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10869U - 热网回水再次升温系统 - Google Patents

热网回水再次升温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10869U
CN219510869U CN202320323985.6U CN202320323985U CN219510869U CN 219510869 U CN219510869 U CN 219510869U CN 202320323985 U CN202320323985 U CN 202320323985U CN 219510869 U CN219510869 U CN 2195108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am
communicated
cylinder
condenser
heat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2398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东波
张超
满永刚
崔海林
丁磊
和洪
李文林
张宝宁
高青安
李欣
魏建东
张国栋
李学兵
董生耀
薛洋
房宝
郑远航
刘升志
魏凯峰
肖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xia Power Investment Yinchuan Thermal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xia Power Investment Yinchuan Thermal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xia Power Investment Yinchuan Thermal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xia Power Investment Yinchuan Thermal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2398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108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108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108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Jet Pumps And Other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热网回水再次升温系统,包括汽轮机组低压缸和汽轮机组中压缸,所述汽轮机组低压缸连通设置有汽轮机凝汽器,所述汽轮机凝汽器通过管道与高背压凝汽器进行连通,汽轮机凝汽器输出的一部分乏汽传输给高背压凝汽器,另一部分供热抽汽通过管道传输给引射器,作为引射器的驱动蒸汽,引射器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增汽机凝汽器连通,引射器的输入端与汽轮机组中压缸连通,热网回水与高背压凝汽器和增汽机凝汽器进行热交换升温。该热网回水再次升温系统,通过活塞在分汽缸内进行往复运动,使分汽缸内形成正负压实现进排汽,在两个分汽装置的交替配合下,实现出汽管连续性进排汽的目的,能够使汽分配稳定。

