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34310U - 一种气体分配阀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体分配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34310U
CN219734310U CN202320900777.8U CN202320900777U CN219734310U CN 219734310 U CN219734310 U CN 219734310U CN 202320900777 U CN202320900777 U CN 202320900777U CN 219734310 U CN219734310 U CN 2197343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elastic piece
sealing surface
cavity
valve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0077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本胜
李昌才
李海洋
梁锐
丁松林
冷宇航
吕涛
张静
代鹏
张玉玲
陶瑞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Kangjuren Medical Devic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Kangjuren Medical Devi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Kangjuren Medical Devic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Kangjuren Medical Devi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0077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343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343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343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体分配阀,包括阀体、第一阀腔、第二阀腔、空气进口和氮气出口,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内分别设置有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第一阀芯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后部还设置有第一电磁铁,第二阀芯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三弹性件和第四弹性件,第四弹性件后部还设置有第二电磁铁;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交错得电;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一种气体分配阀,通过在第一阀芯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通过在第二阀芯两端分别设置第三弹性件和第四弹性件,确保在分配阀在工作中,两阀芯复位良好,移动到位,避免阀腔内出现窜气问题,确保了分配阀的正常工作。

Description

一种气体分配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气体阀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应用在制氧机上的一种气体分配阀。
背景技术
采用分子筛的吸附性能,通过物理原理,以大排量无油压缩机为动力,把空气中的氮气与氧气进行分离,最终得到高浓度的氧气。这种类型的制氧机产氧迅速,获得的氧浓度高,适用于各种人群氧疗与氧保健,所以现有技术中分子筛制氧机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和家庭保健领域。
为确保制氧机能够实现连续制氧,制氧机内分子筛中一般至少有两个分子塔或两组分子塔,实现一产一析同步进行,两分子塔交错进行制氧和解析。这样在分子筛的前部就需要安装气体分配阀,现有技术中气体分配阀在使用中易出现阀芯复位不及时、阀芯密封效果差、易出现窜气等问题,还易出现管路连接不便、易连接错误等问题,影响气体分配阀的正常使用,甚至影响制氧机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体分配阀,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获得阀芯复位及时、复位效果好,不易出现窜气等问题的制氧机用气体分子阀。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一种气体分配阀,包括阀体、第一阀腔、第二阀腔、空气进口和氮气出口,所述第一阀腔和所述第二阀腔隔离且分别设置有第一空气出口和第二空气出口,所述空气进口和所述氮气出口隔离,所述空气进口和所述氮气出口均与所述第一阀腔和所述第二阀腔连通,所述第一阀腔和所述第二阀腔内分别设置有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所述第一阀芯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后部还设置有第一电磁铁,所述第二阀芯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三弹性件和第四弹性件,所述第四弹性件后部还设置有第二电磁铁;所述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交错得电;
所述第一阀芯和所述第二阀芯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阀片和第二阀片;
所述第一阀腔内设置有分别与所述第一阀片密封的第一密封面和第二密封面;所述第一阀片与所述第一密封面密封,第一阀腔与氮气出口连通,所述第一阀片与所述第二密封面密封,第一阀腔与所述空气进口连通;
