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50675U -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 Google Patents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50675U
CN219550675U CN202320415538.3U CN202320415538U CN219550675U CN 219550675 U CN219550675 U CN 219550675U CN 202320415538 U CN202320415538 U CN 202320415538U CN 219550675 U CN219550675 U CN 2195506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inlet
fresh air
fresh
in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1553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星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1553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506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506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506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新风装置在引入新风时用于平衡室内温差的方案,存在着成本增加和控制逻辑复杂的问题。该新风装置包括壳体、风机组件和阀门组件,壳体具有内腔、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第一风口连通室外,第二风口连通室内;风机组件设置于内腔,风机组件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阀门组件活动安装于壳体,具有使室外空气经第一风口进入、经第二风口排出的新风位置,在新风位置,内腔包括连通第一风口与进风侧的进新风通道以及连通出风侧与第二风口的排新风通道;壳体还开设有室内进风口,室内进风口与进新风通道连通。本实用新型用于平衡室内温差的方案成本低、控制逻辑简单。

Description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背景技术
目前,部分空调器配备新风装置以向室内供入新风,避免室内空气混浊,提升用户体验。现有的新风装置有单管进风式结构和双管进排风式结构:对于单管进风式结构,无法对室内污风进行排放,当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会使室内空气变得沉闷,舒适性较差;对于双管进排风式结构,往往需要增加一根管和连接结构,不仅结构复杂,结构成本增加,而且,售后安装时需要增加一个过墙孔,致使用户还需再额外多支付一个孔的打孔费用,安装成本增加。
对于采用单管进风式和双管进排风式结构的新风装置,在引入新风时,由于没有室内风的参与,会导致新风与室内风的温差较大,而如果采用在新风装置的壳体新增室内进风口的方式,则需要对室内进风口单独进行启闭的控制,增加了成本和控制逻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装置,以解决现有新风装置在引入新风时用于平衡室内温差的方案,存在着成本增加和控制逻辑复杂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装置,包括壳体、风机组件和阀门组件,所述壳体具有内腔、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所述第一风口连通室外,所述第二风口连通室内;所述风机组件设置于所述内腔,所述风机组件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所述阀门组件活动安装于所述壳体,具有使室外空气经所述第一风口进入、经所述第二风口排出的新风位置,在所述新风位置,所述内腔包括连通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进风侧的进新风通道以及连通所述出风侧与所述第二风口的排新风通道;所述壳体还开设有室内进风口,所述室内进风口与所述进新风通道连通。
当需要向室内引入新风时,可以使阀门组件处于能够使室外空气经第一风口进入、经第二风口排出的新风位置,此时,内腔包括连通第一风口与进风侧的进新风通道以及连通出风侧与第二风口的排新风通道,室外空气经第一风口进入后,将经进新风通道流动至进风侧,经出风侧流动至排新风通道,并最终由第二风口排向室内,达到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的目的;与此同时,通过在壳体开设与进新风通道连通的室内进风口,使得在阀门组件处于新风位置时,室内进风口也处于开启状态,以使室内空气可以通过室内进风口进入至进新风通道,与进新风通道中的室外空气汇流,使得自出风侧进入排新风通道的气流既包括自室内进风口进入的室内空气,又包括经第一风口进入的室外空气,从而达到平衡室外空气温度的目的。
这种采用在壳体开设与进新风通道相连通的室内进风口的形式,不仅使得在向室内引入新风的同时,室内空气也参与其中,起到了平衡室外空气温度的作用,减小了新风与室内空气的温差,达到更好的体感,而且,无需对室内进风口单独进行启闭控制,既降低了成本,又简化了控制逻辑。
