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38077U - 显示设备和触摸边框组件 - Google Patents

显示设备和触摸边框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38077U
CN219738077U CN202320968854.3U CN202320968854U CN219738077U CN 219738077 U CN219738077 U CN 219738077U CN 202320968854 U CN202320968854 U CN 202320968854U CN 219738077 U CN219738077 U CN 2197380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plate portion
clamping
vertical rod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6885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景焕
夏运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rui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ru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rui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6885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380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380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380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设备和触摸边框组件,该显示设备具有外露侧和遮挡侧,所述显示设备至少包括前板、外边框、内边框和滤光条;所述外边框和所述内边框连接,所述外边框和所述内边框围绕形成有安装空间和开口,所述安装空间和所述开口连通;所述滤光条安装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滤光条部分延伸至所述开口,并在所述内边框作用下固定所述前板的边缘;其中,所述外边框位于所述外露侧,所述内边框位于所述遮挡侧。本申请可以仅对外边框进行表面处理,无需对内边框进行表面处理,亦可保证显示设备整体的美观度,从而节省表面处理所需材料和处理费,降低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显示设备和触摸边框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终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设备和触摸边框组件。
背景技术
红外触摸屏,是由装在触摸屏面框内的红外线发射元件与红外线接收感测元件构成的可触摸控制显示设备,这些元件在屏幕表面形成红外线探测网,触控操作的物体(比如手指)可以改变触点的红外线,进而被转化成触控的位置而实现操作的响应。
现有的红外触摸屏的边框为一体结构,并且边框为铝合金结构,为了提高边框的美观度,边框在使用时需要做表面处理,这也就使得边框整体全部都需要做表面处理,材料和表面处理费增加,导致成本增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和触摸边框组件,以降低显示设备的生产成本。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具有外露侧和遮挡侧,所述显示设备至少包括前板、外边框、内边框和滤光条;所述外边框和所述内边框连接,所述外边框和所述内边框围绕形成有安装空间和开口,所述安装空间和所述开口连通;所述滤光条安装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滤光条部分延伸至所述开口,并在所述内边框作用下固定所述前板的边缘;其中,所述外边框位于所述外露侧,所述内边框位于所述遮挡侧。
相应的,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触摸边框组件。该触摸边框组件应用于显示设备,所述显示设备具有外露侧和遮挡侧,所述触摸边框组件至少包括外边框、内边框和滤光条;所述外边框和所述内边框可拆卸的连接,所述外边框和所述内边框围绕形成有安装空间和开口,所述安装空间和所述开口连通;所述滤光条安装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滤光条部分延伸至所述开口,并用于在所述内边框作用下固定前板的边缘;其中,所述外边框位于所述外露侧,所述内边框位于所述遮挡侧。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包括: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和触摸边框组件。该显示设备将现有的边框构造成外边框和内边框两部分,并且使得外边框位于显示设备的外露侧,内边框位于显示设备的遮挡侧。