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83780U - 轧制设备 - Google Patents

轧制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83780U
CN219483780U CN202320457126.6U CN202320457126U CN219483780U CN 219483780 U CN219483780 U CN 219483780U CN 202320457126 U CN202320457126 U CN 202320457126U CN 219483780 U CN219483780 U CN 2194837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vetail wedge
housing
dovetail
along
w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5712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东
王建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Hanzheng Bear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Hanzheng Bea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Hanzheng Bear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Hanzheng Bea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5712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837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837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837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Linearl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金属轧制设备领域,公开了一种轧制设备,包括楔形装置和轧制机构,轧制机构包括第一轧辊、第二轧辊、第一导板和第二导板,楔形装置包括主机架、燕尾楔组件、连接构件和驱动装置;燕尾楔组件包括第一燕尾楔、第二燕尾楔、第三燕尾楔和第四燕尾楔,连接构件包括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第三连接组件和第四连接组件,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一燕尾楔和第二燕尾楔中的至少一者与第三燕尾楔和第四燕尾楔中的至少一者同时沿第三方向移动,以使第一轧辊和第二轧辊中的至少一者朝靠近或远离另一者移动,并且第一导板和第二导板中的至少一者同步朝靠近或远离另一者移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轧制设备实现辊距和导板距的同时调整。

Description

轧制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轧制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轧制设备。
背景技术
热轧无缝钢管的生产技术是通过管坯加热、穿孔、轧机轧制延伸、定径、矫直等工序将实心管坯加工成无缝钢管的技术,目前,穿孔和延伸多采用二辊式斜轧机。
传统的二辊式斜轧机调整辊距时,其中一个轧辊被固定,通过调整另一个轧辊的位置来调节辊距大小;而导板距的调整则是通过单独调整左右两侧导板来实现的。上述调整方法具有以下缺陷:(1)辊距和导板距的调整不同步;(2)在完成辊距调整后,轧制线会随之发生上下移动,与两块导板确定的轧制线发生错位,为了保证轧制精度,对于导板的调整,除了调整导板距外,还要调整导板的上下位置,以使导板确定的轧制线和轧辊确定的轧制线重合,因此,操作步骤繁琐,并需要另外设置控制导板上下移动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轧制设备,其旨在解决辊距和导板距无法同步调整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是:一种轧制设备,包括楔形装置和安装于所述楔形装置的轧制机构,所述轧制机构包括第一轧辊、第二轧辊、第一导板和第二导板,所述第一轧辊和所述第二轧辊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导板和所述第二导板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轧辊、所述第二轧辊、所述第一导板和所述第二导板围合形成轧制线,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所述轧制线沿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所述楔形装置包括主机架、燕尾楔组件、连接构件和驱动装置;
所述燕尾楔组件包括第一燕尾楔、第二燕尾楔、第三燕尾楔和第四燕尾楔,所述第一燕尾楔和所述第二燕尾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相对于所述轧制线对称,所述第三燕尾楔和所述第四燕尾楔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且相对于所述轧制线对称;
所述连接构件包括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第三连接组件和第四连接组件,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和所述第二连接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相对设置且与所述主机架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组件和所述第四连接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相对设置且与所述主机架沿所述第二方向滑动连接;
所述第一燕尾楔沿所述第三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主机架和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之间,所述第一连接组件连接所述第一轧辊,所述第一燕尾楔用于沿所述第三方向往复运动时驱动所述第一连接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往复运动,以带动所述第一轧辊沿所述第一方向往复运动,进而实现所述第一轧辊朝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轧辊的方向移动;
所述第二燕尾楔沿所述第三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主机架和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之间,所述第二连接组件连接所述第二轧辊,所述第二燕尾楔用于沿所述第三方向往复运动时驱动所述第二连接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往复运动,以带动所述第二轧辊沿所述第一方向往复运动,进而实现所述第二轧辊朝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轧辊的方向移动;
所述第三燕尾楔沿所述第三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主机架和所述第三连接组件之间,所述第三连接组件连接所述第一导板,所述第三燕尾楔用于沿所述第三方向往复运动时驱动所述第三连接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往复运动,以带动所述第一导板沿所述第二方向往复运动,进而实现所述第一导板朝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导板的方向移动;
