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97618U - 开关驱动结构及开关 - Google Patents

开关驱动结构及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97618U
CN219497618U CN202223182962.2U CN202223182962U CN219497618U CN 219497618 U CN219497618 U CN 219497618U CN 202223182962 U CN202223182962 U CN 202223182962U CN 219497618 U CN219497618 U CN 2194976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tton
transmission
switch
upright post
transmission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8296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沛
叶伟杰
胡华安
余平玉
汪志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nzhou Zhengtai Smart Hom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nzhou Zhengtai Smart Hom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nzhou Zhengtai Smart Hom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nzhou Zhengtai Smart Hom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8296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976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976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976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umbler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开关驱动结构,其包括钮子组件和动触头;所述钮子组件包括钮子、弹性件和传动件,钮子摆动设置,弹性件设置在钮子和传动件之间,传动件的驱动端与动触头传动配合以驱动动触头转动;传动件设置在钮子上,相对于钮子整体移动设置且相对于钮子摆动设置,钮子与传动件传动配合以驱动传动件摆动;所述开关驱动结构,其钮子组件的结构减小钮子摆动角度的同时使传动件具有更大的摆动角度,有利于减小开关厚度;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所述开关驱动结构的开关,其厚度更小而且美观度更好。

Description

开关驱动结构及开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开关驱动结构以及一种包括所述开关驱动结构的开关。
背景技术
现有开关,一般包括盖板、钮子、动触头和静触头组,盖板和钮子固定相连,按压盖板以通过钮子驱动动触头摆动,使动触头与静触头组改变配合方式;为了提高动触头与静触头组配合的可靠性,一般钮子的摆动角度较大,使得开关的整体厚度大,不利于小型化,而且也导致盖板摆动角度较大,影响美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开关驱动结构,其钮子组件的结构减小钮子摆动角度的同时使传动件具有更大的摆动角度,有利于减小开关厚度;还提供一种包括所述开关驱动结构的开关,其厚度更小而且美观度更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开关驱动结构,其包括钮子组件和动触头;所述钮子组件包括钮子、弹性件和传动件,钮子摆动设置,弹性件设置在钮子和传动件之间,传动件的驱动端与动触头传动配合以驱动动触头转动;传动件设置在钮子上,相对于钮子整体移动设置且相对于钮子摆动设置,钮子与传动件传动配合以驱动传动件摆动。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件的摆动角度大于钮子的摆动角度。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件包括传动件限位结构,钮子包括钮子立柱,钮子立柱包括立柱滑槽;所述传动件限位结构滑动设置在立柱滑槽内,传动件以传动件限位结构为轴相对于钮子摆动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件限位结构包括导向限位柱和摆动限位台,传动件以导向限位柱为轴相对于钮子摆动设置,摆动限位台在传动件摆动行程的两端,分别与立柱滑槽的一对侧壁限位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立柱滑槽朝向动触头的一端设有供传动件限位结构进入的滑槽开口,滑槽开口内设有一对分别设置在立柱滑槽的一对侧壁上的防脱卡台,防脱卡台与摆动限位台限位配合以限制传动件相对于钮子摆动的预设角度。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限位柱的外径为d1,立柱滑槽的宽度为d3,d1与d3匹配,两个防脱卡台的间距为d4,摆动限位台的宽度为d2,d1>d4且d2<d4。