这样,可以仅对外边框进行表面处理,无需对内边框进行表面处理,亦可保证显示设备整体的美观度,从而节省表面处理所需材料和处理费,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显示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显示设备部分结构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外边框和内边框连接后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滤光条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显示设备部分结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显示设备部分结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前板;12、背板;2、外边框;21、安装空间;22、开口;23、第一横杆部;24、第一竖杆部;25、限位空间;3、内边框;31、第二横杆部;311、卡槽;32、第二竖杆部;33、弯折部;34、第一夹紧部;4、滤光条;41、第一板部;411、安装槽;42、第二板部;43、第三板部;44、第四板部;45、第五板部;451、抵接部;46、第六板部;47、第七板部;48、第八板部;49、第二夹紧部;5、发送接收端;51、PCB板;52、接发红外管;A、触摸边框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本申请使用的例如“上”、“上方”、“下”、“下方”、“第一端”、“第二端”、“一端”、“另一端”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单元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单元或特征的关系。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设备在使用或工作中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将图中的设备翻转,则被描述为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单元将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下方”可以囊括上方和下方这两种方位。设备可以以其他方式被定向(旋转90度或其他朝向),并相应地解释本文使用的与空间相关的描述语。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滑动连接”、“固定”、“套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和触摸边框组件,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本申请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且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为了方便用户的使用操作,现有的显示设备边框处常常集成有红外感应结构,用户通过控制红外感应结构以控制显示设备。
以红外触摸屏为例,红外触摸屏是由装在触摸屏面框内的红外线发射元件与红外线接收感测元件构成的可触摸控制显示设备,这些元件在屏幕表面形成红外线探测网,触控操作的物体(比如手指)可以改变触点的红外线,进而被转化成触控的位置而实现操作的响应。
现有的红外触摸屏的边框均为一体结构,并且边框为铝合金结构,为了提高边框的美观度,边框在使用时需要做表面处理,这也就使得边框整体全部都需要做表面处理,材料和表面处理费增加,导致成本增高。
另外,边框上还需连接有压块,由滤光条和压块共同对红外触摸屏的前板进行夹紧,并且压块与玻璃的接触侧还需要贴附泡棉,这也就进一步导致了触摸屏整体成本的增高。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和触摸边框组件,可以解决显示设备的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显示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显示设备部分结构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显示设备可以包括背光模组、前板11、以及由外边框2、内边框3和滤光条4构成的触摸边框组件A,背光模组用于为显示设备提供背光源,触摸边框组件A围设于背光模组的周侧,用于为背光模组及前板11提供支撑、固定和保护,以及为显示设备提供触摸控制功能。前板11安装于触摸边框组件上,用于保护背光模组,前板11通常采用玻璃或塑料材质制成。值得一提的是,触摸边框组件A可以部分围设于背光模组的周侧,当然,触摸边框组件A可以环绕背光模组的周侧。显示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定为计算机、人机交互平板、手机、电视、数字标牌或智慧黑板等。
具体的,显示设备具有外露侧和遮挡侧。外边框2和内边框3连接,外边框2和内边框3围绕形成有安装空间21和开口22,安装空间21和开口22连通。滤光条4安装于安装空间21内,滤光条4部分延伸至开口22,并在内边框3作用下固定前板11的边缘。其中,外边框2位于外露侧,内边框3位于遮挡侧。
通过上述方式,相比于现有技术中边框采用一体结构,本实施例中边框由外边框2和内边框3两部分构成,并且使得外边框2位于显示设备的外露侧,内边框3位于显示设备的遮挡侧。这样,可以仅对外边框2进行表面处理,无需对内边框3进行表面处理,亦可保证显示设备整体的美观度,从而节省表面处理所需材料和处理费,降低生产成本。
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所定义的遮挡侧是指,当显示设备安装在墙面上时,显示设备被墙面所遮挡的侧面为遮挡侧。对应的,显示设备上除去遮挡侧以外的侧面为外露侧。
