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06918U - 一种吸能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吸能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06918U
CN219706918U CN202321304043.XU CN202321304043U CN219706918U CN 219706918 U CN219706918 U CN 219706918U CN 202321304043 U CN202321304043 U CN 202321304043U CN 219706918 U CN219706918 U CN 2197069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deformation
energy absorbing
mounting
ener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0404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群玉
吴长鹏
周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eng Nissan Passenger Vehicle Co
Original Assignee
Dongfeng Nissan Passenger Vehicle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eng Nissan Passenger Vehicle Co filed Critical Dongfeng Nissan Passenger Vehicle Co
Priority to CN20232130404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069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069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069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吸能系统,包括吸能板、连接支架和用于溃缩变形的溃缩支架,所述溃缩支架连接在所述吸能板和所述连接支架之间;所述吸能板上设有多个吸能区,多个所述吸能区设置在所述吸能板与所述溃缩支架的连接位置,所述吸能区中设有多个吸能孔。本申请其能够有效地进行碰撞吸能,从而提高车辆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吸能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能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汽车的保护不再局限于保护车内的乘客,而是扩大到与汽车发生碰撞的行人,当汽车与行人发生碰撞时,通常都是车身直接与行人小腿部发生接触,从而对行人小腿部直接造成伤害。
目前,在现有技术中汽车的防撞横梁一般直接连接在汽车的最前端,其在于行人的小腿发生碰撞的时候,防撞横梁无法有效地发生变形吸能,从而导致安全性不足。
因此,需设计一种能够有效进行碰撞吸能,提高安全性的吸能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吸能系统,其能够有效地进行碰撞吸能,从而提高车辆安全性。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吸能系统,包括吸能板、连接支架和用于溃缩变形的溃缩支架,所述溃缩支架连接在所述吸能板和所述连接支架之间;
所述吸能板上设有多个吸能区,多个所述吸能区设置在所述吸能板与所述溃缩支架的连接位置,所述吸能区中设有多个吸能孔。
可选地,所述连接支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溃缩支架包括第一变形件和第二变形件;
所述第一变形件沿X向布置,所述第一变形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吸能板;
所述第二变形件沿Z向布置,所述第二变形件连接第一连接件和所述吸能板;
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变形件连接并用于与所述防撞前梁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变形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并形成用于引导所述第一变形件沿Y向弯折变形的第一变形引导部,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吸能板,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
可选地,所述第一变形件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凸筋,所述第一凸筋沿Z向凸起。
可选地,所述第二变形件包括第三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和所述第四连接板连接并形成用于引导所述第二变形件沿X向弯折变形的第二变形引导部,所述第三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四连接板连接所述吸能板。
可选地,所述第三连接板的Y向宽度大于所述第四连接板的Y向宽度,且所述第四连接板朝远离所述第三连接板方向的Y向宽度逐渐减小。
可选地,还包括第三变形件,所述第三变形件沿X向布置,所述第三变形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吸能板;
所述第三变形件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平行,所述第二板体连接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且所述第二板体倾斜于所述第一板体以及所述第三板体设置,所述第一板体连接所述吸能板,所述第三板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
