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92690U - 风扇框架 - Google Patents
风扇框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492690U CN219492690U CN202222550754.7U CN202222550754U CN219492690U CN 219492690 U CN219492690 U CN 219492690U CN 202222550754 U CN202222550754 U CN 202222550754U CN 219492690 U CN219492690 U CN 21949269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long
- retaining wall
- connector
- male connector
- retai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扇框架,包括:一主体部,主体部设有容纳部,公端连接器位于容纳部;一卡扣部、一第一挡墙和一第二挡墙分别自主体部沿第一方向延伸;一第一连接部和一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自第一挡墙延伸,第二连接部自第二挡墙延伸;一第一挡止部和一第二挡止部,第一挡止部自第一连接部延伸,第二挡止部自第二连接部延伸,第一挡墙、第一连接部和第一挡止部连接形成一第一卡槽,第二挡墙、第二连接部和第二挡止部连接形成一第二卡槽,公端连接器自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进入并限位于卡扣部,两个定位部均自主体部延伸,母端连接器位于两个定位部之间,通过设置第一卡槽、第二卡槽、卡扣部和定位部,实现快速组装与拆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扇框架,尤指一种组装与拆卸方便的风扇框架。
【背景技术】
专利号为CN200520127406.2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散热机构,其包括多个风扇框架、多个风扇组、多个固定板、多个可拆卸的盖件及多个具有弹性的固定架。但是,该专利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固定连接器时,通过将盖件的卡掣部与该风扇框架的扣接部扣接,且将该盖件的扣部与该座体的卡扣部扣接,从而使该可拆卸的盖件覆盖在风扇框架的座体上,连接该风扇框架的座体与可拆卸的盖件。将盖件组接在该风扇框架的座体上,且连接该风扇框架的座体与可拆卸的盖件。盖件的组装步骤繁琐、组装效率低。
第二,当散热机构开始工作时可能发生震动,导致连接器在风扇框架1的座体上固定不稳定,从而使两个连接器之间对接不稳定。
第三,当需要拆卸连接器时,需要先拆卸盖件,然后才能拆卸连接器,拆卸步骤繁琐且效率较低。
第四,虽然连接器部份外露于框口外,将该连接器外露的部份可直接对插到主板的连接器的接合部,可使该两个连接器对接。但由于主板上设有多个不同的连接器,该两个连接器对接时容易插错连接器而损坏连接器,且由于主板上的空间比较大,两个连接器对接时盲插使对接效率较低。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良的风扇框架,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扇框架,通过设置用于导引的卡槽、用于固定的卡扣部和用于定位的定位部,从而实现公端连接器的快速组装与拆卸,及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的快速对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一种风扇框架,用以限位一公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设有一容纳部,所述公端连接器位于所述容纳部;至少一卡扣部、一第一挡墙和一第二挡墙,分别自所述主体部的同一侧沿一第一方向延伸,定义一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一第一连接部和一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自所述第一挡墙沿所述第二方向且朝靠近所述卡扣部延伸,所述第二连接部自所述第二挡墙沿所述第二方向且朝靠近所述卡扣部延伸;一第一挡止部和一第二挡止部,所述第一挡止部自所述第一连接部延伸,所述第二挡止部自所述第二连接部延伸,且所述第一挡止部与所述第二挡止部相向延伸,其中,相邻的所述第一挡墙、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挡止部依次连接形成一第一卡槽,相邻的所述第二挡墙、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二挡止部依次连接形成一第二卡槽,所述公端连接器自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进入并限位于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卡槽和所述容纳部,所述卡扣部沿所述第一方向限制所述公端连接器朝远离所述主体部的方向位移。
进一步,包括一拉杆,所述卡扣部包括一第一卡扣部和一第二卡扣部,所述拉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卡扣部,所述拉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卡扣部,所述拉杆沿所述第二方向远离所述公端连接器且与所述第一卡扣部和所述第二卡扣部错开设置。
进一步,所述主体部包括一第一抵接部和一第二抵接部,所述公端连接器包括一第一限位部和一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超出所述第一抵接部并抵接于所述第一抵接部,限制所述第一限位部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位移,所述第二限位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超出所述第二抵接部并抵接于所述第二抵接部,限制所述第一限位部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位移。
