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26956U - 线缆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线缆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626956U CN219626956U CN202320376074.XU CN202320376074U CN219626956U CN 219626956 U CN219626956 U CN 219626956U CN 202320376074 U CN202320376074 U CN 202320376074U CN 219626956 U CN219626956 U CN 21962695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ircuit board
- wire
- wire row
- cavity
- row grou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97 Zn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2 die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线缆装置。包括:电路板;第一盖板,设置在电路板的一侧并与电路板围成第一腔体;第二盖板,设置在电路板的另一侧并与电路板围成第二腔体;线排组,包括沿电路板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线芯,沿电路板的厚度方向,第一腔体中层叠设置的线排组的数量多余第二腔体中层叠设置的线排组的数量;及线夹,位于第一腔体中并套设在线排组上,线夹叠置在电路板上。如此确保厚度尺寸满足协议要求的线缆装置能够容纳全部线排组,即有限尺寸的线缆装置能满足最大传输距离要求,最终在满足协议的基础上提高通讯性能。并且,线夹合理增大线排组和电路板之间的间隔空隙,防止因间隔空隙过小而导致线排组对电容施加压力,避免电容在压力在产生损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线缆装置。
背景技术
高速线缆装置(Direct Attach Cable,DAC)以其高性价比、高速率、低损耗等显著特点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接受,并成为高速网络通信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速线缆装置广泛应用于网络存储、数据中心和高性能计算机连接。在数据中心内部,高速线缆装置也成为多个机柜之间短距离互连的解决方案。对于高速线缆装置,信号的传输距离与线芯的尺寸规格正相关,为了使得高速线缆装置在满足协议要求的情况下符合预设的最长传输距离(例如3米),则需要更大规格的线芯(例如AWG26)。由于协议要求限定了高速线缆装置的整体厚度和宽度尺寸等,如何在有限的尺寸范围内采用更大规格的线芯以满足最长传输距离要求,从而提高高速线缆装置的传输性能,这将成为人们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如何使得线缆装置在有限尺寸范围内提高传输性能。
一种线缆装置,包括:
电路板;
第一盖板,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的一侧并与所述电路板围成第一腔体;
第二盖板,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的另一侧并与所述电路板围成第二腔体;
线排组,包括沿所述电路板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线芯,沿所述电路板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腔体中层叠设置的所述线排组的数量多余所述第二腔体中层叠设置的所述线排组的数量;及
线夹,位于所述第一腔体中并套设在所述线排组上,所述线夹叠置在所述电路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体中的其中一线排组记为第一线排组,所述第一线排组与所述电路板的连接位置记为第一位置,所述第一位置靠近所述电路板的一端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体中的其中一线排组记为第一线排组,所述第一线排组与所述电路板的连接位置记为第一位置,所述第一位置靠近所述电路板的一端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夹的数量为两个,连个所述线夹分别记为中间线夹和边缘线夹,所述中间线夹套设在所述第二线排组上并靠近所述第二位置,所述边缘线夹套设在所述第三线排组上并靠近所述第三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排组包括相互连接的固定部和连接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电路板固定,所述连接部在所述电路板厚度方向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电路板之外,所述连接部在所述电路板长度方向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电路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在所述电路板长度方向上的正投影于所述电路板的厚度方向上覆盖全部所述电路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包裹件和固定件,所述包裹件套设在全部所述线排组上,所述固定件套设在所述包裹件上并与所述第一盖板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包裹件包括筒膜和屏蔽网,所述筒膜套设在所述线排组上,所述屏蔽网套设在所述筒膜上,所述固定件附着在所述屏蔽网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通过注射成型的方式固定在所述屏蔽网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如下方案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螺栓连接;
