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15884U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15884U
CN219715884U CN202320638899.4U CN202320638899U CN219715884U CN 219715884 U CN219715884 U CN 219715884U CN 202320638899 U CN202320638899 U CN 202320638899U CN 219715884 U CN219715884 U CN 2197158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adjustable
region
transmitting
electronic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3889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秦攀登
廖生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3889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158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158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158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申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设置有调光组件,调光组件具有位于中心区域的透光区域以及包围透光区域的非透光区域,在非透光区域和透光区域之间具有至少一个可调节区域。可调节区域至少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可调节区域透光,在第二状态,可调节区域不透光。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具有调光组件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被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当中,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成为当今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对于具有采光功能的电子设备,为了保证电子设备更好的实现采光功能,需要电子设备能够调节光线入射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方案如下: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调光组件,所述调光组件具有位于中心区域的透光区域以及包围所述透光区域的非透光区域;在所述非透光区域与所述透光区域之间具有至少一个包围所述透光区域的可调节区域;
所述可调节区域至少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可调节区域透光;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可调节区域不透光。
优选的,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可调节区域包括调节件,所述调节件包围所述透光区域,所述调节件包括:
相对设置的两透光电极;
位于所述透光电极之间的介质层;
其中,所述介质层能够基于所述透光电极之间的电压选择处于透光状态或非透光状态。
优选的,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介质层为液晶层或是电致变色层。
优选的,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电子设备具有多个所述可调节区域,多个所述可调节区域为同心的环形结构;
所述可调节区域包括所述调节件,不同所述可调节区域的调节件同层。
优选的,在上述电子设备中,同一所述调节件中,两所述透光电极分别为第一透光电极和第二透光电极;
不同所述可调节区域的所述第一透光电极同层,且相互分离;
不同所述可调节区域的介质层为一体同层结构。
优选的,在上述电子设备中,不同所述可调节区域的所述第二透光电极同层,且相互分离;
或,不同所述可调节区域的所述第二透光电极为一体同层结构。
优选的,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电子设备具有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包括:采光区域以及包围所述采光区域的显示区域;
所述采光区域包括所述调光组件,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层位于所述采光区域的部分复用为所述介质层。
优选的,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电子设备具有N个所述可调节区域,N个所述可调节区域为同心的环形结构;N为大于1的正整数;在所述透光区域指向所述非透光区域的方向上,该N个所述可调节区域依次为第1可调节区域至第N可调节区域;第i可调节区域具有第i调节件;i为不大于N的正整数;
第i调节件的介质层至少位于第i可调节区域内;当i大于1时,第i调节件位于第1可调节区域至第i-1可调节区域之外。
优选的,在上述电子设备中,第j可调节件与第j+1可调节件共用二者之间的所述透光电极,j为小于N的正整数。
优选的,在上述电子设备中,还包括:感光组件;
所述调光组件设置在所述感光组件的入光侧;
