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76000U - 一种处理盒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处理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76000U
CN219476000U CN202320385730.2U CN202320385730U CN219476000U CN 219476000 U CN219476000 U CN 219476000U CN 202320385730 U CN202320385730 U CN 202320385730U CN 219476000 U CN219476000 U CN 2194760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receiving
process cartridge
gear
power
developing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8573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敖仕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Yibo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Yibo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Yibo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Yibo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760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760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可拆卸的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的处理盒,电子照相成像装置设置有包含动力输出件齿轮齿和动力输出件凹部的动力输出件,处理盒包括:壳体;感光鼓,可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感光鼓轴线旋转;动力接收件,所述动力接收件包括用于从所述处理盒的外部接收用于旋转所述感光鼓的驱动力的动力接收件凸部;显影辊;显影辊齿轮,可接收来自所述动力接收件凸部的驱动力而旋转;还包括调节部,设置在所述处理盒的端部,所述调节部用于限制所述动力输出件的移动从而限制所述动力输出件的倾斜角度,所述调节部和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有可与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的定位肋配合以限制所述处理盒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的定位槽。

Description

一种处理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照相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处理盒。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以及一种安装在该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的处理盒,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包括可输出动力的动力输出件,动力输出件包括构造为凹部的动力输出件凹部以及构造为斜齿的动力输出件齿轮齿。现有的处理盒包括构造为凸部的动力接收件凸部以及安装在显影辊轴向一端的显影辊齿轮,当处理盒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时,动力接收件凸部可与动力输出件凹部啮合而接收驱动力,而显影辊齿轮可与动力输出件齿轮齿啮合而接收驱动力,二者共同驱动处理盒。
虽然上述处理盒可接收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驱动力,但是由于上述处理盒的动力接收件凸部与显影辊齿轮需分别与动力输出件凹部和动力输出件齿轮齿啮合,才能保证处理盒的正常工作,其要求动力接收件凸部与显影辊齿轮在处理盒中的相对位置精度变得更高,也就会使得处理盒与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配合精度要求变高,以及处理盒的制造精度和组装精度要求变得更高,其极易在处理盒的安装过程中使得处理盒与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发生干涉,使处理盒的装机变得困难,不仅如此,也易在处理盒与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啮合过程中因误差的存在而出现难以啮合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的处理盒,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处理盒,可拆卸的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装置设置有包含动力输出件齿轮齿和动力输出件凹部的动力输出件,所述处理盒包括:
壳体;
感光鼓,可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感光鼓轴线旋转;
动力接收件,所述动力接收件设置在所述感光鼓的端部并包括用于从所述处理盒的外部接收用于旋转所述感光鼓的驱动力的动力接收件凸部;
显影辊;
显影辊齿轮,设置在所述显影辊的端部,可接收来自所述动力接收件凸部的驱动力而旋转;
还包括调节部,设置在所述处理盒的端部,所述调节部用于限制所述动力输出件的移动从而限制所述动力输出件的倾斜角度,所述调节部和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有可与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的定位肋配合以限制所述处理盒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的定位槽,在左右方向上,所述调节部和所述定位槽的至少一部分都位于所述动力接收凸部的外侧。
优选的,所述动力接收件凸部的末端设置有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宽度M1,所述宽度M1满足:0.2mm≦M1≦1mm。
优选的,所述动力接收件凸部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长度M2,所述宽度M1和所述长度M2满足:1/15≦M1/M2≦5/15。
优选的,所述动力输出件凹部在旋转一周所描绘的轨迹路径S1的最大直径为D1,所述动力接收件凸部在旋转一周所描述的轨迹路径S2的最大直径为D2,所述D1和D2满足:2.4mm≦D1-D2≦3mm。
优选的,所述显影辊齿轮包括显影辊大径齿轮部和显影辊小径齿轮部,所述动力接收件还包括动力接收件齿轮,所述显影辊大径齿轮部和所述动力接收件齿轮啮合并构造为斜齿轮,所述显影辊小径齿轮部构造为直齿轮。
优选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壳体右端的护盖,所述护盖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显影辊的第一轴承部,在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轴承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调节部具有重叠部分。
优选的,所述壳体右端部设置有壳体轴承孔,所述动力接收件具有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所述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可被所述壳体轴承孔支撑,所述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的外周表面具有外径D4,所述壳体轴承孔具有内径D5,所述D4和所述D5满足:0.2mm≦D5-D4≦1.5mm。
优选的,所述动力接收件具有动力接收件齿轮,所述动力接收件齿轮的内表面设置有动力接收件齿轮轴承孔,所述动力接收件齿轮轴承孔的内径为D6,所述D6和所述D4满足:0.2mm≦D6-D4≦1.5mm。