请参阅图3和图4所示,图3是本申请外边框和内边框连接后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滤光条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关于外边框2和内边框3的具体结构。在一实施例中,外边框2具有第一横杆部23和第一竖杆部24。第一竖杆部24自第一横杆部23的一端延伸,并与第一横杆部23垂直。内边框3具有第二竖杆部32和第二横杆部31。第二竖杆部32与第一竖杆部24平行,第二竖杆部32与第一竖杆部24连接,第二横杆部31自第二竖杆部32向远离第一竖杆部24一侧延伸。第一横杆部23、第一竖杆部24、第二横杆部31和第二竖杆部32共同围绕形成上述安装空间2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竖杆部24与第二竖杆部32可以采用铆接、焊接等固定方式连接。第一竖杆部24和第二竖杆部32也可以采用紧固件、卡接等可拆卸方式连接,以方便后续损坏更换。第一横杆部23、第一竖杆部24、第二竖杆部32和第二横杆部31可以被构造为板状结构、弧形结构,或者是板状与弧形状的组合结构等,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横杆部23和第一竖杆部24可以采用一体成型而成,例如3D打印、压铸和钣金冲压等。当然,第一横杆部23和第一竖杆部24也可以采用分体设计后连接而成。同理,第二横杆部31和第二竖杆部32也可以采用一体成型或分体设计后连接而成,在此不再赘述。
显示设备通常还包括背板12。背板12用于覆盖在显示设备的背侧,以保护显示设备内的零件或部件。在一实施例中,背板12与触摸边框组件A连接。具体的,第二横杆部31背离第一横杆部23的一侧形成有卡槽311,背板12的边缘与卡槽311卡接,以将背板12连接在显示设备上。在实际应用中,上述卡槽311可以由第二横杆部31折弯形成,或者,在第二横杆部31具有一定厚度时,在其上开槽形成。
上述滤光条4可以包括首尾相连的第一板部41、第二板部42、第三板部43、第四板部44、第五板部45、第六板部46、第七板部47和第八板部48。第一板部41、第三板部43、第五板部45和第七板部47分别与第一横杆部23平行。第二板部42、第四板部44和第六板部46分别与第一竖杆部24平行。第一板部41、第二板部42、第三板部43、第四板部44、第五板部45、第六板部46、第七板部47和第八板部48围绕形成环形框体。其中,第七板部47和第八板部48位于开口22处,第二竖杆部32与第一横杆部23之间存在限位空间25,第二板部42卡设于限位空间25内,第一板部41与第一横杆部23抵接,从而将滤光条4固定在安装空间21内。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板部41应当位于第一横杆部23的范围内,以避免第一板部41露出影响整体美观度。第八板部48自第一板部41向前板11一侧倾斜向外设置,以形成倾斜面,方便用户触摸操作。同时,考虑到滤光条4在安装空间21内的安装稳定性,第一板部41与第一横杆部23之间,以及第二板部42和第一竖杆部24之间采用胶粘方式进行连接。
显示设备还可以包括发送接收端5,发送接收端5安装于上述环形框体内。具体的,第一板部41和第五板部45的相对一侧均设有安装槽411,发送接收端卡接在安装槽411上。在实际应用中,发送接收端5包括红外PCB板51以及位于红外PCB板51上的接发红外管52,红外PCB板51卡设在安装槽411内。
在一实施例中,第八板部48为红外透光部,发送接收端5朝向第八板部48设置,以使得发送接收端5所发射的光线能够通过第八板部48射出,以及,外部光线通过第八板部48被发送接收端接收,从而实现红外触摸感应功能。第六板部46和第七板部47可以为遮光部,遮光部可以阻碍所有波长的光线穿过,从而防止背光模组中光源发射的光线穿过滤光条4,对发送接收端5产生误触,保证红外触摸感应功能的稳定运行。
在另一实施例中,滤光条4也可以整体采用遮光部结构,对应的,第八板部48上可以开孔并填充有红外透光部,该红外透光部与发送接收端5相对应设置,以使得发送接收端5所发射的光线能够通过第八板部48射出,以及,外部光线通过第八板部48被发送接收端5接收。
在实际应用中,红外透光部和遮光部的设置至少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施:在注塑成型滤光条4时,在模具中添加不同材料,实现滤光条4一部分滤红光,一部分遮光;或,在第六板部46和第七板部47的外表涂覆遮光材料层,以形成遮光部。需要说明的是,采用何种材料实现透光部的过滤红外线的功能,以及采用何种材料实现遮光部的遮光功能,为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此不赘述。
关于滤光条4部分在内边框3作用下固定前板11的边缘的方式,存在以下几种具体实施例。
第一具体实施例,可再次详见图2和图3所示,第二横杆部31远离第一竖杆部24的一端通过弯折部33连接有第一夹紧部34。弯折部33朝向安装空间21内部弯曲,并且第一夹紧部34与第七板部47平行且相对设置,从而第一夹紧部34和第七板部47夹装前板11的边缘。
进一步的,第一夹紧部34靠近第七板部47的一侧连接有泡棉,以使第一夹紧部34通过泡棉与前板11接触,避免第一夹紧部34对前板11发生压损。
在实际使用中,用户可以先布置外边框2,然后,将滤光条4放置在外边框2内,接着,将前板11的边缘搭设在第七板部47上,最后,将内边框3与外边框2连接,由第一夹紧部34和第七板部47夹装前板11的边缘。
