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09978U - 一种节能排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节能排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09978U
CN219709978U CN202321056293.6U CN202321056293U CN219709978U CN 219709978 U CN219709978 U CN 219709978U CN 202321056293 U CN202321056293 U CN 202321056293U CN 219709978 U CN219709978 U CN 2197099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wer
drainage
auxiliary
pipe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5629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世奇
刘志坚
刘青云
刘焕毫
陈浩东
周启华
欧阳惠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Hengshi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Hengshi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Hengshi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Hengshi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5629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099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099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099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节能排水系统,涉及排水系统技术领域,改善现有的排水系统大多存在最大排水量不足且对水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包括道路本体、绿化带和下水道,所述下水道内侧壁的两侧均设置有辅助排水道,所述辅助排水道通过分段排水管和下水道相连通,所述辅助排水道的上方设置有辅助排水管,所述绿化带上表面的中心设置有第一喷洒器,所述下水道的内底壁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潜水泵。本申请通过道路本体、绿化带、下水道、辅助排水道、分段排水管、辅助排水管、第一喷洒器、第一潜水泵和第一连通管的配合,在使装置可以对水量进行储存再利用的同时,尽量提高装置的最大排水量,减少道路积水。

Description

一种节能排水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排水系统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节能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排水系统是指排水的收集、输送、处理和排放等以一定方式组合成的总体。
市政道路是城市运输的主要干道,道路两侧的边缘处开设有排水沟,排水沟下方连通有排水管道,在下雨时,路面上的雨水会沿着排水沟流入排水管道内,实现道路的排水功能,但如果遇到暴雨的情况,排水系统最大排水量不足时,积水会导致路面使用情况受到严重影响,且在排水时没有对雨水进行充分的利用,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在实现本申请过程中,发明人发现该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现有的排水系统大多存在最大排水量不足且对水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因此,现在提出一种节能排水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改善现有的排水系统大多存在最大排水量不足且对水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节能排水系统。
本申请提供一种节能排水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节能排水系统,包括道路本体,所述道路本体上的两侧均设置有绿化带,所述道路本体上表面靠近绿化带的两侧均开设有下水道,所述下水道内侧壁的两侧均设置有辅助排水道,所述辅助排水道通过分段排水管和下水道相连通,所述辅助排水道的上方设置有辅助排水管,所述绿化带上表面的中心设置有第一喷洒器,所述下水道的内底壁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潜水泵,所述第一潜水泵和第一喷洒器通过第一连通管相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道路本体、绿化带、下水道、辅助排水道、分段排水管、辅助排水管、第一喷洒器、第一潜水泵和第一连通管的配合,在雨天时,雨水先下水道并存储于下水道内底部,当水位过高并没过分段排水管时,下水道内部水体通过分段排水管进入辅助排水道内,且下水道内部水位越高,则水体可通过的分段排水管越多,下水道内部向辅助排水道内部转移的水体越多,进而辅助排水道可以排出的水量越多,当道路积水过多时,水流通过辅助排水管直接进入辅助排水道进行出水,存储于下水道内部的水体可以通过第一潜水泵、第一连通管和第一喷洒器后,对绿化带上方的植物进行灌溉,对雨水进行合理的利用,减小了排水管道的压力的同时节省灌溉用水,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实现对道路排水的回收和再利用,进而在使装置可以对水量进行储存再利用的同时,尽量提高装置的最大排水量,减少道路积水。
可选的,所述下水道内侧壁的顶端转动连接有雨水篦子,所述下水道内侧壁位于雨水篦子下方设置有第一滤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雨水篦子和第一滤网的设置,雨水篦子可以尽量对塑料袋等大型垃圾进行过滤,第一滤网可以对碎石等小型杂物进行过滤,进而尽量避免大量垃圾杂物进入下水道内部,影响装置排水效果。
