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43534U - 一种输液器及其滴漏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输液器及其滴漏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43534U
CN219743534U CN202320480295.1U CN202320480295U CN219743534U CN 219743534 U CN219743534 U CN 219743534U CN 202320480295 U CN202320480295 U CN 202320480295U CN 219743534 U CN219743534 U CN 2197435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drip
infusion
frame
butt j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8029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功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32048029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435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435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435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输液器及其滴漏组件。其利用容腔内的水位高低,自动触发液体通断件内的液位浮球进行上下浮动,对应的第二通道口便可被自动打开或关闭,最终实现自动切换输液瓶输液的功能,可有效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概率。本实用新型结构主要包括滴漏主体,滴漏主体内部设有容腔,滴漏主体的端部分别为第一端部、第二端部,滴漏主体上设有出液口;第一端部设有液体通断件;液体通断件包括液体通道,液体通道两端分别为第一通道口、第二通道口,每个液体通断件内的第二通道口与第二端部之间的间距不一;液体通断件还包括框体、液位浮球,框体上设有进液孔,液位浮球设置于框体内,液位浮球可堵塞或脱离于第二通道口。

Description

一种输液器及其滴漏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液器,特别地,涉及一种输液器及其滴漏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输液器结构如公布号为CN115591047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一种环保型一次性输液器,其主要结构包括输液瓶、瓶盖、穿刺器、输液管、滴漏、流量调节器,其结构重点参见该现有专利附图1所示,穿刺器插入到瓶盖内,输液瓶内的药液会依次经过瓶盖、穿刺器、输液管、滴漏、流量调节器,最后流入到患者体内。
部分患者在输液的过程中,所使用到的输液瓶的数量不止一个,需逐个将输液瓶内的药液注射入患者体内。
实际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先将多个输液瓶一次性挂在输液架上方位置,将穿刺器插入到其中一个输液瓶内,直至该输液瓶内的药液注射完毕后,医护人员将穿刺器从该输液瓶内拔出,然后再将该穿刺器插入到另外一个输液瓶内,继续输液。
在上述输液过程中,患者需时刻关注当前输液瓶内的药液残留总量,该输液瓶内的药液残留总量较少时,便需要呼叫医护人员来将该穿刺器从该输液瓶内拔出并插入到另外的输液瓶内。
基于现实医护环境,一方面,患者自身身体状态较差,无法时刻紧盯当前输液瓶内的药液残留总量,即使有陪护的情况下,陪护也同样无法时刻关注到药液残留总量;另一方面,医护人员人数有限,无法时刻关注每个输液患者的情况;一旦该输液瓶内的药液注射完毕且未进行及时换瓶操作,容易导致患者血液倒流至输液管,甚至空气意外进入到患者血管内,易造成医疗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滴漏组件,其利用容腔内的水位高低,自动触发液体通断件内的液位浮球进行上下浮动,对应的第二通道口便可被自动打开或关闭,最终实现自动切换输液瓶输液的功能,可有效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概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滴漏组件,包括滴漏主体,所述滴漏主体内部设有容腔,所述滴漏主体的两个相对的端部分别为第一端部、第二端部,所述滴漏主体上设有出液口;