进一步,包括一导引部,所述导引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二卡槽,定义一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导引部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挡墙连接形成一导引槽,所述导引槽沿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和与所述第三方向相反的方向限制所述公端连接器朝远离所述第二卡槽的方向位移,一避让空间沿所述第三方向远离所述导引部且与所述导引部相对设置,所述公端连接器自所述避让空间进入并限位于所述导引槽。
进一步,所述公端连接器设有一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超出所述公端连接器并抵接于所述卡扣部,且所述弹性件沿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超出所述公端连接器并抵接于所述第一挡墙和所述第二挡墙。
进一步,定义一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沿所述第三方向贯设有一第一容置空间和一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与一第一风扇组连接,所述第二容置空间与一第二风扇组连接,所述第一风扇组包括多根第一导线,所述第二风扇组包括多根第二导线,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同时固定于所述公端连接器。
进一步,所述卡扣部包括一直部和一勾部,所述直部自所述主体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勾部自所述直部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端沿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所述勾部抵接于所述公端连接器,所述勾部沿所述第一方向限制所述公端连接器朝远离所述主体部的方向位移,且所述勾部靠近所述第一卡槽的一端设有一斜面,用以导引所述公端连接器进入所述容纳部,所述拉杆自所述直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一种风扇框架,用以限位一公端连接器,所述公端连接器用以与一母端连接器对接,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设有一容纳部,所述公端连接器位于所述容纳部;至少一卡扣部、一第一挡墙和一第二挡墙,分别自所述主体部的同一侧沿一第一方向延伸,定义一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一第一连接部和一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自所述第一挡墙沿所述第二方向且朝靠近所述卡扣部延伸,所述第二连接部自所述第二挡墙沿所述第二方向且朝靠近所述卡扣部延伸;一第一挡止部和一第二挡止部,所述第一挡止部自所述第一连接部延伸,所述第二挡止部自所述第二连接部延伸,且所述第一挡止部与所述第二挡止部相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挡止部和所述第二挡止部均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主体部且超出所述卡扣部,所述卡扣部沿所述第一方向限制所述公端连接器朝远离所述主体部的方向位移,所述第一挡墙和所述第二挡墙限制所述公端连接器朝远离所述卡扣部的方向位移,所述公端连接器限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所述第一挡止部和所述第二挡止部限制所述公端连接器朝远离所述第一挡墙和所述第二挡墙的方向位移;两个定位部,两个所述定位部均自所述主体部的另一侧朝远离所述卡扣部的方向延伸,所述母端连接器位于两个所述定位部之间。
进一步,所述主体部包括一第一抵接部和一第二抵接部,所述公端连接器包括一第一限位部和一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超出所述第一抵接部并抵接于所述第一抵接部,限制所述第一限位部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位移,所述第二限位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超出所述第二抵接部并抵接于所述第二抵接部,限位所述第一限位部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位移。
进一步,两个定位部分别为一第一定位部和一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沿所述第二方向超出所述母端连接器且与所述母端连接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定位部沿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超出所述母端连接器且与所述母端连接器之间具有间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述公端连接器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进入到所述容纳部,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起到引导所述公端连接器进入所述容纳部的作用,且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卡槽和所述容纳部起到限位所述公端连接器的作用,所述公端连接器组装快速。通过设置所述卡扣部限制所述公端连接器朝远离所述主体部的方向位移,使所述公端连接器固定于所述容纳部中。通过设置两个所述定位部,实现所述公端连接器和所述母端连接器的快速对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风扇组、第二风扇组和风扇框架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另一视角的风扇框架的立体图;
图3为图2中的A处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框架、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公端连接器、母端连接器和主板的立体图;
图5为图4中的B处的放大图;
图6为图4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剖视图;
图7为图4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风扇框架1 | 主体部11 | 容纳部111 |
