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74890U - 能量供给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能量供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74890U
CN219674890U CN202320921067.3U CN202320921067U CN219674890U CN 219674890 U CN219674890 U CN 219674890U CN 202320921067 U CN202320921067 U CN 202320921067U CN 219674890 U CN219674890 U CN 2196748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supply
supply device
heat exchange
hydraulic module
fix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2106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雷
刘燈
汪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O Smith China Water Hea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O Smith China Water Hea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O Smith China Water Hea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AO Smith China Water Hea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2106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748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748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748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ousings, Intake/Discharge, And Installation Of Fluid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量供给装置,其涉及能量供应技术领域,所述能量供给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缺口部;至少部分设置在壳体内的水力模块,所述水力模块包括:换热单元、能与所述换热单元相连通的连接单元,所述连接单元穿设于所述缺口部且与所述壳体之间具有间隔。本申请能够解决壳体易形成冷凝水的问题。

Description

能量供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量供应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量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能量供给装置通过换热单元从而对输入的流体进行降温以生成低温流体并向外供应。在上述过程中,需要向换热单元中输入另外一种低温流体以提供冷量,因此,会存在与换热单元相连接的连接管路或接头连接在能量供给装置的壳体上,以便实现上述需求。但是,这样一来,在向换热单元输入低温流体时,低温流体的冷量会部分通过与换热单元相连接的连接管路或接头向壳体传递,因此,壳体温度下降,进而在壳体上会生成较多的冷凝水,部分冷凝水可能会滴落至能量供给装置内部,长久下来易造成能量供给装置内部各种零部件的腐蚀损坏,其它部分冷凝水可能会通过壳体外滴落至能量供给装置安装处周围的物件或地面上,这样会大大降低用户的体验感。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能量供给装置,其能够解决壳体易形成冷凝水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能量供给装置,所述能量供给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缺口部;
至少部分设置在壳体内的水力模块,所述水力模块包括:换热单元、能与所述换热单元相连通的连接单元,所述连接单元穿设于所述缺口部且与所述壳体之间具有间隔。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顶板,所述顶板上形成有所述缺口部。
优选地,所述水力模块包括:固定板,所述连接单元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固定板位于所述缺口部处,所述固定板与所述壳体之间具有间隔。
优选地,所述水力模块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的将收集的水导流向所述固定板上表面的第一接水件。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顶板,所述顶板上形成有所述缺口部;所述固定板的上表面高于所述顶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接水件的边缘向外延伸超出所述固定板的边缘。
优选地,所述水力模块还包括水力模块背板,所述换热单元固定连接在所述水力模块背板上,所述固定板连接在所述水力模块背板上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水件靠近所述水力模块背板的第一区域与所述固定板之间呈密封状态。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水件远离所述水力模块背板的第二区域与所述固定板之间形成有将所述固定板上表面的水向下排出的排水通道。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水件具有内延部、外延部和连接所述内延部和所述外延部的导流部,所述内延部设置在所述固定板的上表面上,所述导流部具有倾斜角度以将收集的水导流向所述固定板上表面,所述外延部向下延伸,所述固定板的边缘具有向下的折边,所述外延部与所述折边之间形成有与所述排水通道相连通的间隙。