Description

热网回水再次升温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网回水再次升温中等比控制分汽装置系统。
背景技术
乏汽高效利用,推动热电联产清洁能源供热,构建城市安全供热需要充分利用乏汽余热,降低机组发电煤耗,合理利用清洁能源,提高余热资源利用效率,推进余热暖民工程中“充分回收利用低品位余热资源用于城镇供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煤炭消耗,改盖空气质量”,乏汽高效利用,实现热电联产低能耗降成本。
汽轮机凝汽器需要向引射器和高背压凝汽器分配汽,常规通过不同直径的管道进行连通即可,虽然该方法简单,但汽的分配比例不够稳定,难以控制,容易受到汽压的影响,以及引射器的影响,导致汽分配不稳定,因此需要一种能够连续且准确分配汽量的升温分流装置和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网回水再次升温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热网回水再次升温系统,包括汽轮机组低压缸和汽轮机组中压缸,所述汽轮机组低压缸连通设置有汽轮机凝汽器,所述汽轮机凝汽器通过管道与高背压凝汽器进行连通,汽轮机凝汽器输出的一部分乏汽传输给高背压凝汽器,另一部分供热抽汽通过管道传输给引射器,作为引射器的驱动蒸汽,引射器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增汽机凝汽器连通,引射器的输入端与汽轮机组中压缸连通,热网回水与高背压凝汽器和增汽机凝汽器进行热交换升温,所述汽轮机凝汽器的喉部通过分汽装置分别与引射器和高背压凝汽器相连通;
分汽装置包括外缸、单向阀、进汽管、出汽管、活塞和分汽缸,所述外缸的内部设置有不相连通的分汽缸,分汽缸的内部被外缸分隔为上下两个集气腔,分汽缸的两端分别通过单向阀与外缸的上下两个集气腔相连通,底部的集气腔与进汽管连通,顶部的集气腔被分隔且与两个出汽管连通,分汽缸的内部设置有可活动的活塞。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汽管的数量为一个,出汽管的数量为两个,且出汽管与进汽管均为三通管,进汽管的输入端与汽轮机凝汽器的喉部连通,其中一个出汽管的输出端与引射器连通,另一个出汽管的输出端与高背压凝汽器相连通,将进汽管接入的汽一分为二分别通过两个出汽管排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两个顶部所述集气腔分别通过两个出汽管相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分汽缸的两端均连通有侧缸,侧缸上下两侧均通过回汽管与外缸相连通,回汽管内设置单向阀,在活塞往复推动时,推开单向阀进行进汽出汽动作。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活塞通过塞杆贯穿至侧缸外,侧缸上安装有位于塞杆外侧的套管,套管对塞杆起到限位和密封的作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热网回水再次升温系统,通过活塞在分汽缸内进行往复运动,使分汽缸内形成正负压实现进排汽,在两个分汽装置的交替配合下,实现出汽管连续性进排汽的目的,能够使汽分配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热网回水再次升温系统的流程图;
图2为一种热网回水再次升温系统中分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热网回水再次升温系统中分汽装置的结构剖面图;
图4为一种热网回水再次升温系统中分汽装置的活塞结构右移进排汽示意图;
图5为一种热网回水再次升温系统中分汽装置的活塞结构左移进排汽示意图。
图中:1、汽轮机组低压缸;2、汽轮机凝汽器;3、高背压凝汽器;4、汽轮机组中压缸;5、引射器;6、增汽机凝汽器;7、外缸;8、单向阀;9、出汽管;10、进汽管;11、塞杆;12、分汽缸;13、活塞;14、套管;15、回汽管;16、侧缸。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热网回水再次升温系统,包括汽轮机组低压缸(1)和汽轮机组中压缸(4),所述汽轮机组低压缸(1)连通设置有汽轮机凝汽器(2),所述汽轮机凝汽器(2)通过管道与高背压凝汽器(3)进行连通,汽轮机凝汽器(2)输出的一部分乏汽传输给高背压凝汽器(3),另一部分供热抽汽通过管道传输给引射器(5),作为引射器(5)的驱动蒸汽,引射器(5)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增汽机凝汽器(6)连通,引射器(5)的输入端与汽轮机组中压缸(4)连通,热网回水与高背压凝汽器(3)和增汽机凝汽器(6)进行热交换升温,所述汽轮机凝汽器(2)的喉部通过分汽装置分别与引射器(5)和高背压凝汽器(3)相连通;
分汽装置包括外缸(7)、单向阀(8)、进汽管(10)、出汽管(9)、活塞(13)和分汽缸(12),所述外缸(7)的内部设置有不相连通的分汽缸(12),分汽缸(12)的内部被外缸(7)分隔为上下两个集气腔,分汽缸(12)的两端分别通过单向阀(8)与外缸(7)的上下两个集气腔相连通,底部的集气腔与进汽管(10)连通,顶部的集气腔被分隔且与两个出汽管(9)连通,分汽缸(12)的内部设置有可活动的活塞(13),汽通过进汽管(10)分别分流到两个底部的集气腔,通过活塞(13)的移动使分汽缸(12)的内部形成正压或者负压,将汽从底部的集气腔吸排到顶部的集气腔内,顶部的集气腔被分隔,活塞(13)左右两侧的汽会通过不同的出汽管(9)传输到高背压凝汽器(3)和引射器(5)内,达到对汽控制器分配的效果。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汽管(10)的数量为一个,出汽管(9)的数量为两个,且出汽管(9)与进汽管(10)均为三通管,进汽管(10)的输入端与汽轮机凝汽器(2)的喉部连通,其中一个出汽管(9)的输出端与引射器(5)连通,另一个出汽管(9)的输出端与高背压凝汽器(3)相连通,将进汽管(10)接入的汽一分为二分别通过两个出汽管(9)排出,出汽管(9)与集气腔的连通进行分配,根据需要进行连通。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两个顶部所述集气腔分别通过两个出汽管(9)相连通,正面左侧的集气腔与背面右侧的集气腔相连通,正面右侧的集气腔与背面左侧的集气腔相连通。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分汽缸(12)的两端均连通有侧缸(16),侧缸(16)上下两侧均通过回汽管(15)与外缸(7)相连通,回汽管(15)内设置单向阀(8),在活塞(13)往复推动时,推开单向阀(8)进行进汽出汽动作,在分汽缸(12)的内侧进汽时,对应的单向阀(8)一开一合,在排汽时,对应的单向阀(8)开合关系与进汽时相反,实现进排汽的控制。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活塞(13)通过塞杆(11)贯穿至侧缸(16)外,侧缸(16)上安装有位于塞杆(11)外侧的套管(14),套管(14)对塞杆(11)起到限位和密封的作用,塞杆(11)与气缸连通,通过气缸分别驱动两个活塞(13)进行移动,通过调整气缸的活动范围以及行程和位置,达到调整活塞(13)移动时进排气比例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汽轮机凝汽器(2)输出的一部分乏汽通分汽装置过传输给高背压凝汽器(3),另一部分供热抽汽通过管道传输给引射器(5),乏汽通过进汽管(10)被传输到两个外缸(7)内,当气缸推动活塞(13)向右侧移动时,活塞(13)左侧产生负压,乏汽通过左下方的单向阀8进入,同时活塞(13)右侧产生正压,将乏汽通过右上方的单向阀8排出,并通过右侧的出汽管(9)输送给高背压凝汽器(3),当气缸推动活塞(13)向左侧移动时,活塞(13)右侧产生负压,乏汽通过右下方的单向阀8进入,同时活塞(13)左侧产生正压,将乏汽通过左上方的单向阀8排出,并通过左侧的出汽管(9)输送给引射器(5),另一个分汽装置同理,但两个分汽装置的排气是相互交替的,保证向高背压凝汽器(3)和引射器(5)连续的输出汽,能够按照比例向高背压凝汽器(3)和引射器(5)输出汽,达到汽分配稳定的目的,通过改变气缸的活动范围以及行程和位置,调整活塞(13)的行程范围,达到控制汽比例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均属于同一实用新型构思,各实施例的描述各有侧重,在个别实施例中描述未详尽之处,可参考其他实施例中的描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5)