优选的,所述处理盒包括从所述壳体的右端面向内凹陷形成的避让部,所述避让部可容纳所述动力输出件齿轮齿的至少一部分,当所述动力接收凸部和所述动力输出件凹部啮合时,所述处理盒不与所述动力输出件齿轮齿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处理盒仅依靠动力接收件凸部与动力输出件的耦合,就可驱动感光鼓、显影辊等旋转件旋转,相比于现有技术,降低了处理盒制造所需的精度,同时也降低了处理盒所需的组装精度,大大提高了动力输出件与处理盒耦合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门盖处于打开位置时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凸轮构件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与凸轮构件配合的侧板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凸轮构件与侧板配合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门盖处于关闭位置时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处理盒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过程中某一角度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处理盒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过程中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动力输出件处于缩进位置时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动力输出件处于伸出位置时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处理盒某一角度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处理盒剖视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处理盒的动力接收组件某一角度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处理盒的动力接收组件分解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处理盒的动力接收组件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处理盒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过程中再一角度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图17中T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处理盒右端某一角度局部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从右向左观察时处理盒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第二预啮合定位部剖视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动力接收件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被驱动前的动力输出件与动力接收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被驱动后的动力输出件与动力接收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动力输出件凹部和动力接收件凸部的示意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动力输出件凹部和动力接收件凸部配合的示意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处理盒右端的另一角度局部示意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处理盒示意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护盖从处理盒中分解出来后处理盒分解示意图;
图2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动力接收组件分解后处理盒某一角度分解示意图;
图2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动力接收组件分解后处理盒另一角度分解示意图;
图3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处理盒右端局部示意图;
图3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感光鼓端部的动力接收件分解示意图;
图3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感光鼓端部处剖视示意图;
图3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动力接收件凸部位于非驱动位置时某一角度示意图;
图3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动力接收件凸部位于驱动位置时某一角度示意图;
图3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动力接收件凸部位于非驱动位置时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3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动力接收件凸部位于驱动位置时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3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动力接收件凸部位于伸出位置时某一角度示意图;
图3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动力接收件凸部位于缩进位置时某一角度示意图;
图3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动力接收件凸部位于伸出位置时另一角度剖视示意图;
图4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动力接收件凸部位于缩进位置时另一角度剖视示意图;
图4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和动力接收件齿轮从壳体中分解出来的分解示意图;
图4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与动力接收件齿轮轴承孔和壳体轴承孔之间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4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处理盒示意图;
图4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处理盒分解示意图;
图4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处理盒立体示意图;
图4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处理盒右端局部示意图;
图4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护盖从处理盒中拆卸下来处理盒示意图;
图4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动力接收组件分解出来的处理盒某一角度示意图;
图4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动力接收组件分解出来的处理盒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5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电极和定位件安装在护盖上的某一角度示意图;
图5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定位件从护盖上拆卸下来的示意图;
图5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定位件和电极从护盖上拆卸下来的示意图;
图5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电极和定位件安装在护盖上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5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电极、定位件和感光鼓安装在护盖上剖视示意图;
图5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第一种阻尼结构示意图;
图5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第二种阻尼结构示意图;
图5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第三种阻尼结构示意图;
图5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第三种阻尼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5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第四种阻尼结构示意图;
图6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第四种阻尼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6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第五种阻尼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6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中处理盒某一角度示意图;
图6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中处理盒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6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中显影辊齿轮和定位件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6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中定位件与动力输出件齿轮齿啮合时示意图;
图6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中处理盒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过程中示意图;