优选地,所述顶板形成所述缺口部的边缘具有向下的下凹结构,所述下凹结构接收自所述第一接水件滴落的冷凝水。
优选地,在垂直向下的投影方向上,所述第一接水件的外边缘至少部分超出所述下凹结构的内边缘,所述第一接水件的外边缘位于所述下凹结构的区域内。
优选地,所述水力模块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一接水件下方的第二接水件,所述第二接水件接收所述换热单元产生的冷凝水和/或所述第一接水件排出的冷凝水。
优选地,所述连接单元包括管路接头,所述管路接头穿过所述固定板并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板上。
优选地,所述固定板的内表面设置有保温层。
优选地,所述能量供给装置还包括: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加热模块,所述加热模块至少包括以下之一:燃气加热模块、电加热模块。
优选地,所述能量供给装置还包括:
第一流体驱动装置和第二流体驱动装置,所述加热模块和所述第一流体驱动装置连通形成第一流道,所述换热单元具有能进行热交换的第一换热流道和第二换热流道,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和所述第二流体驱动装置连通形成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流体能与流经所述第二流道的流体进行换热,或,所述第一流道能与所述第二流道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换热单元的第一换热流道用于与热泵外机相连接;所述第二流道的两端用于与末端设备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流道用于与所述末端设备相连接的管路从所述壳体的顶部接出;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用于与热泵外机相连接的管路从所述壳体的顶部接出。
优选地,所述水力模块和所述加热模块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上部的相对两侧,所述壳体内的下部形成有位于所述加热模块和所述水力模块下方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中安装有与所述水力模块和/或所述加热模块相配合使用的配件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显著有益效果:
本申请中能量供给装置的壳体上具有缺口部,因此,壳体内水力模块中与换热单元相连接的连接单元能从缺口部中穿出以便与外部的管路相连接,与此同时,连接单元与所述壳体之间具有间隔,这样连接单元的冷量不易传递给壳体,壳体不会出现大幅降温而因低温产生大量的冷凝水,如此一来,可以避免冷凝水可能滴落至能量供给装置内部,保证能量供给装置内部各种零部件不会被腐蚀损坏,也可以避免冷凝水可能通过壳体外滴落至能量供给装置安装处周围的物件或地面,以提升用户的体验感,同时保证能量供给装置安装处周围的干燥。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能量供给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能量供给装置未显示部分壳体和第一接水件后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单元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单元与具有第一接水件的固定板连接处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接水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单元与具有第一接水件的固定板连接处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下的剖面图;
图8为图7中第一接水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水力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能量供给装置的原理图。
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
1、壳体;11、缺口部;111、下凹结构;12、顶板;2、水力模块;21、换热单元;211、第一换热流道;212、第二换热流道;22、连接单元;23、固定板;231、保温层;24、第一接水件;241、内延部;242、外延部;243、导流部;25、水力模块背板;26、排水通道;27、第二接水件;3、加热模块;31、烟气排放出口;4、第一流体驱动装置;5、第二流体驱动装置;6、第一流道;7、第二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细节。但是,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为了能够解决壳体易形成冷凝水的问题,在本申请中提出了一种能量供给装置,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能量供给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能量供给装置未显示部分壳体和第一接水件后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单元处的放大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能量供给装置可以包括:壳体1,壳体1形成有缺口部11;至少部分设置在壳体1内的水力模块2,水力模块2包括:换热单元21、能与换热单元21相连通的连接单元22,连接单元22穿设于缺口部11且与壳体1之间具有间隔。
