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05323U - 避难硐室蓄冰降温系统 - Google Patents

避难硐室蓄冰降温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05323U
CN219605323U CN202320519200.2U CN202320519200U CN219605323U CN 219605323 U CN219605323 U CN 219605323U CN 202320519200 U CN202320519200 U CN 202320519200U CN 219605323 U CN219605323 U CN 2196053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ce storage
storage container
ice
refuge chamber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1920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韦双
张祖敬
易小燕
靳婷
杨玲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i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Gui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i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Gui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2051920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053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053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053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避难硐室蓄冰降温系统,包括避难硐室和过渡室,过渡室内设有蓄冰容器和空压机,空压机通过进风管道与蓄冰容器连接,蓄冰容器与避难硐室通过送风管道连接,蓄冰容器循环连接有制冷系统,制冷系统用于向蓄冰容器输送冷量。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制冷系统能够不断为蓄冰容器输送冷量,降低蓄冰容器内的温度,空压机将空气通过进风管道送至蓄冰容器进行降温,降温后的空气再由送风管道送至避难硐室,对避难硐室进行降温,相较于传统的降温方式,具有使用安全、可靠性高、经济成本低的优势。

Description

避难硐室蓄冰降温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避难硐室降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避难硐室蓄冰降温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全国大部分煤矿以井下开采方式进行作业。一旦发生事故,不仅人员撤离困难,而且实施救援也存在很大难度。因此,在矿井中设立避难硐室,给井下人员提供应急避难场所,同时为地面救援人员争取时间。
由于避难硐室是相对密闭的空间,因此设计建造时要考虑将硐室内的温度、湿度和氧气量等参数维持在人体可接受的范围。避难硐室内的人员、设施都能产生热量,使硐室内温度上升,如果不及时降温,硐室内的温度会持续上升,人体处于高温环境会感到不舒适,而且过高的环境温度会损害人体的热平衡,使人身心失常,严重损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必须对避难硐室内进行降温。
目前,已有的避难硐室降温方式包括:1、高压二氧化碳膨胀降温,通过两次减压使二氧化碳膨胀从液态变为气态实现制冷,利用高压二氧化碳膨胀气体驱动风扇促使热空气流经蒸发器,冷却后为生存环境降温,但二氧化碳用量大,导致储备容器体积大,存在泄漏的安全隐患,使用后降温系统恢复难度大;2、高压液态空气制冷设备降温,将液态空气封装在一个2m3的高压储罐内,平时利用冷冻机组将液态空气维持在-195℃,避难时液态空气减压为常压低温气体进入生存环境实现降温,该装置经济成本高,欠缺实用价值。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现状,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避难硐室蓄冰降温系统,具有使用安全、可靠性高、经济成本低的优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避难硐室蓄冰降温系统,包括避难硐室和过渡室,其关键在于:所述过渡室内设有蓄冰容器和空压机,其中,所述空压机通过进风管道与蓄冰容器连接,所述蓄冰容器与避难硐室通过送风管道连接,所述蓄冰容器循环连接有制冷系统,制冷系统用于向蓄冰容器输送冷量。