第二具体实施例,可详见图5所示,在第一具体实施例的基础上,第六板部46连接有第二夹紧部49。第二夹紧部49位于第六板部46背离第四板部44的一侧,并且第二夹紧部49抵接在第一夹紧部34背离第七板部47的一侧,第二夹紧部49对前板11存在一个朝向第七板部47的夹紧力,从而第二夹紧部49和第一夹紧部34配合对前板11的边缘夹紧,提高连接可靠性,避免前板11跳脱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夹紧部49应当为弹性件,并且第二夹紧部49与第七板部47之间的最小距离应当小于第一夹紧部34与前板11的厚度之和。如此,当第一夹紧部34和前板11位于第二夹紧部49和第七板部47之间时,第二夹紧部49被向上顶起撑开,从而第二夹紧部49存在一个恢复原状的作用力,该作用力配合第一夹紧部34和第七板部47对前板11的边缘进行夹紧。其中,第二夹紧部49可以与滤光条4一体注塑成型,当然,第二夹紧部49也可以采用粘接、热熔等方式与滤光条4连接。
进一步的,第二夹紧部49远离第六板部46的一端朝向远离第七板部47一侧翘起,从而方便第一夹紧部34插入至第二夹紧部47与前板11之间的间隙。
在实际使用中,用户可以先布置外边框2,然后,将滤光条4放置在外边框2内,接着,将前板11的边缘插设在第二夹紧部49和第七板部47之间,最后,将第一夹紧部34插设在第二夹紧部49和前板11之间,并将内边框3与外边框2连接,由第一夹紧部34、第二夹紧部49和第七板部47共同夹装前板11的边缘。
第三具体实施例,可参见图6所示,可以仅采用第二夹紧部49与第七板部47夹装前板11的边缘。具体的,第六板部46连接有第二夹紧部49。第二夹紧部49位于第六板部46背离第四板部44的一侧,并且第二夹紧部49与第七板部47夹装前板11的边缘。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夹紧部49同样应当为弹性件,并且第二夹紧部49与第七板部47之间的最小距离应当小于前板11的厚度。如此,当前板11位于第二夹紧部49和第七板部47之间时,第二夹紧部49被向上顶起撑开,从而第二夹紧部49存在一个恢复原状的作用力,该作用力驱动第二夹紧部49配合第七板部47对前板11的边缘进行夹紧。
进一步的,第五板部45的顶部形成有抵接部451,抵接部451与第二横杆部31抵接以支撑滤光条4,从而增加滤光条4的整体强度,提高第二夹紧部49和第七板部47对前板11的边缘的夹紧可靠性,避免前板11跳脱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抵接部451可以具有两个,两个抵接部451分别自第五板部45的两端向远离第一板部41的一侧延伸。其中,抵接部451可以与滤光条4一体成型而成,当然,也可以与滤光条4分体设计,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实际使用中,用户可以先布置外边框2,然后,将滤光条4放置在外边框2内,接着,将前板11的边缘插设在第二夹紧部49和第七板部47之间,最后,将内边框3与外边框2连接,内边框3与抵接部451抵接,由第二夹紧部49和第七板部47共同夹装前板11的边缘。
相应的,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触摸边框组件A。触摸边框组件A能够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可拆卸地与显示设备进行装配。具体的,触摸边框组件A应用于显示设备,显示设备具有外露侧和遮挡侧,触摸边框组件A至少包括外边框2、内边框3和滤光条4。外边框2和内边框3可拆卸的连接,外边框2和内边框3围绕形成有安装空间21和开口22,安装空间21和开口22连通;滤光条4安装于安装空间21内,滤光条4部分延伸至开口22,并用于在内边框3作用下固定前板11的边缘;其中,外边框2位于外露侧,内边框3位于遮挡侧。
边框结构由外边框2和内边框3两部分构成,并且使得外边框2位于显示设备的外露侧,内边框3位于显示设备的遮挡侧。这样,可以仅对外边框2进行表面处理,无需对内边框3进行表面处理,亦可保证显示设备整体的美观度,从而节省表面处理所需材料和处理费,降低生产成本。
并且,正是由于外边框2和内边框3组装构成边框结构,在装配使用时,可以先安装前板11和滤光条4,再将外边框2和内边框3连接,方便装配操作,提高装配效率。
进一步的,外边框2具有第一横杆部23和第一竖杆部24;第一竖杆部24自第一横杆部23的一端延伸,并与第一横杆部23垂直;内边框3具有第二竖杆部32和第二横杆部31;第二竖杆部32与第一竖杆部24平行,第二竖杆部32与第一竖杆部24可拆卸的连接,第二横杆部31自第二竖杆部32向远离第一竖杆部24一侧延伸。
进一步的,滤光条4包括首尾相连的第一板部41、第二板部42、第三板部43、第四板部44、第五板部45、第六板部46、第七板部47和第八板部48;第一板部41、第三板部43、第五板部45和第七板部47分别与第一横杆部23平行;第二板部42、第四板部44和第六板部46分别与第一竖杆部24平行;其中,第七板部47和第八板部48位于开口22,第二竖杆部32与第一横杆部23之间存在限位空间25,第二板部42卡设于限位空间25内,第一板部41与第一横杆部23抵接。
进一步的,第二横杆部31远离第一竖杆部24的一端通过弯折部33连接有第一夹紧部34;第一夹紧部34与第七板部47平行且相对设置,第一夹紧部34和第七板部47夹装前板11的边缘;第六板部46连接有第二夹紧部49;第二夹紧部49位于第六板部46背离第四板部44的一侧,并且第二夹紧部49抵接在第一夹紧部34背离第七板部47的一侧。
进一步的,第六板部46连接有第二夹紧部49;第二夹紧部49位于第六板部46背离第四板部44的一侧,并且第二夹紧部49与第七板部47夹装前板11的边缘;第五板部45的顶部形成有抵接部451;抵接部451与第二横杆部31抵接。
需要说明的是,外边框2、内边框3和滤光条4已在上述实施例中详细阐述,在此就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显示设备,所述显示设备具有外露侧和遮挡侧,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设备至少包括前板、外边框、内边框和滤光条;