图6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中图61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中处理盒示意图;
图6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中处理盒分解示意图;
图7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中定位件安装在护盖上与感光鼓位置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在以下描述中,把手138和感光鼓149在处理盒150的前后方向上布置,感光鼓149在前后方向上把手138的前侧,感光鼓149可绕在左右方向(下文中也称之为轴向方向)延伸的感光鼓旋转轴线旋转,动力接收件148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处理盒150的右侧。
【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整体结构】
如图1-10所示,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包括安装口50、门盖13,门盖13具有未覆盖安装口50的打开位置和覆盖安装口50的关闭位置,以及分别设置在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左右两端的一对侧板20,一对侧板20之间形成有能容纳处理盒150的容纳部30,当门盖13处于打开位置下,处理盒150可沿安装口50沿从后向前的方向按照预定的轨道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的容纳部30中。
电子照相成像装置还包括凸轮构件86、支撑在凸轮构件86上的并能输出动力的动力输出件10以及连接在动力输出件10上的第一弹性部件15,其中,上述的凸轮构件86通过连杆构件85与门盖13可操作的连接,当门盖13由关闭位置移动至打开位置时,在连杆构件85和凸轮构件86的控制下,动力输出件10可克服第一弹性部件15的弹性力而由伸出位置移动至缩进位置,并可使得动力输出件10与处理盒150脱离耦合,处于缩进位置下的动力输出件10相对于处于伸出位置下的动力输出件10在左右方向上更加远离处理盒150,当门盖13由打开位置移动至关闭位置时,因被压缩的第一弹性部件15产生的弹性力被释放而推动动力输出件10由缩进位置移动至伸出位置,具体的来说,凸轮构件86具有为圆环的基本构造,凸轮构件86包括大体构造为圆环的凸轮构件主体部86c,以及设置在凸轮构件主体部86c上的一对第一倾斜表面86a、86b,第一倾斜表面86a、86b在凸轮构件主体部86c的圆周方向上间隔的设置在凸轮构件主体部86c上,右侧的侧板20上形成有可与一对第一倾斜表面86a、86b配合的一对第二倾斜表面15d、15e,第二倾斜表面15d、15e形成在侧板20的侧板主体部15f上,凸轮构件86在门盖13和连杆构件85的控制下,可通过第一倾斜表面86a、86b和第二倾斜表面15d、15e的配合而能在靠近侧板20和远离侧板20的位置之间移动,从而使得支撑在凸轮构件86上的动力输出件10被带动而在靠近侧板20和远离侧板20的位置之间移动,即使得动力输出件10在左右方向上能在伸出位置和缩进位置之间移动;而上述的动力输出件10可作为驱动部件驱动处理盒150中的旋转件旋转,动力输出件10包括具有构造为凹部的动力输出件凹部12以及构造为斜齿的动力输出件齿轮齿11,动力输出件凹部12具有大致为等边三角形的形状,但并不是严格的等边三角形而是其三个顶点(或角部)被斜切成弧形的构造;当门盖13由打开位置移动至关闭位置时,可能会因第一弹性部件15的疲劳而失效或者其它原因,使得第一弹性部件15因被压缩产生的弹性力无法充分迫使或不迫使动力输出件10由缩进位置移动至伸出位置,这时,为避免该情况的发生,电子照相成像装置还包括可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与动力输出件10的动力输出件齿轮部9啮合的的驱动齿轮1,驱动齿轮1同样构造为具有斜齿,并且,由于驱动齿轮1的斜齿部分具有向左的扭曲方向,动力输出件10的动力输出件齿轮部9具有向右的扭曲方向,这时,随着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启动,具有构造为斜齿部分的驱动齿轮1会驱动同样构造为斜齿的动力输出件齿轮部9,并因二者啮合而产生一个在左右方向上靠近处理盒150的轴向力,而迫使动力输出件10从缩进位置移动至伸出位置,也就是说,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不仅可通过门盖13、连杆构件85、凸轮构件86的配合迫使动力输出件10由缩进位置移动至伸出位置,也可通过驱动齿轮1与动力输出件10的啮合产生的轴向力迫使动力输出件10由缩进位置移动至伸出位置,使得动力输出件10的伸出概率进一步的加大。
【处理盒】
如图1-25所示,接下来将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中的处理盒150,处理盒150可拆卸的安装在上述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处理盒150包括可容纳显影剂的壳体140,把手138,以及可旋转的支撑在壳体140上的感光鼓149和可旋转的支撑在壳体140上的显影辊139,把手138和感光鼓149在处理盒150的前后方向上布置,感光鼓149在前后方向上把手138的前侧,并且,感光鼓149可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感光鼓旋转轴线旋转,而显影辊139可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显影辊旋转轴线旋转,处理盒150还包括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壳体140内部的可旋转的搅拌架132,搅拌架132可用于搅拌壳体140内容纳的显影剂以将显影剂输送至显影辊139上,显影辊139上承载的显影剂可输送至感光鼓149上而用于显影感光鼓149上的静电潜像。
处理盒150还包括可用于驱动上述显影辊139、感光鼓149以及搅拌架132旋转的动力接收组件,动力接收组件设置在处理盒150的右端,动力接收组件包括安装在感光鼓149右端的动力接收件148,动力接收件148包括一体成型的动力接收件凸部141和动力接收件齿轮142,但这不是限制性的,动力接收件148也可以是由分体成型的动力接收件凸部141和动力接收件齿轮142组合而成,其中,动力接收件件凸部141具有大致为等边三角形的形状,但也并不是严格的等边三角形而是其三个顶点(或角部)被斜切成弧形的构造,并且动力接收件凸部141可与处于伸出位置的动力输出件凹部12耦合而被驱动旋转,从而可驱动感光鼓149旋转;不仅如此,动力接收组件还包括安装在显影辊139右端的显影辊齿轮143,显影辊齿轮143与动力接收件齿轮142相互啮合并能接收来自动力接收件齿轮142的驱动力,而能驱动显影辊139旋转,动力接收组件还包括安装在搅拌架132右端的搅拌架齿轮146,其中,显影辊齿轮143和搅拌架齿轮146之间还连接有相互啮合的第一中间传递齿轮144和第二中间传递齿轮145,显影辊齿轮143可将从动力接收件齿轮142接收到的动力通过第一中间传递齿轮144和第二中间传递齿轮145传递至搅拌架齿轮146上,从而通过搅拌架齿轮146的旋转驱动搅拌架132旋转,也就是说,处理盒150仅通过动力接收件凸部141与动力输出件凹部12的耦合就能驱动感光鼓149、显影辊139、搅拌架132旋转,相比于现有技术,其简化了处理盒150结构,降低了处理盒150所需的制造和组装精度。
处理盒150还包括一个在左右方向上形成在壳体140右端面和动力接收件148之间的避让部166,或者说,壳体140右端面、调节部160(后文将详细介绍)、动力接收件148之间形成有避让部166,换句话说,避让部166是从壳体140的右端面向内凹陷形成的,该避让部166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处理盒150的后端设置在更靠近处理盒150的前端的位置上,避让部166构造为可避让动力输出件10的自由端,使得处理盒150不会与动力输出件齿轮齿11发生接触或干涉,换句话说,避让部166形成有避让空间,在该避让空间内,处理盒150中没有部件会与动力输出件齿轮齿11发生接触或干涉;进一步的,从处理盒150的右端向左端观察,在避让部166中以动力接收件148的旋转中心为圆心,形成有一虚拟圆P,该虚拟圆P的直径为D3,为确保动力输出件齿轮齿11在避让部166内不与其它部件接触或干涉,虚拟圆P的直径至少应大于动力输出件齿轮齿11的最大外形尺寸,即D3>25.3mm。
从前述的描述中可知,动力接收件凸部141作为本实施例处理盒150中唯一的从外部接收驱动力的动力源,其与动力输出件10的耦合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由于动力输出件10在与左右方向垂直的径向方向上并不是完全被固定的,其在重力作用下或被驱动齿轮1驱动旋转的过程中会有轻微的径向摆动量,故动力输出件10在伸出过程中有很大几率并不以其旋转轴线与动力接收件凸部141的旋转轴线完全重合的状态伸出,其会使得动力输出件10以其旋转轴线相对于动力接收件凸部141的旋转轴线倾斜一定角度的状态伸出,那么当动力输出件10以此种状态伸出时,动力输出件凹部12可能会与动力接收件凸部141发生轴向干涉而使得难以与动力接收件凸部141耦合甚至不能完成耦合,所以,为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在不改变现有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结构基础上,一方面,动力接收件凸部141的自由端(即右端部)设置有可用于导向动力输出件凹部12与动力接收件凸部141耦合的第一导向部169,第一导向部169形成在动力接收件凸部141自由端的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上,优选的,第一导向部169为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的斜面,在动力输出件10的具体伸出过程中,若动力输出件10的旋转轴线与动力接收件148的旋转轴线不重合而致使动力输出件凹部12无法完全对准动力接收件凸部141耦合时,这时,动力输出件凹部12的外边缘可与上述的第一导向部169接触并被第一导向部169导向至二者旋转轴线重合的位置,这时,动力输出件凹部12可与动力接收件凸部141成功耦合,提高了二者的耦合成功率,可选择的是,也可以是弧面或异形面等结构;进一步的,为了使得第一导向部169能对动力输出件凹部12进行更好的导向,第一导向部169不应设置的过小而无法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但同时,也为了使动力输出件凹部12与动力接收件凸部141的轴向耦合量足够的多,二者在左右方向上应具有足够的耦合量,为了兼顾上述两方面,第一导向部169应具有合理的大小,具体的来说,第一导向部169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宽度M1,优选的,0.2mm≦M1≦1mm,更优选的是,M1优选为0.3mm,并且动力接收件凸部141的高度(即动力接收件凸部141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为M2,其中,1/15≦M1/M2≦5/15,在该范围内,动力接收件凸部141不仅可通过第一导向部169的设置对动力输出件凹部12进行可靠的导向,也使得二者在耦合时具有足够的耦合量而能保持稳定的耦合,其进一步的提高了动力输出件凹部12和动力接收件凸部141的耦合成功率。
