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24310U - 用于冷却制冷剂及润滑油的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冷却制冷剂及润滑油的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624310U CN219624310U CN202320544019.7U CN202320544019U CN219624310U CN 219624310 U CN219624310 U CN 219624310U CN 202320544019 U CN202320544019 U CN 202320544019U CN 219624310 U CN219624310 U CN 21962431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
- shell
- refrigerant
- water
- tub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冷却制冷剂及润滑油的冷却装置,属于冷却装置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制冷系统中,采用单独的油冷却器和单独的冷媒冷凝器,存在管道接管复杂、后期维护成本高的问题。它包括第一壳管、第二壳管、连接头、以及尾盖,第一壳管的尾端与第二壳管的头端对接,第一壳管内设有若干第一换热管,第二壳管内设有若干第二换热管,用于进水的第一换热管与用于进水的第二换热管连通,用于出水的第一换热管与用于出水的第二换热管连通,用于进水的第二换热管的尾端与用于出水的第二换热管的尾端连通。本实用新型将冷媒冷凝器与油冷却器组合到一起,组装方便,接管简单,后期清洗维护成本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冷却装置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冷却制冷剂及润滑油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使用螺杆式压缩机的制冷系统,通常在压缩机与冷凝器之间设置外置贮油式油分离器,以便将混合在制冷剂蒸汽中的润滑油分离出来,要求被分离出的润滑油的回油温度不超过70℃。现有从油分离器所分离出来的油温,等同于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大于70℃),因此,需要装置将油温冷却后再回到压缩机。
目前,现行业及相关产业,仅能提供单机(单独)式油冷却器,需按油冷却所需换热量的要求,对油冷却器进行选择。因冷媒冷凝器与冷冻油冷却器均为单机样式,会造成安装制造中:①冷却循环水管道的接管复杂;②在水流分配上,容易出现冷却不均的问题;③冷冻管道接管复杂;④后期清洗维护需拆装大量水路管道才能开启冷凝器两端的端盖,人工成本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将油冷却器与冷媒冷凝器组合到一起的用于冷却制冷剂及润滑油的冷却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用于冷却制冷剂及润滑油的冷却装置,包括设有冷媒入口与冷媒出口的第一壳管、设有油入口与油出口的第二壳管、连接于第一壳管头端的连接头、以及连接于第二壳管尾端的尾盖,所述第一壳管的尾端与第二壳管的头端对接,所述第一壳管内设有若干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壳管内设有若干第二换热管,用于进水的第一换热管与用于进水的第二换热管连通,用于出水的第一换热管与用于出水的第二换热管连通,用于进水的第二换热管的尾端与用于出水的第二换热管的尾端连通,所述连接头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用于进水的第一换热管的头端与进水口连通,用于出水的第一换热管的头端与出水口连通。
在上述用于冷却制冷剂及润滑油的冷却装置中,所述第一壳管的尾端设有用于封堵第一壳管尾端的第一端盖,第一端盖上设有第一连接腔和第二连接腔,用于进水的第一换热管的尾端穿设在第一端盖内且与第一连接腔连通,用于出水的第一换热管的尾端穿设在第一端盖内且与第二连接腔连通;所述第二壳管的头端设有用于封堵第二壳管头端的第二端盖,所述第二端盖上设有第三连接腔和第四连接腔,用于进水的第二换热管的头端穿设在第二端盖内且与第三连接腔连通,用于出水的第二换热管的头端穿设在第二端盖内且与第四连接腔连通;所述第一连接腔与第三连接腔连通,所述第二连接腔与第四连接腔连通。
可将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做成法兰的形式,方便对接后固连。
