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40760U - 一种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40760U
CN219640760U CN202320583817.0U CN202320583817U CN219640760U CN 219640760 U CN219640760 U CN 219640760U CN 202320583817 U CN202320583817 U CN 202320583817U CN 219640760 U CN219640760 U CN 2196407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be
shell
plate
inlet
shell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8381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赖银飞
刘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Xtek Furna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Xtek Furna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Xtek Furna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Xtek Furna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8381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407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407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407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10Process efficiency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其筒体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管板和入口管箱,筒体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管板和出口管箱;换热管有多个,多个换热管的两端均分别连接于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入口管箱和出口管箱通过多个换热管连通;筒体内设置有隔板,筒体、隔板和第二管板形成第一壳程空间,筒体、隔板和第一管板形成第二壳程空间,第一壳程空间和第二壳程空间不连通;第一壳程入口和第一壳程出口均连接于筒体且与第一壳程空间连通,第二壳程入口和第二壳程出口均连接于筒体且与第二壳程空间连通。根据本申请的换热器,可以有效降低管板的成本,延长管板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常规的固定管板式气-气换热器在≥600℃的高温高压场合受制于高温下的膨胀问题及很高的热应力限制,导致换热器的材料(例如管板的材料)选材及结构设计往往非常困难,难以满足实际使用的苛刻条件,存在寿命较短或者需要采用昂贵的耐高温合金来制造的问题。
因此需要进行改进,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其包括:筒体、第一管板、第二管板、入口管箱、出口管箱、换热管、隔板、第一壳程入口、第二壳程入口、第一壳程出口、第二壳程出口;
所述筒体的第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一管板和所述入口管箱,所述筒体的第二端设置有所述第二管板和所述出口管箱;
所述换热管有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均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管板和所述第二管板,所述入口管箱和所述出口管箱通过多个所述换热管连通;
所述筒体内设置有所述隔板,所述筒体、所述隔板和所述第二管板形成第一壳程空间,所述筒体、所述隔板和所述第一管板形成第二壳程空间,所述第一壳程空间和所述第二壳程空间不连通;
所述第一壳程入口和所述第一壳程出口均连接于所述筒体且与所述第一壳程空间连通,所述第二壳程入口和所述第二壳程出口均连接于所述筒体且与所述第二壳程空间连通。
示例性地,所述第一管板和所述第二管板均为柔性管板。
示例性地,所述入口管箱的内壁和所述第一管板远离所述第二管板的一侧设置有衬里;
所述出口管箱的内壁和所述第二管板远离所述第一管板的一侧设置有衬里。
示例性地,所述第一壳程入口临近所述第二管板,所述第一壳程出口临近所述隔板;
所述第一壳程空间的容积大于所述第二壳程空间的容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其包括:筒体、第一管板、第二管板、入口管箱、出口管箱、换热管、隔板、第一壳程入口、第一壳程出口和第二壳程入口;
所述筒体的第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一管板和所述入口管箱,所述筒体的第二端设置有所述第二管板和所述出口管箱;
所述换热管有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均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管板和所述第二管板,所述入口管箱和所述出口管箱通过多个所述换热管连通;
所述筒体内设置有所述隔板,所述隔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筒体、所述隔板和所述第二管板形成第一壳程空间,所述筒体、所述隔板和所述第一管板形成第二壳程空间,所述第一壳程空间和所述第二壳程空间通过所述通孔连通;
