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50667U -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50667U
CN219550667U CN202223440573.5U CN202223440573U CN219550667U CN 219550667 U CN219550667 U CN 219550667U CN 202223440573 U CN202223440573 U CN 202223440573U CN 219550667 U CN219550667 U CN 2195506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omogenizing
heat exchange
air outlet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4057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效龙
关婷婷
王永涛
张蕾
殷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4057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506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506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506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领域,公开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换热主体,包括换热壳体和设置于换热壳体内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壳体设置有换热出风口,用于吹出换热风;和,匀风臂,设置于所述换热壳体的外部且位于所述换热出风口处,其中,所述匀风出风口朝向所述换热出风口,以使所述换热风与所述室内引风混合后送出。在匀风构件的作用下,室内风从匀风进风口进入并从匀风出风口吹向换热出风口,使得匀风出风口吹出的室内引风能够与换热出风口吹出的换热风进行深度混合,提高室内引风与换热风的混合程度,从而能够提高室内机的送风舒适性。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模式基本都采用了单一出风位置的方式,只能上出风或者下出风;采用这样的出风方式,无论是制冷还是制热模式时,出风方向大体是一样的,如果采用常规的下出风方式,会出现冷风在一定角度直吹人的情况。并且,从理论上来看,冷空气密度比热空气大,更适合上出风的方式;而人的脚部感温比头部感温高时,人的舒适度更好,因此热空气更适合下出风的方式。
为提高送风舒适性,相关技术公开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室内挂机包括挂机本体和送风混合组件。挂机本体还包括导风板,导风板安装于主送风口处,且导风板的水平面与主送风口所在平面垂直。从主送风口送到室内的风的流向与导风板水平面平行,使得至少有部分从主送风口送出的风能够进入混流贯流组件内,经换热后的风与未换热的室内风进行混合后再次送到室内。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相关技术中在主送风口形成强劲制冷或制热送风,同时可以在送风混流组件的混流出风口形成舒适制冷或制热送风,形成分层送风模式。因此,主送风口吹出的制冷或制热风与室内风的混合程度低,舒适性仍不能满足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送风舒适性仍不能满足要求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换热主体,包括换热壳体和设置于换热壳体内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壳体设置有换热出风口,用于吹出换热风;和,匀风臂,设置于所述换热壳体的外部且位于所述换热出风口处,其中,所述匀风出风口朝向所述换热出风口,以使所述换热风与所述室内引风混合后送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在匀风构件的作用下,室内风从匀风进风口进入并从匀风出风口吹向换热出风口,使得匀风出风口吹出的室内引风能够与换热出风口吹出的换热风进行深度混合,提高室内引风与换热风的混合程度,从而能够提高室内机的送风舒适性。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空调室内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导风板关闭换热出风口,箭头方向示意气流方向;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空调室内机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空调室内机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导风板关闭换热出风口,箭头方向示意气流方向;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空调室内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匀风臂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匀风臂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空调室内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空调室内机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空调室内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导风板关闭换热出风口,箭头方向示意气流方向;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空调室内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倾斜格栅为打开状态;
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空调室内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倾斜格栅为关闭状态;
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匀风臂设置有弧形倾斜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匀风臂设置有直板倾斜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连接臂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连接臂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匀风臂的匀风上壳体设置的滑动栓为锁死状态;
图1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匀风臂的匀风上壳体设置的滑动栓为打开状态;
图2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匀风臂的匀风上壳体的内壁面设置有滑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导风板与水平面呈一个角度下,匀风臂正常运行时的空气流速仿真模拟图;
图2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导风板与水平面呈一个角度下,匀风臂停止运行时的空气流速仿真模拟图;
图2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导风板与水平面呈另一个角度下,匀风臂正常运行时的空气流速仿真模拟图;
图2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导风板与水平面呈另一个角度下,匀风臂停止运行时的空气流速仿真模拟图。
附图标记:
1、换热主体;11、换热壳体;12、换热出风口;121、上出风边缘;122、下出风边缘;13、换热底壳;14、导风板;15、换热器;