所述第四燕尾楔沿所述第三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主机架和所述第四连接组件之间,所述第四连接组件连接所述第二导板,所述第四燕尾楔用于沿所述第三方向往复运动时驱动所述第四连接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往复运动,以带动所述第二导板沿所述第二方向往复运动,进而实现所述第二导板朝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导板的方向移动;
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燕尾楔和所述第二燕尾楔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三燕尾楔和所述第四燕尾楔中的至少一者同时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一轧辊和所述第二轧辊中的至少一者朝靠近或远离另一者移动,并且所述第一导板和所述第二导板中的至少一者同步朝靠近或远离另一者移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轧制设备,通过设置燕尾楔组件和连接构件均滑动连接于主机架,并且连接构件连接燕尾楔组件和轧制机构,通过燕尾楔组件的滑动,驱动连接构件滑动,进而改变轧制机构的第一轧辊与第二轧辊的间距,以及第一导板和第二导板的间距。通过设置驱动装置至少驱动燕尾楔组件的第一燕尾楔和第二燕尾楔中的至少一者与燕尾楔组件的第三燕尾楔和第四燕尾楔中的至少一者同时沿第三方向移动,以使第一轧辊和第二轧辊中的至少一者朝靠近或远离另一者移动,并且第一导板和第二导板中的至少一者同步朝靠近或远离另一者移动,实现在对第一轧辊和第二轧辊的间距进行调整时,同步对第一导板和第二导板的间距进行调整,即实现同步调整二辊式轧制机构的辊距和导板距,由于辊距和导板距同时调整,所以第一轧辊和第二轧辊形成的轧制线与第一导板和第二导板形成的轧制线始终重合,不需要另外设置调整装置在完成导板距调整后进行轧制线重合的调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轧制设备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轧制设备去除第一推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轧制设备去除第二推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轧制设备的正视图;
图5是图4中沿线A-A的剖视图;
图6是图4中沿线B-B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轧制设备的右视图;
图8是图7中沿线C-C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燕尾楔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三燕尾楔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轧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轧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轧制设备的俯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0、轧制设备;100、楔形装置;10、主机架;11、第一牌坊;12、第二牌坊;20、燕尾楔组件;21、第一燕尾楔;211、第一燕尾部;2111、第一表面;2112、第二表面;212、第二燕尾部;2121、第三表面;2122、第四表面;22、第二燕尾楔;23、第三燕尾楔;231、主体部;232、第三燕尾部;24、第四燕尾楔;30、连接构件;31、第一连接组件;311、第一连接件;3111、第一轴承座;3112、第一轴承;312、第二连接件;3121、第二轴承座;3122、第二轴承;32、第二连接组件;321、第三连接件;322、第四连接件;33、第三连接组件;331、第五连接件;34、第四连接组件;341、第六连接件;40、驱动装置;41、第一驱动机构;411、第一推动板;412、第一驱动部件;42、第二驱动机构;421、第二推动板;422、第二驱动部件;50、连接杆;200、轧制机构;201、第一轧辊;2011、第一辊体;2012、第一轧辊轴;2013、第二轧辊轴;202、第二轧辊;203、第一导板;204、第二导板。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轧制设备1000,包括楔形装置100和安装于楔形装置100的轧制机构200,轧制机构200包括第一轧辊201、第二轧辊202、第一导板203和第二导板204,第一轧辊201和第二轧辊202沿第一方向X-X间隔设置,第一导板203和第二导板204沿第二方向Y-Y间隔设置,第一轧辊201、第二轧辊202、第一导板203和第二导板204围合形成轧制线M,其中,第一方向X-X和第二方向Y-Y相垂直,轧制线M沿第三方向Z-Z延伸,第三方向Z-Z垂直于第一方向X-X和第二方向Y-Y。将轧制机构200安装于楔形装置100,楔形装置100一方面用于支撑轧制机构200,另一方面用于调整第一轧辊201与第二轧辊202的间距以及第一导板203与第二导板204的间距,使设备的集成度更高,有效减小设备的体积。具体应用中,第一轧辊201和第二轧辊202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第一导板203和第二导板204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轧制线M沿前后方向延伸,即第一方向X-X为上下方向,第二方向Y-Y为左右方向,第三方向Z-Z为前后方向。当然,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一轧辊201和第二轧辊202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第一导板203和第二导板204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也是可以的。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4、图9所示,楔形装置100包括主机架10、燕尾楔组件20和连接构件30。燕尾楔组件20和连接构件30均滑动连接于主机架10,并且连接构件30连接燕尾楔组件20和轧制机构200。通过燕尾楔组件20的滑动,驱动连接构件30滑动,进而改变轧制机构200的第一轧辊201与第二轧辊202的间距,以及第一导板203和第二导板204的间距。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4、图6所示,燕尾楔组件20包括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第一燕尾楔21和第二燕尾楔22沿第一方向X-X间隔设置且相对于轧制线M对称,其中,第一燕尾楔21的结构和第二燕尾楔22的结构相同;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沿第二方向Y-Y间隔设置且相对于轧制线M对称,其中,第三燕尾楔23的结构和第四燕尾楔24的结构相同。连接构件30包括第一连接组件31、第二连接组件32、第三连接组件33和第四连接组件34,第一连接组件31和第二连接组件32沿第一方向X-X间隔相对设置且与主机架10沿第一方向X-X滑动连接,第三连接组件33和第四连接组件34沿第二方向Y-Y间隔相对设置且与主机架10沿第二方向Y-Y滑动连接。
示例性地,第一燕尾楔21沿第三方向Z-Z滑动连接于主机架10和第一连接组件31之间,第一连接组件31连接第一轧辊201,第一燕尾楔21用于沿第三方向Z-Z往复运动时驱动第一连接组件31沿第一方向X-X往复运动,以带动第一轧辊201沿第一方向X-X往复运动,进而实现第一轧辊201朝靠近或远离第二轧辊202的方向移动;当第一轧辊201朝靠近第二轧辊202的方向移动时,第一轧辊201和第二轧辊202的间距减小,当第一轧辊201朝远离第二轧辊202方向的移动时,第一轧辊201和第二轧辊202的间距增大。
示例性地,第二燕尾楔22沿第三方向Z-Z滑动连接于主机架10和第二连接组件32之间,第二连接组件32连接第二轧辊202,第二燕尾楔22用于沿第三方向Z-Z往复运动时驱动第二连接组件32沿第一方向X-X往复运动,以带动第二轧辊202沿第一方向X-X往复运动,进而实现第二轧辊202朝靠近或远离第一轧辊201的方向移动;当第二轧辊202朝靠近第一轧辊201方向的移动时,第一轧辊201和第二轧辊202的间距减小,当第二轧辊202朝远离第一轧辊201的方向移动时,第一轧辊201和第二轧辊202的间距增大。
