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13537U - 移动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移动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13537U
CN219713537U CN202320257854.2U CN202320257854U CN219713537U CN 219713537 U CN219713537 U CN 219713537U CN 202320257854 U CN202320257854 U CN 202320257854U CN 219713537 U CN219713537 U CN 2197135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heat exchanger
humidifying
compartment
heat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5785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玲玲
王宜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5785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135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135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135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移动式空调器,包括:机壳,具有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间室内,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间室内且与室内空气换热;所述第一间室的底部设有净水区,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凝水经过过滤后汇集至所述净水区;加湿组件,包括加湿水泵和加湿部;所述加湿部设置于所述第二间室内且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相对应,用以向所述第二换热器喷洒冷凝水;所述加湿水泵的进水端连通于所述净水区,其出水端连通于所述加湿部,用以将所述净水区的冷凝水供给至所述加湿部。这样利用冷凝水起到加湿的作用。

Description

移动式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移动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移动式空调不同于分别设置有室内机和室外机的一般的空调装置,其蒸发器和冷凝器设置于单一壳体中并制成。移动式空调具有小型化的趋势,以方便移动和设置。由于移动式空调方便移动和设置,因此用户可以容易地将移动式空调配置并设置于期望的场所,而不需要获得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
相关技术公开了一种移动式空调器,在其换热器的下方设置有接水盘,通过接水盘承接换热器的冷凝水,并且通过管路将接水盘的冷凝水排出至外部。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冷凝水没有得到有效的再次利用,直接排出导致资源浪费。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式空调器,解决了冷凝水再次利用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移动式空调器包括:
机壳,具有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
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间室内,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间室内且与室内空气换热;所述第一间室的底部设有净水区,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凝水经过过滤后汇集至所述净水区;
加湿组件,包括加湿水泵和加湿部;所述加湿部设置于所述第二间室内且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相对应,用以向所述第二换热器喷洒冷凝水;所述加湿水泵的进水端连通于所述净水区,其出水端连通于所述加湿部,用以将所述净水区的冷凝水供给至所述加湿部。
可选地,所述加湿部包括:
喷洒管,其管壁上设有多个喷水孔,且所述喷水孔朝向所述第二换热器。
可选地,多个所述喷水孔沿所述喷洒管的延伸方向均匀布设。
可选地,所述喷水孔的孔径范围为1mm-3mm。
可选地,所述加湿水泵设置于所述第一间室或所述第二间室,其进水端连通于所述净水区,其出水端连通于所述喷洒管的进水口。
可选地,所述第二换热器被构造为两段式换热器,包括:
第一换热段;
第二换热段,与所述第一换热段相邻设置且位于其下方;
并且,所述喷洒管在所述第一换热段和所述第二换热段相隔的间隙中延伸,且所述喷水孔朝向所述第二换热段。
可选地,所述喷洒管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换热段的长度一致。
可选地,所述加湿部包括:
雾化器,其雾化口朝向所述第二换热器。
可选地,所述第二换热器被构造为两段式换热器,包括:
第一换热段;
第二换热段,与所述第一换热段相邻设置且位于其下方;