其中,所述调光组件与所述感光组件的线路板连接,或与所述电子设备的主板连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申请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申请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调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调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调节件的切面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调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调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调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调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中的实施例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考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调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如图1所示的调光组件11,所示调光组件11包括:
调光组件11,调光组件11具有位于中心区域的透光区域111以及包围透光区域111的非透光区域112;在非透光区域112与透光区域111之间具有至少一个包围透光区域111的可调节区域113;
可调节区域113至少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可调节区域113透光;在第二状态,可调节区域113不透光。
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能够通过对调光组件11中可调节区域113透光状态的控制,使得电子设备能够调节光线入射量。
在图1所示方式中,以调光组件11具有一个可调节区域113为例进行图示说明。
参考图2所示,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调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电子设备中调光组件11的俯视图,该方式中,在非透光区域112与透光区域111之间具有包围透光区域111的多个可调节区域113。多个可调节区域113为同心环形结构。外侧的可调节区域113包围内侧的可调节区域113,且最内侧的可调节区域包围中心的透光区域111。
当非透光区域112与透光区域111之间的距离一定时,可调节区域113数量越多,调光组件11调节光线入射量的精度越高。
如果具有多个可调节区域113,可调节区域113的数量可以基于需求设定,不局限于图2所示的三个可调节区域113,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参考图3所示,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调节件的切面图,可调节区域113包括调节件20,调节件20包括:
相对设置的两透光电极21;
位于所述透光电极之间的介质层22;
其中,介质层22能够基于透光电极21之间的电压选择处于透光状态或非透光状态。
对于常规具有采光功能的电子设备,为了保证电子设备更好的实现采光功能,需要电子设备能够调节光线入射量。例如,对于集成有摄像头的电子设备,如果采用固定光圈,在固定光圈较大时,摄像头在光线过强的情况下拍照容易出现过曝的问题,在固定光圈较小时,摄像头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可能拍不清楚物体。另外,光圈较小时拍照景深会比较大,光圈变大时拍照的景深会变浅,固定光圈的景深是不可调节的,拍出来的照片背景虚化效果较差。为了解决该问题,需要设计可变光圈来调节摄像头进光亮进而优化拍照效果,切可变光圈能够获取不同的拍照虚化效果,获得最佳照片。
为了实现可变光圈,常规方案是采用音圈马达(VCM)的电磁驱动原理设计微型机械可变光圈。其中,可变光圈中有叶片结构,叶片结构呈环形分布,构成了光圈结构,利用磁石与通电线圈之间的作用力拉动多片叶片,使得叶片围城的通光孔的大小发生改变,进而达到改变光圈大小的目的。机械可变光圈需要靠微小的电磁结构驱动光圈叶片,光圈的机械结构非常复杂。而且光圈叶片动作时,因为机械结构之间的摩擦和碰撞,容易产生较大的噪声。另外,复杂的机械结构容易在摔落或是碰撞时出现失效问题。
采用图3所示调节件20,能够基于透光电极21之间的电压控制介质层22的材料组分的透光属性,使得介质层22能够在透光状态和非透光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相对于上述机械可变光圈,本申请实施例中,调光组件11能够通过对调节件20中介质层22的材料组分透光属性的控制,使得介质层22能够在透光状态和非透光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从而使得调光组件11无需电磁驱动进行机械姿态的调整,进而避免了由于机械结构之间的摩擦和碰撞,产生较大噪声的问题,也避免了采用复杂机械结构,容易在摔落或是碰撞时出现失效的问题。而且可以通过设置调光组件11中调节组件20数量实现较大范围光线入射量的调节,且可以通过设置可调节区域113的宽度设置不同调节精度,实现多档位的光线入射量的调节。
本申请实施例中,介质层22为液晶层或是电致变色层,以实现通过对介质层22的材料组分透光属性的控制,实现对介质层22透光状态的控制。
当介质层22为液晶层时,在第一状态,通过透光电极21为液晶层施加第一电压,使得液晶分子的长轴与透光电极21垂直,从而使得液晶层处于透光状态;在第二状态,通过透光电极21为液晶层施加第二电压,使得液晶分子的长轴与透光电极21平行,从而使得液晶层处于非透光状态。
当介质层22为电致变色层时,在第一状态下,通过透光电极21为电致变色层施加第三电压,使得电致变色层中电致变色材料处于透光的颜色,从而使得电致变色层处于透光状态,在第二状态下,通过透光电极21为电致变色层施加第四电压,使得电致变色层中电致变色材料处于非透光的颜色,从而使得电致变色层处于非透光状态。
电子设备具有多个可调节区域113时,多个调节区域113为同心的环形结构。其中,可调节区域113不局限于圆环结构,还可以为方框结构,或是其他多边环形结构。调节区域113与透光区域111的形状适配,以便于与透光区域111相邻的调节区域113无间隙包围透光区域111,在具有多个可调节区域113时,以便于相邻两个可调节区域无113间隙嵌套。
当具有多个可调节区域113时,调光组件11的结构可以如图4所示,图4为图2所示调光组件11在径向的切面图。
参考图4所示,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调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所示调光组件11中,可调节区域113包括调节件20,不同可调节区域113的调节件20同层。其中,不同可调节区域113的调节件20同层包括:不同调节件20的两透光电极21分别同层,不同调节件20的介质层22同层。