示例性地,第三燕尾楔23沿第三方向Z-Z滑动连接于主机架10和第三连接组件33之间,第三连接组件33连接第一导板203,第三燕尾楔23用于沿第三方向Z-Z往复运动时驱动第三连接组件33沿第二方向Y-Y往复运动,以带动第一导板203沿第二方向Y-Y往复运动,进而实现第一导板203朝靠近或远离第二导板204的方向移动;当第一导板203朝靠近第二导板204的方向移动时,第一导板203和第二导板204的间距减小,当第一导板203朝远离第二导板204的方向移动时,第一导板203和第二导板204的间距增大。
示例性地,第四燕尾楔24沿第三方向Z-Z滑动连接于主机架10和第四连接组件34之间,第四连接组件34连接第二导板204,第四燕尾楔24用于沿第三方向Z-Z往复运动时驱动第四连接组件34沿第二方向Y-Y往复运动,以带动第二导板204沿第二方向Y-Y往复运动,进而实现第二导板204朝靠近或远离第一导板203的方向移动;当第二导板204朝靠近第一导板203的方向移动时,第一导板203和第二导板204的间距减小,当第二导板204朝远离第一导板203的方向移动时,第一导板203和第二导板204的间距增大。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4、图9所示,楔形装置100还包括驱动装置40,驱动装置40用于驱动第一燕尾楔21和第二燕尾楔22中的至少一者与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中的至少一者同时沿第三方向Z-Z移动,以使第一轧辊201和第二轧辊202中的至少一者朝靠近或远离另一者移动,并且第一导板203和第二导板204中的至少一者同步朝靠近或远离另一者移动。也就是说,第一轧辊201和第二轧辊202的间距减小时,第一导板203和第二导板204的间距同步减小,第一轧辊201和第二轧辊202的间距增大时,第一导板203和第二导板204的间距同步增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在对第一轧辊201和第二轧辊202的间距进行调整时,同步对第一导板203和第二导板204的间距进行调整,即实现同步调整二辊式轧制机构200的辊距和导板距,由于辊距和导板距同时调整,所以第一轧辊201和第二轧辊202形成的轧制线与第一导板203和第二导板204形成的轧制线始终重合,不需要另外设置调整装置在完成导板距调整后进行轧制线重合的调整。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3、图9所示,主机架10包括沿第三方向Z-Z间隔相对设置的第一牌坊11和第二牌坊12,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均与第一牌坊11和第二牌坊12沿第三方向Z-Z滑动连接,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均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的第一端部靠近第一牌坊11设置,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的第二端部靠近第二牌坊12设置;轧制机构200连接于第一牌坊11和第二牌坊12之间且位于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围合形成的空间内。具体应用中,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均为沿第三方向延伸的长条形部件,且靠近第一端部的区域滑动连接第一牌坊11,靠近第二端部的区域滑动连接第二牌坊12。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3、图5、图9所示,第一连接组件31包括沿第三方向Z-Z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件311和第二连接件312;第一连接件311连接于第一燕尾楔21与第一轧辊201的第一端之间且与第一牌坊11沿第一方向X-X滑动连接,第一燕尾楔21与第一连接件311沿第三方向Z-Z滑动连接;第二连接件312连接于第一燕尾楔21与第一轧辊201的第二端之间且与第二牌坊12沿第一方向X-X滑动连接,第一燕尾楔21与第二连接件312沿第三方向Z-Z滑动连接。这样,第一轧辊20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通过第一连接组件31连接第一燕尾楔21,既提高连接稳定性也不会影响第一轧辊201的转动,并且在驱动第一轧辊201朝靠近或远离第二轧辊202移动时,移动更加平稳。其中,第一轧辊20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沿第一轧辊201的轴向相对设置。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3、图5、图9所示,第二连接组件32包括沿第三方向Z-Z间隔设置的第三连接件321和第四连接件322;第三连接件321连接于第二燕尾楔22与第二轧辊202的第一端之间且与第一牌坊11沿第一方向X-X滑动连接,第二燕尾楔22与第三连接件321沿第三方向Z-Z滑动连接;第四连接件322连接于第二燕尾楔22与第二轧辊202的第二端之间且与第二牌坊12沿第一方向X-X滑动连接,第二燕尾楔22与第四连接件322沿第三方向Z-Z滑动连接。这样,第二轧辊20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通过第二连接组件32连接第二燕尾楔22,既提高连接稳定性也不会影响第二轧辊202的转动,并且在驱动第二轧辊202朝靠近或远离第一轧辊201移动时,移动更加平稳。其中,第二轧辊20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沿第二轧辊202的轴向相对设置。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连接件311和第三连接件321沿第一方向X-X间隔相对设置且相对于轧制线M对称,第一连接件311的结构与第三连接件321的结构相同;第二连接件312和第四连接件322沿第一方向X-X间隔相对设置且相对于轧制线M对称,第二连接件312的结构与第四连接件322的结构相同。第一轧辊201的结构和第二轧辊202的结构相同,第一导板203的结构和第二导板204的结构相同。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5和图9所示,第一连接件311包括第一轴承座3111和第一轴承3112,第二连接件312包括第二轴承座3121和第二轴承3122,第一轧辊201包括第一辊体2011以及设于第一辊体2011两端的第一轧辊轴2012和第二轧辊轴2013,第一轧辊轴2012和第二轧辊轴2013同轴设置;第一轧辊轴2012穿设于第一轴承3112,与第一轴承座3111转动连接,第二轧辊轴2013穿设于第二轴承3122,与第二轴承座3121转动连接;第一轴承座3111与第一牌坊11沿第一方向X-X滑动连接,与第一燕尾楔21沿第三方向Z-Z滑动连接,第二轴承座3121与第二牌坊12沿第一方向X-X滑动连接,与第一燕尾楔21沿第三方向Z-Z滑动连接。这样,第一燕尾楔21沿第三方向Z-Z往复运动时,带动第一轴承座3111和第二轴承座3121同时沿第一方向X-X往复运动,进而带动第一轧辊轴2012和第二轧辊轴2013同时沿第一方向X-X往复运动,从而实现第一辊体2011朝靠近或远离第二轧辊202的方向运动。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轧辊轴2012和第二轧辊轴2013一体成型且穿设于第一辊体2011设置。结构简单,便于制造。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5、图9和图10所示,第一燕尾楔21包括第一燕尾部211和第二燕尾部212,第一燕尾部211靠近第一燕尾楔21的第一端部设置,第二燕尾部212靠近第一燕尾楔21的第二端部设置;第一燕尾部211沿第一方向X-X设有相对的第一表面2111和第二表面2112,第一表面2111与第一牌坊11沿第三方向Z-Z滑动连接,第二表面2112与第一连接件311沿第三方向Z-Z滑动连接,第一表面2111和第二表面2112的间距沿从第一牌坊11到第二牌坊12的方向逐渐增大;第二燕尾部212沿第一方向X-X设有相对的第三表面2121和第四表面2122,第三表面2121与第二牌坊12沿第三方向Z-Z滑动连接,第四表面2122与第二连接件312沿第三方向Z-Z滑动连接,第三表面2121和第四表面2122的间距沿从第一牌坊11到第二牌坊12的方向逐渐增大。