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43897U - 斗栱模型 - Google Patents

斗栱模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43897U
CN219743897U CN202320815483.5U CN202320815483U CN219743897U CN 219743897 U CN219743897 U CN 219743897U CN 202320815483 U CN202320815483 U CN 202320815483U CN 219743897 U CN219743897 U CN 2197438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aight
dovetail
mortise
bucket
mod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1548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震华
张洋
张明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Aiq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Aiq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Aiq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Aiq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1548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438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438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438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斗栱模型。斗栱模型包括斗、翘、昂、蚂蚱头、栱,斗的上端具有燕尾卯,及与该燕尾卯十字交叉的直榫槽,翘的上端具有燕尾卯,及与该燕尾卯十字交叉的直榫槽,翘的下端具有燕尾榫,及与该燕尾榫十字交叉的直榫槽;昂的上端具有燕尾卯,及与该燕尾卯十字交叉的直榫槽,昂的下端具有燕尾榫,及与该燕尾榫十字交叉的直榫槽;蚂蚱头的下端具有燕尾榫,及与该燕尾榫十字交叉的直榫槽;栱的横向构件的高度为H,则翘、昂、蚂蚱头下端直榫槽的深度大于等于H,斗、翘、昂上端直榫槽的深度小于H。采用倒转的顺序拼搭,上下相邻的零件通过燕尾榫卯拼搭,栱被放置于上下零件的直榫槽形成直榫孔中,用于限位,锁定斗栱模型。

Description

斗栱模型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玩具领域,具体涉及古建筑模型,尤其涉及斗栱模型。
背景技术
现有的拼搭类古建筑模型中各零件通过直插式进行连接,即一部分零件具有凸出的轴,另一部分零件具有凹槽,将凸出的轴插入凹槽中,实现零件间的连接。
但采用直插式连接方式比较依赖于零件之间的装配公差,需要做到零件间的紧配合,零件间的连接才比较牢固,对生产工艺的精度要求比较高。此外,拼搭时,需要用力插拔,体验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改进的斗栱模型,来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斗栱模型,所述斗栱模型包括斗、翘、昂、蚂蚱头、栱,具体的:所述斗的上端具有燕尾卯,及与所述燕尾卯十字交叉的直榫槽,所述翘的上端具有燕尾卯,及与所述燕尾卯十字交叉的直榫槽,所述翘的下端具有燕尾榫,及与所述燕尾榫十字交叉的直榫槽;所述昂的上端具有燕尾卯,及与所述燕尾卯十字交叉的直榫槽,所述昂的下端具有燕尾榫,及与所述燕尾榫十字交叉的直榫槽;所述蚂蚱头的下端具有燕尾榫,及与所述燕尾榫十字交叉的直榫槽;所述栱的横向构件的高度为H,则所述翘、昂、蚂蚱头下端直榫槽的深度大于等于所述H,所述斗、翘、昂上端直榫槽的深度小于所述H。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栱的横向构件的左右两边开凿有对称凹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斗、翘、昂上端直榫槽的深度小于等于二分之一所述H。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昂的个数为如下一种:1个、2个、3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翘的个数为如下一种:1个、2个、3个。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斗栱模型,所述斗栱模型包括斗、翘、昂、蚂蚱头、栱,具体的:所述斗的上端具有倒T形卯,及与所述倒T形卯十字交叉的直榫槽,所述翘的上端具有倒T形卯,及与所述倒T形卯十字交叉的直榫槽,所述翘的下端具有倒T形榫,及与所述倒T形榫十字交叉的直榫槽;所述昂的上端具有倒T形卯,及与所述倒T形卯十字交叉的直榫槽,所述昂的下端具有倒T形榫,及与所述倒T形榫十字交叉的直榫槽;所述蚂蚱头的下端具有倒T形榫,及与所述倒T形榫十字交叉的直榫槽;所述栱的横向构件的高度为H,则所述翘、昂、蚂蚱头下端直榫槽的深度大于等于所述H,所述斗、翘、昂上端直榫槽的深度小于所述H。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栱的横向构件的左右两边开凿有凹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斗、翘、昂上端直榫槽的深度小于等于二分之一所述H。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昂的个数为如下一种:1个、2个、3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翘的个数为如下一种:1个、2个、3个。
