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53687U - 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及建筑物 - Google Patents

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及建筑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53687U
CN219753687U CN202321174861.2U CN202321174861U CN219753687U CN 219753687 U CN219753687 U CN 219753687U CN 202321174861 U CN202321174861 U CN 202321174861U CN 219753687 U CN219753687 U CN 2197536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ilding
fixing
buried
transition portion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7486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连长江
邹利明
谭芳玉
颜小锋
杨思谋
王宝周
艾万民
喻长勇
蔡维龙
梁福庆
李兴旺
徐来
庹建红
陈飞
谢志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Zhonggong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Zhonggong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Zhonggong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Zhonggong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7486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536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536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536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包括立柱、分柱以及固定单元,分柱与立柱的一端连接并设有至少一个,且分柱的轴线与立柱的轴线不共线;固定单元的一端设于立柱,固定单元的另一端用于与建筑主体的侧部连接。上述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通过设置固定单元,并将固定单元的一端与立柱连接,另一端与建筑主体的侧部连接,以对立柱进行支撑或拉结,分柱对立柱产生的水平分力能够通过固定单元传递至建筑主体的侧部,以对分柱作用于立柱的水平分力进行平衡,减小分柱对立柱带来的水平分力的影响。上述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不需要增大立柱的横截面或改用其他更高强度材质的立柱,在不影响结构安全的前提下,降低了施工成本。

Description

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及建筑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及建筑物。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在进行建筑物的外层架构的设计时,往往需要在立柱上设置倾斜的分柱来对高层建筑进行支撑,然而,倾斜的分柱会对高层建筑的立柱和楼板带来较大的水平分力,若在设计考虑不当很可能造成高层建筑的倾斜,从而留下安全隐患。
传统技术中,为了降低倾斜的分柱对立柱和楼板所产生的水平分力的影响,通常会采用增大立柱横截面的面积、增加立柱内部的配筋数或采用其他更高强度的材质的立柱的方法来解决,然而,此种方法会导致施工成本过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及建筑物,以实现在不影响结构安全的前提下,降低施工成本的效果。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包括:
立柱;
分柱,所述分柱与所述立柱的一端连接并设有至少一个,且所述分柱的轴线与所述立柱的轴线不共线;
固定单元,所述固定单元的一端设于所述立柱,所述固定单元的另一端用于与建筑主体的侧部连接。
上述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由于分柱的轴线和立柱不共线,因此,分柱会对立柱产生相应的水平分力,通过设置固定单元,并将固定单元的一端与立柱连接,另一端与建筑主体的侧部连接,以对立柱进行支撑或拉结,分柱对立柱产生的水平分力能够通过固定单元传递至建筑主体的侧部,以对分柱作用于立柱的水平分力进行平衡,减小分柱对立柱带来的水平分力的影响。与传统技术相比,上述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不需要增大立柱的横截面或改用其他更高强度材质的立柱,在不影响结构安全的前提下,降低了施工成本。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立柱包括主体部和过渡部,所述过渡部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一端连接,所述分柱与所述第二端连接,所有的所述分柱与所述第二端的连接区域在所述第二端的外边缘内,所述固定单元的一端设于所述过渡部,所述固定单元的另一端与所述建筑主体的侧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单元设有两个并分别为第一固定单元和第二固定单元,所述第一固定单元设于所述过渡部的侧部并靠近所述第一端设置,所述第二固定单元设于所述过渡部的侧部并靠近所述第二端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单元包括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和所述第二固定杆分别用于连接所述建筑主体的不同侧;