进一步的,所述钮子立柱还包括立柱腔,传动件一端插置在立柱腔内,另一端为驱动端且凸出在立柱腔外部与动触头抵接;所述立柱腔的一对侧壁上均设有立柱滑槽,传动件两侧均设有传动件限位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为设置在立柱腔内的线性压簧,弹性件两端分别与钮子和传动件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件还包括传动主干和配合端,传动主干两端分别设置配合端和驱动端,传动主干两侧均设有传动件限位结构;所述弹性件一端与立柱腔的底壁相抵,另一端与配合端相抵。
进一步的,所述钮子包括钮子立柱,钮子立柱包括立柱腔,传动件一端插置在立柱腔内,另一端为驱动端且凸出在立柱腔外部与动触头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件相对于钮子转动的转动中心位于钮子的转动中心和动触头之间;所述传动件相对于钮子在钮子的转动中心和动触头之间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钮子为T型结构,其包括钮子横梁和钮子立柱,钮子横梁中部转动设置且与钮子立柱一端相连,传动件设置在钮子立柱上;所述开关驱动结构还包括盖板,盖板设置在钮子横梁一侧与其固定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件具有三个工作位置,分别为传动件第一位置、死点位置和传动件第二位置,传动件位于传动件第一位置或传动件第二位置时,钮子摆动并驱动传动件相对于钮子摆动和移动而向死点位置动作,弹性件同时储能且传动件位于死点位置时弹性件储能至最大值,钮子摆动并驱动传动件越过死点位置,弹性件释能而驱动传动件4相对于钮子摆动和移动至传动件第二位置或传动件第一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动触头包括动触桥以及分别设置在动触桥两端的第一动触点和第二动触点;所述开关驱动结构还包括导电结构,导电结构包括支撑导电板和第三接线端子,动触桥中部受支撑导电板支撑而转动设置,动触桥还与支撑导电板电连。
一种开关,所述开关所述的开关驱动结构;所述开关还包括静触头组,静触头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所述动触头两端分别与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开关驱动结构,其传动件设置在钮子上且相对于钮子摆动设置,使传动件既可以整体随钮子同步摆动,还可以使传动件的驱动端相对于钮子摆动,驱动端以钮子的转动中心为顶点的摆动角大于钮子以其转动中心为顶点的摆动角,简化了结构,提高了结构紧凑性,实现了钮子以较小摆动角的摆动动作驱动传动件以更大的摆动角摆动,有利于提升开关的分断性能,而且有利于减小开关的面盖的摆动角,能够减小开关厚度,提升开关的美观性。
本实用新型开关,其包括所述开关驱动结构的开关,其结构更简单、厚度更小而且美观度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开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开关的投影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2的I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钮子组件、静触头组和导电结构的配合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钮子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钮子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钮子的投影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传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传动件在一个视角下的投影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传动件在另一个视角下的投影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