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71575U - 一种搅拌机轴承自动注油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搅拌机轴承自动注油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71575U
CN219571575U CN202320455774.8U CN202320455774U CN219571575U CN 219571575 U CN219571575 U CN 219571575U CN 202320455774 U CN202320455774 U CN 202320455774U CN 219571575 U CN219571575 U CN 2195715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oil storage
bearing
lubricating oil
oiling mach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5577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深生
靳海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Shenkun Concret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Shenkun Concret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Shenkun Concret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Shenkun Concret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5577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715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715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715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Mixers Of The Rotary Stirring Typ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搅拌机轴承自动注油机,涉及混凝土搅拌机技术领域,包括用于大量储存润滑油的第一储油装置以及用于临时储存润滑油并对其进行预处理的第二储油装置,第一储油装置、第二储油装置之间通过管路连接、且设置有开关件,第二储油装置通过管路与搅拌机轴承的轴壳相连通,将润滑油输送至搅拌机轴承处,自动注油机还包括控制器,与第一储油装置以及第二储油装置控制连接,输出控制信号控制开关件的动作,实现了自动、持续地向搅拌机轴承加注润滑油,无需人工干预,极大地节省了人工成本,有效地避免因漏加润滑油造成搅拌机损坏情况的出现。

Description

一种搅拌机轴承自动注油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混凝土搅拌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搅拌机轴承自动注油机。
背景技术
搅拌站的主要用途为搅拌混合混凝土,也叫砼搅拌站。混凝土搅拌站搅拌好的混凝土由专用车辆运送至施工单位。
在搅拌站的搅拌过程中,搅拌机为一种常用的建筑工程机械,主要用于搅拌水泥、沙石、各类干粉砂浆等建筑材料,包括承装待搅拌混凝土原料的圆筒或槽,圆筒或槽中设置有带叶片的搅拌轴,电机通过轴承带动搅拌轴在圆筒或槽旋转,将多种原料进行搅拌混合,使之成为一种混合物或适宜稠度的机器。
搅拌机在连续工作的情况下,润滑油的消耗量较大。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做法是人工定期检查,不断给搅拌机的轴承添加润滑油,但是上述方法,一方面人工操作量大,另一方面,在施工高峰期,操作人员需要检查维护的搅拌机数量较多,一旦某台搅拌机漏加润滑油,会造成搅拌机轴承的磨损,进而造成轴承处的密封性能降低,泄露的砂石原料又会进一步磨损轴承,造成搅拌机的损坏,存在待改进之处。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实际运用中人工为搅拌机轴承加注润滑油即耗费人力又存在损坏轴承的隐患这一问题,本申请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搅拌机轴承自动注油机,可以自动向搅拌机轴承加注润滑油,无需人工干预,节省了人力成本,同时,避免因漏加润滑油造成搅拌机损坏情况的出现。
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搅拌机轴承自动注油机,包括第一储油装置,所述第一储油装置包括用于大量储存润滑油的第一储油壶,所述第一储油壶连通设置有第一油管,所述第一油管上设置有开关件;
所述第一油管连通设置有第二储油装置,所述第二储油装置包括用于少量储存润滑油的第二储油壶,所述第二储油壶上设置有用于搅拌内部储存润滑油的搅拌组件,所述第二储油壶连通设置有第二油管,所述第二油管与搅拌机轴承的轴壳相连通,将润滑油输送至所述搅拌机轴承处;