本申请中能量供给装置的壳体1上具有缺口部11,因此,壳体1内水力模块2中与换热单元21相连接的连接单元22能从缺口部11中穿出以便与外部的管路相连接,与此同时,连接单元22与壳体1之间具有间隔,这样连接单元22的冷量不易传递给壳体1,壳体1不会出现大幅降温而因低温产生大量的冷凝水,如此一来,可以避免冷凝水可能滴落至能量供给装置内部,保证能量供给装置内部各种零部件不会被腐蚀损坏,也可以避免冷凝水通过壳体1外滴落至能量供给装置安装处周围的物件或地面上,以提升用户的体验感,保证能量供给装置安装处周围的干燥。
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本申请中的能量供给装置,下面将对其做进一步解释和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能量供给装置可以包括:壳体1和至少部分设置在壳体1内的水力模块2。壳体1为整个能量供给装置的外壳,内部用于安装能量供给装置的其它各种部件。壳体1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做任意的适应性调整,在本申请中并不对其做任何限定。作为可行的,壳体1可以包括顶板12、能量供给装置背板、相对设置的左侧板和右侧板以及底板。例如,底板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壳体1可以不具有底板。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能量供给装置的原理图,如图10所示,水力模块2可以用于形成冷流体,并向外输出冷流体,以供末端设备使用,末端设备例如可以是空调的风机盘管、地暖、墙暖等等。作为可行的,水力模块2可以包括:换热单元21、能与换热单元21相连通的连接单元22。换热单元21用于通过连接单元22接收输入的冷媒介质,经过换热将输入的流体降温后形成冷流体再输出,例如可以通过连接单元22输出。作为可行的,换热单元21可以具有能进行热交换的第一换热流道211和第二换热流道212。连接单元22可以是与换热单元21的第一换热流道211至少一端和第二换热流道212的至少一端相连接的连接部件,以将换热流道引出到壳体1外,以便通过管线等与外部其它设备相连接。连接单元22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管路或者一个或多个管路接头等等,在此并不做任何限定。利用连接单元22再配合外部的管线,换热单元21可以与外部其它设备相连接,例如外部其它设备可以是热泵外机,其可以根据需要产生低温或高温的冷媒介质以供给水力模块2的换热单元21。
如图1至图3所示,壳体1上形成有缺口部11,该缺口部11用于供连接单元22穿设出壳体1,缺口部11的形状在本申请中并不做任何限定。缺口部11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例如,连接单元22中的一个或多个管路或接头可以从一个缺口部11中穿出,也可以分别从多个缺口部11中穿出。缺口部11可以位于壳体1的不同位置,例如顶板12、能量供给装置背板、相对设置的左侧板和右侧板以及底板等等。由于连接单元22与壳体1之间具有间隔,连接单元22的冷量不易传递给壳体1,壳体1不会出现大幅降温而因低温产生大量的冷凝水,可避免冷凝水可能滴落至能量供给装置内部,保证能量供给装置内部各种零部件不会被腐蚀损坏,也可避免冷凝水可能通过壳体1外滴落至能量供给装置安装处周围的物件或地面,以提升用户的体验感,保证能量供给装置安装处周围的干爽。
进一步,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顶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3、图5所示,顶板12上形成有缺口部11,以便连接单元22均从壳体1的顶部穿出,使得能量供给装置美观大方,且便于通过管线与末端设备相连接。
如图1至图3所示,为了便于对连接单元22进行固定,水力模块2可以包括:固定板23。连接单元22可以设置在固定板23上,固定板23则位于缺口部11处,固定板23与壳体1之间具有间隔。这样一来,连接单元22的冷量只能够传递给固定板23,固定板23无法进一步将冷量传递给壳体1,仅固定板23上产生冷凝水。作为可行的,连接单元22可以穿设并固定在固定板23上。
作为可行的,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单元与具有第一接水件的固定板连接处的剖面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单元与具有第一接水件的固定板连接处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下的剖面图,如图1至图4和图7所示,水力模块2可以包括:设置在固定板23上的将收集的水导流向固定板23上表面的第一接水件24。第一接水件24环绕设置在固定板23的边缘。由于固定板23上会产生冷凝水,第一接水件24能够将冷凝水进行阻挡使其汇聚导流向固定板23的上表面,不会任意的从固定板23边缘向下滴落。
如图1至图3所示,固定板23的上表面可以高于顶板12的上表面,第一接水件24的边缘向外延伸超出固定板23的边缘。由于高于固定件的连接单元22需要与外部的管线相连接,例如,连接单元22是管路接头时,管路接头穿过固定板23并固定连接在固定板23上。外部管线上的管路接头与连接单元22相连接,外部管线上的管路接头也会产生冷凝水滴落,第一接水件24就可以收集并接收该部分滴落的冷凝水,尽可能的降低该部分滴落的冷凝水滴落至壳体1的顶板12上。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水力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水力模块2可以包括水力模块背板25。换热单元21固定连接在水力模块背板25上,固定板23则可以连接在水力模块背板25上端。固定板23与水力模块背板25可以采用一体化结构,也可以为两个独立的部件通过连接结合在一起。当固定板23与水力模块背板25为一体化结构时,其整体的强度和牢固程度相对较高,加工的效率较高。水力模块2可以通过水力模块背板25安装在能量供给装置背板上。