还包括拉手、解锁件和弹簧,所述拉手和所述弹簧均与解锁件连接,所述第一盖板上开设有与所述解锁件配合的限位槽,且所述第一盖板上还开设有收容所述弹簧的收容槽。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一个技术效果是:通过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中均设置有线排组,如此可以使得线排组充分利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空间,尽可能减少线缆装置的厚度尺寸,确保厚度尺寸满足协议要求的线缆装置能够容纳全部线排组,即有限尺寸的线缆装置能满足最大传输距离要求,最终在满足协议的基础上提高通讯性能。并且,线夹位于第一腔体中并套设在线排组上,线夹叠置在电路板上。由于线排组和电路板之间的间隔空隙内设置有电容,通过设置线夹与电路板接触,可以使得线排组适当远离电路板一定的距离,从而合理增大线排组和电路板之间的间隔空隙,防止因间隔空隙过小而导致线排组对电容施加压力,避免电容在压力在产生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线缆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线缆装置的平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线缆装置在去除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后的侧视图。
图4为图3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的俯视图。
图7为图1所示线缆装置中第一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线缆装置10,线缆装置10包括电路板100、第一盖板210、第二盖板220和线夹400。第一盖板210设置在电路板100的一侧,第二盖板220设置在电路板100的另一侧,使得第一盖板210和第二盖板220两者分别位于电路板100的相对两侧。第一盖板210与电路板100围成第一腔体211,第二盖板220与电路板100围成第二腔体221,显然,第一腔体211和第二腔体221也分别位于电路板100的相对两侧。线排组300包括多个线芯,根据QSFP-DD协议的要求,线芯的规格为26AWG,如此使得线缆装置10的最长传输距离可以为三米。每个线芯的厚度为1.6mm,宽度为2.8mm,线芯的厚度方向与电路板100的厚度方向相同,线芯的宽度方向与电路板100的宽度方向相同。线排组300可以包括四个线芯,四个线芯沿电路板100的宽度方向排列,故一个线排组300的厚度为一个线芯的厚度,即一个线排组300的厚度为1.6mm;一个线排组300的宽度为四个线芯的宽度,即一个线排组300的宽度为11.2mm。
参阅图2、图3和图4,线缆装置10内可以设置有四个线排组300,故线缆装置10具有十六个线芯。第一腔体211内设置有三个线排组300,三个线排组300沿电路板100的厚度方向层叠设置,第二腔体221中设置有一个线排组300。对于第一腔体211中的三个线排组300,三个线排组300分别记为第一线排组310、第二线排组320和第三线排组330。第二线排组320叠置在第一线排组310上,第三线排组330设置在第二线排组320上固定部312与所述电路板100固定。第一线排组310与电路板100的连接位置记为第一位置311,第一位置311靠近电路板100的一端设置;第二线排组320与电路板100的连接位置记为第二位置321,第三线排组330与电路板100的连接位置记为第三位置331。第一位置311、第二位置321和第三位置331三者沿电路板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二位置321位于第一位置311和第三位置331之间,使得第三位置331相对第二位置321更远离第一位置311。
参阅图2、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线排组310包括相互连接的固定部312和连接部313,连接部313与固定部312的端部连接,固定部312与电路板100固定连接,连接部313在电路板100厚度方向上的正投影位于电路板100之外,连接部313在电路板100长度方向上的正投影覆盖电路板100。通俗而言,连接部313可以占用位于第一腔体211和第二腔体221之外而与电路板100对应的空间,使得第一线排组310将电路板100的厚度尺寸充分利用,如此使得第一线排组310和电路板100两者在电路板100厚度方向所占的尺寸小于第一线排组310和电路板100两者的厚度之和,减少线排组300件在第一腔体211和第二腔体221内的占用空间,从而在第一腔体211和第二腔体221两者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将四个线排组300收容在第一腔体211和第二腔体221中,避免增大第一腔体211、第二腔体221和整个线缆装置10的尺寸,从而使得线缆装置10在实现最长传输距离以提高通讯性能的基础上符合协议对线缆装置10尺寸的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313在电路板100长度方向上的正投影于电路板100的厚度方向上覆盖全部电路板100,即连接部313将电路板100的厚度尺寸完全利用。
参阅图2、图3和图4,为描述方便起见,第一盖板210可以包括第一遮盖部212,第一遮盖部212大致平行于电路板100设置,第一遮盖部212的厚度方向与电路板100的厚度方向相同。第一遮盖部212具有位于第一腔体211之外的第一外表面213,第一遮盖部212和电路板100之间所夹的空间为第一腔体211,第一腔体211在电路板100厚度方向上所占的尺寸为第一遮盖部212和电路板100之间的间距。事实上,根据协议的要求,第一外表面213与电路板100之间的间距最大只能为5.25MM,即间距最大不超过5.25MM。显然,第一外表面213与电路板100之间的间距等于第一腔体211在电路板100厚度方向上所占的尺寸与第一遮盖部212的厚度之和。三个线排组300叠置后的厚度为4.8MM,假如在第一线排组310不充分利用电路板100厚度尺寸的情况下,厚度为4.8MM的三个线排组300将全部位于第一腔体211中,如此将使得第一遮盖部212的厚度最大为0.65MM。而对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线缆装置10,鉴于连接部313可以占用第一腔体211之外的空间而充分利用电路板100的厚度尺寸,如此使得三个线排组300沿厚度方向在第一腔体211中所占用的尺寸将小于4.8MM,如此可以合理提高第一遮盖部212的厚度。例如,在电路板100的厚度为1MM的情况下,当第一线排组310将电路板100的厚度尺寸全部利用时,可以使得第一遮盖部212的厚度增大1MM,从而提高第一盖板210的强度。