并且,所述雾化口同时向所述第一换热段和所述第二换热段喷洒水雾。
可选地,所述加湿水泵设置于所述第一间室或所述第二间室,其进水端连通于所述净水区,其出水端连通于所述雾化器的进水口。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式空调器,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第一换热器换热时产生的冷凝水经过过滤后汇集至净水区,故净水区内冷凝水的水质较好。在制热模式下第二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其温度较高,当室内需要加湿时启动加湿水泵,将净水区内的冷凝水泵给至加湿部,加湿部向第二换热器喷洒冷凝水。第二换热器将冷凝水加热蒸发为水蒸气,并且在第二换热器和室内空气换热的过程中,水蒸气进入室内从而起到加湿的作用。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式空调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喷洒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底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中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冲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罩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罩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凸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离心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机壳;110:第一间室;111:第一进风口;1111:第一部分;1112:第二部分;112:第一出风口;113:第一换热器;120:第二间室;121:第二换热器;1211:第一换热段;1212:第二换热段;130:底盘;131:污水区;132:净水装置;133:净水区;
200:加湿水泵;210:喷洒管;211:喷水孔;220:雾化器;230:冲洗水泵;231:冲水管;
300:凸台;301:第一插孔;302:第二插孔;303:第一卡口;304:第二卡口;310:第一罩壳;311:第一连通口;312:第一销柱;313:第一卡钩;320:第二罩壳;321:第二连通口;322:第二销柱;323:第二卡钩;
400:中隔板;410:集水区;411:横筋;420:排水区;421:排水孔;430:直排区;431:直排口;440:下壳体;
500:离心蜗壳;501:第一壳体;502:第二壳体;503:蜗壳进口;504:蜗壳出口;510:框架;511:第一折边;512:握持框边;513:把手;520:安装框;521:第二折边;530: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式空调器,包括机壳100、换热组件和风机组件。机壳100内部由中隔板400和上部蜗壳分隔为第一间室110和第二间室120,且第二间室120位于第一间室110上方。第一间室110设有第一进风口111和第一出风口112,第二间室120设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113和第二换热器121,第一换热器113设置于第一间室110内,第二换热器121设置于第二间室120内。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第一风机设置于第一间室110内,第二风机设置于第二间室120内。并且,在第一风机的作用下空气由第一进风口111进入第一间室110,然后和第一换热器113换热后从第一出风口112离开第一间室110;在第二风机的作用下空气由第二进风口进入第二间室120,然后和第二换热器121换热后从第二出风口离开第二间室120。这里,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均连通于室内,即第二换热器121用于和室内空气换热。
移动式空调器的冷媒循环系统至少由压缩机、第一换热器113、节流装置和第二换热器121组成。在制冷模式下,冷媒循环系统的循环流向为:压缩机、第一换热器113、节流装置、第二换热器121和压缩机,这里第一换热器113作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21作为蒸发器;在制热模式下,冷媒循环系统的循环流向为:压缩机、第二换热器121、节流装置、第一换热器113和压缩机,这里第一换热器113作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121作为冷凝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间室110的底部也即机壳100的底盘130上设有净水区133,第一换热器113的冷凝水经过过滤后汇集至净水区133。移动式空调器还包括加湿组件,加湿组件包括加湿水泵200和加湿部;加湿部设置于第二间室120内且与第二换热器121相对应,用以向第二换热器121喷洒冷凝水;加湿水泵200的进水端连通于净水区133,其出水端连通于加湿部,用以将净水区133的冷凝水供给至加湿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13换热时产生的冷凝水经过过滤后汇集至净水区133,故净水区133内冷凝水的水质较好。在制热模式下第二换热器121作为冷凝器其温度较高,当室内需要加湿时启动加湿水泵200,将净水区133内的冷凝水泵给至加湿部,加湿部向第二换热器121喷洒冷凝水。第二换热器121将冷凝水加热蒸发为水蒸气,并且在第二换热器121和室内空气换热的过程中,水蒸气进入室内从而起到加湿的作用。