在上述用于冷却制冷剂及润滑油的冷却装置中,第一壳管的头端设有用于封堵第一壳管头端的第三端盖,第三端盖上设有与进水口连通的进水腔以及与出水口连通的出水腔,用于进水的第一换热管的头端穿设在第三端盖内且与进水腔连通,用于出水的第一换热管的头端穿设在第三端盖内且与出水腔连通。
在上述用于冷却制冷剂及润滑油的冷却装置中,所述第二壳管的尾端设有第四端盖,所述第四端盖上设有回水腔,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尾端穿设在第四端盖内且与回水腔连通。
在上述用于冷却制冷剂及润滑油的冷却装置中,所述第一壳管内设有若干第一折流板,若干所述第一折流板将第一壳管的内腔隔成迂回的冷媒流道,所述冷媒入口与冷媒流道的一端连通,所述冷媒出口与冷媒流道的另一端连通。
冷媒入口设置在第一壳管近尾端的上部,冷媒出口设置在第一壳管近头端的下部,若干第一换热管穿设在第一折流板内。
在上述用于冷却制冷剂及润滑油的冷却装置中,所述第二壳管内设有若干第二折流板,若干所述第二折流板将第二壳管的内腔隔成迂回的油流道,所述油入口与油流道的一端连通,所述油出口与油流道的另一端连通。
油入口设置在第二壳管近尾端的上部,油出口设置在第二壳管近头端的上部,若干第二换热管穿设在第二折流板内。
在上述用于冷却制冷剂及润滑油的冷却装置中,用于进水的第一换热管位于第一壳管的下半部分内,用于出水的第一换热管位于第一壳体的上半部分内;用于进水的第二换热管位于第二壳管的下半部分内,用于出水的第二换热管位于第二壳体的上半部分内。
在上述用于冷却制冷剂及润滑油的冷却装置中,上述第一壳管、第一端盖、第三端盖以及若干第一换热管构成冷媒冷凝器,上述第二壳管、第二端盖、第四端盖以及若干第二换热管构成油冷却器;冷却装置包括两个依次串联的冷媒冷凝器和两个依次串联的油冷却器,位于尾端的冷媒冷凝器与位于头端的油冷却器串联,位于头端的冷媒冷凝器的头端设有上述的连接头,位于尾端的油冷却器的尾端设有上述的尾盖。
在上述用于冷却制冷剂及润滑油的冷却装置中,所述第一壳管的下方设有第一支脚,所述第二壳管的下方设有第二支脚。
在上述用于冷却制冷剂及润滑油的冷却装置中,所述第一换热管为滚花式螺纹管,所述第二换热管为光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用于冷却制冷剂及润滑油的冷却装置具有以下优点:将冷媒冷凝器与油冷却器组合到一起,组装方便,接管简单,后期清洗维护成本低;冷却水从下半部分进入第一壳管,通过第一换热管对冷媒进行充分冷却,再通过第二壳管的下半部分,通过第二换热管对油温进行冷却,冷却效果好;充分考虑了压缩机排气量的换热量需求以及油温的冷却需求,并留有富裕余量,能满足设备使用的正常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提供的冷却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壳管与连接头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二壳管与尾盖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二提供的冷却装置的组合示意图。
图中,10、第一壳管;11、冷媒入口;12、冷媒出口;13、第一换热管;14、第一端盖;15、第一连接腔;16、第二连接腔;17、第三端盖;18、进水腔;19、出水腔;20、第二壳管;21、油入口;22、油出口;23、第二换热管;24、第二端盖;25、第三连接腔;26、第四连接腔;27、第四端盖;28、回水腔;30、连接头;31、进水口;32、出水口;40、尾盖;50、第一折流板;60、第二折流板;70、第一支脚;80、第二支脚;1、冷媒冷凝器;2、油冷却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的结构,包括设有冷媒入口11与冷媒出口12的第一壳管10、以及设有油入口21与油出口22的第二壳管20,第一壳管10呈圆筒状且横向设置,第二壳管20呈圆筒状且横向设置。其中,冷媒入口11设置在第一壳管10近尾端的上部,冷媒出口12设置在第一壳管10近头端的下部,油入口21设置在第二壳管20近尾端的上部,油出口22设置在第二壳管20近头端的上部。
如图1所示,在第一壳管10内设有若干第一换热管13,在第二壳管20内设有若干第二换热管23。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13为滚花式螺纹管,第二换热管23为光管,具体为光铜管。其中,用于进水的第一换热管13位于第一壳管10的下半部分内,用于出水的第一换热管13位于第一壳体的上半部分内;用于进水的第二换热管23位于第二壳管20的下半部分内,用于出水的第二换热管23位于第二壳体的上半部分内。