第一抵接部112a | 第二抵接部112b | 卡扣部12 |
第一卡扣部12a | 第二卡扣部12b | 直部121 |
勾部122 | 斜面1221 | 拉杆13 |
第一挡墙14a | 第二挡墙14b | 第一连接部15a |
第二连接部15b | 第一挡止部16a | 第二挡止部16b |
导引部17 | 第一定位部18a | 第二定位部18b |
公端连接器2 | 第一限位部21a | 第二限位部21b |
母端连接器3 | 第一风扇组4 | 第二风扇组5 |
主板6 | 弹性件7 | 第一容置空间S1 |
第二容置空间S2 | 第一导线W1 | 第二导线W2 |
第一卡槽P1 | 第二卡槽P2 | 导引槽P3 |
避让空间P4 | 间隙G |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连接系统定义有一第一方向(第二挡墙14b的延伸方向)、一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第二连接部15b的延伸方向)以及一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第二挡止部16b的延伸方向)。
如图1所示,一第一容置空间S1和一第二容置空间S2沿所述第三方向贯设,所述第一容置空间S1与一第一风扇组4连接,所述第二容置空间S2与一第二风扇组5连接,所述第一风扇组4包括多根第一导线W1,所述第二风扇组5包括多根第二导线W2,所述第一导线W1与所述第二导线W2同时固定于一公端连接器2,减少了所述公端连接器2的数量,使所述风扇框架1体积小巧,在狭小的空间内,可置放多个所述第一风扇组4、所述第二风扇组5,能够有效地提高散热效率,增加了散热效能。本实用新型中的风扇框架1用以限位所述公端连接器2,所述公端连接器2用以与一主板6上的一母端连接器3对接。
如图3和图5所示,所述风扇框架1包括一主体部11,所述公端连接器2定位于所述主体部11中。所述主体部11设有一容纳部111、一第一抵接部112a和一第二抵接部112b,所述公端连接器2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抵接部112a和所述第二抵接部112b,且定位于所述容纳部111中。分别自所述主体部11的同一侧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一卡扣部12、一第一挡墙14a和一第二挡墙14b,所述卡扣部12包括一直部121和一勾部122,所述直部121自所述主体部11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勾部122自所述直部121远离所述主体部11的一端沿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所述勾部122抵接于所述公端连接器2,所述勾部122沿所述第一方向限制所述公端连接器2朝远离所述主体部11的方向位移,所述直部121沿所述第二方向限制所述公端连接器2朝远离所述第一挡墙14a和所述第二挡墙14b的方向位移。所述第一挡墙14a和所述第二挡墙14b限制所述公端连接器2朝远离所述卡扣部12的方向位移。
如图3、图5和图7所示,所述卡扣部12包括一第一卡扣部12a、一第二卡扣部12b,所述第一卡扣部12a沿所述第三方向远离所述第二卡扣部12b,自所述直部121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一拉杆13,所述拉杆1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卡扣部12a,所述拉杆1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卡扣部12b,所述拉杆13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卡扣部12a和所述第二卡扣部12b,所以朝所述第二方向拉动所述拉杆13时,所述第一卡扣部12a和所述第二卡扣部12b可同时随着所述拉杆13的位移而朝所述第二方向位移,没有了所述第一卡扣部12a和所述第二卡扣部12b的限位作用,所述公端连接器2可朝所述第一方向位移而远离所述主体部11,所述公端连接器2的拆卸方便快捷。所述拉杆13沿所述第二方向远离所述公端连接器2且与所述第一卡扣部12a和所述第二卡扣部12b错开设置,因此所述拉杆13、所述第一卡扣部12a和所述第二卡扣部12b之间的操作空间足够,方便拉动所述拉杆13。
如图3和图5所示,自所述第一挡墙14a沿所述第二方向且朝靠近所述卡扣部12延伸一第一连接部15a,自所述第二挡墙14b沿所述第二方向且朝靠近所述卡扣部12延伸一第二连接部15b,所述第一连接部15a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5b相对设置,所述公端连接器2限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5a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5b之间。自所述第一连接部15a延伸一第一挡止部16a,自所述第二连接部15b延伸一第二挡止部16b,且所述第一挡止部16a与所述第二挡止部16b相向延伸,所述第一挡止部16a和所述第二挡止部16b限制所述公端连接器2朝远离所述第一挡墙14a和所述第二挡墙14b的方向位移。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相邻的所述第一挡墙14a、所述第一连接部15a和所述第一挡止部16a依次连接形成一第一卡槽P1,相邻的所述第二挡墙14b、所述第二连接部15b和所述第二挡止部16b依次连接形成一第二卡槽P2,所述公端连接器2自所述第一卡槽P1和所述第二卡槽P2进入并限位于所述第一卡槽P1、所述第二卡槽P2和所述容纳部111。所述第一连接部15a、所述第二连接部15b、所述第一挡止部16a和所述第二挡止部16b均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主体部11且超出所述卡扣部12,所以所述第一卡槽P1和所述第二卡槽P2先起到导引所述公端连接器2进入,所述卡扣部12再实现固定所述公端连接器2的作用。且所述勾部122靠近所述第一卡槽P1的一端设有一斜面1221,所述公端连接器2向下组装时,所述公端连接器2从所述第一卡槽P1和所述第二卡槽P2进入后可沿着所述斜面1221,导引进入所述容纳部111,方便所述公端连接器2的组装。