盖板;2钮子;20钮子横梁;200横梁开槽;21钮子立柱;210立柱腔;211立柱滑槽;212防脱卡台;22钮子转轴;3弹性件;4传动件;40传动主干;41配合端;42驱动端;43传动件限位结构;430导向限位柱;431摆动限位台;44配合侧面;5动触头;6静触头组;60第一静触头;61第二静触头;62第一接线端子;63第二接线端子;7导电结构;70支撑导电板;71第三接线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开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开关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开关包括开关驱动结构和静触头组6,开关驱动结构包括钮子组件A和中部受支撑而转动设置的动触头5,动触头5与静触头组6配合使用,钮子组件A驱动动触头5转动使其切换与静触头组6的配合方式。
如图1-5所示,所述开关驱动结构中,钮子组件A与动触头5传动配合,用于驱动动触头5向第一方向转动至触头第一位置或向第二方向转动至触头第二位置,从而切换动触头5与静触头6的配合方式,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互为反方向。
如图1-5所示,所述静触头组6包括相对配合的第一静触头60和第二静触头61,动触头5在钮子组件A的驱动下,向第一方向转动至触头第一位置使动触头5的一端与第一静触头60闭合,与第二静触头61断开,或者向第二方向转动至触头第二位置使动触头5另一端与第二静触头61闭合,与第一静触头60断开,也即是实现动触头5和静触头组6在两种配合方式之间的切换。进一步的,所述动触头5包括动触桥52以及分别设置在动触头52两端的第一动触点50和第二动触点51,第一动触点50和第二动触点51分别与第一静触头60和第二静触头61配合。
如图1-5所示,所述静触头组6还包括第一接线端子62和第二接线端子63,分别与第一静触头60和第二静触头61电连,用于接入外部电路。
如图2-3所示,所述动触桥52为包括依次相连的动触桥第一部、动触桥第二部和动触桥第三部,动触桥第一部一端设置第一动触点50,另一端与动触桥第二部一端相连,动触桥第二部另一端与动触桥第三部一端相连,动触桥第三部另一端设置第二动触点51;所述动触桥第二部为U形结构,动触桥第一部和动触桥第二部对称设置在动触桥第二部两侧。
作为其它实施例,所述静触头组6还可以仅包括一个静触头,动触头5在钮子组件A的驱动下,与该静触头闭合或者断开,也即是实现动触头5与静触头组6在两种配合方式之间的切换。
如图1-5所示,所述钮子组件A包括钮子2、弹性件3和传动件4;所述钮子2摆动设置,传动件4设置在钮子2上与其传动配合,传动件4相对于钮子2移动设置且在预设角度范围内相对于钮子2摆动设置,也即是传动件4既可以整体相对于钮子2发生移动(钮子2和动触头5相对设置,传动件4相对于钮子2,向动触头5所在侧移动或向钮子2所在侧移动),也可以在预设角度范围内相对于钮子2发生摆动;所述弹性件3向传动件4施加作用力,使传动件4的驱动端42抵压动触头5将其保持在预设工作位置(触头第一位置或触头第二位置);所述弹性件3,在钮子组件A驱动动触头5在触头第一位置和触头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时,先储能后释能。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3两端分别与钮子2和弹性件3配合。所述传动件4设置在钮子2上且相对于钮子2摆动设置,使传动件4既可以整体随钮子2同步摆动,还可以使传动件4的驱动端42相对于钮子2摆动,驱动端42以钮子2的转动中心为顶点的摆动角大于钮子2以钮子2的转动中心为顶点的摆动角,简化了结构,提高了结构紧凑性,实现了钮子2以较小摆动角的摆动动作驱动传动件4以更大的摆动角摆动,有利于提升开关的分断性能,而且有利于减小开关的面盖1的摆动角,提升开关的美观性。
如图2和3所示,所述传动件4具有三个工作位置,分别为传动件第一位置、死点位置和传动件第二位置,钮子2具有两个工作位置,分别为钮子第一位置和钮子第二位置且分别对应传动件第一位置和传动件第二位置;所述传动件4位于传动件第一位置或传动件第二位置时,钮子2摆动(也即是钮子2由钮子第一位置向钮子第二位置摆动,或者由钮子第二位置向钮子第一位置摆动)并驱动传动件4相对于钮子2摆动和移动而向死点位置动作,弹性件3同时储能且在传动件4位于死点位置时(如图2和3所示方向,所述传动件4在死点位置时处于竖直状态)弹性件3储能至最大值,钮子2摆动到位(也即是钮子2摆动至钮子第二位置或钮子第一位置)并驱动传动件4越过死点位置,弹性件3释能驱动传动件4相对于钮子2移动和摆动至传动件第二位置或传动件第一位置,传动件4同时驱动动触头5在触头第一位置和触头第二位置之间的切换;所述传动件4由传动件第一位置或传动件第二位置动作至死点位置时相对于钮子2移动的方向,与传动件4由死点位置动作至传动件第一位置或传动件第二位置时相对于钮子2移动的方向相反。
