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后对接式活检装置,便于手柄与活检针组件的连接和拆卸,利于提高握持舒适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前后对接式活检装置,包括:
活检针组件以及连接在活检针组件后方的手柄;
所述活检针组件的后端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手柄的前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配合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可拆地连接;
所述活检针组件的后端设置有用于传递旋转动力的第一传动部件,所述手柄的前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传动部件配合的第二传动部件,所述第二传动部件用于输出手柄的旋转动力,当活检针组件与手柄连接时,所述第一传动部件与第二传动部件结合并传递扭矩。
可选地,所述第一传动部件与第二传动部件沿活检针组件的轴向插接配合,所述第一传动部件与第二传动部件之间具有相配合的扭矩传递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传动部件和第二传动部件中,其中一个为带有扭矩传递结构的传动轴,另一个为带有扭矩传递结构的传动套,所述传动轴插入所述传动套中。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卡接。
可选地,所述活检针组件具有第一外壳,所述手柄具有第二外壳,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在第一外壳上,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在第二外壳上,且所述第一外壳的后部与第二外壳的前部套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能够沿手柄径向活动的弹性臂以及设置在弹性臂上的卡头,所述第二连接部为开设在所述第二外壳前部的卡槽,当活检针组件与手柄插接时,所述弹性臂受力而向内收拢,当运动至卡头与卡槽对应时,弹性臂在弹力作用下向外展开,所述卡头卡入卡槽中,限制活检针组件与手柄之间脱离;当按压弹性臂,使其向内收拢至所述卡头退出卡槽后,所述活检针组件与手柄能够分离。
可选地,所述弹性臂或卡头的外侧设置有用于按压操作的凸出部。
可选地,所述第二外壳上开设有用于插接时避让所述凸出部的避让槽,所述避让槽的宽度小于卡槽的宽度,所述避让槽一端与卡槽连通,另一端穿出所述第二外壳的前端面。
可选地,所述卡头的外侧面设置有用连接时导向的导向面。
可选地,所述第二外壳的内壁设置有用于连接时向内挤压所述弹性臂或者卡头的挤压部。
可选地,所述卡槽沿活检针组件周向设置有至少两组,所述卡头与所述卡槽的数量对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活检针组件与手柄形成前后布置方式,活检针组件后端与手柄前端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能够实现装配和拆卸,能够将使用后的活检针组件拆下,手柄经过杀菌消毒等后续处理后可以重复使用;并且活检针组件与手柄装配时,可以通过第一传动部件与第二传动部件实现动力传递,对接方便。前后布置结构,可以单独握持手柄,而不需要同时握持并排布置的手柄的活检针组件,减小了握持部分的径向尺寸,提高握持舒适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本例中以活检装置工作时朝向患者的一端为前方,背离患者的一端为后方。
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例中示例的一种前后对接式活检装置,包括活检针组件1以及与活检针组件1后部相连的手柄2,其中手柄2用于向活检针组件1提供动力,活检针组件1具有穿刺管、切割管等,用于组织取样;其中,活检针组件1后端与所述手柄2前端之间可拆卸地连接,且活检针组件1后端与所述手柄2前端之间设置有扭矩传递结构,用于向活检针组件1传递旋转动力;
具体地,活检针组件1的后端设置有第一连接部11(或者第一传动接口),手柄2的前端设置有与第一连接部11配合的第二连接部21(或者第二传动接口),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21可拆地连接,即活检针组件1与手柄2通过第一连接部11件和第二连接部21件实现连接和拆卸;
其中,活检针组件1的后端设置有用于传递旋转动力的第一传动部件13,手柄2的前端设置有与第一传动部件13配合的第二传动部件23,第二传动部件23用于输出手柄2的旋转动力,第一传动部件13与第二传动部件23能够结合与分离,当活检针组件1与手柄2连接时,第一传动部件13与第二传动部件23结合并传递扭矩,当活检针组件1与手柄2拆卸时,第一传动部件13能够与第二传动部件23分离。
上述结构,活检针组件1与手柄2形成前后布置方式,活检针组件1后端与手柄2前端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能够实现装配和拆卸,能够将使用后的活检针组件1拆下,手柄2经过杀菌消毒等后续处理后可以重复使用;并且活检针组件1与手柄2装配时,可以通过第一传动部件13与第二传动部件23实现动力传递,对接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动部件13与第二传动部件23沿活检针组件1的轴向插接配合,轴向插接便于对中和连接,第一传动部件13与第二传动部件23之间具有相配合的扭矩传递结构,在插接后能够传递旋转动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动部件13和第二传动部件23中,其中一个为带有扭矩传递结构的传动轴,另一个为带有扭矩传递结构的传动套,两者结合时,传动轴插入传动套中;其中扭矩传递结构可以为扁位结构、键槽配合、花键等结构,本例中传动轴截面为六边形,对应的传动套内壁截面为内六边形,即内六角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21卡接,从而能够快速的对接和拆卸。