当具有多个可调节区域113时,各个可调节区域113中调节件20同层,可以使得调光组件11的厚度较薄,便于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设计。
对于图4所示方式,同一调节件20中,两透光电极21分别为第一透光电极211和第二透光电极212,不同可调节区域113的第一透光电极211同层,且相互分离。这样,可以使得所有调节件20的第一透光电极211均采用同一透光导电层制备,简化制作工艺以及制作成本。
调光组件11中,不同可调节区域113的介质层20为一体同层结构,如是可以实现调光组件中所有调节件20中介质层20的一体制备,简化制作工艺,降低制作成本。
其中,同一调节件20中,第一透光电极211和第二透光电极212均为整面的块状电极,以便于调节件20整体控制所在可调节区域113的透光状态。
在图4所示方式中,不同可调节区域113的第二透光电极212同层,且相互分离,使得所有调节件20的第二透光电极212均采用同一透光导电层制备,简化制作工艺以及制作成本。
参考图5所示,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调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与图4所示方式不同在于,图5所示调光组件11中,不同可调节区域113的第二透光电极212为一体同层结构。
当具有多个可调节区域113,不同可调节区域113的调节件20同层时,对于不同的调节件20,第一透光电极211和第二透光电极212中的至少一者位于同一透光导电层,且相互分离,以便于不同可调节区域113的透光状态能够单独控制。第一透光电极211和第二透光电极212中的另一者同层,可以为一体结构或是相互分离。
当具有多个可调节区域113时,调光组件11的结构还可以如图6所示,图6为图2所示调光组件11在径向的切面图。
参考图6所示,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调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该方式中,电子设备具有N个可调节区域113,N个可调节区域113为同心的环形结构;N为大于1的正整数;在透光区域111指向非透光区域112的方向上,该N个可调节区域113依次为第1可调节区域至第N可调节区域;第i可调节区域具有第i调节件;i为不大于N的正整数。图6中,以N=3为例进行图示说明。可以基于需求设定N的取值,N可以为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第i调节件的介质层22至少位于第i可调节区域内;当i大于1时,第i调节件位于第1可调节区域至第i-1可调节区域之外。在图6所示方式中,第i调节件的介质层22仅位于第i可调节区域,其他方式中,第i可调节件的介质层22可以延伸到靠近非透光区域112一侧的调节区域113。
电子设备具有多个可调节区域113,多个可调节区域133为同心的环形结构;可调节区域113包括一调节件20,与图4和图5所示方式不同在于,图6所示调光组件11中,不同可调节区域113的调节件20不同层。
不同可调节区域113的调节件20不同层,包括:对于不同的调节件20,至少介质层22不同层。
在图6所示方式中,在垂直于调光组件11的方向(图6中竖向)上,任一介质层22相对的两侧都分别设置有透光电极层,一者作为第一透光电极,另一者作为第二透光电极。
当不同可调节区域113的调节件20不同层时,为了降低调光组件11的厚度,设置第j可调节件与第j+1可调节件共用二者之间的透光电极,j为小于N的正整数,即在垂直于调光组件11的方向上相邻两两调节件20共用同一透光电极24。这样,如果具有N个可调节区域113,对应N个调节件20,只需要设置N+1层透光电极24即可。其中,N为大于2的正整数。
可选的,如图6所示,设置各层透光电极层24在平行于调光组件11的方向上均位于所有可调节区域113内,以便于保持调光组件11的平坦性,且使得在垂直于调光组件11的方向上,不同可调节区域113在透光状态下光线穿过透光电极24的层数相同,具有相同的透光率。
在图6所示方式中,对于任意相邻的第j调节件和第j+1调节件,第j+1调节的介质层22位于第j可调节区域之外,第j调节件的介质层22至多延伸至第j+1可调节区域的部分区域。以N=3为例,当需要第1可调节区域透光时,可以控制第1调节件透光,并控制第2调节件和第3调节件不透光;当需要第1可调节区域和第2可调节区域同时透光时,可以第1调节件透光和第2可调节区域同时透光,并控制第3调节件不透光;当需要控制三个可调节区域113同时透光时,控制三个可调节区域113同时透光即可。
参考图7所示,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调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该方式与图6所示方式不同在于,第m调节件的介质层22位于第m-1可调节区域之外,且位于第m可调节区域至第N可调节区域之内,m为大于1且不大于N的正整数。
对应图7所示方式,以N=3为例,第1调节件的介质层22位于第1可调节区域至第3可调节区域内,第2调节件的介质层位于第2可调节区域和第3可调节区域内,且位于第1可调节区域之外,第3调节件位于第3可调节区域内,且位于第1可调节区域和第2可调节区域之外。当需要第1可调节区域透光时,控制第1调节件的介质层22处于透光状态,并至少控制第2调节件的介质层22处于非透光状态;当需要第1可调节区域和第2可调节区域同时透光时,控制第1调节件和第2调节件的介质层22同时处于透光状态,并控制第3调节件的介质层22处于非透光状态;当需要三个可调节区域113同时透光时,控制调节件20的介质层22均处于透光状态。
当具有多个可调节区域113时,可调节区域113中调节件20的设置方式不局限于图6和图7所示方式,还可以设置部分调节件20的介质层22同层,部分调节件20的介质层22不同层,可以基于需求设置多个调节件20的布局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参考图8所示,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所示电子设备具有液晶显示面板30,液晶显示面板30包括:采光区域31以及包围采光区域31的显示区域32;采光区域31包括调光组件11,液晶显示面板30的液晶层301位于采光区域31的部分复用为介质层22。
液晶显示面板30包括相对设置的彩膜基板303和阵列基板302,液晶层301位于彩膜基板303和阵列基板302之间。
