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94468U - 围堰水密实验工装 - Google Patents

围堰水密实验工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94468U
CN219694468U CN202321249187.XU CN202321249187U CN219694468U CN 219694468 U CN219694468 U CN 219694468U CN 202321249187 U CN202321249187 U CN 202321249187U CN 219694468 U CN219694468 U CN 2196944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fferdam
wall
bearing plate
diversion trench
collecting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4918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金钢
鞠晓锋
蒋平安
彭明亮
沈卫东
雷体平
陈澄
张云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CIMC Enric Investment Holdings Shenzhen Co Ltd
Nantong CIMC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CIMC Enric Investment Holdings Shenzhen Co Ltd
Nantong CIMC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CIMC Enric Investment Holdings Shenzhen Co Ltd, Nantong CIMC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4918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944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944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944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Examining Or Testing Airtightnes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围堰水密实验工装,属于核电设备实验领域。其包括基座和外导件。基座包括水平设置的承载板,承载板用于承载围堰,并将围堰的底部开口密封。外导件包括本体、导流槽和收集管,本体设置在承载板上,本体与承载板围合形成容置腔。将围堰设置在容置腔中,使外导件的本体抵接在围堰的外壁上。导流槽设置在本体上,导流槽环绕在围堰的外侧,使围堰内的实验介质泄露后沿围堰的外壁流入到导流槽中,再通过设置在导流槽底部的收集管流出收集,并对泄露的实验介质收集测量,进而确定该围堰的泄露量。

Description

围堰水密实验工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核电设备实验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围堰水密实验工装。
背景技术
核电厂辅助厂房用围堰设备,用于发生水淹事故时,围堰将房间围绕,防止房间内的水通过楼板开孔进入隔壁房间。一般围堰由多块围堰板和底部基板构成,在围堰板与基板的连接面或围堰板自身连接面容易泄露,导致围堰内部的介质流出。因此,围堰设备在工厂制造完成后,需进行水密性试验用以验证围堰是否泄露。
目前,工厂对围堰设备进行水密性试验,基本均采用一次性试验工装不利于重复使用,并且只能确定是否泄漏不能确定具体的泄漏量是否满足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解决传统的围堰水密性实验不能确定泄露量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围堰水密实验工装,用于围堰的泄露量测量,包括:基座,包括水平设置的承载板,所述承载板用于承载所述围堰,并将所述围堰的底部开口密封;外导件,包括本体、导流槽和收集管,所述本体设置在所述承载板上,所述本体与所述承载板围合形成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用于容置所述围堰,使所述本体抵接在所述围堰的外壁上;所述导流槽设置在所述本体上,所述导流槽环绕在所述围堰的外侧,使所述围堰内的实验介质泄露后沿围堰的外壁流入到所述导流槽中;所述收集管设置在所述导流槽底壁,并将所述导流槽的底壁和所述承载板贯通,使所述导流槽中的实验介质通过所述收集管流出。
可选地,包括内封件,所述内封件设置在所述承载板上,所述内封件与所述外导件间隔设置,所述外导件和所述内封件之间的间隔形成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用于安装所述围堰,使所述内封件环绕在所述围堰的内侧,并与所述围堰的内壁相抵接,所述外导件环绕在所述围堰的外侧,并与所述围堰的外壁相抵接。
可选地,还包括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设置在所述外导件与所述围堰的外壁之间,将所述外导件与所述围堰外壁的缝隙密封;所述第二密封件设置在所述内封件与所述围堰的内壁之间,将所述内封件与所述围堰的内壁之间的缝隙密封。
可选地,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二密封件不与所述围堰上任何的泄露点接触。
可选地,所述内封件和所述外导件的高度不超过所述围堰上的任一泄露点的高度。
可选地,所述外导件的高度低于所述围堰上最低的泄露点的高度。
可选地,所述围堰包括基板和围堰板,所述围堰板与所述基板之间连接形成泄露面,所述内封件的高度与所述泄露面高度相同。