本申请提供斗栱模型包括零件斗、翘、昂、蚂蚱头、栱,斗的上端具有燕尾卯,及与该燕尾卯十字交叉的直榫槽,翘与昂的上端具有燕尾卯,及与燕尾卯十字交叉的直榫槽,翘与昂的下端具有燕尾榫,及与燕尾榫十字交叉的直榫槽;蚂蚱头的下端具有燕尾榫,及与该燕尾榫十字交叉的直榫槽;栱的横向构件的高度为H,则翘、昂、蚂蚱头下端直榫槽的深度大于等于H,斗、翘、昂上端直榫槽的深度小于H。采用倒立法拼搭,上下相邻的零件通过燕尾榫卯拼搭,燕尾榫卯限制上下零件上下、前后方向的移动,上下相邻零件的直榫槽形成直榫孔,栱被放置于直榫孔中用于限制上下零件左右方向的移动,全方向锁定上下零件,进而锁定斗栱。因使用榫卯结构进行连接,所以允许各零件之间有间隙,对精度要求不高,降低了制造工艺的难度。拼搭时,不需使用力插拔,比较省力。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斗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翘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昂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蚂蚱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栱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拼搭中的蚂蚱头与栱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拼搭中的蚂蚱头、栱、昂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拼搭中的斗栱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拼搭后的斗栱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栱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蚂蚱头与栱的拼搭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具有两个昂的斗栱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具有两个昂、两个翘的斗栱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再一个实施例中斗、翘、栱的拼搭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中斗、翘、栱的拼搭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模块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斗栱是中国古建筑的特有形制,位于柱子和屋顶之间的过渡层,斗栱的作用是承受屋顶的重量,并将其转移到柱子上。斗栱由斗,栱、翘、昂等构件组成。无论从技术还是艺术形式上看,斗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国古建筑的精神和气质,是中国古建筑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参考图1,该图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斗1的上端具有燕尾卯11,及与燕尾卯11十字交叉的直榫槽,该直榫槽穿透燕尾卯11的两个壁,形成图中更直观的两个分段直榫槽,即分段直榫槽121、122。
继续参考图2,该图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翘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翘2的上端具有燕尾卯21,及与燕尾卯21十字交叉的两个直榫槽,这两个直榫槽都穿透燕尾卯21的两个壁,形成图中更直观的分段直榫槽,即分段直榫槽221、222与分段直榫槽231、232。此外,翘2的下端具有燕尾榫24,及与燕尾榫24十字交叉的直榫槽25。其中,直榫槽25的深度大于燕尾榫24的高度。
继续参考图3,该图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昂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昂3的上端具有燕尾卯31,及与燕尾卯31十字交叉的两个直榫槽,这两个直榫槽都穿透燕尾卯31的两个壁,形成图中更直观的分段直榫槽,即分段直榫槽321、322与分段直榫槽331、332。此外,昂3的下端具有燕尾榫34,及与燕尾榫34十字交叉的直榫槽35、直榫槽36。其中,直榫槽35、36的深度大于燕尾榫34的高度。