具体的,如图2和3所示,所述传动件4位于传动件第一位置且钮子2位于钮子第一位置,钮子2顺时针摆动,也即是从钮子第一位置向钮子第二位置摆动,钮子2同时驱动传动件4相对于钮子2顺时针摆动且相对于钮子2移动,使传动件4向死点位置动作,弹性件3同时储能且在传动件4位于死点位置时弹性件3储能至最大值,钮子2摆动到位并驱动传动件4越过死点位置,弹性件3释能而驱动传动件4继续相对于钮子2顺时针摆动且相对于钮子2移动,使传动件4动作至传动件第二位置,传动件4由传动件第一位置动作至死点位置时相对于钮子2移动的方向,与传动件4由死点位置动作至传动件第二位置时相对于钮子2移动的方向相反;同理,所述传动件4位于传动件第二位置且钮子2位于钮子第二位置,钮子2逆时针摆动,也即是从钮子第二位置向钮子第一位置摆动,钮子2同时驱动传动件4相对于钮子2逆时针变动且相对于钮子2移动,使传动件4向死点位置动作,弹性件3同时储能且在传动件4位于死点位置时弹性件3储能至最大值,钮子2摆动到位并驱动传动件4越过死点位置,弹性件3释能而驱动传动件4继续相对于钮子2逆时针摆动且相对于钮子2移动,使传动件4动作至传动件第一位置;所述传动件4由传动件第二位置动作至死点位置时相对于钮子2移动的方向,与传动件4由死点位置动作至传动件第一位置时相对于钮子2移动的方向相反;换一种描述方法:所述钮子2与动触头5相对设置,传动件4从传动件第一位置或传动件第二位置动作至死点位置时,传动件4相对于钮子2向钮子2所在侧移动,传动件4从死点位置动作至传动件第一位置或传动件第二位置时,传动件4相对于钮子2向动触头5所在侧移动。
所述动触头5在一次位置切换过程中,也即是动触头5由触头第一位置切换至触头第二位置或由触头第二位置切换至触头第一位置的过程中,钮子2的摆动方向与传动件4相对于钮子2的摆动方向相同,钮子2的摆动方向与动触头5的转动方向相反。
如图3所示方向,所述传动件4相对于钮子2转动的转动中心轴线和钮子2的转动中心轴线均垂直于纸面。所述传动件4相对于钮子2转动的转动中心轴线与钮子2的转动中心轴线位于同一平面上且平行设置。
如图1-5所示,所述传动件4相对于钮子2转动的转动中心位于钮子2的转动中心和动触头5之间。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开关在静止状态下,钮子2的转动中心、传动件4相对于钮子2转动的转动中心和传动件4的驱动端42形成的以传动件4相对于钮子2转动的转动中心为顶点的夹角为钝角。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所述传动件4的摆动角度大于钮子2的摆动角度。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端42以钮子2的转动中心为顶点的摆动角为θ1,钮子2以其转动中心为顶点的摆动角为θ0,θ1>θ0,也即是传动件4的驱动端绕钮子2的转动中心的摆动角大于钮子2绕其转动中心的摆动角。进一步的,θ0>θ1/2,从而保证钮子2完成预定角度(也即是θ0)的摆动后,钮子2驱动传动件4转过死点位置,在传动件4的死点位置弹性件3储能至最大值,传动件4转过死点位置后,弹性件3释能驱动传动件4的转动中心向动触头5所在侧移动且驱动传动件4相对于钮子2摆动。
如图6-10所示,所述传动件4包括传动件限位结构43,钮子2包括钮子立柱21,钮子立柱21包括立柱滑槽211;所述传动件限位结构43滑动设置在立柱滑槽211内,且传动件4以传动件限位结构43为轴相对于钮子2摆动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立柱滑槽211一端靠近钮子2的转动中心设置,另一端向动触头5所在侧延伸;所述传动限位结构43与立柱滑槽211的一对侧壁限位配合,限定传动件4相对于钮2摆动的预设角度。
进一步的,所述的传动件限位结构43包括导向限位柱430和摆动限位台431,传动件4以导向限位柱430为轴相对于钮子2摆动设置,摆动限位台431在传动件4摆动行程的两端分别与立柱滑槽211的一对侧壁限位配合,以使传动件4相对于钮子2在预设角度的范围内摆动,也即是摆动限位台431在传动件4摆动过程中分别与立柱滑槽211的一对侧壁限位配合,从而限制传动件4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摆动极限位置。进一步的,所述摆动限位台431一端与导向限位柱430相连,另一端向动触头5所在侧延伸。
作为其它实施例,所述导向限位柱430和摆动限位台431还可以并排间隔设置。
如图1-7所示,所述立柱滑槽211一端靠近钮子2的转动中心设置,另一端向动触头5所在侧延伸;所述立柱滑槽211朝向动触头5的一端设有供传动件限位结构43进入的滑槽开口,滑槽开口内设有一对分别设置在立柱滑槽211的一对侧壁上的防脱卡台212,防脱卡台212与摆动限位台431限位配合以限制传动件4相对于钮子2摆动的预设角度。进一步的,所述导向限位柱430的外径为d1,立柱滑槽211的宽度为d3,d1与d3匹配,两个防脱卡台212的间距为d4,摆动限位台431的宽度为d2,d1>d4且d2<d4;所述传动件限位结构43进入立柱滑槽211时,通过在两个防脱卡台212之间挤压通过,由于d1>d4,也即是导向限位柱430的外径大于两个防脱卡台212的间距,因此两个防脱卡台212可以避免传动件限位结构43在动作过程中,由滑槽开口脱出立柱滑槽211;由于d2<d4,也即是摆动限位台431的宽度小于两个防脱卡台212的间距,则允许传动件4相对于钮子2在预设角度范围内摆动,以增大传动件4的驱动端42的摆动角度。
