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31008U - 一种新型节能双冷源恒温恒湿机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节能双冷源恒温恒湿机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531008U CN219531008U CN202223066334.8U CN202223066334U CN219531008U CN 219531008 U CN219531008 U CN 219531008U CN 202223066334 U CN202223066334 U CN 202223066334U CN 219531008 U CN219531008 U CN 21953100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inlet
- return air
- surface cooler
- air
- constant tempera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节能双冷源恒温恒湿机组,包括:矩形箱体、进风口、过滤器、高温表冷器、低温表冷器、再热表冷器、送风口、风机、凝结水盘、三个回风口、凝结水管、保温层、加湿器、排风口、热回收器,三个回风口分别为第一回风口、第二回风口、第三回风口,第一回风口位于热回收器与过滤器之间,第二回风口设置于低温表冷器和再热表冷器之间,排风口与第一回风口相对,设于热回收器两侧。有益效果是使得中央空调系统的的空调设备在全年运行中,不仅运行效率较高,能耗较低,冷热损失小,费用少,而且可以达到恒温恒湿的要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空调系统中用来冷却、除湿、再热、加湿的空气处理机组,产品用于恒温恒湿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0002.恒温恒湿空气处理设备中,带表冷器、再热表冷器、加湿器的普通设备,只是解决了在夏季空调季节使用时,空气充分利用冷源来冷却除湿空气,并利用再热表冷器再热,使室内空气达到恒温恒湿状态,在冬季空调季节使用时,空气充分利用再热表冷器再热,并利用加湿器加湿使室内空气达到恒温恒湿状态,使室内空气达到恒温恒湿状态。
0003.然而空调由于一方面需要低温冷源进行冷却除湿,一方面又需要再热,能耗较高,给空调系统造成了很大的能源浪费。
0004.申请人早期的技术中申请了一种新型再热除湿新风机组,申请号为ZL202022097301.4的实用新型专利,其中通过设置矩形箱体、进风口、过滤器、高温表冷器、低温表冷器、再热表冷器,进而在全年运行。
0005.然而,一种新型再热除湿新风机组具有如下缺点:机组只能用于常规中央空调系统,不能用于恒温恒湿空调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提到的现有技术中恒温恒湿空调机组的缺陷,结合本人早期的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节能双冷源恒温恒湿机组,通过增设热回收器、加湿器、回风口、排风口,利用热回收器、高温表冷器、低温表冷器、再热表冷器和加湿器,使得中央空调系统的的空调设备在全年运行中,不仅运行效率较高,能耗较低,冷热损失小,费用少,而且可以达到恒温恒湿的要求。
0007.一种新型节能双冷源恒温恒湿机组,包括矩形箱体、进风口、过滤器、高温表冷器、低温表冷器、再热表冷器、送风口、风机、凝结水盘、三个回风口、凝结水管、保温层、加湿器、排风口、热回收器,三个回风口分别为第一回风口、第二回风口、第三回风口,第一回风口位于热回收器与过滤器之间,第二回风口设置于低温表冷器和再热表冷器之间,排风口与第一回风口相对,设于热回收器两侧,在第二回风口后设置再热表冷器和加湿器,在进风口和过滤器之间设置热回收器。
0008.进一步的,在第二回风口后设置再热表冷器和加湿器。
0009.进一步的,在进风口和过滤器之间设置热回收器。
0010.进一步的,分别在高温表冷器、低温表冷器、加湿器下部设置凝结水盘和凝结水管。
0011.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为:0012.1、夏季,新风先经过热回收器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初步预冷的新风和室内空气进行混合,然后经过高温表冷器降温,再经过低温表冷器除湿,再经过再热表冷器再热后,将空气送入室内,使房间温度和湿度达到恒温恒湿的效果。0013.2、冬季,新风先经过热回收器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初步预热的新风和室内空气进行混合,然后经过再热表冷器再热后,再经过加湿器加湿后,将空气送入室内,使房间温度和湿度达到恒温恒湿的效果。
0014.3、热交换器可以有效回收利用室内排除空气的冷量和热量,节约能源。
0015.4、高温表冷器可以有效利用高温冷源(低品位冷源),提高空调系统的效率。0016.5、当室内设置热回收困难或不设置排风时,也可以不设置热回收装置。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恒温恒湿机组正视图。
0018.图2是本实用新型恒温恒湿机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一种带旁通阀的双冷源恒温恒湿机组,包括矩形箱体、进风口(1)、过滤器(2)、高温表冷器(3A)、低温表冷器(3B)、再热表冷器(3C)、送风口(4)、风机(5)、凝结水盘(6A、6B、6C)、三个回风口(7A、7B、7C)、凝结水管(8A、8B、8C)、保温层(9)、加湿器(10)、排风口(11)、热回收器(12)。
0020.其中第一回风口(7A)位于热回收器(12)与过滤器(2)之间,第二回风口(7B)设置于低温表冷器(3B)之后,再热表冷器(3C)之前,排风口(11)位于热回收器(12)前侧,与第一回风口(7A)相对。
0021.夏季空调季节:空气依次经过进风口(1)、热回收器(12)、过滤器(2)、高温表冷器(3A)、低温表冷器(3B)、再热表冷器(3C),由风机(5)从送风口(4)排出,使室内空气达到恒温恒湿的状态,空气处理充分利用高温冷源的节能优势,减小低温冷源的用量,达到节能的目的。