如图6所示,一导引部17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二卡槽P2,所述导引部17沿与所述第三方向相反的方向限制所述公端连接器2朝远离所述第二卡槽P2的方向位移,所述导引部17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挡墙14b连接形成一导引槽P3,所述导引槽P3沿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和与所述第三方向相反的方向限制所述公端连接器2朝远离所述第二卡槽P2的方向位移,一避让空间P4沿所述第三方向远离所述导引部17且与所述导引部17相对设置,所述公端连接器2自所述避让空间P4进入并限位于所述导引槽P3,由于所述导引槽P3与所述避让空间P4相对,所以所述避让空间P4方便所述公端连接器2进到所述导引槽P3,且所述导引部17沿所述第一方向超出所述第二连接部15b,所以所述导引部17先起到导引的作用,导引所述公端连接器2沿着所述导引槽P3进入所述第一卡槽P1和所述第二卡槽P2。
如图1和图7所示,自所述主体部11的另一侧朝远离所述卡扣部12的方向延伸一第一定位部18a和一第二定位部18b,所述母端连接器3位于所述第一定位部18a和所述第二定位部18b之间。所述第一定位部18a沿所述第二方向超出所述母端连接器3且与所述母端连接器3之间具有间隙G,所述第二定位部18b沿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超出所述母端连接器3且与所述母端连接器3之间具有间隙G,间隙G使所述公端连接器2与所述母端连接器3对接时阻力小。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所述公端连接器2包括一第一限位部21a和一第二限位部21b,所述第一限位部21a沿所述第一方向超出所述第一抵接部112a并抵接于所述第一抵接部112a,可以限制所述第一限位部21a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位移,所述第二限位部21b沿所述第一方向超出所述第二抵接部112b并抵接于所述第二抵接部112b,可以限制所述第一限位部21a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位移。且所述公端连接器2设有一弹性件7,所述弹性件7沿所述第二方向超出所述公端连接器2并抵接于所述卡扣部12,且所述弹性件7沿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超出所述公端连接器2并抵接于所述第一挡墙14a和所述第二挡墙14b。所述弹性件7沿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沿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超出所述公端连接器2,可以起到减震缓冲的作用,减小所述公端连接器2因震动带来的磨损,且所述弹性件7抵接于所述卡扣部12且抵接于所述第一挡墙14a和所述第二挡墙14b,使所述公端连接器2在第二方向和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固定稳定。
本实施例的所述风扇框架1在组装应用时,首先在所述公端连接器2上注塑成型所述弹性件7;接着将所述第一导线W1及所述第二导线W2同时固定于所述公端连接器2上;接着将所述第一导线W1和所述第一风扇组4电性连接及所述第二导线W2和所述第二风扇组5电性连接;接着将所述公端连接器2自所述避让空间P4进入所述风扇框架1并限位于所述导引槽P3,在所述导引槽P3的导引作用下,所述公端连接器2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位移并进入所述第一卡槽P1与所述第二卡槽P2,然后所述公端连接器2穿过所述第一卡槽P1和所述第二卡槽P2,并在所述斜面1221导引作用下进入所述容纳部111,直至所述第一限位部21a抵接于所述第一抵接部112a、所述第二限位部21b抵接于所述第二抵接部112b、所述弹性件7抵接于所述第一挡墙14a和所述第二挡墙14b和所述勾部122沿所述第一方向限位所述公端连接器2,此时所述公端连接器2已经稳定固定于所述风扇框架1上,最后在所述第一定位部18a和所述第二定位部18b的导引作用下将所述公端连接器2与所述母端连接器3对接。
本实用新型的风扇框架1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所述公端连接器2在组装时,首先在所述导引部17的导引作用下,沿着所述导引槽P3进入所述第一卡槽P1和所述第二卡槽P2,所述第一卡槽P1与所述第二卡槽P2对所述公端连接器2起到限位和再导引的作用,在所述第一卡槽P1和所述第二卡槽P2的再导引下,所述公端连接器2沿着所述斜面1221位移并最终定位于所述容纳部111,所述公端连接器2的组装简便。
(2)所述公端连接器2定位于所述容纳部111后,所述第一抵接部112a和所述第二抵接部112b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限制所述公端连接器2发生位移,所述勾部122沿所述第一方向限制所述公端连接器2发生位移,所述第一挡墙14a和所述第二挡墙14b沿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限制所述公端连接器2发生位移,所述第一卡扣部12a与所述第二卡扣部12b的所述直部121沿所述第二方向限制所述公端连接器2发生位移,所述容纳部111沿所述第三方向及与所述第三方向相反的方向限制所述公端连接器2发生位移,沿多个方向限位所述公端连接器2,所述公端连接器2的固定稳定,且以上用于限位的结构均在所述风扇框架1上一体成型,所述公端连接器2的固定简便。
(3)当需要拆卸所述公端连接器2时,由于所述拉杆13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卡扣部12a和所述第二卡扣部12b,只需朝所述第二方向拉动所述拉杆13,所述第一卡扣部12a和所述第二卡扣部12b即可同时随着所述拉杆13的位移而朝所述第二方向位移,所述公端连接器2的拆卸方便快捷。且所述拉杆13沿所述第二方向远离所述公端连接器2且与所述第一卡扣部12a和所述第二卡扣部12b错开设置,所述拉杆13、所述第一卡扣部12a和所述第二卡扣部12b之间的操作空间足够,方便拉动所述拉杆13。
(4)由于主板6上的空间比较大,若所述公端连接器2与所述母端连接器3对接时使用盲插的方式,对接效率较低,通过所述定位部实现定位,使所述公端连接器2与所述母端连接器3对接效率提高,而且所述第一定位部18a与所述第二定位部18b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母端连接器3的尺寸相配合,在所述公端连接器2与所述母端连接器3对接时不容易插错而损坏所述公端连接器2或所述母端连接器3。另外,所述第一定位部18a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母端连接器3之间具有间隙G,以及所述第二定位部18b沿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与所述母端连接器3之间具有间隙G,该间隙G使所述公端连接器2与所述母端连接器3对接时阻力小,实现所述公端连接器2和所述母端连接器3的快速对接。