所述第一壳程入口和所述第一壳程出口均连接于所述筒体且与所述第一壳程空间连通,所述第二壳程入口连接于所述筒体且与所述第二壳程空间连通。
示例性地,所述第一管板和所述第二管板均为柔性管板。
示例性地,所述入口管箱的内壁和所述第一管板远离所述第二管板的一侧设置有衬里;
所述出口管箱的内壁和所述第二管板远离所述第一管板的一侧设置有衬里。
示例性地,所述第一壳程入口临近所述第二管板,所述第一壳程出口临近所述隔板;
所述第一壳程空间的容积大于所述第二壳程空间的容积。
示例性地,所述第二壳程入口为环形分配管或夹套分配管。
示例性地,所述通孔位于所述隔板的中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通过隔板将壳程分成邻近出口管箱和第二管板的第一壳程空间和邻近入口管箱和第一管板的第二壳程空间,从而,当管程走热侧流体时,壳层走冷侧流体时,部分冷侧流体直接通入第二壳程空间与第一管板换热,来对第一管板(高温侧管板)进行降温冷确,可以有效降低第一管板的热应力,进而降低第一管板的选材等级,使其无需采用昂贵的耐高温合金来制造,同时减少第一管板的设计难度,且能够有效提升第一管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申请。附图中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申请的装置及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环形分配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夹套分配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筒体,1a-开口,2-第一管板,3-第二管板,4-入口管箱,5-出口管箱,6-换热管,7、7’-隔板,7’a-通孔,8-第一壳程入口,9-第一壳程出口,10、10’-第二壳程入口,10’a-环形管,10’b-连接管,11-折流板;
A-第一壳程空间,B-第二壳程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申请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申请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申请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能够以不同形式实施,而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将使公开彻底和完全,并且将本申请的范围完全地传递给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层和区的尺寸以及相对尺寸可能被夸大。自始至终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
应当明白,尽管可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描述各种元件、部件、区、层和/或部分,这些元件、部件、区、层和/或部分不应当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仅用来区分一个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与另一个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因此,在不脱离本申请教导之下,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可表示为第二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
空间关系术语例如“在...下”、“在...下面”、“下面的”、“在...之下”、“在...之上”、“上面的”等,在这里可为了方便描述而被使用从而描述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其它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当明白,除了图中所示的取向以外,空间关系术语意图还包括使用和操作中的器件的不同取向。
在此使用的术语的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例并且不作为本申请的限制。在此使用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还应明白术语“组成”和/或“包括”,当在该说明书中使用时,确定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更多其它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组的存在或添加。在此使用时,术语“和/或”包括相关所列项目的任何及所有组合。
这里参考作为本申请的理想实施例(和中间结构)的示意图的横截面图来描述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这样,可以预期由于例如制造技术和/或容差导致的所示形状的变化。因此,本申请的实施例不应当局限于在此所示的特定形状,而是包括由于例如制造导致的形状偏差。因此,图中显示的实质上是示意性的,它们的形状并不意图显示器件的实际形状且并不意图限定本申请的范围。
参照附图1对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进行示例性说明,该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包括筒体1、第一管板2、第二管板3、入口管箱4、出口管箱5、换热管6、隔板7、第一壳程入口8、第二壳程入口10、第一壳程出口9、第二壳程出口。
