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56708U - 热泵系统和环境调节设备 - Google Patents

热泵系统和环境调节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56708U
CN219756708U CN202321028923.9U CN202321028923U CN219756708U CN 219756708 U CN219756708 U CN 219756708U CN 202321028923 U CN202321028923 U CN 202321028923U CN 219756708 U CN219756708 U CN 2197567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heat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
water circ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2892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辜良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2892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567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567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567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热泵系统和环境调节设备。其中,该热泵系统包括冷媒循环模块和水循环模块,冷媒循环模块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装置、第二换热器以及换向阀,冷媒循环模块还包括第三换热器,第三换热器的一端与排气管连接,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与第三换热器的另一端连接,水循环模块包括末端装置、第一水循环回路以及第二水循环回路,第一水循环回路和第二水循环回路分别与末端装置中的不同换热部换热连接,第一水循环回路与第二换热器换热连接,第二水循环回路与第三换热器换热连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达到恒温除湿效果,提高用户舒适性。

Description

热泵系统和环境调节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泵系统和环境调节设备。
背景技术
很多电器中会设置热泵系统来制得其功能所需冷量或热量。热泵系统一般除了冷媒循环模块以外,还会设置水循环模块,在水循环模块与冷媒循环模块中的换热器换热连接,水循环模块中设置末端装置,末端装置中的能量输出状态跟随水循环模块所换热连接的换热器的换热状态改变而改变。
然而,目前末端装置只能单独的输出冷量或输出热量,在应用于环境除湿时,容易出现末端装置除湿后的空气过冷或过热,造成用户舒适体验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热泵系统,旨在达到恒温除湿效果,提高用户舒适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热泵系统,所述热泵系统包括:
冷媒循环模块,所述冷媒循环模块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装置、第二换热器以及换向阀,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节流装置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依次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和所述压缩机的回气管均与所述换向阀连接,所述冷媒循环模块还包括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排气管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与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另一端连接;
水循环模块,所述水循环模块包括末端装置、第一水循环回路以及第二水循环回路,所述第一水循环回路和所述第二水循环回路分别与末端装置中的不同换热部换热连接,所述第一水循环回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换热连接,所述第二水循环回路与所述第三换热器换热连接。
可选地,所述热泵系统还包括第一冷媒阀,所述第一冷媒阀与所述第三换热器串联。
可选地,所述热泵系统还包括第二冷媒阀,所述第二冷媒阀设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入口。
可选地,所述热泵系统还包括冷媒支路,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排气管之间的连接管路与所述冷媒支路的一端连接,所述冷媒支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管连接。
可选地,所述冷媒支路将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排气管之间的连接管路分成与所述第三换热器连接的第一管路和与所述排气管连接的第二管路;
所述热泵系统还包括第三冷媒阀和第四冷媒阀,所述第三冷媒阀设于第二管路,所述第四冷媒阀设于所述冷媒支路。
可选地,所述节流装置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设置冷却模块,所述冷却模块与电控部件换热连接,以对所述电控部件散热。
可选地,所述冷却模块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还设置过冷模块,所述过冷模块包括:
第一支路,所述第一支路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模块连接,所述第一支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
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通过换热模块换热连接,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冷却模块之间的连接管路与所述第二支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补气口连接,所述第二支路设置节流部件,所述节流部件位于所述换热模块的进口端。
可选地,所述第二支路还设置第五冷媒阀,所述第五冷媒阀位于所述换热模块的出口端与所述补气口之间。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环境调节设备,所述环境调节设备包括
