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22215U - 一种装修双层施工平台的一体化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装修双层施工平台的一体化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22215U
CN219622215U CN202321316796.2U CN202321316796U CN219622215U CN 219622215 U CN219622215 U CN 219622215U CN 202321316796 U CN202321316796 U CN 202321316796U CN 219622215 U CN219622215 U CN 2196222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sleeve
fixed plate
sleeve
fixedly connected
construction platfo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1679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宗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Tianrenshu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32131679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222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222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222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Ladd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装修工程设备领域的一种装修双层施工平台的一体化结构,包括第一固定套筒和第三固定套筒,第一固定套筒外壁底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固定板远离第一固定套筒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套筒,固定板顶部相互远离的两端均贯穿开设有螺纹槽,两个螺纹槽的内部均贯穿螺纹连接有螺纹柱,两个螺纹柱贯穿过固定板一端外壁的中部均螺纹连接有限位螺母,两个螺纹柱贯穿过固定板一端外壁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驱动把手,两个螺纹柱贯穿过固定板一端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连接件。本装置,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可在无需拆除万向轮的同时,有效避免施工平台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接触面积小的问题,从而避免发生安全隐患事故。

Description

一种装修双层施工平台的一体化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修工程设备领域,具体是一种装修双层施工平台的一体化结构。
背景技术
装饰工程的作用是保护建筑物各种构件免受自然的风、雨、潮气的侵蚀,改善隔热、隔声、防潮功能,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同时,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及工作环境,装饰工程包括抹灰工程、门窗工程、吊顶工程、轻质隔墙工程、涂刷工程、裱糊工程、饰面安装工程、幕墙工程、细部工程等。现有的技术中,在使用装修双层施工平台进行装修工作时,当需要进行移动时需将万向轮安装于施工平台的底部,从而将施工平台带动至合适位置后再将万向轮拆除,十分的不便,若不拆除直接进行后续装修工作的话,万向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接触面较小,容易产生安全隐患,造成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修双层施工平台的一体化结构,以解决上述提出现有的技术中,在使用装修双层施工平台进行装修工作时,当需要进行移动时需将万向轮安装于施工平台的底部,从而将施工平台带动至合适位置后再将万向轮拆除,十分的不便,若不拆除直接进行后续装修工作的话,万向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接触面较小,容易产生安全隐患,造成事故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装修双层施工平台的一体化结构,包括第一固定套筒和第三固定套筒,所述第一固定套筒外壁底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远离第一固定套筒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套筒,所述固定板顶部相互远离的两端均贯穿开设有螺纹槽,两个所述螺纹槽的内部均贯穿螺纹连接有螺纹柱,两个所述螺纹柱贯穿过固定板一端外壁的中部均螺纹连接有限位螺母,两个所述螺纹柱贯穿过固定板一端外壁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驱动把手,两个所述螺纹柱贯穿过固定板一端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连接件,两个所述连接件远离螺纹柱一端的底部均活动连接有万向轮。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固定套筒和第二固定套筒之间均匀共同固定连接有支撑杆,通过支撑杆的设置,便于对第一固定套筒与第二固定套筒进行连接支撑。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固定套筒和第二固定套筒的底部均活动连接有调节底脚,通过调节底脚的设置,便于对增加本装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面积。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三固定套筒与第一固定套筒的结构设置为相同,通过第三固定套筒与第一固定套筒的设置,便于形成施工平台脚手架。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三固定套筒与第一固定套筒之间共同活动连接有X活动支撑架,通过X活动支撑架的设置,便于对第三固定套筒和第一固定套筒进行支撑限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固定套筒和第三固定套筒之间分别卡合连接有第一工作平台和第二工作平台,通过第一工作平台和第二工作平台的设置,便于同时进行装修施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第一固定套筒和第二固定套筒的设置,便于提供安装与工作的空间,通过固定板与螺纹槽的设置,便于对螺纹柱进行位置上的限定,从而便于使螺纹柱带动万向轮进行上升与下降,进而通过调节底脚增加施工平台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接触面积。本装置,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可在无需拆除万向轮的同时,有效避免施工平台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接触面积小的问题,从而避免发生安全隐患事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的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螺纹柱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X活动支撑架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中:1、第一固定套筒;101、支撑杆;102、固定板;103、螺纹槽;104、调节底脚;2、螺纹柱;201、连接件;202、限位螺母;203、驱动把手;3、万向轮;4、第二固定套筒;5、第三固定套筒;6、X活动支撑架;7、第一工作平台;8、第二工作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装修双层施工平台的一体化结构,包括第一固定套筒1和第三固定套筒5,第一固定套筒1外壁底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02,固定板102远离第一固定套筒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套筒4,固定板102顶部相互远离的两端均贯穿开设有螺纹槽103,两个螺纹槽103的内部均贯穿螺纹连接有螺纹柱2,两个螺纹柱2贯穿过固定板102一端外壁的中部均螺纹连接有限位螺母202,两个螺纹柱2贯穿过固定板102一端外壁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驱动把手203,两个螺纹柱2贯穿过固定板102一端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连接件201,两个连接件201远离螺纹柱2一端的底部均活动连接有万向轮3。
其中,第一固定套筒1和第二固定套筒4之间均匀共同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01,通过支撑杆101的设置,便于对第一固定套筒1与第二固定套筒4进行连接支撑;第一固定套筒1和第二固定套筒4的底部均活动连接有调节底脚104,通过调节底脚104的设置,便于对增加本装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面积。
第三固定套筒5与第一固定套筒1的结构设置为相同,通过第三固定套筒5与第一固定套筒1的设置,便于形成施工平台脚手架;第三固定套筒5与第一固定套筒1之间共同活动连接有X活动支撑架6,通过X活动支撑架6的设置,便于对第三固定套筒5和第一固定套筒1进行支撑限位;第一固定套筒1和第三固定套筒5之间分别卡合连接有第一工作平台7和第二工作平台8,通过第一工作平台7和第二工作平台8的设置,便于同时进行装修施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使用本装置进行工作时,只需将本装置装修施工场地的合适位置,并通过调节底脚104对第一固定套筒1、第二固定套筒4和第三固定套筒5进行调节使其稳定,当需要带动本装置进行位置移动时,只需工作人员分别通过驱动把手203带动螺纹柱2转动,使螺纹柱2在与固定板102上螺纹槽103的相互作用之下,下降并带动万向轮3下降,从而使万向轮3与地面接触,届时,对调节底脚104进行调节,使其与地面分离便可通过万向轮3带动本装置进行位置移动,当移动至合适位置后,只需将驱动把手203带动螺纹柱2反向转动,从而带动万向轮3与地面分离,达到无需拆除万向轮3的效果,进而有效避免了因施工平台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接触面积小而造成的安全隐患。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6)

