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16488U - 一种用于内镜的异物取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内镜的异物取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16488U
CN219516488U CN202321089862.7U CN202321089862U CN219516488U CN 219516488 U CN219516488 U CN 219516488U CN 202321089862 U CN202321089862 U CN 202321089862U CN 219516488 U CN219516488 U CN 2195164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main body
basket
body unit
foreign mat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8986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利杰
穆世魁
景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enth Peoples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enth Peoples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enth Peoples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enth Peoples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232108986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164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164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164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内镜的异物取出装置,包括主体单元、内收缩单元、网篮单元、抓钳单元、保护单元和推拉单元。其中,主体单元用于通过内镜活检孔道到达异物所在消化道处;内收缩单元滑动地设置于主体单元的内部,内收缩单元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位于主体单元的外侧,用于在主体单元的内部沿主体单元的轴向往复运动;网篮单元的第二端与内收缩单元的第一端连接,用于兜住异物。其优点在于,通过推拉单元可拉动内收缩单元在主体单元内运动;并根据抓钳单元抓取异物,由网篮单元兜住抓取的异物,最后通过保护单元将抓取后的异物包裹在其内,以起到保护消化道粘膜。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内镜的异物取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相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内镜的异物取出装置。
背景技术
在吸入异物或吞食异物的患者,采用异物钳配合内窥镜取异物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之一,异物钳是一种医疗耗资,是消化内科常用的医疗器械,它主要用于辅助医生从患者的消化器官内取出异物,以及辅助医生对患者的消化器官内部进行检查,异物钳作为一种常用的医疗器械,已广泛应用于人体消化道以及其他器官内部钳取和清除异物,在急救门诊以及临床手术中发挥巨大。
目前随着内镜的普及以及操作技术的成熟胃镜下取出异物即安全又简单。然而,对于较大且不规则异物,采用异物钳在取出时,容易出现异物抓持力不够,导致异物刮脱;此外,在取出尖锐异物时可能对消化道粘膜造成损伤,而放弃内镜下微创取出异物并改为外科手术,又会对患者造成更大的损伤,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针对增加对异物抓持力度和取出时对消化道保护的手段,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内镜的异物取出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对于较大且不规则异物,采用异物钳在取出时,容易出现异物抓持力不够,导致异物刮脱,且在取出尖锐异物时可能对消化道粘膜造成损伤,而放弃内镜下微创取出异物并改为外科手术,又会对患者造成更大的损伤,不利于使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内镜的异物取出装置,包括:
主体单元,所述主体单元用于通过内镜活检孔道到达异物所在消化道处;
内收缩单元,所述内收缩单元滑动地设置于所述主体单元的内部,所述内收缩单元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位于所述主体单元的外侧,用于在所述主体单元的内部沿所述主体单元的轴向往复运动;
网篮单元,所述网篮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内收缩单元的第一端连接,用于兜住异物;
抓钳单元,所述抓钳单元与所述网篮单元的第一端连接,用于抓取异物;
保护单元,所述保护单元与所述主体单元的第一端连接,并套设所述内收缩单元的第一端设置,用于在所述网篮单元位于所述保护单元的内部的情况下包裹异物;
推拉单元,所述推拉单元与所述内收缩单元的第二端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内收缩单元在所述主体单元的内部进行往复运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单元包括:
外管元件,用于进入消化道内;
安装元件,所述安装元件开设于所述外管元件的内部,且与所述内收缩单元滑动连接;