另外,通过在壳体开设室内进风口,还能够平衡压差,起到减小噪音的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进新风通道包括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进风侧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室内进风口均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如此设置,使得第一风口和室内进风口均能够受到最大的负压吸附力,从而使得室外空气和室内进风口处的室内空气能够最大程度地进入进新风通道,保证了进新风通道的进风量。
进一步地,所述室内进风口与所述进风侧相对,所述第一风口位于所述室内进风口的上方。该设置缩短了室内进风口与进风侧之间的气流路径,使得在阀门组件切换至新风位置时,室内空气能够及时地经室内进风口进入进新风通道,参与对自第一风口进入的室外空气的平衡。
进一步地,所述进新风通道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侧的导流斜面,且沿自上至下的方向,所述导流斜面朝靠近所述第一侧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室内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导流斜面。该设置使得室外空气自第一风口进入后,能够在导流斜面的引导下向进风侧的方向流动,从而有效减少了进风过程中的阻力,保证了进风过程的顺畅性,而且,还减少了进风过程中的噪声。
进一步地,所述室内进风口为圆孔。该设置能够起到平衡气压的作用,从而减小室内风经室内进风口进入时的噪音。
进一步地,所述室内进风口固定设置有进风格栅,所述进风格栅的格栅孔连通室内与所述进新风通道。进风格栅的设置,能够增强壳体中用于设置室内进风口的壳壁的结构强度,以减少甚至避免壳体在该处的变形。
进一步地,所述阀门组件还具有使室内空气经所述第二风口进入、经所述第一风口排出的排风位置,在所述排风位置,所述内腔包括连通所述第二风口与所述进风侧的进污风通道以及连通所述出风侧与所述第一风口的排污风通道。该设置仅利用阀门组件的简单切换,便可达到利用同样的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既向室内引入新风又将室内空气排向室外的目的,无需设置单独的进风管路和排风管路以及相应的连接结构,从而简化了新风装置的结构,并降低了新风装置的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与所述壳体活动连接;在所述新风位置,所述第一阀门连通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进新风通道,并阻隔所述排污风通道与所述第一风口,所述第一阀门朝向所述进新风通道的一面设置弧形导流面,且所述弧形导流面的凹陷部朝向所述进新风通道;在所述排风位置,所述第一阀门连通所述排污风通道与所述第一风口,并阻隔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进新风通道。该设置使得在新风位置下,室外空气自第一风口进入进新风通道时,弧形导流面与导流斜面之间形成易于室外空气进入的路径,不仅减小了进风过程中的阻力,保证了进风过程的顺畅性,而且,还减少了进风过程中的噪声。
进一步地,所述阀门组件还包括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与所述壳体活动连接;在所述新风位置,所述第二阀门阻隔所述第二风口与所述进污风通道、连通所述排新风通道与所述第二风口,并阻隔所述出风侧与所述排污风通道;在所述排风位置,所述第二阀门连通所述第二风口与所述进污风通道、阻隔所述排新风通道与所述第二风口,并连通所述出风侧与所述排污风通道。该设置仅利用一个第二阀门,便可实现对第二风口与进污风通道之间的排风口、排新风通道与第二风口之间的进风口以及出风侧与第一风口之间的排污风通道的入口,这三个开口开启或关闭的管理,阀门结构简单,可靠性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柜机,以解决现有新风装置在引入新风时用于平衡室内温差的方案,存在着成本增加和控制逻辑复杂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柜机,包括机体和上述新风装置,所述机体开设容纳腔,所述新风装置安装于所述容纳腔;所述机体具有空调换热模块,所述机体的后围板开设与所述空调换热模块相对的后进风口,所述后进风口与所述新风装置的室内进风口位于所述空调柜机的同一侧,且在所述机体的内部,所述后进风口与所述室内进风口连通。
通过在空调柜机中设置上述新风装置,相应地,该空调柜机具有上述新风装置的所有优势,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另外,上述设置还使得室内处的风主要来自于空调换热模块的入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在阀门组件处于新风位置时的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在阀门组件处于排风位置时的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柜机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010-新风装置;020-机体;021-空调换热模块;022-后围板;023-后进风口;030-新风管;040-墙体;100-壳体;200-风机组件;300-阀门组件;400-过滤组件;110-内腔;111-进新风通道;1111-第一侧;1112-