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92334U - 一种多通阀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通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92334U
CN219692334U CN202321016343.8U CN202321016343U CN219692334U CN 219692334 U CN219692334 U CN 219692334U CN 202321016343 U CN202321016343 U CN 202321016343U CN 219692334 U CN219692334 U CN 2196923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flow
layer
way valve
channe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1634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den Huayu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den Huayu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den Huayu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den Huayu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1634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923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923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923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量控制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多通阀,包括阀体以及阀芯,阀体上开设有流道口,阀芯上具有与流道口相匹配的导流凹腔,其中两个导流凹腔连通形成一条流体通道,阀芯设置有第一层流道和第二层流道,流体通道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以及第三通道,第一通道为水平相邻的两个导流凹腔连通形成,第二通道为水平相隔的两个导流凹腔连通形成,第三通道为竖直相邻的两个导流凹腔连通形成;第一层流道和第二层流道分别至少具有一条第一通道,第一层流道具有一条第二通道,第一层流道和第二层流道之间具有两条第三通道。该多通阀结构通过对阀芯结构进行改进,可以实现对多个阀门进行控制,结构简单且成本低。

Description

一种多通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量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通阀。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包括有电池热管理系统、电机电控热管理系统。温度的高低对电池工作放电的效率有着重要影响,低温时电池放电深度较浅,且长时间在低温下工作会造成电池的寿命缩短;电机及电控系统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热量,如不及时控制,会影响电机输出功率及控制系统稳定性,严重时会导致停车。
传统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电机热管理的控制系统,是依靠多个电子阀分别来控制热管理系统中的各条介质流通通道,并使各条通道保持串联或者并联,使热管理系统实现各自单独的流通回路或调整形成一条流通回路。传统热管理系统涉及多个电子阀,导致控制管路以及介质流道通道较为复杂且成本昂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通阀,以解决现有的热管理系统控制需要多个电子阀,导致控制管路及介质流通通道复杂及成本高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通阀,包括阀体以及阀芯,所述阀体具有容纳腔,所述阀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阀体上开设有多个流道口,所述阀芯上具有多个与所述流道口相匹配的导流凹腔,其中两个所述导流凹腔相互连通形成一条流体通道;
所述流道口配置有六个,六个所述流道口沿所述阀芯的轴向均匀分布为两排;所述阀芯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层流道和第二层流道,所述流体通道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以及第三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为水平相邻的两个所述导流凹腔相互连通形成,所述第二通道为水平相隔的两个所述导流凹腔相互连通形成,所述第三通道为竖直相邻的两个所述导流凹腔相互连通形成;
所述第一层流道和所述第二层流道分别至少具有一条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一层流道具有一条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一层流道和所述第二层流道之间具有两条所述第三通道。
作为多通阀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流体通道还包括第四通道,所述第四通道为相对的两个所述导流凹腔相互连通形成,所述第一层流道和所述第二层流道之间具有一条所述第四通道。
作为多通阀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层流道具有一条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层流道具有两条所述第一通道,且所述第一层流道的所述第一通道位于所述第二层流道的其中一条所述第一通道的正上方。
作为多通阀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层流道的所述第二通道位于所述第二层流道的另一条所述第一通道的正上方。
作为多通阀的优选技术方案,两条所述第三通道相邻。
作为多通阀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通道及所述第四通道分别与两条所述第三通道相邻。
作为多通阀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多通阀配置有五种不同的工作模式,五种所述工作模式由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以及所述第四通道排列组合形成,且每种所述工作模式下均具有两条所述流体通道,通过转动所述阀芯来进行所述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
作为多通阀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阀芯包括内轴、纵向隔板、横向隔板以及弧形隔板,所述内轴沿所述阀芯的轴向延伸,所述纵向隔板由所述内轴的外周向外伸出,并沿所述阀芯的轴向和径向延伸;所述横向隔板由所述内轴的外周向外伸出,并沿所述阀芯的横断方向和径向延伸;所述内轴、所述横向隔板及所述纵向隔板共同围成扇形空间,所述弧形隔板设置于所述扇形空间内,所述弧形隔板将所述扇形空间分隔为靠近所述内轴的内腔,以及远离所述内轴的所述导流凹腔。
