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56511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56511U
CN219756511U CN202321253889.5U CN202321253889U CN219756511U CN 219756511 U CN219756511 U CN 219756511U CN 202321253889 U CN202321253889 U CN 202321253889U CN 219756511 U CN219756511 U CN 2197565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duct
section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5388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鑫
陈旺
李树云
彭光前
单联瑜
吴俊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Xiaomi Technology Wu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Xiaomi Technology Wu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Xiaomi Technology Wu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5388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565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565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565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空调器,包括:风机组件;风腔板,设置在所述风机组件上方,构造为前侧开口的半包围结构;以及前面板,用于设置在所述风腔板的开口处,以与所述风腔板围成风腔,其中,所述前面板的侧边与所述开口的侧边之间具有间隔,以形成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配置为在朝向出风的方向上收缩后扩张。出风风道设置成收缩后扩张的结构,对风腔内的气流可以进行先收集再引导,从而实现出风气流的方向控制,扩张的形式可以实现广角环抱式送风,避免出风口气流集中直吹的现象,使人体的对流换热由强制对流占据主导地位变为自然对流占据主导地位,降低了人体吹风感,提升了用户舒适度。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器的出风结构设计简单,受限于现有的出风结构限制,气流从空调器的出风口吹出后通常是集中吹向某一局部区域,导致用户的使用舒适度较差,影响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空调器。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风机组件;风腔板,设置在所述风机组件上方,构造为前侧开口的半包围结构;以及前面板,用于设置在所述风腔板的开口处,以与所述风腔板围成风腔,其中,所述前面板的侧边与所述开口的侧边之间具有间隔,以形成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配置为在朝向出风的方向上收缩后扩张。
可选地,所述出风风道由连接于所述风腔板的开口处的第一风道板和连接于所述前面板上的第二风道板之间的间隔构成。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道板包括朝向所述出风风道内弯曲的第一引风段,所述第二风道板包括朝向所述出风风道内弯曲的第二引风段,所述第一引风段和所述第二引风段相配合,以使所述出风风道相对于所述风腔呈收缩状。
可选地,所述第一引风段和所述第二引风段分别构造为圆弧段。
可选地,所述第一引风段的半径为30mm~40mm,所述第二引风段的半径为5mm~15mm。
可选地,所述第一引风段和所述第二引风段在所述第一引风段的圆心与所述第二引风段的圆心的连线所定位的方向上的间隔距离不小于45mm。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道板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引风段的远离所述风腔侧的一端的第一导流段,所述第二风道板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二引风段的远离所述风腔侧的一端的第二导流段,所述第一导流段和所述第二导流段之间的间隔大于所述第一引风段和所述第二引风段之前的间隔。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流段和所述第二导流段分别构造为直线段,且所述第一导流段的长度大于15mm,所述第二导流段的长度为60mm~80mm。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流段和所述第二导流段分别构造为直线段,且所述第一导流段与所述空调器的侧面夹角为130~150度,所述第二导流段与所述空调器的正面夹角为60~80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道板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引风段和所述风腔板之间的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二风道板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二引风段和所述前面板的前端面之间的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均构造为直线段,且所述第一连接段的长度不大于50mm,所述第二连接段的长度不大于10mm。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包括设置在所述出风风道处的多个导风板,多个所述导风板配置为可转动且转动角度分别可调,以通过转动而使所述出风风道具有闭合状态和多种出风状态。