第二侧;112-排新风通道;113-导流斜面;114-进污风通道;115-排污风通道;120-第一风口;130-第二风口;140-室内进风口;141-进风格栅;150-导风腔;160-换风腔;170-隔板;171-引风口;172-排风口;210-进风侧;220-出风侧;310-第一阀门;311-弧形导流面;320-第二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010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010在阀门组件300处于新风位置时的结构剖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装置010,包括壳体100、风机组件200和阀门组件300,具体地,壳体100具有内腔110、第一风口120和第二风口130,第一风口120连通室外,第二风口130连通室内;风机组件200设置于内腔110,风机组件200具有进风侧210和出风侧220。
请继续参照图2,阀门组件300活动安装于壳体100,具有使室外空气经第一风口120进入、经第二风口130排出的新风位置。在新风位置,内腔110包括连通第一风口120与进风侧210的进新风通道111以及连通出风侧220与第二风口130的排新风通道112;壳体100还开设有室内进风口140,室内进风口140与进新风通道111连通。图2中的实心箭头表示在阀门组件300处于新风位置时的气流路径。
当需要向室内引入新风时,可以使阀门组件300处于能够使室外空气经第一风口120进入、经第二风口130排出的新风位置,此时,内腔110包括连通第一风口120与进风侧210的进新风通道111以及连通出风侧220与第二风口130的排新风通道112,室外空气经第一风口120进入后,将经进新风通道111流动至进风侧210,经出风侧220流动至排新风通道112,并最终由第二风口130排向室内,达到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的目的;与此同时,通过在壳体100开设与进新风通道111连通的室内进风口140,使得在阀门组件300处于新风位置时,室内进风口140也处于开启状态,以使室内空气可以通过室内进风口140进入至进新风通道111,与进新风通道111中的室外空气汇流,使得自出风侧220进入排新风通道112的气流既包括自室内进风口140进入的室内空气,又包括经第一风口120进入的室外空气,从而达到平衡室外空气温度的目的。
这种采用在壳体100开设与进新风通道111相连通的室内进风口140的形式,不仅使得在向室内引入新风的同时,室内空气也参与其中,起到了平衡室外空气温度的作用,减小了新风与室内空气的温差,达到更好的体感,而且,无需对室内进风口140单独进行启闭控制,既降低了成本,又简化了控制逻辑。
另外,通过在壳体100开设室内进风口140,还能够平衡压差,起到减小噪音的作用。
请继续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内腔110设置有隔板170,隔板170将内腔110分隔为位于上方的导风腔150和位于下方的换风腔160,其中,第一风口120和室内进风口140均与换风腔160直接连通,第二风口130与导风腔150直接连通,风机组件200设置于换风腔160;隔板170开设有引风口171,用于在阀门组件300处于新风位置时,使经出风侧220排出的新风能够进入导风腔150,并进一步经第二风口130排向室内;进新风通道111和排新风通道112均形成于换风腔160。
请继续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进新风通道111可以包括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一侧1111和第二侧1112,其中,进风侧210设置于第一侧1111,第一风口120和室内进风口140均设置于第二侧1112。
这种将第一风口120和室内进风口140均设置在进风侧210的相对面的形式,使得在风机组件200启动后,相对于将第一风口120和室内进风口140设置在进风侧210的其他方向的形式,第一风口120和室内进风口140均能够受到最大的负压吸附力,从而使得室外空气和室内进风口140处的室内空气能够最大程度地进入进新风通道111,保证了进新风通道111的进风量,进而保证了经第二风口130排向室内的新风风量。
请继续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新风装置010还可以包括过滤组件400,具体地,过滤组件400设置于第一侧1111与第二侧1112之间,过滤组件400用于对经第二侧1112进入的空气进行过滤。
通过在进新风通道111的第一侧1111与第二侧1112之间设置过滤组件400,能够实现对自第一风口120及室内进风口140进入的空气的过滤,以去除空气中的杂质,使得流向进风侧210的空气为洁净的空气,从而满足了向室内引入新风的要求。
请继续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具体地,室内进风口140与进风侧210相对,第一风口120位于室内进风口140的上方。
通过将室内进风口140设置为与进风侧210相对,缩短了室内进风口140与进风侧210之间的气流路径,使得在阀门组件300切换至新风位置时,室内空气不仅能够及时地经室内进风口140进入进新风通道111,参与对自第一风口120进入的室外空气的平衡,而且,还能够减小室内进风口140处的进风阻力,以保证室内进风口140的进风顺畅性。
请继续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第一风口120靠近室内进风口140设置。这种设置形式,使得第一风口120能够尽可能地靠近进风侧210,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第一风口120至进风侧210的气流路径,减小了室外空气向进风侧210流动的阻力。