所述第一端部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液体通断件;
所述液体通断件包括液体通道,所述液体通道两端分别为第一通道口、第二通道口,所述第一通道口延伸至所述滴漏主体外侧,所述第二通道口位于所述容腔内并往所述第二端部方向进行延伸,每个所述液体通断件内的第二通道口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间距不一;
所述液体通断件还包括框体、液位浮球,所述框体安装于所述第二通道口外侧,所述框体上设有进液孔,所述液位浮球设置于所述框体内,所述液位浮球可堵塞或脱离于所述第二通道口。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药液先由最远离第二端部的第二通道口流入到容腔内,直至容腔内的药液水位高于另外的液体通断件的第二通道口,此时,容腔内的药液会推动另外液体通断件内的液位浮球上浮,液位浮球堵塞于对应的第二通道口,其他药液便不会通过被液位浮球堵塞的液体通断件流入到容腔内;
最远离第二端部的第二通道口内会有药液不断流入到容腔内,当最远离第二端部的第二通道口内的药液流尽时,容腔内的药液水位会逐步下降,直至药液水位降低至另外的液体通断件的第二通道口下方位置时,对应的液位浮球从第二通道口内脱离,对应液体通道内的药液便可逐步流入到容腔内;
上述使用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容腔内的药液水位落差情况,实现了不同的药液依次自动下流到容腔、自动切换输液瓶输液的相关功能,摒弃了传统输液过程需医护人员拔针换瓶的操作弊端,减轻了患者输液需时刻关注输液瓶内药液数量的痛苦,有效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概率。
优选的,所述框体上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二通道口由所述安装孔延伸入所述框体内部,所述第二通道口呈扩口状,所述第二通道口的扩口朝向所述液位浮球一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液位浮球更容易进入到呈扩口状的第二通道口内,封堵精准度更高且效果更佳。
优选的,所述第二通道口的扩口大小大于所述框体上的安装孔孔径大小。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通道口的扩口可与框体安装孔相互配合,提升框体与
优选的,所述第二通道口的扩口外边缘相抵于所述框体的内框壁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通道口的扩口外边缘与框体内框壁之间产生抵触力,有助于提升框体与第二通道口之间的安装稳定性,从而可对液位浮球的浮动空间进行控制,第二通道口的封堵或疏通的精准度更高。
优选的,所述框体包括框架、框盖,所述安装孔位于所述框架上,所述进液孔位于所述框盖上,所述框架上设有与第二通道口朝向一致的框口,所述框盖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框架的框口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可先将液位浮球放置入框架内,再将框该安装于框架上,安装便捷性高。
优选的,所述滴漏主体包括第一滴漏盖、主滴漏体,所述第一端部位于所述第一滴漏盖上,所述主滴漏体端部插接于所述第一滴漏盖侧壁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滴漏盖与主滴漏体之间呈分体设置,一方面,采用分体设计,降低了制造难度;另一方面,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可先将液体通断件安装于第一滴漏盖上,再将第一滴漏盖安装于主滴漏体端部位置,安装过程更加便捷。
优选的,所述第一滴漏盖上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接件,每个所述对接件均包括外对接头、内对接头,所述外对接头延伸至滴漏主体外侧,所述内对接头延伸至容腔内侧,所述液体通道位于外对接头、第一滴漏盖、内对接头内;
所述液体通断件包括液体通断管,所述液体通断管端部插接于所述内对接头,所述第二通道口位于所述液体通断管背离所述内对接头的端部位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首先,对接件与第一滴漏盖之间可采用一体注塑成型形式,制造成本有效下降;其次,液体通断管与内对接头之间采用分体式设计,拆装便捷;再次,结合第一滴漏盖与主滴漏体之间所采用的分体式设计,可先将液体通断管插入于第一滴漏盖上的内对接头上,再将第一滴漏盖安装于主滴漏体端部位置,安装稳定性较高,也能保证足够的安装便捷性。