可选地,如图2所示,加湿部包括喷洒管210,其管壁上设有多个喷水孔211,且喷水孔211朝向第二换热器121。在加湿水泵200启动的情况下,净水区133的冷凝水被泵给至喷洒管210,喷洒管210通过喷水孔211向第二换热器121喷洒冷凝水。
可选地,多个喷水孔211沿喷洒管210的延伸方向均匀布设。这样,使得喷洒管210喷洒在第二换热器121上的冷凝水较为均匀。
可选地,喷水孔211的孔径范围为1mm-3mm。
示例性地,喷水孔211的孔径可以选择1mm、1.5mm、2mm、2.5mm或3mm。
可选地,加湿水泵200设置于第一间室110或第二间室120,其进水端连通于净水区133,其出水端连通于喷洒管210的进水口。
示例性地,加湿水泵200设置于第一间室110内,加湿水泵200的出水端设有连接管,连接管由第一间室110伸向第二间室120并且连通于喷洒管210的进水口。
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二换热器121被构造为两段式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段1211和第二换热段1212。其中,第二换热段1212与第一换热段1211相邻设置且位于其下方;并且,喷洒管210在第一换热段1211和第二换热段1212相隔的间隙中延伸,且喷水孔211朝向第二换热段1212。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换热段1212的板面竖向设置,第一换热段1211的板面与第二换热段1212的板面呈倾斜角度设置,并且第一换热段1211和第二换热段121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喷洒管210沿该间隙延伸并且朝向第二换热段1212喷洒冷凝水,利用第二换热段1212的热量使冷凝水蒸发。
可选地,喷洒管210的长度与第二换热段1212的长度一致。这样,避免喷洒管210过长以至于和其他构件相干涉,且喷洒管210能够形成较大的喷洒面积。
可选地,如图3所示,加湿部包括雾化器220,雾化器220的雾化口朝向第二换热器121。这样采用雾化器220向第二换热器121喷洒冷凝水,在雾化器220本身雾化功能的作用下,使得冷凝水更加均匀地喷洒在第二换热器121上,从而使第二换热器121蒸发冷凝水的效果更好。
可选地,第二换热器121被构造为两段式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段1211和第二换热段1212。其中第二换热段1212与第一换热段1211相邻设置且位于其下方;并且,雾化口同时向第一换热段1211和第二换热段1212喷洒水雾。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换热段1212的板面竖向设置,第一换热段1211的板面与第二换热段1212的板面呈倾斜角度设置,并且第一换热段1211和第二换热段121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雾化器220设置于该间隙的外侧,且其雾化口同时向第一换热段1211和第二换热段1212喷洒水雾,利用第一换热段1211和第二换热段1212的热量使冷凝水蒸发,这样加湿效率较高。
可选地,加湿水泵200设置于第一间室110或第二间室120,其进水端连通于净水区133,其出水端连通于雾化器220的进水口。
示例性地,加湿水泵200设置于第一间室110内,加湿水泵200的出水端设有连接管,连接管由第一间室110伸向第二间室120并且连通于雾化器220的进水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中隔板400位于第一换热器113和第二换热器121之间,包括集水区410和排水区420;其中,集水区410与第二换热器121相对应,用于承接其冷凝水;排水区420连通于集水区410,且排水区420通过排水部将冷凝水排向第一换热器113。
在本实施例中,在制冷模式下第一换热器113作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21作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121换热时产生的冷凝水汇集至集水区410。然后集水区410内的冷凝水流向排水区420,最后排水区420通过排水部将冷凝水排向第一换热器113,利用温度较低的冷凝水与温度较高的第一换热器113进行换热,从而提高第一换热器113作为冷凝器时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排水区420与第一换热器113相对应,排水部包括多个排水孔421,多个排水孔421设置于排水区420且均朝向第一换热器113。
在本实施例中,排水区420位于第一换热器113的上方,排水孔421沿第一换热器113的延伸方向布设。集水区410的冷凝水流向排水区420,排水区420的冷凝水通过多个排水孔421流向第一换热器113。
可选地,排水孔421的周缘向上形成凸起,且凸起设有缺口。
在本实施例中,当排水区420内的冷凝水的水位高于凸起上的缺口时,冷凝水通过排水孔421流向第一换热器113。并且,在缺口的作用下能够破除水的张力,有利于冷凝水的顺畅流通。
可选地,排水区420的水平高度低于集水区410的水平高度。在高度差的作用下,有利于集水区410的冷凝水流向排水区420。
可选地,中隔板400还包括直排区430,直排区430连通于排水区420,排水区420未排向第一换热器113的冷凝水排向直排区430;并且,直排区430连通于机壳100的外部。
在本实施例中,当冷凝水的水量较大时,仅通过排水孔421难以及时地将冷凝水排出。此时,未排向第一换热器113的冷凝水流向直排区430,直排区430的冷凝水可以直接排出至机壳100的外部。
可选地,直排区430的水平高度低于排水区420。在高度差的作用下,有利于排水区420的冷凝水流向直排区430。