(5)与所述第一风扇组4电性连接的第一导线W1以及与所述第二风扇组5电性连接的所述第二导线W2同时固定于所述公端连接器2,减少了所述公端连接器2的数量,使得所述风扇框架1体积减小,在狭小的空间内,可置放多个所述第一风扇组4和所述第二风扇组5,能够有效地提高散热效率,增加了散热效能。
以下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风扇框架,用以限位一公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设有一容纳部,所述公端连接器位于所述容纳部;
至少一卡扣部、一第一挡墙和一第二挡墙,分别自所述主体部的同一侧沿一第一方向延伸,定义一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一第一连接部和一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自所述第一挡墙沿所述第二方向且朝靠近所述卡扣部延伸,所述第二连接部自所述第二挡墙沿所述第二方向且朝靠近所述卡扣部延伸;
一第一挡止部和一第二挡止部,所述第一挡止部自所述第一连接部延伸,所述第二挡止部自所述第二连接部延伸,且所述第一挡止部与所述第二挡止部相向延伸,其中,相邻的所述第一挡墙、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挡止部依次连接形成一第一卡槽,相邻的所述第二挡墙、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二挡止部依次连接形成一第二卡槽,所述公端连接器自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进入并限位于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卡槽和所述容纳部,所述卡扣部沿所述第一方向限制所述公端连接器朝远离所述主体部的方向位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框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拉杆,所述卡扣部包括一第一卡扣部和一第二卡扣部,所述拉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卡扣部,所述拉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卡扣部,所述拉杆沿所述第二方向远离所述公端连接器且与所述第一卡扣部和所述第二卡扣部错开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包括一第一抵接部和一第二抵接部,所述公端连接器包括一第一限位部和一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超出所述第一抵接部并抵接于所述第一抵接部,限制所述第一限位部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位移,所述第二限位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超出所述第二抵接部并抵接于所述第二抵接部,限制所述第一限位部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位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框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导引部,所述导引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二卡槽,定义一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导引部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挡墙连接形成一导引槽,所述导引槽沿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和与所述第三方向相反的方向限制所述公端连接器朝远离所述第二卡槽的方向位移,一避让空间沿所述第三方向远离所述导引部且与所述导引部相对设置,所述公端连接器自所述避让空间进入并限位于所述导引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公端连接器设有一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超出所述公端连接器并抵接于所述卡扣部,且所述弹性件沿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超出所述公端连接器并抵接于所述第一挡墙和所述第二挡墙。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框架,其特征在于:定义一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沿所述第三方向贯设有一第一容置空间和一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与一第一风扇组连接,所述第二容置空间与一第二风扇组连接,所述第一风扇组包括多根第一导线,所述第二风扇组包括多根第二导线,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同时固定于所述公端连接器。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部包括一直部和一勾部,所述直部自所述主体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勾部自所述直部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端沿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所述勾部抵接于所述公端连接器,所述勾部沿所述第一方向限制所述公端连接器朝远离所述主体部的方向位移,且所述勾部靠近所述第一卡槽的一端设有一斜面,用以导引所述公端连接器进入所述容纳部,所述拉杆自所述直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8.一种风扇框架,用以限位一公端连接器,所述公端连接器用以与一母端连接器对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设有一容纳部,所述公端连接器位于所述容纳部;