第一连接元件,所述第一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外管元件的第一端,并与所述保护单元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单元还包括:
限位元件,所述限位元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元件的端部,用于防止所述内收缩单元与所述外管元件分离。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单元还包括:
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元件的内部且套设所述内收缩单元,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与一所述限位元件连接,所述弹性元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内收缩单元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收缩单元包括:
内管元件,所述内管元件滑动地设置于所述主体单元的内部,所述内管元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位于所述主体单元的外侧,所述内管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推拉单元连接,用于在所述推拉单元的作用下在所述主体单元的内部沿所述主体单元的轴向往复运动;
活动元件,所述活动元件设置于所述内管元件的外缘面,并与所述主体单元滑动连接;
第二连接元件,所述第二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内管元件的第一端,并与所述网篮单元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网篮单元包括:
第三连接元件,所述第三连接元件与所述内收缩单元的第一端连接;
若干第一网篮元件,若干所述第一网篮元件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连接元件的第一端连接;
若干第二网篮元件,若干所述第二网篮元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网篮元件连接;
若干第四连接元件,若干所述第四连接元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网篮元件的第一端连接,并与所述抓钳单元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抓钳单元包括:
若干抓钳元件,若干所述抓钳元件设置于所述网篮单元的第一端;
若干第五连接元件,所述第五连接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抓钳元件的第二端,并与所述网篮单元的第一端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单元包括:
保护元件,所述保护元件设置于所述主体单元的第一端;
第六连接元件,所述第六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保护元件的第二端,并与所述主体单元的第一端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推拉单元包括:
推拉元件,所述推拉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内收缩单元的第二端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内收缩单元在所述主体单元的内部进行往复运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推拉单元还包括:
握持元件,所述握持元件与所述推拉元件的第二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内镜的异物取出装置,利用网篮单元和抓钳单元之间的配合使用可对异物进行抓取作业,并且由抓取过后通过网篮单元对抓取的异物兜住,从而增加了抓钳与异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更好的抓取住异物;通过保护单元将抓取后的异物包裹在其内,而保护单元采用柔软制品制成,使得将异物包裹后,最大限度的保护消化道粘膜,使得异物能够顺利从内镜下取出,提高了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异物取出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异物取出装置的另一状态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异物取出装置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体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收缩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网篮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抓钳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推拉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100、主体单元;101、外管元件;102、安装元件;103、第一连接元件;104、限位元件;105、弹性元件;
200、内收缩单元;201、内管元件;202、活动元件;203、第二连接元件;
300、网篮单元;301、第三连接元件;302、第一网篮元件;303、第二网篮元件;304、第四连接元件;
400、抓钳单元; 401、抓钳元件; 402、第五连接元件;
500、保护单元; 501、保护元件; 502、第六连接元件;