另一方面,处理盒150还设置有调节部160,调节部160设置在壳体140的右端部,并构造为从壳体140的右端部上沿垂直于左右方向的方向上突出的肋,调节部160和壳体140之间形成有第一定位槽171,如图15-16所示,在处理盒150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过程中,形成于侧板20上的定位肋21可插入至第一定位槽171中,从而能限制处理盒150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并且该调节部160还具有一个面向感光鼓旋转轴线的调节部分162,调节部分162具有近似于圆弧曲面的基本构造,但也可被视为突出成覆盖感光鼓旋转轴线的突出部分,该调节部分162可用于将动力输出件10的倾斜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也就是说,当动力输出件10在伸出过程中相对于左右方向发生一定程度的倾斜时,调节部分162可阻挡并限制动力输出件10,由此抑制其倾斜角度的增加,基于此,动力输出件凹部12和动力接收件凸部141的耦合成功率被进一步的提高,在下文中,该调节部分162也可称之为处理盒150的第一预啮合定位部;不仅如此,处理盒150还设置有第二预啮合定位部,第二预啮合定位部包括定位凹部164,定位凹部164是形成在壳体140右端部上的凹部,并且定位凹部164在自身圆周方向上围绕着动力接收件凸起141设置,并在平行于左右方向的方向上延伸,换句话说,动力接收件凸部141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该定位凹部164中,在动力输出件10由缩进位置移动至伸出位置的过程中,动力输出件10的自由端可逐渐进入定位凹部164中而使得动力输出件凹部12与动力接收件凸部141完成耦合,定位凹部164可用于在与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对动力输出件10的自由端进行限制定位,使得动力输出件10的自由端能按照预定的移动方向进行移动以提高动力输出件凹部12与动力接收件凸部141的耦合成功率,避免了动力输出件10的自由端发生较大幅度的摆动而出现难以与动力接收件凸部141耦合的问题,也避免了在二者已经处于相互耦合的状态中动力输出件10的自由端发生较大幅度的摆动而造成动力传递不稳定的问题,并且,在定位凹部164的底部末端还具有凹底面165,当处理盒150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动力接收件凸部141吸引的动力输出件凹部12通过动力输出件10的自由端接触凹底面165,而在左右方向上(轴向方向)上对动力输出件10的自由端进行定位,以限制动力输出件10的进一步的向左移动。进一步的,第二预啮合定位部还包括第二导向部163,第二导向部163连接在定位凹部164的右端部处(即定位凹部164的开口处),第二导向部163具有喇叭口状的基本构造,具体的来说,第二导向部163具有在左右方向上更靠近凹底面165的小径部分167以及更远离凹底面165的大径部分168,优选的,第二导向部163构造为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在动力输出件10由缩进位置移动至伸出位置的过程中,当动力输出件10未以预定的移动方向移动而出现轻微径向偏移时,动力输出件10自由端的外周面通过接触第二导向部163而能被第二导向部163导向安装至定位凹部164中,更进一步的提高了动力输出件凹部12与动力接收件凸部141的耦合成功率,可选择的是,第二导向部163也可以是弧形曲面或异形面等结构;进一步的,为了使得第二导向部163能对动力输出件10进行更好的导向,第二导向部163也应具有合适的尺寸,同时也为了使动力输出件10的自由端进入定位凹部164的足够多,使得二者在左右方向上具有足够的耦合量,因为过少的接合量易使得动力输出件10出现定位不稳定的问题,为尽可能地避免出现上述问题,第二导向部163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为K1,K1优选为0.7mm,换句话说,第二导向部163是构造为0.7mm*0.7mm的C角,可选择的是,也可是圆弧倒角,而第二导向部163的右端部(即大径部分168)至凹底面165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为K2(该距离即为定位凹部164的深度),其中,1/10≦K1/K2≦1/3,当K1和K2的比值在此范围内时,第二导向部163不仅能稳定的对动力输出件10进行导向,也能使得动力输出件10的自由端与定位凹部164的接合量变得足够多,使得二者在耦合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稳定。
再一方面,处理盒150除采取上述抑制动力输出件10的倾斜摆动量和动力输出件10倾斜后设置有导向部的方式外,为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动力输出件凹部12与动力接收件凸部141的耦合成功率,在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动力输出件凹部12的尺寸无法被改变或难以改变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改变动力接收件凸部141的外形尺寸大小来提高二者的耦合成功率,具体的来说,如图23-24所示,动力输出件凹部12在动力输出件10旋转一周所描绘的轨迹路径S1的最大直径为D1,即动力输出件凹部12的外接圆的直径为D1,而动力接收件凸部141在旋转一周所描述的轨迹路径S2的最大直径为D2,即动力接收件凸部141的外接圆的直径为D2,其中,当D1-D2大于等于2.4mm,小于等于3mm,即2.4mm≦D1-D2≦3mm时,二者相互耦合可容许的最小外形尺寸之差为2.4mm,最大外形尺寸之差为3mm,通过此结构,动力输出件10在伸出过程中,外形尺寸稍大的动力输出件凹部12可与外形尺寸稍小的动力接收件凸部141耦合,二者在耦合后因为具有合理间隙余量,即使动力输出件10在伸出过程中发生一定角度的径向偏摆,导致动力输出件10的旋转轴线与动力接收件148的旋转轴线不重合,那么通过设置有相对于动力输出件凹部12的外形尺寸稍小的动力接收件凸部141,二者因为具有一定的间隙余量而能使动力接收件凸部141也可与偏摆后的动力输出件凹部12完成耦合,极大地提高了二者的耦合成功率,但是若D1与D2之间的差值过小,即小于等于2.4mm,那么二者依然可能会因外形尺寸相差过小导致两者的间隙余量过小而发生轴向干涉,进而出现难以耦合甚至无法耦合的问题,若D1与D2之间的差值过大,那么即使动力接收件凸部141与动力输出件凹部12完成轴向耦合,也可能会因为径向耦合量的不足而出现打滑,进而无法稳定的驱动动力接收件凸部141旋转;进一步的,优选为2.6mm≦D1-D2≦2.8mm,在满足上述关系下,动力接收件凸部141处于一个能与动力输出件凹部12耦合的最佳位置。
还一方面,在处理盒150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且动力输出件10暂未被驱动而伸出时,沿着处理盒150的安装方向投影,处理盒150的动力接收件凸部141与动力输出件10的动力输出件凹部12的间隔距离为L2,该间隔距离L2在下文中称之为第二距离L2,并且,由于动力输出件10可被驱动齿轮1或凸轮构件86驱动并移动一段距离L1,该移动的距离L1在下文中称之为为第一距离L1,基于此,为确保动力输出件凹部12能与动力接收件凸部141进行轴向耦合,那么第一距离L1就需大于第二距离L2,即L1>L2,以确保移动L1距离的动力输出件凹部12能与动力接收件凸部141耦合。但是考虑到动力接收件凸部141安装在感光鼓149上,而感光鼓149是以间隙配合的方式安装在壳体140中,这就使得感光鼓149可能会因装配误差或在旋转过程中发生左右移位,故为更进一步地提高动力输出件凹部12与动力接收件凸部141的耦合成功率以及耦合稳定性,在处理盒150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且动力输出件10未被驱动伸出时,在确保L1>L2的前提下,动力接收件凸部141在左右方向上距离动力输出件凹部12应当具有合理的距离范围,在以调节部160的左端面为基准面的情况下,如图25所示,动力接收件凸部141的右端面距离调节部160的左端面的距离L3应当大于等于3mm,小于等于4.3mm,即3mm≦L3≦4.3mm,在该范围内,动力接收件凸部141可在动力输出件10的伸出过程中成功的与动力输出件凹部12耦合,若L3小于3mm,即动力接收件凸部141在左右方向上更进一步的靠近动力输出件10,这时,处理盒150在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过程中,动力接收件凸部141将会与动力输出件10在处理盒150的安装方向上发生干涉,进而导致处理盒150无法成功地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但是,若L3大于4.3mm,即动力接收件凸部141在左右方向上更进一步远离动力输出件10,这时,动力接收件凸部141因距离动力输出件凹部12过远则会有几率与伸出后的动力输出件凹部12轴向耦合量过少出现打滑的现象甚至是耦合不上,对此,这两种情况显然是不愿意看到的。更进一步的,优选为3.5mm≦L3≦4mm,在此位置下,动力接收件凸部141处于一个能与动力输出件凹部12耦合的最佳位置。