请继续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进新风通道111可以包括设置于第二侧1112的导流斜面113,且沿自上至下的方向,导流斜面113朝靠近第一侧1111的方向倾斜延伸。其中,室内进风口140开设于导流斜面113。
导流斜面113的设置,使得室外空气自第一风口120进入后,能够在导流斜面113的引导下向进风侧210的方向流动,从而有效减少了进风过程中的阻力,保证了进风过程的顺畅性,而且,还减少了进风过程中的噪声。
请继续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壳体100的局部设置倾斜壳壁,导流斜面113由上述倾斜壳壁朝向内腔110的表面形成。
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室内进风口140固定设置进风格栅141,其中,进风格栅141的格栅孔连通室内与进新风通道111。
当阀门组件300切换至新风位置时,室内进风口140处的室内空气经进风格栅141的格栅孔进入进新风通道111,以参与对自第一风口120进入的室外空气的温度平衡与气压平衡。
上述进风格栅141的设置,不仅保证了室内进风口140处的室内空气能够被可靠引入进新风通道111,而且,还能够增强壳体100中用于设置室内进风口140的壳壁的结构强度,以减少甚至避免壳体100在该处的变形。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室内进风口140设置为圆孔。室内进风口140的这种形状形式,能够有效地起到平衡气压的作用,从而可以减小室内风经室内进风口140进入时的噪音,以保证新风装置运行过程中的静谧性。而且,这种形状的室内进风口140,还便于加工制造。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室内进风口140处设置过滤格栅,其中,过滤格栅可拆卸安装于壳体100的外表面,且过滤格栅的格栅结构与进风格栅141的格栅结构相对,以使过滤格栅的格栅孔与进风格栅141的格栅孔相对,从而保证室内空气的引入。
上述过滤格栅的设置,一方面,能够实现对室内空气的过滤,防止室内较大的杂质(如:纸屑)自室内进风口140进入换风腔160,而引发风机组件200的工作故障,另一方面,还能够防止用户手部意外伸入换风腔160,而对用户手部造成损伤。另外,将过滤格栅设置为与壳体100可拆卸固定连接,还便于用户对过滤格栅进行清洗或更换。
本实施例中,可以在过滤格栅的底部设置插块,在壳体100的相应位置设置插孔,与此同时,将过滤格栅的顶部设置为与壳体100磁性连接。在装配时,可以利用过滤格栅底部插块与壳体100插孔的插接配合,实现对过滤格栅的定位,然后,将过滤格栅的顶部向靠近壳体100的方向推动,利用过滤格栅顶部与壳体100的磁性连接,以最终实现过滤格栅在壳体100上的安装。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010在阀门组件300处于排风位置时的结构剖视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阀门组件300还具有使空气经第二风口130进入、经第一风口120排出的排风位置,在排风位置,内腔110包括连通第二风口130与进风侧210的进污风通道114以及连通出风侧220与第一风口120的排污风通道115。其中,进污风通道114与排污风通道115均设置于换风腔160;图3中的实心箭头表示在阀门组件300处于排风位置时的气流路径,由虚线显示的气流路径表示此段被设置有排污风通道115的实体管道遮挡。
这种新风装置010的设置形式,仅利用阀门组件300的简单切换,便可达到利用同样的第一风口120和第二风口130,既向室内引入新风又将室内空气排向室外的目的,无需设置单独的进风管路和排风管路以及相应的连接结构,从而简化了新风装置010的结构,并降低了新风装置010的成本。
请继续参照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阀门组件300可以包括第一阀门310,第一阀门310与壳体100活动连接。具体地,在新风位置,第一阀门310连通第一风口120与进新风通道111,并阻隔排污风通道115与第一风口120,第一阀门310朝向进新风通道111的一面设置弧形导流面311,且弧形导流面311的凹陷部朝向进新风通道111;在排风位置,第一阀门310连通排污风通道115与第一风口120,并阻隔第一风口120与进新风通道111。
通过在第一阀门310设置弧形导流面311,使得在新风位置下,室外空气自第一风口120进入进新风通道111时,弧形导流面311与导流斜面113之间形成易于室外空气进入的路径,不仅减小了进风过程中的阻力,保证了进风过程的顺畅性,而且,还减少了进风过程中的噪声。
本实施例中,第一阀门310与壳体100转动连接,当需要由新风位置切换至排风位置时,只需要第一阀门310转动一定角度即可。此时,处于排风位置的第一阀门310的弧形导流面311朝向排污风通道115,用于对排污风通道115中的空气进行引导,以保证排风过程的顺畅性。
请继续参照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阀门组件300还可以包括第二阀门320,第二阀门320与壳体100活动连接。具体地,在新风位置,第二阀门320阻隔第二风口130与进污风通道114、连通排新风通道112与第二风口130,并阻隔出风侧220与排污风通道115;在排风位置,第二阀门320连通第二风口130与进污风通道114、阻隔排新风通道112与第二风口130,并连通出风侧220与排污风通道115。
本实施例中,隔板170还开设有排风口172,在排风模式,第二风口130通过排风口172与进污风通道114连通。