2、匀风臂;21、匀风壳体;211、匀风上表面;2111、第一倾斜壁面;2112、安装固定孔;2113、第二倾斜壁面;2114、贯穿槽;212、匀风下表面;213、匀风进风口;2131、第一匀风进风口;2132、第二匀风进风口;214、匀风出风口;2141、前匀风边缘;2142、后匀风边缘;2143、第一匀风出风口;2144、第二匀风出风口;215、镂空部;216、实体部;22、匀风构件;23、第一子匀风臂;24、第二子匀风臂;25、匀风上壳体;251、滑道;252、滑动栓;
3、倾斜格栅;31、后倾斜格栅;32、前倾斜格栅;33、格栅根部;34、格栅顶部;35、格栅导风面;36、弧形倾斜格栅;37、直板倾斜格栅;
4、连接臂;41、第一子连接臂;411、第一子走线腔;42、第二子连接臂;421、第二子走线腔;43、连接段;44、第一竖向连接杆;45、第二竖向连接杆;46、横向连接杆;461、插接固定孔;462、固定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2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室内机和室外机通过联机管相连接,实现冷媒在室内机和室外机之间的循环。
室内机包括换热主体1和匀风臂2。
换热主体1包括换热壳体11和设置于换热壳体11内的换热器15,换热壳体11设置有换热出风口12,用于吹出换热风。具体地,换热主体1还包括风机,换热壳体11还是有换热进风口,在风机的驱动下,空气从换热进风口进入,与换热器15换热后形成换热风,换热风从换热出风口12吹出。
匀风臂2设置于换热壳体11的外部且位于换热出风口12处,此处可以理解为匀风臂2设于换热出风口12附近,距离换热出风口12距离较小,匀风臂2包括匀风壳体21和设置于匀风壳体21内的匀风构件22,匀风壳体21设有匀风进风口213和匀风出风口214,匀风构件22用于将室内风从匀风进风口213引入,并从匀风出风口214吹出室内引风。
其中,匀风出风口214朝向换热出风口12,以使换热风与室内引风混合后送出。
在匀风构件22的驱动下,室内风从匀风进风口213进入并从匀风出风口214吹出,形成室内引风,室内引风与换热出风口12吹出的换热风混合,提高室内机的送风舒适性。当在制热模式下形成舒适风,暖而不燥。尤其是在制冷模式下形成舒适柔风,凉而不冷,而且还能够延缓换热出风口12吹出的冷风的落地时间,防止冷风直吹。
可选地,如图11所示,匀风壳体21包括相对设置的匀风上表面211和匀风下表面212,其中,匀风进风口213设置于匀风下表面212,匀风出风口214设置于匀风上表面211,匀风构件22用于将室内风从匀风下表面212的匀风进风口213引入,并从匀风上表面211的匀风出风口214吹出室内引风。
该方案中,匀风上表面211朝向换热出风口12设置,匀风下表面212位于匀风上表面211背离换热出风口12的一侧。这样从匀风下表面212吸入的室内风从匀风上表面211吹出,室内引风对换热风具有向上的冲击力,一方面能够提高与换热风的混合均匀程度,另一方面能够提高换热风的吹出方向,增大换热风的送风距离,避免冷风直吹。
可选地,如图1所示,换热壳体11包括形成换热出风口12的上出风边缘121和下出风边缘122。
其中,匀风臂2设置于上出风边缘121的上部;或者,匀风臂2设置于下出风边缘122的下部。
匀风臂2位于上出风边缘121的上部时,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室内引风向下吹向换热出风口12,与换热风混合;匀风臂2位于下出风边缘122的下部时,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室内引风向上吹向换热出风口12,与换热风混合。
可选地,如图1所示,换热壳体11包括换热底壳13,换热出风口12位于换热底壳13的前侧;其中,匀风臂2设置于换热底壳13。
该方案中,匀风臂2设于换热出风口12的后侧,这样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室内引风向前吹向换热出风口12,从而带动换热风整体向前吹出,不影响室内机向前出风的风向。
可选地,匀风臂2设置于换热出风口12的下部,即匀风臂2低于换热出风口12。
匀风出风口214朝向换热出风口12,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室内引风向上吹向换热出风口12处,从而在制冷模式下能够延缓冷风落地的时间,防止冷风直吹,同时增大冷风送风距离,实现室内温度均匀。
如图1所示,匀风臂2设于换热底壳13下方。
该方案中,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室内引风向上吹向换热出风口12处,从而延缓冷风落地时间。
可选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连接臂4,连接臂4连接匀风臂2与换热壳体11,实现匀风臂2与换热壳体11的连接。
连接臂4与换热壳体11的连接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例如连接臂4与换热壳体11相卡接或通过螺钉连接。可以理解,连接臂4与换热壳体11也可以是不可拆卸连接。
如图2所示,连接臂4的设置使得匀风臂2与换热底壳13之间的距离大于零。
换热出风口12及匀风出风口214在吹出风时分别会在换热出风口12和匀风出风口214处产生一个低压区,这样室内空气就会被动吸到低压区,此时被动吸过来的室内空气为被动匀风。
匀风臂2与换热底壳13之间的距离大于零,从而实现被动匀风。
其中,出风构件工作时从匀风进风口213吸入室内风并从匀风出风口214吹出,为主动匀风。
可选地,如图5所示,匀风臂2与换热底壳13之间的距离L大于或等于35mm,保证被动匀风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壳体11包括换热底壳13,匀风出风口214的出风顶部与换热底壳13之间设置有被动引风间距,以使匀风臂2后部的室内风经被动引风间距与换热风混合。
结合图11所示,匀风臂2设置于换热壳体11上换热出风口12的下部。在匀风构件22的作用下,室内风被吹向换热出风口12,使得换热出风口12吹出的换热风与室内引风混合后送出,提高空调室内机送风的舒适性。这部分从匀风臂2的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室内风为主动匀风。进一步地,在换热底壳13与匀风臂2的匀风出风口214的出风顶部之间设置被动引风间距。即在换热底壳13与匀风臂2的匀风出风口214的出风顶部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使匀风臂2后部的室内风从被动引风间距流向换热出风口12,以使更多的室内风与换热风进行混合,提高室内风与换热风的混合程度,进而使空调室内机的送风更舒适。在制冷模式下形成凉而不冷及在制热模式下形成暖而不燥的舒适柔风,使用户的体验感更好。
具体地,结合图21-24所示,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出风口12及匀风臂2的匀风出风口214在吹出风时会分别在换热出风口12和匀风出风口214处产生低压区,这样处于低压区附近的室内空气就会被吸入低压区,进而汇入换热风与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室内引风混合区域进行混合,这部分被动吸引过来的室内空气为被动匀风。由于被动引风间距的存在,进而使室内风能够从匀风出风口214的出风顶部与换热底壳13之间的间隙流向匀风出风口214与换热出风口12,实现被动匀风,进而使更多的室内风与换热风进行混合,提高室内风与换热风的混合程度,提高空调室内的送风舒适性。
具体地,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出风口12处设置有导风板14。空调室内机在运行过程中,当导风板14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时,此时换热风的风量为693m3/h,此时主动匀风风量为87m3/h,被动匀风风量为5.4m3/h,且换热风气流、主动匀风气流及被动匀风气流均相对比较稳定,混合也比较均匀。当导风板14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时,此时换热风的风量为486m3/h,此时主动匀风风量为88m3/h,被动匀风风量为5.3m3/h。通过对比导风板14与水平面形成不同夹角下个各个气流的情况,可以看出,导风板14与水平面形成不同夹角,会影响换热风的风量,不会影响主动匀风和被动匀风的风量。进一步地,主动匀风和被动匀风可以使导风板14下面的回流涡减小。
可选地,被动引风间距为10-100mm。
如此设置,将被动引风间距设置为10-100mm,即匀风出风口214的出风顶部与换热底壳13之间的间隙大小可以在10-100mm范围内选取设置,这样可以保证实现被动匀风,使更多的室内风与换热风进行混合。如此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进行设置被动引风间距的大小,例如,被动引风间距可以为10mm、30mm、50mm、70mm、90mm、100mm。
