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29124U - 一种排气后处理隔热罩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排气后处理隔热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29124U
CN219529124U CN202321072924.3U CN202321072924U CN219529124U CN 219529124 U CN219529124 U CN 219529124U CN 202321072924 U CN202321072924 U CN 202321072924U CN 219529124 U CN219529124 U CN 2195291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hield
sheet
exhaust aftertreatment
aftertreatment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7292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韶阳
孙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Foton Cummins Emission Treatment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Foton Cummins Emission Treatment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Foton Cummins Emission Treatment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Foton Cummins Emission Treatment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7292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291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291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291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排气后处理隔热罩,涉及汽车尾气处理设备,包括隔热罩上片和隔热罩下片;所述隔热罩上片与所述隔热罩下片固定连接并形成中空筒状结构,且所述隔热罩上还设有用于将其固定于后处理壳体上的固定件。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抛弃隔热罩传统焊接安装方式,节省开发专用焊接工装的成本,缩短开发周期,且满足多款产品使用需求,通用性强。

Description

一种排气后处理隔热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尾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排气后处理隔热罩。
背景技术
在国六排放阶段,商用车尾气后处理装置必须设计有隔热罩,其作用是保温和隔热。保温是为了让DPF再生和SCR催化具有足够的热量;而当发动机工作时,后处理产品的最高温度可能达到600℃,由于后处理装置周边安装有线束、传感器等热敏元件,故必须借助隔热罩来防止热害问题。
现有授权公告号为CN212079441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拖拉机用带隔热保温防雨功能的尾气后处理装置,包括尾气后处理系统和隔热保温系统,隔热保温系统包括双层不锈钢滚花隔热保温装置,不锈钢滚筒隔热保温装置通过焊接与尾气后处理系统的后处理单元连接在一起,隔热保温系统的后处理防护罩固定在后处理单元的底座上。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处理装置的隔热罩是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后处理单元的壳体上,但采用焊接方式需要开发专用的焊接工装用于定位和夹紧,不仅提高了开发成本,还会延长开发周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气后处理隔热罩,通过将隔热罩分成隔热罩上片和隔热罩下片两部分,在二者固定连接的同时,借助固定件将隔热罩整体固定在后处理壳体上,抛弃隔热罩传统焊接安装方式,节省开发专用焊接工装的成本,并有助于缩短开发周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气后处理隔热罩,包括隔热罩上片和隔热罩下片;所述隔热罩上片与所述隔热罩下片固定连接并形成中空筒状结构,且所述隔热罩上还设有用于将其固定于后处理壳体上的固定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罩上片与所述隔热罩下片铆接固定。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罩上片和所述隔热罩下片两侧设有相对应的延伸板,所述延伸板上设有至少一个铆接孔。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件为绑带,所述绑带环绕所述隔热罩设置,并将所述隔热罩固定在对应后处理壳体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罩上还设有传感器支架,所述传感器支架通过所述绑带固定在所述隔热罩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罩上还固定设置有线束支架,所述线束支架远离其与所述隔热罩连接位置的一侧设置有卡扣。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罩包括至少两个沿其轴向间隔设置的结构加强部,所述结构加强部上设置有沿其圆周方向延伸的加强筋;任意相邻两所述结构加强部之间还连接有缩径部,所述缩径部与后处理壳体外侧壁贴合,且所述绑带环绕设置于所述缩径部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绑带内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环形凸起。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罩内壁上固定有隔热棉。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后处理壳体为DOC壳体、DPF壳体或SCR壳体。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将隔热罩分成隔热罩上片和隔热罩下片两部分,在二者固定连接的同时,借助固定件将隔热罩整体固定在后处理壳体上,抛弃传统焊接的安装方式,节省开发专用焊接工装的成本,并大大缩短开发周期;