在本实施例中,筒体1呈圆筒形,其第一端设置有第一管板2和入口管箱4,其第二端设置有第二管板3和出口管箱5。具体地,第一管板2和第二管板3可以焊接的方式连接于筒体1的第一端,入口管箱4可以与第一管板2通过法兰可拆卸地连接或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出口管箱5可以与第二管板3通过法兰可拆卸地连接或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沿换热管6的周向进行焊接以实现密封)。
换热管6有多个,多个换热管6的两端均分别连接于第一管板2和第二管板3,入口管箱4和出口管箱5通过多个换热管6连通。具体地,第一管板2和第二管板3上均设置有与多个换热管6对应的多个通孔,换热管6可以穿设于第一管板2和第二管板3上的相应通孔中,并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第一管板2和第二管板3固定连接。
筒体1内设置有隔板7,筒体1、隔板7和第二管板3形成第一壳程空间A,筒体1、隔板7和第一管板2形成第二壳程空间B,第一壳程空间A和第二壳程空间B不连通。具体地,隔板7上设置有与多个换热管6对应的多个通孔,换热管6可以穿设于隔板7上的相应通孔中,并与隔板7不焊接,隔板7的周向边缘与筒体1的内壁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或采用设置定距管的形式固定与筒体1不直接连接。
第一壳程入口8和第一壳程出口9均连接于筒体1且与第一壳程空间A连通,第二壳程入口10和第二壳程出口均连接于筒体1且与第二壳程空间B连通。具体地,第一壳程入口8、第一壳程出口9、第二壳程入口10和第二壳程出口可以呈圆筒状,通过焊接方式连接于筒体1,筒体1上对应第一壳程入口8、第一壳程出口9、第二壳程入口10和第二壳程出口的位置设置有开口。第一壳程入口8、第一壳程出口9、第二壳程入口10和第二壳程出口上还可以设置有法兰以与其它设备或管道进行连接。第二壳程入口10和第二壳程出口可以同轴设置,位于筒体1的径向的两侧,以增大第二壳程空间B中换热介质的停留时间,提升换热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在换热时,高温的热侧流体首先进入入口管箱4,然后通过换热管6进入出口管箱5,一部分冷侧流体从第一壳程入口8进入第一壳程空间A与换热管6换热,然后通过第一壳程出口9离开第一壳程空间A,另一部分冷侧流体从第二壳程入口10进入第二壳程空间B与第一管板2(也即高温侧的管板)和换热管6换热,然后通过第一壳程出口9离开第一壳程空间A。从而,从第一壳程入口8进入第一壳程空间A的冷侧流体可以用于通过换热管6与热侧流体换热,以实现换热器的常规换热功能,从第二壳程入口10进入第二壳程空间B的冷侧流体可以用于对第一管板2进行降温冷确,以降低第一管板2的热应力,有效降低第一管板2处的选材等级,使其无需采用昂贵的耐高温合金来制造,同时减少第一管板2的设计难度,且能够有效提升其使用寿命。相应地,第一壳程空间A的容积可以大于第二壳程空间B的容积,第一壳程空间A内可以设置有多个折流板11,以提高热侧流体与从第一壳程入口8进入第一壳程空间A的冷侧流体的换热效果。通过调节从第二壳程入口10进入第二壳程空间B的冷侧流体的流量,可以在不改变热测流体流量和从第一壳程入口8进入第一壳程空间A的冷侧流体的流量的情况下,调节自第二管箱流出的热侧流体的温度和自第一壳程出口9流出的冷侧流体的温度,也即调节换热器主要换热介质的出口温度,提升了换热器温度调节的灵活性。需要说明的是,从第二壳程入口10进入第二壳程空间B的冷侧流体与从第一壳程入口8进入第一壳程空间A的冷侧流体可以为相同或不同的换热介质,从第二壳程入口10进入第二壳程空间B的冷侧流体的温度可以等于或低于从第一壳程入口8进入第一壳程空间A的冷侧流体的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程入口8临近第二管板3,第一壳程出口9临近隔板7,从而,从第一壳程入口8进入第一壳程空间A的冷侧流体可以与换热管6中的热侧流体逆流换热,以通过更少的换热面积实现更高的换热效率。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程入口8可以临近隔板7,第一壳程出口9可以临近第二管板3,从第一壳程入口8进入第一壳程空间A的冷侧流体可以与换热管6中的热侧流体顺流换热,此时,从第二壳程入口10进入第二壳程空间B的冷侧流体的温度可以配置为低于从第一壳程入口8进入第一壳程空间A的冷侧流体的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管板2可以为柔性管板,其在受热时可以通过自身的膨胀吸收结构热应力,从而可以有效降低第一管板2处的选材等级同时减少第一管板2的设计难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管板3也可以为柔性管板。柔性管板的具体结构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已知的,这里不再具体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入口管箱4的内壁和第一管板2远离第二管板3的一侧设置有衬里,以对热侧流体与第一管板2和入口管箱4进行隔热,从而有效降低第一管板2处的温度,进而降低第一管板2处的选材等级同时减少第一管板2的设计难度。在本实施例中,出口管箱5的内壁和第二管板3远离第一管板2的一侧也设置有衬里,以对热侧流体与第二管板3和出口管箱5进行隔热。衬里可以为保温棉或其它合适的保温隔热材料,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热侧流体的温度、状态、成分等合理进行选择。
在本实施例中,热侧流体、从第一壳程入口8进入第一壳程空间A的冷侧流体和从第二壳程入口10进入第二壳程空间B的冷侧流体均为气体换热介质。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热侧流体、从第一壳程入口8进入第一壳程空间A的冷侧流体和从第二壳程入口10进入第二壳程空间B的冷侧流体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为液体换热介质。