可选地,所述导风板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出风状态包括常规出风状态和智能出风状态,所述空调器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配置为:在所述常规出风状态,用于控制两个所述导风板转动至平行状态出风;在所述智能出风状态,用于控制两个所述导风板转动至非平行状态出风。
可选地,所述智能出风状态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两个所述导风板配置为:远离所述风腔的一端相靠近、且靠近所述风腔的一端相远离;在所述第二状态,两个所述导风板配置为:靠近所述风腔的一端相靠近、且远离所述风腔的一端相远离。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包括用于检测人体额温和人体位置的红外模块,所述红外模块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配置为根据所述红外模块所检测的人体额温和人体位置控制两个所述导风板转动至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
可选地,所述前面板的两侧与所述风腔板的两侧均具有间隔,以使所述空调器的两侧均具有出风风道,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红外模块检测的人体位置分别控制两侧所述出风风道的出风状态。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前面板与风腔板之间的间隔形成了出风风道,使得出风风道沿着整个前面板的高度方向延伸。并且,出风风道设置成收缩后扩张的结构,对风腔内的气流可以进行先收集再引导,从而实现出风气流的方向控制,扩张的形式可以实现广角环抱式送风,避免出风口气流集中直吹的现象,使人体的对流换热由强制对流占据主导地位变为自然对流占据主导地位,降低了人体吹风感,提升了用户舒适度。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空调器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空调器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空调器的分解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空调器的部分结构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空调器的正视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沿图5中线A-A的剖视图。
图7是图6中的A部放大图。
图8是图6中的A部放大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沿图5中线A-A的剖视图。
图10是图9的B部放大图,其中,导风板处于闭合状态。
图11是图9的B部放大图,其中,导风板处于吹风状态。
图12是图9的B部放大图,其中,导风板处于吹风状态。
图13是图9的B部放大图,其中,导风板处于吹风状态。
图1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房间区域划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空调器,101-底座,1011-进风口,102-外壳,103-顶盖,104-蒸发器,10-风机组件,11-风机单元,12-引风筒,13-风腔隔板,131-通风孔,20-风腔板,201-风腔,30-前面板,40-出风风道,41-第一风道板,411-第一引风段,412-第一导流段,413-第一连接段,42-第二风道板,421-第二引风段,422-第二导流段,423-第二连接段,50-导风板,61-中间区域,62-左半区域,621-左半靠中区域,622-左半侧向区域,63-右半区域,631-右半靠中区域,632-右半侧向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前”是空调器实际使用的方向定义的,即空调器面向用户的方向。“内”、“外”是针对相应零部件的本身轮廓而言的。本公开中所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
参照图1至图5,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100,该空调器100包括风机组件10、设置在风机组件10上方的风腔板20和前面板30。其中,参照图4,风腔板20构造为前侧开口的半包围结构,前面板30用于设置在风腔板20的开口处,以与风腔板20围成风腔201。参照图1至图5,空调器100还包括底座101和设置在底座101上方的外壳102,风机组件10包括风机单元11、引风筒12和风腔隔板13,风机单元11设置在底座101中,底座101上开设有进风口1011,用于供引风筒12安装,风腔隔板13用于将风腔201与风机单元11隔开,并且风腔隔板13上开设有通风孔131,用于将风机单元11的风引入风腔201内。风腔板201设置在外壳102内,并且风腔201中设置有蒸发器104,蒸发器104设置在风腔隔板13上方并正对通风孔131。其中,参照图3和图6,前面板30的侧边与开口的侧边之间具有间隔,以形成出风风道40,出风风道40配置为在朝向出风的方向上收缩后扩张。这里的收缩指的是相对于风腔201而言的,扩张是相对于收缩部分而言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前面板30与风腔板20之间的间隔形成了出风风道40,使得出风风道40沿着整个前面板30的高度方向延伸。并且,出风风道40设置成收缩后扩张的结构,对风腔201内的气流可以进行先收集再引导,从而实现出风气流的方向控制,扩张的形式可以实现广角环抱式送风,避免出风口气流集中直吹的现象,使人体的对流换热由强制对流占据主导地位变为自然对流占据主导地位,降低了人体吹风感,提升了用户舒适度。
