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27440U - 一种复合面料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复合面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27440U
CN219727440U CN202320420182.2U CN202320420182U CN219727440U CN 219727440 U CN219727440 U CN 219727440U CN 202320420182 U CN202320420182 U CN 202320420182U CN 219727440 U CN219727440 U CN 2197274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fabric
sand grip
base cloth
twis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2018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君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oxing Chende Knit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oxing Chende Knit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oxing Chende Knit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oxing Chende Knit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2018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274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274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274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复合面料,涉及面料,旨在解决现有的复合面料采用的纤维较为单一,使得面料的抗菌效果较差,容易使得细菌在面料上滋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基布层和表层,基布层上设有凸条一,表层设有凸条二,基布层和表层之间穿过有抗菌纱线,抗菌纱线穿出面料的部分贴合凸条一和凸条二。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抗菌纱线,从而使得面料两侧的细菌能够被抗菌纱线抑制,从而提高了面料的抗菌效果,凸条一和凸条二的设置,加快基布层空气流速,从而使得面料干燥较快,细菌不易滋生,竹纤维具有天然的抗菌抑菌效果,保证了抗菌纱线的抗菌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复合面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面料,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复合面料。
背景技术
面料就是用来制作服装的材料。作为服装三要素之一,面料不仅可以诠释服装的风格和特性,而且直接左右着服装的色彩、造型的表现效果,现有的面料可以分为针织面料、梭织面料和复合面料,复合面料又分为针织布复合针织布、梭织布复合梭织布和针织布复合梭织布。
现有的复合面料由多层面料复合而成,从而使得面料具有较好的保暖效果,但是现有的复合面料采用的纤维较为单一,基本都是采用涤纶纤维、氨纶纤维或棉纤维制作而成,从而使得面料的抗菌效果较差,容易使得细菌在面料上滋生,从而损害操作人员的健康。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面料。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复合面料,包括基布层和表层,所述基布层远离表层的一侧编织形成有若干凸条一,所述表层远离基布层的一侧编织形成有若干凸条二,所述凸条一和凸条二错位设置且凸条一和凸条二设置的方向相同,所述基布层和表层之间穿过有与凸条一和凸条二垂直设置的抗菌纱线,所述抗菌纱线穿出面料的部分贴合凸条一和凸条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条一和凸条二的设置使得面料两侧更加有质感,当面料与外界物体接触时,凸条一和凸条二先与外界物品接触,抗菌纱线贴合凸条一和凸条二设置,使得抗菌纱线能够抑制凸条一和凸条二表面的细菌,使得面料两侧不易滋生细菌,并且抗菌纱线通过凸条一抵触操作人员的皮肤,从而能够抑制皮肤上的细菌,凸条一和凸条二错位设置使得当表层受挤压时,凸条二向面料内侧发生挤压,从而使得位于相邻两凸条一之间的空间减少,位于此空间的空气流出,当挤压结束面料形状复原时,两凸条一之间的空间形状又复原,从而使得位于相邻两凸条一之间空间的空气流速加快,进而加快基布层的干燥速度,从而使得基布层保持干燥,细菌不易滋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抗菌纱线包括纱芯和缠绕在纱芯外的外包纱,所述纱芯采用纱线一和纱线二螺旋加捻而成,所述纱线一和纱线二之间形成有螺旋形的沟壑,所述外包纱采用竹纤维加捻而成,所述纱线一采用涤纶纤维加捻而成,所述纱线二采用氨纶纤维加捻而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纱线一和纱线二之间设置有沟壑,使得汗液易通过毛细效应借助纱线与纱线之间的间隙沿着沟壑快速疏导,从而能将皮肤表面的汗水传导到表层去,进一步保证基布层的干燥速度,表层空气流速较快且抗菌纱线设置在凸条一上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较大,从而使得抗菌纱线内的汗水干燥较快,竹纤维具有天然