如图2所示,第一壳管10的尾端设有用于封堵第一壳管10尾端的第一换热管14,第一换热管14上设有第一连接腔15和第二连接腔16,用于进水的第一换热管13的尾端穿设在第一换热管14内且与第一连接腔15连通,用于出水的第一换热管13的尾端穿设在第一换热管14内且与第二连接腔16连通。如图2所示,第一壳管10的头端设有用于封堵第一壳管10头端的第三端盖17,第三端盖17上设有与进水口31连通的进水腔18以及与出水口32连通的出水腔19,用于进水的第一换热管13的头端穿设在第三端盖17内且与进水腔18连通,用于出水的第一换热管13的头端穿设在第三端盖17内且与出水腔19连通。
如图3所示,第二壳管20的头端设有用于封堵第二壳管20头端的第二端盖24,第二端盖24上设有第三连接腔25和第四连接腔26,用于进水的第二换热管23的头端穿设在第二端盖24内且与第三连接腔25连通,用于出水的第二换热管23的头端穿设在第二端盖24内且与第四连接腔26连通。如图3所示,第二壳管20的尾端设有第四端盖27,第四端盖27上设有回水腔28,第二换热管23的尾端穿设在第四端盖27内且与回水腔28连通。
如图1所示,第一壳管10、第一换热管14、第三端盖17以及若干第一换热管13构成冷媒冷凝器1,第二壳管20、第二端盖24、第四端盖27以及若干第二换热管23构成油冷却器2。本实施例中的用于冷却制冷剂及润滑油的冷却装置包括一个冷媒冷凝器1和一个油冷却器2。
具体的,如图1所示,第一壳管10的尾端与第二壳管20的头端对接,用于进水的第一换热管13通过第一连接腔15、第三连接腔25与用于进水的第二换热管23连通,用于出水的第一换热管13通过第二连接腔16、第四连接腔26与用于出水的第二换热管23连通,用于进水的第二换热管23的尾端通过回水腔28与用于出水的第二换热管23的尾端连通。
如图2所示,在第一壳管10的头端设有连接头30,连接头30上设有进水口31和出水口32,用于进水的第一换热管13的头端通过进水腔18与进水口31连通,用于出水的第一换热管13的头端通过出水腔19与出水口32连通。如图3所示,在第二壳管20的尾端设有尾盖40。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壳管10内设有若干第一折流板50,若干第一折流板50将第一壳管10的内腔隔成迂回的冷媒流道,冷媒入口11与冷媒流道的一端连通,冷媒出口12与冷媒流道的另一端连通,若干第一换热管13穿设在第一折流板50内。
如图1和图3所示,第二壳管20内设有若干第二折流板60,若干第二折流板60将第二壳管20的内腔隔成迂回的油流道,油入口21与油流道的一端连通,油出口22与油流道的另一端连通,若干第二换热管23穿设在第二折流板60内。
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连接,可将第一换热管14、第二端盖24、第三端盖17和第四端盖27做成法兰盘的形式,连接时通过螺栓锁紧。
如图1-所示,第一壳管10的下方设有第一支脚70,第二壳管20的下方设有第二支脚80。
水循环的路径为:冷却循环水从进水口31进入,经过进水腔18进入位于下半部分的第一换水管,然后进入第一连接腔15和第三连接腔25,再进入位于下半部分的第二换热管23,然后经过回水腔28进入位于上半部分的第二换热管23,再经过第四连接腔26和第二连接腔16进入位于上半部分的第一换热管13,最后通过出水腔19进入出水口32。
在水循环的过程中,制冷剂(冷媒)经过冷媒入口11进入由第一折流板50隔成的冷媒流道,与第一换热管13内的冷却水充分换热后由冷媒出口12排出。润滑油经过油入口21进入由第二折流板60隔成的油流道,与第二换热管23内的冷却水充分换热后由油出口22排出。
为了提高安全性,在第一壳管10的上部设有安全阀口。在连接头30上设有与出水腔19连通的排气口。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原理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如图4所示,冷却装置包括两个依次串联的冷媒冷凝器1和两个依次串联的油冷却器2,位于尾端的冷媒冷凝器1与位于头端的油冷却器2串联,位于头端的油冷却器2上的回水腔28被隔板分隔成两个独立的腔体:用于进水的第一腔体和用于出水的第二腔体,用于进水的第二换热管23与第一腔体连通,用于出水的第二换热管23与第二腔体连通,避免循环水无法进入位于尾端的油冷却器2。
如图4所示,连接头30设置在位于头端的冷媒冷凝器1的头端,尾盖40设置在位于尾端的油冷却器2的尾端。第一支架设置在位于头端的冷媒冷凝器1的下方,第二支架设置在位于头端的油冷却器2的下方。