1.一种装修双层施工平台的一体化结构,包括第一固定套筒(1)和第三固定套筒(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套筒(1)外壁底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02),所述固定板(102)远离第一固定套筒(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套筒(4),所述固定板(102)顶部相互远离的两端均贯穿开设有螺纹槽(103),两个所述螺纹槽(103)的内部均贯穿螺纹连接有螺纹柱(2),两个所述螺纹柱(2)贯穿过固定板(102)一端外壁的中部均螺纹连接有限位螺母(202),两个所述螺纹柱(2)贯穿过固定板(102)一端外壁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驱动把手(203),两个所述螺纹柱(2)贯穿过固定板(102)一端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连接件(201),两个所述连接件(201)远离螺纹柱(2)一端的底部均活动连接有万向轮(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修双层施工平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套筒(1)和第二固定套筒(4)之间均匀共同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修双层施工平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套筒(1)和第二固定套筒(4)的底部均活动连接有调节底脚(10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修双层施工平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固定套筒(5)与第一固定套筒(1)的结构设置为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修双层施工平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固定套筒(5)与第一固定套筒(1)之间共同活动连接有X活动支撑架(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修双层施工平台的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套筒(1)和第三固定套筒(5)之间分别卡合连接有第一工作平台(7)和第二工作平台(8)。
CN202321316796.2U 2023-05-29 2023-05-29 一种装修双层施工平台的一体化结构 Active CN2196222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16796.2U CN219622215U (zh) 2023-05-29 2023-05-29 一种装修双层施工平台的一体化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16796.2U CN219622215U (zh) 2023-05-29 2023-05-29 一种装修双层施工平台的一体化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22215U true CN219622215U (zh) 2023-09-01

Family

ID=87775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16796.2U Active CN219622215U (zh) 2023-05-29 2023-05-29 一种装修双层施工平台的一体化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222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622215U (zh) 一种装修双层施工平台的一体化结构
CN214272856U (zh) 一种用于室内装修的可调节脚手架
CN210713726U (zh) 一种室内装饰的建筑平台
CN214498298U (zh) 一种便于移动的建筑施工平台装置
CN212562377U (zh) 一种建筑施工平台
CN214575489U (zh) 一种用于市政施工的爬式脚手架
CN212176477U (zh) 一种可调节高度的稳定型工程建筑施工架
CN211143684U (zh) 一种用于建筑工程的移动脚手架
CN211341668U (zh) 一种具有升降功能的室内用脚手架
CN215717041U (zh) 一种建筑工程用脚手架
CN220928614U (zh) 一种钢斜柱结构操作平台
CN215443004U (zh) 一种建筑工程安装用便携式脚手架
CN213774393U (zh) 一种房建施工用安全防坠装置
CN216239629U (zh) 一种建筑工程用脚手架
CN213329938U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稳定性高的脚手架
CN218149192U (zh) 一种轻钢龙骨与墙体的连接结构
CN216577708U (zh) 一种定型化的电动工具伸长辅助设备
CN217353590U (zh) 一种可循环使用的模板支撑结构
CN213888937U (zh) 一种铝框架加工用的组装设备
CN213837822U (zh) 一种室内外装饰工程施工用防护装置
CN218562943U (zh) 一种便于移动的建筑施工平台
CN220848595U (zh) 一种建筑工程建筑爬架
CN220928657U (zh) 一种建筑附着式施工平台
CN215829859U (zh) 一种木纹楼梯护栏
CN219491667U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爬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11

Address after: 5th Floor, No. 65 Luoguo Lane, Qingyang District,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610000

Patentee after: Sichuan Tianrenshu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4, Floor 3, Unit 4, Building 1, No. 16, Dongzhu Street, Qingyang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610000

Patentee before: Yang Zongzhe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