所述搅拌机轴承自动注油机还包括控制器,配置为与第一储油装置以及第二储油装置控制连接,输出控制信号控制所述开关件以及搅拌组件的动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器向开关件输出控制信号,将润滑油自第一储油壶中沿第一油管输送至第二储油壶中,经第二储油壶中搅拌组件的充分搅拌,沿第二油管输送至搅拌机轴承处,实现了自动、不断地向搅拌机轴承加注润滑油,无需人工干预,极大地节省了人工成本,有效地避免因漏加润滑油造成搅拌机损坏情况的出现;同时,相较于人工定期加注,第二油管可以持续稳定地向搅拌机轴承处输送润滑油,对搅拌机轴承润滑更均匀,有利于延长搅拌机的使用寿命;通过在第一储油壶与搅拌机轴承之间增设第二储油装置,对润滑油的流动速度进行调节,充分搅拌润滑油,使其更加顺畅地流向搅拌机轴承,有利于更好地维护搅拌机轴承。
优选的,所述开关件配置为设置于所述第一储油壶与第一油管连接处的电控阀;
所述一储油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储油壶连通设置的储气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电控阀打开时,储气罐将内部储存的压缩空气输送进入第一储油壶,将润滑油沿第一油管压入第二储油壶,上述设置可以快速、方便地将润滑油输送至第二储油壶,便于向第二储油壶中及时补充润滑油。
优选的,所述第二储油壶呈圆筒状,所述第一油管连通于所述第二储油壶的顶部,所述第二油管连通于所述第二储油壶的底部;
所述搅拌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二储油壶同轴设置的搅拌轴,所述搅拌轴上沿自身长度方向设置有搅拌旋叶,第二储油壶下方设置有搅拌电机,所述搅拌电机的输出轴与搅拌轴同轴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件驱动搅拌电机,搅拌电机带动搅拌以及搅拌旋叶对第二储油壶内的润滑油进行混合,避免润滑油凝结、无法向搅拌机轴承处加注润滑油情况的出现。
优选的,所述搅拌旋叶与第二储油壶的内侧壁相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搅拌旋叶可以最大程度上搅拌第二储油壶内的润滑油,也有利于附着在内壁上润滑油的顺利下落。
优选的,所述第二储油壶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搅拌旋叶上设置有用于加热润滑油的加热件;
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信号连接,向所述控制器输出所述第二储油壶内润滑油的温度信号,所述加热件与控制器控制连接,响应于所述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进行动作。
当天气严寒的情况下或搅拌站设立在严寒环境中,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控制器判定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低于设定的阈值时,启动搅拌旋叶上的加热件,对润滑油进行加热,使润滑油更加顺畅地流向搅拌机轴承。
优选的,所述第一油管上、靠近所述第二储油壶处还设置有手动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手动阀为常开状态,用于调节润滑油沿第一油管流向第二储油壶的流速,避免压缩空气向第二储油壶中压入过多润滑油。
优选的,所述第二储油壶上还设置有用于检测储存油量的油量检测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储油壶底部的压力传感器;
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控制器信号连接,向所述控制器输出压力信号,所述控制器响应于所述压力信号控制所述开关件的工作。
第二储油壶内润滑油对设置在底部的持续润滑油施加压力,当润滑油量多液位高时,压力大,当润滑油量少液位低时,压力小,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力传感器实时获取压力信号,并输出给控制器,控制器基于压力大小即润滑油的多少控制开关件工作,保持第二储油壶内润滑油量的动态平衡,从而保证始终可以有润滑油输送到搅拌机轴承处。
优选的,所述第二油管配置为多组,分别与多组所述搅拌机轴承的轴壳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对双轴搅拌机使用时,第二油管配置为两组,可以对两组轴承自动加注润滑油,也可以使一台搅拌机轴承自动注油机对多台正在工作的搅拌机进行自动加注润滑油,扩大了自动注油机的适用范围。
优选的,所述轴壳上位于所述搅拌机轴承上方开设有多个出油口,所述第二油管靠近所述轴壳的一端分设出多根第二支油管,多根所述第二支油管远离所述第二油管的一端分别与多个所述出油口相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油管末端分成多根,将润滑油在轴壳处进行分流,使润滑油从多个出油口下落至轴承处,便于轴承充分润滑,也提升了润滑效率。
优选的,所述搅拌组件由搅拌电机驱动,所述第二储油壶中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以及加热件;
所述控制器包括控制模块与数据处理模块:
控制模块,配置为与所述搅拌电机、加热件控制连接,输出所述控制信号控制各个装置的工作状态;
数据处理单元,包括比较器电路,接收所述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输出的温度信号和压力信号,经比较器电路与预设的基准值比较后反馈回控制单元控制加热件和开关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检测第二储油壶内润滑油的状态,控制模块输出控制信号自动加注机控制动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如下:
(1)通过控制器向开关件输出控制信号,将润滑油自第一储油壶中沿第一油管输送至第二储油壶中,经第二储油壶中搅拌组件的充分搅拌,沿第二油管输送至搅拌机轴承处,实现了自动、不断地向搅拌机轴承加注润滑油,无需人工干预,极大地节省了人工成本,有效地避免因漏加润滑油造成搅拌机损坏情况的出现;
(2)相较于人工定期加注,通过设置第二油管,可以匀速稳定地向搅拌机轴承处输送润滑油,对搅拌机轴承润滑更均匀,有利于延长搅拌机的使用寿命;
(3)通过在第一储油壶与搅拌机轴承之间增设第二储油装置,对润滑油的流动速度进行调节,充分搅拌润滑油,使其更加顺畅地流向搅拌机轴承,有利于更好地维护搅拌机轴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自动注油机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自动注油机另一个角度的整体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第二储油壶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模块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储油装置;11、第一储油壶;12、第一油管;13、开关件;14、储气罐;2、第二储油装置;21、第二储油壶;22、第二油管;23、搅拌组件;231、搅拌轴;232、搅拌旋叶;233、搅拌电机;24、温度传感器;25、加热件;26、手动阀;27、压力传感器;3、控制器;31、控制模块;32、数据处理单元;4、搅拌机轴承;41、轴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实施例一
一种搅拌机轴承自动注油机,如图1并结合图4所示,包括用于大量储存润滑油的第一储油装置1以及用于临时储存润滑油并对其进行预处理的第二储油装置2,第一储油装置1、第二储油装置2之间通过管路连接、且设置有开关件13,第二储油装置2通过管路与搅拌机轴承4的轴壳41相连通,将润滑油输送至搅拌机轴承4处,自动注油机还包括控制器3,与第一储油装置1以及第二储油装置2控制连接,输出控制信号控制开关件13的动作。
控制器3向开关件13输出控制信号,将润滑油自第一储油装置1中沿管路输送至第二储油装置2中,经预处理后沿管路输送至搅拌机轴承4处,实现了自动、持续地向搅拌机轴承4加注润滑油,无需人工干预,极大地节省了人工成本,有效地避免因漏加润滑油造成搅拌机损坏情况的出现。
详述的,如图1-2所示,第一储油装置1包括第一储油壶11与储气罐14。所述第一储油壶11呈圆筒状,连通设置有第一油管12,所述第一油管12上设置有开关件13,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开关件13配置为电控阀,且设置于第一储油壶11与第一油管12连接处。所述储气罐14通过气管与第一储油壶11相连通,储气罐14的出气口处设置有开关阀,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处于常开状态,储气罐14内部储存有压缩空气,当电控阀接收到控制信号打开时,储气罐14将内部储存的压缩空气输送进入第一储油壶11,将润滑油沿第一油管12压入第二储油装置2,上述设置可以快速、方便地将润滑油输送至第二储油装置2,便于向第二储油装置2中及时补充润滑油。
所述第二储油装置2包括用于少量储存润滑油的第二储油壶21以及用于搅拌内部储存润滑油的搅拌组件23。第二储油壶21呈圆筒状,连通设置有第二油管22,第一油管12远离第一储油壶11的一端与第二储油壶21相连通,具体的,第一油管12连通于第二储油壶21的顶部,第二油管22连通于第二储油壶21的底部,经过第一油管12进入第二储油壶21的润滑油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留至底部的第二油管22开口处。
为了避免压缩空气向第二储油壶21中压入过多润滑油,第一油管12上、靠近第二储油壶21处还设置有手动阀26,可以调节润滑油沿第一油管12流向第二储油壶21的流速,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手动阀26为常开状态,保证润滑油的匀速、持续流动。
如图3所示,所述搅拌组件23包括与第二储油壶21同轴设置的搅拌轴231,搅拌轴231上沿自身长度方向设置有搅拌旋叶232,第二储油壶21下方设置有搅拌电机233,搅拌电机233的输出轴与搅拌轴231同轴连接,控制件驱动搅拌电机233,搅拌电机233带动搅拌以及搅拌旋叶232对第二储油壶21内的润滑油进行混合,避免润滑油凝结、无法向搅拌机轴承4处加注润滑油情况的出现。
为了最大程度上搅拌第二储油壶21内的润滑油,如图3所示,搅拌旋叶232与第二储油壶21的内侧壁相切,使得搅拌旋叶232可以将附着在内壁上润滑油的刮下,有利于润滑油的下落。
当天气严寒的情况下或搅拌站设立在严寒环境中,第一储油壶11、第二储油壶21中的润滑油会凝结、变浓稠,流速也会降低,此时,润滑油无法顺利通过管路流至搅拌机轴承4处。
为了进一步优化,可选的,在第二储油壶21内设置温度传感器24,温度传感器24与控制器3信号连接,向所述控制器3输出所述第二储油壶21内润滑油的温度信号,在搅拌旋叶232上设置用于加热润滑油的加热件25,加热件25具体配置为电加热片,加热件25与控制器3控制连接,响应于控制器3输出的控制信号进行动作。当控制器3判定温度传感器24检测到的温度低于设定的阈值、有可能会影响润滑油流动时,启动搅拌旋叶232上的加热件25,对润滑油进行加热,随着搅拌旋叶232的搅拌,使润滑油更加顺畅地流向搅拌机轴承4。
第二储油壶21上还设置有油量检测组件,用于检测第二储油壶21内储存的润滑油量,包括设置于第二储油壶21底部的压力传感器27,第二储油壶21内润滑油对设置在底部的持续润滑油施加压力,当润滑油量多液位高时,压力大,当润滑油量少液位低时,压力小当润滑油量多液位高时,压力大,当润滑油量少液位低时,压力小。压力传感器27与控制器3信号连接,控制器3基于压力大小即润滑油的多少控制开关件13工作,保持第二储油壶21内润滑油量的动态平衡,从而保证始终可以有润滑油输送到搅拌机轴承4处。