参照附图2对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进行示例性说明,该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包括筒体1、第一管板2、第二管板3、入口管箱4、出口管箱5、换热管6、隔板7、第一壳程入口8、第二壳程入口10’和第一壳程出口9。
在本实施例中,筒体1呈圆筒形,其第一端设置有第一管板2和入口管箱4,其第二端设置有第二管板3和出口管箱5。具体地,第一管板2和第二管板3可以焊接的方式连接于筒体1的第一端,入口管箱4可以与第一管板2通过法兰可拆卸地连接或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出口管箱5可以与第二管板3通过法兰可拆卸地连接或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沿换热管6的周向进行焊接以实现密封)。
换热管6有多个,多个换热管6的两端均分别连接于第一管板2和第二管板3,入口管箱4和出口管箱5通过多个换热管6连通。具体地,第一管板2和第二管板3上均设置有与多个换热管6对应的多个通孔,换热管6可以穿设于第一管板2和第二管板3上的相应通孔中,并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第一管板2和第二管板3固定连接。
筒体1内设置有隔板7’,隔板7’上设置有与多个换热管6对应的多个通孔,换热管6可以穿设于隔板7’上的相应通孔中,与隔板7’不焊接,隔板7’的周向边缘与筒体1的内壁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或采用设置定距管的形式固定与筒体1不直接连接。筒体1、隔板7’和第二管板3形成第一壳程空间A,筒体1、隔板7’和第一管板2形成第二壳程空间B。隔板7’上还设置有通孔7’a,第一壳程空间A和第二壳程空间B通过该通孔7’a连通。
第一壳程入口8和第一壳程出口9均连接于筒体1且与第一壳程空间A连通,第二壳程入口10’连接于筒体1且与第二壳程空间B连通。具体地,第一壳程入口8和第一壳程出口9可以呈圆筒状,通过焊接方式连接于筒体1,筒体1上对应第一壳程入口8和第一壳程出口9的位置设置有开口。第一壳程入口8和第一壳程出口9上还可以设置有法兰以与其它设备或管道进行连接。第二壳程入口10’可以为环形分配管或夹套分配管。参见附图3,当第二壳程入口10’为环形分配管时,环形分配管包括环形管10’a和在环形管10’a周向上均匀布置的多个连接管10’b,连接管10’b一端连接于环形管10’a,另一端连接于筒体1,筒体1周向上均匀设置有多个与该连接管10’b对应的开口1a,环形管10’a通过连接管10’b第二壳程空间B连通,从而,从环形分配管进入第二壳程空间B的换热介质可以从第一管板2的边缘开始与第一管板2换热。此时,隔板7’上设置的通孔7’a可以位于隔板7’中部,以提高从第二壳程入口10’进入第二壳程空间B的换热介质与第一管板2的换热效果。参见附图3,当第二壳程入口10’为夹套分配管时,该夹套分配管绕筒体1的周向设置,夹套分配管与筒体1共同形成换热介质的流通通道,夹套分配管在沿筒体1周向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可以呈C形、U形或其它合适的形状,C形、U形的开口侧焊接于筒体1。第二壳程空间B处的筒体1沿周向均匀设置有多个与夹套分配管位置对应的开口1a,夹套分配管通过该开口1a与第二壳程空间B连通,从而,从夹套分配管进入第二壳程空间B的换热介质可以从第一管板2的边缘开始与第一管板2换热。此时,隔板7’上设置的通孔7’a可以位于隔板7’中部,以提高从第二壳程入口10’进入第二壳程空间B的换热介质与第一管板2的换热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在换热时,高温的热侧流体首先进入入口管箱4,然后通过换热管6进入出口管箱5,一部分冷侧流体从第一壳程入口8进入第一壳程空间A与换热管6换热,然后通过第一壳程出口9离开第一壳程空间A,另一部分冷侧流体从第二壳程入口10’进入第二壳程空间B与第一管板2(也即高温侧的管板)和换热管6换热,然后通过隔板7’上的通孔7’a进入第一壳程空间A,最后通过第一壳程出口9离开第一壳程空间A。从而,从第一壳程入口8进入第一壳程空间A的冷侧流体可以用于通过换热管6与热侧流体换热,以实现换热器的常规换热功能,从第二壳程入口10’进入第二壳程空间B的冷侧流体可以用于对第一管板2进行降温冷确,以降低第一管板2的热应力,有效降低第一管板2处的选材等级,使其无需采用昂贵的耐高温合金来制造,同时减少第一管板2的设计难度,且能够有效提升其使用寿命。相应地,第一壳程空间A的容积可以大于第二壳程空间B的容积,第一壳程空间A内可以设置有多个折流板11,以提高热侧流体与从第一壳程入口8进入第一壳程空间A的冷侧流体的换热效果。通过调节从第二壳程入口10’进入第二壳程空间B的冷侧流体的流量,可以在不改变热测流体流量和从第一壳程入口8进入第一壳程空间A的冷侧流体的流量的情况下,调节自第二管箱流出的热侧流体的温度和自第一壳程出口9流出的冷侧流体的温度,也即调节换热器主要换热介质的出口温度,提升了换热器温度调节的灵活性。需要说明的是,从第二壳程入口10’进入第二壳程空间B的冷侧流体与从第一壳程入口8进入第一壳程空间A的冷侧流体通常需要为相同换热介质,从第二壳程入口10’进入第二壳程空间B的冷侧流体的温度可以等于或低于从第一壳程入口8进入第一壳程空间A的冷侧流体的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程入口8临近第二管板3,第一壳程出口9临近隔板7’,从而,从第一壳程入口8进入第一壳程空间A的冷侧流体可以与换热管6中的热侧流体逆流换热,以通过更少的换热面积实现更高的换热效率。