作为多通阀的优选技术方案,水平相隔两个所述导流凹腔与所述内腔相连通形成所述第二通道,位于中间位置的所述导流凹腔的两个所述纵向隔板为所述第二通道的侧壁,且两个所述纵向隔板的延伸面相交于所述第二通道内。
作为多通阀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多通阀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置于所述阀体与所述阀芯之间,所述密封件上开设有与所述流道口相匹配的流通孔,所述流通孔开设有六个,六个所述流通孔与六个所述流道口一一对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通阀,包括阀体以及阀芯,阀体具有容纳腔,阀芯可转动地设置于容纳腔内,阀体上开设有六个流道口,六个流道口沿阀芯的轴向均匀分布为两排;阀芯上具有多个与流道口相匹配的导流凹腔,其中两个导流凹腔相互连通形成一条流体通道;阀芯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层流道和第二层流道,流体通道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以及第三通道,第一通道为水平相邻的两个导流凹腔相互连通形成,第二通道为水平相隔的两个导流凹腔相互连通形成,第三通道为竖直相邻的两个导流凹腔相互连通形成;第一层流道和第二层流道分别至少具有一条第一通道,第一层流道具有一条第二通道,第一层流道和第二层流道之间具有两条第三通道。该多通阀的阀芯设置有两层流道,通过对阀芯结构进行设计,使得该多通阀具有多条不同的流通通道,满足多通阀对多个阀门进行控制,且整体结构简单且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通阀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阀芯的正视示意图;
图3是图2中C-C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图2中B-B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阀芯的第一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阀芯的第二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阀芯的第三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阀体;100、容纳腔;11、流道口;111、第一流道口;112、第二流道口;113、第三流道口;114、第四流道口;115、第五流道口;116、第六流道口;
2、阀芯;201、第一层流道;202、第二层流道;21、内轴;22、纵向隔板;23、横向隔板;24、弧形隔板;25、内腔;
200、第一通道;300、第二通道;400、第三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通阀,具体包括阀体1以及阀芯2,其中,阀体1具有容纳腔100,阀芯2可转动地设置于容纳腔100内,阀体1上开设有多个流道口11,阀芯2上具有多个与流道口11相匹配的导流凹腔,其中两个导流凹腔相互连通形成一条流体通道。
具体地,如图1中所示,流道口11配置有六个,六个流道口11沿阀芯2的轴向均匀分布为两排,详细地,第一排的流道口11由左至右分别为第一流道口111、第二流道口112、第三流道口113,第二排的流道口11由左至右分别为第四流道口114、第五流道口115及第六流道口116。具体地,如图1至图3中所示,阀芯2包括内轴21、纵向隔板22、横向隔板23以及弧形隔板24,内轴21沿阀芯2的轴向延伸,纵向隔板22由内轴21的外周向外伸出,并沿阀芯2的轴向和径向延伸;横向隔板23由内轴21的外周向外伸出,并沿阀芯2的横断方向和径向延伸;内轴21、横向隔板23及纵向隔板22共同围成扇形空间,弧形隔板24设置于扇形空间内,弧形隔板24将扇形空间分隔为靠近内轴21的内腔25,以及远离内轴21的导流凹腔。
如图2至图4中所示,详细地,阀芯2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层流道201和第二层流道202;如图5至图7中所示,流体通道包括第一通道200、第二通道300、第三通道400以及第四通道,第一通道200为水平相邻的两个导流凹腔相互连通形成,第二通道300为水平相隔的两个导流凹腔相互连通形成,第三通道400为竖直相邻的两个导流凹腔相互连通形成,第四通道为相对的两个导流凹腔相互连通形成。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层流道201和第二层流道202分别至少具有一条第一通道200,更具体地,第一层流道201具有一条第一通道200,第二层流道202具有两条第一通道200,且第一层流道201的第一通道200位于第二层流道202的其中一条第一通道200的正上方;第一层流道201具有一条第二通道300,且第一层流道201的第二通道300位于第二层流道202的另一条第一通道200的正上方;第一层流道201和第二层流道202之间具有两条第三通道400,且两条第三通道400相邻;第一层流道201和第二层流道202之间具有一条第四通道,第二通道300及第四通道分别与两条第三通道400相邻。
在本实施例中,多通阀配置有五种不同的工作模式,该五种工作模式由第一通道200、第二通道300、第三通道400以及第四通道排列组合形成,且每种工作模式下均具有两条流体通道,通过转动阀芯2来进行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详尽地,五种工作模式的具体情况如下:
A模式,配置有两条第一通道200,详细地,第一流道口111与第二流道口112连通,第四流道口114与第五流道口115连通,第三流道口113及第六流道口116关闭。
B模式,配置有两条第三通道400,详细地,第一流道口111与第四流道口114连通,第二流道口112与第五流道口115连通,第三流道口113及第六流道口116关闭。
C模式,配置有一条第一通道200及一条第三通道400,详细地,第三流道口113与第六流道口116连通,第四流道口114与第五流道口115连通,第一流道口111及第二流道口112关闭。
D模式,配置有一条第二通道300及一条第一通道200,详细地,第一流道口111与第三流道口113连通,第五流道口115与第六流道口116连通,第二流道口112及第四流道口114关闭。
E模式,配置有一条第三通道400及一条第四通道,详细地,第一流道口111与第四流道口114连通,第三流道口113与第五流道口115连通,第二流道口112及第六流道口116关闭。
如图4中所示,优选地,水平相隔两个导流凹腔与内腔25相连通形成第二通道300,位于中间位置的导流凹腔的两个纵向隔板22为第二通道300的侧壁,第二通道300的截面形状是一个扇形,流体沿着第二通道300越往里越窄,流通面积变小,流体的阻力就越大,因此,为了减小第二通道300内部的流通阻力,使两个纵向隔板22的延伸面相交于第二通道300内,这种结构的改动使得第二通道300的流通面积变大,从而降低流体在第二通道300内的流通阻力。
优选地,该多通阀还包括密封件(未在图中示出),密封件设置于阀体1与阀芯2之间,密封件上开设有与流道口11相匹配的流通孔,流通孔开设有六个,六个流通孔与六个流道口11一一对应。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多通阀,包括阀体(1)以及阀芯(2),所述阀体(1)具有容纳腔(100),所述阀芯(2)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容纳腔(100)内,所述阀体(1)上开设有多个流道口(11),所述阀芯(2)上具有多个与所述流道口(11)相匹配的导流凹腔,其中两个所述导流凹腔相互连通形成一条流体通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道口(11)配置有六个,六个所述流道口(11)沿所述阀芯(2)的轴向均匀分布为两排;所述阀芯(2)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层流道(201)和第二层流道(202),所述流体通道包括第一通道(200)、第二通道(300)以及第三通道(400),所述第一通道(200)为水平相邻的两个所述导流凹腔相互连通形成,所述第二通道(300)为水平相隔的两个所述导流凹腔相互连通形成,所述第三通道(400)为竖直相邻的两个所述导流凹腔相互连通形成;