优选的,所述滴漏主体还包括第二滴漏盖,所述主滴漏体背离第一滴漏盖的端部插接于所述第二滴漏盖侧壁上,所述出液口位于所述第二滴漏盖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整个滴漏主体内的第一滴漏盖、主滴漏体、第二滴漏盖三者采用分体式设计,生产难度下降,安装便捷。
优选的,所述内对接头外侧壁上设有卡环,所述液体通断管卡接于所述卡环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液体通断管插入到内对接头时,内对接头上的卡环与液体通断管的内管壁相卡合,液体通断管与内对接头的连接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输液器,该输液器内的滴漏组件利用其容腔内的水位高低,自动触发液体通断件内的液位浮球进行上下浮动,对应的第二通道口便可被自动打开或关闭,整个输液器最终可实现自动切换输液瓶输液的功能,可有效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概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输液器,包括输液瓶、穿刺器、输液管一、输液管二、流量调节器、输液针,还包括上述滴漏组件;
所述输液瓶、穿刺器、输液管一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输液瓶、穿刺器、输液管一与所述对接件一一对应,所述穿刺器插入到对应的输液瓶内,所述输液管一连接于所述穿刺器与所述外对接头之间,所述输液管二连接于所述出液口以及所述输液针之间,所述流量调节器安装于所述输液管二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先将第二通道口最远离第二端部的液体通断件所对应的穿刺器插入到输液瓶内,输液瓶内的药液会流入到容腔内,直至容腔内的药液液面位于最远离第二端部的液体通断件的第二通道口下方位置,该最远离第二端部的液体通断件记录为通断件一,并且容腔内的药液液面高于除通断件一之外的所有液体通断件的第二通道口,此时,可再将其他的穿刺器插入到其他输液瓶内;输液过程中,若第一个输液瓶内的药液滴落完毕后,容腔内的液面会下降,直接低于其他的液体通断件的第二通道口,第二个输液瓶内的药液便可直接下滴,最终实现了自动切换输液瓶输液的功能,可有效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概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
图3为实施例一在液位下降的过程中结构变化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B部放大图;
图7为实施例四中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四中隔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1、滴漏主体;101、第一滴漏盖;102、主滴漏体;103、第二滴漏盖;104、容腔;2、第一端部;3、第二端部;4、出液口;5、液体通断件;51、液体通断管;52、框体;521、框架;522、框盖;53、液位浮球;6、液体通道;61、第一通道口;62、第二通道口;7、进液孔;8、安装孔;9、对接件;91、外对接头;92、内对接头;10、卡环;11、输液瓶;12、穿刺器;13、输液管一;14、输液管二;15、流量调节器;16、输液针;17、框口;18、控制阀;19、隔板;20、穿管孔;21、驱动杆;22、弹性防护套;23、驱动副杆;24、伸缩管段;25、按压孔;26、按压件;27、缺槽;28、间隔空间;29、密封圈;30、弹力件;31、对接块;32、对接槽;33、驱动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述,以使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实施例一
一种滴漏组件,参见图1,其主要利用容腔104内的液面高度变化,触发各个不同的液体通断件5内部的构建,打开或关闭对应液体通断件5内部的通道,实现液体自动逐级下流的目的。
参见图1,该滴漏组件结构包括滴漏主体1。该滴漏主体1的两个相对的端部分别为第一端部2、第二端部3,以附图1作为参考方位,第一端部2位于上方位置,第二端部3位置下方位置,实际使用状态下也跟此参考方式一致。
参见图1,该滴漏主体1包括第一滴漏盖101、主滴漏体102、第二滴漏盖103。
其中,参见附图1所示,第一端部2位于该第一滴漏盖101上,该主滴漏体102的上端部插接于该第一滴漏盖101侧壁上。第二端部3位于第二滴漏盖103上,该主滴漏体102的下端部插接于该第二滴漏盖103侧壁上。
在第二滴漏盖103上设有出液口4。
在该滴漏主体1内部设有容腔104。