可选地,所述收集管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柱状结构,所述收集管一端固定在所述导流槽的底壁上,另一端贯穿所述外导件和所述承载板,使所述导流槽与所述收集管连通。
可选地,所述导流槽倾斜设置所述本体上,所述收集管位于所述导流槽的底壁的最低点。
可选地,所述基座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承载板的底部,用于支撑所述承载板。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围堰水密实验工装,包括基座和外导件。基座包括水平设置的承载板,承载板用于承载围堰,并将围堰的底部开口密封。外导件包括本体、导流槽和收集管,本体设置在承载板上,本体与承载板围合形成容置腔。将围堰设置在容置腔中,使外导件的本体抵接在围堰的外壁上。导流槽设置在本体上,导流槽环绕在围堰的外侧,使围堰内的实验介质泄露后沿围堰的外壁流入到导流槽中,再通过设置在导流槽底部的收集管流出收集,并对泄露的实验介质收集测量,进而确定该围堰的泄露量。
附图说明
图1为围堰水密实验工装与围堰的连接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围堰水密实验工装与围堰连接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围堰水密实验工装的外导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围堰水密实验工装的内封件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0、围堰;110、围堰板;120、基板;130、垫片;140、连接螺栓;200、围堰水密实验工装;210、基座;211、承载板;212、支架;220、外导件;221、本体;222、导流槽;223、收集管;230、内封件;240、第一密封件;250、第二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当这些元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元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围堰水密实验工装200,通过将围堰100安装在围堰水密实验工装200内,对围堰100内容置的实验介质的泄露量进行测量。
请参阅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围堰100,包括围堰板110、基板120和垫片130。正常使用时,基板120焊接在现场对应的预埋件上,形成一个矩形框,在基板120的上表面放置垫片130,然后将围堰板110通过连接螺栓140连接在基板120上。并且,围堰板110与围堰板110之间的连接面之间也设置有垫片130,然后两块围堰板110也通过连接螺栓140连接。使围堰板110与基板120共同合围形成一个上下开口的方型结构,其内部可以容置核泄漏废水,来防止核电厂一个房间的废水不会对另一个房间造成影响。
在使用过程中,基板120与围堰板110或围堰板110之间的连接面会具有缝隙,会产生一定的介质泄露。而为了对围堰100的泄露面的泄露量进行测量,来测试生产的围堰100是否合格,而设计了围堰水密实验工装200。
需要理解的是,围堰水密实验工装200不止可以测量上述的围堰100,也可以对其他类型的围堰100的水密性进行测量。
请参阅图1至图5,一种围堰水密实验工装200包括基座210和外导件220。外导件220在基座210上形成一个容置腔,将围堰100设置在容置腔内,使围堰100泄露的实验介质可流入到外导件220中,进行收集测量。
具体的,基座210包括水平设置的承载板211,承载板211用于承载围堰100,并将围堰100的底部开口密封。
外导件220包括本体221、导流槽222和收集管223。本体221设置在承载板211上,本体221与承载板211围合形成容置腔。容置腔用于容置围堰100,并使本体221抵接在围堰100的外壁上。
导流槽222设置在本体221上,导流槽222环绕在围堰100的外侧,使围堰100内的实验介质泄露后沿围堰100的外壁流入到导流槽222中。收集管223设置在导流槽222底壁,并将导流槽222的底壁和承载板211贯通,使导流槽222中的实验介质通过所述收集管223流出。
通过将外导件220环绕在围堰100的外壁,且与围堰100的外壁相抵接,使围堰100上泄露的实验介质可以流入到外导件220的导流槽222中,并在导流槽222中设有一个收集管223,使导流槽222中的实验介质可以被收集进行测量,从而计算出围堰100的泄露量,判断围堰100是否能满足设计的需求。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外导件220由截面呈“凹”型的四块钢板组成,钢板内部为导流槽222。外导件220的底部与承载板211焊接,以固定在承载板211上。四块钢板围合使导流槽222围合形成一个回路,该回路位于围堰100的外侧面上,使围堰100上任一侧上的泄露点上泄露的实验介质均可汇集到导流槽222中。
需要理解的是,外导件220的围合形状可以根据围堰100的截面形状进行调整。如果需要测量的围堰100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则外导件220在承载板211上围合的容置腔的截面也为圆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座210还包括支架212,支架212设置在承载板211的底部,用于支撑承载板211。承载板211与支架212的顶部焊接,使承载板211位于一定的高度,方便施工人员在承载板211上的施工。
在一些实施例中,收集管223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柱状结构,收集管223一端固定在导流槽222的底壁上,另一端贯穿外导件220和承载板211,使导流槽222与收集管223连通。
收集管223将导流槽222的底壁和承载板211贯穿,使导流槽222中的实验介质可以直接流入到测量烧杯或量筒中,直接对泄露量进行测算,不用再对导流槽222中的实验介质进行转移。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槽222倾斜设置本体221上,收集管223位于导流槽222的底壁的最低点。将收集管223设置在导流槽222的底壁的最低点,可以使导流槽222中的实验介质完全流出,增加测量的准确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围堰水密实验工装200还包括内封件230。内封件230与外导件220间隔设置,外导件220和内封件230之间的间隔形成安装槽,安装槽用于安装围堰100。当围堰100位于安装槽内时,内封件230环绕在围堰100的内侧,并与围堰100的内壁相抵接,外导件220环绕在围堰100的外侧,并与围堰100的外壁相抵接。
