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52755U - 一种底座、底座总成以及衣物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底座、底座总成以及衣物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52755U
CN219752755U CN202320697112.1U CN202320697112U CN219752755U CN 219752755 U CN219752755 U CN 219752755U CN 202320697112 U CN202320697112 U CN 202320697112U CN 219752755 U CN219752755 U CN 2197527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region
area
plate
bottom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9711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豪
唐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9711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527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527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527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ccessory Of Washing/Drying Machine, Commercial Washing/Drying Machine, Other Washing/Drying Machin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底座、底座总成、衣物处理设备,包括底板和设置于底板上方的结构支承组件;结构支承组件在底板的上方围设出用于收容清洁机器人的收容空间,收容空间的前侧具有出入口;底板形成第一区域以及位于第一区域两侧的第二区域,第二区域背离收容空间一侧的表面与第一区域背离收容空间一侧的表面之间具有高度差,以使第二区域的下方形成通道。本申请实施例的底座,通过在底板的下方形成通道,使得转移装置能够通过与通道配合,实现对底座的转移;衣物处理设备能够利用衣物处理机下方的空间收纳清洁机器人;也便于通过洗衣处理机现有的进水和排水的便利性对底座总成进行进水、排水。

Description

一种底座、底座总成以及衣物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清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底座、底座总成以及衣物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将用于容纳清洁机器人的底座总成集成在衣物处理机的下方,形成一种集成有清洁机器人功能以及衣物处理机功能的衣物处理机,但是,衣物处理机的重量较重,存在不方便移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移动的底座、底座总成以及衣物处理设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底座,包括:
底板和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方的结构支承组件;
所述结构支承组件在所述底板的上方围设出用于收容清洁机器人的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的前侧具有出入口;
所述底板形成第一区域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区域两侧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背离所述收容空间一侧的表面与所述第一区域背离所述收容空间一侧的表面之间具有高度差,以使所述第二区域的下方形成通道。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区域的离地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区域的离地高度。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板的至少部分区域向下凹陷并形成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前侧边缘延伸至所述出入口。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区域形成于所述底板的非凹陷区。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包括设置于所述底板下方的多个底脚,各所述底脚连接于所述底板的非凹陷区,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底脚与所述第一区域之间。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板的至少部分区域向所述收容空间内凸出并形成所述第二区域。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区域形成于所述底板的非凸出区。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通道沿所述底座的前后方向延伸。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包括遮盖板以及侧板,所述遮盖板设置于所述结构支承组件的顶侧,所述侧板设置于所述结构支承组件的周侧,所述底板的厚度尺寸大于所述遮盖板和所述侧板的厚度尺寸。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底座总成,包括:
基座,具有用于容纳清洁机器人的容纳腔;
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所述的底座,所述基座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包括:
衣物处理机;
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所述的底座总成,所述衣物处理机支撑于所述结构支承组件上。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衣物处理设备包括转移装置,所述转移装置设置有两个支撑件,两个所述支撑件伸入对应的所述通道,并与所述底座配合以转移所述衣物处理机。
本申请实施例的底座,底板形成第一区域以及位于第一区域两侧的第二区域,第二区域背离收容空间一侧的表面与第一区域背离收容空间一侧的表面之间具有高度差,以使第二区域的下方形成通道,通道例如能够用于与转移装置配合以转移底座。也就是说,通过在底板的下方形成通道,使得转移装置能够通过与通道配合,实现对底座的转移,进而实现对衣物处理设备的转移。
本申请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设备,将底座总成集成在衣物处理机下方,一方面,能够利用衣物处理机下方的空间收纳清洁机器人,减小清洁机器人占用的室内面积;另一方面,衣物处理机放置于水龙头和地漏附近,便于进水和排水,如此,便于通过衣物处理机现有的进水和排水的便利性对底座总成进行进水、排水,解决底座总成的进排水水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底座与转移装置的配合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结构省略了遮盖板、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的结构支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转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底座;10a、收容空间;10b、出入口;11、结构支承组件;111、支撑柱;112、连接梁;12、遮盖板;13、侧板;14、底板;14a、第一区域;14b、第二区域;14c、通道;14d、非凹陷区;14e、翻折边;14m、倾斜导向面;14n、连接折边;15、底脚;20、衣物处理机;30、转移装置;31、支撑件;32、滚轮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6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底座。可以用于承载衣物处理机20。
请参阅图3、图4和图6,底座10包括底板14和设置于底板14上方的结构支承组件11。结构支承组件11在底板14的上方围设出用于收容清洁机器人的收容空间10a,收容空间10a的前侧具有出入口10b,也就是说,清洁机器人从出入口10b进、出底座10内的收容空间10a。
需要说明的是,底板14可以只采用板体的结构形式,也可以采用板体和支撑梁相结合的构造,在此不做限制。示例性地,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底板14采用板体的结构形式为例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底座总成,包括基座(图未示出)以及本申请任意实施例的底座10,基座设置于收容空间10a内。基座具有用于容纳清洁机器人的容纳腔。底座10为基座提供安装空间和支撑。例如,基座放置于底板14上,底板14对基座以及停靠于容纳腔中的清洁机器人起到承托作用,也就是说,当清洁机器人进入容纳腔,清洁机器人停靠在容纳腔的底壁上,清洁机器人不会与地面接触。
清洁机器人可用于自动清扫地面的灰尘及毛发等,在清洁机器人上设有拖布的情况下,清洁机器人可在清扫地面后对地面进行拖地作业。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底座总成的功能包括对清洁机器人进行充电、除尘、清洗、烘干、消毒中的至少一种。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设备,请参阅图1、图3和图6,包括衣物处理机20以及本申请任意实施例的底座总成,底座总成位于衣物处理机20的下方,底座10为衣物处理机20提供结构支撑。具体地,衣物处理机20支撑于结构支承组件11上。也就是说,结构支承组件11为受力构件,能够承载衣物处理机20及其负载的重量,基座不承受衣物处理机20的重量。
衣物处理机20的类型不限,例如,洗衣机、脱水机、烘干机和洗烘一体机中的任意一种或者任意多种的组合等。衣物处理机20的具体应用场景并不对本发明底座总成的结构产生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设备,将底座总成集成在衣物处理机20下方,一方面,能够利用衣物处理机20下方的空间收纳清洁机器人,减小清洁机器人占用的室内面积;另一方面,衣物处理机20放置于水龙头和地漏附近,便于进水和排水,如此,便于通过洗衣处理机现有的进水和排水的便利性对底座总成进行进水、排水,解决底座总成的进排水水路问题。
以衣物处理机20为滚筒式的衣物处理机20为例,滚筒式的衣物处理机20的一侧设置有门体,门体用于打开或关闭衣物处理机20内部的衣物处理腔。