可选的,所述辅助排水管内侧壁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二滤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滤网的设置,可以尽量避免垃圾杂物通过辅助排水管进入辅助排水道内,影响装置排水效果。
可选的,所述绿化带上表面靠近道路本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喷洒器,所述下水道内底壁远离第一潜水泵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潜水泵,所述第二潜水泵和第二喷洒器通过第二连通管相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喷洒器、第二潜水泵和第二连通管的配合,存储于下水道内部的水体可以通过第二潜水泵、第二连通管和第二喷洒器后,对道路本体进行喷洒进而减小道路表面扬尘,进一步提高装置对雨水的利用率,减少因避免扬尘而对道路使用的喷洒用水。
可选的,所述辅助排水道的内侧壁设置有分段出水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分段出水管的设置,辅助排水道内部的水体通过分段出水管进行出水,且辅助排水道内水位越高,则水体可以没过的分段出水管越多,辅助排水道和分段出水管的排水量越多,进而进一步提高装置的。
可选的,所述分段排水管内底壁的中心设置有挡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挡板的设置,当水体经过分段排水管时,挡板可以尽量对泥沙进行阻挡,进而尽量避免进入辅助排水道的泥沙过多造成分段出水管堵塞。
可选的,所述下水道内侧壁两侧的底端均开设有蓄水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蓄水槽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下水道内底部的蓄水能力。
可选的,所述道路本体的上表面设置有防水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防水层的设置,可以尽量避免因暴雨天排水不及时,道路本体浸水而影响道路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申请通过道路本体、绿化带、下水道、辅助排水道、分段排水管、辅助排水管、第一喷洒器、第一潜水泵和第一连通管的配合,在雨天时,雨水先下水道并存储于下水道内底部,当水位过高并没过分段排水管时,下水道内部水体通过分段排水管进入辅助排水道内,且下水道内部水位越高,则水体可通过的分段排水管越多,下水道内部向辅助排水道内部转移的水体越多,进而辅助排水道可以排出的水量越多,当道路积水过多时,水流通过辅助排水管直接进入辅助排水道进行出水,存储于下水道内部的水体可以通过第一潜水泵、第一连通管和第一喷洒器后,对绿化带上方的植物进行灌溉,对雨水进行合理的利用,减小了排水管道的压力的同时节省灌溉用水,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实现对道路排水的回收和再利用,进而在使装置可以对水量进行储存再利用的同时,尽量提高装置的最大排水量,减少道路积水;
2.本申请通过第二喷洒器、第二潜水泵和第二连通管的配合,存储于下水道内部的水体可以通过第二潜水泵、第二连通管和第二喷洒器后,对道路本体进行喷洒进而减小道路表面扬尘,进一步提高装置对雨水的利用率,减少因避免扬尘而对道路使用的喷洒用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道路本体;2、绿化带;3、下水道;4、辅助排水道;5、分段排水管;6、辅助排水管;7、第一喷洒器;8、第一潜水泵;9、第一连通管;10、雨水篦子;11、第一滤网;12、第二滤网;13、第二喷洒器;14、第二潜水泵;15、第二连通管;16、分段出水管;17、挡板;18、蓄水槽;19、防水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照图1、图2和图3,一种节能排水系统,包括道路本体1,道路本体1的上表面设置有防水层19,道路本体1上的两侧均设置有绿化带2,道路本体1上表面靠近绿化带2的两侧均开设有下水道3,下水道3内侧壁两侧的底端均开设有蓄水槽18,下水道3内侧壁的顶端转动连接有雨水篦子10,下水道3内侧壁位于雨水篦子10下方设置有第一滤网11,在雨天时,雨水通过雨水篦子10和第一滤网11后进入下水道3,并存储于下水道3内底部和蓄水槽18内,下水道3内侧壁的两侧均设置有辅助排水道4,辅助排水道4的内侧壁设置有分段出水管16,辅助排水道4通过分段排水管5和下水道3相连通。
参照图1和图2,当水位过高并没过分段排水管5时,下水道3内部水体通过分段排水管5进入辅助排水道4内,且下水道3内部水位越高,则水体可通过的分段排水管5越多,下水道3内部向辅助排水道4内部转移的水体越多,然后辅助排水道4内部的水体通过分段出水管16进行出水,且辅助排水道4内水位越高,则水体可以没过的分段出水管16越多,辅助排水道4和分段出水管16的排水量越多,分段排水管5内底壁的中心设置有挡板17,通过挡板17的设置,当水体经过分段排水管5时,挡板17可以尽量对泥沙进行阻挡,进而尽量避免进入辅助排水道4的泥沙过多造成分段出水管16堵塞,辅助排水道4的上方设置有辅助排水管6,当道路积水过多时,水流通过辅助排水管6直接进入辅助排水道4,并通过分段出水管16进行出水,辅助排水管6内侧壁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二滤网12。
参照图1,绿化带2上表面的中心设置有第一喷洒器7,下水道3的内底壁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潜水泵8,第一潜水泵8和第一喷洒器7通过第一连通管9相连通,存储于下水道3和蓄水槽18内部的水体可以通过第一潜水泵8、第一连通管9和第一喷洒器7后,对绿化带2上方的植物进行灌溉。有利于减少使用外部水源,节能环保。
参照图1,绿化带2上表面靠近道路本体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喷洒器13,下水道3内底壁远离第一潜水泵8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潜水泵14,第二潜水泵14和第二喷洒器13通过第二连通管15相连通,存储于下水道3和蓄水槽18内部的水体可以通过第二潜水泵14、第二连通管15和第二喷洒器13后,对道路本体1进行喷洒进而减小道路表面扬尘。同样有利于减少外部水源的使用,提高节能环保性。