参照图6所示,出风风道40可以由连接于风腔板20的开口处的第一风道板41和连接于前面板30上的第二风道板42之间的间隔构成。其中,第一风道板41可以与风腔板20构造为一体件,也可以为两个单独的部件连接而成,第二风道板42与前面板30可以构造为一体件,也可以为两个单独的部件连接而成。将出风风道40的风道板由空调器的风腔板20和前面板30围成的结构形成,无需另外设置风道出口结构。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参照图7,第一风道板41可以包括朝向出风风道40内弯曲的第一引风段411,第二风道板42可以包括朝向出风风道40内弯曲的第二引风段421,第一引风段411和第二引风段421相配合,以使出风风道40相对于风腔201呈收缩状。即,第一引风段411和第二引风段421朝相向于彼此的方向上拱起,使得二者之间的间隔变小,从而可以对风腔201内的气流起到收集的作用,使气流进行集中。
其中,第一引风段411和第二引风段421可以分别构造为圆弧段。圆弧的方式更便于加工制造,而且便于风流流动,不会造成阻力。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引风段411和第二引风段421也可以为样条曲线或其他形式的弯曲曲线。
本公开实施例中,当第一引风段411和第二引风段421为圆弧段时,参照图7,第一引风段411的半径R1可以为30mm~40mm,例如为35mm,第二引风段421的半径R2可以为5mm~15mm,例如为10mm。该尺寸范围内的引风段设置可以获得良好的引风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中,参照图8,第一引风段411和第二引风段421在第一引风段411的圆心与第二引风段421的圆心的连线所定位的方向上的间隔距离L5不小于45mm。即,使得出风风道40在两圆心所定义的方向上的宽度不小于45mm,从而可以获得较高的出流效率,保证空调器100的调温效率。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参照图7,第一风道板41可以包括连接在第一引风段411的远离风腔201侧的一端的第一导流段412,第二风道板42可以包括连接在第二引风段421的远离风腔201侧的一端的第二导流段422,第一导流段412和第二导流段422之间的间隔大于第一引风段411和第二引风段421之前的间隔。第一导流段412和第二导流段422所对应的出风风道40可以相对于第一引风段411和第二引风段421所对应的出风风道40具有扩张的形式,使得引风段收集的风流被导流段大范围广角式的带出,从而实现广角环抱送风。
其中,第一导流段412和第二导流段422可以分别构造为直线段,以便于直接将气流导出。其中,参照图7,第一导流段412的长度L1可以大于15mm,例如为17mm,第二导流段422的长度L2可以为60mm~80mm,例如为70mm。将导流段的尺寸设置在该范围内可以获得足够的导风距离,从而使得风流的风向实现更大广角。
本公开实施例中,在第一导流段412和第二导流段422分别构造为直线段时,第一导流段412与空调器100的侧面(即外壳102的侧面)夹角a可以为130~150度,如可以为140度,第二导流段422与空调器100的正面(即前面板30的正面)夹角b可以为60~80度,如可以为70度。通过这种设置可以获得良好的导流角度,从而实现广角环抱式吹风。
接着参照图7,第一风道板41可以包括连接在第一引风段411和风腔板20之间的第一连接段413,用于实现风腔板20与风道板的连接,第二风道板42可以包括连接在第二引风段421和前面板30的前端面之间的第二连接段423,用于实现前面板30与风道板的连接,从而使得风道板分别形成在风腔板201和前面板30上。第一连接段413和第二连接段423均构造为直线段,第一连接段413和第二连接段423的延伸方向均为垂直于前面的方向,且均远离出风风道40,以保证不对出风的风流产生影响。其中,第一连接段413的长度L3可以为不大于50mm,第二连接段423的长度L4可以为不大于10mm。将连接段的尺寸设置的尽可能小,以减小气流在出风过程中的沿程流动损失。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照图9至图13,空调器100可以包括设置在出风风道40处的多个导风板50,多个导风板50配置为可转动且转动角度分别可调,以通过转动而使出风风道40具有闭合状态(图10)和多种出风状态(图11至图13),每个导风板50可以由独立电机进行控制。在闭合状态时,多个导风板50转动成相连接,以将出风风道40封堵,在出风状态时,导风板50转动成将风流从出风风道40释放出到外部。通过导风板50的设置,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出多种出风状态,实现多种气流组织形式,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本公开实施例中,导风板5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出风状态可以包括常规出风状态和智能出风状态,空调器100可以包括控制器,控制器配置为:在常规出风状态,用于控制两个导风板50转动至平行状态出风,从而保证导风方向一致,参照图11;在智能出风状态,用于控制两个导风板50转动至非平行状态出风,从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参照图12和图13。控制器100可以根据用户所选择的出风状态而对导风板50进行控制,例如通过控制电机控制导风板50。