实施例2
如图26-30所示,接下来将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区别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显影辊齿轮,本实施例中的显影辊齿轮243为双联齿轮,即显影辊齿轮243包括显影辊大径齿轮部243a和显影辊小径齿轮部243b,其中,显影辊小径齿轮部243b相对于显影辊大径齿轮部243a在左右方向上更靠近处理盒250的右端,其中,显影辊大径齿轮部243a可与动力接收件齿轮242啮合而接收驱动力;进一步的,显影辊大径齿轮部243a构造为斜齿,而显影辊小径齿轮部243b则采用了区别于斜齿的直齿构造,显影辊齿轮243由斜齿变为直齿,下游的至少部分齿轮则也采用直齿齿轮,显著降低了齿轮的制造精度和生产成本,也更好的通用于市面上的直齿轮,进一步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沿着驱动力传递的方向,与显影辊小径齿轮部243b啮合的则是第一中间传递齿轮244,与第一中间传递齿轮244啮合的则是第二中间传递齿轮245,与第二中间传递齿轮245啮合的则是搅拌架齿轮246,也就是说,显影辊齿轮243在接收到动力接收件齿轮242的驱动力后,也是通过第一中间传递齿轮244、第二中间传递齿轮245将驱动力传递至搅拌架齿轮246上的,并且第一中间传递齿轮244、第二中间传递齿轮245同样均构造为双联齿轮,具体的来说,第一中间传递齿轮244包括第一中间传递大径齿轮部244a和第一中间传递小径齿轮部244b,在左右方向上,第一中间传递大径齿轮部244a相对于第一中间传递小径齿轮部244b设置在更靠近处理盒250的右端,即第一中间传递大径齿轮部244a设置在第一中间传递小径齿轮部244b的外侧;同样的,第二中间传递齿轮245包括第二中间传递大径齿轮部245a和第二中间传递小径齿轮部245b,在左右方向上,第二中间传递大径齿轮部245a相对于第二中间传递小径齿轮部245b设置在更靠近处理盒250的右端,即第二中间传递大径齿轮部245a设置在第二中间传递小径齿轮部245b的外侧,该种设置使得处理盒250的齿轮排布更加紧凑,有利于处理盒的小型化。
不仅如此,处理盒250还包括安装在壳体240右端的护盖230,护盖230可用于覆盖处理盒250的动力接收组件,在护盖230上还设置有用于支撑显影辊239的第一轴承部231,第一轴承部231构造为中空的圆柱形突起,其中,在左右方向上,第一轴承部231的至少一部分与调节部260和避让部266具有重叠部分,处理盒250通过上述方式布置后,其提高了处理盒250在左右方向上的空间利用率,使得处理盒的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处理盒的小型化;具体的来说,显影辊239的右端部可旋转的支撑在上述第一轴承部231的中空部中以被第一轴承部231支撑,从而使得显影辊239被第一轴承部231定位,进一步的,由于显影辊239的右端部与第一轴承部231是可旋转的接触,故第一轴承部231需要良好的耐磨性和润滑性,通常,护盖230所选用的材质难以满足其要求,故优选的是,第一轴承部231与护盖230是分体制造的,也就是说,第一轴承部231可拆卸的安装在护盖230上,二者可分别采用不同的材质制造以此来满足第一轴承部231所需的耐磨、润滑的要求;更进一步的,第一轴承部231为导电轴承,其采用导电材料制成,也就是说,第一轴承部231既可作为轴承部件支撑显影辊239,也可作为电极部件给显影辊239传递电力,使得处理盒250无需额外再设置电极,简化了处理盒的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可选择性的,也可将第一轴承部231作为护盖230的一部分,即第一轴承部231与护盖230是一体成型,当第一轴承部231和护盖230采用一体成型工艺时,可以避免上述将第一轴承部231安装在护盖230上的装配误差,提高产品的精度和稳定性。
实施例3
如图31-42所示,接下来将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在本实施例中,动力接收件凸部341依旧设置在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351的右端部上,但是,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351是可拆卸的安装在动力接收件齿轮342上的,也就是说,动力接收件凸部341和动力接收件齿轮342不再是和上述实施例1或2中采用一体成型制造的工艺,在本实施例中,二者为分体制造;进一步的,处理盒350还包括构造为弹簧但不限于弹簧的第一保持件381,第一保持件381抵接在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351和动力接收件齿轮342之间,当动力接收件凸部341未受到处理盒350外部的按压力时,如图37和图39所示,动力接收件凸部341被第一保持件381产生的保持力保持在伸出位置,当动力接收件凸部341受到处理盒350外部的按压力后,如图38和图40所示,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351可克服第一保持件381产生的保持力而迫使动力接收件凸部341向内缩进一段距离,这时,动力接收件凸部341位于缩进位置,动力接收件凸部341位于缩进位置相对于位于伸出位置时在左右方向上至少部分更远离动力接收件齿轮342,也就是说,动力接收件凸部341可在左右方向上在更远离动力接收件齿轮342的伸出位置和更靠近动力接收件齿轮342的缩进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即使动力接收件凸部341被按压后位于缩进位置,也可在处理盒350的外部按压力从动力接收件凸部341撤去后在第一保持件381产生的保持力作用下复位至伸出位置;当动力接收件凸部341处于伸出位置时,动力接收件凸部341的右端面距离调节部360的左端面360a的距离为H1,当3mm≦H1≦4.5mm,在该范围内,动力接收件凸部341与动力输出件凹部12距离适当而具有与动力输出件凹部12最佳的耦合效果,若H1小于3mm,动力接收件凸部341则可能会在处理盒350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装置过程中与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发生干涉,而导致处理盒350出现无法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的问题,若H1大于4.5mm,则可能会因离动力输出件凹部12过远而无法与动力输出件凹部12耦合;进一步的,由于动力接收件凸部341在左右方向上可伸缩而使其具有一定的伸缩量W,优选的,0.5mm≦W≦3.5mm,该伸缩量可用于补偿因动力接收件凸部341的制造误差或安装误差引起的动力接收件凸部341在左右方向上处于偏离正确位置的偏离距离,相比于前述实施例1或2中的显影盒更进一步的提高了动力接收件凸部341与动力输出件凹部12的耦合成功率,当W过小则可能会出现动力接收件凸部341因偏离距离过大而导致动力接收件凸部341的伸缩量补偿距离不足的问题,当W过大则会使得动力接收件凸部341因伸缩行程过大而占用过多的处理盒350内部空间,不利于处理盒的小型化趋势;进一步的,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351的左端部上还设置有防脱部353,防脱部353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动力接收件齿轮342的左侧,通过与动力接收件齿轮342的抵接而可用于限制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351在左右方向上位置,避免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351以及设置在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351上的动力接收件凸部341从动力接收件齿轮342上脱出,在一些实施例中,防脱部353构造为沿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351的径向方向向外突出的突起,更进一步的,防脱部353优选为结构简单、连接性能稳定的弹性扣,可选择的是,防脱部353也可构造为卡簧卡接在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351上的结构,这并不是限定的。本实施例中的处理盒350将动力接收件凸部341设置成可伸缩移动的结构,在动力输出件10与动力接收件凸部341耦合的过程中,可伸缩移动的动力接收件凸部341可用于补偿因动力接收件凸部341产生的制造或组装误差,并可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自适应的与动力输出件10耦合,所以,可伸缩移动的动力接收件凸部341不但降低了动力接收件凸部341的制造所需精度,也进一步的提高了二者的耦合成功率。