采用上述结构,启动避难硐室蓄冰降温系统,制冷系统能够不断为蓄冰容器输送冷量,降低蓄冰容器内的温度,空压机将空气通过进风管道送至蓄冰容器进行降温,降温后的空气再由送风管道送至避难硐室,完成对避难硐室的降温。同时,在非避难期间,降温后的空气可以对避难硐室的围岩进行预冷,将部分冷量储存在围岩内,当避难硐室温度升高时可以吸收一部分室内的热量。
作为优选:所述蓄冰容器内的介质为水,所述制冷系统能够将蓄冰容器内的水制成冰。采用上述结构,降温效率更高,在断电的情况下,冰块能够有效保存冷量,持续对避难硐室降温,为救援人员争取了时间。
作为优选: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制冷机组,以及连接在制冷机组与蓄冰容器之间的进液管和回液管,所述进液管和/或回液管上设有溶液泵。采用上述结构,溶液泵提供动力,使得制冷剂在蓄冰容器与制冷机组之间循环流动,不断为蓄冰容器输送冷量。
作为优选:所述蓄冰容器内设有与进风管道连通的分流管道,以及与所述送风管道连通的汇总管道,所述分流管道与汇总管道之间均匀分布有换热管束。采用上述结构,热空气进入蓄冰容器后降温更均匀,效率更高。
作为优选:所述换热管束的数量为18根,每根所述换热管束的直径为30mm。
作为优选:所述送风管道在避难硐室内连接有若干数量的送风支管,各个所述送风支管的出风端均匀分布在避难硐室围岩区域。采用上述结构,低温气体能够均匀且全方位地为避难硐室降温。
作为优选:所述蓄冰容器内设有自动检测系统,用于检测所述蓄冰容器内的蓄冰量。采用上述结构,在非避难期间要保证蓄冰容器内的蓄冰量在80%以上,当蓄冰量小于80%时启动制冷系统完成蓄冰要求,避免制冷系统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具有节约能源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避难硐室的围岩上布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空压机的控制系统与温度传感器反馈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当检测到围岩温度小于24℃时可停止送风蓄冷,当围岩温度高于27℃时开启围岩蓄冷功能,具有节能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蓄冰容器的器壁上设有保温层。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有效保存冷量,延长对高温气体降温的时间,为救援人员争取更多的时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制冷系统能够不断为蓄冰容器输送冷量,降低蓄冰容器内的温度,空压机将空气通过进风管道送至蓄冰容器进行降温,降温后的空气再由送风管道送至避难硐室,对避难硐室进行降温,相较于传统的降温方式,具有使用安全、可靠性高、经济成本低的优势;
2、在非避难期间,可以定期对避难硐室的围岩进行预冷,将部分冷量储存在围岩内,当发生矿难时,预存在围岩的冷量与实时送入的冷气共同降温,能够显著提升降温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避难硐室蓄冰降温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避难硐室蓄冰降温系中蓄冰容器3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避难硐室蓄冰降温系中蓄冰容器3的剖视图;
图4为展现蓄冰容器3内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展现蓄冰容器3中换热管束3c的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和2所示,一种避难硐室蓄冰降温系统,包括避难硐室1和过渡室2,过渡室2内设有蓄冰容器3和空压机4,其中,蓄冰容器3内的介质为水,空压机4通过进风管道5与蓄冰容器3连接,蓄冰容器3与避难硐室1通过送风管道6连接,蓄冰容器3循环连接有制冷系统7,制冷系统7能够将蓄冰容器3内的水制成冰。
在非避难时期,启动避难硐室蓄冰降温系统,制冷系统7能够持续不断地为蓄冰容器3输送冷量,将蓄冰容器3内的水制成冰,空压机4将高温空气通过进风管道5送至蓄冰容器3,高温空气与蓄冰容器3内的冰进行热交换后,低温气体再由送风管道6送至避难硐室1,对避难硐室1进行降温。如果矿难发生后,电力系统遭到了破坏,出现避难硐室1无法用电的情况,此时蓄冰容器3内的冰能够保存一段时间的冷量,持续对避难硐室降温,为救援人员争取了时间。同时,在非避难期间,降温后的气体可以对避难硐室1的围岩进行预冷,也就是将部分冷量储存在围岩内,当发生矿难时,围岩所蓄的冷量能够吸收一部分室内的热量,与实时送入的低温气体共同作用达到降温的目的,降温效果显著提升。