所述外边框和所述内边框连接,所述外边框和所述内边框围绕形成有安装空间和开口,所述安装空间和所述开口连通;
所述滤光条安装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滤光条部分延伸至所述开口,并在所述内边框作用下固定所述前板的边缘;
其中,所述外边框位于所述外露侧,所述内边框位于所述遮挡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边框具有第一横杆部和第一竖杆部;
所述第一竖杆部自所述第一横杆部的一端延伸,并与所述第一横杆部垂直;
所述内边框具有第二竖杆部和第二横杆部;
所述第二竖杆部与所述第一竖杆部平行,所述第二竖杆部与所述第一竖杆部连接,所述第二横杆部自所述第二竖杆部向远离所述第一竖杆部一侧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横杆部背离所述第一横杆部的一侧形成有卡槽;
所述显示设备还包括背板,所述背板的边缘与所述卡槽卡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光条包括首尾相连的第一板部、第二板部、第三板部、第四板部、第五板部、第六板部、第七板部和第八板部;
所述第一板部、所述第三板部、所述第五板部和所述第七板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杆部平行;
所述第二板部、所述第四板部和所述第六板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竖杆部平行;
其中,所述第七板部和所述第八板部位于所述开口处,所述第二竖杆部与所述第一横杆部之间存在限位空间,所述第二板部卡设于所述限位空间内,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一横杆部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横杆部远离所述第一竖杆部的一端通过弯折部连接有第一夹紧部;
所述第一夹紧部与所述第七板部平行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夹紧部和所述第七板部夹装所述前板的边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板部连接有第二夹紧部;
所述第二夹紧部位于所述第六板部背离所述第四板部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夹紧部抵接在所述第一夹紧部背离所述第七板部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板部连接有第二夹紧部;
所述第二夹紧部位于所述第六板部背离所述第四板部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夹紧部与所述第七板部夹装所述前板的边缘。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板部的顶部形成有抵接部;
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横杆部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设备还包括发送接收端;
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五板部的相对一侧均设有安装槽,所述发送接收端卡接在所述安装槽上;
所述第八板部为透光部,以使得所述发送接收端所发射的光线能够通过所述第八板部射出,以及,外部光线通过所述第八板部被所述发送接收端接收。
10.一种触摸边框组件,所述触摸边框组件应用于显示设备,所述显示设备具有外露侧和遮挡侧,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摸边框组件至少包括外边框、内边框和滤光条;
所述外边框和所述内边框可拆卸的连接,所述外边框和所述内边框围绕形成有安装空间和开口,所述安装空间和所述开口连通;
所述滤光条安装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滤光条部分延伸至所述开口,并用于在所述内边框作用下固定前板的边缘;
其中,所述外边框位于所述外露侧,所述内边框位于所述遮挡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摸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边框具有第一横杆部和第一竖杆部;
所述第一竖杆部自所述第一横杆部的一端延伸,并与所述第一横杆部垂直;
所述内边框具有第二竖杆部和第二横杆部;
所述第二竖杆部与所述第一竖杆部平行,所述第二竖杆部与所述第一竖杆部可拆卸的连接,所述第二横杆部自所述第二竖杆部向远离所述第一竖杆部一侧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摸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光条包括首尾相连的第一板部、第二板部、第三板部、第四板部、第五板部、第六板部、第七板部和第八板部;
所述第一板部、所述第三板部、所述第五板部和所述第七板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杆部平行;
所述第二板部、所述第四板部和所述第六板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竖杆部平行;
