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64078U - 一种排泄物收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排泄物收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64078U
CN219764078U CN202320604751.9U CN202320604751U CN219764078U CN 219764078 U CN219764078 U CN 219764078U CN 202320604751 U CN202320604751 U CN 202320604751U CN 219764078 U CN219764078 U CN 2197640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ainage tube
negative pressure
box body
communicated
air ba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0475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红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Original Assigne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filed Critical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Priority to CN20232060475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640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640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640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排泄物收集装置,具体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解决了导管在患者体内深度长,排泄物引流缺少动力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引流管和盒体,引流管的一端与盒体连通;引流管的另一端连接有支撑垫,支撑垫靠近盒体的一侧设有气囊,气囊设在引流管的管壁外侧;气囊上连通有充气管,充气管设有单向阀;引流管内部设有分隔层,分隔层将引流管分为进液腔和负压腔;进液腔的一端与引流管与连接有支撑垫的一端端口连通,进液腔的另一端与盒体连通;负压腔与盒体连通,负压腔上连通有负压管,负压管连接有负压泵。其目的在于,引流管置留深度短,减少了患者痛苦,同样能良好固定;为排泄物的引流提供了负压动力,避免滞留。

Description

一种排泄物收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排泄物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临床上会出现腹泻患者,患者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并且由于经常性的腹泻,导致患者肛周皮肤发红甚至溃烂,给患者带来其他的并发症。针对上述情况,目前常用的方式是用一次性气囊导管插入直肠15~20cm,管头端的气囊达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将气囊充气,使得导管端部固定在乙状结肠处,在患者发生腹泻时,排泄物在乙状结肠直接进入导管排出体外。
虽然这种方法由于排泄物并没有进入直肠,所以不会引起患者的便意,进而患者不会产生排便动作,使得导管便于固定,但是这种方法由于导管端部在乙状结肠交界处,使其在患者体内的置留深度较长,导致导管在放置的时候增加患者痛苦,并且这种方法使得排泄物的引流缺少动力,排泄物易滞留于结肠内,导致患者不适,甚至造成并发症。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泄物收集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排泄物收集装置,包括引流管和盒体,所述引流管的一端与所述盒体连通;所述引流管的另一端连接有支撑垫,所述支撑垫靠近所述盒体的一侧设有气囊,所述气囊设在所述引流管的管壁外侧;所述气囊上连通有充气管,所述充气管远离所述气囊一端设有单向阀;所述引流管内部设有分隔层,所述分隔层将所述引流管分为进液腔和负压腔;所述进液腔的一端与所述引流管与连接有支撑垫的一端端口连通,所述进液腔的另一端与所述盒体连通;所述负压腔的一端与所述盒体连通,所述负压腔上连通有负压管,所述负压管的一端连接有负压泵。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本装置时,将所述引流管的顶端和所述气囊从患者的肛门塞入直肠当中,并使得所述气囊刚好到达患者齿状线的上方,随后医护人员将注射器的针头插入到所述单向阀中,对所述气囊注入气体,使得所述气囊膨胀;当气囊膨胀到需要的程度后,所述气囊的外表面会对患者的齿状线上方的直肠壁相抵靠,同时所述气囊顶端的所述支撑垫会被完全撑开,使得所述支撑垫向上弯曲,所述支撑垫的底端端面贴附在所述直肠壁上,从而达到良好的固定效果,防止脱落;在病人发生腹泻时,排泄物会到达直肠,使得患者产生便意,此时患者通知医护人员操作所述负压泵,或者自己操作负压泵,使得所述盒体内产生适当的负压,进而将直肠内的排泄物从所述引流管的端部吸入到所述进液腔中,然后收集到所述盒体当中,这个过程代替了患者的排便动作,有利于引流管的固定。在需要将引流管取出时,通过注射器进行抽气,使得所述气囊萎缩,所述支撑垫收缩,进而从肛门取出。值得一提的是,在使用时,需要防止盒体平放或者倒置,防止所述盒体中的排泄物进入到负压泵中。本实用新型的采用直肠部固定的方式,所述引流管在患者体内的置留深度较短,减少了放置的时候患者的痛苦,并且在所述气囊和支撑垫的配合作用下,引流管同样能够达到良好的固定效果;此外还给排泄物的引流提供了一个负压动力,避免了排泄物的滞留。
优选的,所述支撑垫的靠近所述气囊的一侧还设有若干支撑凸起,所述支撑凸起环向均布在所述支撑垫上。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支撑凸起增大了所述支撑垫底端端面与直肠内壁之间的摩擦力,进而达到更好的固定效果。
优选的,所述支撑凸起的内部设有充气腔,所述充气腔与所述气囊连通。
采用上述方案,当所述气囊处于萎缩的状态时,所述支撑凸起同样处于萎缩的状态,防止所述支撑凸起对所述引流管的放置或取出造成困难。