具体的,内封件230与外导件220相对设置在承载板211上,内封件230与外导件220的相对间隔设置,使该间隔形成与围堰100匹配的安装槽,该安装槽呈回字型。当围堰100安装在安装槽内时,内封件230的外壁抵接在围堰100的内壁,将围堰100与承载板211之间的间隙密封,防止围堰100内部的实验介质从围堰100与承载板211之间的缝隙流出。
本实施例中的内封件230呈L型,一端焊接在承载板211上,另一端抵接在围堰100的内壁上,该形状的内封件230可以将承载板211与围堰100的缝隙密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围堰水密实验工装200还包括第一密封件240和第二密封件250。第一密封件240设置在外导件220与围堰100的外壁之间,将外导件220与围堰100外壁的缝隙密封。第二密封件250设置在内封件230与围堰100的内壁之间,将内封件230与围堰100的内壁之间的缝隙密封。
第一密封件240设置在外导件220与围堰100的外壁之间,将外导件220与围堰100的外壁之间的空隙填满,使泄露到围堰100外壁的实验介质能全部进入到外导件220的导流槽222中。而第二密封件250设置在内封件230与围堰100的内壁之间,将内封件230与围堰100的内壁封闭,防止围堰100内的实验介质沿该处缝隙,后经围堰100与承载板211的底部流出,增加了装置的密封性。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密封件240和第二密封件250均为密封胶,可以有效的对缝隙进行密封,当然,密封件也可以由其他防水材料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240和第二密封件250不与围堰100上任何的泄露点接触。
第一密封件240与第二密封件250不与任何围堰100上的泄露点接触可以增加的围堰100的泄露量的准确性,防止密封件对围堰100的泄露量进行干扰。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封件230和外导件220的高度不超过围堰100上的任一泄露点的高度。
具体的,围堰板110和基板120之间的连接面为围堰板110上最低的泄露面,该泄露面与承载板211平行。外导件220和内封件230的的高度低于围堰100上最低的泄露点的高度,即内封件230和外导件220的高度不超过本实施例中围堰100的基板120的高度。且第一密封件240与第二密封件250也不与围堰板110以基板120之间的连接平面相交,以保证泄露量的准确侧量。
进一步,外导件220的高度低于围堰100上最低的泄露点的高度。内封件230的高度与围堰板110与基板120的连接处形成的泄露面高度相同。
具体而言,外导件220的高度低于围堰100上最低的泄露点的高度,即外导件220的高度低于基板120的高度,使基板120与围堰板110之间的连接面上泄露的实验介质可以顺利的进入到外导件220的导流槽222中。而内封件230与围堰100的基板120的高度相同,内封件230完全抵接在基板120的内的内侧面,将基板120的内侧面上完全覆盖,使基板120不与围堰100内的实验介质接触,防止实验介质对基板120的污染。
围堰水密实验工装200的使用过程:
S1.在基板120与围堰板110的连接平面放置垫片130,并通过连接螺栓140将基板120与围堰板110连接形成一个上下开口的柱状结构。将围堰100安装在外导件220和内封件230之间的安装槽中,然后,将第一密封件240和第二密封件250分别设置外导件220和内封件230与围堰100之间的间隙。此时,内封件230将基板120的内侧面封闭,外导件220抵接在基板120的外侧面上。
S2.向围堰100内注入实验介质,然后将量筒置于收集管223的下方,围堰100上的泄露的实验介质可沿围堰100的外壁进入到导流槽222中,再汇集于收集管223下的量筒中,读取量筒内的数据,判断围堰100泄露量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是否满足生产要求。
S3.在一个围堰100测试完成后,先将第一密封件240和第二密封件250拆除,然后将围堰100吊装拆除,然后重复上述步骤,对第二个围堰100的泄露量进行测量。
综上,本申请通过将导流槽222设置在外导件220的本体221上,使导流槽222环绕在围堰100的外侧,围堰100内的实验介质泄露后沿围堰100的外壁流入到导流槽222中,再通过设置在导流槽222底部的收集管223流出收集,并对泄露的实验介质收集测量,进而确定该围堰100的泄露量。其可以快速对围堰100进行测量,并监测各个密封面的泄露情况。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围堰水密实验工装,用于围堰的泄露量测量,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包括水平设置的承载板,所述承载板用于承载所述围堰,并将所述围堰的底部开口密封;
外导件,包括本体、导流槽和收集管,所述本体设置在所述承载板上,所述本体与所述承载板围合形成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用于容置所述围堰,使所述本体抵接在所述围堰的外壁上;所述导流槽设置在所述本体上,所述导流槽环绕在所述围堰的外侧,使所述围堰内的实验介质泄露后沿围堰的外壁流入到所述导流槽中;所述收集管设置在所述导流槽底壁,并将所述导流槽的底壁和所述承载板贯通,使所述导流槽中的实验介质通过所述收集管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围堰水密实验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封件,所述内封件设置在所述承载板上,所述内封件与所述外导件间隔设置,所述外导件和所述内封件之间的间隔形成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用于安装所述围堰,使所述内封件环绕在所述围堰的