1.热网回水再次升温系统,包括汽轮机组低压缸(1)和汽轮机组中压缸(4),所述汽轮机组低压缸(1)连通设置有汽轮机凝汽器(2),所述汽轮机凝汽器(2)通过管道与高背压凝汽器(3)进行连通,汽轮机凝汽器(2)输出的一部分乏汽传输给高背压凝汽器(3),另一部分供热抽汽通过管道传输给引射器(5),作为引射器(5)的驱动蒸汽,引射器(5)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增汽机凝汽器(6)连通,引射器(5)的输入端与汽轮机组中压缸(4)连通,热网回水与高背压凝汽器(3)和增汽机凝汽器(6)进行热交换升温,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轮机凝汽器(2)的喉部通过分汽装置分别与引射器(5)和高背压凝汽器(3)相连通;
分汽装置包括外缸(7)、单向阀(8)、进汽管(10)、出汽管(9)、活塞(13)和分汽缸(12),所述外缸(7)的内部设置有不相连通的分汽缸(12),分汽缸(12)的内部被外缸(7)分隔为上下两个集气腔,分汽缸(12)的两端分别通过单向阀(8)与外缸(7)的上下两个集气腔相连通,底部的集气腔与进汽管(10)连通,顶部的集气腔被分隔且与两个出汽管(9)连通,分汽缸(12)的内部设置有可活动的活塞(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网回水再次升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汽管(10)的数量为一个,出汽管(9)的数量为两个,且出汽管(9)与进汽管(10)均为三通管,进汽管(10)的输入端与汽轮机凝汽器(2)的喉部连通,其中一个出汽管(9)的输出端与引射器(5)连通,另一个出汽管(9)的输出端与高背压凝汽器(3)相连通,将进汽管(10)接入的汽一分为二分别通过两个出汽管(9)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网回水再次升温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顶部所述集气腔分别通过两个出汽管(9)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网回水再次升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汽缸(12)的两端均连通有侧缸(16),侧缸(16)上下两侧均通过回汽管(15)与外缸(7)相连通,回汽管(15)内设置单向阀(8),在活塞(13)往复推动时,推开单向阀(8)进行进汽出汽动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网回水再次升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13)通过塞杆(11)贯穿至侧缸(16)外,侧缸(16)上安装有位于塞杆(11)外侧的套管(14),套管(14)对塞杆(11)起到限位和密封的作用。
CN202320323985.6U 2023-02-27 2023-02-27 热网回水再次升温系统 Active CN2195108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23985.6U CN219510869U (zh) 2023-02-27 2023-02-27 热网回水再次升温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23985.6U CN219510869U (zh) 2023-02-27 2023-02-27 热网回水再次升温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10869U true CN219510869U (zh) 2023-08-11

Family

ID=875276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23985.6U Active CN219510869U (zh) 2023-02-27 2023-02-27 热网回水再次升温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108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44860B (zh) 一种大型火电厂空冷机组乏汽余热回收供热系统
CN109855147B (zh) 一种基于供热与电力调峰耦合的联合循环装置及其运行方法
CN109854315B (zh) 一种用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抽汽集成的采暖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210509309U (zh) 热电机组电力调峰的蒸汽余能利用耦合抽汽供热系统
CN112050274B (zh) 一种低负荷工况下的梯级能源利用供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8285192A (zh) 一种利用温度差驱动的海水淡化装置及其复合系统
CN104019065A (zh) 压力交换泵的压力交换方法
CN106402440B (zh) 一种基于配压原理的单腔一体式全压进排气阀及其应用方法
CN110847976A (zh) 一种电厂宽负荷运行的水电联产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00467866C (zh) 活塞式热力压汽机
CN219510869U (zh) 热网回水再次升温系统
CN103899370A (zh) 一种新型蒸汽动力循环装置及工作方法
CN102392700A (zh) 带低真空回热的新型背压式汽轮机
CN203308524U (zh) 一种联合循环三缸三压抽汽式汽轮机
CN215765319U (zh) 汽流引射的宽范围凝汽式600mw机组供热系统
CN216518190U (zh) 热电水联产系统
CN214840728U (zh) 一种基于喷射器的双抽供汽系统
CN113375210B (zh) 耦合吸收式热泵的冷端余热供热方法及系统
CN212362152U (zh) 一种低负荷工况下的梯级能源利用供热系统
CN204201488U (zh) 低压蒸汽零电耗加压系统
CN210317420U (zh) 一种发电厂低负荷下提高中压工业供汽能力的系统
CN209744495U (zh) 300mw以上空冷机组双背压和热泵联合供热系统
CN106439123B (zh) 一种基于配压原理的双腔外联式全压进排气阀及其应用方法
CN111237021A (zh) 一种用于有机朗肯循环的小压差蒸气直驱高增压比工质泵
CN111828115A (zh) 基于乏汽内置群喷引射的高低压切缸热电解耦方式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