本公开实施例中,智能出风状态可以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参照图13,两个导风板50配置为:远离风腔201的一端相靠近、且靠近风腔201的一端相远离,从而实现出风风道40的两侧柔和出风、中间射流出风;在第二状态,参照图12,两个导风板50配置为:靠近风腔201的一端相靠近、且远离风腔201的一端相远离,从而实现出风风道40的两侧射流出风、中间柔和出风。
为了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出风状态,空调器100可以包括用于检测人体额温和人体位置的红外模块,红外模块与控制器电连接,使得控制器可以根据红外模块所检测的人体额温和人体位置控制两个导风板50转动至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当用户额温高于预设值(如37.3℃)时,控制器控制对用户所在位置采用射流出风,当用户额温低于预设值时,控制器控制对用户所在位置采用柔和出风。这里的额温可以为房间内用户的额温均值。
本公开实施例中,前面板30的两侧与风腔板20的两侧可以均具有间隔,以使空调器100的两侧均具有出风风道40,即位于空调器100左侧的出风风道40和位于空调器100右侧的出风风道,两个出风风道可以对称设置,这里的左右是根据用户面向空调器100正面时的方向。控制器用于根据红外模块检测的人体位置分别控制两侧出风风道40的出风状态。
接下来,将以两侧均具有出风风道40为例说明空调器100的出风状态控制,具体参照图14进行说明,图14示出的是房间区域划分示意图。
当用户选择智能出风状态时,红外模块可以检测人体所处在房间的区域以及人体额温值。
当检测到用户处于房间左半区域62时,右侧的出风风道40采用常规出风状态,即控制器控制导风板50平行转动。当红外模块进一步判断出用户处于左半靠中区域621时,且检测到用户额温高于预设值时,控制器控制左侧出风风道40中的导风板50处于图13所示的中间射流出风、两侧柔和出风的第一状态;当红外模块进一步判断出用于处于右半侧向区域622时,且检测到用户额温高于预设值时,控制器控制左侧出风风道40中的导风板50处于图12所示的中间柔和出风、两侧射流出风的第二状态;当检测用户额温低于和等于预设值时,则出风方式与上述相反。
当检测到用户处于房间右半区域63时,控制方法与用于处于左半区域62时相对应,控制左侧出风风道40的导风板50采用常规出风状态出风,右侧出风风道40的导风板的出风状态则与上述方式相同,即根据用户处于右半靠中区域631或右半侧向区域632以及用户的额温来进行控制。
当检测到用户处于房间中间区域、且用户额温高于预设值时,则两侧的出风风道的导风板50均采用两侧射流出风、中间柔和出风的第二状态;用户额温低于或等于预设值时,则两侧的出风风道40均采用中间射流出风、两侧柔和出风的第一状态。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种不同的出风状态,既可以高速射流出风,也可以柔和出风,进一步结合用户所处的区域不同、身体状态不同,能够差异化送风,从而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本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5)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机组件;
风腔板,设置在所述风机组件上方,构造为前侧开口的半包围结构;以及
前面板,用于设置在所述风腔板的开口处,以与所述风腔板围成风腔,其中,所述前面板的侧边与所述开口的侧边之间具有间隔,以形成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配置为在朝向出风的方向上收缩后扩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风道由连接于所述风腔板的开口处的第一风道板和连接于所述前面板上的第二风道板之间的间隔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板包括朝向所述出风风道内弯曲的第一引风段,所述第二风道板包括朝向所述出风风道内弯曲的第二引风段,所述第一引风段和所述第二引风段相配合,以使所述出风风道相对于所述风腔呈收缩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风段和所述第二引风段分别构造为圆弧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风段的半径为30mm~40mm,所述第二引风段的半径为5mm~15m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风段和所述第二引风段在所述第一引风段的圆心与所述第二引风段的圆心的连线所定位的方向上的间隔距离不小于45mm。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板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引风段的远离所述风腔侧的一端的第一导流段,所述第二风道板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二引风段的远离所述风腔侧的一端的第二导流段,所述第一导流段和所述第二导流段之间的间隔大于所述第一引风段和所述第二引风段之前的间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段和所述第二导流段分别构造为直线段,且所述第一导流段的长度大于15mm,所述第二导流段的长度为60mm~80m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段和所述第二导流段分别构造为直线段,且所述第一导流段与所述空调器的侧面夹角为130~150度,所述第二导流段与所述空调器的正面夹角为60~80度。