需要说明的是,底座10的前侧与衣物处理机20的门体所在的一侧可以位于衣物处理设备的相同侧,也可以位于衣物处理设备的不同侧。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底座10的前侧与衣物处理机20的门体所在的一侧位于衣物处理设备的相同侧为例进行描述。
结构支承组件11作为受力结构件,需要承载上方的衣物处理机20及其负载的重量,因此,结构支承组件11整体需要具备较好的结构强度。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3,底座10包括设置于底板14下方的多个底脚15。整个衣物处理设备通过各个底脚15支撑在地面上,也就是说,各个底脚15需要承担整个衣物处理设备及其负载的重量。
底脚15可以是固定底脚15,也可以是支撑高度可以调节支撑高度的可调式底脚15,在此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4和图6,结构支承组件11包括多个支撑柱111和多个连接梁112,支撑柱111的底端直接或间接地与底板14连接,各支撑柱111的顶端通过连接梁112连接。连接梁112能够提升支撑柱111顶端的结构强度和刚度,降低支撑柱111横向偏摆的几率。
各个支撑柱111共同受力,衣物处理机20及其负载的重量传递至各个支撑柱111,各个支撑柱111将其受到的作用力传递至底脚15。
示例性地,每个支撑柱111的正下方设置一个底脚15,支撑柱111和底脚15之间不产生额外的弯矩,使得底板14不会因为弯矩而承受剪切力,如此,可以改善底板14的受力条件,降低对底板14的厚度和抗剪切力的性能要求。
支撑柱111的数量不限。示例性地,一些实施例中,底板14在水平面的投影大致呈矩形,支撑柱111的数量至少为四个,矩形的每个角落处对应设置一个支撑柱111。连接梁112的布置方式不限,例如,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梁112顺次连接在支撑柱111的顶端,大致形成一个四边形的框架。可以理解的是,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四边形框架内再增设一个连接梁112,将四边形划分出两个三角形的构造。
请参阅图1至图4、图7和图8,底板14形成第一区域14a以及位于第一区域14a两侧的第二区域14b,第二区域14b背离收容空间10a一侧的表面与第一区域14a背离收容空间10a一侧的表面之间具有高度差,以使第二区域14b的下方形成通道14c,通道14c例如能够用于与转移装置30配合以转移底座10。其中,第一区域14a用于对基座以及停靠于容纳腔中的清洁机器人起到承托作用,即第一区域14a具有承载作用,当然,第二区域14b也可以具有承载作用。第二区域14b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区域14b分别设置在第一区域14a的两侧,如此,可以使得底板14的下方形成两个第二区域14b,在不影响放置的基座前提下,转移装置30与底座10之间的配合关系更加稳定可靠。
第二区域14b背离收容空间10a一侧的表面与第一区域14a背离收容空间10a一侧的表面之间具有高度差,即第二区域14b的离地高度与第一区域14a的离地高度不一致,如此,有利于实现在第二区域14b的下方形成通道14c。
需要说明的是,一些实施例中,两个通道14c沿底座10的左右方向可以是对称设置在第一区域14a的两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通道14c沿底座10的左右方向也可以不是对称设置在第一区域14a的两侧。
本申请实施例的底座,底板14形成第一区域14a以及位于第一区域14a两侧的第二区域14b,第二区域14b背离收容空间10a一侧的表面与第一区域14a背离收容空间10a一侧的表面之间具有高度差,以使第二区域14b的下方形成通道14c,通道14c用于与转移装置30配合以转移底座10。也就是说,通过在底板14的下方形成通道14c,使得转移装置30能够通过与通道14c配合,实现对底座10的转移,进而实现对衣物处理设备的转移。
示例性地,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第二区域14b对称设置在第一区域14a的两侧,或者大致对称设置在第一区域14a的两侧,即第一区域14a的两侧对称设置有通道14c。如此,在驱动装置对底座10进行转移的时候,可以提高底座10受力的均匀性。
另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第二区域14b还可以是呈非对称设置的形式设置在第一区域14a的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通道14c的延伸方向在此不做限制,示例性地,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通道14c沿底座10的前后方向延伸,也就是说,转移装置30可以从底座10的前侧伸入通道14c,即通道14c也朝向底座10的前侧敞开,如此,便于转移装置30的操作。
另一些实施例中,通道14c沿底座10的左右方向延伸,也就是说,转移装置30可以从底座10的左侧或者右侧伸入通道14c,即通道14c也可以朝向底座10的左侧或者右侧敞开。
例如当衣物处理设备需要更换位置时,或者需要对衣物处理设备下方的地面进行打扫时,即可通过转移装置30与底座10配合对衣物处理设备进行转移,提高了使用便利性。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2、图3和图8,衣物处理设备包括转移装置30,转移装置30设置有两个支撑件31,两个支撑件31伸入对应的通道14c,并与底座10配合以转移衣物处理机20。也就是说,转移装置30通过设置两个支撑件31,支撑件31伸入对应的通道14c,并与底座10配合以转移衣物处理机20,例如,转动装置通过控制支撑件31与第二区域14b接触,并对底座10施加向上的力用于支撑底座10,并使得底座10离开地面。
示例性地,请继续参阅图2、图3和图8,转移装置30包括滚轮组件32,滚轮组件32与支撑件31驱动连接,当底座10离开地面,通过控制滚轮组件32滚动,进而带动支撑件31移动,以实现对衣物处理设备的转移。