其中,所述第七板部和所述第八板部位于所述开口,所述第二竖杆部与所述第一横杆部之间存在限位空间,所述第二板部卡设于所述限位空间内,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一横杆部抵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摸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横杆部远离所述第一竖杆部的一端通过弯折部连接有第一夹紧部;
所述第一夹紧部与所述第七板部平行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夹紧部和所述第七板部夹装所述前板的边缘;
所述第六板部连接有第二夹紧部;
所述第二夹紧部位于所述第六板部背离所述第四板部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夹紧部抵接在所述第一夹紧部背离所述第七板部的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摸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板部连
接有第二夹紧部;
所述第二夹紧部位于所述第六板部背离所述第四板部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夹紧部与所述第七板部夹装所述前板的边缘;
所述第五板部的顶部形成有抵接部;
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横杆部抵接。
CN202320968854.3U 2023-04-25 2023-04-25 显示设备和触摸边框组件 Active CN2197380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68854.3U CN219738077U (zh) 2023-04-25 2023-04-25 显示设备和触摸边框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68854.3U CN219738077U (zh) 2023-04-25 2023-04-25 显示设备和触摸边框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38077U true CN219738077U (zh) 2023-09-22

Family

ID=880581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68854.3U Active CN219738077U (zh) 2023-04-25 2023-04-25 显示设备和触摸边框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380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652340U (zh) 压力感应按键结构及具有该压力感应按键结构的终端设备
CN201804313U (zh) 一种红外触摸显示器
CN108476596B (zh) 移动终端及移动终端的组装方法
KR102168200B1 (ko) 프론트 케이스 프레임을 갖지 않는 전자 장치
US10976770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212302156U (zh) 显示屏及显示设备
KR20220079994A (ko) 터치 프레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터치 스크린
CN208888793U (zh) 一种全面屏显示面板以及触控显示器
CN219738077U (zh) 显示设备和触摸边框组件
US9500892B2 (en) Liquid crystal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7920432B (zh) 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壳体
CN210927680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10274151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金属框、终端、金属框圆孔成型装置
CN215341038U (zh) 一种触摸边框组件以及触摸显示屏
CN105739183B (zh) 一种背光源、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211296779U (zh) 一种摄像头
CN201097367Y (zh) 一种简易结构红外触摸屏
KR101753393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209543778U (zh) 一种显示设备
CN109376697B (zh) 光学指纹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09897090U (zh) 应用于移动终端的弯折显示玻璃
CN213958482U (zh) 一种边框组件及显示装置
US11675461B2 (en) Infrared touch screen bezel for installing functional assembly and display terminal comprising the same
CN208539944U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210776382U (zh) Usb板固定结构及交互智能平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