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50230U - 拨叉套、拨叉组件以及电动工具 - Google Patents

拨叉套、拨叉组件以及电动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50230U
CN219550230U CN202320008938.2U CN202320008938U CN219550230U CN 219550230 U CN219550230 U CN 219550230U CN 202320008938 U CN202320008938 U CN 202320008938U CN 219550230 U CN219550230 U CN 2195502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k
shifting fork
armature
poking
fo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0893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燎原
赵丽伟
刘光源
黄新林
刘爱政
董卫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Kaichuang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Kaichuang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Kaichuang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Kaichuang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0893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502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502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502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ercussive Tools And Relate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拨叉套、拨叉组件以及电动工具,拨叉套包括:主体部,主体部内部具有容置空间,主体部上设有与容置空间连通的开口和通孔;连接部,与主体部相连,连接部用于连接拨叉;其中,容置空间用于填充润滑油,通孔供拨脚伸入容置空间内,开口供电枢的动力输出端伸入容置空间内,使得拨脚和电枢的动力输出端在容置空间内相配合。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拨叉套,润滑油填充满容置空间即可,润滑油用量少,在电枢的动力输出端做偏心运动并带动拨叉做往复摆动时,拨叉套以及容置空间内的润滑油随拨叉一起运动,使拨脚与电枢的动力输出端的配合处始终填充有润滑油保持润滑,即提高了润滑油的利用率,又提高了球轴承的寿命。