滚轮组件32可以是不可以调节支撑高度的固定式滚轮组件32,也可以是可以调节支撑高度的可调式滚轮组件32,在此不做限制。
当然也可以通过调节底脚15的支撑高度,或者,通过调整滚轮组件32与支撑件31之间的间距,以实现底座10离开地面。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区域14b背离收容空间10a一侧的表面与第一区域14a背离收容空间10a一侧的表面之间具有高度差的情况包括:第二区域14b的离地高度大于第一区域14a的离地高度,或者,第二区域14b的离地高度小于第一区域14a的离地高度,在此不做限制。
例如,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区域14a的离地高度过高而导致不便于与转移装置30配合,也可以通过在第一区域14a的两侧向下凹陷并形成第二区域14b,第二区域14b用于与转移装置30配合以转移底座10,此时第二区域14b的离地高度小于第一区域14a的离地高度。
本申请实施例以第二区域14b的离地高度大于第一区域14a的离地高度为例进行描述,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尽可能地降低第一区域14a的离地高度,从而可以降低基座的底壁的安装高度,可以充分利用底座10内的空间,而第二区域14b的离地高度大于第一区域14a的离地高度,即在可以充分利用底座10内的空间的同时,以使第二区域14b的下方形成通道14c,便于对底座10进行转移。
第二区域14b的离地高度大于第一区域14a的离地高度的结构形式有多种,示例性地,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4、以及图7,底板14的至少部分区域向下凹陷并形成第一区域14a。第一区域14a用于承载清洁机器人。基座放置于第一区域14a,也就是说,底板14主要通过第一区域14a承载基座和停靠于容纳腔中的清洁机器人的重量。
请参阅图3、图4和图7,第一区域14a的前侧边缘延伸至出入口10b,第一区域14a的前侧没有非凹陷区14d。
第一区域14a的下沉设计可以起到加强底板14结构强度和刚度的作用;此外,第一区域14a的离地高度小于第二区域14b的离地高度,第一区域14a降低了基座的底壁的安装高度,进而可以降低清洁机器人返回基座时的爬坡高度,便于清洁机器人返回基座;在基座的爬坡板的倾斜度不变的情况下,能够缩短爬坡板沿前后方向的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区域14a的形成方式不限,例如,在一块金属板材上,采用冲压工艺冲压出第一区域14a。第一区域14a为金属板材未被冲压、未被折弯的部位。
示例性地,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第二区域14b形成于底板14的非凹陷区14d。也就是说,底板14的至少部分区域向下凹陷并形成第一区域14a,第二区域14b设置在向下凹陷的第一区域14a的两侧,由此,第一区域14a的离地高度小于第二区域14b的离地高度,以使第二区域14b的下方形成通道14c。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底脚15具有一定的支撑高度,而通道14c需要具有一定的支撑高度,以便于转移装置30插入通道14c,由此,转移装置30以及第一区域14a布置在底脚15的支撑高度范围内,可以充分利用底板14和地面之间的空间。
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区域14a两侧的区域也可以向下凹陷并形成第二区域14b,第一区域14a的凹陷深度大于第二区域14b的凹陷深度,也就是说,第二区域14b的离地高度依然大于第一区域14a的离地高度,在充分利用底座10内的空间的同时,以使第二区域14b的下方形成通道14c,便于对底座10进行转移。
又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区域14a两侧的区域也可以向上凸出并形成第二区域14b,如此,可以进一步地增加第二区域14b的离地高度,在充分利用底座10内的空间的同时,以使第二区域14b的下方形成的通道14c高度满足需要,便于对底座10进行转移。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3和图4,各底脚15连接于底板14的非凹陷区14d,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底脚15具有一定的支撑高度,而第一区域14a布置在底脚15的支撑高度范围内,可以充分利用底板14和地面之间的空间。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3和图4,第二区域14b位于底脚15与第一区域14a之间,即通道14c设置在底脚15与第一区域14a之间。充分利用底脚15的支撑高度,以使底板14的部分区域向下凹陷并形成第一区域14a,以充分利用底板14和地面之间的空间,有利于提高底座10内的空间,同时充分利用第一区域14a与底脚15之间的空间形成通道14c,便于对底座10进行转移。此外,底脚15与第一区域14a还可以对转移装置30进行限位,提高可靠性。
一实施例中,底板14的至少部分区域向收容空间10a内凸出并形成第二区域14b。也就是说,第二区域14b的离地高度大于底板14的离地高度,如此,能够提高通道14c的高度,提高转移装置30转移底座10的便利性。此外,第一区域14a的向上凸出设计可以起到加强底板14结构强度和刚度的作用
请参阅图3和图4,底板14位于第一区域14a的左右两侧具有非凹陷区14d。
支撑柱111的底端支撑并连接于非凹陷区14d。各底脚15连接于底板14的非凹陷区14d。