本申请的实施原理为:在雨天时,雨水通过雨水篦子10和第一滤网11后进入下水道3,并存储于下水道3内底部和蓄水槽18内,当水位过高并没过分段排水管5时,下水道3内部水体通过分段排水管5进入辅助排水道4内,且下水道3内部水位越高,则水体可通过的分段排水管5越多,下水道3内部向辅助排水道4内部转移的水体越多,然后辅助排水道4内部的水体通过分段出水管16进行出水,且辅助排水道4内水位越高,则水体可以没过的分段出水管16越多,辅助排水道4和分段出水管16的排水量越多,当道路积水过多时,水流通过辅助排水管6直接进入辅助排水道4,并通过分段出水管16进行出水,存储于下水道3和蓄水槽18内部的水体可以通过第一潜水泵8、第一连通管9和第一喷洒器7后,对绿化带2上方的植物进行灌溉,也可以通过第二潜水泵14、第二连通管15和第二喷洒器13后,对道路本体1进行喷洒进而减小道路表面扬尘。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节能排水系统,包括道路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本体(1)上的两侧均设置有绿化带(2),所述道路本体(1)上表面靠近绿化带(2)的两侧均开设有下水道(3),所述下水道(3)内侧壁的两侧均设置有辅助排水道(4),所述辅助排水道(4)通过分段排水管(5)和下水道(3)相连通,所述辅助排水道(4)的上方设置有辅助排水管(6);
所述绿化带(2)上表面的中心设置有第一喷洒器(7),所述下水道(3)的内底壁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潜水泵(8),所述第一潜水泵(8)和第一喷洒器(7)通过第一连通管(9)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道(3)内侧壁的顶端转动连接有雨水篦子(10),所述下水道(3)内侧壁位于雨水篦子(10)下方设置有第一滤网(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排水管(6)内侧壁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二滤网(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绿化带(2)上表面靠近道路本体(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喷洒器(13),所述下水道(3)内底壁远离第一潜水泵(8)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潜水泵(14),所述第二潜水泵(14)和第二喷洒器(13)通过第二连通管(15)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排水道(4)的内侧壁设置有分段出水管(1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段排水管(5)内底壁的中心设置有挡板(17)。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道(3)内侧壁两侧的底端均开设有蓄水槽(18)。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本体(1)的上表面设置有防水层(19)。
CN202321056293.6U 2023-05-05 2023-05-05 一种节能排水系统 Active CN2197099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56293.6U CN219709978U (zh) 2023-05-05 2023-05-05 一种节能排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56293.6U CN219709978U (zh) 2023-05-05 2023-05-05 一种节能排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09978U true CN219709978U (zh) 2023-09-19

Family

ID=880019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56293.6U Active CN219709978U (zh) 2023-05-05 2023-05-05 一种节能排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099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35405B (zh) 一种楼宇屋顶的雨水收集处理系统
CN107130663A (zh) 建筑工地循环用水系统及方法
CN205676965U (zh)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再利用装置
CN209686564U (zh) 一种小型海绵城市生态雨水调蓄池系统
CN208293922U (zh) 一种海绵城市的生态屋顶
CN210529412U (zh) 一种超大广场海绵城市一体化雨水回收利用系统
CN210086451U (zh) 一种多效倍增调蓄池
CN206768983U (zh) 一种雨水高利用绿化带
CN104032696B (zh) 一种道路冲洗方法和冲洗系统
CN211897679U (zh) 一种新型海绵城市道路系统
CN112343162A (zh) 一种面向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雨水收集净化回用系统
CN219709978U (zh) 一种节能排水系统
CN217884675U (zh) 市政工程绿化用浇灌装置
CN216787384U (zh) 一种用于雨水收集循环再利用的雨水花园
CN216195095U (zh)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再利用装置
CN207582224U (zh)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蓄水装置
CN214126357U (zh) 一种城市道路绿化灌溉装置
CN214784509U (zh) 一种用于市政工程的排水管道
CN211285099U (zh) 一种节能排水系统
CN107542156A (zh) 一种高速公路雨水可持续收集净化设备
CN106869240A (zh) 海绵城市地下储水池池水蓄存、提取装置及运行方法
CN112854364A (zh) 一种绿地降水处理系统
CN113216320A (zh) 一种适用于低绿地率的雨水生态净化和收集利用系统
CN111910738A (zh) 一种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及其方法
CN212631941U (zh) 一种屋顶用暴雨径流自动除砂雨水回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