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46102U - 一种俯卧位减压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俯卧位减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46102U
CN219646102U CN202320503935.6U CN202320503935U CN219646102U CN 219646102 U CN219646102 U CN 219646102U CN 202320503935 U CN202320503935 U CN 202320503935U CN 219646102 U CN219646102 U CN 2196461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cave
patient
air bag
shaped air
bag pil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0393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侯凌烨
常鹏环
陈丹丹
黄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kou Peoples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Haikou Peoples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ikou Peoples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Haikou Peoples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232050393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461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461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461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俯卧位减压装置,包括:底垫,定义底垫的头端为上游,定义底垫的尾端为下游;U形气囊枕,U形气囊枕固定在底垫表面的上游端,U形气囊枕的内缘为坡面状,U形气囊枕的两侧分别设有贯通状的凹陷口,U形气囊枕上设有气嘴,用于凹陷口的充放气;第一凹陷区。本装置设置的各凹陷区相对于底垫位置固定,对准患者各突出部位,提高了减压效果,其他区域与底垫上表面抵触,接触面积大,压力分摊均匀,缓解了患者局部过度受压而引起的不适感,U形气囊枕充气程度可调,使患者面部以最佳状态贴合,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且凹陷口设在U形气囊枕的两侧,一方面便于患者口鼻插管即导管的引出,另一方面增加了透气效果,一举两得。

Description

一种俯卧位减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俯卧位减压装置。
背景技术
俯卧位通气是指采取俯卧位的体位方式进行通气的一种方法。这种通气方式有利于靠近背部的肺进行血气交换,改善氧合;可以减少纵隔和心脏对肺的压迫,对心血管也有保护作用;还可以促进痰液排出。在一些医疗诊疗的方案中提出了针对部分重症患者,应当给予规范的俯卧位治疗。
而患者采用俯卧位时,面部额骨处、双肩部、胸前区、膝部,小腿胫骨、生殖器及其他骨隆突出处容易受压,导致皮肤损伤和出现压疮,为了避免该现象,在现有的医疗中,一般会上述受压区域处设置垫块,以缓解受压情况。
由于垫块支撑在患者下方,垫块本身是放置上去的,在支撑的同时患者不可避免有轻微移动,为了保证患者的舒适度,垫块一般采用的是海绵等柔软结构,垫块内部、垫块与患者接触面以及垫块的放置位,都会不可避免会发生相对位移,导致垫块错位,降低了对所需位置的减压效果,同时垫块顶部与患者皮肤接触的面积较小,长时间的挤压易给患者带来不适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俯卧位减压装置,保证了减压位置的精确性,且提高患者俯卧位的舒适度,有效的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俯卧位减压装置,包括:
底垫,定义底垫的头端为上游,定义底垫的尾端为下游;
U形气囊枕,U形气囊枕固定在底垫表面的上游端,U形气囊枕的内缘为坡面状,U形气囊枕的两侧分别设有贯通状的凹陷口,U形气囊枕上设有气嘴,用于凹陷口的充放气;
第一凹陷区,一对第一凹陷区设在底垫表面位于U形气囊枕的下游侧,两第一凹陷区分别与患者肩部位置对应;
第二凹陷区,第二凹陷区设在底垫表面位于第一凹陷区的下游侧,第二凹陷区与患者胸腹部位置对应;
第三凹陷区,第三凹陷区设在底垫表面位于第二凹陷区的下游侧,第三凹陷区与患者生殖器位置对应;
第四凹陷区,一对第四凹陷区设在底垫表面位于第三凹陷区的下游侧,两第四凹陷区与患者膝盖位置对应;
第五凹陷区,一对第五凹陷区设在底垫表面位于第四凹陷区的下游侧,第五凹陷区沿底垫长度方向延伸,第五凹陷区对与第四凹陷区一一对应贯通,第五凹陷区与患者小腿胫骨位置对应。
由此可见,患者通过将面部对应埋入U形气囊枕内,同时患者的双肩对应置入第一凹陷区内,患者的胸腹部对应置入第二凹陷区内,患者的生殖器对应置入第三凹陷区内,患者的膝盖和小腿胫骨分别置入第四凹陷区和第五凹陷区内,患者除上述区域以外的部分抵触支撑在底垫的表面上,通过U形气囊枕、第一凹陷区、第二凹陷区、第三凹陷区、第四凹陷区和第五凹陷区提供让位空间,避免患者面部额骨处、双肩部、胸腹部、膝部、小腿胫骨以及生殖器处易受压的情况,缓解因受压造成皮肤损伤和压疮的情况。本装置中的U形气囊枕、第一凹陷区、第二凹陷区、第三凹陷区、第四凹陷区和第五凹陷区相对于底垫位置固定,对准患者各突出部位,对患者提供限位效果,防止出现错位的情况,提高了减压效果,其他区域与底垫上表面抵触,接触面积大,压力分摊均匀,缓解了患者局部过度受压而引起的不适感,U形气囊枕充气程度可调,使患者面部以最佳状态贴合,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且凹陷口设在U形气囊枕的两侧,一方面便于患者口鼻插管即导管的引出,另一方面增加了透气效果,一举两得。