请参阅图4,非凹陷区14d的前边缘具有向上翻折的翻折边14e,请参阅图1,紧固件穿过翻折边14e和对应的支撑柱111的侧板13。翻折边14e和侧板13的连接,可以加强支撑柱111和底板14的连接可靠性。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4和图5,翻折边14e的顶部具有倾斜导向面14m,倾斜导向面14m朝向背离收容空间10a的一侧倾斜向上延伸。倾斜导向面14m用于引导支撑柱111放置在底板14上。例如,在装配过程中,当支撑柱111朝向靠近底板14的方向放置时,支撑柱111的底端可能与倾斜导向面14m接触,进而在倾斜导向面14m的引导作用下迅速放置到位。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7,底板14位于第一区域14a的左右两侧以及后侧均具有非凹陷区14d,非凹陷区14d远离第一区域14a的一侧的边缘具有向上翻折的连接折边14n,位于左右两侧的连接折边14n叠置于支撑柱111的连续板的表面并固定连接,位于后侧的连接折边14n叠置于支撑柱111的后侧的侧板13的表面并固定连接。连接折边14n能够加强支撑柱111与底板14的连接可靠性。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3和图4,底座10包括遮盖板12,遮盖板12设置于结构支承组件11的顶侧,并遮盖收容空间10a。当衣物处理机20发生漏水、渗水等意外情况时,滴下来的水被遮盖板12挡住,遮盖板12对基座上的各个部件起到防水保护作用,还能够加强结构支承组件11的结构强度。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底座10包括侧板13,侧板13设置于结构支承组件11的周侧。结构支承组件11的左侧、右侧、后侧、以及前侧均可以设置侧板13,侧板13作为底座总成的外部部件。需要说明的是,位于前侧的侧板13不会遮挡出入口10b。
示例性地,底板14的厚度尺寸大于遮盖板12和侧板13的厚度尺寸。底座10的底板14的厚度尺寸大于遮盖板12和侧板13的厚度尺寸,即通过增厚底板14以加强底板14的承载能力,从而能够提高底座10的强度。由此,可以使得底座10不仅能够承受来自衣物处理机20的荷载以及冲击,还能够较好地承受来自清洁机器人的荷载。此外,通过增厚底板14,可以保障第二区域14b的强度和刚度,可以使得转移装置30能够通过通道14c转移衣物处理设备。
一实施例中,底座总成包括进水阀和进水水路。进水水路与清洗槽连通,进水阀设置于进水水路上。进水水路用于给清洗槽供水。进水阀用于导通或截止进水水路。这样,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进水阀开闭,实现清洗槽自动进水。清洗槽的水流通过进水阀能够独立控制,不受衣物处理机20用水的影响,只需要将进水阀通电即可,如此,即使衣物处理机20不上电、不工作,进水阀也可以独立工作。同理,衣物处理机20的水流能够独立控制,不受基座用水的影响。
一实施例中,进水水路与自来水管连通。一方面,自来水管为清洗槽持续性地提供自来水。这样节约用于给清洗槽供水的水箱等结构。
一实施例中,底座总成包括排水水路和排水泵,排水水路连通清洗槽和地漏,排水泵设置于排水水路上,以将清洗槽中的污水泵送至地漏。这样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排水泵启停,实现清洗槽自动排污。
示例性的,排水水路和衣物处理机20的排水管可以通过三通连通,以共用地漏。也就是说,来自衣物处理机20的洗涤水和清洗槽中的清洗水均可以通过同一个地漏排出至下水道,不需要为洗涤水和清洗水分别设置地漏,节约结构件。
一实施例中,底座总成包括与清洗槽连通的洗剂瓶,洗剂瓶设置于基座上。洗剂瓶用于向清洗槽中添加洗剂,能够更好地清洗清洁件。
一些实施例中,洗剂瓶可以是一次性使用的器材,洗剂瓶中的洗剂用完之后,可以将洗剂瓶取出,更换新的洗剂瓶。另一些实施例中,用户可以向洗剂瓶中灌注洗剂,洗剂瓶可以重复使用,节能环保。
一实施例中,底座总成包括设置于基座上的投放泵,投放泵用于将洗剂瓶中的洗剂泵送至清洗槽中。采用投放泵泵送洗剂,实现自主、定量、精准投放洗剂,从而提高自动化程度。
一实施例中,底座总成包括充电端子以及与充电端子电连接的电源模块,充电端子设置于容纳腔的周侧面。清洁机器人位于容纳腔的状态下,清洁机器人可以与充电端子电连接,实现充电。电源模块用于将市电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充电端子使用直流电对清洁机器人进行充电。
一实施例中,底座总成包括设置于基座上的控制器。控制器用于与清洁机器人配合的用电器件例如进水阀和投放泵等的电气控制。如此,与清洁机器人配合的用电器件能够独立控制,不受衣物处理用电器件的影响,只需要将控制器接入电源即可,如此,即使衣物处理用电器件不上电、不工作,与清洁机器人配合的用电器件也可以独立工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申请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是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申请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
本申请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和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方的结构支承组件;
所述结构支承组件在所述底板的上方围设出用于收容清洁机器人的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的前侧具有出入口;