600、推拉单元;601、推拉元件;602、握持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一种用于内镜的异物取出装置,包括主体单元100、内收缩单元200、网篮单元300、抓钳单元400、保护单元500和推拉单元600。其中,主体单元100用于通过内镜活检孔道到达异物所在消化道处;内收缩单元200滑动地设置于主体单元100的内部,内收缩单元2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位于主体单元100的外侧,用于在主体单元100的内部沿主体单元100的轴向往复运动;网篮单元300的第二端与内收缩单元200的第一端连接,用于兜住异物;抓钳单元400与网篮单元300的第一端连接,用于抓取异物;保护单元500与主体单元100的第一端连接,并套设内收缩单元200的第一端设置,用于在网篮单元300位于保护单元500的内部的情况下包裹异物;推拉单元600与内收缩单元200的第二端连接,用于驱动内收缩单元200在主体单元100的内部进行往复运动。
具体地,通过推拉单元600可拉动内收缩单元200在主体单元100内运动;通过抓钳单元400抓取异物,由网篮单元300兜住异物,最后通过保护单元500将抓取后的异物包裹在其内,以起到保护消化道粘膜。
如图4所示,主体单元100包括外管元件101、安装元件102和第一连接元件103。其中,外管元件101用于进入消化道内;安装元件102开设于外管元件101的内部,且与内收缩单元200滑动连接;第一连接元件103设置于外管元件101的第一端,并与保护单元500连接。
外管元件101为中空结构。一般地,外管元件101的壁厚小于外管元件101的内径。
安装元件102贯穿外管元件10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设置,并与外管元件101同轴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元件102为安装腔。
第一连接元件103设置于外管元件101的第一端的内部或外部,并与保护单元500进行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元件103为螺纹槽。
进一步地,主体单元100还包括限位元件104。其中,限位元件104设置于安装元件102的端部,用于防止内收缩单元200与外管元件101分离。
限位元件104设置于安装元件102的第一端的内部和第二端的内部。即在安装元件102的第一端设置至少一限位元件104,在安装元件102的第二端设置至少一限位元件104。
限位元件104的内径小于安装元件102的内径。
在安装元件102的第一端、第二端各自设置一限位元件104的情况下,限位元件104为限位环。
在安装元件102的第一端、第二端各自设置至少两限位元件104的情况下,若干限位元件104环绕对称设置。在这种情况下,限位元件104为限位板。
进一步地,主体单元100还包括弹性元件105。其中,弹性元件105设置于安装元件102的内部且套设内收缩单元200,弹性元件105的一端与位于一限位元件104连接,弹性元件105的另一端与内收缩单元200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元件105为一个。弹性元件105的第一端与位于安装元件102的第一端的限位元件104连接。在内收缩单元200沿外管元件101的轴向向下运动时,弹性元件105被压缩,从而向内收缩单元200提供向上的弹力;在内收缩单元200沿外管元件101的轴向向上运动时,弹性元件105被拉伸,从而向内收缩单元200提供向下的拉力。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元件105为一个。弹性元件105的第二端与位于安装元件102的第二端的限位元件104连接。在内收缩单元200沿外管元件101的轴向向下运动时,弹性元件105被拉伸,从而向内收缩单元200提供向上的拉力;在内收缩单元200沿外管元件101的轴向向上运动时,弹性元件105被压缩,从而向内收缩单元200提供向下的弹力。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元件105为两个。一弹性元件105的第一端与位于安装元件102的第一端的限位元件104连接,另一弹性元件105的第二端与位于安装元件102的第二端的限位元件104连接。在内收缩单元200沿外管元件101的轴向向下运动时,一弹性元件105被压缩,另一弹性元件105被拉升,从而向内收缩单元200提供一个向上的力;在内收缩单元200沿外管元件101的轴向向上运动时,一弹性元件105被压缩,另一弹性元件105被拉升,从而向内收缩单元200提供一个向下的力。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元件105为弹簧。
如图5所示,内收缩单元200包括内管元件201、活动元件202和第二连接元件203。其中,内管元件201滑动地设置于主体单元100的内部,内管元件20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位于主体单元100的外侧,内管元件201的第二端与推拉单元600连接,用于在推拉单元600的作用下在主体单元100的内部沿主体单元100的轴向往复运动;活动元件202设置于内管元件201的外缘面,并与主体单元100滑动连接;第二连接元件203设置于内管元件201的第一端,并与网篮单元300连接。
具体地,内管元件201滑动地设置于安装元件102的内部,内管元件20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位于外管元件101的外侧;活动元件202与安装元件102滑动连接。
内管元件201为可弯曲的弹性管。具体地,内管元件201包括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其中,第一内管滑动地设置于安装元件102的内部,第一内管的第二端位于外管元件101的第二端的外侧;第二内管滑动地设置于安装元件102的内部,第二内管的第二端与第一内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内管的第一端位于外管元件101的第一端的外侧。
第一内管呈圆柱状,第一内管的外径小于安装元件102的内径。
第二内管呈圆台状,第二内管的第二端的外径等于第一内管的第一端的外径,第二内管的第一端的外径小于第二内管的第二端的外径。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为一体成型。
在主体单元100包括限位元件104的情况下,内管元件201的外径小于等于限位元件104的内径。
活动元件202至少为一个,且活动元件202均设置于第一内管的外缘面。
活动元件202的外径等于安装元件102的内径。
在活动元件202为一个的情况下,活动元件202为滑动环。