进一步的,如图3和4所示,蓄冰容器3内设有与进风管道5连通的分流管道3a,以及与送风管道6连通的汇总管道3b,分流管道3a与汇总管道3b之间均匀分布有换热管束3c,分流管道3a与汇总管道3b均为矩形的管道。高温气体通过矩形的分流管道3a分流至多根换热管束3c后,换热管束3c内的高温气体能够与蓄冰容器3内的冰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制成低温气体,低温气体流经汇总管道3b再由送风管道6送至避难硐室1,达到为避难硐室1降温的目的。由图5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管束3c的数量为18根,每根换热管束3c的直径为30mm。
请参图1,制冷系统7包括制冷机组7c,以及连接在制冷机组7c与蓄冰容器3之间的进液管7a和回液管7b,进液管7a和/或回液管7b上设有溶液泵7d。在本实施例中,进液管7a和回液管7b上均设有溶液泵7d,在蓄冰容器3内,进液管7a与回液管7b之间连接有铜管7e,铜管7e以螺旋缠绕的方式布置在蓄冰容器3内部。在制冷系统7为蓄冰容器3提供冷量时,由溶液泵7d提供动力,使低温制冷剂在铜管7e、进液管7a、制冷机组7c以及回液管7b之间循环流动,持续不断地为蓄冰容器3输送冷量,从而达到为流经蓄冰容器3的高温气体降温的目的。
除了以上实施方式以外,制冷系统7还可以采用常规的空调制冷原理,包括压缩机、冷凝器以及蒸发器等组成的制冷系统7。
再参图1,送风管道6在避难硐室1内连接有若干数量的送风支管6a,各个送风支管6a的出风端均匀分布在避难硐室1围岩区域,能够保证为避难硐室1全方位地降温,降温效果显著,同时,在非避难期间,降温后的气体可以充分对避难硐室1的围岩进行预冷,围岩内的冷量储存均匀,在发生灾难后,围岩所蓄的冷量能够吸收更多室内的热量,降温效果大大提升。
实施例二
一种高温地下矿井避难所控温方法,避难所配置实施例一提供的避难硐室蓄冰降温系统,控温方法包括:1、在非避难时期,启动压风-蓄冰-围岩蓄冷耦合控温系统,制冷系统7持续不断地为蓄冰容器3输送冷量,将蓄冰容器3内的水制成冰,与此同时,空压机4将高温空气通过进风管道5送至蓄冰容器3,高温空气与蓄冰容器3内的冰进行热交换后,低温气体再由送风管道6送至避难硐室1,对避难硐室1进行降温,达到对避难硐室1的围岩进行预冷的目的,将部分冷量储存在围岩内。2、在避难时期,空压机4间断性地将高温空气通过进风管道5送至蓄冰容器3,经热交换后,再由送风管道6送至避难硐室1,对避难硐室1间歇性降温,达到优化能耗的目的,延长蓄冰容器3内冰的使用时长,为地面救援争取更多的时间。
请参图1,蓄冰容器3内设有自动检测系统8,自动检测系统8为可设定式蓄冰量检测装置,能够检测蓄冰容器3内的蓄冰量。在非避难期间要保证蓄冰容器3内的蓄冰量在80%以上,当检测到蓄冰量小于80%时启动制冷系统7完成蓄冰要求,当蓄冰量大于100%时制冷系统7停止工作。除此之外,避难硐室1的围岩上布设有温度传感器9,空压机4的控制系统与温度传感器9反馈连接。当温度传感器9监测到围岩温度小于24℃时可停止空压机4送风蓄冷,当围岩温度高于27℃时开启空压机4送风蓄冷功能。采用间断式地制冰与送风蓄冷,具有节能的作用,同时降低了系统的运行成本,实用性高。
再参图3,蓄冰容器3的器壁上设有保温层3d,能够有效保存冷量,进一步降低了系统在待用状态下的运行成本,并且,在灾难发生时,为救援人员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避难硐室蓄冰降温系统,包括避难硐室(1)和过渡室(2),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室(2)内设有蓄冰容器(3)和空压机(4),其中,所述空压机(4)通过进风管道(5)与蓄冰容器(3)连接,所述蓄冰容器(3)与避难硐室(1)通过送风管道(6)连接,所述蓄冰容器(3)循环连接有制冷系统(7),制冷系统(7)用于向蓄冰容器(3)输送冷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难硐室蓄冰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冰容器(3)内的介质为水,所述制冷系统(7)能够将蓄冰容器(3)内的水制成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难硐室蓄冰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7)包括制冷机组(7c),以及连接在制冷机组(7c)与蓄冰容器(3)之间的进液管(7a)和回液管(7b),所述进液管(7a)和/或回液管(7b)上设有溶液泵(7d)。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难硐室蓄冰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冰容器(3)内设有与进风管道(5)连通的分流管道(3a),以及与所述送风管道(6)连通的汇总管道(3b),所述分流管道(3a)与汇总管道(3b)之间均匀分布有换热管束(3c)。