由于冷媒冷凝器1为两个,可以实现两种不同冷媒的冷却。本实施例中,位于头端的冷媒冷凝器1用于冷却R404A冷媒,位于尾端的冷媒冷凝器1用于冷却R23冷媒。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用于冷却制冷剂及润滑油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有冷媒入口(11)与冷媒出口(12)的第一壳管(10)、设有油入口(21)与油出口(22)的第二壳管(20)、连接于第一壳管(10)头端的连接头(30)、以及连接于第二壳管(20)尾端的尾盖(40),所述第一壳管(10)的尾端与第二壳管(20)的头端对接,所述第一壳管(10)内设有若干第一换热管(13),所述第二壳管(20)内设有若干第二换热管(23),用于进水的第一换热管(13)与用于进水的第二换热管(23)连通,用于出水的第一换热管(13)与用于出水的第二换热管(23)连通,用于进水的第二换热管(23)的尾端与用于出水的第二换热管(23)的尾端连通,所述连接头(30)上设有进水口(31)和出水口(32),用于进水的第一换热管(13)的头端与进水口(31)连通,用于出水的第一换热管(13)的头端与出水口(3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冷却制冷剂及润滑油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管(10)的尾端设有用于封堵第一壳管(10)尾端的第一端盖(14),所述第一端盖(14)上设有第一连接腔(15)和第二连接腔(16),用于进水的第一换热管(13)的尾端穿设在第一端盖(14)内且与第一连接腔(15)连通,用于出水的第一换热管(13)的尾端穿设在第一端盖(14)内且与第二连接腔(16)连通;所述第二壳管(20)的头端设有用于封堵第二壳管(20)头端的第二端盖(24),所述第二端盖(24)上设有第三连接腔(25)和第四连接腔(26),用于进水的第二换热管(23)的头端穿设在第二端盖(24)内且与第三连接腔(25)连通,用于出水的第二换热管(23)的头端穿设在第二端盖(24)内且与第四连接腔(26)连通;所述第一连接腔(15)与第三连接腔(25)连通,所述第二连接腔(16)与第四连接腔(26)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冷却制冷剂及润滑油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管(10)的头端设有用于封堵第一壳管(10)头端的第三端盖(17),所述第三端盖(17)上设有与进水口(31)连通的进水腔(18)以及与出水口(32)连通的出水腔(19),用于进水的第一换热管(13)的头端穿设在第三端盖(17)内且与进水腔(18)连通,用于出水的第一换热管(13)的头端穿设在第三端盖(17)内且与出水腔(19)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冷却制冷剂及润滑油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管(20)的尾端设有第四端盖(27),所述第四端盖(27)上设有回水腔(28),所述第二换热管(23)的尾端穿设在第四端盖(27)内且与回水腔(28)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用于冷却制冷剂及润滑油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管(10)内设有若干第一折流板(50),若干第一折流板(50)将第一壳管(10)的内腔隔成迂回的冷媒流道,所述冷媒入口(11)与冷媒流道的一端连通,所述冷媒出口(12)与冷媒流道的另一端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用于冷却制冷剂及润滑油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管(20)内设有若干第二折流板(60),若干所述第二折流板(60)将第二壳管(20)的内腔隔成迂回的油流道,所述油入口(21)与油流道的一端连通,所述油出口(22)与油流道的另一端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冷却制冷剂及润滑油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进水的第一换热管(13)位于第一壳管(10)的下半部分内,用于出水的第一换热管(13)位于第一壳体的上半部分内;用于进水的第二换热管(23)位于第二壳管(20)的下半部分内,用于出水的第二换热管(23)位于第二壳体的上半部分内。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冷却制冷剂及润滑油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壳管(10)、第一端盖(14)、第三端盖(17)以及若干第一换热管(13)构成冷媒冷凝器(1),上述第二壳管(20)、第二端盖(24)、第四端盖(27)以及若干第二换热管(23)构成油冷却器(2);冷却装置包括两个依次串联的冷媒冷凝器(1)和两个依次串联的油冷却器(2),位于尾端的冷媒冷凝器(1)与位于头端的油冷却器(2)串联,位于头端的冷媒冷凝器(1)的头端设有连接头(30),位于尾端的油冷却器(2)的尾端设有上述的尾盖(4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冷却制冷剂及润滑油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管(10)的下方设有第一支脚(70),所述第二壳管(20)的下方设有第二支脚(8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544019.7U