参阅图2、图3和图4,为描述方便起见,第二盖板220可以包括第二遮盖部222,第二遮盖部222大致平行于电路板100设置,第二遮盖部222的厚度方向与电路板100的厚度方向相同。第二遮盖部222具有位于第二腔体221之外的第二外表面223,第二遮盖部222和电路板100之间所夹的空间为第二腔体221,第二腔体221在电路板100厚度方向上所占的尺寸为第二遮盖部222和电路板100之间的间距。事实上,根据协议的要求,第二外表面223与电路板100之间的间距最大只能为2.25MM,即间距最大不超过2.25MM。显然,第二外表面223与电路板100之间的间距等于第二腔体221在电路板100厚度方向上所占的尺寸与第二遮盖部222的厚度之和,故第二遮盖部222的最大厚度只能为0.65MM。第二盖板220可以通过锌合金压铸成型,为保证第二盖板220的良率,第二盖板220的厚度可以不低于0.45MM,例如第二盖板220的厚度可以为0.45MM或0.5MM等。
通过在第一腔体211和第二腔体221中均设置有线排组300,如此可以使得线排组300充分利用第一腔体211和第二腔体221的空间,尽可能减少线缆装置10的厚度尺寸,确保厚度尺寸满足协议要求的线缆装置10能够容纳全部线排组300,即有限尺寸的线缆装置10能满足最大传输距离要求,最终在满足协议的基础上提高通讯性能。
参阅图2、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线夹400位于第一腔体211中并套设在线排组300上,线夹400叠置在电路板100上。由于线排组300和电路板100之间的间隔空隙内设置有电容510,通过设置线夹400与电路板100接触,可以使得线排组300适当远离电路板100一定的距离,从而合理增大线排组300和电路板100之间的间隔空隙,防止因间隔空隙过小而导致线排组300对电容510施加压力,避免电容510在压力在产生损坏。
线夹4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线夹400分别记为中间线夹410和边缘线夹420,中间线夹410套设在第二线排组320上并靠近第二位置321,边缘线夹420套设在第三线排组330上并靠近第三位置331,故中间线夹410和边缘线夹420沿电路板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显然,线夹400的设置将增大三个线排组300在厚度方向上的占用尺寸。但是,由于中间线夹410和边缘线夹420沿电路板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可以尽可能减少三个线排组300在厚度方向上的占用尺寸,从而尽可能减少线缆装置10的厚度尺寸,确保厚度尺寸满足协议要求的线缆装置10能够容纳全部线排组300,即有限尺寸的线缆装置10能满足最大传输距离要求,最终在满足协议的基础上提高通讯性能。
参阅图2、图5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线缆装置10还包括包裹件520和固定件530,包裹件520套设在全部线排组300上。固定件530套设在包裹件520上并与第一盖板210固定连接。例如,包裹件520包括筒膜521和屏蔽网522,筒膜521套设在线排组300上,屏蔽网522套设在筒膜521上,固定件530附着在屏蔽网522上。固定件530可以通过注射成型的方式固定在屏蔽网522上。固定件530可以对线排组300起到一定的压缩作用,进一步减少线排组300在厚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
参阅图1和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盖板210和第二盖板220螺栓连接,如此方便拆卸和测试。线缆装置10还包括拉手610、解锁件620和弹簧630,拉手610和弹簧630均与解锁件620连接,第一盖板210上开设有与解锁件620配合的限位槽214,且第一盖板210上还开设有收容弹簧630的收容槽215,通过设置限位槽214和收容槽215,可以减少解锁件620和弹簧630的占用尺寸,从而减少线缆装置10的厚度或宽度尺寸,确保线缆装置10在满足协议的基础上提高通讯性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线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路板;
第一盖板,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的一侧并与所述电路板围成第一腔体;
第二盖板,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的另一侧并与所述电路板围成第二腔体;
线排组,包括沿所述电路板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线芯,沿所述电路板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腔体中层叠设置的所述线排组的数量多于所述第二腔体中层叠设置的所述线排组的数量;及
线夹,位于所述第一腔体中并套设在所述线排组上,所述线夹叠置在所述电路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中的其中一线排组记为第一线排组,所述第一线排组与所述电路板的连接位置记为第一位置,所述第一位置靠近所述电路板的一端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中剩余的另外两个线排组分别记为第二线排组和第三线排组,所述第二线排组叠置在所述第一线排组上,所述第三线排组叠置在所述第二线排组上,所述第二线排组和所述第三线排组与所述电路板的连接位置并分别记为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第三位置沿所述电路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三位置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夹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线夹分别记为中间线夹和边缘线夹,所述中间线夹套设在所述第二线排组上并靠近所述第二位置,所述边缘线夹套设在所述第三线排组上并靠近所述第三