这样,在第一燕尾楔21沿第三方向Z-Z远离第二牌坊12移动时,即从后方向前方移动时,第一表面2111和第二表面2112的间距以及第三表面2121和第四表面2122的间距都增大,以驱动第一连接件311沿第一方向X-X靠近第三连接件321移动(也就是驱动第一连接件311向下移动),以及驱动第二连接件312沿第一方向X-X靠近第四连接件322移动(也就是驱动第二连接件312向下移动),进而使得第一轧辊201朝靠近第二轧辊202的方向移动。同理,在第一燕尾楔21沿第三方向Z-Z远离第一牌坊11移动时,即从前方向后方移动时,第一表面2111和第二表面2112的间距以及第三表面2121和第四表面2122的间距都减小,以驱动第一连接件311沿第一方向X-X远离第三连接件321移动(也就是驱动第一连接件311向上移动),第二连接件312沿第一方向X-X远离第四连接件322移动(也就是驱动第二连接件312向上移动),进而使得第一轧辊201朝远离第二轧辊202的方向移动。第二燕尾楔22的结构与第一燕尾楔21的结构相同,其工作原理与第一燕尾楔21的工作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详述。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6至图8所示,第三连接组件33包括第五连接件331,第五连接件331连接于第三燕尾楔23与第一导板203之间且与主机架10沿第二方向Y-Y滑动连接;这样,第三燕尾楔23运动时能带动第五连接件331运动,第五连接件331运动时能带动第一导板203运动。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6至图8所示,第四连接组件34包括第六连接件341,第六连接件341连接于第四燕尾楔24与第二导板204之间且与主机架10沿第二方向Y-Y滑动连接;这样,第四燕尾楔24运动时能带动第六连接件341运动,第六连接件341运动时能带动第二导板204运动。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6和图11所示,第三燕尾楔23包括主体部231和第三燕尾部232,主体部23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牌坊11和第二牌坊12沿第三方向Z-Z滑动连接;第三燕尾部232连接于主体部231和第五连接件331之间,第三燕尾部232之朝向第五连接件331的一侧沿从第一牌坊11到第二牌坊12的方向逐渐远离主体部231,也就是逐渐靠近第五连接件331。这样,在第三燕尾楔23沿第三方向Z-Z远离第二牌坊12移动时,即从后方向前方移动时,第三燕尾部232之朝向第五连接件331的一侧逐渐远离主体部231,以驱动第五连接件331沿第二方向Y-Y靠近第六连接件341移动(也就是驱动第五连接件331向右移动),第五连接件331沿第二方向Y-Y靠近第六连接件341移动,进而带动第一导板203朝靠近第二导板204的方向移动;同理,在第三燕尾楔23沿第三方向Z-Z远离第一牌坊11移动时,即从前方向后方移动时,第三燕尾部232之朝向第五连接件331的一侧逐渐靠近主体部231,以驱动第五连接件331沿第二方向Y-Y远离第六连接件341移动(也就是驱动第五连接件331向左移动),第五连接件331沿第二方向Y-Y远离第六连接件341移动,进而带动第一导板203朝远离第二导板204的方向移动。第四燕尾楔24的结构与第三燕尾楔23的结构相同,其工作原理与第三燕尾楔23的工作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详述。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驱动装置40用于驱动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同时沿第三方向Z-Z移动,以使第一轧辊201和第二轧辊202相向运动时第一导板203和第二导板204同步相向运动,以及第一轧辊201和第二轧辊202背向运动时第一导板203和第二导板204同步背向运动。该种设置方式,进一步有助于第一轧辊201和第二轧辊202形成的轧制线与第一导板203和第二导板204形成的轧制线始终重合。具体应用中,驱动装置40驱动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同时沿第三方向Z-Z远离第一牌坊11移动(即从前方向后方移动)以及驱动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同时沿第三方向Z-Z远离第二牌坊12移动(即从后方向前方移动)。
具体地,当第一燕尾楔21从前方向后方移动时,带动第一连接件311沿第一方向X-X远离第三连接件321移动(也就是驱动第一连接件311向上移动),第二连接件312沿第一方向X-X远离第四连接件322移动(也就是驱动第二连接件312向上移动),进而带动第一轧辊201朝远离第二轧辊202的方向移动;当第二燕尾楔22从前方向后方移动,带动第三连接件321沿第一方向X-X远离第一连接件311移动(也就是驱动第三连接件321向下移动),第四连接件322沿第一方向X-X远离第二连接件312移动(也就是驱动第四连接件322向下移动),进而带动第二轧辊202朝远离第一轧辊201的方向移动;故,第一燕尾楔21和第二燕尾楔22同时从前方向后方移动时,实现第一轧辊201和第二轧辊202的背向运动。当第三燕尾楔23从前方向后方移动时,带动第五连接件331沿第二方向Y-Y远离第六连接件341移动(也就是驱动第五连接件331向左移动),第五连接件331沿第二方向Y-Y远离第六连接件341移动,带动第一导板203朝远离第二导板204的方向移动;当第四燕尾楔24从前方向后方移动时,带动第六连接件341沿第二方向Y-Y远离第五连接件331移动(也就是驱动第六连接件341向右移动),第六连接件341沿第二方向Y-Y远离第五连接件331移动,带动第二导板204朝远离第一导板203的方向移动;故,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同时从前方向后方移动时,实现第一导板203和第二导板204的背向运动。因此,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同时从前方向后方移动时,实现第一轧辊201和第二轧辊202背向运动时第一导板203和第二导板204同步背向运动。
具体地,当第一燕尾楔21从后方向前方移动时,带动第一连接件311沿第一方向X-X靠近第三连接件321移动(也就是驱动第一连接件311向下移动),第二连接件312沿第一方向X-X靠近第四连接件322移动(也就是驱动第二连接件312向下移动),进而带动第一轧辊201朝靠近第二轧辊202的方向移动;当第二燕尾楔22从后方向前方移动,带动第三连接件321沿第一方向X-X靠近第一连接件311移动(也就是驱动第三连接件321向上移动),第四连接件322沿第一方向X-X靠近第二连接件312移动(也就是驱动第四连接件322向上移动),进而带动第二轧辊202朝靠近第一轧辊201的方向移动;故,第一燕尾楔21和第二燕尾楔22同时从后方向前方移动时,实现第一轧辊201和第二轧辊202的相向运动。当第三燕尾楔23从后方向前方移动时,带动第五连接件331沿第二方向Y-Y靠近第六连接件341移动(也就是驱动第五连接件331向右移动),第五连接件331沿第二方向Y-Y靠近第六连接件341移动,带动第一导板203朝靠近第二导板204的方向移动;当第四燕尾楔24从后方向前方移动时,带动第六连接件341沿第二方向Y-Y靠近第五连接件331移动(也就是驱动第六连接件341向左移动),第六连接件341沿第二方向Y-Y靠近第五连接件331移动,带动第二导板204朝靠近第一导板203的方向移动;故,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同时从后方向前方移动时,实现第一导板203和第二导板204的相向运动。因此,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同时从后方向前方移动时,实现第一轧辊201和第二轧辊202相向运动时第一导板203和第二导板204同步相向运动。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4所示,驱动装置40包括第一驱动机构41和第二驱动机构42;第一驱动机构41包括第一推动板411和第一驱动部件412,第一推动板411设于第一牌坊11之背对第二牌坊12的一侧且与第一牌坊11间隔设置,第一驱动部件412连接于第一牌坊11和第一推动板411之间,用于驱动第一推动板411朝靠近或远离第一牌坊11的方向移动,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的第一端部都穿过第一牌坊11抵接于第一推动板411;第二驱动机构42包括第二推动板421和第二驱动部件422,第二推动板421设于第二牌坊12之背对第一牌坊11的一侧且与第二牌坊12间隔设置,第二驱动部件422连接于第二牌坊12和第二推动板421之间,用于驱动第二推动板421朝靠近或远离第二牌坊12的方向移动,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的第二端部都穿过第二牌坊12抵接于第二推动板421。