可选地,还包括用于安装机盖锁的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连接所述第二变形件、所述第三变形件以及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安装支架、所述第二变形件和所述第三变形件之间形成吸能缓冲空间。
可选地,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第三安装板和第五连接板;
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连接,所述第五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和所述第三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三板体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机盖锁的安装部,第二安装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三安装板连接所述第二变形件。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变形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二端朝远离所述第二变形件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件倾斜于所述第二变形件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变形件之间形成变形空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公开的吸能系统,其吸能板上设置有多个吸能区,且吸能区中设有多个吸能孔,通过吸能孔能够很好地吸收碰撞所产生的能量,同时通过设置溃缩支架,当防撞前梁发生碰撞时,溃缩支架能够发生溃缩变形,从而能够吸收碰撞能量,因此,本申请能够有效地进行碰撞吸能,从而提高车辆安全性,降低碰撞时对行人的损伤。
附图说明
参见附图,本申请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吸能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吸能系统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变形件与安装支架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对照表:
吸能板1:吸能孔10、凸部11、凹口12、第一固定板13;
连接支架2:第一连接件21、第二固定板211、第二连接件22;
溃缩支架3:第一变形件31、第一连接板311、第二连接板312、第一变形引导部313、第一凸筋314、第二变形件32、第三连接板321、第四连接板322、第二变形引导部323、第三变形件33、第一板体331、第二板体332、第三板体333、纵向连接板334、第三变形引导部335;
安装支架4:吸能缓冲空间40、第一安装板41、安装部411、第二安装板42、第三安装板43、第五连接板4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申请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申请的全部或视为对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属于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吸能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吸能板1、连接支架2和用于溃缩变形的溃缩支架3,溃缩支架3连接在吸能板1和连接支架2之间;
吸能板1上设有多个吸能区,多个吸能区设置在吸能板1与溃缩支架3的连接位置,吸能区中设有多个吸能孔10。
进一步的,吸能板1由树脂材料制成,使其具有更好的吸能效果。其中,在吸能板1上设置有多个吸能区,其中,吸能区中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隔板,多个隔板之间形成吸能孔10,吸能孔10呈蜂窝状分布、网格状排布或是间隔排布。更进一步的,吸能孔10的轴向沿X向布置或是Z向布置。
在本申请中,连接支架2用于连接防撞前梁,当汽车与行人发生碰撞的时候,防撞前梁与行人接触碰撞,并通过连接支架2和溃缩支架3将碰撞能量传递至吸能板1,通过吸能板1上的吸能孔10吸收碰撞冲击力,从而减少碰撞对行人造成的损伤。另外,当碰撞力量较大的时候,溃缩支架3能够溃缩变形,从而能够进一步地吸收碰撞能量,以减少对行人的损伤。通过本申请能够在发生轻微碰撞时通过吸能板1进行吸能,在严重碰撞时通过溃缩支架3溃缩进一步的吸能,从而能够实现在轻微碰撞和严重碰撞的情况下都能够对行人进行保护,能够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连接支架2包括第一连接件21和第二连接件22,溃缩支架3包括第一变形件31和第二变形件32;
第一变形件31沿X向布置,第一变形件31连接第一连接件21和吸能板1;
第二变形件32沿Z向布置,第二变形件32连接第一连接件21和吸能板1;
第二连接件22与第二变形件32连接并用于与防撞前梁连接。
进一步的,第一连接件21沿Y向布置,第二变形件32沿Z向布置,第二变形件32的上端与第一连接件21的中部固定连接,第二变形件32的下端与吸能板1连接。第一变形件31沿X向布置,第一变形件31连接在第一连接件21和吸能板1之间,使得第一连接件21与吸能板1之间间隔布置。第二连接件22固定连接在第二变形件32上并用于连接防撞前梁。其中,通过Z向布置的第二变形件32能够起到支撑第一连接件21和第二连接件22的作用,从而能够保证足够的支撑强度,避免汽车前端的防撞前梁下沉。同时,在发生严重碰撞的时候,第二变形件32能够发生溃缩变形,从而能够更进一步的吸收碰撞能量,以能够更好地保护行人的安全。