优选的,所述引流管的底端设有密封盖;所述盒体上设有与所述密封盖密封连接的入料口。
采用上述方案,保证装置的密封状态。
优选的,所述盒体的侧壁上还设有透明观察窗,所述透明观察窗上还设有刻度线。
采用上述方案,方便医护人员观察所述盒体内收集的排泄物的量。
优选的,所述密封盖的侧壁上设有防滑凸纹。
采用上述方案,增大所述密封盖侧壁与手指之间的摩擦力,方便旋转密封盖。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采用直肠部固定的方式,所述引流管在患者体内的置留深度较短,减少了放置的时候患者的痛苦,并且在所述气囊和支撑垫的配合作用下,引流管同样能够达到良好的固定效果;此外还给排泄物的引流提供了一个负压动力,避免了排泄物的滞留。
2、所述支撑凸起增大了所述支撑垫底端端面与直肠内壁之间的摩擦力,进而达到更好的固定效果。
3、当所述气囊处于萎缩的状态时,所述支撑凸起同样处于萎缩的状态,防止所述支撑凸起对所述引流管的放置或取出造成困难。
4、保证装置的密封状态。
5、方便医护人员观察所述盒体内收集的排泄物的量。
6、增大所述密封盖侧壁与手指之间的摩擦力,方便旋转密封盖。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排泄物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排泄物收集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A横截面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C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排泄物收集装置的正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B横截面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引流管、2-盒体、3-气囊、4-支撑垫、5-充气管、6-单向阀、7-分隔层、8-进液腔、9-负压腔、10-负压管、11-负压泵、12-支撑凸起、13-充气腔、14-密封盖、15-入料口、16-环形块、17-透明观察窗、18-刻度线、19-防滑凸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面结合图1~图6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一种排泄物收集装置,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6所示,包括引流管1和盒体2,所述引流管1底端与所述盒体2连通;所述引流管1的管壁外侧环向设置有气囊3,所述气囊3位于所述引流管1的顶端;所述引流管1的顶端设有支撑垫4,所述支撑垫4的底端与所述气囊3的顶端一体成型;所述气囊3的下方连接有充气管5,所述充气管5的一端与所述气囊3连通,所述充气管5的另一端设有单向阀6;所述引流管1内部一体成型有分隔层7,所述分隔层7将所述引流管1分为进液腔8和负压腔9;所述进液腔8的一端与所述引流管1的顶端端口连通,所述进液腔8的另一端与所述盒体2连通;所述负压腔9的一端与所述盒体2连通,所述负压腔9上连通有负压管10,所述负压管10的一端连接有负压泵11。
具体使用时,在使用本装置时,将所述引流管1的顶端和所述气囊3从患者的肛门塞入直肠当中,并使得所述气囊3刚好到达患者齿状线的上方,随后医护人员将注射器的针头插入到所述单向阀6中,对所述气囊3注入气体,使得所述气囊3膨胀;当气囊3膨胀到需要的程度后,所述气囊3的外表面会对患者的齿状线上方的直肠壁相抵靠,同时所述气囊3顶端的所述支撑垫4会被完全撑开,使得所述支撑垫4向上弯曲,所述支撑垫4的底端端面贴附在所述直肠壁上,从而达到良好的固定效果,防止脱落;在病人发生腹泻时,排泄物会到达直肠,使得患者产生便意,此时患者通知医护人员操作所述负压泵11,或者自己操作负压泵11,使得所述盒体2内产生适当的负压,进而将直肠内的排泄物从所述引流管1的端部吸入到所述进液腔8中,然后收集到所述盒体2当中,这个过程代替了患者的排便动作,有利于引流管1的固定。在需要将引流管1取出时,通过注射器进行抽气,使得所述气囊3萎缩,所述支撑垫4收缩,进而从肛门取出。本实用新型的采用直肠部固定的方式,所述引流管1在患者体内的置留深度较短,减少了放置的时候患者的痛苦,并且在所述气囊3和支撑垫4的配合作用下,引流管1同样能够达到良好的固定效果;此外还给排泄物的引流提供了一个负压动力,避免了排泄物的滞留。
值得一提的是,在使用时,需要防止盒体2平放或者倒置,防止所述盒体2中的排泄物进入到负压泵11中。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支撑垫4的底端还一提成型有若干支撑凸起12,所述支撑凸起12环向均布在所述支撑垫4的底端端面上。
具体使用时,所述支撑凸起12增大了所述支撑垫4底端端面与直肠内壁之间的摩擦力,进而达到更好的固定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支撑凸起12的内部设有充气腔13,所述充气腔13与所述气囊3连通。
具体使用时,当所述气囊3处于萎缩的状态时,所述支撑凸起12同样处于萎缩的状态,防止所述支撑凸起12对所述引流管1的放置或取出造成困难。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6所示,所述引流管1的底端设有密封盖14;所述盒体2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密封盖14螺纹连接的入料口15。
具体使用时,当所述盒体2装满时,旋转所述密封盖14,即可完成所述盒体2更换。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入料口15设在所述盒体2的顶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6所示,所述引流管1的底端采用弯头设计,并且弯头的弯曲角度为90°,所述密封盖14上设有与所述引流管1的弯头部位外径相匹配的通孔,所述引流管1的弯头部位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密封盖14套接;所述弯头的侧壁上环向固定连接有环形块16,所述环形块16位于所述密封盖14的内侧,并且所述环形块16与所述密封盖14相互抵接的部位设有环形密封垫。
具体使用时,在更换所述盒体2时,所述密封盖14会保留在所述引流管1上,方便盒体2的更换。
值得一提的是,当所述密封盖14旋紧时,所述环形块16与所述密封盖14之间的环形密封垫被抵紧,达到密封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所述盒体2的侧壁上还设有透明观察窗17,所述透明观察窗17上还设有刻度线18。