具体应用中,当第一驱动部件412驱动第一推动板411朝靠近第一牌坊11的方向移动时,也就是驱动第一推动板411向后方移动时,由于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的第一端部都抵接于第一推动板411,在第一推动板411的移动过程中,推动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都向后方移动,从而使得第一轧辊201和第二轧辊202背向运动且第一导板203和第二导板204同步背向运动;为避免第二推动板421阻挡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的移动,在第一驱动部件412驱动第一推动板411朝靠近第一牌坊11的方向移动的同时,第二驱动部件422驱动第二推动板421朝远离第二牌坊12的方向移动,其中第二推动板421移动的距离可大于或等于第一推动板411移动的距离,具体地,当第二推动板421移动的距离大于第一推动板411移动的距离时,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的第二端部与第二推动板421间隔设置,当第二推动板421移动的距离等于第一推动板411移动的距离时,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的第二端部都抵接于第二推动板421。当第二驱动部件422驱动第二推动板421朝靠近第二牌坊12的方向移动时,也就是驱动第二推动板421向前方移动时,由于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的第二端部都抵接于第二推动板421,在第二推动板421的移动过程中,推动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都向前方移动,从而使得第一轧辊201和第二轧辊202相向运动且第一导板203和第二导板204同步相向运动;为避免第一推动板411阻挡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的移动,在第二驱动部件422驱动第二推动板421朝靠近第二牌坊12的方向移动的同时,第一驱动部件412驱动第一推动板411朝远离第一牌坊11的方向移动,其中第一推动板411移动的距离可大于或等于第二推动板421移动的距离,具体地,当第一推动板411移动的距离大于第二推动板421移动的距离时,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的第一端部与第一推动板411间隔设置,当第一推动板411移动的距离等于第二推动板421移动的距离时,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的第一端部都抵接于第一推动板411。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驱动装置40还包括控制器(图未示);控制器用于在控制第一驱动部件412驱动第一推动板411朝靠近第一牌坊11的方向移动时,同时控制第二驱动部件422驱动第二推动板421朝远离第二牌坊12的方向移动,以及用于控制第二驱动部件422驱动第二推动板421朝靠近第二牌坊12的方向移动时,同时控制第一驱动部件412驱动第一推动板411朝远离第一牌坊11的方向移动。通过采用控制器进行控制,提高设备的智能化操作。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驱动部件412和第二驱动部件422均为液压缸。具体应用中,可通过控制液压缸的行程或运送时间来控制第一推动板411和第二推动板421的移动距离。当然,作为可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一驱动部件412和第二驱动部件422也可以为其他用于驱动第一推动板411和第二推动板421进行移动的部件,比如伸缩杆。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驱动部件412和第二驱动部件422的数量均为至少两个。具体应用中,至少两个第一驱动部件412分散分布在第一牌坊11和第一推动板411之间,以使第一推动板411的至少两个位点受到第一驱动部件412的作用力,使得第一推动板411移动时更加平稳;至少两个第二驱动部件422分散分布在第二牌坊12和第二推动板421之间,以使第二推动板421的至少两个位点受到第二驱动部件422的作用力,使得第二推动板421移动时更加平稳。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部件412和第二驱动部件422的数量均为四个。可以理解,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驱动部件412和第二驱动部件422的数量均为三个或者五个或者六个也是可以的,在此不对第一驱动部件412和第二驱动部件422的数量进行限制。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3所示,楔形装置100还包括连接杆50,连接杆50穿设于第一推动板411、第一牌坊11、第二牌坊12和第二推动板421,其中第一推动板411和第二推动板421均与连接杆50滑动连接。通过设置连接杆50,对第一推动板411和第二推动板421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有助于提高第一驱动部件412与第一推动板411连接的稳固性,以及第二驱动部件422与第二推动板421连接的稳固性。具体应用中,连接杆50可以为螺栓,第一推动板411、第一牌坊11、第二牌坊12和第二推动板421均设有穿孔(图未示),螺栓分别穿过第一推动板411、第一牌坊11、第二牌坊12和第二推动板421的穿孔,并通过螺母(图未示),将螺栓分别与第一推动板411、第一牌坊11、第二牌坊12和第二推动板421固定连接,当需要调整辊距和导板距时,松开固定螺栓和第一推动板411的螺母以及固定螺栓和第二推动板421的螺母,使得第一推动板411和第二推动板421能相对于螺栓滑动。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连接杆5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这样,有助于提高对第一推动板411和第二推动板421的支撑力度。本实施例中,连接杆50的数量为四个。当然,连接杆50的数量也可以为三个或者五个或者六个,在此不对连接杆50的数量进行限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轧制设备1000的工作原理如下:
(1)第一燕尾楔21沿第三方向Z-Z远离第二牌坊12移动时,驱动第一连接组件31沿第一方向X-X靠近第二连接组件32移动,进而带动第一轧辊201朝靠近第二轧辊202的方向移动;第二燕尾楔22沿第三方向Z-Z远离第二牌坊12移动时,驱动第二连接组件32沿第一方向X-X靠近第一连接组件31移动,进而带动第二轧辊202朝靠近第一轧辊201的方向移动;第一燕尾楔21沿第三方向Z-Z远离第一牌坊11移动时,驱动第一连接组件31沿第一方向X-X远离第二连接组件32移动,进而带动第一轧辊201朝远离第二轧辊202的方向移动;第二燕尾楔22沿第三方向Z-Z远离第一牌坊11移动时,驱动第二连接组件32沿第一方向X-X远离第一连接组件31移动,进而带动第二轧辊202朝远离第一轧辊201的方向移动;
(2)第三燕尾楔23沿第三方向Z-Z远离第二牌坊12移动时,驱动第三连接组件33沿第二方向Y-Y靠近第四连接组件34移动,进而带动第一导板203朝靠近第二导板204的方向移动;第四燕尾楔24沿第三方向Z-Z远离第二牌坊12移动时,驱动第四连接组件34沿第二方向Y-Y靠近第三连接组件33移动,进而带动第二导板204朝靠近第一导板203的方向移动;第三燕尾楔23沿第三方向Z-Z远离第一牌坊11移动时,驱动第三连接组件33沿第二方向Y-Y远离第四连接组件34移动,进而带动第一导板203朝远离第二导板204的方向移动;第四燕尾楔24沿第三方向Z-Z远离第一牌坊11移动时,驱动第四连接组件34沿第二方向Y-Y远离第三连接组件33移动,进而带动第二导板204朝远离第一导板203的方向移动;