至少一卡扣部、一第一挡墙和一第二挡墙,分别自所述主体部的同一侧沿一第一方向延伸,定义一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一第一连接部和一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自所述第一挡墙沿所述第二方向且朝靠近所述卡扣部延伸,所述第二连接部自所述第二挡墙沿所述第二方向且朝靠近所述卡扣部延伸;
一第一挡止部和一第二挡止部,所述第一挡止部自所述第一连接部延伸,所述第二挡止部自所述第二连接部延伸,且所述第一挡止部与所述第二挡止部相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挡止部和所述第二挡止部均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主体部且超出所述卡扣部,所述卡扣部沿所述第一方向限制所述公端连接器朝远离所述主体部的方向位移,所述第一挡墙和所述第二挡墙限制所述公端连接器朝远离所述卡扣部的方向位移,所述公端连接器限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所述第一挡止部和所述第二挡止部限制所述公端连接器朝远离所述第一挡墙和所述第二挡墙的方向位移;
两个定位部,两个所述定位部均自所述主体部的另一侧朝远离所述卡扣部的方向延伸,所述母端连接器位于两个所述定位部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扇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包括一第一抵接部和一第二抵接部,所述公端连接器包括一第一限位部和一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超出所述第一抵接部并抵接于所述第一抵接部,限制所述第一限位部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位移,所述第二限位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超出所述第二抵接部并抵接于所述第二抵接部,限位所述第一限位部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位移。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扇框架,其特征在于:两个定位部分别为一第一定位部和一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沿所述第二方向超出所述母端连接器且与所述母端连接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定位部沿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超出所述母端连接器且与所述母端连接器之间具有间隙。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550754.7U CN219492690U (zh) | 2022-09-26 | 2022-09-26 | 风扇框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550754.7U CN219492690U (zh) | 2022-09-26 | 2022-09-26 | 风扇框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492690U true CN219492690U (zh) | 2023-08-08 |
Family
ID=87477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550754.7U Active CN219492690U (zh) | 2022-09-26 | 2022-09-26 | 风扇框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492690U (zh) |
-
2022
- 2022-09-26 CN CN202222550754.7U patent/CN21949269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637767B2 (en) |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 |
CN111864477A (zh) | 背板连接器 | |
US5580283A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terminal modules | |
US7168978B1 (en) | Slide-to-latch panel mount connector | |
US11450988B2 (en) | Strap connector with strap unlocking device | |
US20060154514A1 (en) | Slide-to-latch panel mount connector | |
CN110556645A (zh) | 卡缘连接器组件 | |
US20060154524A1 (en) | Shell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212434949U (zh) | 高功率型板对板浮动连接器 | |
CN212323275U (zh) | 浮动连接器 | |
CN114069292A (zh) | 电连接器组合及其板端连接器、线端连接器 | |
CN219492690U (zh) | 风扇框架 | |
CN112134097B (zh) | 电连接器 | |
WO2022148303A1 (zh) | 一种风扇连接器免工具安装结构 | |
CN113161819A (zh) | 高功率型板对板浮动连接器 | |
CN110600941A (zh) | 一种母头接触件和一种盲插连接器组件 | |
CN109659755B (zh) | 转接连接器外壳及转接连接器 | |
CN209882371U (zh) | 电源线固定结构及显示装置 | |
CN210350163U (zh) | 一种模块固定结构 | |
US20130095703A1 (en) | Fan connector | |
CN111755913A (zh) | 短屏蔽路径式高速电连接器 | |
CN220710755U (zh) | 一种防脱插座 | |
CN219576110U (zh) | 重载连接器插芯组 | |
CN219286760U (zh) | 插座电连接器及插头电连接器 | |
CN216055463U (zh) | 一种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