还包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液体通断件5,本实施例中以设置三个液体通断件5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该液体通断件5均位于第一端部2上。
在该第一滴漏盖101上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接件9,对接件9与液体通断件5是一一对应的,同样,也同样以设置三个对接件9为例。其中,每个该对接件9均包括外对接头91、内对接头92,该外对接头91延伸至滴漏主体1外侧,该内对接头92延伸至容腔104内侧。在外对接头91、第一滴漏盖101、内对接头92内设置有液体通道6,该液体通道6两端分别为第一通道口61、第二通道口62,该第一通道口61延伸至该滴漏主体1外侧,该第二通道口62位于该容腔104内并往该第二端部3方向进行延伸,即该液体通道6的两个通道口分别通向滴漏主体1外侧以及容腔104内。
每个液体通断件5均包括液体通断管51,该液体通断管51端部插接于该内对接头92,该第二通道口62位于该液体通断管51背离该内对接头92的端部位置。
每个该液体通断件5内的第二通道口62与该第二端部3之间的间距不一。详细而言,重点参见附图1所示,液体通断管51的形状为直管状,液体通断管51的长度方向为竖直方向,左侧的液体通断管51下端位置的第二通道口62与第二端部3之间距离大小为a,中部的液体通断管51下端位置的第二通道口62与第二端部3之间距离大小为b,右部的液体通断管51下端位置的第二通道口62与第二端部3之间距离大小为c,其中,a大于b大于c。
为提升液体通断管51与内对接头92之间的插接稳定性。在该内对接头92外侧壁上设有卡环10,该液体通断管51卡接于该卡环10上。
参见图1以及图2,该液体通断件5的结构还包括框体52、液位浮球53,该框体52安装于该第二通道口62外侧,该框体52上设有进液孔7,该液位浮球53设置于该框体52内。框体52和第二通道口62之间存在一定的活动空间,该活动空间给与液位浮球53一定的浮动距离。若液位浮球53受到容腔104内的液体浮力作用而产生上浮时,液位浮球53可堵塞于第二通道口62口部,第二通道口62便被堵塞住,此时,液体通断管51内的药液便无法流入到容腔104内。反之,若液位浮球53未受到容腔104内的液体浮力作用时,液位浮球53受重力作用而下落,液位浮球53便从第二通道口62口部脱离,第二通道口62便被打开,此时,液体通断管51内的药液便可流入到容腔104内。
为了提高液位浮球53的上浮灵敏度,也可将液位浮球53制成空心的。
在该框体52靠近于第一端部2位置设有安装孔8。该第二通道口62由该安装孔8延伸入该框体52内部。该第二通道口62呈扩口状,该第二通道口62的扩口朝向该液位浮球53一侧。
参见附图2所示,该第二通道口62的扩口大小为d,该框体52上的安装孔8孔径大小为e,其中,d大于e。该第二通道口62的扩口外边缘相抵于该框体52的内框壁上。
该框体52还包括框盖522,该进液孔7位于该框盖522上。
在框架521上设有与第二通道口62朝向一致的框口17,框盖522可拆卸连接于框架521的框口17上。本实施例中所展示的框盖522与框架521框口17之间采用盖合的连接方式。
实施例二
一种输液器,参见图4所示,包括输液瓶11、穿刺器12、输液管一13、输液管二14、流量调节器15、输液针16、如实施例一中的滴漏组件。
其中,该输液瓶11、穿刺器12、输液管一13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本实施例中所展示的输液瓶11、穿刺器12、输液管一13的数量分别为三个。
该输液瓶11、穿刺器12、输液管一13与该对接件9一一对应,该穿刺器12插入到对应的输液瓶11内,该输液管一13连接于该穿刺器12与该外对接头91之间,该输液管二14连接于该出液口4以及该输液针16之间,该流量调节器15安装于该输液管二14上。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操作的便捷性,还可在每根输液管一13都安装上控制阀18,该控制阀18可用于控制输液管一13的内部液体的通断。
实施例三:基于实施例二的输液器结构,输液器的具体使用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三个穿刺器12标记为第一穿刺器、第二穿刺器、第三穿刺器,第一穿刺器、第二穿刺器、第三穿刺器所对应的液体通断管51下端位置的第二通道口62与第二端部3之间距离依次从远到近;
第一穿刺器、第二穿刺器、第三穿刺器三者所对应的控制阀18分别为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
将第一穿刺器、第二穿刺器、第三穿刺器分别插入到对应的输液瓶11内;
步骤二:打开第一阀门,关闭第二阀门、第三阀门,打开流量调节器15;
步骤三:容腔104内的药液水位高于第二穿刺器所对应的第二通道口62、第三穿刺器所对应的第三通道口后,关闭第一阀门、流量调节器15;