结合图4和图8所示,直接复用液晶显示面板30中的液晶层301制备调节件20的介质层22,实现调光组件11和液晶显示面板30的一体集成,无需单独在液晶显示面板中增加介质层22,降低了电子设备的厚度。该方式中,当具有多个可调节区域113时,由于各个调节件20的介质层22均复用液晶层301,此时对应图4所示方式的调光组件11,各个调节件20同层设置。
参考图9所示,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4和图9所示,液晶显示面板30还包括:位于阵列基板302背离液晶层301一侧的第一偏光片41;位于彩膜基板303背离液晶层301一侧的第二偏光片42。为了保证采光区域31中可调节区域113在透光状态下具有较高的透光率,设置第一偏光片41和第二偏光片42在采光区域31具有开口。
液晶显示面板30还包括:位于液晶层301相对两侧的第一配向膜43和第二配向膜44,用于使得液晶层301中液晶分子具有初始配向,以便于进行液晶层301透光状态的控制,从而实现显示区域32的显示控制以及采光区域31中可调节区域113透光状态的控制。在透光区域111,设置穿透液晶层301和两配向膜的通孔,以在调光组件11中心区域形成始终处于透光状态的透光区域111。
调光组件11中,两层透光电极21分别以阵列基板302和彩膜基板303为承载板,即两层透光电极21分别形成在阵列基板302和彩膜基板303的表面上,如是无需单独的承载板制备两层透光电极,降低电子设备的厚度。
在阵列基板302和彩膜基板302对应非透光区域113的区域均设置有遮光层23,以便于形成所述非透光区域,可以将调光组件11中用于为透光电极21输入控制电压的信号线设置在非透光区域113,以通过遮光层23遮蔽该信号线。
如图9所示,电子设备还包括位于第一偏光片41背离阵列基板302一侧的背光模组,用于提供背光,以便于液晶显示面板30基于背光进行图像显示。
参考图10所示,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4和图10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所示电子设备还包括:感光组件46;调光组件11设置在感光组件46的入光侧;其中,调光组件11与感光组件46的线路板连接,或与电子设备的主板连接。图10中未示出线路板和主板。
其中,感光组件36可以为屏下摄像头,或是用于检测光强信息的光传感器。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中,采用上述调光组件11,该调光组件11可以作为可变光圈控制可调节区域113的透光状态,从而调节感光组件36的光线入射量。而且,由于可以复工液晶显示面板30的液晶层301制备调节件20,可以在不增加设备厚度的前提下,复用液晶显示面板30的部分区域制备调光组件11作为摄像头的可变光圈。
参考图11所示,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方式中,电子设备包括摄像头,摄像头的入光侧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调光组件11。如是,直接在摄像头上集成调光组件11作为可变光圈。该方式中,电子设备可以为照相机,或是显示设备。当电子设备为显示设备时,图11所示摄像头可以作为显示设备的前置摄像头或是后置摄像头,将调光组件集成在摄像头上,无需改变显示面板的结构,显示面板不局限于为液晶显示面板,还以为OLED显示面板或是微型LED显示面板等。
摄像头包括:线路板54以及位于线路板54上的感光芯片55,感光芯片55的入光侧设置有镜头组件,镜头组件包括镜头51以及用于调焦的马达52。镜头组件通过支架53固定在线路板54上方。在镜头51和感光芯片55之间设置有滤光片56。该方式可以设置调光组件11与线路板54电连接,这样复用摄像头的线路板54对调光组件11进行透光状态的控制,无需单独增加调光组件11的电路板,降低成本。
参考图12所示,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方式中,电子设备包括摄像头62以及设备壳体61。在设备壳体61对应摄像头镜头的区域具有开口,在该开口内设置有调光组件11。
在图12所示方式中,直接在设备壳体61的开口内设置调光组件11,不增加设备厚度,且不改变电子设备其他结构件。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或并列、或递进和并列结合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幅图和实施例的描述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贯穿说明书实施例的同样的幅图标记标识同样的结构。另外,处于理解和易于描述,幅图可能夸大了一些层、膜、面板、区域等厚度。同时可以理解的是,当诸如层、膜、区域或基板的元件被称作“在”另一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另外,“在…上”是指将元件定位在另一元件上或者另一元件下方,但是本质上不是指根据重力方向定位在另一元件的上侧上。
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上述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调光组件,所述调光组件具有位于中心区域的透光区域以及包围所述透光区域的非透光区域;在所述非透光区域与所述透光区域之间具有至少一个包围所述透光区域的可调节区域;
所述可调节区域至少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可调节区域透光;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可调节区域不透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可调节区域包括调节件,所述调节件包围所述透光区域,所述调节件包括:
相对设置的两透光电极;
位于所述透光电极之间的介质层;
其中,所述介质层能够基于所述透光电极之间的电压选择处于透光状态或非透光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介质层为液晶层或是电致变色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具有多个所述可调节区域,多个所述可调节区域为同心的环形结构;
所述可调节区域包括所述调节件,不同所述可调节区域的调节件同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同一所述调节件中,两所述透光电极分别为第一透光电极和第二透光电极;