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程入口8可以临近隔板7’,第一壳程出口9可以临近第二管板3,从第一壳程入口8进入第一壳程空间A的冷侧流体可以与换热管6中的热侧流体顺流换热,此时,从第二壳程入口10’进入第二壳程空间B的冷侧流体的温度可以配置为低于从第一壳程入口8进入第一壳程空间A的冷侧流体的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管板2可以为柔性管板,其在受热时可以通过自身的膨胀吸收结构热应力,从而可以有效降低第一管板2处的选材等级同时减少第一管板2的设计难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管板3也可以为柔性管板。柔性管板的具体结构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已知的,这里不再具体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入口管箱4的内壁和第一管板2远离第二管板3的一侧设置有衬里,以对热侧流体与第一管板2和入口管箱4进行隔热,从而有效降低第一管板2处的温度,进而降低第一管板2处的选材等级同时减少第一管板2的设计难度。在本实施例中,出口管箱5的内壁和第二管板3远离第一管板2的一侧也设置有衬里,以对热侧流体与第二管板3和出口管箱5进行隔热。衬里可以为保温棉或其它合适的保温隔热材料,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热侧流体的温度、状态、成分等合理进行选择。
在本实施例中,热侧流体、从第一壳程入口8进入第一壳程空间A的冷侧流体和从第二壳程入口10’进入第二壳程空间B的冷侧流体均为气体换热介质。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热侧流体、从第一壳程入口8进入第一壳程空间A的冷侧流体和从第二壳程入口10’进入第二壳程空间B的冷侧流体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为液体换热介质。
尽管这里已经参考附图描述了示例实施例,应理解上述示例实施例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不意图将本申请的范围限制于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其中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偏离本申请的范围和精神。所有这些改变和修改意在被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所要求的本申请的范围之内。
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申请并帮助理解各个发明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申请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本申请的方法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申请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确切地说,如相应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其发明点在于可以用少于某个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的特征来解决相应的技术问题。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申请的单独实施例。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了特征之间相互排斥之外,可以采用任何组合对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所有特征以及如此公开的任何方法或者设备的所有过程或单元进行组合。除非另外明确陈述,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每个特征可以由提供相同、等同或相似目的替代特征来代替。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申请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

Claims (10)

1.一种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第一管板、第二管板、入口管箱、出口管箱、换热管、隔板、第一壳程入口、第二壳程入口、第一壳程出口、第二壳程出口;
所述筒体的第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一管板和所述入口管箱,所述筒体的第二端设置有所述第二管板和所述出口管箱;
所述换热管有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均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管板和所述第二管板,所述入口管箱和所述出口管箱通过多个所述换热管连通;
所述筒体内设置有所述隔板,所述筒体、所述隔板和所述第二管板形成第一壳程空间,所述筒体、所述隔板和所述第一管板形成第二壳程空间,所述第一壳程空间和所述第二壳程空间不连通;
所述第一壳程入口和所述第一壳程出口均连接于所述筒体且与所述第一壳程空间连通,所述第二壳程入口和所述第二壳程出口均连接于所述筒体且与所述第二壳程空间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管板和所述第二管板均为柔性管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入口管箱的内壁和所述第一管板远离所述第二管板的一侧设置有衬里;
所述出口管箱的内壁和所述第二管板远离所述第一管板的一侧设置有衬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程入口临近所述第二管板,所述第一壳程出口临近所述隔板;
所述第一壳程空间的容积大于所述第二壳程空间的容积。