所述第一层流道(201)和所述第二层流道(202)分别至少具有一条所述第一通道(200),所述第一层流道(201)具有一条所述第二通道(300),所述第一层流道(201)和所述第二层流道(202)之间具有两条所述第三通道(4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通道还包括第四通道,所述第四通道为相对的两个所述导流凹腔相互连通形成,所述第一层流道(201)和所述第二层流道(202)之间具有一条所述第四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流道(201)具有一条所述第一通道(200),所述第二层流道(202)具有两条所述第一通道(200),且所述第一层流道(201)的所述第一通道(200)位于所述第二层流道(202)的其中一条所述第一通道(200)的正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流道(201)的所述第二通道(300)位于所述第二层流道(202)的另一条所述第一通道(200)的正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通阀,其特征在于,两条所述第三通道(400)相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多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300)及所述第四通道分别与两条所述第三通道(400)相邻。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通阀配置有五种不同的工作模式,五种所述工作模式由所述第一通道(200)、所述第二通道(300)、所述第三通道(400)以及所述第四通道排列组合形成,且每种所述工作模式下均具有两条所述流体通道,通过转动所述阀芯(2)来进行所述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2)包括内轴(21)、纵向隔板(22)、横向隔板(23)以及弧形隔板(24),所述内轴(21)沿所述阀芯(2)的轴向延伸,所述纵向隔板(22)由所述内轴(21)的外周向外伸出,并沿所述阀芯(2)的轴向和径向延伸;所述横向隔板(23)由所述内轴(21)的外周向外伸出,并沿所述阀芯(2)的横断方向和径向延伸;所述内轴(21)、所述横向隔板(23)及所述纵向隔板(22)共同围成扇形空间,所述弧形隔板(24)设置于所述扇形空间内,所述弧形隔板(24)将所述扇形空间分隔为靠近所述内轴(21)的内腔(25),以及远离所述内轴(21)的所述导流凹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多通阀,其特征在于,水平相隔两个所述导流凹腔与所述内腔(25)相连通形成所述第二通道(300),位于中间位置的所述导流凹腔的两个所述纵向隔板(22)为所述第二通道(300)的侧壁,且两个所述纵向隔板(22)的延伸面相交于所述第二通道(300)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所述的一种多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通阀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置于所述阀体(1)与所述阀芯(2)之间,所述密封件上开设有与所述流道口(11)相匹配的流通孔,所述流通孔开设有六个,六个所述流通孔与六个所述流道口(11)一一对应。
CN202321016343.8U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多通阀 Active CN2196923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16343.8U CN219692334U (zh)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多通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16343.8U CN219692334U (zh)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多通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92334U true CN219692334U (zh) 2023-09-15

Family

ID=879684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16343.8U Active CN219692334U (zh)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多通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923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200823U (zh) 一种汽车热管理模块集成多通阀及流体回路
CN113623430A (zh) 一种汽车热管理模块集成多通阀及流体回路
CN218582335U (zh) 多通道阀、热管理集成模块和车辆
CN115143306B (zh) 十二通阀、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9692334U (zh) 一种多通阀
CN114923003A (zh) 可切换多个通道流通状态的控制阀
CN114043844A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
JP2004079431A5 (zh)
KR20230148362A (ko) 배터리 냉각판 및 배터리 시스템
CN218598871U (zh) 多通阀及热管理系统
CN218769758U (zh) 一种冷却板
CN116557591A (zh) 多通切换阀、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7815063U (zh) 双阀芯结构、多通阀及热管理模块
CN116053504A (zh) 一种多通道分配歧管结构与燃料电池电堆
CN115810831A (zh) 电池冷却装置、新能源车
CN113915379A (zh) 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用水阀
CN116557582A (zh) 多通阀、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2455579U (zh) 换热装置及其调节阀
CN221780053U (zh) 五通比例阀及热管理模块
CN115523326A (zh) 控制阀
CN117146010B (zh) 多通阀
CN216306796U (zh) 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用水阀
CN217355662U (zh) 可切换多个通道流通状态的控制阀
WO2024159580A1 (zh) 控制阀及热管理系统
CN219549684U (zh) 多通阀及热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