不同所述可调节区域的所述第一透光电极同层,且相互分离;
不同所述可调节区域的介质层为一体同层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不同所述可调节区域的所述第二透光电极同层,且相互分离;
或,不同所述可调节区域的所述第二透光电极为一体同层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具有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包括:采光区域以及包围所述采光区域的显示区域;
所述采光区域包括所述调光组件,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层位于所述采光区域的部分复用为所述介质层。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具有N个所述可调节区域,N个所述可调节区域为同心的环形结构;N为大于1的正整数;在所述透光区域指向所述非透光区域的方向上,该N个所述可调节区域依次为第1可调节区域至第N可调节区域;第i可调节区域具有第i调节件;i为不大于N的正整数;
第i调节件的介质层至少位于第i可调节区域内;当i大于1时,第i调节件位于第1可调节区域至第i-1可调节区域之外。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第j可调节件与第j+1可调节件共用二者之间的所述透光电极,j为小于N的正整数。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还包括:感光组件;
所述调光组件设置在所述感光组件的入光侧;
其中,所述调光组件与所述感光组件的线路板连接,或与所述电子设备的主板连接。
CN202320638899.4U 2023-03-28 2023-03-28 电子设备 Active CN2197158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38899.4U CN219715884U (zh) 2023-03-28 2023-03-28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38899.4U CN219715884U (zh) 2023-03-28 2023-03-28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15884U true CN219715884U (zh) 2023-09-19

Family

ID=879961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38899.4U Active CN219715884U (zh) 2023-03-28 2023-03-28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158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41849A (zh) 背光模组及驱动方法、显示面板
TWI402598B (zh) 用以控制顯示器角度特色之光學膜
CN110750009A (zh) 显示装置
EP2075623B1 (en) Optical sheet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WO2020191877A1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US20090086301A1 (en) Display element having filter material diffused in a substrate of the display element
JPH10508951A (ja) 外部マトリクス駆動lcd
US10091471B2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s well as control method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JP2017227760A (ja) 液体レンズ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撮像装置、並びに表示装置
CN113867050B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100118239A1 (en) Reflective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uch a display panel
CN110213465A (zh) 一种显示模组及终端
US20140028951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5222061A (ja) 半透過シート、そ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及び半透過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CN219715884U (zh) 电子设备
TW200532316A (en) Backlight module of direct type point light sour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8345189B2 (en) Diffractive display device, finder device and camera
JP2007017695A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カメラ
CN202452281U (zh) 导电化学强化玻璃制造一体成型背光模组
KR20070083617A (ko) 3차원 영상 표현용 조립체
CN115356871A (zh) 一种电子设备
KR20100069896A (ko) 액정구동 오토 포커싱 카메라 장치
JP4596862B2 (ja) ストロボ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カメラ
JP2006154717A (ja) アイリス絞り装置及び当該装置の操作方法
US11422406B2 (en) Backlight modu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