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热泵系统;
室内风机,所述末端装置对应所述室内风机设置。
可选地,所述末端装置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与所述第一水循环回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部与所述第二水循环回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沿所述室内风机驱动下的气流方向依次设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热泵系统,该热泵系统在设有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装置、第二换热器以及换向阀的冷媒循环模块中增加设置第三换热器,并且该热泵系统在水循环模块中除了与第二换热器换热连接的第一水循环回路以外,还设置与第三换热器换热连接的第二水循环回路,第一水循环回路和第二水循环回路均与末端装置换热连接,通过此设置,第二换热器处于蒸发状态吸热时压缩机排出的高温冷媒可流经第三换热器放热,基于此,末端装置除了可利用第一水循环回路的冷量除湿以外,还可利用第二水循环回路的热量提升流经空气温度,保证除湿过后空气温度不会过高也不会过低,可接近除湿前的温度,从而实现恒温除湿效果,提高用户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热泵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热泵系统。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热泵系统包括冷媒循环模块和水循环模块。
所述冷媒循环模块包括压缩机11、第一换热器13、节流装置14、第二换热器15以及换向阀12,所述第一换热器13、所述节流装置14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15依次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13、所述第二换热器15、所述压缩机11的排气管111和所述压缩机11的回气管112均与所述换向阀12连接;所述冷媒循环模块还包括第三换热器16,所述第三换热器16的一端与所述排气管111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13与所述第二换热器15之间的管路与所述第三换热器16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水循环模块包括末端装置23、第一水循环回路21以及第二水循环回路22,所述第一水循环回路21和所述第二水循环回路22分别与末端装置23中的不同换热部换热连接,所述第一水循环回路21与所述第二换热器15换热连接,所述第二水循环回路22与所述第三换热器16换热连接。
压缩机11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压缩机11的排气管111为与压缩机11排气口连接的管路。压缩机11的回气管112为与压缩机11回气口连接的管路。
换向阀12具有第一阀位和第二阀位。第一阀位下,排气管111与第一换热器13连通,回气管112与第二换热器15连通,第一换热器13处于冷凝状态,第二换热器15处于蒸发状态。第二阀位下,排气管111与第二换热器15连通,回气管112与第二换热器15连通,第一换热器13处于蒸发状态,第二换热器15处于冷凝状态。在本实施例中,换向阀12为四通阀,在其他实施例中,换向阀12也可为其他具有流向切换功能的阀体或阀体组合。通过换向阀12换位切换可实现热泵系统以不同运行模式运行,不同运行模式下第一换热器13和第二换热器15具有不同换热状态,以满足不同工况需求。
节流装置14对流经的冷媒节流降压,在本实施例中,节流装置14为电子膨胀阀。在其他实施例中,节流装置14也可为节流阀、毛细管等。
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冷媒从排气管111流经第三换热器16中放热,第三换热器16处于冷凝状态。
第一水循环回路21中可设置第一水泵,以驱动水在第一水循环回路21中循环流动。第二水循环回路22中可设置第二水泵,以驱动水在第二水循环回路22中循环流动。
末端装置23为设于室内环境的、用于与室内环境换热的装置。末端装置23可包括风机盘管、地暖盘管、辐射板、风盘或者散热片等。其中,末端装置23可有一个或多于一个,多于一个末端装置23可分布设于不同的室内空间。不同的室内空间的末端装置23的换热类型可相同或不同。
末端装置23可包括第一换热部231和第二换热部232,第一换热部231与第一水循环回路21换热连接,第二换热部232与第二水循环回路22换热连接。第一水循环回路21中的水可通过与第二换热器15换热吸收冷量或热量,其中,第二换热器15处于蒸发状态时,第一水循环回路21中的水可从第二换热器15吸收冷量,在流动至第一换热部231与室内空气换热并将冷量释放到室内空气中,第一换热部231流出的冷媒温度升高可重新流经与第二换热器15换热连接的位置重新吸收冷量。第二水循环回路22中的水可通过与第三换热器16换热吸收冷量或热量,其中,第三换热器16处于蒸发状态时,第二水循环回路22中的水可从第三换热器16吸收冷量,在流动至第二换热部232与室内空气换热并将冷量释放到室内空气中,第二换热部232流出的冷媒温度升高可重新流经与第三换热器16换热连接的位置重新吸收冷量。
参照图1,在恒温除湿模式下,换向阀12可以第一阀位运行,压缩机11排出的冷媒一部分冷媒在换向阀12的导向作用下依次流经第一换热器13、节流装置14以及第二换热器15后回流至压缩机11,此过程中,第一换热器13处于冷凝状态放热,第二换热器15处于蒸发状态吸热,第一水循环回路21中的水可从第二换热器15中吸收冷量,并在末端装置23的第一换热部231与室内空气换热,换热过程中室内空气中湿气可在第一换热部231表面遇冷凝结形成凝露水,流经第一换热部231的室内空气湿度降低且温度降低。另外,压缩机11排出的另一部分高温冷媒可流入第三换热器16,第三换热器16处于冷凝状态放热,第二水循环回路22中的水可从第三换热器16中吸收热量,并在末端装置23的第二换热部232与室内空气换热,换热过程中可降低湿气的同时提高室内空气的温度,第三换热器16流出的冷媒可与节流装置14流出的冷媒汇流后流入第二换热器15中蒸发,然后回流至压缩机11。此过程中,末端装置23对室内空气除湿的同时,第二换热部232散发的热量可补偿室内空气在第一换热部231中损失的热量,基于此,可实现末端装置23对室内空气除湿的同时室内空气的温度波动较少,有效实现恒温除湿效果,以提高除湿过程室内用户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中,采用在设有压缩机11、第一换热器13、节流装置14、第二换热器15以及换向阀12的冷媒循环模块中增加设置第三换热器16,并且在水循环模块中除了与第二换热器15换热连接的第一水循环回路21以外,还设置与第三换热器16换热连接的第二水循环回路22,第一水循环回路21和第二水循环回路22均与末端装置23换热连接,通过此设置,第二换热器15处于蒸发状态吸热时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冷媒可流经第三换热器16放热,基于此,末端装置23除了可利用第一水循环回路21的冷量除湿以外,还可利用第二水循环回路22的热量提升流经空气温度,保证除湿过后空气温度不会过高也不会过低,可接近除湿前的温度,从而实现恒温除湿效果,提高用户舒适性。