所述第二固定单元包括第三固定杆和第四固定杆,所述第三固定杆和所述第四固定杆分别用于连接所述建筑主体的不同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还包括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埋筋和第二埋筋,所述第一埋筋的一部分埋设于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埋筋的另一部分延伸至所述过渡部内,以使所述主体部与所述过渡部连接,所述第二埋筋的一部分埋设于所述分柱,所述第二埋筋的另一部分延伸至所述过渡部内,以使所述分柱与所述过渡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第一网片和第二网片,所述第一网片埋设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一埋筋的一部分延伸至所述过渡部内并穿设所述第一网片,所述第二网片埋设于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二埋筋的一部分延伸至所述过渡部内并穿设所述第二网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第三埋筋和第四埋筋,所述第三埋筋的一部分埋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三埋筋的另一部分延伸至所述过渡部内,以使所述第一固定杆与所述过渡部连接,所述第四埋筋的一部分埋设于所述第二固定杆,所述第四埋筋的另一部分延伸至所述过渡部内,以使所述第二固定杆与所述过渡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埋筋和所述第四埋筋均与所述第一网片错开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杆的轴线、所述第二固定杆的轴线、所述第三固定杆的轴线和所述第四固定杆的轴线均与所述过渡部的轴线相互垂直。
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筑物,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
上述建筑物,由于分柱的轴线和立柱不共线,因此,分柱会对立柱产生相应的水平分力,通过设置固定单元,并将固定单元的一端与立柱连接,另一端与建筑主体的侧部连接,以对立柱进行支撑或拉结,分柱对立柱产生的水平分力能够通过固定单元传递至建筑主体的侧部,以对分柱作用于立柱的水平分力进行平衡,减小分柱对立柱带来的水平分力的影响。与传统技术相比,上述建筑物不需要增大立柱的横截面或改用其他更高强度材质的立柱,在不影响结构安全的前提下,降低了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此外,附图并不是以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个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过渡部的第一端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过渡部的第二端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建筑主体的俯视图。
附图标注说明:
100、立柱;110、主体部;120、过渡部;200、分柱;310、第一固定单元;311、第一固定杆;312、第二固定杆;320、第二固定单元;321、第三固定杆;322、第四固定杆;410、第一埋筋;420、第二埋筋;430、第一网片;431、第一横筋;432、第一纵筋;440、第二网片;441、第二横筋;442、第二纵筋;510、第一侧墙;520、第二侧墙;530、第三侧墙;540、第四侧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包括立柱100、分柱200以及固定单元,分柱200与立柱100的一端连接并设有至少一个,且分柱200的轴线与立柱100的轴线不共线;固定单元的一端设于立柱100,固定单元的另一端用于与建筑主体的侧部连接。
上述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由于分柱200的轴线和立柱100不共线,因此,分柱200会对立柱100产生相应的水平分力,通过设置固定单元,并将固定单元的一端与立柱100连接,另一端与建筑主体的侧部连接,以对立柱100进行支撑或拉结,分柱200对立柱100产生的水平分力能够通过固定单元传递至建筑主体的侧部,以对分柱200作用于立柱100的水平分力进行平衡,减小分柱200对立柱100带来的水平分力的影响。与传统技术相比,上述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不需要增大立柱100的横截面或改用其他更高强度材质的立柱100,在不影响结构安全的前提下,降低了施工成本。
进一步地,分柱200设有至少一个,且不同的分柱200的轴线之间存在夹角以形成分叉柱;立柱100和分柱200均为钢筋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柱具有高强度的特点,以满足对建筑物的支撑需求。
可选地,立柱100可以为建筑主体的角柱,也可以为建筑主体的边柱,上述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可灵活设置于建筑主体的各个部位,以减小立柱100上部的分柱200对立柱100带来的水平分力的影响,可以理解的是,建筑主体的侧部指的是建筑物的侧墙的内侧。
请参阅图1至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立柱100包括主体部110和过渡部120,过渡部12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主体部110与第一端连接,分柱200与第二端连接,所有的分柱200与第二端的连接区域在第二端的外边缘内,固定单元的一端设于过渡部120,固定单元的另一端与建筑主体的侧部连接。
通过设置过渡部120,并设置所有的分柱200与第二端的连接区域在第二端的外边缘内,以将分柱200与过渡部120连接的一端完全包含于过渡部120的第二端,如此,能够使分柱200与过渡部120的第二端的接触面积达到最大,进而使分柱200与过渡部120的连接更加稳固牢靠,通过将固定单元的一端设于过渡部120,另一端与建筑主体的侧部连接,以对过渡部120进行支撑或拉结,从而平衡分柱200作用于过渡部120的水平分力。
进一步地,主体部110以及过渡部120的横截面的形状不同,例如,主体部110的横截面为圆形,过渡部120的横截面为矩形,矩形的任一边长均大于或等于圆形的直径,过渡部120的横截面相较于主体部110的横截面具有更大的面积,过渡部120所能够承受的最大荷载也更大,如此,能够在不加粗主体部110的前提下,使立柱100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载增大,使整体结构的强度更高。
请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单元设有两个并分别为第一固定单元310和第二固定单元320,第一固定单元310设于过渡部120的侧部并靠近第一端设置,第二固定单元320设于过渡部120的侧部并靠近第二端设置。
通过将第一固定单元310和第二固定单元320设于过渡部120的侧部并分别位于过渡部120相对两端设置,以增强对过渡部120的固定作用。
请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单元310包括第一固定杆311和第二固定杆312,第一固定杆311和第二固定杆312分别用于连接建筑主体的不同侧;第二固定单元320包括第三固定杆321和第四固定杆322,第三固定杆321和第四固定杆322分别用于连接建筑主体的不同侧。