作为其它实施例,所述滑槽开口内也可以不设置防脱卡台212,但是会增加装配难度,并且降低钮子组件A的可靠性。
如图1-10所示,为所述传动件限位结构43和立柱滑槽211的一种实现方式,具体如下:
如图1-6所示,所述钮子2包括钮子立柱21,钮子立柱21包括立柱腔210,传动件4一端插置在立柱腔210内,另一端为驱动端42且凸出于立柱腔210外部与动触头5抵接;如图1-7所示,所述立柱腔210的一对侧壁上均设有立柱滑槽211;如图1-5、8-10所示,所述传动件4两侧均设有传动件限位结构43;两个所述传动件限位结构43分别设置在两个立柱滑槽211内。
如图8-10所示,所述传动件4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配合侧面44以及两组分别设置在两组配合侧面44上的传动件限位结构43,传动件限位结构43滑动设置在立柱滑槽211内,两个配合侧面44分别与立柱腔210的设有立柱滑槽211的一对侧壁的内侧面限位配合,从而保证传动件限位结构43与立柱滑槽211的可靠配合,避免传动件4沿其相对于钮子2转动的转动中心方向移动而使传动件限位结构43从立柱滑槽211内脱出,影响开关动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作为其它实施例,所述钮子2不设置如图6所示的立柱腔210,钮子2靠近动触头5的一端设置立柱滑槽211;所述传动件4远离动触头5的一端设置两个传动件限位臂,两个传动件限位臂相对间隔设置且位于钮子立柱21两侧,每个传动件限位臂内侧均设置一个传动件限位结构43,两个传动件限位结构43相对且均位于立柱滑槽211内。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3为线型压簧,其套设在钮子立柱21上且位于钮子横梁20和传动件4之间,一端与钮子2配合,另一端与传动件4的传动件限位臂相抵;或者,所述弹性件3一端与传动件4的传动件限位臂配合,另一端与开关内的其他固定结构配合,只需满足传动件4向死点位置摆动时使弹性件3储能,而传动件4摆过死点位置后,弹性件3释能驱动传动件4相对于钮子2移动和摆动即可,虽然可能会增加卡关内部的结构复杂性,但是仍然是一种弹性件3可能设置方式。当然,所述传动件4也可以仅设置一个传动件限位臂,该传动件限位臂与立柱滑槽211相对,而且该传动件限位臂的传动件限位结构43位于立柱滑槽211内,但是此种安排会降低传动件4和钮子2配合的稳定性和流畅性。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开关中,弹性件3为设置在立柱腔210内的线型压簧,其两端分别与钮子2和传动件4配合。进一步,如图4所示,所述弹性件3一端与立柱腔210的底壁相抵,另一端与传动件4的配合端41相抵。进一步的,如图4、8-10所示,所述传动件4还包括传动主干40和配合端41,传动主干40两端分别设置配合端41和驱动端42,弹性件3一端与立柱腔210的底壁相抵,另一端与配合端41相抵。进一步的,所述配合端41为半球形结构。具体的,结合图3所示,所述钮子组件A驱动动触头5在触头第一位置和触头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时,钮子2摆动驱动传动件4相对于钮子2摆动,使传动件4的转动中心向钮子2的转动中心所在侧移动,压缩弹性件3使其储能,传动件4转动至死点位置(传动件4位于死点位置时为竖直状态)使弹性件3储能至最大值,钮子2继续转动以驱动传动件4转过死点位置,弹性件3释能驱动传动件4相对于钮子2摆动且同时驱动传动件4的转动中心向动触头5所在侧移动,至动触头5完成位置切换。
如图4-7所示,所述钮子2为T型结构,其还包括钮子横梁20,钮子横梁20中部转动设置且与钮子立柱21一端相连。进一步的,所述钮子2还包括钮子转轴22,钮子转轴22设置在钮子横梁20中部两侧。
如图1-5所示,所述开关驱动结构还包括导电结构7,导电结构7包括支撑导电板70和第三接线端子71,动触头5的动触桥52中部受支撑导电板70支撑而转动设置且与支撑导电板70接触电连;上述为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在此不再详细展开描述。
如图1-2所示,所述开关驱动结构还包括盖板1,盖板1设置在钮子2的钮子横梁20的一侧与其固定相连,供用户操作,以驱动钮子2摆动。进一步的,所述钮子横梁20两端各设置一个横梁开槽200,盖板1面向钮2的一侧设有两个盖板卡脚,两个盖板卡脚分别与两个横梁开槽200卡扣配合。
以下为本实用新型开关的另一个实施例:
所述钮子2的钮子立柱21设置立柱腔210,立柱腔210面向动触头5的一端开口设置,但是立柱腔210的侧壁上不设置立柱滑槽211;所述立柱腔210的四个侧壁分别为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相对,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相对;所述传动件4包括传动件轴柱和传动件驱动部,传动件轴柱的轴向两端分别与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限位配合以阻止传动件4沿传动件轴柱的轴向移动,传动件轴柱的外径与立柱腔210的宽度(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之间的间距)匹配以阻止传动件轴柱沿其径向相对于钮子立柱21移动,传动件驱动部一端与传动件轴柱相连,另一端与动触头5抵接,传动件驱动部的厚度小于传动件轴柱的外径且小于立柱腔210的宽度;所述弹性件3为线性压簧,设置在立柱腔210内,一端与立柱腔210的底壁相抵,另一端与传动件轴柱相抵。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开关驱动结构,其包括钮子组件(A)和动触头(5);所述钮子组件(A)包括钮子(2)、弹性件(3)和传动件(4),钮子(2)摆动设置,弹性件(3)设置在钮子(2)和传动件(4)之间,传动件(4)的驱动端(42)与动触头(5)传动配合以驱动动触头(5)转动;其特征在于:传动件(4)设置在钮子(2)上,相对于钮子(2)整体移动设置且相对于钮子(2)摆动设置,钮子(2)与传动件(4)传动配合以驱动传动件(4)摆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4)的摆动角度大于钮子(2)的摆动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4)包括传动件限位结构(43),钮子(2)包括钮子立柱(21),钮子立柱(21)包括立柱滑槽(211);所述传动件限位结构(43)滑动设置在立柱滑槽(211)内,传动件(4)以传动件限位结构(43)为轴相对于钮子(2)摆动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关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限位结构(43)包括导向限位柱(430)和摆动限位台(431),传动件(4)以导向限位柱(430)为轴相对于钮子(2)摆动设置,摆动限位台(431)在传动件(4)摆动行程的两端,分别与立柱滑槽(211)的一对侧壁限位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关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滑槽(211)朝向动触头(5)的一端设有供传动件限位结构(43)进入的滑槽开口,滑槽开口内设有一对分别设置在立柱滑槽(211)的一对侧壁上的防脱卡台(212),防脱卡台(212)与摆动限位台(431)限位配合以限制传动件(4)相对于钮子(2)摆动的预设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关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限位柱(430)的外径为d1,立柱滑槽(211)的宽度为d3,d1与d3匹配,两个防脱卡台(212)的间距为d4,摆动限位台(431)的宽度为d2,d1>d4且d2<d4。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关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钮子立柱(21)还包括立柱腔(210),传动件(4)一端插置在立柱腔(210)内,另一端为驱动端(42)且凸出在立柱腔(210)外部与动触头(5)抵接;所述立柱腔(210)的一对侧壁上均设有立柱滑槽(211),传动件(4)两侧均设有传动件限位结构(4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开关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3)为设置在立柱腔(210)内的线性压簧,弹性件(3)两端分别与钮子(2)和传动件(4)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开关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4)还包括传动主干(40)和配合端(41),传动主干(40)两端分别设置配合端(41)和驱动端(42),传动主干(40)两侧均设有传动件限位结构(43);所述弹性件(3)一端与立柱腔(210)的底壁相抵,另一端与配合端(41)相抵。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钮子(2)包括钮子立柱(21),钮子立柱(21)包括立柱腔(210),传动件(4)一端插置在立柱腔(210)内,另一端为驱动端(42)且凸出在立柱腔(210)外部与动触头(5)抵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4)相对于钮子(2)转动的转动中心位于钮子(2)的转动中心和动触头(5)之间;所述传动件(4)相对于钮子(2)在钮子(2)的转动中心和动触头(5)之间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钮子(2)为T型结构,其包括钮子横梁(20)和钮子立柱(21),钮子横梁(20)中部转动设置且与钮子立柱(21)一端相连,传动件(4)设置在钮子立柱(21)上;所述开关驱动结构还包括盖板(1),盖板(1)设置在钮子横梁(20)一侧与其固定相连。