(3)第一驱动部件412驱动第一推动板411朝靠近第一牌坊11的方向移动,第一推动板411的移动推动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都沿第三方向Z-Z远离第一牌坊11移动,同时第二驱动部件422驱动第二推动板421朝远离第二牌坊12的方向移动,以使第一轧辊201和第二轧辊202背向运动时第一导板203和第二导板204同步背向运动;
(4)第二驱动部件422驱动第二推动板421朝靠近第二牌坊12的方向移动,第二推动板421的移动推动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都沿第三方向Z-Z远离第二牌坊12移动,同时第一驱动部件412驱动第一推动板411朝远离第一牌坊11的方向移动,以使第一轧辊201和第二轧辊202相向运动时第一导板203和第二导板204同步相向运动。
实施例二:
参照图1、图2、图4、图7和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提供的轧制设备1000的不同主要在于驱动装置40的结构不同;具体体现在:实施例一中,驱动装置40包括第一驱动机构41和第二驱动机构42;而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40包括第一驱动机构41。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驱动机构41包括第一推动板411和第一驱动部件412,第一推动板411设于第一牌坊11之背对第二牌坊12的一侧且与第一牌坊11间隔设置,第一驱动部件412连接于第一牌坊11和第一推动板411之间,用于驱动第一推动板411朝靠近或远离第一牌坊11的方向移动,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的第一端部都穿过第一牌坊11连接于第一推动板411。具体应用中,当第一驱动部件412驱动第一推动板411朝靠近第一牌坊11的方向移动时,也就是驱动第一推动板411向后方移动时,由于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的第一端部都连接于第一推动板411,在第一推动板411的移动过程中,推动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都向后方移动,从而使得第一轧辊201和第二轧辊202背向运动且第一导板203和第二导板204同步背向运动;当第一驱动部件412驱动第一推动板411朝远离第一牌坊11的方向移动时,也就是驱动第一推动板411向前方移动时,由于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的第一端部都连接于第一推动板411,在第一推动板411的移动过程中,带动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都向前方移动,从而使得第一轧辊201和第二轧辊202相向运动且第一导板203和第二导板204同步相向运动。
除了上述不同之外,本实施例提供的轧制设备1000及所属部件可参照实施例一进行设计,在此不再详述。
实施例三:
参照图1、图3、图4、图7和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提供的轧制设备1000的不同主要在于驱动装置40的结构不同;具体体现在:实施例一中,驱动装置40包括第一驱动机构41和第二驱动机构42;而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40包括第二驱动机构42。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驱动机构42包括第二推动板421和第二驱动部件422,第二推动板421设于第二牌坊12之背对第一牌坊11的一侧且与第二牌坊12间隔设置,第二驱动部件422连接于第二牌坊12和第二推动板421之间,用于驱动第二推动板421朝靠近或远离第二牌坊12的方向移动,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的第二端部都穿过第二牌坊12连接于第二推动板421。具体应用中,当第二驱动部件422驱动第二推动板421朝靠近第二牌坊12的方向移动时,也就是驱动第二推动板421向前方移动时,由于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的第二端部都连接于第二推动板421,在第二推动板421的移动过程中,推动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都向前方移动,从而使得第一轧辊201和第二轧辊202相向运动且第一导板203和第二导板204同步相向运动;当第二驱动部件422驱动第二推动板421朝远离第二牌坊12的方向移动时,也就是驱动第二推动板421向后方移动时,由于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的第二端部都连接于第二推动板421,在第二推动板421的移动过程中,带动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都向后方移动,从而使得第一轧辊201和第二轧辊202背向运动且第一导板203和第二导板204同步背向运动。
除了上述不同之外,本实施例提供的轧制设备1000及所属部件可参照实施例一进行设计,在此不再详述。
实施例四:
参照图1至图4、图7和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提供的轧制设备1000的不同主要在于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连接于驱动装置40的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实施例一中,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的第一端部都抵接于第一推动板411,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的第二端部都抵接于第二推动板421;而本实施例中,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的第一端部都连接于第一推动板411,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的第二端部都连接于第二推动板421。
具体应用中,当第一驱动部件412驱动第一推动板411朝远离第一牌坊11的方向移动时,也就是驱动第一推动板411向前方移动时,带动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都向前方移动。当第二驱动部件422驱动第二推动板421朝远离第二牌坊12的方向移动时,也就是驱动第二推动板421向后方移动时,带动第一燕尾楔21、第二燕尾楔22、第三燕尾楔23和第四燕尾楔24都向后方移动。
除了上述不同之外,本实施例提供的轧制设备1000及所属部件可参照实施例一进行设计,在此不再详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楔形装置和安装于所述楔形装置的轧制机构,所述轧制机构包括第一轧辊、第二轧辊、第一导板和第二导板,所述第一轧辊和所述第二轧辊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导板和所述第二导板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轧辊、所述第二轧辊、所述第一导板和所述第二导板围合形成轧制线,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所述轧制线沿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所述楔形装置包括主机架、燕尾楔组件、连接构件和驱动装置;
所述燕尾楔组件包括第一燕尾楔、第二燕尾楔、第三燕尾楔和第四燕尾楔,所述第一燕尾楔和所述第二燕尾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相对于所述轧制线对称,所述第三燕尾楔和所述第四燕尾楔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且相对于所述轧制线对称;