进一步的,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述热泵系统还包括第一冷媒阀01,所述第一冷媒阀01与所述第三换热器16串联。
第一冷媒阀01具体用于调节第三换热器16流经的冷媒流量。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媒阀01为电子膨胀阀。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冷媒阀01也可为节流阀等其他用于调节冷媒流量的模块。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媒阀01设于第三换热器16与第二换热器15之间,基于此,第一冷媒阀01可以节流开度开启,实现对第三换热器16流出的冷媒进行节流降压,避免流入第二换热器15的冷媒温度过高,以有效保证第二换热器15的蒸发效果,从而确保第一换热部231对室内空气的制冷除湿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冷媒阀01也可设于第三换热器16与排气管111之间。
具体的,在恒温除湿模式下,第一冷媒阀01可开启,并根据第二换热器15的温度进行开度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与第三换热器16串联的第一冷媒阀01,可实现对第三换热器16流经的冷媒流量进行调节,保证第三换热器16释放的热量可与室内空气流经第一换热部231损失后的热量匹配,实现第三换热器16释放的热量不会过高或过低,从而进一步提高热泵系统的恒温除湿效果,以进一步提高室内用户热舒适性。
进一步的,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述热泵系统还包括第二冷媒阀02,所述第二冷媒阀02设于所述第二换热器15的冷媒入口。
第二冷媒阀02具体用于调节第二换热器15流经的冷媒流量。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冷媒阀02为电子膨胀阀。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冷媒阀02也可为节流阀等其他用于调节冷媒流量的模块。
具体的,第二冷媒阀02与节流装置14之间的管路与第三换热器16连接,基于此,节流装置14流出的冷媒与第三换热器16流出的冷媒汇流后可通过第二冷媒阀02综合调节流入到第二换热器15的冷媒流量。
在恒温除湿模式下,第二冷媒阀02可开启,可根据压缩机11的回气过热度调节第二冷媒阀02的开度,以使压缩机11的回气过热度在可靠性所需的预设范围内。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冷媒阀02的设置,可保证压缩机11流出的分别流经不同冷媒流路换热的冷媒汇流之后可在第二冷媒阀02的流量调节作用下,流入第二换热器15的冷媒温度和流量不会过大或过小,以满足室内除湿需求的同时提高压缩机11运行可靠性。
进一步的,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述热泵系统还包括冷媒支路53,所述第三换热器16与所述排气管111之间的连接管路与所述冷媒支路53的一端连接,所述冷媒支路53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11的回气管112连接。
基于此,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冷媒除了可以流入第三换热器16实现恒温除湿以外,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冷媒还可与从第二换热器15流出的冷媒汇流后再流入压缩机11回气口,基于此,可有效提高压缩机11的回气过热度,避免第二换热器15中蒸发不完全的冷媒进入到压缩机11中,以有效提高恒温除湿过程中的压缩机11运行可靠性。
进一步的,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述冷媒支路53将所述第三换热器16与所述排气管111之间的连接管路分成与所述第三换热器16连接的第一管路51和与所述排气管111连接的第二管路52;
所述热泵系统还包括第三冷媒阀03和第四冷媒阀04,所述第三冷媒阀03设于第二管路52,所述第四冷媒阀04设于所述冷媒支路5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冷媒阀03和第四冷媒阀04为电磁阀。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冷媒阀03和第四冷媒阀04也可为电子膨胀阀。
第三冷媒阀03可用于控制第二管路52的通断。第四冷媒阀04可用于控制冷媒支路53的通断。
具体的,第三冷媒阀03开启时,第二管路52导通,压缩机11流出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二管路52、第一管路51后进入到第三换热器16中换热。第三冷媒阀03关闭时,第二管路52阻断,压缩机11流出的冷媒全部流入换向阀12、停止流入第二管路52,第三换热器16停止释放热量到第二水循环回路22。
其中,第三冷媒阀03开启时,若第四冷媒阀04开启,压缩机11流出的冷媒除了可以流入第三换热器16换热以外,还可流经冷媒支路53进入回气管112中与第二换热器15流出的冷媒混合。第三冷媒阀03开启时,若第四冷媒阀04关闭,压缩机11流出的一部分冷媒可依次流经第二管路52、第一管路51后进入第三换热器16中换热、但第二管路52中的冷媒停止流经冷媒支路53回流至压缩机11。
在实际应用中,在恒温除湿模式下可打开第三冷媒阀03,在第三冷媒阀03打开的状态下,可检测压缩机11的回气过热度,当回气过热度过低可打开第四冷媒阀04;当回气过热度在可靠运行范围内可关闭第四冷媒阀04。其中,恒温除湿模式下上述的第二冷媒阀02处于开启状态。在恒温除湿模式以外的其他模式(例如常规的制冷模式或常规的制热模式)下可关闭第二冷媒阀02并检测压缩机11的回气过热度,当回气过热度过低可打开第三冷媒阀03和第四冷媒阀04;当回气过热度在可靠运行范围内可关闭第三冷媒阀03和第四冷媒阀04。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三冷媒阀03和第四冷媒阀04的配合设置,除了实现恒温除湿以外,还可适应于压缩机11的回气过热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保证压缩机11的回气过热度可在可靠范围内。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冷媒阀03和第四冷媒阀04还可用连接第一管路51、第二管路52以及冷媒支路53的多通阀等其他冷媒调节阀代替,只需实现同样的调节效果即可。
进一步的,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述节流装置14与所述第二换热器15之间设置冷却模块3,所述冷却模块3与电控部件换热连接,以对所述电控部件散热。