进一步的,第二凹陷区的内壁上设有和底垫外侧贯通的侧槽。
通过设置侧槽,便于患者胸腹部上设置的导管、插管、引流管和监测管线的引出,保证了各管路的通畅。
进一步的,侧槽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设在底垫上位于第二凹陷区的两侧。
设置有两组侧槽,且分别设置第二凹陷区的两侧,便于管线引出方向的选择,实用性更高。
进一步的,底垫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束缚带和第二束缚带,第一束缚带和第二束缚带之间通过魔术贴对应粘接配合。
将第一束缚带和第二束缚带绕过患者背面并经魔术贴粘连,对患者起到束缚效果,提高患者俯卧位的保持度。
进一步的,第一束缚带间隔设在底垫的一侧,第二束缚带间隔设在底垫的另一侧。
通过第一束缚带和第二束缚带间隔设在底垫的两侧,可对患者不同位置进行束缚,提高了对患者的束缚效果。
进一步的,第一束缚带和第二束缚带采用的是弹性带。
采用弹性带作为第一束缚带和第二束缚带,与魔术贴配合,可对不同体型的患者进行束缚,进一步提升了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底垫上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U形气囊枕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垫;11、第一束缚带;12、第二束缚带;2、U形气囊枕;21、凹陷口;22、气嘴;3、第一凹陷区;4、第二凹陷区;41、侧槽;5、第三凹陷区;6、第四凹陷区;7、第五凹陷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俯卧位减压装置,包括:
底垫1,定义底垫1的头端为上游,定义底垫1的尾端为下游;
U形气囊枕2,U形气囊枕2固定在底垫1表面的上游端,U形气囊枕2的内缘为坡面状,U形气囊枕2的两侧分别设有贯通状的凹陷口21,U形气囊枕2上设有气嘴22,用于凹陷口21的充放气;
第一凹陷区3,一对第一凹陷区3设在底垫1表面位于U形气囊枕2的下游侧,两第一凹陷区3分别与患者肩部位置对应;
第二凹陷区4,第二凹陷区4设在底垫1表面位于第一凹陷区3的下游侧,第二凹陷区4与患者胸腹部位置对应;
第三凹陷区5,第三凹陷区5设在底垫1表面位于第二凹陷区4的下游侧,第三凹陷区5与患者生殖器位置对应;
第四凹陷区6,一对第四凹陷区6设在底垫1表面位于第三凹陷区5的下游侧,两第四凹陷区6与患者膝盖位置对应;
第五凹陷区7,一对第五凹陷区7设在底垫1表面位于第四凹陷区6的下游侧,第五凹陷区7沿底垫1长度方向延伸,第五凹陷区7对与第四凹陷区6一一对应贯通,第五凹陷区7与患者小腿胫骨位置对应。
在患者采用俯卧位时,将本装置垫在病床床板上,调整患者的姿势,使患者的面部对应埋入U形气囊枕2内,同时患者的双肩对应置入第一凹陷区3内,患者的胸腹部对应置入第二凹陷区4内,男性患者的生殖器对应置入第三凹陷区5内,患者的膝盖和小腿胫骨分别置入第四凹陷区6和第五凹陷区7内,患者除上述区域以外的部分抵触支撑在底垫1的表面上,通过U形气囊枕2、第一凹陷区3、第二凹陷区4、第三凹陷区5、第四凹陷区6和第五凹陷区7提供让位空间,避免患者面部额骨处、双肩部、胸腹部、膝部、小腿胫骨以及生殖器处易受压的情况,缓解因受压造成皮肤损伤和压疮的情况。本装置中的U形气囊枕2、第一凹陷区3、第二凹陷区4、第三凹陷区5、第四凹陷区6和第五凹陷区7相对于底垫1位置固定,对准患者各突出部位,提高了减压效果,其他区域与底垫1上表面抵触,接触面积大,压力分摊均匀,缓解了患者局部过度受压而引起的不适感,U形气囊枕2充气程度可调,使患者面部以最佳状态贴合,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且凹陷口21设在U形气囊枕2的两侧,一方面便于患者口鼻插管即导管的引出,另一方面增加了透气效果,一举两得。
具体的,第二凹陷区4的内壁上设有和底垫1外侧贯通的侧槽41。通过设置侧槽41,便于患者胸腹部上设置的导管、插管、引流管和监测管线的引出,保证了各管路的通畅。
具体的,侧槽41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设在底垫1上位于第二凹陷区4的两侧。设置有两组侧槽41,且分别设置第二凹陷区4的两侧,便于管线引出方向的选择,实用性更高。
具体的,底垫1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束缚带11和第二束缚带12,第一束缚带11和第二束缚带12之间通过魔术贴对应粘接配合。将第一束缚带11和第二束缚带12绕过患者背面并经魔术贴粘连,对患者起到束缚效果,提高患者俯卧位的保持度。
具体的,第一束缚带11间隔设在底垫1的一侧,第二束缚带12间隔设在底垫1的另一侧。通过第一束缚带11和第二束缚带12间隔设在底垫1的两侧,可对患者不同位置进行束缚,提高了对患者的束缚效果。
具体的,第一束缚带11和第二束缚带12采用的是弹性带。采用弹性带作为第一束缚带11和第二束缚带12,与魔术贴配合,可对不同体型的患者进行束缚,进一步提升了装置的实用性。
另外本装置中的两第一凹陷区3和第三凹陷区5均通过引槽与第二凹陷区4相通,便于其他导管的引出,例如将患者的导尿管经引槽导入第二凹陷区4内,再经侧槽41引出,避免造成管路挤压堵塞。
以上是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做出若干等同替代或明显变型,而且性能或用途相同,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由所提交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专利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俯卧位减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垫(1),定义所述底垫(1)的头端为上游,定义所述底垫(1)的尾端为下游;