所述连接构件包括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第三连接组件和第四连接组件,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和所述第二连接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相对设置且与所述主机架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组件和所述第四连接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相对设置且与所述主机架沿所述第二方向滑动连接;
所述第一燕尾楔沿所述第三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主机架和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之间,所述第一连接组件连接所述第一轧辊,所述第一燕尾楔用于沿所述第三方向往复运动时驱动所述第一连接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往复运动,以带动所述第一轧辊沿所述第一方向往复运动,进而实现所述第一轧辊朝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轧辊的方向移动;
所述第二燕尾楔沿所述第三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主机架和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之间,所述第二连接组件连接所述第二轧辊,所述第二燕尾楔用于沿所述第三方向往复运动时驱动所述第二连接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往复运动,以带动所述第二轧辊沿所述第一方向往复运动,进而实现所述第二轧辊朝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轧辊的方向移动;
所述第三燕尾楔沿所述第三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主机架和所述第三连接组件之间,所述第三连接组件连接所述第一导板,所述第三燕尾楔用于沿所述第三方向往复运动时驱动所述第三连接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往复运动,以带动所述第一导板沿所述第二方向往复运动,进而实现所述第一导板朝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导板的方向移动;
所述第四燕尾楔沿所述第三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主机架和所述第四连接组件之间,所述第四连接组件连接所述第二导板,所述第四燕尾楔用于沿所述第三方向往复运动时驱动所述第四连接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往复运动,以带动所述第二导板沿所述第二方向往复运动,进而实现所述第二导板朝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导板的方向移动;
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燕尾楔和所述第二燕尾楔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三燕尾楔和所述第四燕尾楔中的至少一者同时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一轧辊和所述第二轧辊中的至少一者朝靠近或远离另一者移动,并且所述第一导板和所述第二导板中的至少一者同步朝靠近或远离另一者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架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相对设置的第一牌坊和第二牌坊;
所述第一燕尾楔、所述第二燕尾楔、所述第三燕尾楔和所述第四燕尾楔均与所述第一牌坊和所述第二牌坊沿所述第三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燕尾楔、所述第二燕尾楔、所述第三燕尾楔和所述第四燕尾楔均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燕尾楔、所述第二燕尾楔、所述第三燕尾楔和所述第四燕尾楔的第一端部靠近所述第一牌坊设置,所述第一燕尾楔、所述第二燕尾楔、所述第三燕尾楔和所述第四燕尾楔的第二端部靠近所述第二牌坊设置;
所述轧制机构连接于所述第一牌坊和所述第二牌坊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燕尾楔、所述第二燕尾楔、所述第三燕尾楔和所述第四燕尾楔围合形成的空间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推动板和第一驱动部件,所述第一推动板设于所述第一牌坊之背对所述第二牌坊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牌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驱动部件连接于所述第一牌坊和所述第一推动板之间,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推动板朝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牌坊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燕尾楔、所述第二燕尾楔、所述第三燕尾楔和所述第四燕尾楔的第一端部都穿过所述第一牌坊抵接于所述第一推动板;
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推动板和第二驱动部件,所述第二推动板设于所述第二牌坊之背对所述第一牌坊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牌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驱动部件连接于所述第二牌坊和所述第二推动板之间,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推动板朝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牌坊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燕尾楔、所述第二燕尾楔、所述第三燕尾楔和所述第四燕尾楔的第二端部都穿过所述第二牌坊抵接于所述第二推动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控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驱动所述第一推动板朝靠近所述第一牌坊的方向移动时,同时控制所述第二驱动部件驱动所述第二推动板朝远离所述第二牌坊的方向移动,以及用于控制所述第二驱动部件驱动所述第二推动板朝靠近所述第二牌坊的方向移动时,同时控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驱动所述第一推动板朝远离所述第一牌坊的方向移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和所述第二驱动部件均为液压缸;且/或,
所述第一驱动部件和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的数量均为至少两个。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和/或第二驱动机构;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推动板和第一驱动部件,所述第一推动板设于所述第一牌坊之背对所述第二牌坊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牌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驱动部件连接于所述第一牌坊和所述第一推动板之间,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推动板朝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牌坊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燕尾楔、所述第二燕尾楔、所述第三燕尾楔和所述第四燕尾楔的第一端部都穿过所述第一牌坊连接于所述第一推动板;