如图2和图3所示,具体地,活检针组件1具有第一外壳10,手柄2具有第二外壳20,第一连接部11设置在第一外壳10上,第二连接部21设置在第二外壳20上,且第一外壳10的后部与第二外壳20的前部套接,例如第一外壳10的后部伸入第二外壳20的前部,或者第二外壳20的前部伸入第一外壳10的后部,第一外壳10与第二外壳20之间卡接,动力通过第一外壳10内的第一传动部件13与第二外壳20内的第二传动部件23传递。第一外壳10的后部与第二外壳20的前部套接,便于连接时对位和连接后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11包括弹性臂111以及设置在弹性臂111上的卡头112,弹性臂111能够沿手柄2径向活动,弹性臂111前端与第一外壳10连接,后端悬空,为悬臂结构,当弹性臂111外侧受压时能够向内运动,当撤销对弹性臂111的力时,弹性臂111在自身弹力下复位;其中,第二连接部21为开设在第二外壳20前部的卡槽,卡槽与卡头112相适配;当活检针组件1与手柄2插接时,弹性臂111伸入第二外壳20前端内,弹性臂111外侧受压而向内收拢,当运动至卡头112与卡槽对应时,弹性臂111在弹力作用下向外展开,卡头112卡入卡槽中,至少限制活检针组件1与手柄2之间的轴向位移,活检针组件1与手柄2之间连接,无法脱离;当然也可以通过卡头112和卡槽的配合,同时限制活检针组件1与手柄2之间的周向相对运动;当需要将活检针组件1与手柄2拆卸时,按压弹性臂111,使其向内收拢至卡头112退出卡槽,此时反向活检针组件1与手柄2可轴向相对移动,将活检针组件1相对于手柄2向前拔出,两者实现分离。活检针组件1与手柄2连接的过程中,传动轴也插入传动套,实现结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臂111或卡头112的外侧(外表面)设置有用于按压操作的凸出部12,该凸出部12凸出第一外壳10的表面,以利于按压操作,以带动弹性臂111向内移动,例如在插接时,可以按压凸出部12,使弹性臂111向内收拢,便于伸入第二外壳20前端内;在拆卸时,按压弹性臂111的凸出部12,使弹性臂111向内收拢,便于卡头112脱离所述卡槽。凸出部12凸出卡头112和弹性臂111外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外壳20上沿前后方向开设有用于插接时避让凸出部12的避让槽22,避让槽22的宽度(沿第二外壳20周向的尺寸)小于卡槽和卡头112的宽度(沿第二外壳20周向的尺寸),避让槽22后端与卡槽连通,前端穿出第二外壳20的前端面。
如图4至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臂111的根部与第一外壳10连接,所述卡头112位于弹性臂111的自由端,卡子的外侧面设置有用连接时导向的导向面113,该导向面113为前高后低的倾斜面,利于卡子和弹性臂111进入第二壳体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外壳20的内壁设置有用于连接时向内挤压所述弹性臂111或者卡头112的挤压部24,该结构在活检针组件1与手柄2连接时,可以不按压凸出部12;即在连接过程中,弹性臂111插入第二外壳20后,由于挤压部24对应卡头112或者弹性臂111的挤压作用,使得弹性臂111和卡头112向内收,当活检针组件1与手柄2沿轴向移动至卡头112与卡槽对应时,在弹性臂111的回复弹力作用下,弹性臂111向外展开,卡头112落入卡槽中;在拆卸时,再按压凸出部12。
在一些实施例中,挤压部24设置在卡槽后侧,且靠近卡槽的位置,在活检针组件1与手柄2插接时,当卡头112即将运动至与卡槽对应时,挤压部24才向内挤压卡头112,便于弹性臂111的回复;本例中,挤压部24位于卡槽前端的两侧;挤压部24向内凸出第二外壳20内壁,在卡头112落入卡槽后,可通过挤压部24加强对卡头112的轴向限制。
在另一实施例中,挤压部24上也设置有倾斜或者弧形的导向结构241,以便卡头112顺利通过。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槽沿活检针组件1周向设置有至少两组,弹性臂111、卡头112分别与卡槽的数量对应。本例中相对设置有两组弹性臂111和卡头112,对应的卡槽也为两组,便于操作;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为多组。
在另一实施例中,卡槽可设置在活检针组件上,对应的弹性臂和卡头设置在手柄上。
本实施例,活检针组件与手柄形成前后布置方式,活检针组件后端与手柄前端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能够实现装配和拆卸,能够将使用后的活检针组件拆下,手柄经过杀菌消毒等后续处理后可以重复使用;并且活检针组件与手柄装配时,可以通过第一传动部件与第二传动部件实现动力传递,对接方便。这种前后布置结构,可以单独握持手柄,而不需要同时握持并排布置的手柄的活检针组件,减小了握持部分的径向尺寸,提高握持舒适性;
通过弹性臂、卡头和卡槽配合,能够便捷的安装和拆卸;通过传动轴和传动套配合,便于插接及传递扭矩;在卡头上设置倾斜导向面,在第二外壳内壁设置对卡头挤压的挤压部及其导向结构,在对接过程中自适应地插接,不需要按压弹性臂或者卡头,操作方便,在拆卸时需通过凸出部按压卡头或者弹性臂,使其向内运动后解锁,通过弹性臂的回复弹力保证连接状态的稳定性。
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