所述底板形成第一区域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区域两侧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背离所述收容空间一侧的表面与所述第一区域背离所述收容空间一侧的表面之间具有高度差,以使所述第二区域的下方形成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的离地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区域的离地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至少部分区域向下凹陷并形成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前侧边缘延伸至所述出入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形成于所述底板的非凹陷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设置于所述底板下方的多个底脚,各所述底脚连接于所述底板的非凹陷区,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底脚与所述第一区域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至少部分区域向所述收容空间内凸出并形成所述第二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形成于所述底板的非凸出区。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沿所述底座的前后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遮盖板以及侧板,所述遮盖板设置于所述结构支承组件的顶侧,所述侧板设置于所述结构支承组件的周侧,所述底板的厚度尺寸大于所述遮盖板和所述侧板的厚度尺寸。
10.一种底座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具有用于容纳清洁机器人的容纳腔;
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底座,所述基座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
11.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衣物处理机;
权利要求10所述的底座总成,所述衣物处理机支撑于所述结构支承组件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衣物处理设备包括转移装置,所述转移装置设置有两个支撑件,两个所述支撑件伸入对应的所述通道,并与所述底座配合以转移所述衣物处理机。
CN202320697112.1U 2023-03-31 2023-03-31 一种底座、底座总成以及衣物处理设备 Active CN2197527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97112.1U CN219752755U (zh) 2023-03-31 2023-03-31 一种底座、底座总成以及衣物处理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97112.1U CN219752755U (zh) 2023-03-31 2023-03-31 一种底座、底座总成以及衣物处理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52755U true CN219752755U (zh) 2023-09-26

Family

ID=88085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97112.1U Active CN219752755U (zh) 2023-03-31 2023-03-31 一种底座、底座总成以及衣物处理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527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779189U (zh) 一种底座、底座总成、衣物处理设备
CN217479784U (zh) 一种底座、底座总成、衣物处理设备
CN115012176A (zh) 一种底座、底座总成、衣物处理设备
CN219972751U (zh) 一种底座、底座总成、衣物处理设备
CN219752755U (zh) 一种底座、底座总成以及衣物处理设备
CN217479791U (zh) 一种底座、底座总成、衣物处理设备
CN117026592A (zh) 一种底座、底座总成以及衣物处理设备
CN217479779U (zh) 一种底座、底座总成、衣物处理设备
CN219547341U (zh) 一种底座、底座总成及衣物处理设备
CN219568372U (zh) 一种底座、底座总成、衣物处理设备组合
CN219568383U (zh) 一种底座组件和衣物处理设备
CN219568381U (zh) 一种底座、底座总成、衣物处理设备组合
CN219568377U (zh) 一种底座、底座总成、衣物处理设备组合
CN219568374U (zh) 一种底座、底座总成以及衣物处理设备
CN219568382U (zh) 一种衣物处理设备以及清洁系统
CN219972741U (zh) 一种底座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CN219547342U (zh) 一种衣物处理设备以及清洁系统
CN219951490U (zh) 一种底座、底座组件、衣物处理设备
CN219930518U (zh) 一种底座组件及衣物处理设备
CN117026590A (zh) 一种底座、底座总成、衣物处理设备组合
CN219568386U (zh) 一种底座总成、衣物处理设备以及清洁系统
CN217479786U (zh) 一种底座以及衣物处理设备
CN219972740U (zh) 一种底座装置、底座组件、衣物处理设备
CN117026591A (zh) 一种底座组件和衣物处理设备
CN219951489U (zh) 一种清洁装置以及清洁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