为了增大自动注油机的适用范围,第二油管22配置为多组,分别与多组搅拌机轴承4的轴壳41相连接,当对双轴搅拌机使用时,第二油管22配置为两组,可以对两组轴承自动加注润滑油,也可以使一台搅拌机轴承自动注油机对多台正在工作的搅拌机进行自动加注润滑油,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只展示了单轴搅拌机,且两组第二油管22均与单轴搅拌机的轴壳41相连接。
搅拌机轴壳位于搅拌机轴承4上方开设有多个出油口,第二油管22靠近轴壳的一端分设出多根第二支油管,多根第二支油管远离第二油管22的一端分别与多个出油口相连通,将润滑油在第二油管22末端进行分流,使润滑油从多个出油口下落至轴承处,便于轴承充分润滑,也提升了润滑效率。
如图4所示,所述控制器3包括控制模块31与数据处理模块,控制模块31配置为与搅拌电机233、加热件25控制连接,输出控制信号控制各个装置的工作状态。数据处理单元32包括比较器电路,接收所述温度传感器24、压力传感器27输出的温度信号和压力信号,经比较器电路比较后反馈回控制单元控制加热件25和开关件13。
详述的,具体,描述一个比较器电路的结构,对温度的比较控制以及对液位即压力的比较控制均可以通过上述比较电路实现。
比较器电路,包括一两输入比较器,其反向输入端与所述温度检测电路信号连接,接收温度信号,正向输入端与一基准电压输出电路电连接,接收一基准比较电压,比较输出端输出比较结果信号,当正向输入端电压大于反向输入端基准电压时,及当前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比较输出端输出低电平。当正向输入端电压小于反向输入端基准电压时,及当前温度大于设定温度时,比较输出端输出高电平,控制比较输出端连接的加热件25使能电路,启动加热件25对润滑油进行加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基准比较电压可由两个串联的电阻分压得到。
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器3还可以配置为单片机或PLC控制模块31,除了上述比较器电路,也可以通过加载于单片机或PLC芯片中的设定控制程序模块实现信号的处理。应当指出的是,本申请的改进主要在于装置的结构,利用上述结构辅以不同的控制程序模块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申请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搅拌机轴承自动注油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储油装置(1),所述第一储油装置(1)包括用于大量储存润滑油的第一储油壶(11),所述第一储油壶(11)连通设置有第一油管(12),所述第一油管(12)上设置有开关件(13);
所述第一油管(12)连通设置有第二储油装置(2),所述第二储油装置(2)包括用于少量储存润滑油的第二储油壶(21),所述第二储油壶(21)上设置有用于搅拌内部储存润滑油的搅拌组件(23),所述第二储油壶(21)连通设置有第二油管(22),所述第二油管(22)与搅拌机轴承(4)的轴壳(41)相连通,将润滑油输送至所述搅拌机轴承(4)处;
所述搅拌机轴承自动注油机还包括控制器(3),配置为与第一储油装置(1)以及第二储油装置(2)控制连接,输出控制信号控制所述开关件(13)以及搅拌组件(23)的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机轴承自动注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件(13)配置为设置于所述第一储油壶(11)与第一油管(12)连接处的电控阀;
所述一储油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储油壶(11)连通设置的储气罐(1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机轴承自动注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储油壶(21)呈圆筒状,所述第一油管(12)连通于所述第二储油壶(21)的顶部,所述第二油管(22)连通于所述第二储油壶(21)的底部;
所述搅拌组件(23)包括与所述第二储油壶(21)同轴设置的搅拌轴(231),所述搅拌轴(231)上沿自身长度方向设置有搅拌旋叶(232),第二储油壶(21)下方设置有搅拌电机(233),所述搅拌电机(233)的输出轴与搅拌轴(231)同轴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搅拌机轴承自动注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旋叶(232)与第二储油壶(21)的内侧壁相切。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搅拌机轴承自动注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储油壶(21)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24),所述搅拌旋叶(232)上设置有用于加热润滑油的加热件(25);