可选地,排水区420通过斜面连通于直排区430。在斜面的作用下,有利于排水区420的冷凝水顺畅地流向直排区430。
可选地,集水区410设有横筋411,横筋411用以支撑第二换热器121。这里,横筋411的位置与第二换热器121的底部相对应,横筋411的数量可以是多个,从而支撑第二换热器121的底部。
可选地,机壳100内还设有上部蜗壳,上部蜗壳位于中隔板400上方,上部蜗壳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440。下壳体440与上壳体围限出风道,且风道的风道进口与集水区410相对应,以使风道内的冷凝水流通至集水区410。上部蜗壳的风道内设有第二风机,风道内的冷凝水可以从风道进口流向集水区410。
可选地,下壳体440与中隔板400一体成型,且下壳体440构成风道进口的部分连接于集水区410。这样,中隔板400和下壳体440将机壳100内分隔为第一间室110和第二间室120。
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式空调器还包括冲洗水泵230,冲洗水泵230的进水端连通于净水区133,其出水端用于连通直排区430;冲洗水泵230可将净水区133内的冷凝水泵给至直排区430,以冲洗直排区43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13换热时产生的冷凝水经过过滤后汇集至净水区133,故净水区133内冷凝水的水质较好。第二换热器121换热时产生的冷凝水汇集至直排区430,由于未经过过滤直排区430内冷凝水的水质较差,导致直排区430内附着有较多杂质。当需要冲洗直排区430时启动冲洗水泵230,将净水区133内的冷凝水泵给至直排区430,从而利用干净的冷凝水冲洗直排区430。
可选地,如图5所示,直排区430通过直排口431向机壳100的外部排出冷凝水;冲洗水泵230的出水端设有冲水管231,冲水管231用于连通直排口431。这样冲洗水泵230启动时,净水区133的冷凝水通过冲水管231从直排口431流向直排区430,从而进行冲洗。
可选地,直排口431设有管接头,管接头用于连接冲水管231。管接头与冲水管231的末端相适配。
可选地,直排口431伸出机壳100的外部;冲水管231设置于机壳100的外部,且其第一端连通于冲洗水泵230的出水端,其第二端用于连通直排口431。这样,用户可以方便地在机壳100的外部将冲水管231连接于直排口431。
可选地,机壳100的外部设有挂钩,挂钩用于挂置冲水管231。这样,通过挂钩可将冲水管231挂置在机壳100的外部。
可选地,移动式空调器还包括提示装置,提示装置被配置为移动式空调器运行设定时间后发出冲洗提示,提醒用户将冲水管231连接于直排口431。
示例性地,移动式空调器累计运行500小时后被认定为直排区430较脏需要冲洗,此时提示装置亮黄灯向用户发出提醒。用户看到黄灯亮起后,将冲水管231连接于直排口431从而对直排区430进行冲洗。
可选地,中隔板400还包括排水区420。排水区420连通于直排区430,且排水区420通过排水孔421向第一换热器113排水;冲洗水泵230泵给至直排区430的冷凝水可流向并冲洗排水区420。
在本实施例中,排水孔421的孔径较小,在第二换热器121的冷凝水的水质较差的情况下易发生脏堵。当发生脏堵时启动冲洗水泵230,将净水区133内的冷凝水泵给至直排区430,直排区430的冷凝水流向排水区420,从而利用干净的冷凝水冲洗排水孔421。冲洗后的冷凝水顺着排水孔421流向第一换热器113,这部分冷凝水和第一换热器113新产生的冷凝水流向底盘130上的污水区131,最后经过过滤后流向净水区133。
可选地,直排区430的水平高度低于排水区420,冲洗水泵230泵给至直排区430的冷凝水满溢后流向排水区420。
可选地,如图4所示,机壳100的底盘130还设有污水区131,污水区131通过净水装置132连通于净水区133;第一换热器113的冷凝水首先汇集至污水区131,然后经过净水装置132过滤后流向净水区133。
可选地,污水区131内的冷凝水可通过管路排出至机壳100的外部。这样在净水区133水位较高的情况下,可直接将污水区131的冷凝水排出至外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图9所示,第一出风口112通过出风管连通于室外,移动式空调器还包括进风组件。进风组件设置于第一进风口111,包括第一罩壳310或第二罩壳320;第一罩壳310设有第一连通口311,第一连通口311用于通过进风管连通于室外;第二罩壳320设有第二连通口321,第二连通口321用于连通室内;其中,采用第一罩壳310安装于第一进风口111时,第一换热器113和室外空气换热;采用第二罩壳320安装于第一进风口111时,第一换热器113和室内空气换热。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式空调器可以通过选择安装第一罩壳310或第二罩壳320实现单风管模式和双风管模式的切换。在需要第一换热器113和室外空气换热的情况下,将第一罩壳310安装于第一进风口111处,然后在第一连通口311处连接进风管。这样室外空气依次通过进风管和第一连通口311进入第一间室110,从而和第一换热器113换热,实现双风管模式。在需要第一换热器113和室内空气换热的情况下,将第二罩壳320安装于第一进风口111处。这样室内空气通过第二连通口321进入第一间室110,从而和第一换热器113换热,实现单风管模式。从而,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选择不同的风管模式。
可选地,如图9所示,第一进风口111包括第一部分1111和第二部分1112;第一罩壳310的第一连通口311与第一部分1111相对应,且第一罩壳310的壳体遮挡第二部分1112;第二罩壳320的第二连通口321与第二部分1112相对应,且第二罩壳320的壳体遮挡第一部分1111。