Description

拨叉套、拨叉组件以及电动工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持式电动工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拨叉套、拨叉组件以及电动工具。
背景技术
多用途工具,头部输出轴上装的刀片不一样,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可以用于切割、铲、打磨等多种工作,因此广泛用于家庭装修等场合。
通常多用途工具由装有拨叉的输出轴头壳组件与带有偏心球轴承的电枢通过中间盖组装在一起。当电枢转动时带动偏心球轴承偏心运动,偏心球轴承带动拨叉偏摆运动。
拨叉与偏心球轴承的运动理论上是点接触,干摩擦,必须加润滑油。现有设备一般在头壳组件拨叉处加黄油润滑,由于头壳内腔大,加油量大,但是只有在拨叉中间的部分润滑油才起到作用,润滑油利用率低。并且由于球轴承做偏心运动,在工作时,球轴承的偏心运动与拨叉的往复摆动会将球轴承与拨叉配合处的润滑油甩开到头壳组件内腔的其他地方,起不到润滑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球轴承的偏心运动与拨叉的往复摆动会将球轴承与拨叉配合处的润滑油甩开,难以起到润滑作用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技术方案,提出了一种拨叉套,安装在拨叉上,拨叉具有与电枢的动力输出端配合的拨脚,拨叉套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内部具有容置空间,所述主体部上设有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的开口和通孔;连接部,与所述主体部相连,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拨叉;其中,所述容置空间用于填充润滑油,所述通孔供所述拨脚伸入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开口供所述电枢的动力输出端伸入所述容置空间内,使得所述拨脚和所述电枢的动力输出端在所述容置空间内相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拨叉套,通过将拨叉的拨脚和电枢的动力输出端罩在容置空间内部,使润滑油填充满容置空间即可,润滑油用量少。另外,在电枢的动力输出端做偏心运动并带动拨叉做往复摆动时,拨叉套随拨叉一起运动,因此带动容置空间内的润滑油随拨叉一起运动,使拨脚与电枢的动力输出端的配合处始终填充有润滑油保持润滑,即提高了润滑油的利用率,又提高了球轴承的寿命。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拨叉套,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通孔与所述开口位于所述主体部相对的两侧;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通孔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同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部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彼此相对的内侧面均设有凸出的卡扣结构,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用于与所述拨叉卡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通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通孔对称地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通孔的形状与所述拨脚的外形相匹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技术方案,提出了一种拨叉组件,包括: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的拨叉套;拨叉,所述拨叉包括:用于输出动力的本体部;用于输入动力的拨脚;连接所述本体部和所述拨脚的拨杆;与所述拨杆相连的横梁;其中,所述本体部、所述拨杆和所述横梁围合形成通槽,所述拨叉套中的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与所述通槽卡接。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拨叉组件,通过将拨叉的拨脚和电枢的动力输出端罩在容置空间内部,使润滑油填充满容置空间即可,润滑油用量少。另外,在电枢的动力输出端做偏心运动并带动拨叉做往复摆动时,拨叉套随拨叉一起运动,因此带动容置空间内的润滑油随拨叉一起运动,使拨脚与电枢的动力输出端的配合处始终填充有润滑油保持润滑,即提高了润滑油的利用率,又提高了球轴承的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本体部设有用于与输出轴组件相连的安装孔;所述拨脚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拨脚以所述安装孔的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拨叉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密封件,用于密封所述拨叉套的通孔与所述拨脚之间的间隙;第二弹性密封件,用于密封所述拨叉套的开口与电枢的动力输出端之间的间隙。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技术方案,提出了一种电动工具,电动工具包括:电枢,所述电枢具有动力输出轴,所述动力输出轴的端部设有偏心轴,所述偏心轴上套设球轴承,所述电枢的动力输出端为所述球轴承;输出轴组件,所述输出轴组件包括输出轴,所述输出轴的一端用于安装切削工具或打磨工具;第二方面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拨叉组件,所述拨叉组件中的拨脚与所述球轴承相配合,所述拨叉组件中的拨叉通过安装孔与所述输出轴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动工具,润滑油无需填满头壳内腔,仅需填充拨叉套的容置空间即可,润滑油用量少。在球轴承做偏心运动并带动拨叉做往复摆动时,拨叉套以及容置空间内的润滑油随拨叉一起运动,使拨脚与电枢的动力输出端的配合处始终填充有润滑油保持润滑,即提高了润滑油的利用率,又提高了球轴承的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所述球轴承的径向,两个所述拨脚分别位于所述球轴承的两侧,且两个所述拨脚之间的间距与所述球轴承的外径相等。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拨叉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俯视视角的拨叉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拨叉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拨叉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动工具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拨叉套、11-主体部、111-容置空间、112-开口、113-通孔、12-连接部、121-第一卡接部、122-第二卡接部、1211-卡扣结构、
20-拨叉、21-本体部、211-安装孔、22-拨脚、23-拨杆、24-横梁、25-通槽、30-电枢、31-动力输出轴、32-偏心轴、33-球轴承、
40-输出轴组件、41-输出轴、42-切削工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拨叉套,拨叉套10安装在拨叉上,拨叉具有与电枢的动力输出端配合的拨脚,拨叉套10包括:主体部11和连接部12,具体地,主体部11内部具有容置空间111,容置空间111用于填充润滑油。在主体部11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连通容置空间111的开口112和通孔113,通孔113供拨脚伸入容置空间111内,开口112供电枢的动力输出端伸入容置空间111内。连接部12与主体部11相连,连接部12用于连接拨叉。其中,如图5所示,容置空间111填充润滑油后,将拨脚22和电枢30的动力输出端设置于容置空间111内,使拨脚22和电枢30的动力输出端的配合处能够始终保持润滑油的存在,在电枢30的动力输出端做偏心运动并带动拨叉20做往复摆动时,拨叉套10随拨叉20一起运动,因此带动容置空间111内的润滑油随拨叉20一起运动,使拨脚22与电枢30的动力输出端的配合处始终填充有润滑油保持润滑,即提高了润滑油的利用率,又提高了球轴承33的寿命。另一方面,仅需将润滑油填充拨叉套10即可,大大节省了润滑油的用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通孔113与开口112位于主体部11相对的两侧;连接部12与通孔113位于主体部11的同一侧。本实施例中,将通孔113与开口112位于主体部11相对的两侧使得电枢30的动力输出端的轴线与拨脚22可以沿同一方向延伸,以利于简化传动结构,降低装配难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部12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卡接部121和第二卡接部122,第一卡接部121和第二卡接部122彼此相对的内侧面均设有凸出的卡扣结构1211,第一卡接部121和第二卡接部122用于与拨叉20卡接,以利于拨叉套10的快速拆装,提高装配效率,并有利于后期的更换或维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通孔1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通孔113对称地设置在连接部12的两侧,以利于将两个拨脚22伸入拨叉套10的容置空间111内后对称的位于电枢30的动力输出端的两侧,使拨叉20、拨叉套10与电枢30的动力输出端之间的结构对称且紧凑,有利于电动工具的小型化设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通孔113的形状与拨脚22的外形相匹配,以减小拨脚22与通孔113之间的间隙,防止润滑油从间隙漏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拨叉组件,如图1至图4所示,拨叉组件包括:拨叉套10和拨叉20,拨叉20包括本体部21、拨脚22、拨杆23和横梁24,拨脚22作为动力输入端,本体部21作为动力输出端,其中,本体部21上设置有安装孔211,安装孔211用于与输出轴组件40相连。拨杆23分别连接本体部21和拨脚22,横梁24设置在两个拨杆23之间。其中,本体部21、拨杆23和横梁24围合形成通槽25,拨叉套10中的第一卡接部121和第二卡接部122与通槽25卡接。拨脚2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拨脚22以安装孔211的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拨叉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密封件和第二弹性密封件(图中未示出)。第一弹性密封件用于密封拨叉套10的通孔113与拨脚22之间的间隙;第二弹性密封件用于密封拨叉套10的开口112与电枢30的动力输出端之间的间隙。通过第一弹性密封件和第二弹性密封件防止容置空间111内的润滑油泄露,提高电动工具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电动工具,如图5所示,电动工具包括:电枢30、输出轴组件40和拨叉组件。具体地,电枢30具有动力输出轴31,动力输出轴31的端部设有偏心轴32,偏心轴32上套设球轴承33,电枢30的动力输出端为球轴承33。输出轴组件40,输出轴组件40包括输出轴41,输出轴41的一端用于安装切削工具42或打磨工具,例如不同种类的刀片等。拨叉组件中的拨脚22与球轴承33相配合,拨叉组件中的拨叉20通过安装孔211与输出轴41相连,使得通过拨叉组件将电枢30上的球轴承33的偏心运动转换为输出轴组件40中的切削工具42或打磨工具的往复摆动,以实现利用电动工具完成切割、铲、打磨等多种工作。沿球轴承33的径向,两个拨脚22分别位于球轴承33的两侧,且两个拨脚22之间的间距与球轴承33的外径相等,使球轴承33在做偏心运动时拨动两个拨脚22绕安装孔的轴线做往复转动。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动工具,润滑油无需填满头壳内腔,仅需填充拨叉套10的容置空间111即可,润滑油用量少。在球轴承33做偏心运动并带动拨叉20做往复摆动时,拨叉套10以及容置空间111内的润滑油随拨叉20一起运动,使拨脚22与电枢30的动力输出端的配合处始终填充有润滑油保持润滑,即提高了润滑油的利用率,又提高了球轴承33的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拨叉套,安装在拨叉上,所述拨叉具有与电枢的动力输出端配合的拨脚,其特征在于,所述拨叉套包括: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内部具有容置空间,所述主体部上设有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的开口和通孔;
连接部,与所述主体部相连,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拨叉;
其中,所述容置空间用于填充润滑油,所述通孔供所述拨脚伸入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开口供所述电枢的动力输出端伸入所述容置空间内,使得所述拨脚和所述电枢的动力输出端在所述容置空间内相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拨叉套,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孔与所述开口位于所述主体部相对的两侧;
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通孔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同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拨叉套,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彼此相对的内侧面均设有凸出的卡扣结构,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用于与所述拨叉卡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拨叉套,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通孔对称地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拨叉套,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孔的形状与所述拨脚的外形相匹配。
6.一种拨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拨叉组件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拨叉套;
拨叉,所述拨叉包括:用于输出动力的本体部;用于输入动力的拨脚;连接所述本体部和所述拨脚的拨杆;与所述拨杆相连的横梁;
其中,所述本体部、所述拨杆和所述横梁围合形成通槽,所述拨叉套中的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与所述通槽卡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拨叉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部设有用于与输出轴组件相连的安装孔;
所述拨脚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拨脚以所述安装孔的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拨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拨叉组件还包括:
第一弹性密封件,用于密封所述拨叉套的通孔与所述拨脚之间的间隙;
第二弹性密封件,用于密封所述拨叉套的开口与电枢的动力输出端之间的间隙。
9.一种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工具包括:
电枢,所述电枢具有动力输出轴,所述动力输出轴的端部设有偏心轴,所述偏心轴上套设球轴承,所述电枢的动力输出端为所述球轴承;
输出轴组件,所述输出轴组件包括输出轴,所述输出轴的一端用于安装切削工具或打磨工具;
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拨叉组件,所述拨叉组件中的拨脚与所述球轴承相配合,所述拨叉组件中的拨叉通过安装孔与所述输出轴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球轴承的径向,两个所述拨脚分别位于所述球轴承的两侧,且两个所述拨脚之间的间距与所述球轴承的外径相等。
CN202320008938.2U 2023-01-03 2023-01-03 拨叉套、拨叉组件以及电动工具 Active CN2195502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08938.2U CN219550230U (zh) 2023-01-03 2023-01-03 拨叉套、拨叉组件以及电动工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08938.2U CN219550230U (zh) 2023-01-03 2023-01-03 拨叉套、拨叉组件以及电动工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50230U true CN219550230U (zh) 2023-08-18