步骤四:将输液针16扎入到患者静脉;
步骤五:打开流量调节器15、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
步骤六:待所有输液瓶11内的药液注射完毕后,关闭流量调节器15。
上述使用步骤下,即使存在多个输液瓶11,也能实现自动逐瓶输液效果。
上述步骤五操作后,该输液器内部的药液流动情况:
参见附图1,第一穿刺器所对应的输液瓶11内的药液由位于最左侧的液体通断管51流入到主滴漏体102的容腔104内,容腔104内的药液也会不断从出液口4流入到输液管二14、输液针16,此时所呈现的状态如附图1所示;
当第一穿刺器所对应的输液瓶11内的药液滴落完毕后,主滴漏体102的容腔104内液面会随之下降,此时,第二穿刺器所对应的液体通断管51的液位浮球53向下移动,该液体通断管51下端第二通道口62打开,所对应输液瓶11内的药液会通过该第二通道口62不断进入到容腔104内,此时所呈现的状态如附图3左侧示意图;
当第二穿刺器所对应的输液瓶11内的药液滴落完毕后,主滴漏体102的容腔104内液面会随之继续下降,此时,第三穿刺器所对应的液体通断管51的液位浮球53向下移动,该液体通断管51下端第二通道口62打开,所对应输液瓶11内的药液会通过该第二通道口62不断进入到容腔104内,此时所呈现的状态如附图3右侧示意图。
实施例四:基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结构基础,增加以下结构:
其中,参见图5以及图6,该容腔104内设有隔板19,该隔板19的外板边与该容腔104的内腔壁相抵,该隔板19上设有供液体通断管51穿过的穿管孔20。
因此,在临床操作过程中,一方面,为使输液瓶11内的药液更快地流入到容腔104内,医护人员通常在输液之前会手捏主滴漏体102,使主滴漏体102内的容腔104在由小变大的恢复形变的过程中,输液瓶11内的药液可快速进入到容腔104内;另一方面,主滴漏体102的形变大小范围也会直接决定进入到容腔104内液体的多少,即容腔104内液位高低;
基于上述操作原理,首先,在容腔104内设置隔板19,医护人员只需手捏位于隔板19下部分的主滴漏体102即可,位于隔板19上部分的主滴漏体102不会发生形变,即隔板19可对主滴漏体102最大形变量进行控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只需使劲捏位于隔板19下部分的主滴漏体102即可,最大程度减少因医护人员的手劲不同,而导致容腔104内的药液液面出现高度差异的问题出现;
其次,设置有穿管孔20的隔板19可对液体通断管51产生位置固定作用;最大程度减少在输液过程中,主滴漏体102发生晃动,液体通断管51产生意外倾斜,最终导致第二通道口62与第二端部3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的情况发生,输液稳定性更高。
其中,参见图5以及图6,该隔板19上连接有驱动杆21,该第一滴漏盖101上设有驱动孔33,该驱动杆21穿过该驱动孔33并延伸至滴漏主体1外侧,该驱动杆21可推动隔板19沿容腔104内进行移动,该驱动孔33的孔壁上安装有密封圈29,该驱动孔33与该驱动杆21通过密封圈29相抵密封;
还包括弹性防护套22,该弹性防护套22端部密封套接于该驱动孔33的孔口处,位于该滴漏主体1外侧的驱动杆21端部位于该弹性防护套22的内部位置。
因此,首先,当需要驱动隔板19进行上下移动时,医护人员可施力于驱动杆21,驱动杆21即可驱动隔板19进行上下移动,进而可控制使用状态下主滴漏体102所产生的最大形变量;其次,密封圈29可保持容腔104内部的密封性;再次,在保证驱动杆21灵活移动的同时,弹性防护套22可将驱动杆21与外界进行阻隔,避免外界细菌进入到容腔104内。
其中,参见图6,位于该滴漏主体1外侧的驱动杆21端部铰接有至少一根驱动副杆23,该驱动副杆23位于该弹性防护套22内。
因此,驱动副杆23与驱动杆21相互铰接,不仅保证了隔板19的移动距离,而且当不需要驱动隔板19进行移动时,驱动副杆23与驱动杆21之间可发生相对转动,空间占用率少。
其中,参见图6,该驱动副杆23的数量为两根,该驱动副杆23与该驱动杆21相互铰接配合并可贴合于该第一滴漏盖101的外盖壁上。
因此,当不需要驱动隔板19进行移动时,驱动辐杆与驱动杆21之间可发生相互转动,驱动副杆23与驱动杆21可贴合于第一滴漏盖101的外盖壁上,最大程度减少了空间占用率,也减少了意外触碰推动的可能性。
其中,参见图6,该液体通断管51包括伸缩管段24,该伸缩管段24可受外力拉扯而产生长度大小变化;
该隔板19上设有按压孔25,该按压孔25与该穿管孔20一一对应,该按压孔25内安装有按压件26,该按压件26一端朝向该穿管孔20内的液体通断管51,该按压件26的另一端朝向该容腔104的内腔壁;
该主滴漏体102外侧壁向该容腔104内部发生形变后,该主滴漏体102外侧壁作用于该按压件26端部,该按压件26可与该液体通断管51外管壁相抵挤压。