更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第一变形件31设置有多组,其中,多组第一变形件31连接在第一连接件21与吸能板1之间,从而能够保证足够的支撑强度,且由于第一连接件21与吸能板1之间间隔布置,因此,在发生严重碰撞的时候,防撞前梁能够带动第一变形件31、第一连接件21朝向吸能板1的方向活动,同时第一变形件31和第二变形件32发生变形吸能,以避免减缓碰撞后防撞前梁对行人造成严重的冲击损伤。
另外,如图1所示,在吸能板1上设有沿X向凸出的凸部11,在凸部11上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沿Z向设置的吸能孔10并形成吸能区,第二变形件32的下端连接在凸部11上,从而能够使得第二变形件32与吸能板1之间能够间隔,同时第二变形件32也能够起到支撑第一连接件21和第二连接件22的作用,以及防撞前梁的碰撞作用力能够通过凸部11上的吸能孔10进行吸能,减少对行人的碰撞损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变形件31包括第一连接板311和第二连接板312,第一连接板311和第二连接板312连接并形成用于引导第一变形件31沿Y向弯折变形的第一变形引导部313,第一连接板311与吸能板1,第二连接板312连接第一连接件21。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第一变形件31设置有两组,两组第一变形件31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件21的两端,以保证在无碰撞工况下能够对第一连接件21保持足够的支撑作用力。
其中,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板311的第一端与吸能板1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311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连接板312的第一端,第二连接板312的第二端与第一连接件21固定连接。其中,第一连接板311与第二连接板312的连接位置设置有第一变形引导部313,通过第一变形引导部313能够在发生严重碰撞的时候引导第一连接板311和第二连接板312沿相互靠近的方向相互活动弯折变形,从而能够起到吸能的作用,降低碰撞对行人造成的伤害。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板311和第二连接板312一体成型,第一连接板311与第二连接板312在连接位置弯曲从而形成第一变形引导部313,当发生严重碰撞的时候,第一连接板311与第二连接板312在弯折位置沿Y向发生弯折变形,从而实现吸能作用。
更进一步的,第二连接板312大致沿平行于X向的方向布置,第一连接板311的从第二端向第一端朝Y向向外延伸设置,在发生正向碰撞的时候,第二连接板312能够将碰撞作用力直接传递至第一变形引导部313处,从而能够使得第一变形件31更容易发生弯折变形以吸收碰撞能量。
可选地,第一变形引导部313还可以是在第一连接板311和第二连接板312连接位置设置的缺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变形件31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凸筋314,第一凸筋314沿Z向凸起。
其中,第一凸筋314呈半管状,通过设置第一凸筋314能够使得第一变形件31能够具有更好地静态刚性,同时当第一变形件31受力时,通过设置第一凸筋314能够使得第一变形件31能够更加容易产生弯折变形,以更好地吸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变形件32包括第三连接板321和第四连接板322,第三连接板321和第四连接板322连接并形成用于引导第二变形件32沿X向弯折变形的第二变形引导部323,第三连接板321连接第一连接件21,第四连接板322连接吸能板1。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第三连接板321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件21固定连接,第三连接板321的第二端与第四连接板322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第四连接板322的第二端与吸能板1上的凸部11固定连接。其中,第四连接板322朝向吸能板1的方向弯曲,从而使得第三连接板321与第四连接板322的连接位置形成第二变形引导部323,通过第二变形引导部323能够使得在发生碰撞的时候,第二变形件32能够更加容易地沿X向发生弯折变形,以更好地吸收碰撞能量,保护行人。
可选地,第二变形引导部323还可以是设置在第三连接板321和第四连接板322连接位置的缺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三连接板321的Y向宽度大于第四连接板322的Y向宽度,且第四连接板322朝远离第三连接板321方向的Y向宽度逐渐减小。
其中,由于第四连接板322的Y向宽度从上至下逐渐缩小,因此,当发生碰撞的时候,第四连接板322更加容易发生变形,从而能够避免在发生碰撞时第二变形件32对吸能板1造成冲击,在后期维修的时候,只需要更换第二变形件32即可,以降低维修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还包括第三变形件33,第三变形件33沿X向布置,第三变形件33连接第一连接件21和吸能板1;
如图3所示,第三变形件33包括第一板体331、第二板体332和第三板体333,第一板体331和第三板体333平行,第二板体332连接第一板体331和第三板体333,且第二板体332倾斜于第一板体331以及第三板体333设置,第一板体331连接吸能板1,第三板体333连接第一连接件21。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在吸能板1上设有凹口12,其中,凹口12中设置有第一固定板13,第一固定板13与凹口12的内壁之间具有活动空间,第三变形件33连接在第一固定板13与第一连接件21之间,当发生严重碰撞的时候,第三变形件33能够发生变形吸能,同时第一固定板13也能够朝向凹口12内的活动空间变形,以进一步地吸能。