所述第二阀腔内设置有分别与所述第二阀片密封的第三密封面和第四密封面;所述第二阀片与所述第三密封面密封,第二阀腔与氮气出口连通,所述第二阀片与所述第四密封面密封,第二阀腔与所述空气进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内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套和第二导向套;所述第一导向套靠近所述第一空气出口的端面分别为第二密封面,所述第二导向套靠近所述第二空气出口的端面为第四密封面,第一阀芯远离第一弹性件的端部置于第一导向套内,第二阀芯远离第二弹性件的端部置于第二导向套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阀腔和所述第二阀腔内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套和第二限位套;所述第一限位套朝向第一空气出口的端面为第一密封面,第一空气出口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套和第一导向套之间;所述第二限位套朝向第二空气出口的端面为第三密封面,第二空气出口位于所述第二限位套和第二导向套之间;所述空气进口位于第一限位套和第二限位套前部,所述氮气出口位于第一导向套和第二导向套后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阀腔呈柱状,所述第一阀芯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弹性件置于所述第一导向槽内并顶靠在第一阀腔的内端壁上;所述第一阀芯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弹性件置于所述第二导向槽内并顶靠在第一电磁铁上;
所述第二阀腔呈柱状,所述第二阀芯的一端设置有第三导向槽,所述第三弹性件置于所述第三导向槽内并顶靠在第二阀腔的内端壁上;所述第二阀芯的另一端设置有第四导向槽,所述第四弹性件置于所述第四导向槽内并顶靠在第二电磁铁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第三弹性件和第四弹性件均为螺旋弹簧;所述第二弹性件弹力大于第一弹性件弹力,所述第四弹性件弹力大于第二弹性件弹力。
优选地,所述空气进口上还连接有空气分流口,所述空气分流口上连接有雾化器。
优选地,所述阀体由一中间圆柱体和分别置于所述中间圆柱体两侧的侧圆柱体呈平行状固接而成,中间圆柱体一端设置为空气进口,所述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分别设置在两所述侧圆柱体内,第一空气出口和第二空气出口分别连接在两所述侧圆柱体底部,所述中间圆柱体长度小于侧圆柱体长度,两所述侧圆柱体之间连接有竖直圆柱体,所述氮气出口设置在所述竖直圆柱体上,空气分流口设置在中间圆柱体上。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一种气体分配阀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在第一阀芯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通过在第二阀芯两端分别设置第三弹性件和第四弹性件,确保在分配阀在工作中,两阀芯复位良好,移动到位,避免阀腔内出现窜气问题,确保了分配阀的正常工作。
2、通过空气进口和氮气出口位置的合理布置,使得本分配阀管理连接方便,不易出现接管错误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一种气体分配阀接管示意图。
图2为图1的轴测图。
图3为图1的主视图。
图4为图3中A-A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一种气体分配阀,包括阀体100、第一阀腔1、第二阀腔2、空气进口3和氮气出口4。第一阀腔1和第二阀腔2隔离且分别设置有第一空气出口5和第二空气出口6。空气进口3和氮气出口4隔离,空气进口3和氮气出口4均与第一阀腔1和第二阀腔2连通。空气由空气进口3进入,然后进入第一阀腔1或第二阀腔2,最后通过第一空气出口5或第二空气出口6进入分子塔内,第一空气出口5和第二空气出口6分别连接一分子塔或分别连接一组分子塔。在其中一分子塔进行进气时,另一分子塔进行排氮气操作,即假如空气经过空气进口3进入第一阀腔1,然后通过第一空气出口5进入一分子塔内,此时另一分子塔内的氮气会通过第二空气出口6反向进入第二阀腔2,然他通过氮气出口4排出。本技术方案的分配阀,实现分子筛中分子塔的一制一析,使得分子筛能够连续不停机的制氧,确保了制氧率、制氧量,使得制氧机能够连续使用。
本方案中,第一阀腔1和第二阀腔2内分别设置有第一阀芯11和第二阀芯21。第一阀芯11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弹性件18和第二弹性件19,第二弹性件19后部还设置有第一电磁铁10。第二阀芯21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三弹性件28和第四弹性件29,第四弹性件29后部还设置有第二电磁铁20。第一电磁铁10和第二电磁铁20交错得电,第一阀芯11和第二阀芯21均采用磁吸金属制成。第一电磁铁10得电时,第二电磁铁20失电,此时第一电磁铁吸附第一阀芯11,第一阀芯压缩第二弹性件,使得第一阀芯向第二弹性件侧移动,而第二阀芯在第四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压缩第三弹性件,第二阀芯向第三弹性件侧移动。
第一阀芯11和第二阀芯2121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阀片12和第二阀片22。第一阀腔1内设置有分别与第一阀片12密封的第一密封面16和第二密封面15。第一阀片12与第一密封面16密封时,第一阀腔1与氮气出口4连通。第一阀片12与第二密封面15密封时,第一阀腔1与空气进口3连通。第二阀腔2内设置有分别与第二阀片22密封的第三密封面26和第四密封面25。第二阀片22与第三密封面26密封时,第二阀腔2与氮气出口4连通。第二阀片22与第四密封面25密封时,第二阀腔2与空气进口3连通。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增设第一弹性件和第三弹性件,使得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在移动时,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能够提供一个复位力或一个阻力,利于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的复位或移动,确保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移动缓慢,避免第一阀片12和第二阀片22分别与第一密封面16或第二密封面15或第三密封面26和第四密封面25接触密封时,出现较大力的碰撞问题,避免第一阀片12、第二阀片22、第一密封面16、第二密封面15、第三密封面26和第四密封面25保持良好的机械加工精度,确保阀片与密封面的良好密封性。