因此,医护场景中,有部分病人需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以及白蛋白,在实务操作过程中,生理盐水存放于其中一瓶输液瓶11内,白蛋白存放于另一瓶输液瓶11内,与普通的输液不同点在于,此类的患者第一步需先将第一瓶部分生理盐水注射入患者体内,第二步将第二瓶白蛋白全部注射入患者体内,第三步将第一瓶剩余部分的生理盐水再次注入患者体内,因此,对应于上述三步操作,医护人员需将穿刺器12先插入到生理盐水的输液瓶11,再将该穿刺器12拔出、插入到白蛋白的输液瓶11,最后再将该穿刺器12拔出、插入到白蛋白的输液瓶11内。上述操作过程中,涉及到两个问题,问题一、穿刺器12插入、拔出次数两次,易发生污染;问题二、医护人员操作过程至少存在两次,操作不便。
即使针对上述如此特殊的使用场景以及操作问题,本申请中,依旧先将两个穿刺器12插入到对应的具有生理盐水的输液瓶11、具有白蛋白的输液瓶11内,具有生理盐水的输液瓶11所对应的液体通断件5第二通道口62距离第二端部3最远,具有白蛋白的输液瓶11所对应的液体通断件5第二通道口62距离第二端部3最近,
先由输液瓶11内的部分生理盐水注入患者体内,生理盐水注入达到指定量时,医护人员可手捏主滴漏体102外侧壁,主滴漏体102外侧壁向内发生形变,容腔104的腔壁推动按压件26端部,按压件26移动向穿管孔20一侧,按压件26的端部会相抵于穿管孔20内的对应于生理盐水输液瓶11的液体通断管51,医护人员施力于驱动副杆23、驱动杆21,整个隔板19向下移动,隔板19会带动对应于生理盐水输液瓶11的液体通断管51向下移动,弹性防护套22被拉长,液体通断管51的第二通道口62位于容腔104液位下方,液位浮球53便会堵塞于第二通道口62内,生理盐水便不会继续进入到容腔104内;
相同的操作方式,医护人员手捏主滴漏体102外侧壁,主滴漏体102外侧壁向内发生形变,容腔104的腔壁推动另外一个按压件26端部,该按压件26移动向穿管孔20一侧,该按压件26的端部会相抵于穿管孔20内的对应于白蛋白输液瓶11的液体通断管51,医护人员施力于驱动副杆23、驱动杆21,整个隔板19向上移动,弹性防护套22被压缩变短,液体通断管51的第二通道口62位于容腔104液位上方,液位浮球53便会从第二通道口62内下落,白蛋白便会进入到容腔104内,注射入患者体内;
直至白蛋白注射完毕之后,容腔104内的液位下降,生理盐水所对应的第二通道口62又会自动重新打开,生理盐水又会自动实现注射;
上述操作过程中,首先,相比于传统操作而言,无需反复插拔穿刺器12,杜绝污染,安全性高;其次,医护人员只需操作一次,即可完成换瓶输液的动作,操作便捷。
另外,上述的伸缩管段24可采用波纹管结构形式,不仅能实现伸缩功能,而且可定格于指定长度位置。
其中,参见图7以及图8,该隔板19的外板边上设有缺槽27,该按压孔25位于该缺槽27的槽壁上,设置有缺槽27的隔板19外板边与容腔104的外腔壁之间的留有间隔空间28,该按压件26端部位于该间隔空间28内。
因此,一方面,间隔空间28给予主滴漏体102一定的形变空间,方便医护人员进行按压操作;另一方面,减少了隔板19与容腔104内腔壁之间的接触面积,隔板19移动的顺畅度有所提升。
其中,参见图6以及图8,该按压件26与该按压孔25之间连接有弹力件30,该弹力件30弹力作用于按压件26,使按压件26的一端位于该间隔空间28内、按压件26的另一端与该液体通断管51外管壁相脱离。
因此,当医护人员对液体通断管51长度调整完毕后,弹力件30可作用于按压件26,按压件26的端部便可与液体通断管51外管壁相脱离。
其中,参见图6以及图7,在该隔板19侧壁上设有对接槽32,该第一滴漏盖101上设有对接块31,该对接块31可插入到该对接槽32内。
因此,在该滴漏主体1整体安装过程中,可将第一滴漏盖101上的对接块31插入到隔板19的对接槽32内,隔板19便可被固定于第一滴漏盖101上,以便后续将隔板19安装入容腔104内,主滴漏体102插接于第一滴漏盖101上。
实施例五:基于实施例四中输液器使用方法,其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三个穿刺器标记为第一穿刺器、第二穿刺器、第三穿刺器12,第一穿刺器、第二穿刺器、第三穿刺器12所对应的液体通断管51下端位置的第二通道口62与第二端部3之间距离依次从远到近;
第一穿刺器、第二穿刺器、第三穿刺器三者所对应的控制阀18分别为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
准备三个输液瓶11分别装有生理盐水、白蛋白、其他药液,将第一穿刺器、第二穿刺器、第三穿刺器分别插入到对应生理盐水、白蛋白、其他药液的输液瓶11内;
步骤二:打开第一阀门,关闭第二阀门、第三阀门,打开流量调节器15;
步骤三:容腔104内的药液水位高于第二穿刺器所对应的第二通道口62、第三穿刺器所对应的第三通道口后,关闭第一阀门、流量调节器15;
步骤四:将输液针16扎入到患者静脉;