为更进一步的提高动力输出件10与动力接收件凸部341的耦合成功率,处理盒350还设置有在动力接收件凸部341接收到处理盒350外部的旋转驱动力后可延时驱动感光鼓349旋转的延时机构,具体的来说,在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351的外圆周表面上设置有推动部352,推动部352构造为在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351的圆周方向上延伸的弧形突起,推动部352包括第一推动部352a和第二推动部352b,第一推动部352a和第二推动部352b是在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351的旋转方向上分别形成在推动部352两个自由末端的部分,在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351的旋转方向上,第一推动部352a设置在第二推动部352b的上游,作为对应的,动力接收件齿轮342的内表面上形成有一对被推动部,即在动力接收件齿轮342的旋转方向上间隔布置的第一被推动部342a和第二被推动部342b,第一被推动部342a和第二被推动部342b均构造为从动力接收件齿轮342的内表面上突出的肋,在动力接收件凸部341未受到处理盒350外部的旋转驱动力驱动,如图33和图35所示,第一推动部352a与第一被推动部342a抵接,而第二推动部352b则与第二被推动部342b在动力接收件凸部341的旋转方向上间隔开,此时,动力接收件凸部341处于一个第二推动部352a不能驱动动力接收件齿轮342旋转的非驱动位置;在动力接收件凸部341受到处理盒350外部的旋转驱动力驱动且感光鼓349被驱动旋转时,如图34和图36所示,第一推动部352a与第一被推动部342a在动力接收件凸部341的旋转方向上间隔开,而第二推动部352b则与第二被推动部342b保持抵接并可推动第二被推动部342b,使得动力接收件齿轮342和连接在动力接收件齿轮342上的感光鼓349被驱动旋转,此时,动力接收件凸部341处于一个第二推动部352a能驱动动力接收件齿轮342旋转的驱动位置;也就是说,在动力接收件凸部341与动力输出件10耦合而刚接收到动力输出件10传递的旋转驱动力时,动力接收件凸部341便开始旋转,但是,因第二推动部352b与第二被推动部342b在动力接收件凸部341的旋转方向上间隔开,这时,动力接收件齿轮342将不会立即被驱动旋转,随后,动力接收件凸部341带动着第二推动部352b沿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后,第二推动部352b与第二被推动部342b抵接,这时,第二推动部352b推动动力接收件齿轮342开始旋转,进而,动力接收件齿轮342驱动感光鼓349旋转,换句话说,动力接收件凸部341在自身旋转方向上并非固定在动力接收件齿轮342上,而是具有一定的活动量,该种构造使得动力接收件凸部341在到达驱动位置前,因其在旋转方向上具有一定的活动量而具有相对于在驱动位置时更小的扭矩,使得动力输出件10在与动力接收件凸部341耦合的过程中,动力输出件10更易于与具有更小扭矩的动力接收件凸部341耦合,进一步的提高了动力输出件10与动力接收件凸部341的耦合成功率;进一步的,处理盒350中还设置有安装在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351上的第二保持件382,第二保持件382优选为扭簧,但是其不限于扭簧,还可以是拉簧等部件,第二保持件382可用于在动力接收件凸部341未受到外力作用时,将动力接收件凸部341保持在非驱动位置,并且当动力接收件凸部341上的外力撤去后,可将动力接收件凸部341由驱动位置复位至非驱动位置。
如图41-42所示,不仅如此,作为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的,由于动力输出件10在由缩进位置移动至伸出位置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径向摆动,导致动力输出件10在伸出过程中会出现动力输出件凹部12的旋转轴线与动力接收件凸部341的旋转轴线不重合的情况,在此种情况下,动力输出件凹部12与动力接收件凸部341便难以成功耦合,为此,上述实施例中的处理盒中设置有抑制动力输出件10摆动幅度的第一预啮合定位部和第二预啮合定位部,不仅如此,为更进一步地提高动力输出件凹部12与动力接收件凸部341的耦合成功率,在本实施例中的处理盒中,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351穿过并安装在形成在壳体340右端部上的壳体轴承孔340c和位于动力接收件齿轮342内表面上的动力接收件齿轮轴承孔342c中,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351与壳体轴承孔340c之间为间隙配合,动力接收件凸部和动力接收件齿轮轴承孔342c之间为间隙配合,这就使得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351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可相对于壳体340和动力接收件齿轮342能发生径向移动,一旦动力输出件10在伸出过程中出现较大幅度摆动而使得动力输出件凹部12的旋转轴线与动力接收件凸部341的旋转轴线不重合的情况,可跟随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351一起径向移动的动力接收件凸部341在被摆动的动力输出件10接触后能在径向方向移动,而后与动力输出件凹部12轴向对准并耦合,二者耦合后,动力接收件凸部341与动力输出件凹部12可自适应地旋转至同轴位置,也就是说,该结构进一步的提高了动力接收件凸部341与动力输出件凹部12的耦合成功率;进一步的,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351的外周表面具有外径D4,壳体轴承孔340c具有内径D5,动力接收件齿轮轴承孔342c的内径为D6,为实现上述动力接收件凸部341可径向移动的效果,壳体轴承孔340c的内径D5和动力接收件齿轮轴承孔342c的内径D6均需要大于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351的外径D4,当D6>D5>D4时,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351则依靠壳体轴承孔340c来限制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351的最大径向移动幅度;当D5>D6>D4时,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351则依靠动力接收件齿轮轴承孔342c来限制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351的最大径向移动幅度;当D6=D5>D4时,二者共同限制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351的最大径向移动幅度;也就是说,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351的最大径向移动幅度是通过壳体轴承孔340c和动力接收件齿轮轴承孔342c中的至少其中之一来限制的;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351的径向移动,壳体轴承孔340c和动力接收件齿轮轴承孔342c与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351之间的间隙大小应当保持在一个适当的距离,过小则使得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351径向移动距离过小而难以与摆动幅度较大的动力输出件10耦合,过大则导致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351径向移动过大而使得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351移动变得不稳定,从而使得动力接收件凸部341也难以与动力输出件10耦合,优选的,0.2mm≦D5-D4≦1.5mm,或0.2mm≦D6-D4≦1.5mm。
实施例4
如图43-44所示,接下来将介绍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4,与前述实施例1-4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4中的处理盒550还包括设置在壳体540右端的定位件570,具体的,定位件570安装在护盖530的第一轴承部531上,定位件570与显影辊齿轮543和显影辊539同轴设置并可相对旋转,其不仅使得处理盒可设置的更加紧凑,有助于缩小处理盒尺寸,使得处理盒更加小型化,也使得空转的定位件570只是作为一个辅助件而无需用于驱动显影辊539等部件,降低了定位件570的制造和安装精度;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定位件570布置在显影辊齿轮543的外侧,在保证定位件570与动力输出件10能准确接触的前提下,该结构同时降低了动力输出件10所需的伸出行程,使动力输出件10能在更短的行程内与定位件570接触,提高了二者的耦合成功率;在本实施例中,定位件570和调节部560以互相面向彼此的方式设置,定位件570被配置为可在动力输出件10伸出和旋转过程中接触并定位动力输出件10,以避免动力输出件10在伸出和旋转过程中发生较大幅度的径向摆动,而影响动力输出件10与处理盒550的动力接收件凸部541的耦合准确性,具体的来说,定位件570包括暴露在处理盒550的外部的暴露部分,该暴露部分的至少一部分面向感光鼓549的感光鼓旋转轴线,换句话说,暴露部分的至少一部分面向调节部560和避让部566,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定位件570与调节部560至少部分重叠,使得定位件570和调节部560能从面对彼此的方向对动力输出件10进行定位,使得动力输出件10在被限制倾斜时受力更加的平衡以避免动力输出件10仅朝着一侧倾斜,提高了动力输出件的伸出稳定性,所以,在定位件570与调节部560的共同定位下,动力输出件凹部12与动力接收件凸部541的耦合准确性将大大得到提高。进一步的,定位件570构造为具有光滑的表面,定位件570与动力输出件10在相互接触时可减少与动力输出件的摩擦损耗,可选择的是,也可以是粗糙表面,只要能起到定位的效果即可。
实施例5