继续参考图4,该图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蚂蚱头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蚂蚱头4的下端具有燕尾榫41,及与燕尾榫41十字交叉的直榫槽42、直榫槽43。其中,直榫槽42、43的深度大于燕尾榫41的高度。
继续参考图5,该图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栱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栱5的横向构件为直线形,虚线L1与虚线L2之间的高度为栱5横向构件的高度,该高度为H。上述实施例中翘2下端直榫槽25的深度、昂3下端直榫槽35、36的深度、蚂蚱头4下端直榫槽42、43的深度都大于等于上述H。斗1上端分段直榫槽121、122的深度、翘2上端分段直榫槽221、222及分段直榫槽231、232的深度、昂3上端分段直榫槽321、322及分段直榫槽331、332的深度都小于上述H。其中,上述各分段直榫槽的宽度一致。
在本申请中,斗栱由斗、翘、昂、蚂蚱头、栱通过榫卯结构拼搭而成。为更方便快速的安装斗栱,本实用新型采用倒立式拼搭,安装顺序先从蚂蚱头开始。如图6所示,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拼搭中的蚂蚱头与栱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蚂蚱头4被倒立放置,然后,将栱51、52分别倒立放置在蚂蚱头4的直榫槽42、43中,因直榫槽42、43的深度大于等于栱51、52横向构件的高度H,所以不会影响到后续昂的拼搭。之后,如图7所示,该图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拼搭中的蚂蚱头、栱、昂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先倒立反转昂3,用昂3的燕尾卯嵌套住蚂蚱头4的燕尾榫。昂3与燕尾卯十字交叉的两个直榫槽正好与蚂蚱头4的两个直榫槽形成两个直榫孔,而栱51、52分别位于两个直榫孔中。之后,按照类似的步骤安装。拿两个栱分别放入昂3的直榫槽35、36中,再用翘的燕尾卯嵌住昂3的燕尾榫,之后,拿一个栱放入翘的直榫槽中,用斗的燕尾卯嵌住翘的燕尾榫。最后,反转拼搭的斗栱,使其正立,再将各直榫孔中的栱都向下移动,借助栱的横向构件卡在直榫槽的连接处,进而卡在上下两个零件的中间,用于限位。具体的可参考图8,该图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拼搭中的斗栱结构示意图。该图仅用于展示倒立的斗栱被反转正立后,如何移动直榫孔中的栱。如图8所示,栱51是未向下移动的状态,栱51的下端有未填充的直榫槽,栱52是已经下移的状态。因下面直榫槽的深度小于栱横向构件的高度H,所以下移的栱52的横向构件位于上面的直榫槽与下面直榫槽的连接处,,即在左右方向上卡住蚂蚱头4与昂3,防止蚂蚱头4与昂3在左右方向上脱离,另外,蚂蚱头4与昂3已经通过燕尾榫卯拼搭,燕尾榫卯限制蚂蚱头4与昂3在上下、前后方向上脱离。
继续参考图9,该图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拼搭后的斗栱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蚂蚱头4、昂3、翘2、斗1从上往下,相邻的两个零件都是通过燕尾榫卯拼搭在一起,限制相邻的零件在上下、前后方向移动。因零件下端的直榫槽的深度大于等于栱的横向结构的高度,零件上端直榫槽的小于栱的横向结构的高度,采用倒立拼搭法放置栱,之后,正立斗栱,将直榫孔中的栱向下移动,用于卡住上下零件的接口处,限制上下相邻的零件左右移动,实现上下两个零件的全方向锁定,进而实现斗栱的全方向锁定,因采用榫卯结构拼搭相邻的两个零件,不需要紧配合,不需使用力插拔,比较省力。另外,因使用榫卯结构进行连接,所以允许各榫卯模块之间有间隙,对精度要求不高,降低了制造工艺的难度。
上述实施例中,直榫孔中的栱可以前后移动,使拼搭后的斗栱造型不稳定,可以进行改进,在栱的横向构件的左右两边开凿有对称凹槽。参考图10,该图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栱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栱6的横向结构61安装在直榫槽中的部分在其左右两边开凿有对称的凹槽,即凹槽621、622。凹槽的两边具有凸台,如凹槽621的两边分别具有凸台6211、6212。
继续参考图11,该图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蚂蚱头与栱的拼搭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蚂蚱头4被倒立放置,栱6放置于蚂蚱头4的直榫槽42中,栱6的凹槽部位正好卡在蚂蚱头4的直榫槽42中,栱6凹槽的凸台限制了栱6的前后移动,但不会限制栱6上下移动。拼搭后的斗栱中的各个栱受力不再前后移动,整个斗栱造型更稳固。拆卸时,需要将斗栱再次倒立放置,然后向下移动栱,使其不在限位燕尾榫卯,从而相邻零件的燕尾榫、燕尾卯可以滑动分离。