在活动元件202为若干个的情况下,若干活动元件202环绕对称设置,且若干活动元件202位于同一水平面。在这种情况下,活动元件202为滑动块。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活动元件202与内管元件201一体成型。
在主体单元100包括限位元件104的情况下,活动元件202与限位元件104相抵接。
在主体单元100包括弹性元件105的情况下,弹性元件105与活动元件202连接。
第二连接元件203设置于内管元件201的第一端的内部或外部,并与网篮单元300进行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元件203为螺纹槽。
如图6所示,网篮单元300包括第三连接元件301、若干第一网篮元件302、若干第二网篮元件303和若干第四连接元件304。其中,第三连接元件301与内收缩单元200的第一端连接;若干第一网篮元件30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三连接元件301的第一端连接;若干第二网篮元件303分别与对应的第一网篮元件302连接;若干第四连接元件304分别与对应的第一网篮元件302的第一端连接,并与抓钳单元400连接。
具体地,第三连接元件301与第二连接元件203进行可拆卸连接。
第三连接元件301包括第一连接主体和第一连接件。其中,第一连接主体的第一端分别与若干第一网篮元件302连接;第一连接件设置于第一连接主体的第二端,并与第二连接元件203进行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为螺纹柱。
若干第一网篮元件302分成至少两组设置,且每一组至少有两个第一网篮元件302。在每一组中,若干第一网篮元件302的第一端相互连接,若干第一网篮元件302的第二端相互连接。
若干组第一网篮元件302以第三连接元件301为中心环绕对称设置,即形成花瓣形。
一般地,每一组设置2~5个第一网篮元件302。
一般地,设置2~5组第一网篮元件302。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设置2组第一网篮元件302,每一组设置4个第一网篮元件302。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网篮元件302由弹性材料制备而成。
若干第二网篮元件303分成至少两组设置,且每一组至少有一个第二网篮元件303。
第二网篮元件303的组数与第一网篮元件302的组数相匹配。一般地,第二网篮元件303的组数等于第一网篮元件302的组数。
第二网篮元件303与对应的第一网篮元件302构成网格状结构。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网篮元件303由弹性材料制备而成。
第四连接元件304的数量与第一网篮元件302的组数相匹配。一般地,第四连接元件304的数量等于第一网篮元件302的组数。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四连接元件304包括第二连接主体和第二连接件。其中,第二连接主体的第二端分别与对应的若干第一网篮元件30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连接件设置于第二连接主体的第一端,并与抓钳单元400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为螺纹孔。
如图7所示,抓钳单元400包括若干抓钳元件401和若干第五连接元件402。其中,若干抓钳元件401设置于网篮单元300的第一端;第五连接元件402设置于对应的抓钳元件401的第二端,并与网篮单元300的第一端连接。
具体地,若干抓钳元件401设置于第四连接元件304的第一端;第五连接元件402与对应的第四连接元件304进行可拆卸连接。
抓钳元件401呈J形,且抓钳元件401的径向尺寸由其第二端向其第一端递减。
抓钳元件401的数量与第一网篮元件302的组数相匹配。一般地,抓钳元件401的数量至少等于第一网篮元件302的数量。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抓钳元件401为金属材质制成。
第五连接元件402的数量与抓钳元件401的数量相匹配。一般地,第五连接元件402的数量等于抓钳元件401的数量。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五连接元件402与抓钳元件401一体成型。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五连接元件402为螺杆。
如图8所示,保护单元500包括保护元件501和第六连接元件502。其中,保护元件501设置于主体单元100的第一端;第六连接元件502设置于保护元件501的第二端,并与主体单元100的第一端连接。
具体地,保护元件501设置于外管元件101的第一端;第六连接元件502与第一连接元件103进行可拆卸连接。
保护元件501为中空结构。具体地,保护元件501包括第一保护件和第二保护件。其中,第一保护件设置于外管元件101的第一端;第二保护件的第二端与第一保护件的第一端连接。
第一保护件呈圆台状。第一保护件的第二端的内径等于外管元件101的内径(即安装元件102的内径),第一保护件的第一端的内径大于第一保护件的第二端的内径。
第二保护件呈圆柱状。第二保护件的内径等于第一保护件的第一端的内径。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保护件与第二保护件一体成型。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保护元件501为硅胶或橡胶材质制成。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六连接元件502包括第三连接主体和第三连接件。其中,第三连接主体的第一端与保护元件501的第二端连接;第三连接件设置于第三连接主体的第二端,并与第一连接元件103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为螺纹柱。
如图9所示,推拉单元600包括推拉元件601和握持元件602。其中,推拉元件601的第一端与内收缩单元200的第二端连接,用于驱动内收缩单元200在主体单元100的内部进行往复运动;握持元件602与推拉元件601的第二端连接。
具体地,推拉元件601的第一端与内管元件201的第二端连接。