如图4和图7所示,第一接水件24靠近水力模块背板25的第一区域与固定板23之间呈密封状态,如此一来,固定板23的上表面接收的冷凝水就无法从第一区域排出,避免排出的冷凝水滴落或接触到水力模块背板25上。作为可行的,第一接水件24远离水力模块背板25的第二区域与固定板23之间可以形成有将固定板23上表面的水向下排出的排水通道26。具体而言,第一接水件24与固定板23的上表面相紧贴的端面上具有凹陷部以形成排水通道26,如此可以将第一接水件24的上表面的水排尽。通过这种方式排出固定板23上表面的冷凝水就不会滴落或接触到水力模块背板25上,也不会造成冷凝水通过水力模块背板25再流到能量供给装置背板上,进而冷凝水不会沿着能量供给装置背板流至第二接水件以外,或者能量供给装置安装的墙体上。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接水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接水件24可以具有内延部241、外延部242和连接内延部241和外延部242的导流部243。图8为图7中第一接水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第一接水件24可以具有内延部241、导流部243和外延部242,导流部243连接在内延部241的外周侧,外延部242连接在导流部243的下端面处。
作为可行的,如图6和图8所示,内延部241设置在固定板23的上表面上,与固定板23连接在一起实现固定,例如通过螺钉等进行固定。导流部243具有倾斜角度以将收集的水导流向固定板23上表面。外延部242向下延伸,固定板23的边缘具有向下的折边,外延部242与折边之间形成有与排水通道26相连通的间隙。
如图3和图5所示,顶板12形成缺口部11的边缘可以具有向下的下凹结构111,下凹结构111可以接收自第一接水件24滴落的冷凝水,例如可以接收自排水通道26排出的冷凝水,其可以通过外延部242与折边之间形成的间隙向下滴落。下凹结构111可以一圈环绕在缺口部11的边缘。通过下凹结构111可以使得第一接水件24滴落的冷凝水通过缺口部11继续向下滴落,如此,不会滴落或流至顶板12上表面的其它区域,从而不会从壳体1的外表面流下或滴落。另外一方面,下凹结构111可以有效提高顶板12的强度。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在垂直向下的投影方向上,第一接水件24的外边缘至少部分可以超出下凹结构111的内边缘,第一接水件24的外边缘可以位于下凹结构111的区域内。通过上述结构可以通过第一接水件24遮挡住下凹结构111,使得能量供给装置更加美观,也可以避免物件从上掉落至下凹结构111,进而通过间隙进入能量供给装置内部。
作为可行的,如图4所示,为了尽可能的减少连接单元22的冷量传递给固定板23后,固定板23的内表面产生冷凝水,固定板23的内表面可以设置有保温层231。例如保温层231可以是一层具有一定厚度的隔热棉、泡沫等等。
作为可行的,如图9所示,水力模块可以包括:设置在换热单元21和第一接水件24下方的第二接水件27。第二接水件27接收换热单元21和/或第一接水件24产生的冷凝水。在换热单元21向外输出冷流体时,换热单元21由于温度过低自身外表面也会产生冷凝水,因此需要通过第二接水件27接收换热单元21滴落的冷凝水。同时,第一接水件24产生的冷凝水排出时需要第二接水件27进行收集,后续再通过与第二接水件27相连接排水管统一排放,否则第一接水件24产生的冷凝水排出时还会滴落至能量供给装置内的其它部件上,最终滴落至能量供给装置下方的地面上。
作为可行的,如图2所示,能量供给装置可以包括:至少部分设置在壳体1内的加热模块3。加热模块3可以用于对输入的水进行加热的任一模块,例如,加热模块3至少包括以下之一:燃气加热模块、电加热模块等等。当加热模块3包括燃气加热模块时,燃气加热模块可以具有用于排放燃气燃烧后形成的烟气的烟气排放出口31。作为可行的,烟气排放出口31可以位于顶板12上。
进一步的,如图10所示,能量供给装置可以包括:第一流体驱动装置4和第二流体驱动装置5。加热模块3和第一流体驱动装置4连通形成第一流道6。换热单元21具有能进行热交换的第一换热流道211和第二换热流道212,第二换热流道212和第二流体驱动装置5连通形成第二流道7。第一流道6的流体能与流经第二流道7的流体进行换热,或,第一流道6能与第二流道7相连通。当第一流道6的流体能与流经第二流道7的流体进行换热时,能量供给装置可以包括具有能够进行热交换的第三换热流道和第四换热流道的换热器。第一流道6的流体流经换热器的第三换热流道。例如,自加热模块3输出的流体流经换热器的第三换热流道,或者,第一流道6的两端分别与第三换热流道的两端连通,第二流道7的流体流经换热器的第四换热流道。通过上述方式,加热模块3能够对经过换热单元21换热后的流体进行进一步加热。当然,经过换热单元21加热后的流体也可以不经过加热模块3而向外输出。换热单元21的第一换热流道211的两端用于与热泵外机相连接,例如,通过可以至少部分连接单元22后通过管线与热泵外机相连接,通过热泵外机产生低温或高温的冷媒介质以循环供给水力模块2的换热单元21。第二流道7的两端用于与末端设备相连接,例如,通过可以至少部分连接单元22后通过管线与末端设备相连接。
通常而言,第二流道7用于与末端设备相连接的管路可以从壳体1的顶部接出;亦或者,第一换热流道211用于与热泵外机相连接的管路也可以从壳体1的顶部接出。因此,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顶板12上可以形成有缺口部11。
如图1所示,水力模块2和加热模块3分别设置在壳体1内上部的相对两侧,壳体1内的下部形成有位于加热模块3和水力模块2下方的容纳空间,容纳空间中安装有与水力模块2和/或加热模块3相配合使用的配件单元。配件单元例如可以是第一流体驱动装置4、管路上的控制阀体、对流道内流体进行检测的测量单元等等。进一步的,当加热模块3包括燃气加热模块时,能量供给装置将壁挂炉功能和热泵功能进行了有机结合,加热模块3可以保留壁挂炉提供生活热水的功能。此时,配件单元中可以包括一个生活热水换热器,其用于将经过加热模块3加热的流体与输入的水进行换热以形成生活热水,从而向外输出。该生活热水换热器以及相关的众多零部件都可以设置在容纳空间中。由于上述种种能量供给装置自身的原因以及便于能量供给装置安装在墙上后与热泵外机、末端设备通过管路连接,第二流道7与末端设备相连接的管路优选从壳体1的顶部接出,第一换热流道211用于与热泵外机相连接的管路也优选从壳体1的顶部接出,这样一来壳体1的顶部就容易形成冷凝水,通过本申请可以大幅降低壳体1顶板12因低温产生大量的冷凝水,且可以有效的对固定板23产生的冷凝水进行定向排放,防止其流至第二接水件27以外,或者能量供给装置安装的墙体上。