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推动板和第二驱动部件,所述第二推动板设于所述第二牌坊之背对所述第一牌坊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牌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驱动部件连接于所述第二牌坊和所述第二推动板之间,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推动板朝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牌坊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燕尾楔、所述第二燕尾楔、所述第三燕尾楔和所述第四燕尾楔的第二端部都穿过所述第二牌坊连接于所述第二推动板。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燕尾楔与所述第一轧辊的第一端之间且与所述第一牌坊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燕尾楔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沿所述第三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燕尾楔与所述第一轧辊的第二端之间且与所述第二牌坊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燕尾楔与所述第二连接件沿所述第三方向滑动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二燕尾楔与所述第二轧辊的第一端之间且与所述第一牌坊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燕尾楔与所述第三连接件沿所述第三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二燕尾楔与所述第二轧辊的第二端之间且与所述第二牌坊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燕尾楔与所述第四连接件沿所述第三方向滑动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三连接件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相对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燕尾楔包括第一燕尾部和第二燕尾部,所述第一燕尾部靠近所述第一燕尾楔的第一端部设置,所述第二燕尾部靠近所述第一燕尾楔的第二端部设置;
所述第一燕尾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设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牌坊沿所述第三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沿所述第三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间距沿从所述第一牌坊到所述第二牌坊的方向逐渐增大;
所述第二燕尾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设有相对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二牌坊沿所述第三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四表面与所述第二连接件沿所述第三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的间距沿从所述第一牌坊到所述第二牌坊的方向逐渐增大。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组件包括第五连接件,所述第五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三燕尾楔与所述第一导板之间且与所述主机架沿所述第二方向滑动连接;
所述第四连接组件包括第六连接件,所述第六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四燕尾楔与所述第二导板之间且与所述主机架沿所述第二方向滑动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燕尾楔包括主体部和第三燕尾部,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牌坊和所述第二牌坊沿所述第三方向滑动连接;
所述第三燕尾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第五连接件之间,所述第三燕尾部之朝向所述第五连接件的一侧沿从所述第一牌坊到所述第二牌坊的方向逐渐远离所述主体部。
CN202320457126.6U 2023-03-07 2023-03-07 轧制设备 Active CN2194837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57126.6U CN219483780U (zh) 2023-03-07 2023-03-07 轧制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57126.6U CN219483780U (zh) 2023-03-07 2023-03-07 轧制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83780U true CN219483780U (zh) 2023-08-08

Family

ID=875059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57126.6U Active CN219483780U (zh) 2023-03-07 2023-03-07 轧制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837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70870B (zh) 一种钢带剪切对焊设备
WO2008154663A1 (de) Biegemaschine
EP0067040B1 (en) Rolling mill
IE56027B1 (en) Apparatus for flanging ventilation duct walls
CN219483780U (zh) 轧制设备
CN1539568A (zh) 一种三维多斜辊圆材矫直机
JP3453364B2 (ja) 傾斜ロール型矯正機
CN113385541A (zh) 一种节能型薄板坯连铸连轧摆剪
DE102010007660B4 (de) Stranggießmaschine
CN215696779U (zh) 一种节能型薄板坯连铸连轧摆剪
CN105057401A (zh) 一种工模具钢板矫直机
CN214683586U (zh) 矫直机快速变辊径换辊装置
CN115592082A (zh) 一种压辊压下装置及连铸系统
CN103517774B (zh) 用于辊轧机的给送辊与剥离器的组件及操作用于辊轧机的给送辊组件的方法
CN208373931U (zh) 新型弯管机
CN209867238U (zh) 一种用于滚丝机的钢筋进给定位导向装置
CN218079732U (zh) 一种高强度钢构组件矫直装置
CN2656041Y (zh) 一种三维多斜辊圆材矫直机
EP1005921A2 (en) Cross rolling machine
CN105499890A (zh) 钢结构多用途组立机
CN219454634U (zh) 一种设有框架型紧凑步进机械的步进式加热炉
CN214490421U (zh) 液压式桩腿应急拔销装置
CN108672535B (zh) 新型弯管机
CN215614279U (zh) 滚弯机用滚弯成型伺服驱动结构
CN210475063U (zh) 电梯导轨校直机上的翻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