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排组包括相互连接的固定部和连接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电路板固定,所述连接部在所述电路板厚度方向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电路板之外,所述连接部在所述电路板长度方向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电路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在所述电路板长度方向上的正投影于所述电路板的厚度方向上覆盖全部所述电路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包裹件和固定件,所述包裹件套设在全部所述线排组上,所述固定件套设在所述包裹件上并与所述第一盖板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裹件包括筒膜和屏蔽网,所述筒膜套设在所述线排组上,所述屏蔽网套设在所述筒膜上,所述固定件附着在所述屏蔽网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通过注射成型的方式固定在所述屏蔽网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拉手、解锁件和弹簧,所述拉手和所述弹簧均与解锁件连接,所述第一盖板上开设有与所述解锁件配合的限位槽,且所述第一盖板上还开设有收容所述弹簧的收容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376074.XU CN219626956U (zh) | 2023-03-03 | 2023-03-03 | 线缆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376074.XU CN219626956U (zh) | 2023-03-03 | 2023-03-03 | 线缆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626956U true CN219626956U (zh) | 2023-09-01 |
Family
ID=877955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376074.XU Active CN219626956U (zh) | 2023-03-03 | 2023-03-03 | 线缆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626956U (zh) |
-
2023
- 2023-03-03 CN CN202320376074.XU patent/CN21962695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114537B2 (en) | Frame member and battery pack employed with the same | |
US8081482B2 (en) | Multimedia enclosure | |
US7855892B2 (en) | Protective jacket of electrical device | |
KR102503536B1 (ko) | 전지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 |
US11527792B2 (en) | Battery module thermal management | |
CN219626956U (zh) | 线缆装置 | |
KR20220041429A (ko) | 전지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 |
US6511010B1 (en) | Optical fiber management installation appliance | |
US20220377927A1 (en) | Server chassis and server | |
CN212625870U (zh) | 电池及电气装置 | |
CN210040308U (zh) | 一种电池包 | |
CN217544741U (zh) | 电池包 | |
CN104037370A (zh) | 一种蓄电池组 | |
KR20210157757A (ko) | 전지팩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바이스 | |
CN213905489U (zh) | 导热垫及电池模组 | |
WO2024198321A1 (zh) | 电池模块及应用所述电池模块的电子装置 | |
CN209806152U (zh) | 一种抗拉线材 | |
CN218663248U (zh) | 一种新型导电玻璃 | |
CN213752779U (zh) | 电池模组 | |
CN219677463U (zh) | 一种电池模组 | |
CN219513158U (zh) | 电芯总成及电池 | |
CN219476752U (zh) | 电池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219937259U (zh) | 一种软包电池模组 | |
CN210897401U (zh) | 一种软包电芯固定支架结构 | |
CN221178175U (zh) | 一种破线结构上的保护盖及其打线模块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19 Address after: 518000 17th floor, Zhongtai Nanshan, 4269 Dongbin Road,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GIGALIGH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24056 4F (D), Building S2, Phase I, Intelligent Terminal Industrial Park, Yanlong Street, Yandu District, Yanche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Yifeiyan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