所述温度传感器(24)与控制器(3)信号连接,向所述控制器(3)输出所述第二储油壶(21)内润滑油的温度信号,所述加热件(25)与控制器(3)控制连接,响应于所述控制器(3)输出的控制信号进行动作。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搅拌机轴承自动注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管(12)上、靠近所述第二储油壶(21)处还设置有手动阀(2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机轴承自动注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储油壶(21)上还设置有用于检测储存油量的油量检测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储油壶(21)底部的压力传感器(27);
所述压力传感器(27)与控制器(3)信号连接,向所述控制器(3)输出压力信号,所述控制器(3)响应于所述压力信号控制所述开关件(13)的工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机轴承自动注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管(22)配置为多组,分别与多组所述搅拌机轴承(4)的轴壳(41)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机轴承自动注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壳(41)上位于所述搅拌机轴承(4)上方开设有多个出油口,所述第二油管(22)靠近所述轴壳(41)的一端分设出多根第二支油管,多根所述第二支油管远离所述第二油管(22)的一端分别与多个所述出油口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机轴承自动注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组件(23)由搅拌电机(233)驱动,所述第二储油壶(21)中设置有温度传感器(24)、压力传感器(27)以及加热件(25);
所述控制器(3)包括控制模块(31)与数据处理模块:
控制模块(31),配置为与所述搅拌电机(233)、加热件(25)控制连接,输出所述控制信号控制各个装置的工作状态;
数据处理单元(32),包括比较器电路,接收所述温度传感器(24)、压力传感器(27)输出的温度信号和压力信号,经比较器电路与预设的基准值比较后反馈回控制单元控制加热件(25)和开关件(13)。
CN202320455774.8U 2023-03-10 2023-03-10 一种搅拌机轴承自动注油机 Active CN2195715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55774.8U CN219571575U (zh) 2023-03-10 2023-03-10 一种搅拌机轴承自动注油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55774.8U CN219571575U (zh) 2023-03-10 2023-03-10 一种搅拌机轴承自动注油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71575U true CN219571575U (zh) 2023-08-22

Family

ID=876691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55774.8U Active CN219571575U (zh) 2023-03-10 2023-03-10 一种搅拌机轴承自动注油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715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571575U (zh) 一种搅拌机轴承自动注油机
CN113153210B (zh) 全电驱固井控制系统
CN204107351U (zh) 自动配料高搅冷混系统
CN205340717U (zh) 一种用于玻璃生产线上的物料下料搅拌装置
CN115492631A (zh) 一种矿物开采用膏体搅拌压力回填装置及膏体回填工艺
CN215057242U (zh) 全电驱固井设备
CN217490542U (zh) 一种润滑剂用的混料装置
CN214398542U (zh) 双出料口螺旋喂料机
CN210097575U (zh) 一种锂电池浆料的双螺旋轴连续匀浆系统
CN112387177B (zh) 一种适用于固体降阻剂和固体稠化剂的加注系统
CN209060688U (zh) 一种变速器润滑油的冷却回收系统
CN209465001U (zh) 一种防堵塞熔胶罐
CN112936598A (zh) 一种用于灌浆固定中低放固体废物的搅拌装置
CN202250823U (zh) 旋转分配器式叶片泵
CN107158986B (zh) 一种零部件润滑介质混合注入装置
CN108861159B (zh) 一种玻璃纤维化工原料储罐及其控制方法
CN214371733U (zh) 一种热风管道耐火材料内衬施工用设备
CN207737979U (zh) 一种污泥进料机构
CN221001989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工程用注浆装置
CN211329240U (zh) 一种高效压裂液混配自动控制系统
CN218666331U (zh) 一种铝电解槽用氟化铝与氧化铝混配装置
CN110917918A (zh) 一种3d打印用陶瓷原料搅拌装置
CN218720534U (zh) 一种适用于单缸破碎机的自动加注润滑脂机
CN210522393U (zh) 一种物料加湿机
CN214182746U (zh) 一种工业设备保养用润滑脂调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