可选地,被动引风间距为20-40mm。
如此设置,将被动引风间距设置为20-40mm,这样在保证实现被动匀风的基础上,为了实现室内风与换热风更多地混合,要使被动匀风风量尽可能的大,进而使尽可能多的室内风与换热风进行混合。例如,被动引风间距可以为20mm、25mm、30mm、35mm、40mm。
可选地,被动引风间距为21-25mm。
通过选择将被动引风间距设置为21-25mm,经过研发人员的多次实验结果得出,在此范围内选择设置被动引风间距的大小,可以使被动匀风风量达到最大。例如,被动引风间距可以为21mm、22mm、23mm、24mm、25mm。优选地,被动引风间距可以为23mm。
可选地,匀风臂2的匀风出风口214设置有朝向换热出风口12的多个倾斜格栅3。其中,被动引风间距为多个倾斜格栅3的格栅顶部34与换热底壳13之间的最小距离H。
结合图11所示,在匀风臂2的匀风出风口214设置朝向换热出风口12的多个倾斜格栅3,可以使从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室内风能够更有效地吹向换热出风口12,实现室内引风与换热风的混合。具体地,多个格栅的格栅顶部34与换热底壳13之间的最小距离即为被动引风距离,这样可以保证实现被动匀风。如此设置,可以防止倾斜格栅3阻碍被动匀风气流通过,减小被动匀风风量。
可选地,多个倾斜格栅3包括后倾斜格栅31。其中,后倾斜格栅31的格栅顶部34与换热出风口12的下出风边缘122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或等于70mm。
多个倾斜格栅3沿从前往后的方向依次设置。靠近换热出风口12的下出风边缘122的为后倾斜格栅31。设置后倾斜格栅31的格栅顶部34与换热出风口12的下出风边缘122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或等于70mm,这样可以在保证从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室内风均可以与换热风进行有效混合的基础上,也可以保证实现被动匀风。
可选地,多个倾斜格栅3的格栅导风面35的长度沿匀风壳体21的匀风上表面211的前匀风边缘2141至后匀风边缘2142的方向依次增大。
通过这样的设置,从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风可以更好地与换热风进行混合。具体地,从前匀风边缘2141吹出的风距换热风气流的距离更短,因此在较短的倾斜格栅3的导流下就可以有效地与换热风进行混合。而从后匀风边缘2142吹出的风距换热风气流的距离较远,设置较长的倾斜格栅3可以使室内引风与换热风进行更好地的混合。
可选地,如图5中,匀风壳体21的匀风上表面21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A大于或等于10°。
如此设置,设置匀风上表面21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0°,可以使匀风出风口214朝向换热出风口12,进而使从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风更有效地与换热风进行混合。
可选地,匀风构件22包括轴流风扇。其中,轴流风扇的出风方向垂直于匀风壳体21的匀风上表面211。
如此设置,轴流风扇可以实现从匀风下表面212吸入室内空气,从匀风上表面211吹出。在倾斜格栅3的导流下,使得从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室内引风吹向换热出风口12,实现与换热风的混合。
可选地,连接臂4内部设置有走线腔,匀风构件22的电源线经走线腔接入换热壳体11内部,实现匀风构件22的接线。
以匀风构件22为风扇为例,风扇电机的电源线通过走线腔接入换热壳体11内部。室内机还包括电控盒,电控盒位于换热壳体11内,电源线接入换热壳体11内与电控盒连接。
结合图3所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匀风臂2包括第一子匀风臂23和第二子匀风臂24。
第一子匀风臂23位于连接臂4的一侧,第一子匀风臂23内设有第一子匀风构件22;第二子匀风臂24位于连接臂4的另一侧,第一子匀风臂23和第二子匀风臂24分别位于连接臂4相对的两侧,且第一子匀风臂23和第二子匀风臂24沿换热壳体11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二子匀风臂24内设有第二子匀风构件22,其中,匀风构件22包括第一子匀风构件22和第二子匀风构件22。
该方案中,第一子匀风构件22和第二子匀风构件22均通过走线腔与电控盒相连接,连接臂4位于第一子匀风构件22和第二子匀风构件22之间,从而第一子匀风构件22和第二子匀风构件22距离连接臂4的距离均较短,方便第一子匀风构件22和第二子匀风构件22的电源线接入走线腔。
可选地,连接臂4包括第一子连接臂41和第二子连接臂42。
第一子连接臂41设有第一子走线腔411;第一子连接臂41和第二子连接臂42沿换热壳体11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并设有第二子走线腔421,走线腔包括第一子走线腔411和第二子走线腔421。
设置第一子连接臂41和第二子连接臂42能够实现匀风臂2在换热壳体11上的稳固连接。
第一子匀风构件22位于第一子连接臂41的一侧,第二子匀风构件22位于第二子连接臂42背离第一子连接臂41的一侧,其中,第一子匀风构件22的电源线经第一子走线腔411连入换热壳体11内部,第二子匀风构件22的电源线经第二子走线腔421连入换热壳体11内部,实现第一子匀风构件22和第二子匀风构件22的电源线均能够通过较短的路径接入电控盒。
可选地,第一子匀风臂23设有相连通的第一匀风进风口2131和第一匀风出风口2143,在第一匀风构件22的驱动下,室内风经第一匀风进风口2131进入并从第一匀风出风口2143流出。
第一子匀风臂23内设有与第一子走线腔411相连通的第一避让槽,第一避让槽与第一匀风进风口2131错开设置并与第一匀风出风口2143错开设置,第一子匀风构件22的数量为多个,至少一第一子匀风构件22的电源线经第一避让槽穿入第一子走线腔411。
以第一子匀风臂23和第一子匀风构件22位于第一子连接臂41左侧为例,多个第一匀风构件22中靠左侧的第一子匀风构件22距离第一子连接臂41较远,该部分第一子匀风臂23的电源线需要经过第一子匀风臂23接入第一走线腔。设置第一避让槽可以避免该部分第一子匀风构件22的电源线干扰第一匀风进风口2131的进风和第一匀风出风口2143的出风。
可选地,匀风壳体21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连接在匀风上表面211和匀风下表面212之间,并沿匀风臂2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侧壁与第一侧壁相对设置。第一走线槽设于第一侧壁或第二侧壁。
可选地,第一子匀风构件22包括第一匀风风扇,第一匀风风扇的电机轴沿第一匀风进风口2131到第一匀风出风口2143的方向延伸。
可选地,第二子匀风臂24设有相连通的第二匀风进风口2132和第一匀风出风口2144,在第二匀风构件22的驱动下,室内风经第二匀风进风口2132进入并从第一匀风出风口2144流出。且第二子匀风臂24内设有与第二子走线腔421相连通的第二避让槽,第二避让槽与第二匀风进风口2132错开设置并与第一匀风出风口2144错开设置,第二子匀风构件22的数量为多个,至少一第二子匀风构件22的电源线经第二避让槽穿入第二子走线腔421。
以第二子匀风臂24和第二子匀风构件22位于第二子连接臂42右侧为例,多个第二匀风构件22中靠右侧的第二子匀风构件22距离第二子连接臂42较远,该部分第二子匀风臂24的电源线需要经过第二子匀风臂24接入第二走线腔。设置第二避让槽可以避免该部分第二子匀风构件22的电源线干扰第二匀风进风口2132的进风和第一匀风出风口2144的出风。
可选地,第二走线槽设于第二侧壁或第二侧壁。
可选地,第二子匀风构件22包括第二匀风风扇,第二匀风风扇的电机轴沿第二匀风进风口2132到第一匀风出风口2144的方向延伸。
其中,匀风进风口213包括第一匀风进风口2131和第二匀风进风口2132,匀风出风口214包括第一匀风出风口2143和第一匀风出风口2144。
可选地,连接臂4还包括连接段43,连接段43连接在第一子连接臂41和第二子连接臂42之间,并与匀风臂2相连接。
连接段43实现第一子连接臂41和第二子连接臂42之间的连接,且连接段43实现匀风臂2与连接臂4之间的连接。
可选地,如图3所示,沿自下而上的方向,第一子连接臂41朝向背离第二子连接臂42的方向倾斜,第二子连接臂42朝向背离第一子连接臂41的方向倾斜,以增强第一子连接臂41和第二子连接臂42的强度。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连接臂4设于匀风臂2长度方向的端部。