更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第二板体332分别与第一板体331和第三板体333之间形成第三变形引导部335,其中,第一板体331、第二板体332和第三板体333一体成型,且第一板体331与第二板体332之间弯折,第二板体332与第三板体333之间弯折并形成第三变形引导部335。当发生碰撞的时候,第一板体331、第二板体332和第三板体333沿X向移动,并且第一板体331和第二板体332在连接位置发生弯折,第二板体332和第三板体333在连接位置发生弯折,第一板体331、第二板体332和第三板体333形成大致Z形结构,通过第三变形件33弯折变形,能够吸收碰撞后产生的能量,以更好地保护行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还包括用于安装机盖锁的安装支架4,安装支架4连接第二变形件32、第三变形件33以及第一连接件21,安装支架4、第二变形件32和第三变形件33之间形成吸能缓冲空间40。
进一步的,通过设置安装支架4能够使得机盖锁的安装无需布置在吸能板1上,从而能够使得机盖锁的布置位置更加灵活。
另外,如图3所示,安装支架4、第二变形件32和第三变形件33之间形成吸能缓冲空间40,能够在发生碰撞时,安装支架4能够朝向吸能缓冲空间40发生溃缩变形,以能够更好地吸收碰撞能量,保护行人。
更进一步的,吸能缓冲空间40还能够为机盖锁提供安装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安装支架4包括第一安装板41、第二安装板42、第三安装板43和第五连接板44;
第一安装板41与第二安装板42连接,第五连接板44连接第二安装板42和第三安装板43,第一安装板41与第三板体333连接,第一安装板41上设有用于安装机盖锁的安装部411,第二安装板42连接第一连接件21,第三安装板43连接第二变形件32。
进一步的,第一安装板41与第三板体333贴合,且第一安装板41与第三板体333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第一连接件21设有平行于Z向布置的第二固定板211,第二安装板42与第二固定板211贴合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第三安装板43与第二变形件32的第三连接板321贴合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另外,如图3所示,第三变形件33还包括纵向连接板334,纵向连接板334沿Z向布置并与第三变形件33中的第三板体333连接,其中,纵向连接板334与第二变形件32的第三连接板321贴合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另外,第一安装板41、第二安装板42、第三安装板43、第五连接板44、纵向连接板334以及第二变形件32之间形成梯形结构,从而确保在非碰撞工况下具有足够的刚度支撑机盖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连接件2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变形件32,第二连接件22的第二端朝远离第二变形件32的方向延伸,第二连接件22倾斜于第二变形件32设置,第二连接件22与第二变形件32之间形成变形空间。
其中,由于第二连接件22倾斜于第二变形件32设置,因此当发生碰撞时,第二连接件22能够朝向变形空间变形,以起到缓冲吸能的效果。
另外,第一连接件21为截面为U形的钣金件,这样能够保证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同时降低重量。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申请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申请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吸能板(1)、连接支架(2)和用于溃缩变形的溃缩支架(3),所述溃缩支架(3)连接在所述吸能板(1)和所述连接支架(2)之间;
所述吸能板(1)上设有多个吸能区,多个所述吸能区设置在所述吸能板(1)与所述溃缩支架(3)的连接位置,所述吸能区中设有多个吸能孔(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2)包括第一连接件(21)和第二连接件(22),所述溃缩支架(3)包括第一变形件(31)和第二变形件(32);
所述第一变形件(31)沿X向布置,所述第一变形件(31)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1)和所述吸能板(1);
所述第二变形件(32)沿Z向布置,所述第二变形件(32)连接第一连接件(21)和所述吸能板(1);
所述第二连接件(22)与所述第二变形件(32)连接并用于与防撞前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形件(31)包括第一连接板(311)和第二连接板(312),所述第一连接板(311)和所述第二连接板(312)连接并形成用于引导所述第一变形件(31)沿Y向弯折变形的第一变形引导部(313),所述第一连接板(311)与所述吸能板(1),所述第二连接板(31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形件(31)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凸筋(314),所述第一凸筋(314)沿Z向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变形件(32)包括第三连接板(321)和第四连接板(322),所述第三连接板(321)和所述第四连接板(322)连接并形成用于引导所述第二变形件(32)沿X向弯折变形的第二变形引导部(323),所述第三连接板(321)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1),所述第四连接板(322)连接所述吸能板(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板(321)的Y向宽度大于所述第四连接板(322)的Y向宽度,且所述第四连接板(322)朝远离所述第三连接板(321)方向的Y向宽度逐渐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变形件(33),所述第三变形件(33)沿X向布置,所述第三变形件(33)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1)和所述吸能板(1);