披露的所有文章和参考资料,包括专利申请和出版物,出于各种目的通过援引结合于此。描述组合的术语“基本由…构成”应该包括所确定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以及实质上没有影响该组合的基本新颖特征的其他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使用术语“包含”或“包括”来描述这里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组合也想到了基本由这些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构成的实施方式。这里通过使用术语“可以”,旨在说明“可以”包括的所描述的任何属性都是可选的。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能够由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来提供。另选地,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可以被分成分离的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用来描述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公开“一”或“一个”并不说为了排除其他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虽然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方式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9)

1.一种能量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供给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缺口部;
至少部分设置在壳体内的水力模块,所述水力模块包括:换热单元、能与所述换热单元相连通的连接单元,所述连接单元穿设于所述缺口部且与所述壳体之间具有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顶板,所述顶板上形成有所述缺口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力模块包括:固定板,所述连接单元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固定板位于所述缺口部处,所述固定板与所述壳体之间具有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量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力模块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的将收集的水导流向所述固定板上表面的第一接水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量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顶板,所述顶板上形成有所述缺口部;所述固定板的上表面高于所述顶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接水件的边缘向外延伸超出所述固定板的边缘。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量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力模块还包括水力模块背板,所述换热单元固定连接在所述水力模块背板上,所述固定板连接在所述水力模块背板上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能量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水件靠近所述水力模块背板的第一区域与所述固定板之间呈密封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能量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水件远离所述水力模块背板的第二区域与所述固定板之间形成有将所述固定板上表面的水向下排出的排水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能量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水件具有内延部、外延部和连接所述内延部和所述外延部的导流部,所述内延部设置在所述固定板的上表面上,所述导流部具有倾斜角度以将收集的水导流向所述固定板上表面,所述外延部向下延伸,所述固定板的边缘具有向下的折边,所述外延部与所述折边之间形成有与所述排水通道相连通的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能量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形成所述缺口部的边缘具有向下的下凹结构,所述下凹结构接收自所述第一接水件滴落的冷凝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能量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垂直向下的投影方向上,所述第一接水件的外边缘至少部分超出所述下凹结构的内边缘,所述第一接水件的外边缘位于所述下凹结构的区域内。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量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力模块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一接水件下方的第二接水件,所述第二接水件接收所述换热单元产生的冷凝水和/或所述第一接水件排出的冷凝水。