(2)由于抛弃传统的焊接安装方式,无需开发专用的焊接工装,该隔热罩可适用于多款产品,通用性强。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隔热罩在对应后处理壳体上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隔热罩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隔热罩的俯视图,主要用于体现加强筋及绑带;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隔热罩上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绑带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后处理壳体;2、隔热罩上片;3、隔热罩下片;4、隔热棉;5、延伸板;6、铆钉;7、加强筋;8、结构加强部;9、缩径部;10、绑带;101、环形凸起;102、螺栓;103、自锁螺母;11、传感器支架;12、线束支架;121、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参见附图1-2,一种排气后处理隔热罩,包括隔热罩上片2和隔热罩下片3,隔热罩上片2与隔热罩下片3固定连接并形成中空筒状结构;并且,隔热罩上片2和隔热罩下片3内壁上均设置有隔热棉4。实际应用中,隔热罩上片2和隔热罩下片3可分别包裹住对应后处理壳体1的上下两侧,隔热棉4贴附在后处理壳体1上,能够对后处理壳体1起到保温隔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隔热罩整体呈中空筒状结构,而隔热罩上片2和隔热罩下面在隔热罩上所占的比例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优化设计,但优选将隔热罩上片2和隔热罩下片3对称设置,即隔热罩上片2和隔热罩下片3各占隔热罩一半。
上述隔热棉4也可以采用其他隔热材料代替;并且,隔热棉4可以是一整块固定在隔热罩内壁上的筒状隔热棉4层,也可以分成两块分别固定在隔热罩上片2内壁和隔热罩下片3内壁上的半筒状隔热棉4层,对此亦不作具体限定,只需确保最终隔热棉4可完整包覆后处理壳体1即可。
同时,应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后处理壳体1可以是DOC(氧化型催化转化器)壳体、DPF(颗粒捕集器)壳体或者SCR(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壳体,具体可根据使用需求,将该隔热罩设置于对应的后处理壳体1上。
参见附图2-3,为实现隔热罩上片2与隔热罩下片3的固定连接,隔热罩上片2与隔热罩下片3沿其圆周方向的两侧均弯折成型有平直的延伸板5,延伸板5上贯穿开设有铆接孔。如此,当隔热罩上片2与隔热罩下片3拼接到一起时,二者可借助延伸板5上的铆接孔及铆钉6实现铆接固定。采用铆接的方式固定隔热罩上片2与隔热罩下片3,无需专用的焊接工装,通用性强,且有助于降低开发成本。
本实施例中,上述延伸板5在隔热罩在隔热罩两侧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个或多个,类似的,延伸板5上的铆接孔数量也可根据需要进行灵活选择,只需确保充分固定隔热罩上片2与隔热罩下片3即可,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隔热罩上片2和隔热罩下片3上还设置有加强筋7,加强筋7能够增加隔热罩的刚度,提高其结构可靠性,减小隔热罩表面振动,并减小辐射噪声。具体的,加强筋7的延伸方向可以是沿隔热罩的轴向也可以是沿其圆周方向,但进一步保证隔热罩结构的可靠性,加强筋7优选沿隔热罩的圆周方向延伸,并连接隔热罩两侧的铆接点。
在另一实施例中,当隔热罩上片2与隔热罩下片3拼接成完整的隔热罩后,隔热罩整体包括至少两个沿其轴向呈间隔设置的结构加强部8,任意相邻的两结构加强部8之间连接有缩径部9。结构加强部8和缩径部9的具体数量可根据对应后处理壳体1的长度和外形来确定,当后处理壳体1较长时,结构加强部8和缩径部9的数量对应增加。
如图3-4所示,图中示出了隔热罩包括两个结构加强部8和一个缩径部9的情形。以此为例,当隔热罩包裹住对应后处理壳体1时,上述延伸板5优选设置于结构加强部8的相对两侧,而上述加强筋7同样优选设置在结构加强部8上,并连接结构加强部8两侧的铆接点。此时,缩径部9的直径相对两侧结构加强部8较小,使得缩径部9能够更为紧密的贴附对应后处理壳体1。
当隔热罩上片2和隔热罩下片3铆接固定并包裹住对应后处理壳体1后,为解决隔热罩在后处理壳体1上沿其轴向和轴向的窜动问题,隔热罩上还设置有用于将其固定在对应后处理壳体1上的固定件,该固定件可以采用绑带10,而绑带10的设置至少包括以下两种情形: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隔热罩上设置有传感器支架11。此时,绑带10沿隔热罩的周向环绕并绑紧隔热罩,同时将传感器支架11固定在隔热罩上。同时,隔热罩外侧壁靠近传感器支架11位置还设置有线束支架12,线束支架12可采用铆接固定方式与隔热罩固定连接,且其远离与隔热罩连接点的一侧还设置有卡扣121,卡扣121呈倒扣设计,可用于装卡传感器的线束,防止线束脱出。
此时,为进一步提高绑带10固定的可靠性,可将上述传感器支架11设置于隔热罩上缩径部9所在位置,绑带10环绕设置在缩径部9上,一方面将传感器支架11固定在缩径部9上,另一方面将隔热罩整个固定在对应后处理壳体1上。
在另一实施例中,隔热罩上并未设置传感器支架11。此时,上述绑带10为隔热罩专用绑带10。如图5所示,绑带10的内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环形凸起101,以防止绑带10沿隔热罩轴向发生移动;绑带10的一端自带螺栓102,并与绑带10另一端的自锁螺母103螺纹连接,从而对隔热罩实现绑紧固定。此时,为保证绑带10固定的可靠性,同样可将绑带10设置于隔热罩的缩径部9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底”、“顶”、“前”、“后”、“内”、“外”、“左”、“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排气后处理隔热罩,其特征在于,包括隔热罩上片和隔热罩下片;所述隔热罩上片与所述隔热罩下片固定连接并形成中空筒状结构,且所述隔热罩上还设有用于将其固定于后处理壳体上的固定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气后处理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罩上片与所述隔热罩下片铆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排气后处理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罩上片和所述隔热罩下片两侧设有相对应的延伸板,所述延伸板上设有至少一个铆接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气后处理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为绑带,所述绑带环绕所述隔热罩设置,并将所述隔热罩固定在对应后处理壳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排气后处理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罩上还设有传感器支架,所述传感器支架通过所述绑带固定在所述隔热罩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排气后处理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罩上还固定设置有线束支架,所述线束支架远离其与所述隔热罩连接位置的一侧设置有卡扣。