电控部件可包括电控装置的驱动模块等任意散发热量的电子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冷却模块3的设置,有利于利用经过节流装置14节流降压后的低温冷媒对电控部件散热,以避免电控部件温度过高,保证电控部件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进一步的,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述冷却模块3与所述第二换热器15之间还设置过冷模块4,所述过冷模块4包括:
第一支路41,所述第一支路41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模块3连接,所述第一支路4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15连接;
第二支路42,所述第一支路41和所述第二支路42通过换热模块换热连接,所述第一支路41与所述冷却模块3之间的连接管路与所述第二支路4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路42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11的补气口113连接,所述第二支路42设置节流部件43,所述节流部件43位于所述换热模块的进口端。
在换向阀12以第一阀位运行时,例如恒温除湿模式下,冷却模块3流出的冷媒一部分可直接流入第一支路41中进入到换热模块中与第二支路42换热,冷却模块3流出的另一部分可流入第二支路42中,经过节流部件43的节流降压作用下形成低温冷媒流入换热模块中与第一支路41中的冷媒换热。第一支路41与第二支路42中的冷媒换热后,可有效降低第一支路41中冷媒的温度,流经第一支路41流入第二换热器15的冷媒过冷度可有效提高,另外还可升高第二支路42中冷媒的温度,提高冷媒的过热度,使流经第二支路42流入压缩机11补气口113的冷媒可对压缩机11实现有效的补气増焓。
进一步的,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述第二支路42还设置第五冷媒阀05,所述第五冷媒阀05位于所述换热模块的出口端与所述补气口113之间。
第五冷媒阀05可为电子膨胀阀或电磁阀等。第五冷媒阀05可对流入压缩机11补气口113的冷媒流量进行调节。
第五冷媒阀05开启时,第二支路42中的冷媒允许流入压缩机11的补气口113对压缩机11进行补气増焓。第五冷媒阀05关闭时,第二支路42中的冷媒禁止流入压缩机11的补气口113对压缩机11进行补气増焓。另外,第五冷媒阀05的开度调节可实现对压缩机11的补气量实现有效调节。
在本实施例中,热泵系统处于恒温除湿模式时,第五冷媒阀05可开启,热泵系统处于常规制热模式或常规制冷模式时,第五冷媒阀05可关闭。或者,环境温度低于阈值时,热泵系统处于低温制热模式下,也可开启第五冷媒阀05。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五冷媒阀05的设置,在热泵系统实现恒温除湿的同时,可有效提高压缩机11的补气増焓效果,以有效提高压缩机11运行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水循环回路21还设置缓冲水箱6,缓冲水箱6将第一水循环回路21分为第一子循环回路和第二子循环回路,第一子循环回路和第二子循环回路均设置有水泵,以驱动水在各自回路中循环流动。其中,第一子循环回路与第一换热部231换热连接,第二子循环回路与第二换热器15换热连接。缓冲水箱6的设置,有利于增大系统的水容量,储存冷热源,从而减少压缩机11的启停次数,提高热泵系统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在一实施例中,回气管112还设置气液分离器7。上述的冷媒支路53可与气液分离器7连接。气液分离器7的设置有利于避免液态冷媒对压缩机11造成液击,以提高压缩机11运行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环境调节设备,参照图1,该环境调节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热泵系统和室内风机8,末端装置23对应室内风机8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末端装置23为风机盘管。
在室内风机8的驱动下,室内空气流经风机盘管进行换热,室内空气可在风机盘管的换热作用下实现恒温除湿。
该热泵系统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环境调节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参照图1,所述末端装置23包括第一换热部231和第二换热部232,所述第一换热部231与所述第一水循环回路21连接,所述第二换热部232与所述第二水循环回路22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部231和所述第二换热部232沿所述室内风机8驱动下的气流方向(如图1中的虚线箭头所示)依次设置。
基于此,在恒温除湿模式下,在室内风机8的驱动下室内空气先经过第一换热部231降温除湿之后,再经过第二换热部232进行升温除湿,这样的换热顺序有利于提高末端装置23的换热效果,以提高环境调节设备的能效。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换热部231与第二换热部232也可并排设置。或者,所述第二换热部232和所述第一换热部231沿所述室内风机8驱动下的气流方向依次设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系统包括:
冷媒循环模块,所述冷媒循环模块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装置、第二换热器以及换向阀,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节流装置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依次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管和所述压缩机的回气管均与所述换向阀连接,所述冷媒循环模块还包括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排气管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与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另一端连接;