上述实施例中,斗栱中翘、昂的个数都是一个,因斗栱的样式比较多,昂的个数包括但不限于:1个、2个、3个,翘的个数包括但不限于:1个、2个、3个。参考图12,该图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具有两个昂的斗栱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3,该图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具有两个昂、两个翘的斗栱结构示意图。图12及图13中斗栱都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即昂、翘的下端具有燕尾榫及与燕尾榫交叉的比栱的横向构件深的直榫槽,在其上端开凿燕尾卯及与燕尾卯十字交叉的比栱的横向构件浅直榫槽。斗的上端具有燕尾卯及与其十字交叉的比栱的横向构件浅的直榫槽,蚂蚱头的下端具有燕尾榫及与其十字交叉的比栱的横向构件深的直榫槽。上下相邻的零件通过燕尾榫卯在上下、前后方向限位,上下相邻零件的直榫槽组成一个直榫孔,采用倒立法放置栱,正立斗栱后,向下移动栱,借助栱实现上下零件左右方向的限位。最终拼搭出牢固的支持反复拼搭与拆装的斗栱。
基于相同的构思,可以将上述实施例中斗、翘、昂、蚂蚱头上的一个或多个燕尾榫换成倒T形榫,相应的将与其榫卯拼搭的燕尾卯换成倒T形卯。其中,倒T形榫也被称作工字形榫。参考图14,该图是本申请再一个实施例中斗、翘、栱的拼搭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斗8的上端具有倒T形卯81,及与倒T形卯81十字交叉的直榫槽,该直榫槽的深度小于栱5横向构件的高度,其中,栱5位于该直榫槽中。翘9的下端具有倒T形榫92,及与其十字交叉的直榫槽,栱5的一部分位于该直榫槽中。如图所示,翘9下端的倒T形榫滑入斗8上端的倒T形卯中。栱5位于斗8与翘9的直榫槽中,限制斗8与翘9左右的移动。此外,翘9的上端具有燕尾卯及与其十字交叉的直榫槽。在本实施例中,栱可以前后移动,为限制栱的前后移动,在栱的横向构件的左右两边开凿有凹槽。
继续参考图15,该图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中斗、翘、栱的拼搭结构示意图。相较于图14,斗8与翘9的结构相同,栱6相对于栱5,栱6的横向构件位于直榫槽的部分左右两边开凿有凹槽,凹槽的凸台限制了栱6的前后移动。
基于相同的构思,为统一,将斗、翘、昂、蚂蚱头上的所有燕尾榫换成倒T形榫,所有燕尾卯换成倒T形卯,即斗的上端具有倒T形卯,及与该倒T形卯十字交叉的直榫槽,翘的上端具有倒T形卯,及与该倒T形卯十字交叉的直榫槽,翘的下端具有倒T形榫,及与该倒T形榫十字交叉的直榫槽;昂的上端具有倒T形卯,及与该倒T形卯十字交叉的直榫槽,昂的下端具有倒T形榫,及与该倒T形榫十字交叉的直榫槽;蚂蚱头的下端具有倒T形榫,及与该倒T形榫十字交叉的直榫槽;栱的横向构件的高度为H,则上述翘、昂、蚂蚱头下端直榫槽的深度大于等于上述H,斗、翘、昂上端直榫槽的深度小于上述H;拼搭时,先将蚂蚱头倒立放置,将栱的横向构件放入蚂蚱头的直榫槽中,用昂的倒T形卯嵌住蚂蚱头的倒T形榫,其中,蚂蚱头的直榫槽与昂的直榫槽组成直榫孔;然后,将栱的横向构件放入昂的与倒T形榫十字交叉的直榫槽中,用翘的倒T形卯嵌住昂的倒T形榫,其中,昂的直榫槽与翘的直榫槽组成直榫孔;之后,将栱的横向构件放入翘的与倒T形榫十字交叉的直榫槽中,用斗的倒T形卯嵌住翘的倒T形榫,其中,翘的直榫槽与所述斗的直榫槽组成直榫孔;最后,反转拼搭的斗栱,使其正立放置,将直榫孔中的栱向下移动,卡于直榫槽的连接处,用于限位。为防止栱前后移动,在栱的横向构件的左右两边开凿有对称凹槽,拼搭后,该栱的横向构件开凿有对称凹槽的部位卡在直榫槽中。
本实用新型斗、翘、昂、蚂蚱头等部件在拼搭时为上下层的层叠关系,它们之间的连接采用燕尾榫或者倒T形榫进行连接;栱零件为垂直安装在各层之间的零件,在各层间分别留出安装栱的直榫槽;上层的直榫槽深度大于等于栱的横向构件的高度,下层的直榫槽深小于等于栱横向构件的高度,安装时采用倒转顺序安装,安装完成后再倒转放正,将栱移入下层浅的直榫槽内,起到限位作用,使斗栱整体结构锁定。
因栱主要是限位的,所以斗、翘、昂上层直榫槽的深度必须小于栱横向构件的高度,在其他实施例中,斗、翘、昂上层直榫槽的深度小于等于栱横向构件的高度的二分之一。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斗栱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斗栱模型包括斗、翘、昂、蚂蚱头、栱,具体的:
所述斗的上端具有燕尾卯,及与所述燕尾卯十字交叉的直榫槽,所述翘的上端具有燕尾卯,及与所述燕尾卯十字交叉的直榫槽,所述翘的下端具有燕尾榫,及与所述燕尾榫十字交叉的直榫槽;所述昂的上端具有燕尾卯,及与所述燕尾卯十字交叉的直榫槽,所述昂的下端具有燕尾榫,及与所述燕尾榫十字交叉的直榫槽;所述蚂蚱头的下端具有燕尾榫,及与所述燕尾榫十字交叉的直榫槽;
所述栱的横向构件的高度为H,则所述翘、昂、蚂蚱头下端直榫槽的深度大于等于所述H,所述斗、翘、昂上端直榫槽的深度小于所述H。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斗栱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栱的横向构件的左右两边开凿有对称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斗栱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斗、翘、昂上端直榫槽的深度小于等于二分之一所述H。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斗栱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昂的个数为如下一种:1个、2个、3个。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斗栱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翘的个数为如下一种:1个、2个、3个。