连接臂4包括第一子连接臂41和第二子连接臂42,第一子连接臂41内设有第一子走线腔411,第二子连接臂42内设有第二子走线腔421。第一子连接臂41连接在匀风臂2长度方向的一端,第二子连接臂42连接在匀风臂2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例如,第一子连接臂41连接在匀风臂2的左端,第二子连接臂42连接在匀风臂2长度方向的右端。匀风臂2中靠左端内的匀风构件22通过第一子走线腔411接入电控盒,匀风臂2中靠右端内的匀风构件22通过第二子走线腔421接入电控盒。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臂4连接匀风壳体21与换热壳体11,且连接臂4与匀风壳体21可拆卸连接。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匀风臂2可轻易地被拆卸下来进行清洁。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包括换热主体1、匀风臂2和连接臂4。其中,换热主体1包括换热壳体11,匀风臂2包括匀风壳体21,连接臂4连接于换热壳体11与匀风壳体21。通过将连接臂4与匀风壳体21的连接方式设置成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使匀风臂2可轻易地被拆卸下来进行清洁,满足用户经常长清洗的需求,给用户带来更好地使用体验。
可选地,匀风壳体21包括匀风壳体21本体和可沿匀风壳体21本体滑动的滑动栓252,连接臂4设置有插接固定孔461。其中,当滑动栓252沿朝向插接固定孔461的方向滑动时,滑动栓252嵌设于插接固定孔461内,以将匀风臂2固定于连接臂4。当滑动栓252沿远离插接固定孔461的方向滑动时,滑动栓252脱离插接固定孔461,以将匀风臂2从连接臂4上拆卸。
如此设置,在连接臂4上设置插接固定孔461,用于与匀风壳体21上的可沿所述匀风壳体21本体滑动的滑动栓252相配合,使匀风臂2与连接臂4进行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在匀风臂2正常使用时,滑动栓252与插接固定孔461进行插接固定,此时匀风臂2与连接臂4稳定地固定在一起,可以保证匀风臂2不会有掉落的危险。在需要对匀风臂2清洁时,滑动栓252脱离插接固定孔461,此时匀风臂2与连接臂4脱离插接固定,可以轻易地从连接臂4上拆卸下来进行清洗。
可选地,连接臂4包括第一竖向连接杆44、第二竖向连接杆45和横向连接杆46。第一竖向连接杆44的一端与换热壳体11相连接。第二竖向连接杆45的一端与换热壳体11相连接。横向连接杆4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竖向连接杆44的另一端和第二竖向连接杆45的另一端相连接。其中,插接固定孔461设置于横向连接杆46。
将连接臂4设置成包括第一竖向连接杆44、第二竖向连接杆45和横向连接杆46的结构形式,且使第一竖向连接杆44和第二竖向连接杆45的一端均与换热壳体11相连接,使连接臂4与换热主体1的连接更加牢固。另外,横向连接杆4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竖向连接杆44的另一端和第二竖向连接杆45的另一端相连接,如此可以使连接臂4的结构在受力时更加稳定。进一步地,横向连接杆46上设置有插接固定孔461,可以与匀风臂2上的滑动栓252插接固定在一起,使匀风臂2与连接臂4的连接更加稳定。
具体地,插接固定孔46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插接固定孔461的数量与滑动栓252的数量相同。例如,插接固定孔461和滑动栓252的数量均可以为2个、3个、4个。当插接固定孔461的数量为2个时,可以将2个插接固定孔461分别设置在横向连接杆46的两端,2个滑动栓252与2个插接固定孔461相对应地设置在匀风壳体21的中间位置。如此,可以使匀风臂2与连接臂4连接到一起时,使连接臂4与匀风臂2的相互作用力更加分散,不易损坏。
可选地,匀风壳体21包括设置有匀风出风口214的匀风上表面211,且,匀风上表面211为平面。其中,匀风上表面211设置有倾斜安装槽,横向连接杆46连接于倾斜安装槽处,以使匀风上表面211的匀风出风口214朝向换热出风口12倾斜设置。
如此设置,将匀风上表面211设置成平面,可以更加方便在匀风上表面211上设置其它结构或部件。在匀风上表面211设置倾斜安装槽与横向连接杆46连接,可以使连接臂4与匀风臂2的连接更加稳定。另外,在将匀风臂2与连接臂4进行连接组装时,倾斜安装槽可以为连接臂4提供精确的连接位置,使组装更加方便、节省组装时间。进一步地,倾斜安装槽使风上表面的匀风出风口214朝向换热出风口12倾斜设置,进而使从匀风臂2吹出的室内引风与换热主体1吹出的换热风更好的混合后送出。
可选地,匀风壳体21还包括匀风前壁面和匀风后壁面。其中,倾斜安装槽包括从匀风上表面211下沉设置且朝向匀风前壁面倾斜的第一倾斜壁面2111,且,第一倾斜壁面2111设置有安装固定孔2112,连接臂4的横向连接杆46设置有可安装于安装固定孔2112的固定柱462。
分别在倾斜安装槽的第一倾斜壁面2111和连接臂4的横向连接杆46设置安装固定孔2112和固定柱462,且使固定柱462可安装于安装固定孔2112。这样可以使,匀风臂2与连接臂4的连接更加稳定,防止匀风臂2从连接臂4上脱落。进一步地,第一倾斜壁面2111为朝向匀风前壁面且下沉设置。如此,当匀风臂2与连接臂4通过固定柱462安装于安装固定孔2112进行固定连接后,连接臂4的横向连接杆46不会凸出于匀风上表面211,使外表更加美观。
可选地,倾斜安装槽还包括从匀风上表面211与匀风前壁面的连接处下沉设置,并与第一倾斜壁面2111的下沉端相连接的第二倾斜壁面2113。其中,第二倾斜壁面2113设置有供插接固定孔461贯穿的贯穿槽2114。
在倾斜安装槽的第二倾斜壁面2113设置有贯穿槽2114,且使连接臂4上的插接固定孔461贯穿于贯穿槽2114。这样可以使插接固定孔461贯穿于贯穿槽2114后再与匀风臂2上的滑动栓252插接固定,使匀风臂2与连接臂4的连接更加稳定。进一步地,第二倾斜壁面2113为下沉设置。如此,当连接臂4通过插接固定孔461贯穿于贯穿槽2114后再与滑动栓252插接与匀风臂2固定连接后,连接臂4的横向连接杆46不会凸出于匀风上表面211,使外表更加美观。
具体地,贯穿槽2114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贯穿槽2114的数量与插接固定孔461的数量相同。例如,插接固定孔461和贯穿槽2114的数量均可以为2个、3个、4个。当插接固定孔461的数量为2个时,可以将2个插接固定孔461分别设置在横向连接杆46的两端,2个贯穿槽2114与2个插接固定孔461相对应地设置在倾斜安装槽的第二倾斜壁面2113的两边。
可选地,匀风壳体21本体包括上匀风壳体21和下匀风壳体21,上匀风壳体21与下匀风壳体21围成设置有匀风构件22的匀风空间。其中,上匀风壳体21的内壁面设置有供滑动栓252滑动的滑道251。
如此设置,在上匀风壳体21的内壁面设置供滑动栓252滑动的滑道251。这样,当滑动栓252沿朝向插接固定孔461的方向滑动与插接固定孔461进行插接固定,或者滑动栓252沿远离插接固定孔461的方向滑动脱离插接固定孔461时,滑道251可以使滑动栓252的滑动更加方便、快捷。进一步地,使连接臂4与匀风臂2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连接固定或脱离开来。
可选地,上匀风壳体21与下匀风壳体21可拆卸连接。
将上匀风壳体21与下匀风壳体21设置成可拆卸的连接方式,更加方便对匀风臂2的内部进行清洁,且可以检查是否将匀风臂2清洗干净。例如,当需要对匀风臂2进行清洁时,可以将上匀风壳体21与下匀风壳体21拆开对匀风臂2的内部进行充分清洁,防止出现上匀风壳体21与下匀风壳体21如果为不可拆卸连接时有清洁不彻底且不容被发现的情况。进一步地,当匀风臂2运行不正常时,将上匀风壳体21与下匀风壳体21拆开方便对各部件进行检修或换新。
可选地,匀风构件22包括多个共用一个外接接电端的轴流风扇,且,轴流风扇包括防水电机。
如此设置,匀风构件22包括多个轴流风扇,可以使足够多的室内引风与换热风进行混合后送出。且多个轴流风扇设置有共用的外接接电端,当需要对匀风臂2进行清洁时,可以用外接接电端连接外部电源使轴流风扇运转对匀风臂2进行自动清洗。进一步地,轴流风扇包括防水电机,这样对匀风臂2进行清洗用到清洁水时,不需要担心对轴流风扇的电机造成损坏。
具体地,多个轴流风扇设置的共用的外接接电端可以为带有type-c接头的电线,用于与外部电源进行电连接。当讲匀风臂2从连接臂4上拆卸下后,可以利用移动电源或固定电源与外接接电端进行电连接后,对多个轴流电机进行供电使其正常运转。
具体地,轴流风扇使用的防水电机可以为IPX7级防水电机,这样轴流风扇可以直接浸入水中进行运转对匀风臂2进行自动清洗。