的抗菌抑菌效果且具有一定的抗紫外线作用,耐磨性也不错,保证了抗菌纱线的抗菌能力,涤纶纤维强度高,氨纶纤维弹性好,从而保证了抗菌纱线的抗撕裂能力和弹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表层由纱线三和纱线四交织呈凸条组织,所述凸条一是由若干纱线三依次与纱线四编织形成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纱线四采用涤纶纤维加捻而成,所述纱线三采用异形涤纶纤维加捻而成,所述异形涤纶纤维的截面呈中空多角形设置,所述异形涤纶纤维上设置有抗菌颗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涤纶纤维的强度高、耐磨性好和弹性好,保证了表层的抗撕裂性、耐磨性和弹性恢复能力,异形涤纶纤维的截面呈中空多角形设置,中空截面保证了异形涤纶纤维的保暖性,多角形截面使得表层更加蓬松且因异形涤纶纤维上设置有抗菌颗粒,使得表层具有一定的抗菌效果,并且多角形形状的设置增加了异形涤纶纤维的抗菌面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布层采用第一纱线编织形成罗纹组织,所述罗纹组织包括前床线圈和后床线圈,所述凸条二形成于前床线圈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罗纹组织的弹性好,保证了基布层的弹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纱线采用交捻纱一和交捻纱二螺旋加捻而成,所述交捻纱一采用涤纶纤维加捻而成,所述交捻纱二采用莫代尔纤维加捻而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涤纶纤维具有弹性好,强度高的特点,保证了基布层的抗撕裂能力和延展性,莫代尔纤维具贴身舒适的特点,保证了基布层的舒适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凸条一和凸条二的设置使得面料两侧更加有质感,当面料与外界物体接触时,凸条一和凸条二先与外界物品接触,抗菌纱线贴合凸条一和凸条二设置,使得抗菌纱线能够抑制凸条一和凸条二表面的细菌,使得面料两侧不易滋生细菌,凸条一和凸条二错位设置使得当表层受挤压时,凸条二向面料内侧发生挤压,从而使得位于相邻两凸条一之间的空间减少,位于此空间的空气流出,当挤压结束面料形状复原时,两凸条一之间的空间形状又复原,从而使得位于相邻两凸条一之间空间的空气流速加快,进而加快基布层的干燥速度,从而使得基布层保持干燥,细菌不易滋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表层的编织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基布层的编织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抗菌纱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纱线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纱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基布层;2、表层;3、凸条一;4、凸条二;5、抗菌纱线;6、纱芯;7、外包纱;8、纱线一;9、纱线二;10、沟壑;11、纱线三;12、纱线四;13、第一纱线;14、前床线圈;15、后床线圈;16、交捻纱一;17、交捻纱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复合面料,如图1所示,包括基布层1和表层2,基布层1远离表层2的一侧编织形成有若干凸条一3,表层2远离基布层1的一侧编织形成有若干凸条二4,凸条一3和凸条二4错位设置且凸条一3和凸条二4设置的方向相同,基布层1和表层2之间穿过有与凸条一3和凸条二4垂直设置的抗菌纱线5,抗菌纱线5穿出面料的部分贴合凸条一3和凸条二4。
如图2所示,表层2由纱线三11和纱线四12交织呈凸条组织,凸条一3由若干纱线三11依次与纱线四12编织形成的。
如图5所示,纱线四12采用涤纶纤维加捻而成,纱线三11采用异形涤纶纤维加捻而成,异形涤纶纤维的截面呈中空六角形设置,异形涤纶纤维上设置有抗菌颗粒,纱线四12采用加捻机将若干股涤纶纤维呈S形加捻而成,纱线三11采用加捻机将三股异形涤纶纤维呈S形加捻而成,异形涤纶纤维纺丝液采用截面呈六边形中空的喷丝板制作而成。
如图4所示,抗菌纱线5包括纱芯6和缠绕在纱芯6外的外包纱7,纱芯6采用纱线一8和纱线二9螺旋加捻而成,纱线一8和纱线二9之间形成有螺旋形的沟壑10,外包纱7采用竹纤维加捻而成,纱线一8采用涤纶纤维加捻而成,纱线二9采用竹炭纤维加捻而成,外包纱7采用走锭纺工艺缠绕在纱芯6外。
如图3和6所示,基布层1采用第一纱线13编织形成罗纹组织,罗纹组织包括前床线圈14和后床线圈15,凸条二4形成于前床线圈14上,第一纱线13采用交捻纱一16和交捻纱二17螺旋加捻而成,交捻纱一16采用涤纶纤维加捻而成,交捻纱二17采用莫代尔纤维加捻而成。
工作过程:凸条一3和凸条二4的设置使得面料两侧更加有质感,当面料与外界物体接触时,凸条一3和凸条二4先与外界物品接触,抗菌纱线5贴合凸条一3和凸条二4设置,使得抗菌纱线5能够抑制凸条一3和凸条二4表面的细菌,使得面料两侧不易滋生细菌,凸条一3和凸条二4错位设置使得当表层2受挤压时,凸条二4向面料内侧发生挤压,从而使得位于相邻两凸条一3之间的空间减少,位于此空间的空气流出,当挤压结束面料形状复原时,两凸条一3之间的空间形状又复原,从而使得位于相邻两凸条一3之间空间的空气流速加快,进而加快基布层1的干燥速度,从而使得基布层1保持干燥,细菌不易滋生,凸条一3的设置使得基布层1与操作人员皮肤的接触较少,从而使得操作人员感觉较为透气。
抗菌纱线5包括纱芯6和缠绕在纱芯6外的外包纱7,纱芯6采用纱线一8和纱线二9螺旋加捻而成,纱线一8和纱线二9之间形成有螺旋形的沟壑10,外包纱7采用竹纤维加捻而成,纱线一8采用涤纶纤维加捻而成,纱线二9采用氨纶纤维加捻而成,纱线一8和纱线二9之间设置有沟壑10,使得汗液易通过毛细效应借助纱线与纱线之间的间隙沿着沟壑10快速疏导,从而能将皮肤表面的汗水传导到表层2去,进一步保证基布层1的干燥速度,表层2空气流速较快且抗菌纱线5设置在凸条一3上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较大,从而使得抗菌纱线5内的汗水干燥较快,竹纤维具有天然的抗菌抑菌效果且具有一定的抗紫外线作用,耐磨性也不错,保证了抗菌纱线5的抗菌能力,涤纶纤维强度高,氨纶纤维弹性好,从而保证了抗菌纱线5的抗撕裂能力和弹性。