6.一种斗栱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斗栱模型包括斗、翘、昂、蚂蚱头、栱,具体的:
所述斗的上端具有倒T形卯,及与所述倒T形卯十字交叉的直榫槽,所述翘的上端具有倒T形卯,及与所述倒T形卯十字交叉的直榫槽,所述翘的下端具有倒T形榫,及与所述倒T形榫十字交叉的直榫槽;所述昂的上端具有倒T形卯,及与所述倒T形卯十字交叉的直榫槽,所述昂的下端具有倒T形榫,及与所述倒T形榫十字交叉的直榫槽;所述蚂蚱头的下端具有倒T形榫,及与所述倒T形榫十字交叉的直榫槽;
所述栱的横向构件的高度为H,则所述翘、昂、蚂蚱头下端直榫槽的深度大于等于所述H,所述斗、翘、昂上端直榫槽的深度小于所述H。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斗栱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栱的横向构件的左右两边开凿有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斗栱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斗、翘、昂上端直榫槽的深度小于等于二分之一所述H。
9.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所述的斗栱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昂的个数为如下一种:1个、2个、3个。
10.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所述的斗栱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翘的个数为如下一种:1个、2个、3个。
CN202320815483.5U 2023-04-13 2023-04-13 斗栱模型 Active CN2197438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15483.5U CN219743897U (zh) 2023-04-13 2023-04-13 斗栱模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15483.5U CN219743897U (zh) 2023-04-13 2023-04-13 斗栱模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43897U true CN219743897U (zh) 2023-09-26

Family

ID=88083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15483.5U Active CN219743897U (zh) 2023-04-13 2023-04-13 斗栱模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438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630316B1 (en) Surface covering comprising laminate panels and an extraneous locking element
EP1349994B1 (en) Flooring system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able floorboards
CN103249892B (zh) 用于桥梁的上部结构
CN219743897U (zh) 斗栱模型
CN116510323A (zh) 斗栱模型及其榫卯拼搭方法
CN212743138U (zh) 一种基于bim的房屋建筑物构造柱
CN111236300B (zh) 道路或桥梁临时挡土墙的预制基座
KR20080025107A (ko) 개량형 벽돌 및 이를 이용한 시공방법
CN111405932B (zh) 干式安装墙的建造方法
CN116378217A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及其施工方法
CN113338486B (zh) 一种装配式钢-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建筑体系
GB2250562A (en) Interconnecting concrete section
CN110700566B (zh) 一种建筑混凝土浇筑成型钢模板
CN212388591U (zh) 一种高填方施工用挡土墙模板组件
CN202882255U (zh) 组合型栏杆立柱
JP2011032688A (ja) 壁体構築用ブロック
JP5746588B2 (ja) 水平スリット材、それを使用した水平打継部の施工方法及び水平打継部の構造
CN219579871U (zh) 全方向锁定的两个榫卯模块
US8375665B2 (en) Partition modules and assembly system thereof
CN102720332B (zh) 木地板的铺设方法
JP4589502B2 (ja) 台輪、台輪の設置構造及び設置方法
CN214365152U (zh) 一种支撑节点
CN101100885A (zh) 一种天花龙骨的连接结构及其连接方法
CN214531462U (zh) 一种防渗水外墙砖
CN218562730U (zh) 一种卯榫砌体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