所述第三变形件(33)包括第一板体(331)、第二板体(332)和第三板体(333),所述第一板体(331)和所述第三板体(333)平行,所述第二板体(332)连接所述第一板体(331)和所述第三板体(333),且所述第二板体(332)倾斜于所述第一板体(331)以及所述第三板体(333)设置,所述第一板体(331)连接所述吸能板(1),所述第三板体(333)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安装机盖锁的安装支架(4),所述安装支架(4)连接所述第二变形件(32)、所述第三变形件(33)以及所述第一连接件(21),所述安装支架(4)、所述第二变形件(32)和所述第三变形件(33)之间形成吸能缓冲空间(4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4)包括第一安装板(41)、第二安装板(42)、第三安装板(43)和第五连接板(44);
所述第一安装板(41)与所述第二安装板(42)连接,所述第五连接板(44)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42)和所述第三安装板(43),所述第一安装板(41)与所述第三板体(333)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板(41)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机盖锁的安装部(411),第二安装板(4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1),所述第三安装板(43)连接所述第二变形件(32)。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2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变形件(32),所述第二连接件(22)的第二端朝远离所述第二变形件(32)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件(22)倾斜于所述第二变形件(32)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件(22)与所述第二变形件(32)之间形成变形空间。
CN202321304043.XU 2023-05-25 2023-05-25 一种吸能系统 Active CN2197069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04043.XU CN219706918U (zh) 2023-05-25 2023-05-25 一种吸能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04043.XU CN219706918U (zh) 2023-05-25 2023-05-25 一种吸能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06918U true CN219706918U (zh) 2023-09-19

Family

ID=88014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04043.XU Active CN219706918U (zh) 2023-05-25 2023-05-25 一种吸能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069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18828B1 (ko) 차량용 금속제 업소버, 차량용 범퍼 시스템, 자동차 범퍼용 업소버 및 자동차 범퍼 시스템
US9120444B2 (en) Impact absorbing device for vehicle
CN108016506B (zh) 车辆机舱总成
US8651559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CN108791167B (zh) 一种用于安装在电动汽车上的充电支架及车体
JP2005306161A (ja) バンパ装置
CN205059737U (zh) 一种汽车底盘全框式前托架
CN201343009Y (zh) 车辆行人保护装置
CN219706918U (zh) 一种吸能系统
CN111959614A (zh) 溃缩吸能盒及仪表板横梁的前围支架
CN203318330U (zh) 一种客车前碰吸能机构
CN212172147U (zh) 前防撞梁组件、吸能板和车辆
CN212500249U (zh) 一种货车的后部防护装置
CN212148755U (zh) 有利于行人保护的发动机盖及车辆
CN210526649U (zh) 一种防撞吸能结构
KR20050112342A (ko) 차량의 크래쉬 박스
CN109292006B (zh) 汽车翼子板安装装置
CN211107144U (zh) 前大灯支架及车辆
CN114274903B (zh) 汽车的外装结构及汽车
CN221138000U (zh) 行人保护总成以及车辆
CN110816463B (zh) 用于车辆的通风格栅固定支架及车辆
CN221498200U (zh) 翼子板组件和车辆
CN114347934B (zh) 防撞梁、车身结构以及车辆
CN213473039U (zh) 前碰保护装置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2765838U (zh) 一种座椅横梁缓冲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