在第一电磁铁未得电时,因第二弹性件弹性系数大于第一弹性件的弹性系数,所以此时第一阀芯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压缩第一弹性件向第一弹性件侧移动,且保持第一阀片与第一密封面接触。第一电磁铁得电时,第一阀芯因第一电磁铁的吸引力压缩第二弹性件时,第一阀芯向第二弹性件侧移动,此时,在第一阀芯移动过程中,第一弹性件为第一阀芯提供一个推力,这样第一弹性件帮助第一阀芯向第二弹性件侧移动,一方面对第一电磁铁的吸力强度要求较低,另一方面第一阀芯在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的双重作用下,能够保持良好的平衡。
在第一电磁铁由得电状态切换至失电状态时,第一电磁铁对第一阀芯失去吸力,此时第一阀芯在第二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向第一弹性件侧移动,压缩第一弹性件,即此时第一弹性件为第一阀芯提供一个阻力。这样,第一阀芯就会因第一弹性件的阻力作用下缓慢移动,使得第一阀芯与第一密封面缓慢接触,避免第一阀芯与第一密封面大力碰撞问题,延长了第一阀芯与第一密封面的使用寿命,确保了第一阀芯与第一密封面的良好密封性能。
基于上述描述,第三弹性件、第四弹性件对第二阀芯的作用和功能与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对第一阀芯作用相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依据上述描述轻松获得,这里不做赘述。
本技术方案中,第一阀腔1和第二阀腔2内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套13和第二导向套23。第一导向套13靠近第一空气出口5的端面分别为第二密封面15,第二导向套23靠近第二空气出口6的端面为第四密封面25,第一阀芯11远离第一弹性件18的端部置于第一导向套13内,第二阀芯2121远离第二弹性件19的端部置于第二导向套23内。第一导向套13和第二导向套23分别提供第二密封面和第四密封面,同时在第一导向套13和第二导向套23上分别设置有过气区,使得氮气出口能够通过第一导向套13和第二导向套23分别与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连通。
本技术方案中,第一阀腔1和第二阀腔2内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套14和第二限位套24。第一限位套14朝向第一空气出口5的端面为第一密封面16,第一空气出口5位于第一限位套14和第一导向套13之间。第二限位套24朝向第二空气出口6的端面为第三密封面26,第二空气出口6位于第二限位套24和第二导向套23之间。空气进口3位于第一限位套14和第二限位套24前部,氮气出口4位于第一导向套13和第二导向套23后部。第一限位套14和第二限位套24提供第一密封面和第三密封面。
本技术方案中,第一阀腔1呈柱状,第一阀芯1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导向槽17,第一弹性件18置于第一导向槽17内并顶靠在第一阀腔1的内端壁上。第一阀芯1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导向槽111,第二弹性件19置于第二导向槽111内并顶靠在第一电磁铁10上。第二阀腔2呈柱状,第二阀芯2121的一端设置有第三导向槽27,第三弹性件28置于第三导向槽27内并顶靠在第二阀腔2的内端壁上。第二阀芯212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四导向槽211,第四弹性件29置于第四导向槽211内并顶靠在第二电磁铁20上。
第一阀腔1和第二阀腔2设置为柱状,便于第二限位套24、第二导向套23、第一限位套14和第二限位套24的布置,使得阀体结构简单,易加工。
本技术方案中,第一弹性件18、第二弹性件19、第三弹性件28和第四弹性件29均为螺旋弹簧;第二弹性件19弹力大于第一弹性件18弹力,第四弹性件29弹力大于第二弹性件19弹力。弹性件采用螺旋弹簧,结果简单,易于安装,且易于对弹性进行控制,压缩时变形量大。
本技术方案中,空气进口3上还连接有空气分流口7,空气分流口7上连接有雾化器。因为在本分配阀的空气进口3前部应连接气泵,气泵源源不断的输送高压空气,这里设置空气分流口7,连接雾化器,同时可为雾化器提供高压进气,依据科恩达效应原理,实现雾化器输出大量雾化气体,将雾化器与制氧机结合,减少设备数量。
本技术方案中,阀体100由一中间圆柱体110和分别置于中间圆柱体110两侧的侧圆柱120、130体呈平行状固接而成。中间圆柱体110一端设置为空气进口3,第一阀腔1和第二阀腔2分别设置在两侧圆柱120、130体内,第一空气出口5和第二空气出口6分别连接在两侧圆柱120、130体底部,中间圆柱体110长度小于侧圆柱120、130体长度,两侧圆柱120、130体之间连接有竖直圆柱体140,氮气出口4设置在竖直圆柱体140上,空气分流口7设置在中间圆柱体110上。本技术方案的使用,使得本阀体100上空气进口3和氮气出口4朝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便于空气进管和排氮气管的连接与安装,避免各个管路安装时出现安装空间不足,安装位置易错误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上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改进,或未经改进将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气体分配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第一阀腔、第二阀腔、空气进口和氮气出口,所述第一阀腔和所述第二阀腔隔离且分别设置有第一空气出口和第二空气出口,所述空气进口和所述氮气出口隔离,所述空气进口和所述氮气出口均与所述第一阀腔和所述第二阀腔连通,所述第一阀腔和所述第二阀腔内分别设置有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所述第一阀芯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后部还设置有第一电磁铁,所述第二阀芯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三弹性件和第四弹性件,所述第四弹性件后部还设置有第二电磁铁;所述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交错得电;
所述第一阀芯和所述第二阀芯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阀片和第二阀片;
所述第一阀腔内设置有分别与所述第一阀片密封的第一密封面和第二密封面;所述第一阀片与所述第一密封面密封,第一阀腔与氮气出口连通,所述第一阀片与所述第二密封面密封,第一阀腔与所述空气进口连通;