如图45-54所示,接下来将介绍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5,本实施例中的处理盒650的定位件670同样具有与上述实施例4中的定位件相同的位置关系及功能,这里就不再赘述,但是,本实施例中的定位件670的结构不同于上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定位件670的外表面上还设置有多个突起671,多个突起671在定位件670的圆周方向上间隔的布置在定位件670的外表面上,并且,突起671可啮合至构造为斜齿的动力输出件齿轮齿11中,并可接收区别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动力接收件648所接收的驱动力,在动力输出件齿轮齿11的旋转过程中,二者在啮合时可产生一个在左右方向上靠近动力接收件凸部641的轴向力,该轴向力可迫使动力输出件10从缩进位置移动至伸出位置,也就是说,相比于前述实施例中的动力输出件10仅可通过门盖连杆或驱动齿轮1的驱动而迫使动力输出件10伸出,本实施例中的处理盒还通过在定位件67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可啮合至动力输出件齿轮齿11中的突起671,可进一步的迫使动力输出件10伸出,该结构也更进一步的提高了动力输出件凹部12与动力接收件凸部641的耦合成功率和耦合稳定性,所以说,该定位件670不仅有助于对动力输出件10进行定位,而且定位件670上的突起671还可啮合至动力输出件齿轮齿11中而能将动力输出件10辅助的从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拉出;进一步的,凸起671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S5大小为大于等于0.5mm,小于等于3mm,即0.5mm≦S5≦3mm,当S5<0.5mm时,凸起671可能因强度不足而断裂,当S5>3mm时,凸起671易出现难以与动力输出件齿轮齿11啮合的问题,只有凸起471在上述范围内,才不易出现上述问题;更优选的是,1mm≦S5≦2mm,在该区间范围内,既保证了凸起671的强度,也避免了因设置得太宽而无法与动力输出件啮合,从而导致定位件670无法辅助的将动力输出件10从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拉出;在处理盒650中,至少一部分的突起671为向处理盒650的外部暴露的暴露突起671a,该暴露突起671a可与动力输出件齿轮齿11啮合,暴露突起671a的至少一部分面向感光鼓旋转轴线,并在轴向方向上布置在动力接收件648的外侧。
优选的,该突起671为齿状突起,以便于其更好的与动力输出件齿轮齿11的齿形、齿状向适配,便于该突起671更易的啮合至动力输出件齿轮齿11中,提升动力输出件10的伸出稳定性;进一步的,定位件670更优选为直齿轮,可选择的是,定位件670还可以是链轮、棘轮等部件,只要能起到上述定位件670起到的技术效果即可。
不仅如此,在护盖630上同样安装有用于支撑显影辊639和定位件670的第二轴承部631,第二轴承部631构造为中空的圆柱形突起,该中空的圆柱形突起具有设置在第二轴承部631内部的内周表面631a,以及暴露在第二轴承部631外部的外周表面631b,显影辊639的右端部可旋转的支撑在上述第二轴承部631的中空部中以被第二轴承部631支撑,从而使得显影辊639被第二轴承部631定位,而定位件670则安装在该第二轴承部631的外周表面631b上,其进一步的提高了处理盒在轴向方向上的空间利用率,使得处理盒布置的更加紧凑,有利于处理盒的小型化设计。
在处理盒650中,还包括一个电连接到显影辊639的电极680,电极680包括可电连接至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供电部件(未示出)的第一电连接部680a,可与显影辊639接触而能将电力供给至显影辊639的第三电连接部680c,以及电连接第一电连接部680a和第三电连接部680c的第二电连接部680b,其中,第一电连接部680a与第二电连接部680b交叉设置并相互弯折,而第二电连接部680b与第三电连接部680c也相互交叉设置并相互弯折,在轴向方向上,电极68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护盖630和定位件670之间,并且,沿着轴向方向观察,定位件670覆盖电极680的至少一部分,以将电极680在轴向方向上限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电极680发生松脱而影响与显影辊639的电连接稳定性;更进一步的是,定位件670可与电极680接触,以限制电极680进一步的朝向靠近显影辊639的方向移动,进一步的提高了电极680与显影辊639的电连接稳定性,基于该结构,电极680可被定位在护盖630上;在第二轴承部631的圆柱形突起上还设置有开口631c,电极680的至少一部分可从第二轴承部631的外部穿过开口631c,并伸入至第二轴承部631的圆柱形突起内,具体的来说,电极680的第二电连接部680b可穿过开口631c,而与第三电连接部680c共同伸入至第二轴承部631的圆柱形突起内,并且,定位件670同样具有中空的内周面672,伸入至第二轴承部631的圆柱形突起内的电极680的一部分也插入在该定位件670的内周面672内,换句话说,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电极680的至少一部分与定位件670重叠,其使得电极680的第三电连接部680c可与显影辊639的右端部在第二轴承部631的中空部或定位件670的内周面672内保持弹性抵接,避免了电极680去接触位于第二轴承部631中空部中的显影辊639的外周面,从而造成显影辊639与电极680产生较大磨损以及引起显影辊639周向定位不稳定的问题,因此,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在更有效的利用了处理盒650内部空间的同时,也能使得电极680能与显影辊639保持稳定电连接。可选择的是,电极680依然可采用如实施例2中的结构,即第二轴承部既可用于支撑显影辊,也可用于接收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供电部件的电力并将该电力传递至显影辊。
实施例6
如图55-61所示,接下来将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6,本实施例中的处理盒750还包括可将阻力施加至定位件770上的阻力施加部件,以此提高定位件770的旋转扭矩,增大定位件770的旋转阻尼,在此种情况下,定位件770与动力输出件10在啮合旋转的过程中产生的轴向力将变得更大,使得动力输出件10能更稳定的伸出,不仅如此,二者啮合的也将更加得平稳,其减少了动力输出件10在伸出移动过程中的摆动幅度,使得动力输出件10能以更稳定的姿态与动力接收件凸部741耦合,故通过在定位件770上设置有阻力施加部件,更进一步的提高了动力输出件10与动力接收件凸部741的耦合成功率。
如图55所示,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种阻尼结构,具体的来说,与前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相同,定位件770同样是安装在护盖730上的第一轴承部731中,当然,也可将定位件770安装在除第一轴承部731之外的其它轴承部上,这不是限定的,本实施通过将第一轴承部731的外径R1设置的相对于定位件770的内径R2更大,而实现二者的过盈配合,当定位件770相对于护盖730旋转时,定位件770的旋转被抑制,从而此增大了定位件770的旋转阻尼,进一步的,0<R1-R2≦0.1,R1和R2的差值在此范围内定位件770具有较好的旋转效果,利于定位件770一边旋转一边辅助的拉出动力输出件10,避免当二者差值过大时,施加在定位件770上的阻尼过大,这将导致定位件770受力后难以旋转甚至不旋转,强行施力转动易对定位件770造成损坏;优选的,0.01≦R1-R2≦0.07,提高R1和R2的差值下限,增大施加至定位件770上的阻尼,起到相应的效果,同时进一步的拉低R1和R2的差值上限,避免定位件770出现卡死;可选择的是,作为其中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轴承部731与护盖730分体设置,第一轴承部731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可拆卸的安装在护盖730上,并可相对于护盖730旋转,换句话说,当定位件770跟随第一轴承部731相对于护盖730旋转时,由于第一轴承部731与护盖730为过盈配合,第一轴承部731与护盖730之间因发生相对旋转而产生阻尼,阻尼施加在第一轴承部731上而会抑制第一轴承部731进行旋转,这时,安装在第一轴承部731上并可跟随第一轴承部731一起旋转的定位件770的旋转也被抑制,阻尼反馈并间接的施加在定位件770上,这样一来,同样增大了定位件770的旋转阻尼,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为,将内径较小的定位件770安装在外径较大的显影辊轴739a上,同样也可实现增大定位件770旋转阻尼的技术效果,这并不是限定的,而且,除了可在周向上对定位件770施加旋转阻尼施外,还可以在轴向(即左右方向)上对其施加旋转阻尼,具体的来说,定位件770与显影辊齿轮743在轴向上邻接并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安装在处理盒750中,也就是说,此时的定位件770在轴向方向上被定位在第一轴承部731和显影辊齿轮743之间以实现过盈,当然,可选择的是,也可以在定位件770与显影辊齿轮743之间设置有挡块,而将定位件770在轴向方向上定位在第一轴承部731与挡块之间以实现过盈。也就是说,在第一种阻尼结构中,定位件770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安装在处理盒750中,在这其中,阻力施加部件可以理解为第一轴承部731或显影辊轴739a或显影辊齿轮743或挡块,只要是与定位件770过盈配合的部件即可。
如图56所示,为本实施例中的第二种阻尼结构,与上述第一种阻尼结构不同的是,定位件770不再是安装在护盖730的第一轴承部731上,而是和显影辊齿轮743一样均安装在显影辊轴739a上,定位件770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显影辊齿轮743的外侧,而且,定位件770上具有端面为D形的定位孔772以匹配的安装在端面为D形的显影辊轴739a上,从而使得定位件770在接收到动力输出件10的旋转驱动力后也能和显影辊齿轮743一样驱动显影辊旋转,所以,相比于前述实施例中的定位件与显影辊齿轮743可相对旋转的结构,该定位件会保持空转而负载较小,而采用第二种阻尼结构的定位件770在旋转时具有更大的负载,迫使定位件770旋转的旋转阻力增大,同样能更稳定且平稳地将动力输出件10拉出至伸出位置;可选择的是,定位件770不仅可通过端面为D形的定位孔772匹配的安装在端面为D形的显影辊轴739a上,还可以将定位件770设置为具有除D形孔以外的其它异形孔的形式匹配的安装至端面为异形的显影辊轴739a上,这并不是限定的。在第二种阻尼结构中,阻力施加部件可以理解为显影辊。