Family

ID=877354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08938.2U Active CN219550230U (zh) 2023-01-03 2023-01-03 拨叉套、拨叉组件以及电动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502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483864C2 (ru) Механизированный инструмент
CN101641497A (zh) 直线-旋转运动转换机构
JP2007032562A (ja) 密閉型圧縮機
CN102563977A (zh) 制冷剂压缩机
JP2008528868A (ja) 圧縮機連接棒用軸受
CN102086901A (zh) 发动机连杆结构改良
CN219550230U (zh) 拨叉套、拨叉组件以及电动工具
CN201561041U (zh) 发动机连杆结构改良
CN102052147A (zh) 单动力驱动的双发电机组
CN101137855A (zh) 手持式工具的轴承装置
CN204984777U (zh) 用于压缩机的活塞连杆组件以及压缩机
JP2014202166A (ja) 圧縮機
US20100043631A1 (en) Compressor with Improved Lubrication
KR101983458B1 (ko) 왕복동식 압축기
KR100782885B1 (ko) 밀폐형 압축기의 압축기구부
JPH04103886A (ja) 圧縮機のピストン装置
CN218419960U (zh) 往复偏摆机构及其医用摆锯机头
CN217977013U (zh) 一种耐磨可靠汽车发动机连杆
CN201963726U (zh) 内螺纹式增强型关节轴承
CN206918208U (zh) 一种电动工具防漏油装置
EP1119730A1 (en) Single and double-ended compressors
KR20020038396A (ko) 밀폐형 압축기의 피스톤 연결구조
KR100272373B1 (ko) 밀폐형압축기의 오일안내구조
JP2002202057A (ja) ピストン取付構造及び往復動圧縮機
JP2001054883A (ja) 電動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