内侧,并与所述围堰的内壁相抵接,所述外导件环绕在所述围堰的外侧,并与所述围堰的外壁相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围堰水密实验工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设置在所述外导件与所述围堰的外壁之间,将所述外导件与所述围堰外壁的缝隙密封;所述第二密封件设置在所述内封件与所述围堰的内壁之间,将所述内封件与所述围堰的内壁之间的缝隙密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围堰水密实验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二密封件不与所述围堰上任何的泄露点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围堰水密实验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封件和所述外导件的高度不超过所述围堰上的任一泄露点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围堰水密实验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件的高度低于所述围堰上最低的泄露点的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围堰水密实验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堰包括基板和围堰板,所述围堰板与所述基板之间连接形成泄露面,所述内封件的高度与所述泄露面高度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围堰水密实验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管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柱状结构,所述收集管一端固定在所述导流槽的底壁上,另一端贯穿所述外导件和所述承载板,使所述导流槽与所述收集管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围堰水密实验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槽倾斜设置所述本体上,所述收集管位于所述导流槽的底壁的最低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围堰水密实验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承载板的底部,用于支撑所述承载板。
CN202321249187.XU 2023-05-22 2023-05-22 围堰水密实验工装 Active CN2196944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49187.XU CN219694468U (zh) 2023-05-22 2023-05-22 围堰水密实验工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49187.XU CN219694468U (zh) 2023-05-22 2023-05-22 围堰水密实验工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94468U true CN219694468U (zh) 2023-09-15

Family

ID=879703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49187.XU Active CN219694468U (zh) 2023-05-22 2023-05-22 围堰水密实验工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944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30336B (zh) 研究酸性气井特殊螺纹接头扭矩台肩面腐蚀损伤的装置
CN212340562U (zh) 可检测漏水位置的盾构隧道管片接缝防水试验装置
CN219694468U (zh) 围堰水密实验工装
CN113898412A (zh) 一种基于地铁水平冻结的冻胀力监测方法
CN211785427U (zh) 一种ph计检定仪智能检定装置
CN219200722U (zh) 一种盐融式基坑渗漏水监测装置
CN113155087B (zh) 一种基于bim的基坑及其周边地层的沉降监测装置
CN214668449U (zh) 一种路面渗水仪的比对试验装置
CN114086186A (zh) 一种管道保护效果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210464819U (zh) 一种电解槽隔膜检测装置
CN212303095U (zh) 一种水下动压传感器安装装置
CN211855756U (zh) 一种汽车配件研发用气密性快速检测设备
CN218066904U (zh) 一种膜电极测试装置
CN212110506U (zh) 一种市政管线闭水试验装置
CN219179166U (zh) 一种塑性混凝土实体渗透系数测试装置
CN217464105U (zh) 一种具有高泄漏监测精度的长距离输水管道
CN211714143U (zh) 一种地沟结构
CN212458775U (zh) 一种对焊端阀门内漏检测工装
CN218177287U (zh) 煤层顶板压力测定装置
CN215448130U (zh) 一种发电厂高低压加热器液位开关校验装置
CN216207182U (zh) 一种聚氨酯膨胀力测试装置
CN215165850U (zh) 一种带有超声波水位计的窨井盖
CN218297127U (zh) 一种高精度地基沉降监测装置
CN113405613B (zh) 曝气滴灌系统气液两相流体积流量值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KR20150114192A (ko) 고무확장조인트에 대한 내압성능 시험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