CN219624310U (zh) | 2023-03-20 | 2023-03-20 | 用于冷却制冷剂及润滑油的冷却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544019.7U CN219624310U (zh) | 2023-03-20 | 2023-03-20 | 用于冷却制冷剂及润滑油的冷却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624310U true CN219624310U (zh) | 2023-09-01 |
Family
ID=877708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544019.7U Active CN219624310U (zh) | 2023-03-20 | 2023-03-20 | 用于冷却制冷剂及润滑油的冷却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624310U (zh) |
-
2023
- 2023-03-20 CN CN202320544019.7U patent/CN21962431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00303658A1 (en) | Water-Cooled Oil-Free Air Compressor | |
CN210107818U (zh) | 一种壳管式冷凝器及其制冷系统 | |
CN102914087B (zh) | 制冷机组的换热系统 | |
CN215121657U (zh) | 一种水冷热管双模机房空调 | |
CN219624310U (zh) | 用于冷却制冷剂及润滑油的冷却装置 | |
CN112867374A (zh) | 一种水冷热管双模机房空调 | |
CN201302336Y (zh) | 一种新型换热器及安装有该换热器的空调机 | |
CN221074549U (zh) | 空气压缩机用水冷式冷却器 | |
CN211926604U (zh) | 一种复合式换热器 | |
CN220852419U (zh) | 空调器及其压缩式制冷系统 | |
CN217685964U (zh) | 冷却换热器、制冷剂循环系统、冷却水设备 | |
CN221301632U (zh) | 一种双系统冷却装置 | |
CN104654665B (zh) | 多联机系统的室外机模块及具有其的多联机系统 | |
CN221195403U (zh) | 一种应用于喷液螺杆压缩机的多通道管壳式冷却器 | |
CN114396373B (zh) | 蒸发式冷凝器的油冷却子系统 | |
CN218764053U (zh) | 一种超低温制冷系统和超低温制冷设备 | |
CN217236543U (zh) | 一种双冷源并联换热的热交换系统 | |
CN216558424U (zh) | 一种压缩气体用气液分离水冷却装置 | |
CN213948742U (zh) | 串联式多介质单流程式集中冷却中心 | |
CN221802570U (zh) | 一种带自然冷却的机械冷冻机组换热器结构 | |
CN110542246B (zh) | 一种空冷冷凝换热器 | |
CN2223843Y (zh) | 制冷压缩机寿命实验装置 | |
CN112298516A (zh) | 串联式多介质单流程式集中冷却中心 | |
CN108954945A (zh) | 中央空调扰流单系统管壳干式蒸发器 | |
CN108106082A (zh) | 中央空调单系统管壳蒸发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401122 Building 1, No. 8 Huijin Road, North New District, Yubei District, Chongqing Patentee after: Chongqing sushi Sida Test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401122 Building 4, No. 8 Huijin Road, North New District, Yubei District, Chongqing Patentee before: Chongqing sushi Sida Test Equipment Co.,Ltd.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