具体地,匀风臂2的清洁可以分为四个步骤:先将匀风臂2与连接臂4断开固定连接,使匀风臂2脱离换热主体1。再拔掉轴流风扇的供电线,断开轴流风扇与换热主体1之间的电连接,使其停止运转。之后,将拆卸下来的匀风臂2浸入清水内,匀风臂2与外部电源进行电连接使轴流风扇正常运转。此时搅动清水对轴流风扇即匀风臂2的其它部件进行清洗。最后,将匀风臂2从清水中取出,擦干或吹干匀风臂2上残留的水分,再将匀风臂2与连接臂4进行固定连接,使其从新安装到换热主体1上,并与换热主体1进行电连接。
可选地,换热壳体11包括形成换热出风口12的上出风边缘121和下出风边缘122,匀风出风口214包括靠近下出风边缘122的前匀风边缘2141和远离下出风边缘122的后匀风边缘2142,其中,下出风边缘122与前匀风边缘2141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距离。
第一预设距离的存在,使得室内风能够从下出风边缘122和前匀风边缘2141之间进入到匀风臂2与换热出风口12之间,实现被动匀风。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预设距离大于或等于35mm。
可选地,匀风臂2与换热壳体11的距离大于或等于35mm,实现被动匀风。
可选地,匀风臂2的匀风出风口214朝向换热出风口12倾斜设置;和/或,匀风臂2的匀风出风口214设置有朝向换热出风口12的倾斜格栅3。
匀风出风口214朝向换热器15倾斜设置或设置倾斜格栅3,使得从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室内引风能够吹向换热出风口12,实现室内引风与换热风的混合,实现更好地匀风效果。
可选地,倾斜格栅3凸出匀风上表面211的上方并朝向换热出风口12倾斜。
可选地,换热出风口12的前侧形成换热出风区域,即换热出风口12流出的换热风向前吹出时换热风所在的区域,匀风臂2的匀风出风口214设置有朝向换热出风口12的多个倾斜格栅3,且,多个倾斜格栅3包括靠近后匀风边缘2142的后倾斜格栅31,其中,后倾斜格栅31的延长线或者格栅顶部34的外切线落入换热出风区域。
多个格栅沿从后往前的方向依次设置。靠近后出风边缘的格栅为后倾斜格栅31。档后倾斜格栅31为平面状时,后倾斜格栅31的延长线落入换热出风区域,如图15所示;当后倾斜格栅31为曲线状,例如如图14中为弧形时,后倾斜格栅31顶部的外切线落入换热出风区域。这样匀风出风口214中靠后的部分流出的室内引风经后倾斜格栅31导向后仍能够流向换热出风口12,与换热风进行混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包括换热主体1和匀风臂2。
换热主体1包括换热壳体11和设置于换热壳体11内的换热器15,换热壳体11设置有换热出风口12,用于吹出换热风。匀风臂2设置于换热壳体11的外部且位于换热出风口12,匀风臂2包括匀风壳体21和设置于匀风壳体21内的匀风构件22,匀风壳体21包括匀风进风口213和匀风出风口214,匀风构件22用于将室内风从匀风进风口213引入,并从匀风出风口214吹出室内引风,匀风出风口214朝向换热出风口12,以使换热风与室内引风混合后送出。
其中,匀风出风口214处设置朝向换热出风口12倾斜的倾斜格栅3。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包括换热主体1和匀风臂2。在匀风壳体21上设置有匀风出风口214,其中在匀风出风口214处设置倾斜格栅3,且倾斜格栅3朝向换热出风口12倾斜。这样使得匀风臂2的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室内引风能够吹向换热出风口12,进而使室内引风直接与换热风更好地进行混合,实现更好地匀风效果。如此可以防止有部分室内引风不能或不能直接与换热风进行混合,影响匀风效果。
可选地,倾斜格栅3包括多个弧形倾斜格栅36和/或多个直板倾斜格栅37。
具体地,倾斜格栅3可以设置成多个弧形倾斜格栅36或多个直板倾斜格栅37。当倾斜格栅3为多个弧形倾斜格栅36时,可以充分利用气流的贴附效应,使从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室内引风顺着弧形倾斜格栅36流动与换热风进行混合。当倾斜格栅3为多个直板倾斜格栅37时,从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室内引风顺着直板倾斜格栅37流动与换热风进行混合。如此两种形式的倾斜格栅3均可以增强导风效果,使从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室内引风顺着倾斜格栅3流动与换热风进行更好地混合,进而使匀风效果更好。
可选地,换热壳体11包括形成换热出风口12的上出风边缘121和下出风边缘122,匀风出风口214包括靠近下出风边缘122的前匀风边缘2141和远离下出风边缘122的后匀风边缘2142。其中,多个倾斜格栅3的导风高度沿前匀风边缘2141至后匀风边缘2142的方向依次增大。
将多个倾斜格栅3的导风高度设置为沿前匀风边缘2141至后匀风边缘2142的方向依次增大,如此可以使从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室内引风更好地吹向换热出风口12与换热风进行混合,实现更好地的匀风效果。具体地,从匀风出风口214的前匀风边缘2141吹出的室内引风距换热出风区域的距离更近,只需要相对较低的倾斜格栅3就可以实现与换热风的混合。而从匀风出风口214的后匀风边缘2142吹出的室内引风距换热出风区域的距离更远,因此需要相对较高的倾斜格栅3才可以与换热风的进行混合。
可选地,倾斜格栅3包括靠近前匀风边缘2141的前倾斜格栅32,下出风边缘122的下垂面将换热出风口12的下部分为靠近换热出风口12的前部区域和远离换热出风口12的后部区域。其中,前倾斜格栅32位于后部区域。
将前倾斜格栅32设置位于远离换热出风口12的后部区域,可以理解为匀风出风口214的送风区域处于换热出风口12的后部区域,如此设置可以使从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室内引风更好地与换热风进行混合。
可选地,匀风壳体21包括设置有匀风出风口214的匀风上表面211,倾斜格栅3包括与匀风上表面211连接的格栅根部33、与格栅根部33相对的格栅顶部34、位于格栅根部33与格栅顶部34之间的格栅导风面35。其中,相邻两个倾斜格栅3的格栅根部33、格栅顶部34或格栅导风面35中的至少一处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8mm。
通过将相邻两个倾斜格栅3的格栅根部33、格栅顶部34或格栅导风面35中的至少一处之间的距离设置为大于或等于8mm,使室内引风从这个间距中吹出,进而可以在保证倾斜格栅3的导风效果下,减少室内引风通过倾斜格栅3的损失。反之,如果将相邻两个倾斜格栅3的格栅根部33、格栅顶部34或格栅导风面35中的任一处之间的距离均设置为小于8mm,则室内引风通过倾斜格栅3时会产生较大的风损,进而影响室内引风与换热风的混合。
可选地,倾斜格栅3包括多个弧形倾斜格栅36,弧形倾斜格栅36的格栅顶部34的外切线与匀风上表面211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5°。或者,倾斜格栅3包括多个直板倾斜格栅37,直板倾斜格栅37与匀风上表面211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5°。
如此设置,可以使从倾斜格栅3通过的室内引风直接汇入换热风气流与换热风进行混合,形成更好地匀风效果。当倾斜格栅3为弧形倾斜格栅36时,则弧形倾斜格栅36的格栅顶部34的外切线与匀风上表面211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5°,这样弧形倾斜格栅36的格栅顶部34的外切线就可以落入换热风气流区域。当倾斜格栅3为直板倾斜格栅37时,则直板倾斜格栅37的延长线与匀风上表面211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5°,这样直板倾斜格栅37的延长线可以落入换热风气流区域。例如夹角可以为15°、17°、19°、20°、22°、23°、25°。如此设置,这样匀风出风口214中流出的室内气流均可以经倾斜格栅3导出后汇入换热风气流,与换热风进行混合。
可选地,匀风臂2的匀风出风口214朝向换热出风口12倾斜设置。
如此设置,可以使从匀风臂2的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室内引风直接流向换热出风口12与换热风进行混合,减小室内引风通过匀风出风口214时造成的风阻,增大室内引风与换热风的混合程度,使匀风效果更好。
可选地,匀风壳体21包括相对设置的匀风上表面211和匀风下表面212,匀风进风口213设置于匀风下表面212,匀风出风口214设置于匀风上表面211,换热壳体11包括下壳体。其中,下壳体与匀风上表面211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大于或等于30mm。