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排气后处理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罩包括至少两个沿其轴向间隔设置的结构加强部,所述结构加强部上设置有沿其圆周方向延伸的加强筋;任意相邻两所述结构加强部之间还连接有缩径部,所述缩径部与后处理壳体外侧壁贴合,且所述绑带环绕设置于所述缩径部上。
8.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排气后处理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绑带内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环形凸起。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排气后处理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罩内壁上固定有隔热棉。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排气后处理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处理壳体为DOC壳体、DPF壳体或SCR壳体。
CN202321072924.3U 2023-05-06 2023-05-06 一种排气后处理隔热罩 Active CN2195291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72924.3U CN219529124U (zh) 2023-05-06 2023-05-06 一种排气后处理隔热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72924.3U CN219529124U (zh) 2023-05-06 2023-05-06 一种排气后处理隔热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29124U true CN219529124U (zh) 2023-08-15

Family

ID=876343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72924.3U Active CN219529124U (zh) 2023-05-06 2023-05-06 一种排气后处理隔热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291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72756B (zh) 用于车辆排气系统的复合隔热屏蔽件
EP1793100B1 (en) Exhaust gas treatment device with insulated housing construction
EP1787017B2 (en) Catalytic converter and associated method of assembly
US4494722A (en) Exhaust unit support device
US20120312954A1 (en) Leaf Spring Bracket
US6315076B1 (en) Catalytic converter for a muffler of a small engine
JP2018516332A (ja) 熱シールドのための熱および振動取付アイソレータ、熱シールドアセンブリ、およびその構成方法
EP0558064B1 (en) Exhaust purifying device
CN219529124U (zh) 一种排气后处理隔热罩
US20090232592A1 (en) Cast end cap mounting module
US20090020359A1 (en) Double-Flow Exhaust System For A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
JP2596200Y2 (ja) 排気浄化装置
US5697215A (en) Exhaust piping for a catalytic exhaust system
US20080283684A1 (en) Exhaust mounting system
US20070081928A1 (en) Component of an exhaust gas system
US6397588B1 (en) Catalytic converter for cleaning exhaust gas and exhaust gas purification assembly with a catalytic converter
EP0263893A1 (en) Housing for catalytic converter elements and catalytic converter
EP2992192B1 (en) Cast mounted sub-structure for end module
US20040197242A1 (en) Mid-bed catalyst sensor with silica insulation
JP3738675B2 (ja) インシュレータ付き排気系構造体
US20220243639A1 (en) Exhaust gas treatment assembly for an exhaust gas system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6919051B1 (en) Low profile, integrated catalytic converter and flexible coupling assembly
CN218509572U (zh) 尾气后处理组件
US20020185332A1 (en) Mountable discharge pipe for an end muffler as well as an end muffler for motor vehicle
JP2005307988A (ja) インシュレータ付き排気系構造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