所述第二阀腔内设置有分别与所述第二阀片密封的第三密封面和第四密封面;所述第二阀片与所述第三密封面密封,第二阀腔与氮气出口连通,所述第二阀片与所述第四密封面密封,第二阀腔与所述空气进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体分配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内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套和第二导向套;所述第一导向套靠近所述第一空气出口的端面分别为第二密封面,所述第二导向套靠近所述第二空气出口的端面为第四密封面,第一阀芯远离第一弹性件的端部置于第一导向套内,第二阀芯远离第二弹性件的端部置于第二导向套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气体分配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腔和所述第二阀腔内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套和第二限位套;所述第一限位套朝向第一空气出口的端面为第一密封面,第一空气出口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套和第一导向套之间;所述第二限位套朝向第二空气出口的端面为第三密封面,第二空气出口位于所述第二限位套和第二导向套之间;所述空气进口位于第一限位套和第二限位套前部,所述氮气出口位于第一导向套和第二导向套后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体分配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腔呈柱状,所述第一阀芯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弹性件置于所述第一导向槽内并顶靠在第一阀腔的内端壁上;所述第一阀芯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弹性件置于所述第二导向槽内并顶靠在第一电磁铁上;
所述第二阀腔呈柱状,所述第二阀芯的一端设置有第三导向槽,所述第三弹性件置于所述第三导向槽内并顶靠在第二阀腔的内端壁上;所述第二阀芯的另一端设置有第四导向槽,所述第四弹性件置于所述第四导向槽内并顶靠在第二电磁铁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体分配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第三弹性件和第四弹性件均为螺旋弹簧;所述第二弹性件弹力大于第一弹性件弹力,所述第四弹性件弹力大于第二弹性件弹力。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体分配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进口上还连接有空气分流口,所述空气分流口上连接有雾化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体分配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由一中间圆柱体和分别置于所述中间圆柱体两侧的侧圆柱体呈平行状固接而成,中间圆柱体一端设置为空气进口,所述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分别设置在两所述侧圆柱体内,第一空气出口和第二空气出口分别连接在两所述侧圆柱体底部,所述中间圆柱体长度小于侧圆柱体长度,两所述侧圆柱体之间连接有竖直圆柱体,所述氮气出口设置在所述竖直圆柱体上,空气分流口设置在中间圆柱体上。
CN202320900777.8U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气体分配阀 Active CN2197343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00777.8U CN219734310U (zh)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气体分配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00777.8U CN219734310U (zh)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气体分配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34310U true CN219734310U (zh) 2023-09-22

Family

ID=880552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00777.8U Active CN219734310U (zh)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气体分配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343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734310U (zh) 一种气体分配阀
US5860794A (en) Double diaphragm pump with air valve block moving in a rectangular pattern
CN201862498U (zh) 一种水气混合高压清洗枪
CN213358787U (zh) 一种可与市政供水管网相互补水的加压泵站
CN2883723Y (zh) 电磁微量泵
CN215486510U (zh) 一种气动高压隔膜泵
CN206468848U (zh) 一种电磁阀
CN215672635U (zh) 一种可以排气和吸气一体的电磁气泵
CN213419311U (zh) 一种脚踩式抽水装置
EP0801228A2 (en) Double diaphragm pump
CN209838651U (zh) 流体交换机
CN208442041U (zh) 一种复合式增压泵
CN211693729U (zh) 多级密封的高压进排气阀
CN210088134U (zh) 一种降噪电磁阀
CN210135054U (zh) 一种空压机用节能型进气阀
CN209294042U (zh) 一种无油涡旋空压机
CN218032646U (zh) 一种制氧机用导气阀
CN105964799A (zh) 一种采用在线制水降温的智能冲压模具
CN201003522Y (zh) 用于气动系统的组合式电磁阀
CN219104326U (zh) 气管单向活瓣疲劳测试装置
CN218206990U (zh) 一种吸排气阀片的固定结构
CN205315279U (zh) 一种制冷设备及其变容压缩机
CN219251145U (zh) 拔罐用吸盘
CN220435508U (zh) 一种多功能两位三通阀
CN209414672U (zh) 一种使用效果好的进料球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