将换热壳体11的下壳体与匀风上表面211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设置大于或等于30mm,如此可以留有足够的空间设置倾斜格栅3,保证从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室内引风的引导效率。进一步地,可以保证被动匀风的进风空间,进而实现被动匀风。
可选地,匀风构件22包括多个轴流风扇。
轴流风扇可以实现从匀风下表面212引进室内空气,从匀风上表面211吹出。进而在倾斜格栅3的引导下,使从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室内引风与换热风进行混合。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包括换热主体1和匀风臂2。
换热主体1包括换热壳体11和设置于换热壳体11内的换热器15,换热壳体11设置有换热出风口12,用于吹出换热风。匀风臂2设置于换热壳体11的外部且位于换热出风口12,匀风臂2包括匀风壳体21和设置于匀风壳体21内的匀风构件22,匀风壳体21包括匀风进风口213和匀风出风口214,匀风构件22用于将室内风从匀风进风口213引入,并从匀风出风口214吹出室内引风。
其中,匀风出风口214朝向换热出风口12,以使换热风与室内引风混合后送出,且,匀风臂2设置有净化模块。
通过在匀风臂2设置净化模块,可以使经过匀风臂2吹出的室内引风得到净化后再与换热风进行混合,这样在保证从室内空调机吹出的风更加舒适下,还可以对室内的空气起到净化作用,进而使室内的空气质量更好,给用户带来更好地使用体验。具体地,净化模块可以具有杀菌、消毒、过滤悬浮物等功能。
可选地,匀风壳体21包括相对设置的匀风上表面211和匀风下表面212,匀风进风口213设置于匀风下表面212,匀风出风口214设置于匀风上表面211。其中,匀风上表面21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0°。
将匀风上表面21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设置为大于或等于10°,如此可以使匀风上表面211的倾斜程度更加合适,进而使从位于匀风上表面211吹出的室内引风与换热风的接触面积更大,从而使室内引风与换热风的混合程度更高,使匀风效果更好。
可选地,匀风臂2的匀风出风口214处设置朝向换热出风口12倾斜的多个弧形倾斜格栅36。
通过在匀风臂2的匀风出风口214设置朝向换热出风口12的多个弧形倾斜格栅36,这样可以使被净化模块净化后的室内引风在多个倾斜格栅3的引导作用下更好地与换热风进行混合。
可选地,换热壳体11包括形成换热出风口12的上出风边缘121和下出风边缘122,匀风出风口214包括靠近下出风边缘122的前匀风边缘2141和远离下出风边缘122的后匀风边缘2142。其中,多个弧形倾斜格栅36的格栅导风面35的长度沿前匀风边缘2141至后匀风边缘2142的方向依次等差增大。
将多个弧形倾斜格栅36的格栅导风面35的长度沿前匀风边缘2141至后匀风边缘2142的方向依次增大,如此可以使从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净化过的室内引风更好地与换热风进行混合。具体到,从匀风出风口214的前匀风边缘2141吹出的净化过的室内引风距换热出风区域的距离更近,只需要相对较短的格栅导风面35的弧形倾斜格栅36就可以实现与换热风的混合。而从匀风出风口214的后匀风边缘2142吹出的室内引风距换热出风区域的距离更远,因此需要相对较长的格栅导风面35的弧形倾斜格栅36才可以与换热风的进行混合。进一步地,将将多个弧形倾斜格栅36的格栅导风面35的长度沿前匀风边缘2141至后匀风边缘2142的方向依次等差增大,可以使相邻弧形倾斜格栅36的导风面程度的差值更加均匀,进而减小从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净化过的室内引风经过弧形倾斜格栅36时产生更小的风损,进而提高弧形倾斜格栅36的导风效率。
可选地,多个弧形倾斜格栅36包括靠近后匀风边缘2142的后倾斜格栅31。其中,后倾斜格栅31的格栅导风面35的长度大于或等于40mm。和/或,后倾斜格栅31的格栅顶部34的外切线与匀风上表面211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5°。
将后倾斜格栅31的格栅导风面35的长度设置为大于或等于40mm,在可以满足将从匀风出风口214的后匀风边缘2142吹出的净化过的室内引风引导向换热出风区域与换热风进行混合。将后倾斜格栅31的格栅顶部34的外切线与匀风上表面211之间的夹角设置为大于或等于15°,可以使从匀风出风口214的后匀风边缘2142吹出的净化过的室内引风在倾斜格栅3的引导下汇入换热出风区域,与换热风进行混合。如此设置,可以使净化过的室内引风与换热风混合程度更高,匀风效果更好。
可选地,弧形倾斜格栅36的数量小于或等于10。
将弧形倾斜格栅36的数量设置为小于或等于10,可以满足将从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净化过的室内引风有效地引导流向换热出风区域,与换热风进行混合。如果将弧形倾斜格栅36的数量大于10,可能会存在较多额弧形倾斜格栅36在室内引风通过时造成更多的风损,减小送风效率。具体地,弧形倾斜格栅36的数量可以为2、3、4、5、6、7、8、9、10。
可选地,弧形倾斜格栅36的数量小于或等于6。
将将弧形倾斜格栅36的数量设置为小于或等于6,则可以满足将从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净化过的室内引风有效地引导流向换热出风区域的基础上,实现与换热风的有效混合,且可以节省更多地成本。
可选地,净化模块设置于匀风臂2的匀风进风口213处或匀风出风口214处。
当净化模块设置于匀风臂2的匀风出风口214处时,则室内空气从匀风进风口213进入匀风臂2后,在匀风出风口214经过净化模块的净化后与换热风进行混合。当净化模块设置于匀风臂2的匀风进风口213处时,则室内空气从匀风进风口213进入匀风臂2前,在匀风进风口213经过净化模块的净化后进入匀风臂2,再从匀风出风口214吹出净化过的室内引风与换热风进行混合。两种设置方式均可以实现从匀风臂2吹出的室内引风经过净化。
可选地,匀风臂2的匀风出风口214处设置朝向换热出风口12倾斜的多个弧形倾斜格栅36,换热出风口12处设置有导风板14,空调器还包括控制部。控制部被配置为根据弧形倾斜格栅36的格栅顶部34的外切线与匀风上表面211之间的夹角调节导风板14的开启角度。
如此设置,通过在换热出风口12处设置控制部,可以用来根据弧形倾斜格栅36的格栅顶部34的外切线与匀风上表面211之间的夹角调节导风板14的开启角度,这样就可以控制从空调室内机吹出的换热风风量与从匀风臂2吹出的室内引风风量进行一定比例的混合。如此可以根据客户的实际使用需求控制导风板14的开启角度,使空调室内机吹出的风更加满足用户的需求,给客户更好地使用体验。
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包括换热主体1和匀风臂2。
换热主体1包括换热壳体11和设置于换热壳体11内的换热器15,换热壳体11设置有换热出风口12,用于吹出换热风。匀风臂2包括匀风壳体21和设置于匀风壳体21内的匀风构件22,匀风壳体21设有匀风进风口213和匀风出风口214,匀风出风口214朝向换热出风口12,匀风构件22用于将室内风从匀风进风口213引入,并从匀风出风口214吹向换热出风口12。其中,匀风出风口214处设有倾斜格栅3,且倾斜格栅3与匀风壳体21活动连接以打开或关闭匀风出风口214。
本方案中,在匀风出风口214处设置倾斜格栅3,且使倾斜格栅3与匀风壳体21活动连接一打开或关闭匀风出风口214。可以理解的是,当需要匀风臂2吹出室内风与换热风进行混合时,可以使倾斜格栅3打开匀风出风口214吹出室内引风。当不需要对空调室内机吹出的换热风进行混合时,可以使倾斜格栅3关闭匀风出风口214。如此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选择使用倾斜格栅3打开或关闭匀风出风口214,进而使空调室内机吹出的风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
可选地,倾斜格栅3与匀风出风口214转动连接。
将倾斜格栅3与匀风出风口214的连接方式设置为转动连接,转动连接方式在工艺上比较成熟,在生产制作过程中更加方便。且,转动连接方式占用空间较小,可以在较小的占用空间下满足对匀风出风口214的打开或关闭的需求。
可选地,倾斜格栅3与匀风出风口214滑动连接。
将倾斜格栅3与匀风出风口214的连接方式设置为滑动连接,如此可以满足倾斜格栅3对匀风出风口214的打开或关闭的需求。
可选地,倾斜格栅3的数量为多个,室内机还包括传动件。传动件与多个倾斜格栅3相连接,以带动多个倾斜格栅3同步运动。