新风装置010的上述设置,仅利用一个第二阀门320,便可实现对第二风口130与进污风通道114之间的排风口172、排新风通道112与第二风口130之间的引风口171以及出风侧220与第一风口120之间的排污风通道115的入口,这三个开口开启或关闭的管理,阀门结构简单,可靠性较高。
本实施例中,第二阀门320移动安装于隔板170,利用第二阀门320在排风口172与新风口之间的移动,实现其在新风位置与排风位置的切换。
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柜机的主体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柜机,包括机体020和上述新风装置010,具体地,机体020开设容纳腔,新风装置010安装于容纳腔;机体020具有空调换热模块021,机体020的后围板022开设与空调换热模块021相对的后进风口023,后进风口023与新风装置010的室内进风口140位于空调柜机的同一侧,且在机体020的内部,后进风口023与室内进风口140连通。
通过在空调柜机中设置上述新风装置010,相应地,该空调柜机具有上述新风装置010的所有优势,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另外,通过将室内进风口140与后进风口023设置在空调柜机的同一侧,即:将室内进风口140也设置在空调柜机的后部,并使后进风口023在机体的内部与室内进风口140连通,还使得室内进风口140处的风主要来自于空调换热模块021的入口。
需要说明的是,室内进风口140处的风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壳体100的缝隙;经后进风口023进入机体020的室内风,大部分会流经空调换热模块021进行换热,只有较少部分会经机体020内部的腔体流动至室内进风口140。
通常而言,在空调柜机的使用状态下,空调柜机面向室内空间或面向室内的人员活动区域的一侧,该侧为空调柜机的前部;而空调柜机的面向墙角或面向墙壁的一侧为空调柜机的后部。本申请中,室内进风口140设置在空调柜机的后部,即:室内进风口140设置在空调柜机的面向墙角或面向墙壁的一侧。
请继续参照图4,本实施例中,空调柜机还可以包括新风管030,其中,新风管030的一端连接于新风装置010的第一风口120,新风管030的另一端穿设于墙体040。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实施例中,诸如“内”、“外”、“侧”、“上”、“下”等方位的描述,均基于附图所示。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0)、风机组件(200)和阀门组件(300),所述壳体(100)具有内腔(110)、第一风口(120)和第二风口(130),所述第一风口(120)连通室外,所述第二风口(130)连通室内;所述风机组件(200)设置于所述内腔(110),所述风机组件(200)具有进风侧(210)和出风侧(220);所述阀门组件(300)活动安装于所述壳体(100),具有使室外空气经所述第一风口(120)进入、经所述第二风口(130)排出的新风位置,在所述新风位置,所述内腔(110)包括连通所述第一风口(120)与所述进风侧(210)的进新风通道(111)以及连通所述出风侧(220)与所述第二风口(130)的排新风通道(112);所述壳体(100)还开设有室内进风口(140),所述室内进风口(140)与所述进新风通道(11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新风通道(111)包括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一侧(1111)和第二侧(1112),所述进风侧(210)设置于所述第一侧(1111),所述第一风口(120)和所述室内进风口(140)均设置于所述第二侧(11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进风口(140)与所述进风侧(210)相对,所述第一风口(120)位于所述室内进风口(140)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新风通道(111)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侧(1112)的导流斜面(113),且沿自上至下的方向,所述导流斜面(113)朝靠近所述第一侧(1111)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室内进风口(140)开设于所述导流斜面(11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进风口(140)为圆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进风口(140)固定设置有进风格栅(141),所述进风格栅(141)的格栅孔连通室内与所述进新风通道(111)。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300)还具有使室内空气经所述第二风口(130)进入、经所述第一风口(120)排出的排风位置,在所述排风位置,所述内腔(110)包括连通所述第二风口(130)与所述进风侧(210)的进污风通道(114)以及连通所述出风侧(220)与所述第一风口(120)的排污风通道(11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300)包括第一阀门(310),所述第一阀门(310)与所述壳体(100)活动连接;在所述新风位置,所述第一阀门(310)连通所述第一风口(120)与所述进新风通道(111),并阻隔所述排污风通道(115)与所述第一风口(120),所述第一阀门(310)朝向所述进新风通道(111)的一面设置弧形导流面(311),且所述弧形导流面(311)的凹陷部朝向所述进新风通道(111);在所述排风位置,所述第一阀门(310)连通所述排污风通道(115)与所述第一风口(120),并阻隔所述第一风口(120)与所述进新风通道(111)。