推拉元件601呈圆柱结构。其中,推拉元件601的外径不小于内管元件201的外径。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推拉元件601为塑料材质制成。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推拉元件601通过螺纹连接方式与内管元件201连接固定,包括但不限于螺纹连接,比如一体成型。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握持元件602与推拉元件601为一体成型。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握持元件602的表面包裹有防滑套,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舒适度和防滑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握持元件602为握持环。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在未使用状态下,在弹性元件105的作用下,第一网篮元件302收缩至保护元件501的内部;
当需要对患者消化道内的异物进行取出时,先将内镜通过内镜活检孔道携带该异物取出装置进入异物所在的消化道内;
通过握持元件602顺着安装元件102向内推动内管元件201,使得内管元件201带动活动元件202沿安装元件102内滑动,此时,原本处于收缩状态的第一网篮元件302逐渐离开保护元件501内(参照图1所示)直至第一网篮元件302展开;
通过抓钳元件401抓取住异物,并慢慢向外拉动握持元件602,同时配合在弹性元件105的作用力下,抓取后的异物可兜住在第一网篮元件302内,后逐渐进入保护元件501内,并由保护元件501将异物包裹在其中;
将异物取出装置从内镜活检孔道移出。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利用网篮单元和抓钳单元之间的配合使用可对异物进行抓取作业,并且由抓取过后通过网篮单元对抓取的异物兜住,从而增加了抓钳与异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更好的抓取住异物;通过保护单元将抓取后的异物包裹在其内,而保护单元采用柔软制品制成,使得将异物包裹后,最大限度的保护消化道粘膜,使得异物能够顺利从内镜下取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内镜的异物取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单元(100),所述主体单元(100)用于通过内镜活检孔道到达异物所在消化道处;
内收缩单元(200),所述内收缩单元(200)滑动地设置于所述主体单元(100)的内部,所述内收缩单元(2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位于所述主体单元(100)的外侧,用于在所述主体单元(100)的内部沿所述主体单元(100)的轴向往复运动;
网篮单元(300),所述网篮单元(300)的第二端与所述内收缩单元(200)的第一端连接,用于兜住异物;
抓钳单元(400),所述抓钳单元(400)与所述网篮单元(300)的第一端连接,用于抓取异物;
保护单元(500),所述保护单元(500)与所述主体单元(100)的第一端连接,并套设所述内收缩单元(200)的第一端设置,用于在所述网篮单元(300)位于所述保护单元(500)的内部的情况下包裹异物;
推拉单元(600),所述推拉单元(600)与所述内收缩单元(200)的第二端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内收缩单元(200)在所述主体单元(100)的内部进行往复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物取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单元(100)包括:
外管元件(101),用于进入消化道内;
安装元件(102),所述安装元件(102)开设于所述外管元件(101)的内部,且与所述内收缩单元(200)滑动连接;
第一连接元件(103),所述第一连接元件(103)设置于所述外管元件(101)的第一端,并与所述保护单元(50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异物取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单元(100)还包括:
限位元件(104),所述限位元件(104)设置于所述安装元件(102)的端部,用于防止所述内收缩单元(200)与所述外管元件(101)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异物取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单元(100)还包括:
弹性元件(105),所述弹性元件(105)设置于所述安装元件(102)的内部且套设所述内收缩单元(200),所述弹性元件(105)的一端与位于一所述限位元件(104)连接,所述弹性元件(105)的另一端与所述内收缩单元(200)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物取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收缩单元(200)包括:
内管元件(201),所述内管元件(201)滑动地设置于所述主体单元(100)的内部,所述内管元件(20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位于所述主体单元(100)的外侧,所述内管元件(201)的第二端与所述推拉单元(600)连接,用于在所述推拉单元(600)的作用下在所述主体单元(100)的内部沿所述主体单元(100)的轴向往复运动;
活动元件(202),所述活动元件(202)设置于所述内管元件(201)的外缘面,并与所述主体单元(100)滑动连接;
第二连接元件(203),所述第二连接元件(203)设置于所述内管元件(201)的第一端,并与所述网篮单元(300)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物取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篮单元(300)包括:
第三连接元件(301),所述第三连接元件(301)与所述内收缩单元(200)的第一端连接;
若干第一网篮元件(302),若干所述第一网篮元件(302)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连接元件(301)的第一端连接;
若干第二网篮元件(303),若干所述第二网篮元件(303)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网篮元件(302)连接;
若干第四连接元件(304),若干所述第四连接元件(304)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网篮元件(302)的第一端连接,并与所述抓钳单元(400)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物取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抓钳单元(400)包括:
若干抓钳元件(401),若干所述抓钳元件(401)设置于所述网篮单元(300)的第一端;
若干第五连接元件(402),所述第五连接元件(402)设置于对应的所述抓钳元件(401)的第二端,并与所述网篮单元(300)的第一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物取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单元(500)包括:
保护元件(501),所述保护元件(501)设置于所述主体单元(100)的第一端;
第六连接元件(502),所述第六连接元件(502)设置于所述保护元件(501)的第二端,并与所述主体单元(100)的第一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物取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拉单元(600)包括:
推拉元件(601),所述推拉元件(601)的第一端与所述内收缩单元(200)的第二端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内收缩单元(200)在所述主体单元(100)的内部进行往复运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异物取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拉单元(600)还包括:
握持元件(602),所述握持元件(602)与所述推拉元件(601)的第二端连接。
CN202321089862.7U 2023-05-09 2023-05-09 一种用于内镜的异物取出装置 Active CN2195164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89862.7U CN219516488U (zh) 2023-05-09 2023-05-09 一种用于内镜的异物取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89862.7U CN219516488U (zh) 2023-05-09 2023-05-09 一种用于内镜的异物取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16488U true CN219516488U (zh) 2023-08-15

Family

ID=87633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89862.7U Active CN219516488U (zh) 2023-05-09 2023-05-09 一种用于内镜的异物取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164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643282A (en) Surgical instrument and method for removing tissue from an endoscopic workspace
JP2009525077A5 (zh)
CA2841433C (en) A device to extract elements contained in cavities, that uses a bag for their extraction and an applier
US20100063358A1 (en) Channeled flexible sleeve for medical articles
EP2387952A3 (en) Specimen retrieval apparatus
JP2010523271A5 (zh)
US11259822B2 (en) Device for retrieving a body from a tubular structure
CN111163702B (zh) 用于组织牵开的装置和方法
CN219516488U (zh) 一种用于内镜的异物取出装置
KR100729444B1 (ko) 내시경 수술용 엔도백
CN101721239A (zh) 一种可卷折的微创手术切除物的体腔内切割取出装置
CN211094503U (zh) 一种骨科关节镜下游离体取出器
CN203790051U (zh) 宫腔镜医用无菌保护套
CN2902209Y (zh) 内镜用的取异物外套管
CN213190525U (zh) 一种用于眼内异物取出的网篮装置
US20090187195A1 (en) Foreign object extractor
CN212395023U (zh) 一种改良异物钳
CN210354867U (zh) 消化道取异物鞘管
CN112205952A (zh) 一种胶囊胃镜取出装置
US6017353A (en) Instrument for removal of foreign bodies from the ear or nose
CN112205953A (zh) 一种胶囊胃镜取出装置
CN103622732B (zh) 双囊气管异物取出器
CN211633193U (zh) 一种胶囊胃镜取出装置
CN213190098U (zh) 一种软性异物钳保护套
CN211633194U (zh) 一种胶囊胃镜取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