通过在空调室内设置传动件,且使传动件与多个倾斜格栅3相连接,以带动多个倾斜格栅3同步运动,如此可以通过传动件带动多个倾斜格栅3同步运动实现倾斜格栅3对匀风出风口214的打开或关闭的需求。具体地,传动件可以是手动的,即通过人工的方式使传动件带动多个倾斜格栅3同步运动。传动件也可以使自动的,即通过在空调室内机设置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可以选择驱动电机驱动传动件带动多个倾斜格栅3同步运动。这两种方式均可以使传动件带动多个倾斜格栅3同步运动实现倾斜格栅3对匀风出风口214的打开或关闭的需求。
可选地,倾斜格栅3的数量为多个。室内机还包括驱动件,驱动件的数量与倾斜格栅3的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一驱动件与一倾斜格栅3驱动连接,以带动倾斜格栅3相对于匀风壳体21活动。
如此设置,将驱动件的数量设置与倾斜格栅3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即每个驱动件可以单独带动一个倾斜格栅3相对于匀风壳体21活动,以关闭或打开每个倾斜格栅3所对应的匀风出风口214的出风区域。这样可以使用户根据自己的实际匀风需求控制从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室内引风风量,使用户体验感更好。
可选地,倾斜格栅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倾斜格栅3沿由后向前的方向依次设置。
将倾斜格栅3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可以更好地将从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室内引风导流指换热出风区域。由于匀风出风口214相对换热出风口12的长度方向设置,因此将多个倾斜格栅3沿由后向前的方向依次设置,这样可以使从匀风出风口214经过倾斜格栅3导流后与换热风接触的面积更大,增加换热风与室内引风的混合程度。
可选地,沿由后往前的方向,倾斜格栅3的高度减小。
如此设置,将倾斜格栅3设置为沿由后往前的方向高度减小,可以减少室内引风通过倾斜格栅3时产生的风损,进而使倾斜格栅3多从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室内引风的导流效率更高。
可选地,倾斜格栅3在匀风壳体21表面倾斜设置。
通过将倾斜格栅3在匀风壳体21的表面倾斜设置,可以使从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室内引风在倾斜格栅3的导流下更快地与换热出风区域接触,减少风损。
可选地,匀风臂2位于换热出风口12下方并位于换热出风口12后侧。沿由后往前的方向,匀风壳体21上设有匀风出风口214的表面向下倾斜,倾斜格栅3朝上倾斜。
如此设置,将匀风臂2设置于换热出风口12下方并位于换热出风口12后侧,且由后往前的方向,匀风壳体21上设有匀风出风口214的表面向下倾斜,倾斜格栅3朝上倾斜,这样可以使从匀风臂2吹出的室内引风直接吹向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出风区域,与换热风进行混合。
可选地,倾斜格栅3与换热底壳13之间存在不为零的夹角。
该方案中,倾斜格栅3与换热底壳13不平行,从而从匀风出风口214流出的室内引风经倾斜格栅3导向后不会吹向换热底壳13。
可选地,匀风臂2沿换热出风口12的长度方向延伸,匀风壳体21沿换热出风口12的长度方向设置,且换热出风口12的长度与匀风出风口214的长度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差值。
换热出风口12的长度与匀风出风口214的长度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第一预设差值,该种情况下,换热出风口12的长度远大于匀风出风口214的长度,导致换热出风口12长度方向上一些位置没有相对应的匀风出风口214,导致该些位置吹出的换热风不能与室内引风混合;或者,匀风出风口214的长度远大于换热出风口12的长度,导致匀风臂2长度过长,造成浪费。
因此,换热出风口12的长度与匀风出风口214的长度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差值,这样换热出风口12的长度方向上流出的换热风均有相对应的室内引风,从而使得整个换热出风口12长度方向各处都能够流出换热风与室内引风的混合风,而且不会造成匀风臂2的浪费。
可选地,匀风构件22包括多个匀风风扇。
通过匀风风扇的转动将室内风从匀风进风口213引入并从匀风出风口214流出。匀风构件22采用风扇的形式,既能够实现匀风构件22的功能,而且成本低。
可选地,多个匀风风扇并排设置或交错设置。
多个匀风风扇并排设置可以延长匀风臂2的长度,多个匀风风扇交错设置可以延长匀风臂2的宽度,从而可以增加匀风臂2向换热出风口12引入的室内风的风量,提高送风舒适性。
可选地,多个匀风风扇沿匀风出风口214(或换热出风口12)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
多个匀风风扇沿匀风出风口214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使得匀风出风口214的长度方向的各处在相对应的匀风风扇的驱动下均能够流出室内引风。
可选地,多个匀风风扇分为多组,每组中包括至少一个匀风风扇,多组匀风风扇沿换热出风口12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从而可以增全部匀风出风口214的总宽度,增大匀风出风口214的出风面积。
可选地,相邻两组的匀风风扇相对设置,可以使得各匀风风扇对应的匀风出风口214的出风方向更一致。
或者,相邻两组的匀风风扇交错设置,可以提高多个匀风风扇的布置紧凑性,减小匀风臂2的体积。
可选地,相邻两匀风风扇之间设有隔板,使得相邻两匀风风扇的进出风口互不影响。
可选地,匀风风扇包括轴流风扇。
轴流风扇实现从匀风下表面212吸入室内风,从匀风上表面211吹出。在格栅的引导下,使得从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室内引风吹向换热出风口12。
轴流风扇的出风方向垂直于匀风上表面211,便于设计匀风出风口214,使得匀风出风口214流出的室内引风与换热风进行较好的混合。
匀风进风口213和匀风出风口214分别位于轴流风扇相对的两侧,且轴流风扇的轴线穿过匀风进风口213和匀风出风口214。
可选地,匀风壳体21设有镂空部215,镂空部215连通相邻两轴流风扇对应的匀风出风口214,以增大匀风出风口214的总面积。
可选地,匀风壳体21设有实体部216,实体部216连接在相邻两轴流风扇对应的匀风进风口213之间,使得相邻的匀风进风口213互不影响。
可选地,匀风上表面211与换热底壳13之间具有不为零的夹角。
该方案中,轴流风扇的出风方向垂直于匀风上表面211,匀风上表面211和换热底壳13不平行,这样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室内引风不会吹向换热底壳13,方便匀风出风口214朝向换热出风口12设置。
可选地,换热底壳13呈平面状,且沿水平方向延伸。
可选地,匀风上表面211倾斜设置,使得匀风出风口214能够朝向换热出风口12,一方面提高室内引风与换热风的混合程度,另一方面能够抬高换热风,从而增大换热风的送风距离。
可选地,沿从后往前的方向,匀风上表面211向下倾斜,使得设置在匀风上表面211的匀风出风口214朝向换热出风口12倾斜。
可选地,匀风上表面21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5°-45°。
当匀风上表面21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5°时,匀风上表面211倾斜程度低,从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室内引风与换热风的接触面积小,影响两者的混合程度;当匀风上表面21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45°时,在室内引风的风速大小一定的情况下,从匀风出风口214吹出的室内引风的风速向上的分量小,对换热风的抬高作用会减小。