5.一种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第一管板、第二管板、入口管箱、出口管箱、换热管、隔板、第一壳程入口、第一壳程出口和第二壳程入口;
所述筒体的第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一管板和所述入口管箱,所述筒体的第二端设置有所述第二管板和所述入口管箱;
所述换热管有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均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管板和所述第二管板,所述入口管箱和所述出口管箱通过多个所述换热管连通;
所述筒体内设置有所述隔板,所述隔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筒体、所述隔板和所述第二管板形成第一壳程空间,所述筒体、所述隔板和所述第一管板形成第二壳程空间,所述第一壳程空间和所述第二壳程空间通过所述通孔连通;
所述第一壳程入口和所述第一壳程出口均连接于所述筒体且与所述第一壳程空间连通,所述第二壳程入口连接于所述筒体且与所述第二壳程空间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管板和所述第二管板均为柔性管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入口管箱的内壁和所述第一管板远离所述第二管板的一侧设置有衬里;
所述出口管箱的内壁和所述第二管板远离所述第一管板的一侧设置有衬里。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程入口临近所述第二管板,所述第一壳程出口临近所述隔板;
所述第一壳程空间的容积大于所述第二壳程空间的容积。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壳程入口为环形分配管或夹套分配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孔位于所述隔板的中部。
CN202320583817.0U 2023-03-23 2023-03-23 一种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Active CN2196407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83817.0U CN219640760U (zh) 2023-03-23 2023-03-23 一种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83817.0U CN219640760U (zh) 2023-03-23 2023-03-23 一种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40760U true CN219640760U (zh) 2023-09-05

Family

ID=878158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83817.0U Active CN219640760U (zh) 2023-03-23 2023-03-23 一种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407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55881B1 (ko) 다유체 2차원 열교환기
US8069905B2 (en) EGR gas cooling device
JP4798655B2 (ja) 排気ガス冷却装置用多管式熱交換器
KR101317373B1 (ko) 열교환기
KR20070029595A (ko) 열교환기용 전열관
US4134195A (en) Method of manifold construction for formed tube-sheet heat exchanger and structure formed thereby
EP1649168A2 (en) Improved heat exchanger housing and seals
JPH09152283A (ja) 熱交換器
CN104913663A (zh) 管壳程容积可调节纵紊流油冷却器
CN101782339A (zh) 螺旋盘管式换热装置
US20040226694A1 (en) Heat exchanger with removable core
EP3650794B1 (en) A shell heat exchanger and use of a shell heat exchanger
US20140090804A1 (en) Heat Exchanger
CN219640760U (zh) 一种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CN213120185U (zh) U形管式换热器
CN113383205B (zh) 换热器
CN116294706A (zh) 一种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KR20130065174A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CN110542334A (zh) 一种纯逆流壳管式淡水冷却器
CN109945717B (zh) 一种高温冷却器换热管组
CN211717214U (zh) 绕管式换热器及空调机组
CN217131923U (zh) 一种适用于大温差条件的u形管换热器
JP3361010B2 (ja) 多管式熱交換器
RU2619432C2 (ru) Радиально-пластинчатый тепломассообменный аппарат
CN114413655A (zh) 一种适用于大温差条件的u形管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