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量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单元包括管路接头,所述管路接头穿过所述固定板并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板上。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量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的内表面设置有保温层。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量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供给装置还包括: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加热模块,所述加热模块至少包括以下之一:燃气加热模块、电加热模块。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能量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供给装置还包括:
第一流体驱动装置和第二流体驱动装置,所述加热模块和所述第一流体驱动装置连通形成第一流道,所述换热单元具有能进行热交换的第一换热流道和第二换热流道,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和所述第二流体驱动装置连通形成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流体能与流经所述第二流道的流体进行换热,或,所述第一流道能与所述第二流道相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能量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的第一换热流道用于与热泵外机相连接;所述第二流道的两端用于与末端设备相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能量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用于与所述末端设备相连接的管路从所述壳体的顶部接出;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用于与热泵外机相连接的管路从所述壳体的顶部接出。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能量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力模块和所述加热模块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上部的相对两侧,所述壳体内的下部形成有位于所述加热模块和所述水力模块下方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中安装有与所述水力模块和/或所述加热模块相配合使用的配件单元。
CN202320921067.3U 2023-04-21 2023-04-21 能量供给装置 Active CN2196748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21067.3U CN219674890U (zh) 2023-04-21 2023-04-21 能量供给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21067.3U CN219674890U (zh) 2023-04-21 2023-04-21 能量供给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74890U true CN219674890U (zh) 2023-09-12

Family

ID=879269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21067.3U Active CN219674890U (zh) 2023-04-21 2023-04-21 能量供给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748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19722B (zh) 空调系统
WO2008025850A2 (en) An energy system with a heat pump
CN109827274A (zh) 冷热双蓄型房间空调装置
US4513585A (en) Hot water system using a compressor
CN219674890U (zh) 能量供给装置
CN203824158U (zh) 一种多功能地源热泵机组
CN205536293U (zh) 一种集成式多功能节能中央空调系统
CN212777948U (zh) 一种温感式变频热泵装置
CN219713684U (zh) 能量供给装置
CN110671953B (zh) 针对高温热源设备的散热降温系统及散热降温方法
CN210512743U (zh) 一种新型防爆换热器
CN111365901A (zh) 换热装置及空调系统
CN111365900A (zh) 换热装置及空调系统
CN207936598U (zh) 一种带分支管路的冷库一体机除霜水处理系统
CN216522077U (zh) 空调器
CN111540979A (zh) 一种基于新能源充电桩的水冷式集中电池热管理装置
JP2007333270A (ja) ヒートポンプ熱源機
CN217685815U (zh) 空调器
CN219797580U (zh) 一种冷凝器
CN215113342U (zh) 一种空气制水用蒸发器
CN219264615U (zh) 冷热量供给装置
CN219713543U (zh) 空调室外机、空调和家居控制系统
CN218379984U (zh) 恒温除湿装置
CN219019418U (zh) 无风冷却电控箱及洗浴专用热水机组
CN217442017U (zh) 融霜装置及制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