步骤五:打开流量调节器15、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
步骤六:当第一穿刺器所对应的生理盐水注射量达到指定值时,医护人员可手捏主滴漏体102外侧壁,主滴漏体102外侧壁向内发生形变,容腔104的腔壁推动按压件26端部,按压件26移动向穿管孔20一侧,按压件26的端部会相抵于穿管孔20内的对应于生理盐水输液瓶11的液体通断管51,医护人员施力于驱动副杆23、驱动杆21,整个隔板19向下移动,隔板19会带动对应于生理盐水输液瓶11的液体通断管51向下移动,弹性防护套22被拉长,液体通断管51的第二通道口62位于容腔104液位下方,液位浮球53便会堵塞于第二通道口62内,生理盐水便不会继续进入到容腔104内;
医护人员再次手捏主滴漏体102外侧壁,主滴漏体102外侧壁向内发生形变,容腔104的腔壁推动另外一个按压件26端部,该按压件26移动向穿管孔20一侧,该按压件26的端部会相抵于穿管孔20内的对应于白蛋白输液瓶11的液体通断管51,医护人员施力于驱动副杆23、驱动杆21,整个隔板19向上移动,弹性防护套22被压缩变短,液体通断管51的第二通道口62位于容腔104液位上方,液位浮球53便会从第二通道口62内下落,白蛋白便会进入到容腔104内;
步骤七:待所有输液瓶11内的药液注射完毕后,关闭流量调节器15。
上述操作过程中,首先,相比于传统操作而言,无需反复插拔穿刺器12,杜绝污染,安全性高;其次,医护人员只需操作一次,即可完成换瓶输液的动作,操作便捷;再次,即使存在多个输液瓶11,也能实现自动逐瓶输液效果。
当然,以上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例,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它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滴漏组件,包括滴漏主体(1),所述滴漏主体(1)内部设有容腔(104),所述滴漏主体(1)的两个相对的端部分别为第一端部(2)、第二端部(3),所述滴漏主体(1)上设有出液口(4),其特征是:
所述第一端部(2)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液体通断件(5);
所述液体通断件(5)包括液体通道(6),所述液体通道(6)两端分别为第一通道口(61)、第二通道口(62),所述第一通道口(61)延伸至所述滴漏主体(1)外侧,所述第二通道口(62)位于所述容腔(104)内并往所述第二端部(3)方向进行延伸,每个所述液体通断件(5)内的第二通道口(62)与所述第二端部(3)之间的间距不一;
所述液体通断件(5)还包括框体(52)、液位浮球(53),所述框体(52)安装于所述第二通道口(62)外侧,所述框体(52)上设有进液孔(7),所述液位浮球(53)设置于所述框体(52)内,所述液位浮球(53)可堵塞或脱离于所述第二通道口(6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滴漏组件,其特征是:所述框体(52)上设有安装孔(8),所述第二通道口(62)由所述安装孔(8)延伸入所述框体(52)内部,所述第二通道口(62)呈扩口状,所述第二通道口(62)的扩口朝向所述液位浮球(53)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滴漏组件,其特征是:所述第二通道口(62)的扩口大小大于所述框体(52)上的安装孔(8)孔径大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滴漏组件,其特征是:所述第二通道口(62)的扩口外边缘相抵于所述框体(52)的内框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意一项所述的滴漏组件,其特征是:所述框体(52)包括框架(521)、框盖(522),所述安装孔(8)位于所述框架(521)上,所述进液孔(7)位于所述框盖(522)上,所述框架(521)上设有与第二通道口(62)朝向一致的框口(17),所述框盖(522)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框架(521)的框口(17)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滴漏组件,其特征是:所述滴漏主体(1)包括第一滴漏盖(101)、主滴漏体(102),所述第一端部(2)位于所述第一滴漏盖(101)上,所述主滴漏体(102)端部插接于所述第一滴漏盖(101)侧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滴漏组件,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滴漏盖(101)上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接件(9),每个所述对接件(9)均包括外对接头(91)、内对接头(92),所述外对接头(91)延伸至滴漏主体(1)外侧,所述内对接头(92)延伸至容腔(104)内侧,所述液体通道(6)位于外对接头(91)、第一滴漏盖(101)、内对接头(92)内;