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杆311、第二固定杆312、第三固定杆321和第四固定杆322来连接建筑主体的不同侧,能够分散分柱200作用于过渡部120的水平分力,以增强对过渡部120的固定效果。
具体地,请参阅图5,建筑主体具有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墙510、第二侧墙520、第三侧墙530和第四侧墙540,过渡部120及主体部110设于第一侧墙510和第二侧墙520的连接处,第一固定杆311和第三固定杆321在第一侧墙510所在的平面内延伸并与第四侧墙540连接,第二固定杆312和第四固定杆322在第二侧墙520所在的平面内延伸并与第三侧墙530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固定杆311、第二固定杆312、第三固定杆321和第四固定杆322可以为建筑主体的框架梁。
请参阅图3至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还包括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埋筋410和第二埋筋420,第一埋筋410的一部分埋设于主体部110,第一埋筋410的另一部分延伸至过渡部120内,以使主体部110与过渡部120连接,第二埋筋420的一部分埋设于分柱200,第二埋筋420的另一部分延伸至过渡部120内,以使分柱200与过渡部120连接。
通过设置第一埋筋410用于连接过渡部120与主体部110,设置第二埋筋420用于连接分柱200与过渡部120,如此,能够加强过渡部120与主体部110以及过渡部120与分柱200的连接处的强度,以防止连接处产生开裂。
具体地,第一埋筋410和第二埋筋420为钢筋,第一埋筋410埋设于过渡部120的第一端并间隔设有多条,第二埋筋420埋设于过渡部120的第二端并间隔设有多条,以进一步加强连接处的强度。
请参阅图3至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组件还包括第一网片430和第二网片440,第一网片430埋设于第一端,第一埋筋410的一部分延伸至过渡部120内并穿设第一网片430,第二网片440埋设于第二端,第二埋筋420的一部分延伸至过渡部120内并穿设第二网片440。
将第一埋筋410穿设于第一网片430,以加强主体部110与过渡部120的连接强度;将第二埋筋420穿设于第二网片440,以加强过渡部120与分柱200的连接强度;与此同时,通过设置第一网片430和第二网片440,能够使过渡部120所承受的荷载均匀分布,以提高支撑结构的整体抗震裂性能。
具体地,请参阅图3和图4,第一网片430包括多条间隔设置的第一横筋431和多条间隔设置的第一纵筋432,第一横筋431和第一纵筋432相互垂直以形成网状结构的第一网片430,第一埋筋410穿设于第一网片430以加强主体部110与过渡部120的连接强度;第二网片440包括多条间隔设置的第二横筋441和多条间隔设置的第二纵筋442,第二横筋441和第二纵筋442相互垂直以形成网状结构的第二网片440,第二埋筋420穿设于第二网片440以加强分柱200与过渡部120的连接强度。
优选地,所有的第一横筋431之间的间隔小于或等于150mm,所有的第一纵筋432之间的间隔小于或等于150mm,所有的第二横筋441之间的间隔小于或等于150mm,所有的第二纵筋442之间的间隔小于或等于150mm。
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组件还包括第三埋筋和第四埋筋(图中未示出),第三埋筋的一部分埋设于第一固定杆311,第三埋筋的另一部分延伸至过渡部120内,以使第一固定杆311与过渡部120连接,第四埋筋的一部分埋设于第二固定杆312,第四埋筋的另一部分延伸至过渡部120内,以使第二固定杆312与过渡部120连接。
通过设置第三埋筋和第四埋筋,能够加强第一固定杆311与过渡部120以及第二固定杆312与过渡部120的连接强度,以防止连接处产生开裂现象。
进一步地,连接组件还包括第五埋筋和第六埋筋(图中未示出),第五埋筋的一部分埋设于第三固定杆321,第五埋筋的另一部分延伸至过渡部120内,以使第三固定杆321与过渡部120连接,第六埋筋的一部分设于第四固定杆322,第六埋筋的另一部分延伸至过渡部120内,以使第四固定杆322与过渡部120连接。
更进一步地,第三埋筋、第四埋筋、第五埋筋和第六埋筋均为钢筋且设有多条,以保证连接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埋筋和第四埋筋均与第一网片430错开设置。
如此设置,能够防止过渡部120内的埋筋设置过于密集导致过渡部120所能承受的荷载变小而产生开裂的现象。
进一步地,第三连接筋与第一端留有第一间隔,且第一间隔设置在100mm至200mm之间,第四连接筋与第一端留有第二间隔,且第二间隔设置在100mm至200mm之间。
请参阅图1和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杆311的轴线、第二固定杆312的轴线、第三固定杆321的轴线和第四固定杆322的轴线均与过渡部120的轴线相互垂直。
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杆311的轴线、第二固定杆312的轴线、第三固定杆321的轴线和第四固定杆322的轴线均与过渡部120的轴线相互垂直,以对过渡部120进行横向支撑,使第一固定杆311和第二固定杆312能够承受分柱200所产生的更大范围的水平分力,以增强第一固定杆311和第二固定杆312对过渡部120的固定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筑物,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所述的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
上述建筑物,由于分柱200的轴线和立柱100不共线,因此,分柱200会对立柱100产生相应的水平分力,通过设置固定单元,并将固定单元的一端与立柱100连接,另一端与建筑主体的侧部连接,以对立柱100进行支撑或拉结,分柱200对立柱100产生的水平分力能够通过固定单元传递至建筑主体的侧部,以对分柱200作用于立柱100的水平分力进行平衡,减小分柱200对立柱100带来的水平分力的影响。与传统技术相比,上述建筑物不需要增大立柱100的横截面或改用其他更高强度材质的立柱100,在不影响结构安全的前提下,降低了施工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立柱;
分柱,所述分柱与所述立柱的一端连接并设有至少一个,且所述分柱的轴线与所述立柱的轴线不共线;