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板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引风段和所述风腔板之间的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二风道板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二引风段和所述前面板的前端面之间的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均构造为直线段,且所述第一连接段的长度不大于50mm,所述第二连接段的长度不大于10mm。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设置在所述出风风道处的多个导风板,多个所述导风板配置为可转动且转动角度分别可调,以通过转动而使所述出风风道具有闭合状态和多种出风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出风状态包括常规出风状态和智能出风状态,所述空调器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配置为:在所述常规出风状态,用于控制两个所述导风板转动至平行状态出风;在所述智能出风状态,用于控制两个所述导风板转动至非平行状态出风。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出风状态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两个所述导风板配置为:远离所述风腔的一端相靠近、且靠近所述风腔的一端相远离;在所述第二状态,两个所述导风板配置为:靠近所述风腔的一端相靠近、且远离所述风腔的一端相远离。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用于检测人体额温和人体位置的红外模块,所述红外模块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配置为根据所述红外模块所检测的人体额温和人体位置控制两个所述导风板转动至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面板的两侧与所述风腔板的两侧均具有间隔,以使所述空调器的两侧均具有出风风道,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红外模块检测的人体位置分别控制两侧所述出风风道的出风状态。
CN202321253889.5U 2023-05-18 2023-05-18 空调器 Active CN2197565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53889.5U CN219756511U (zh) 2023-05-18 2023-05-18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53889.5U CN219756511U (zh) 2023-05-18 2023-05-18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56511U true CN219756511U (zh) 2023-09-26

Family

ID=880741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53889.5U Active CN219756511U (zh) 2023-05-18 2023-05-18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565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42310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4739747U (zh) 空调器室内机和挡风板
CN204806620U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器
CN104697053A (zh) 空调器室内机和挡风板
CN204629956U (zh) 空调器室内机和挡风板
CN104676758A (zh) 空调器室内机和挡风板
CN108954619B (zh) 桌面空调
EP3450870A1 (en) Air conditioner
CN112594778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5352046A (zh) 空调器
CN105485764A (zh) 空调器
KR20030057926A (ko) 공기조화기의 풍향조절장치
CN219756511U (zh) 空调器
CN109405075A (zh) 空调器
JP2017116146A5 (zh)
CN113217995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0014537U (zh) 空调室内机的导风板及空调室内机
JP2011237058A (ja) 空気調和機の床置式室内機
CN107166514A (zh) 空调室内机
CN114413334B (zh) 空调室内机
CN114674039A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导风筒
CN211926089U (zh) 一种内导风板以及空调器
CN212227230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0197624U (zh) 用于空调器的扰流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JPS60200039A (ja) 空気調和用風向調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