0022.冬季空调季节:空气依次经过进风口(1)、热回收器(12)、过滤器(2)、再热表冷器(3C)、加湿器(10),由风机(5)从送风口(4)排出,使室内空气达到恒温恒湿的状态。
0023.当冬季空调解决室外空气较低,再热表冷器(3C)的加热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可以将热水供应给高低温表冷器,以加大供热量,提高空气温度,使室内空气达到恒温恒湿的状态。
0024.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专利的实际制作结构不局限与上述的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例如进出风位置的调整、进出风口数量的调整、表冷器数量的变化、风机位置的变化、增加挡水板、增加空气净化除味段及其他功能段、以及其组合、结构或材质上所作的变化,凡是与前述结构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
1.一种新型节能双冷源恒温恒湿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箱体、进风口(1)、过滤器(2)、高温表冷器(3A)、低温表冷器(3B)、再热表冷器(3C)、送风口(4)、风机(5)、凝结水盘、三个回风口、凝结水管、保温层(9)、加湿器(10)、排风口(11)、热回收器(12),三个回风口分别为第一回风口(7A)、第二回风口(7B)、第三回风口(7C),第一回风口(7A)位于热回收器(12)与过滤器(2)之间,第二回风口(7B)设置于低温表冷器(3B)和再热表冷器(3C)之间,排风口(11)与第一回风口(7A)相对,设于热回收器(12)两侧,在第二回风口(7B)后设置再热表冷器(3C)和加湿器(10),在进风口(1)和过滤器(2)之间设置热回收器(12)。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新型节能双冷源恒温恒湿机组,其特征在于:分别在高温表冷器(3A)、低温表冷器(3B)、加湿器(10)下部设置凝结水盘(6A、6B、6C)和凝结水管(8A、8B、8C)。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066334.8U CN219531008U (zh) | 2022-11-18 | 2022-11-18 | 一种新型节能双冷源恒温恒湿机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066334.8U CN219531008U (zh) | 2022-11-18 | 2022-11-18 | 一种新型节能双冷源恒温恒湿机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531008U true CN219531008U (zh) | 2023-08-15 |
Family
ID=875819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066334.8U Active CN219531008U (zh) | 2022-11-18 | 2022-11-18 | 一种新型节能双冷源恒温恒湿机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531008U (zh) |
-
2022
- 2022-11-18 CN CN202223066334.8U patent/CN21953100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652635U (zh) | 一种新型恒温恒湿净化空调机组 | |
CN105444310B (zh) | 一种双板双冷源智能新风机组 | |
CN201652636U (zh) | 一种双冷源热回收型恒温恒湿空调机组 | |
CN205641396U (zh) | 双冷源新风空调机组 | |
CN206234930U (zh) | 一种基于高温冷冻水的温湿分控新风机组 | |
CN202253992U (zh) | 一种热泵热回收衡湿新风机组 | |
CN102425822A (zh) | 新风空调 | |
CN209558605U (zh) | 一种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用新风除湿系统 | |
CN206131345U (zh) | 一种新型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 | |
CN103512156A (zh) | 一种空调新风系统的节能方法及新风负荷梯级处理装置 | |
CN105485801A (zh) | 一种排风热回收型自预冷节能低湿新风空调 | |
CN206861755U (zh) | 空调新风除湿机组 | |
CN205316557U (zh) | 一种双板双冷源智能新风机组 | |
CN216308046U (zh) | 空气处理设备及空调系统 | |
CN110749018A (zh) | 一种单机双级压缩中间抽气热回收新风处理装置 | |
CN110160180B (zh) | 一种复合能源空气处理机组 | |
CN209763409U (zh) | 一种可冬夏季调温的新风机 | |
CN219531008U (zh) | 一种新型节能双冷源恒温恒湿机组 | |
CN108317650B (zh) | 一种带独立新风的多联式空调热泵系统 | |
CN2926891Y (zh) | 一种冷热全效除湿通风空调设备 | |
CN100458291C (zh) | 一种冷热全效除湿通风空调系统 | |
CN203177386U (zh) | 一种空气加湿系统 | |
CN219177837U (zh) | 一种带旁通阀的双冷源恒温恒湿机组 | |
CN208382409U (zh) | 一种组合式工艺性中央空调 | |
CN208090854U (zh) | 一种自带冷源的空气处理机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