所述液体通断件(5)包括液体通断管(51),所述液体通断管(51)端部插接于所述内对接头(92),所述第二通道口(62)位于所述液体通断管(51)背离所述内对接头(92)的端部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滴漏组件,其特征是:所述滴漏主体(1)还包括第二滴漏盖(103),所述主滴漏体(102)背离第一滴漏盖(101)的端部插接于所述第二滴漏盖(103)侧壁上,所述出液口(4)位于所述第二滴漏盖(103)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滴漏组件,其特征是:所述内对接头(92)外侧壁上设有卡环(10),所述液体通断管(51)卡接于所述卡环(10)上。
10.一种输液器,包括输液瓶(11)、穿刺器(12)、输液管一(13)、输液管二(14)、流量调节器(15)、输液针(16),其特征是:
还包括如权利要求7或9所述的滴漏组件;
所述输液瓶(11)、穿刺器(12)、输液管一(13)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输液瓶(11)、穿刺器(12)、输液管一(13)与所述对接件(9)一一对应,所述穿刺器(12)插入到对应的输液瓶(11)内,所述输液管一(13)连接于所述穿刺器(12)与所述外对接头(91)之间,所述输液管二(14)连接于所述出液口(4)以及所述输液针(16)之间,所述流量调节器(15)安装于所述输液管二(14)上。
CN202320480295.1U 2023-03-08 2023-03-08 一种输液器及其滴漏组件 Active CN2197435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80295.1U CN219743534U (zh) 2023-03-08 2023-03-08 一种输液器及其滴漏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80295.1U CN219743534U (zh) 2023-03-08 2023-03-08 一种输液器及其滴漏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43534U true CN219743534U (zh) 2023-09-26

Family

ID=88089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80295.1U Active CN219743534U (zh) 2023-03-08 2023-03-08 一种输液器及其滴漏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435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79873C (zh) 无针密闭输液接头
CN101648049B (zh) 医用正向流动连接装置
CN202605452U (zh) 自动排气止液输液器
CN219743534U (zh) 一种输液器及其滴漏组件
CN110201263B (zh) 一种医用自动切换输液管
CN116159202A (zh) 一种输液器及其滴漏组件
CN219423473U (zh) 一种输液管内空气排出器
CN201356856Y (zh) 正压静脉留置针
CN210228790U (zh) 医用单向正压三叉
CN215309121U (zh) 心内科护理用止液输液器
WO2024183012A1 (zh) 一种输液器及其滴漏组件
CN209847985U (zh) 一种自动排气自动止液输液器
CN209108308U (zh) 一次性输液器用的滴斗一体式过滤器
CN211512920U (zh) 多功能输液器
CN201135648Y (zh) 自控输液器
CN215690614U (zh) 一种防空气栓塞输液管
CN217310278U (zh) 一种新型中心静脉压手工测量简易装置
CN209500455U (zh) 一种便携式超声科用雾化器
CN109045390A (zh) 正压无针输液接头
CN201248914Y (zh) 拉带式自停输液器
CN201030113Y (zh) 自动封闭空气茂菲氏滴管
CN219646494U (zh) 一种腹腔灌注管
CN213852466U (zh) 一种输液自动停止用的压力控制系统
CN214018756U (zh) 一种自动换药输液器
CN214550496U (zh) 一种大流量无针胶阀接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