U形气囊枕(2),所述U形气囊枕(2)固定在所述底垫(1)表面的上游端,所述U形气囊枕(2)的内缘为坡面状,所述U形气囊枕(2)的两侧分别设有贯通状的凹陷口(21),所述U形气囊枕(2)上设有气嘴(22),用于所述凹陷口(21)的充放气;
第一凹陷区(3),一对所述第一凹陷区(3)设在所述底垫(1)表面位于所述U形气囊枕(2)的下游侧,两所述第一凹陷区(3)分别与患者肩部位置对应;
第二凹陷区(4),所述第二凹陷区(4)设在所述底垫(1)表面位于所述第一凹陷区(3)的下游侧,所述第二凹陷区(4)与患者胸腹部位置对应;
第三凹陷区(5),所述第三凹陷区(5)设在所述底垫(1)表面位于第二凹陷区(4)的下游侧,所述第三凹陷区(5)与患者生殖器位置对应;
第四凹陷区(6),一对所述第四凹陷区(6)设在所述底垫(1)表面位于所述第三凹陷区(5)的下游侧,两所述第四凹陷区(6)与患者膝盖位置对应;
第五凹陷区(7),一对所述第五凹陷区(7)设在所述底垫(1)表面位于所述第四凹陷区(6)的下游侧,所述第五凹陷区(7)沿所述底垫(1)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五凹陷区(7)对与所述第四凹陷区(6)一一对应贯通,所述第五凹陷区(7)与患者小腿胫骨位置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俯卧位减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凹陷区(4)的内壁上设有和所述底垫(1)外侧贯通的侧槽(4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俯卧位减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槽(41)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设在所述底垫(1)上位于所述第二凹陷区(4)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俯卧位减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垫(1)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束缚带(11)和第二束缚带(12),所述第一束缚带(11)和所述第二束缚带(12)之间通过魔术贴对应粘接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俯卧位减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束缚带(11)间隔设在所述底垫(1)的一侧,所述第二束缚带(12)间隔设在所述底垫(1)的另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俯卧位减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束缚带(11)和所述第二束缚带(12)采用的是弹性带。
CN202320503935.6U 2023-03-15 2023-03-15 一种俯卧位减压装置 Active CN2196461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03935.6U CN219646102U (zh) 2023-03-15 2023-03-15 一种俯卧位减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03935.6U CN219646102U (zh) 2023-03-15 2023-03-15 一种俯卧位减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46102U true CN219646102U (zh) 2023-09-08

Family

ID=878547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03935.6U Active CN219646102U (zh) 2023-03-15 2023-03-15 一种俯卧位减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461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646102U (zh) 一种俯卧位减压装置
CN207722010U (zh) 一种可调节的俯卧位通气胸腹部气垫
CN206700339U (zh) 人工气道患者俯卧位通气固定器
CN207220962U (zh) 一种重症监护室多功能双层康复床垫
CN211271841U (zh) 一种俯卧位通气用双层防褥垫
CN221770430U (zh) 一种穿戴式下肢支具
CN210301513U (zh) 俯卧位通气防压疮支撑装置
CN110051484A (zh) 俯卧位通气体位管理垫
CN220676287U (zh) 一种俯卧位通气多功能防压橡胶垫枕组合
CN219681002U (zh) 一种用于缓解俯卧位压力性损伤的俯卧位体位垫
CN219184637U (zh) 俯卧位通气减压垫
CN220275854U (zh) 一种俯卧位翻身装置
CN221866374U (zh) 一种充气式俯卧位趴垫
CN219783448U (zh) 一种具有自适应气囊的可视化俯卧位通气面罩装置
CN204932542U (zh) 一种胃管固定装置
CN221357484U (zh) 一种约束带防压疮垫
CN219579290U (zh) 一种危重患者俯卧位翻身减压垫
CN215192650U (zh) 一种手指脚趾防褥疮支架
CN217548736U (zh) 一种防脱落式柔性吸氧管
CN219481198U (zh) 一种防生物气溶胶产生的高流量吸氧托颌面罩
CN216125005U (zh) 无创辅助呼吸鼻塞固定装置
CN219629985U (zh) 一种俯卧位通气翻身辅助装置
CN211132633U (zh) 一种儿童留置尿管防漏尿装置
CN219049216U (zh) 医用床垫
CN220588500U (zh) 一种俯卧位通气治疗护理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