在本实施例中,若将第一罩壳310安装于第一进风口111处,由于第一罩壳310对第二部分1112形成遮挡,故室外空气依次通过进风管、第一连通口311和第一部分1111进入第一间室110。若将第二罩壳320安装于第一进风口111处,由于第二罩壳320对第一部分1111形成遮挡,故室内空气依次通过第二连通口321和第二部分1112进入第一间室110。
可选地,第一连通口311的周缘朝向第一间室110的外侧凸出构成连接围边,连接围边用于连接进风管。这样,通过连接围边便于连接进风管。
可选地,第一间室110位于第二间室120下方,且第一间室110向一侧凸出构成凸台300;第一部分1111位于凸台300的顶部,第二部分1112位于凸台300的侧部。第一罩壳310设有第一销柱312,凸台300的顶部设有第一插孔301,第一罩壳310通过第一销柱312插接于第一插孔301。第一罩壳310设有第一卡钩313,凸台300的侧部设有第一卡口303,第一罩壳310通过第一卡钩313卡接于第一卡口303。为了达到更好的可替换性,第一罩壳310和第二罩壳320的整体外观形状相同,且与第一进风口111相适配。
示例性地,如图7所示,第一罩壳310由长方体的两个相邻的侧面和一个顶面构成,顶面上开设有第一连通口311,两个侧面遮挡第二部分1112。多个第一销柱312环绕第一连通口311设置,且凸台300的顶部设有与多个第一销柱312分别对应的第一插孔301。两个相邻的侧面的边缘设有多个第一卡钩313,且凸台300的侧部设有与多个第一卡钩313分别对应的第一卡口303。这样,第一罩壳310的顶面通过第一销柱312插接于凸台300的顶部,第一罩壳310的两个侧面通过第一卡钩313卡接于凸台300的侧部。
可选地,第二罩壳320设有第二销柱322,凸台300的顶部设有第二插孔302,第二罩壳320通过第二销柱322插接于第二插孔302。第二罩壳320设有第二卡钩323,凸台300的侧部设有第二卡口304,第二罩壳320通过第二卡钩323卡接于第二卡口304。
示例性地,如图8所示,第二罩壳320由长方体的两个相邻的侧面和一个顶面构成,两个侧面上均开设有第二连通口321,顶面遮挡第一部分1111。多个第二销柱322设置于顶面上,且凸台300的顶部设有与多个第二销柱322分别对应的第二插孔302。两个相邻的侧面的边缘设有多个第二卡钩323,且凸台300的侧部设有与多个第二卡钩323分别对应的第二卡口304。这样,第二罩壳320的顶面通过第二销柱322插接于凸台300的顶部,第二罩壳320的两个侧面通过第二卡钩323卡接于凸台300的侧部。
可选地,第一出风口112设置于凸台300的顶部。这样,通过凸台300便于放置出风管。
可选地,第一出风口112的周缘朝向第一间室110的外侧凸出构成连接围边,连接围边用于连接出风管。这样,通过连接围边便于连接出风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移动式空调器还包括离心风机,离心风机包括离心蜗壳500和滤网组件。其中,离心蜗壳500开设有蜗壳进口503和蜗壳出口504;并且,蜗壳进口503的外侧周边设有安装框520;滤网组件包括框架510和滤网530;滤网530安装于框架510内,框架510安装于安装框520内,且滤网530覆盖蜗壳进口503。
在本实施例中,滤网组件集成于离心蜗壳500上。使用时,首先将滤网530安装于框架510内,然后将框架510安装于蜗壳进口503处的安装框520内,此时滤网530覆盖蜗壳进口503。这样离心风机启动时,空气依次经由滤网530和蜗壳进口503进入离心蜗壳500的内部,最后从蜗壳出口504吹出,从而起到过滤空气的作用。
可选地,离心蜗壳500包括第一壳体501和第二壳体502。其中,第二壳体502与第一壳体501共同围限出风道;并且,蜗壳进口503开设于第二壳体502上,安装框520设置于第二壳体502的外侧且位于蜗壳进口503的周边。
可选地,安装框520的第一侧无框边;框架510与安装框520相适配,且从安装框520的第一侧装入安装框520内。框架510具有握持框边512;框架510装入安装框520后,握持框边512作为安装框520的第一侧的框边。握持框边512的朝向安装框520外的一侧设有把手513。
在本实施例中,框架510的外缘与安装框520的内缘相适配。安装时,用户通过把手513拿取框架510,然后将框架510从安装框520的第一侧装入安装框520内。并且框架510装入安装框520内后,握持框边512作为安装框520的第一侧的框边。这样,安装结构简洁且便于用户操作。
可选地,框架510的框边设有第一折边511;滤网530装入框架510后,第一折边511与滤网530远离蜗壳进口503的一侧相抵靠。这样,通过第一折边511使滤网530和框架510之间更加稳固。
可选地,安装框520的框边设有第二折边521;框架510装入安装框520后,第二折边521与滤网530远离蜗壳进口503的一侧相抵靠。这样,通过第二折边521使滤网530、框架510和安装框520三者之间更加稳固。
可选地,蜗壳进口503内设有格栅。
可选地,蜗壳进口503被构造为圆形,安装框520被构造为矩形。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地,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移动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100),具有第一间室(110)和第二间室(120);
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113)和第二换热器(121);所述第一换热器(113)设置于所述第一间室(110)内,所述第二换热器(121)设置于所述第二间室(120)内且与室内空气换热;所述第一间室(110)的底部设有净水区(133),所述第一换热器(113)的冷凝水经过过滤后汇集至所述净水区(133);
加湿组件,包括加湿水泵(200)和加湿部;所述加湿部设置于所述第二间室(120)内且与所述第二换热器(121)相对应,用以向所述第二换热器(121)喷洒冷凝水;所述加湿水泵(200)的进水端连通于所述净水区(133),其出水端连通于所述加湿部,用以将所述净水区(133)的冷凝水供给至所述加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部包括:
喷洒管(210),其管壁上设有多个喷水孔(211),且所述喷水孔(211)朝向所述第二换热器(1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喷水孔(211)沿所述喷洒管(210)的延伸方向均匀布设。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水孔(211)的孔径范围为1mm-3mm。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水泵(200)设置于所述第一间室(110)或所述第二间室(120),其进水端连通于所述净水区(133),其出水端连通于所述喷洒管(210)的进水口。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121)被构造为两段式换热器,包括:
第一换热段(1211);
第二换热段(1212),与所述第一换热段(1211)相邻设置且位于其下方;
并且,所述喷洒管(210)在所述第一换热段(1211)和所述第二换热段(1212)相隔的间隙中延伸,且所述喷水孔(211)朝向所述第二换热段(121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洒管(210)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换热段(1212)的长度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部包括:
雾化器(220),其雾化口朝向所述第二换热器(12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121)被构造为两段式换热器,包括:
第一换热段(1211);
第二换热段(1212),与所述第一换热段(1211)相邻设置且位于其下方;
并且,所述雾化口同时向所述第一换热段(1211)和所述第二换热段(1212)喷洒水雾。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移动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水泵(200)设置于所述第一间室(110)或所述第二间室(120),其进水端连通于所述净水区(133),其出水端连通于所述雾化器(220)的进水口。
CN202320257854.2U 2023-02-20 2023-02-20 移动式空调器 Active CN2197135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57854.2U CN219713537U (zh) 2023-02-20 2023-02-20 移动式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57854.2U CN219713537U (zh) 2023-02-20 2023-02-20 移动式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13537U true CN219713537U (zh) 2023-09-19

Family

ID=879966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57854.2U Active CN219713537U (zh) 2023-02-20 2023-02-20 移动式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135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46255B1 (ko) 먼지 제거가 가능한 필터 구조
US7752863B2 (en) Air conditioner
CN219713537U (zh) 移动式空调器
CN219713538U (zh) 移动式空调器
CN219713539U (zh) 移动式空调器
CN219550697U (zh) 移动式空调器
CN219550682U (zh) 离心风机及空调器
CN111595010A (zh) 一种冷凝水处理装置及包括其的空调器
CN110748986A (zh) 一种具有新风净化功能的吊装式中央除湿机
KR100575312B1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101259800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212108776U (zh) 除湿机
KR100474049B1 (ko) 공기조화기
CN218915151U (zh) 一种空调器
KR101547354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219367955U (zh) 过滤排水装置、底盘组件及移动式空调器
CN217685516U (zh) 空调室外机
CN100432569C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219243879U (zh) 底盘组件及移动式空调器
CN110805968A (zh) 一种一体式空调
CN219868199U (zh) 一种窗式空调器
CN212362409U (zh) 一种冷凝水处理装置及包括其的空调器
CN111780291B (zh) 厨房空气调节系统
KR200245733Y1 (ko) 에어컨의수냉구조
CN110748976A (zh) 一种一体式空调及空调室外送风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