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避难硐室蓄冰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束(3c)的数量为18根,每根所述换热管束(3c)的直径为3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难硐室蓄冰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管道(6)在避难硐室(1)内连接有若干数量的送风支管(6a),各个所述送风支管(6a)的出风端均匀分布在避难硐室(1)围岩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难硐室蓄冰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冰容器(3)内设有自动检测系统(8),用于检测所述蓄冰容器(3)内的蓄冰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难硐室蓄冰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难硐室(1)的围岩上布设有温度传感器(9),所述空压机(4)的控制系统与温度传感器(9)反馈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难硐室蓄冰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冰容器(3)的器壁上设有保温层(3d)。
CN202320519200.2U 2023-03-16 2023-03-16 避难硐室蓄冰降温系统 Active CN2196053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19200.2U CN219605323U (zh) 2023-03-16 2023-03-16 避难硐室蓄冰降温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19200.2U CN219605323U (zh) 2023-03-16 2023-03-16 避难硐室蓄冰降温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05323U true CN219605323U (zh) 2023-08-29

Family

ID=877470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19200.2U Active CN219605323U (zh) 2023-03-16 2023-03-16 避难硐室蓄冰降温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053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61353B (zh) 一种用于煤矿救生舱的空气冷却系统
CN103306705A (zh) 矿井降温用制冷系统
CN201865699U (zh) 一种救生舱用混合蓄冷装置
CN102305490A (zh) 防冰堵自除霜型二氧化碳开放式制冷系统及方法
CN102182490B (zh) 高压动力源高效制冷系统的工作方法
CN102330563B (zh) 矿井软体救生舱用无外界电源空调制冷系统
CN102022132A (zh) 井下避难所之降温除湿系统
CN104142033A (zh) 一种二氧化碳制冷装置结构
CN201865689U (zh) 井下避难所之降温除湿装置
CN201574772U (zh) 一种用于煤矿救生舱的空气冷却系统
CN219605323U (zh) 避难硐室蓄冰降温系统
CN101749043A (zh) 温差式矿井空调冷热源能量系统
CN201945082U (zh) 一体式工业冷水机组
CN116220784A (zh) 一种压风-蓄冰-围岩蓄冷耦合控温系统及其控温方法
CN212320121U (zh) 可用于箱门防冻的冷藏集装箱制冷设备
CN201387177Y (zh) 空气源强热增焓热泵系统及复叠逆向对流翅片式空气换热器
CN201953396U (zh) 矿用低温乙二醇空调机组
CN207991061U (zh) 小型lng气化站的冷能回收系统
CN202452611U (zh) 二氧化碳无源制冷空调
CN102563787A (zh) 二氧化碳无源制冷空调
CN202300470U (zh) 一种矿井救生舱制冷系统
CN208393610U (zh) 一种船用vrv空调系统
CN202325615U (zh) 一种制冷降温除湿空调
CN202926369U (zh) 防冰堵自除霜型二氧化碳开放式制冷系统
CN212481558U (zh) 地下战备工程用的备用冷源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