固定单元,所述固定单元的一端设于所述立柱,所述固定单元的另一端用于与建筑主体的侧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包括主体部和过渡部,所述过渡部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一端连接,所述分柱与所述第二端连接,所有的所述分柱与所述第二端的连接区域在所述第二端的外边缘内,所述固定单元的一端设于所述过渡部,所述固定单元的另一端与所述建筑主体的侧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单元设有两个并分别为第一固定单元和第二固定单元,所述第一固定单元设于所述过渡部的侧部并靠近所述第一端设置,所述第二固定单元设于所述过渡部的侧部并靠近所述第二端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单元包括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和所述第二固定杆分别用于连接所述建筑主体的不同侧;
所述第二固定单元包括第三固定杆和第四固定杆,所述第三固定杆和所述第四固定杆分别用于连接所述建筑主体的不同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还包括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埋筋和第二埋筋,所述第一埋筋的一部分埋设于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埋筋的另一部分延伸至所述过渡部内,以使所述主体部与所述过渡部连接,所述第二埋筋的一部分埋设于所述分柱,所述第二埋筋的另一部分延伸至所述过渡部内,以使所述分柱与所述过渡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第一网片和第二网片,所述第一网片埋设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一埋筋的一部分延伸至所述过渡部内并穿设所述第一网片,所述第二网片埋设于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二埋筋的一部分延伸至所述过渡部内并穿设所述第二网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第三埋筋和第四埋筋,所述第三埋筋的一部分埋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三埋筋的另一部分延伸至所述过渡部内,以使所述第一固定杆与所述过渡部连接,所述第四埋筋的一部分埋设于所述第二固定杆,所述第四埋筋的另一部分延伸至所述过渡部内,以使所述第二固定杆与所述过渡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埋筋和所述第四埋筋均与所述第一网片错开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4-8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杆的轴线、所述第二固定杆的轴线、所述第三固定杆的轴线和所述第四固定杆的轴线均与所述过渡部的轴线相互垂直。
10.一种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
CN202321174861.2U 2023-05-15 2023-05-15 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及建筑物 Active CN2197536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74861.2U CN219753687U (zh) 2023-05-15 2023-05-15 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及建筑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74861.2U CN219753687U (zh) 2023-05-15 2023-05-15 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及建筑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53687U true CN219753687U (zh) 2023-09-26

Family

ID=880894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74861.2U Active CN219753687U (zh) 2023-05-15 2023-05-15 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及建筑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536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478126U (zh) 一种基于新型抱箍件的原竹梁柱连接节点
CN207277828U (zh) 非标层间用于爬模架体的爬升附着结构
CN109667385B (zh) 一种钢筋混凝土超短柱
CN219753687U (zh) 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及建筑物
CN110946441B (zh) 一种抗震货架支架
CN116717028A (zh) 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结构及建筑物
CN210918296U (zh) 一种方钢管套筒固定装置
CN210127560U (zh) 一种消能结构及消能墙
KR102079817B1 (ko) 내진 기능을 갖는 조립식 물탱크
CN216428980U (zh) 一种悬挑工字钢脚手架结构
CN211548087U (zh) 新型剪力墙建筑结构连接装置
CN107988896A (zh) 一种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桥墩
CN209891754U (zh) 一种钢筋混凝土三角加固结构
KR101880630B1 (ko) 건축물의 내진보강 구조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내진보강 공법
CN215053042U (zh) 一种型钢围檩和混凝土梁组成的连接结构
CN211228875U (zh) 消能梁段与支撑连接处的暗置侧向支撑结构
CN211037920U (zh) 墙体置换施工用支撑构件
CN217299409U (zh) 一种带肋梁的大跨楼盖结构
CN214329258U (zh) 一种圈梁与构造柱一体化连接装置
CN217782579U (zh) 一种新型方形钢管混凝土柱
CN217841018U (zh) 剪力墙后开洞加固结构
CN216641041U (zh) 斜柱转换框架剪力墙结构
CN213979019U (zh) 一种混凝土基础筏板支撑架及具有其的筏板
KR102152538B1 (ko) 무량판 슬래브 전단 보강구조
CN109914594A (zh) 一种减震式钢结构节点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