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300)还包括第二阀门(320),所述第二阀门(320)与所述壳体(100)活动连接;在所述新风位置,所述第二阀门(320)阻隔所述第二风口(130)与所述进污风通道(114)、连通所述排新风通道(112)与所述第二风口(130),并阻隔所述出风侧(220)与所述排污风通道(115);在所述排风位置,所述第二阀门(320)连通所述第二风口(130)与所述进污风通道(114)、阻隔所述排新风通道(112)与所述第二风口(130),并连通所述出风侧(220)与所述排污风通道(115)。
10.一种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020)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装置,所述机体(020)开设容纳腔,所述新风装置安装于所述容纳腔;所述机体(020)具有空调换热模块(021),所述机体(020)的后围板(022)开设与所述空调换热模块(021)相对的后进风口(023),所述后进风口(023)与所述新风装置的室内进风口(140)位于所述空调柜机的同一侧,且在所述机体(020)的内部,所述后进风口(023)与所述室内进风口(140)连通。
CN202320415538.3U 2023-03-03 2023-03-03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Active CN2195506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15538.3U CN219550675U (zh) 2023-03-03 2023-03-03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15538.3U CN219550675U (zh) 2023-03-03 2023-03-03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50675U true CN219550675U (zh) 2023-08-18

Family

ID=87705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15538.3U Active CN219550675U (zh) 2023-03-03 2023-03-03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506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362205U (zh) 一种厨房空气调节系统
CN102865624A (zh) 一种具有双向双面进风四周全方位出风和双向出风功能的空调室内机
CN209800319U (zh) 风机结构、新风装置和空调室内机
CN208620670U (zh) 一种蒸发器左支架和底座的安装结构及空调器
CN20823800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550675U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CN211476094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2594781A (zh) 新风系统及空调器
CN217844175U (zh) 新风装置和空调器
CN210832254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601929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0319494A (zh) 空调室内机
CN209181111U (zh) 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
CN219868160U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KR20160087407A (ko) 환기시스템의 바이패스장치
CN219220849U (zh) 一种具有过滤功能的引风机
CN212930194U (zh) 一种浴室取暖器
CN215372698U (zh) 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CN218495114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592986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21172513U (zh) 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CN216203806U (zh)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4198916U (zh) 新风系统及空调器
CN217844007U (zh) 一种吸油烟机补风集成系统
CN213713255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