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4)具有三个工作位置,分别为传动件第一位置、死点位置和传动件第二位置,传动件(4)位于传动件第一位置或传动件第二位置时,钮子(2)摆动并驱动传动件(4)相对于钮子(2)摆动和移动而向死点位置动作,弹性件(3)同时储能且传动件(4)位于死点位置时弹性件(3)储能至最大值,钮子(2)摆动并驱动传动件(4)越过死点位置,弹性件(3)释能而驱动传动件(4)相对于钮子(2)摆动和移动至传动件第二位置或传动件第一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5)包括动触桥(52)以及分别设置在动触桥(52)两端的第一动触点(50)和第二动触点(51);所述开关驱动结构还包括导电结构(7),导电结构(7)包括支撑导电板(70)和第三接线端子(71),动触桥(52)中部受支撑导电板(70)支撑而转动设置,动触桥(52)还与支撑导电板(70)电连。
15.一种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包括权利要求1-14任意一项所述的开关驱动结构;所述开关还包括静触头组(6),静触头组(6)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静触头(60)和第二静触头(61);所述动触头(5)两端分别与第一静触头(60)和第二静触头(61)配合。
CN202223182962.2U 2022-11-29 2022-11-29 开关驱动结构及开关 Active CN2194976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82962.2U CN219497618U (zh) 2022-11-29 2022-11-29 开关驱动结构及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82962.2U CN219497618U (zh) 2022-11-29 2022-11-29 开关驱动结构及开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97618U true CN219497618U (zh) 2023-08-08

Family

ID=874785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82962.2U Active CN219497618U (zh) 2022-11-29 2022-11-29 开关驱动结构及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976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49037A (zh) 一种摆杆开关
CN219497618U (zh) 开关驱动结构及开关
CN108538671B (zh) 一种电源转换开关
CN103681074A (zh) 开关及其旋转角度放大装置
CN213124247U (zh) 一种开关的动片抵紧结构及使用其的面板开关
CN113823520A (zh) 一种开关
CN208298740U (zh) 一种电源转换开关
CN114242504A (zh) 一种双翘板开关
CN215955121U (zh) 一种墙壁开关装置
CN114005699A (zh) 一种开关
CN103021716B (zh) 一种跷板开关
CN113192788A (zh) 一种超薄小摆角墙壁开关
CN202977271U (zh) 一种跷板开关
CN217333904U (zh) 开关
CN216928322U (zh) 一种隔离开关
CN215911333U (zh) 一种防弹跳开关触头结构
CN215869050U (zh) 一种低压断路器及其微动模块
CN205984722U (zh) 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及其组合
CN212810125U (zh) 一种双断点动触头系统的装配装置
CN213070973U (zh) 一种开关组件
CN219696272U (zh) 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CN209045421U (zh) 一种摆角放大装置及摆杆开关
CN219832499U (zh) 动触头组件、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CN217214554U (zh) 开关
CN216928360U (zh) 一种按键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