纱线四12采用涤纶纤维加捻而成,纱线三11采用异形涤纶纤维加捻而成,异形涤纶纤维的截面呈中空多角形设置,异形涤纶纤维上设置有抗菌颗粒,涤纶纤维的强度高、耐磨性好和弹性好,保证了表层2的抗撕裂性、耐磨性和弹性恢复能力,异形涤纶纤维的截面呈中空多角形设置,中空截面保证了异形涤纶纤维的保暖性,多角形截面使得表层2更加蓬松且因异形涤纶纤维上设置有抗菌颗粒,使得表层2具有一定的抗菌效果,并且多角形形状的设置增加了异形涤纶纤维的抗菌面积,涤纶纤维具有弹性好,强度高的特点,第一纱线13采用交捻纱一16和交捻纱二17螺旋加捻而成,交捻纱一16采用涤纶纤维加捻而成,交捻纱二17采用莫代尔纤维加捻而成,保证了基布层1的抗撕裂能力和延展性,莫代尔纤维具贴身舒适的特点,保证了基布层1的舒适性,罗纹组织的弹性好,保证了基布层1的弹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布层(1)和表层(2),所述基布层(1)远离表层(2)的一侧编织形成有若干凸条一(3),所述表层(2)远离基布层(1)的一侧编织形成有若干凸条二(4),所述凸条一(3)和凸条二(4)错位设置且凸条一(3)和凸条二(4)设置的方向相同,所述基布层(1)和表层(2)之间穿过有与凸条一(3)和凸条二(4)垂直设置的抗菌纱线(5),所述抗菌纱线(5)穿出面料的部分贴合凸条一(3)和凸条二(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纱线(5)包括纱芯(6)和缠绕在纱芯(6)外的外包纱(7),所述纱芯(6)采用纱线一(8)和纱线二(9)螺旋加捻而成,所述纱线一(8)和纱线二(9)之间形成有螺旋形的沟壑(10),所述外包纱(7)采用竹纤维加捻而成,所述纱线一(8)采用涤纶纤维加捻而成,所述纱线二(9)采用竹炭纤维加捻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2)由纱线三(11)和纱线四(12)交织呈凸条组织,所述凸条一(3)由若干纱线三(11)依次与纱线四(12)编织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四(12)采用涤纶纤维加捻而成,所述纱线三(11)采用异形涤纶纤维加捻而成,所述异形涤纶纤维的截面呈中空多角形设置,所述异形涤纶纤维上设置有抗菌颗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布层(1)采用第一纱线(13)编织形成罗纹组织,所述罗纹组织包括前床线圈(14)和后床线圈(15),所述凸条二(4)形成于前床线圈(14)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纱线(13)采用交捻纱一(16)和交捻纱二(17)螺旋加捻而成,所述交捻纱一(16)采用涤纶纤维加捻而成,所述交捻纱二(17)采用莫代尔纤维加捻而成。
CN202320420182.2U 2023-03-01 2023-03-01 一种复合面料 Active CN2197274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20182.2U CN219727440U (zh) 2023-03-01 2023-03-01 一种复合面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20182.2U CN219727440U (zh) 2023-03-01 2023-03-01 一种复合面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27440U true CN219727440U (zh) 2023-09-22

Family

ID=88028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20182.2U Active CN219727440U (zh) 2023-03-01 2023-03-01 一种复合面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274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886436U (zh) 内裤用透气性裆布
CN214646514U (zh) 一种舒适耐磨鸟眼布
CN213830633U (zh) 一种新型弹力衬衫面料
CN219727440U (zh) 一种复合面料
CN213417201U (zh) 一种运动服面料
CN101245524A (zh) 舒适环保功能性针织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CN214873294U (zh) 一种多功能间隔织物
CN212372873U (zh) 一种抗菌且吸湿透气的罗纹针织面料
CN214774450U (zh) 一种婴儿服用柔性面料
CN212266854U (zh) 一种耐磨型纺织面料
CN219856300U (zh) 一种针织复合面料
CN219856276U (zh) 一种针织面料
CN217973574U (zh) 抗菌型德绒保暖面料
CN220587567U (zh) 抗菌骑行服坐垫
CN214164262U (zh) 一种镂孔绣花网布
CN219969055U (zh) 一种保暖型坯布
CN218366812U (zh) 一种新型可再生抗菌面料
CN217622542U (zh) 高强度亲肤纬编坯布
CN217455207U (zh) 耐磨抗静电针织面料
CN213891613U (zh) 一种可避免抽丝的抗菌除臭面料
CN217293763U (zh) 抑菌保暖面料
CN217145114U (zh) 毛暖透气涤纶织物
CN219903632U (zh) 一种复合针织面料
CN213056269U (zh) 一种富有立体感的印花面料
CN219731237U (zh) 复合针织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