温水出口流出;在不启动常温水路模块300时,关闭第七开关阀320,使得常温水引出管310处于断开状态。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常温水引出管310与纯水引出管2130连通,从而实现常温水引出管310与纯水引出口的连通。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七开关阀320、第六开关阀4120、即热管420、第三温度传感器4130以及第四温度传感器4140可以集成在一个水龙头中。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制。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这些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的范围。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依然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对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的特征根据情况相互组合、增删或作其他调整,从而得到不同的、本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的其他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也同样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节水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滤芯模块,所述滤芯模块具有第一进水口、纯水引出口以及废水排出口,所述第一进水口用于将原水引进所述滤芯模块中,所述纯水引出口用于将所述滤芯模块过滤形成的纯水引出,所述废水排出口用于将所述滤芯模块过滤形成的废水排出;
常温水路模块,所述常温水路模块的一端与所述纯水引出口连通,所述常温水路模块的另一端形成常温水出口;
加热水路模块,所述加热水路模块的一端与所述纯水引出口连通,所述加热水路模块的另一端形成热水出口,所述加热水路模块对流经其中的水进行加热;
节水模块,所述节水模块包括节水阀门、第一节水管以及第二节水管,所述节水阀门包括阀座、动力机构以及阀片组件,所述阀座形成有第一腔体、进水通道、出水通道、出水孔以及节水出孔;所述进水通道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出水孔连通所述出水通道和所述第一腔体,所述节水出孔连通所述出水通道和所述第一腔体;其中,所述出水孔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节水出孔的横截面积;所述动力机构设置在所述阀座上;所述阀片组件设置在所述动力机构与所述出水孔之间,所述动力机构控制所述阀片组件在封合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封合状态时,所述阀片组件封合住所述出水孔,在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阀片组件打开所述出水孔;所述第一节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废水排出口连通,所述第一节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进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节水管与所述出水通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水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模块包括复合滤芯、反渗透滤芯、第一连通管以及第二连通管;
所述第一进水口和所述纯水引出口由所述复合滤芯形成,所述复合滤芯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的第一滤水出口和与所述纯水引出口连通的第三进水口;
所述废水排出口由所述反渗透滤芯形成,所述反渗透滤芯还形成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滤水出口,所述第二滤水出口、所述废水排出口均与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
所述第一连通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滤水出口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连通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滤水出口连通,所述第二连通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进水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水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模块还包括回流管和第一开关阀;
所述回流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通管连通,所述回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通管连通;所述第一开关阀设置在所述回流管上,所述第一开关阀用于控制所述回流管的通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节水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模块还包括第一逆止阀,所述第一逆止阀设置所述回流管上,所述第一逆止阀用于限制所述回流管中的水的流向为自所述第二连通管流向所述第一连通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水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水路模块包括热交换结构、即热管以及出水管;
所述热交换结构包括热交换管道和环绕所述热交换管道设置的蓄热腔,所述热交换管道的进水端与所述纯水引出口连通,所述热交换管道的出水端与所述即热管的进水端连通,所述蓄热腔中蓄积有热水;
所述即热管的出水端与所述出水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热水出口由所述出水管的另一端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节水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水水路系统还包括排气模块,所述排气模块包括排气管和第三逆止阀;
所述排气管的一端与所述蓄热腔连通,所述排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节水管连通,所述排气管用于将所述蓄热腔中的气体排向所述第二节水管;所述第三逆止阀设置在所述排气管上,所述第三逆止阀用于防止所述第二节水管中的水流进所述蓄热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节水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水路模块还包括补水管和第四开关阀,所述补水管的一端与所述纯水引出口连通,所述补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蓄热腔连通;所述第四开关阀设置在所述补水管上,所述第四开关阀用于控制所述补水管的通断。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节水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水路模块还包括第四连通管和第五开关阀,所述第四连通管的一端与所述纯水引出口连通,所述第四连通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即热管的进水端连通,所述第五开关阀设置在所述第四连通管上,所述第五开关阀用于控制所述第四连通管的通断。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节水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座还形成有节水进孔,所述节水进孔连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进水通道,其中,所述节水进孔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进水通道的横截面积,所述节水进孔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节水出孔的横截面积。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节水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包括电磁铁组件、铁芯组件以及弹性件;所述电磁铁组件设置在所述阀座上,且所述电磁铁组件盖住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电磁铁组件形成有活动孔,所述铁芯组件可移动的插设在所述活动孔中,所述弹性件夹设在所述活动孔的孔底与所述铁芯组件之间;
所述阀片组件具有形变能力,所述阀片组件的周缘与所述电磁铁组件连接,所述阀片组件和所述电磁铁组件共同形成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活动孔连通;所述阀片组件形成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出水孔;
其中,当所述电磁铁组件不通电时,所述弹性件驱动所述铁芯组件抵压在所述阀片组件上,以驱动所述阀片组件朝向所述出水孔运动,使所述阀片组件切换至所述封合状态,且所述铁芯组件盖合住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一腔体中的水流向所述节水出孔,所述第一腔体中的水还通过所述第一通孔流进所述第二腔体;当所述电磁铁组件通电时,所述电磁铁组件产生的磁场吸引所述铁芯组件朝远离所述阀片组件的方向运动,所述铁芯组件解除对所述阀片组件的抵压和对所述第二通孔的盖合,所述第二腔体中的水通过所述第二通孔流进所述出水孔中,所述第一腔体的水压驱动所述阀片组件朝远离所述出水孔的方向运动,以使所述阀片组件切换至所述打开状态。
CN202320751752.6U 2023-04-06 2023-04-06 节水水路系统 Active CN2197719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51752.6U CN219771914U (zh) 2023-04-06 2023-04-06 节水水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51752.6U CN219771914U (zh) 2023-04-06 2023-04-06 节水水路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71914U true CN219771914U (zh) 2023-09-29

Family

ID=88108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51752.6U Active CN219771914U (zh) 2023-04-06 2023-04-06 节水水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719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25338B (zh) 净水系统、净水机及净水机控制方法
CN219771914U (zh) 节水水路系统
CN214936737U (zh) 净水系统
CN110772119A (zh) 饮品设备及控制方法
CN219774872U (zh) 节水阀门
CN217868391U (zh) 一种净水机纯水回流系统
CN211722809U (zh) 饮品设备
CN108178203B (zh) 一种智能净水器
CN107986354B (zh) 一种净水器
CN113603244A (zh) 不排废水可解决首杯水问题的纯水泡膜系统
CN214734878U (zh) 净水系统及净水机
CN214734877U (zh) 净水系统及净水机
CN213596015U (zh) 净水器的水路板及净水器
CN212403711U (zh) 一种大通量净水机
CN219636975U (zh) 节水净水设备
CN217148758U (zh) 多功能水路系统
CN216141305U (zh) 净水泡膜系统
CN213623542U (zh) 一种净水装置及净水机
CN217939429U (zh) 净热水机及其水路板组件和水路板
CN215924551U (zh) 净水器
CN218435116U (zh) 一种净水系统及净水装置
CN213357202U (zh) 一种加热型净水机
CN215667394U (zh) 一种具有后置过滤功能的净水机
CN217350848U (zh) 一种能有效降低反渗透膜内“陈水”tds值的控制系统
CN218709432U (zh) 净水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