水循环模块,所述水循环模块包括末端装置、第一水循环回路以及第二水循环回路,所述第一水循环回路和所述第二水循环回路分别与末端装置中的不同换热部换热连接,所述第一水循环回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换热连接,所述第二水循环回路与所述第三换热器换热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系统还包括第一冷媒阀,所述第一冷媒阀与所述第三换热器串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系统还包括第二冷媒阀,所述第二冷媒阀设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入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系统还包括冷媒支路,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排气管之间的连接管路与所述冷媒支路的一端连接,所述冷媒支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管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支路将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排气管之间的连接管路分成与所述第三换热器连接的第一管路和与所述排气管连接的第二管路;
所述热泵系统还包括第三冷媒阀和第四冷媒阀,所述第三冷媒阀设于第二管路,所述第四冷媒阀设于所述冷媒支路。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装置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设置冷却模块,所述冷却模块与电控部件换热连接,以对所述电控部件散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模块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还设置过冷模块,所述过冷模块包括:
第一支路,所述第一支路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模块连接,所述第一支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
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通过换热模块换热连接,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冷却模块之间的连接管路与所述第二支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补气口连接,所述第二支路设置节流部件,所述节流部件位于所述换热模块的进口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路还设置第五冷媒阀,所述第五冷媒阀位于所述换热模块的出口端与所述补气口之间。
9.一种环境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调节设备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泵系统;
室内风机,所述末端装置对应所述室内风机设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环境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端装置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与所述第一水循环回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部与所述第二水循环回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沿所述室内风机驱动下的气流方向依次设置。
CN202321028923.9U 2023-04-28 2023-04-28 热泵系统和环境调节设备 Active CN2197567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28923.9U CN219756708U (zh) 2023-04-28 2023-04-28 热泵系统和环境调节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28923.9U CN219756708U (zh) 2023-04-28 2023-04-28 热泵系统和环境调节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56708U true CN219756708U (zh) 2023-09-26

Family

ID=880742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28923.9U Active CN219756708U (zh) 2023-04-28 2023-04-28 热泵系统和环境调节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567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60162B2 (en)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N109968940B (zh) 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10822564A (zh) 散热组件、空调系统及其散热控制方法
CN210821724U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其新能源汽车
US11747057B2 (en) Heat pump system
CN210832604U (zh) 空调器
CN113173049B (zh) 热管理系统
EP3666565A1 (en)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210832213U (zh) 空调器
CN112710100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9756708U (zh) 热泵系统和环境调节设备
CN112797675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8709336B (zh) 热泵系统及空调器
CN211822929U (zh) 热泵机组
CN112710101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0154138U (zh) 一种膨胀阀组件、双向节流系统及空调器
CN112797660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5980091U (zh) 热泵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17387239B (zh) 一种空调系统及相关控制方法
CN118856652A (zh) 热泵系统和空调器
CN217574780U (zh) 热管理系统
CN220453825U (zh) 一种集成式空调系统
CN219103379U (zh) 热泵系统和空调器
CN115891558B (zh) 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6977194U (zh) 热泵热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