本发明第二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空调室内机。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因包括第一个方面的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室内机,因而具有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室内机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3)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主体,包括换热壳体和设置于换热壳体内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壳体设置有换热出风口,用于吹出换热风;和,
匀风臂,设置于所述换热壳体的外部且位于所述换热出风口处,匀风臂包括匀风壳体和设置于匀风壳体内的匀风构件,匀风壳体设有匀风进风口和匀风出风口,
其中,所述匀风出风口朝向所述换热出风口,以使所述换热风与所述室内引风混合后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匀风臂设置于所述换热出风口的下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匀风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匀风上表面和匀风下表面,
其中,所述匀风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匀风下表面,所述匀风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匀风上表面,所述匀风构件用于将室内风从所述匀风下表面的匀风进风口引入,并从所述匀风上表面的匀风出风口吹出室内引风。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壳体包括形成所述换热出风口的上出风边缘和下出风边缘,所述匀风出风口包括靠近所述下出风边缘的前匀风边缘和远离所述下出风边缘的后匀风边缘,
其中,所述下出风边缘与所述前匀风边缘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匀风臂的匀风出风口朝向所述换热出风口倾斜设置;和/或,
所述匀风臂的匀风出风口设置有朝向所述换热出风口的倾斜格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出风口的前侧形成换热出风区域,所述匀风臂的匀风出风口设置有朝向所述换热出风口的多个倾斜格栅,且,多个倾斜格栅包括靠近所述后匀风边缘的后倾斜格栅,
其中,所述后倾斜格栅的延长线或者格栅顶部的外切线落入所述换热出风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匀风壳体沿所述换热出风口的长度方向设置,且,所述换热出风口的长度与所述匀风出风口的长度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差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匀风构件包括多个匀风风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多个匀风风扇沿所述匀风出风口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或交错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匀风风扇包括轴流风扇。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壳体包括形成所述换热出风口的上出风边缘和下出风边缘,其中,
所述匀风臂设置于所述上出风边缘的上部;或者,
所述匀风臂设置于所述下出风边缘的下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连接臂,连接所述匀风臂与所述换热壳体。
13.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CN202223440573.5U 2022-12-21 2022-12-21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Active CN2195506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40573.5U CN219550667U (zh) 2022-12-21 2022-12-21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40573.5U CN219550667U (zh) 2022-12-21 2022-12-21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50667U true CN219550667U (zh) 2023-08-18

Family

ID=87728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40573.5U Active CN219550667U (zh) 2022-12-21 2022-12-21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506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042424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6196305B (zh) 导风装置、空调柜机及其送风方法
CN104896590A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4896704A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器
CN201615551U (zh) 立式空调器
CN201129804Y (zh) 一种采用新型风道系统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CN204806620U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器
CN110160149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器控制方法
CN105135521A (zh) 一种上下出风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6287946B (zh) 引流式柜式空调及混风方法
CN219550667U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CN219243707U (zh) 设置有匀风臂的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CN219243706U (zh) 设置有匀风臂的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CN219550670U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CN219243709U (zh) 设置有匀风臂的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CN219550666U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CN219550668U (zh) 设置有匀风臂的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CN219243708U (zh) 设置有匀风臂的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CN219550669U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CN210141633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KR100642364B1 (ko)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118224647A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CN118224645A (zh) 设置有匀风臂的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CN118224644A (zh) 设置有匀风臂的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CN118224643A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