具体使用时,方便医护人员观察所述盒体2内收集的排泄物的量。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6所示,所述密封盖14的侧壁上设有防滑凸纹19。
具体使用时,增大所述密封盖14侧壁与手指之间的摩擦力,方便旋转密封盖14。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本装置可以搭配固定带使用,将本装置的引流管1和患者病床一侧的栏杆固定,使得盒体2保持竖直状态。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负压管10与所述负压腔9连通的位置设有防水膜。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负压泵11可采用注射器。
值得一提的是,本装置为一次性使用。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排泄物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管(1)和盒体(2),所述引流管(1)的一端与所述盒体(2)连通;所述引流管(1)的另一端连接有支撑垫(4),所述支撑垫(4)靠近所述盒体(2)的一侧设有气囊(3),所述气囊(3)设在所述引流管(1)的管壁外侧;所述气囊(3)上连通有充气管(5),所述充气管(5)远离所述气囊(3)一端设有单向阀(6);所述引流管(1)内部设有分隔层(7),所述分隔层(7)将所述引流管(1)分为进液腔(8)和负压腔(9);所述进液腔(8)的一端与所述引流管(1)与连接有支撑垫(4)的一端端口连通,所述进液腔(8)的另一端与所述盒体(2)连通;所述负压腔(9)的一端与所述盒体(2)连通,所述负压腔(9)上连通有负压管(10),所述负压管(10)的一端连接有负压泵(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泄物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垫(4)的靠近所述气囊(3)的一侧还设有若干支撑凸起(12),所述支撑凸起(12)环向均布在所述支撑垫(4)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排泄物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凸起(12)的内部设有充气腔(13),所述充气腔(13)与所述气囊(3)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泄物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1)的底端设有密封盖(14);所述盒体(2)上设有与所述密封盖(14)密封连接的入料口(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泄物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2)的侧壁上还设有透明观察窗(17),所述透明观察窗(17)上还设有刻度线(18)。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排泄物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盖(14)的侧壁上设有防滑凸纹(19)。
CN202320604751.9U 2023-03-24 2023-03-24 一种排泄物收集装置 Active CN2197640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04751.9U CN219764078U (zh) 2023-03-24 2023-03-24 一种排泄物收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04751.9U CN219764078U (zh) 2023-03-24 2023-03-24 一种排泄物收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64078U true CN219764078U (zh) 2023-09-29

Family

ID=881344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04751.9U Active CN219764078U (zh) 2023-03-24 2023-03-24 一种排泄物收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640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94276B1 (ko) 스마트 간호기
CN219764078U (zh) 一种排泄物收集装置
RU197838U1 (ru) Универсальное портатив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механического отведения мочи у женщин
CN201064535Y (zh) 助便器
CN2772471Y (zh) 尿不漏接尿器
CN202342544U (zh) 一次性双腔气囊联合肛管
CN2174191Y (zh) 男用集尿器
CN201216764Y (zh) 肛肠疾病术后冲洗器
CN211884726U (zh) 一种可冲洗式猪尾巴膀胱造瘘管
CN210145188U (zh) 一种外科护理冲洗装置
CN210542646U (zh) 一种改良式造口灌肠装置
CN219332733U (zh) 一种集灌肠和大便收集于一体的装置
CN201510401U (zh) 清便器
CN213911046U (zh) 一种可折叠的便盆
CN2834563Y (zh) 灌肠器
CN218572588U (zh) 一种泌尿外科护理用冲洗装置
CN215194390U (zh) 一种新型灌肠固定贴及计量装置
CN208892910U (zh) 一种新型可固定引流管式造口袋
CN218128869U (zh) 一种舒适可计量留置硅胶带气囊肛管
CN213667185U (zh) 灌肠装置
CN214807774U (zh) 一种尿管
CN217472477U (zh) 一种多功能腹膜透析液装置
CN218420187U (zh) 一种男性病人使用小便器
CN216855100U (zh) 一种女性患者用辅助排尿装置
CN213219827U (zh) 一种多用途灌肠器及其配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