如图57-58所示,为本实施例中的第三种阻尼结构,阻力施加部件为设置在护盖730上的至少一个弹性件773,弹性件773设置在定位件770的径向外侧,并在定位件770的旋转方向上间隔一定距离布置,在定位件770的旋转过程中,定位件770的主体部或突起771可与弹性件773循环多次接触,在二者接触过程中,弹性件773可抑制定位件770的旋转,从而增大定位件770的旋转阻尼;进一步的,弹性件773具有三个;进一步的,弹性件773优选为软橡胶,其不仅可实现增大阻尼的效果,还在与定位件770的循环多次接触中不易磨损,提高了弹性件773的使用寿命;可选择的是,弹性件773的位置还可以设置在壳体上或独立于壳体或护盖730设置;可选择的是,弹性件773还可以是套设在第一轴承部731外圆周表面与定位件770内圆周表面之间的环状部件,其同样可实现与上述相同的技术效果。
如图59-60所示,为本实施例中的第四种阻尼结构,阻力施加部件为设置在第一轴承部731上的弹性扣774,第一轴承部731与弹性扣774为一体成型制造,在生产第一轴承部731与弹性扣774时仅需一套模具即可,降低了生产成本,当然,二者也可以是分体制造的;在第四种阻尼结构中,定位件770同样安装在第一轴承部731,这就使得弹性扣774产生的弹性力沿轴向方向向外作用在定位件770上,使得定位件770与护盖730的摩擦阻力增大,从而增大了定位件770的旋转阻尼;当然,可选择的是,第五种阻尼结构中的阻力施加部件也可以设置为弹簧或弹性较好部件。
如图61所示,为本实施例中的第五种阻尼结构,阻力施加部件为扭簧775,扭簧775安装在形成于护盖730内表面上的定位柱730a上,其一端抵接在护盖730的内表面上,另一端则抵接在定位件770上的定位件突起776上,定位件突起776是形成在定位件770外圆周表面上并沿圆周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突起,通过将设置的扭簧775抵接在定位件770上,扭簧775因发生扭曲变形产生的弹性力可施加于定位件770上,从而增大了定位件770的旋转阻尼,在定位件770的旋转过程中,定位件770可克服该弹性力旋转。
实施例7
接下来将结合附图62-65介绍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7,实施例7示出了一种处理盒900,其与上述实施例1-6中处理盒相同的部分,这里就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处理盒900的定位件970与显影辊939的旋转轴线不重合,换句话说,显影辊939可绕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轴线A1旋转,定位件970可绕左右方向延伸的区别于第一轴线A1的第二轴线A2旋转,第一轴线A1和第二轴线A2在前后方向上间隔排布,第二轴线A2在前后方向布置在第一轴线A1的前侧。
具体的来说,本实施例中的定位件970安装在形成于护盖930上的第二轴承部933上,定位件970可相对于显影辊齿轮943旋转的安装与第二轴承部933上,第二轴承部933构造为自护盖930上面向处理盒950左端的表面上形成的柱形突起,并且,定位件970的直径小于显影辊齿轮943的最小齿部直径,以避免与显影辊齿轮943发生干涉,而且,定位件970的结构同样可以是外表面为光滑或粗糙的表面,亦或是外表面上设置多个突起,或是齿状突起,还或是直齿轮或斜齿轮,这里就不再赘述,定位件970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和位置进行布置,同样可是实现在处理盒950安装过程中定位动力输出件10并可通过与动力输出件齿轮齿11的啮合辅助的将动力输出件10拉出的技术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处理盒950中还设置有如实施例7中所描述的将阻力施加至定位件970上的阻力施加部件,以此提高定位件970的旋转扭矩,增大定位件770的旋转阻尼,例如,定位件970可通过过盈配合安装在第二轴承部933上,二者通过紧配的方式配合,诸如此类,具体可参照上述实施例6中的各类结构,这里就不再赘述。
实施例8
如图66-69所示,接下来将介绍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8,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上述实施例1-7中的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和处理盒,本实施例中的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门盖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时,动力输出件10将不会在缩进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移动,并且,本实施例中的动力输出件10是可倾斜的,具体的来说,当处理盒850未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动力输出件10的旋转轴线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而处于一个倾斜位置,当处理盒850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且门盖处于关闭位置且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处于工作过程中时,动力输出件10的旋转轴线相对于左右方向平行而处于一个扶正位置,作为对应的,处理盒850区别于上述实施例1的是,安装在壳体840右端的调节部860是相对于壳体240是可动的,在垂直于感光鼓旋转轴线的方向上,调节部860可在靠近感光鼓旋转轴线的第一位置和远离旋转轴线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调节部860用于在处理盒850的安装过程中调节动力输出件10的角度,以将动力输出件10从倾斜位置调节到扶正位置,并且处理盒850同样包括有同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定位件870以及将阻力施加在定位件870上的阻力施加部件,定位件870优选为具有齿状突起的构造,可以是直齿轮、斜齿轮、棘轮和链轮等构造,可选择的是,也可以是具有光滑或粗糙外表面的构造,这并不是限定的,只是本实施例采用了优选的实施方式;该定位件870安装在处理盒850右端的护盖830上,具体的,其同样安装在护盖830上的第一轴承部831上,定位件830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安装在第一轴承部831上,显影辊839可旋转的支撑在第一轴承部831的中空部中,定位件870与显影辊839同轴设置并可相对于护盖830和显影辊839旋转,当然,也可与实施例7中的定位件一样不同轴设置,这里就不再赘述,本实施通过将第一轴承部831的外径R1设置的相对于定位件870的内径R2更大,而实现二者的过盈配合,以此增大定位件870的旋转阻尼,进一步的,0<R1-R2≦0.1,R1和R2的差值在此范围内定位件870具有较好的旋转效果,利于定位件870一边旋转一边辅助的拉出动力输出件10,避免当二者差值过大时,施加在定位件870上的阻尼过大,这将导致定位件870受力后难以旋转甚至不旋转,强行施力转动易对定位件870造成损坏;优选的,0.01≦R1-R2≦0.07,提高R1和R2的差值下限,增大施加至定位件870上的阻尼,起到相应的效果,同时进一步的拉低R1和R2的差值上限,避免定位件870出现卡死;第一轴承部831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可拆卸的安装在护盖830上,并可相对于护盖830旋转,换句话说,当定位件870驱动第一轴承部831相对于护盖830旋转时,由于第一轴承部831与护盖830之间为过盈配合,第一轴承部831与护盖830之间因发生相对旋转而产生阻尼,阻尼施加在第一轴承部831上而抑制第一轴承部831旋转,这时,安装在第一轴承部831上并可跟随第一轴承部831一起旋转的定位件870的旋转也被抑制,阻尼反馈并间接的施加在定位件870上,这样一来,这同样增大了定位件870的旋转阻尼,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为,将内径较小的定位件870安装在外径较大的显影辊轴839a上,同样也可实现增大定位件870旋转阻尼的技术效果,这并不是限定的,而且,除了可在周向上对定位件870施加旋转阻尼施外,还可以在轴向(即左右方向)上对其施加旋转阻尼,具体的来说,定位件870与显影辊齿轮843在轴向上邻接并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安装在处理盒850中,也就是说,此时的定位件870在轴向方向上被定位在第一轴承部831和显影辊齿轮843之间以实现过盈,当然,可选择的是,也可以在定位件870与显影辊齿轮843之间设置有挡块,而将定位件870在轴向方向上定位在第一轴承部831与挡块之间以实现过盈。也就是说,在第一种阻尼结构中,定位件870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安装在处理盒850中,在这其中,阻力施加部件可以理解为第一轴承部831或显影辊轴839a或显影辊齿轮843或挡块,只要是与定位件870过盈配合的部件即可,而且,阻力施加部件还可以是上述实施6中提及的显影辊轴839a、弹性件、弹性扣、扭簧等结构,这里就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由于显影辊839与第一轴承部831是可旋转的接触,故第一轴承部831需要良好的耐磨性和润滑性,通常,护盖830所选用的材质难以满足其要求,故优选的是,可选择的是,作为其中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轴承部831与护盖830是分体制造的,也就是说,第一轴承部831可拆卸的安装在护盖830上,二者可分别采用不同的材质制造以此来满足第一轴承部831所需的耐磨、润滑的要求,当然,也可将第一轴承部831作为护盖830的一部分,即第一轴承部831与护盖830是一体成型的;更进一步的,第一轴承部831为导电轴承,其采用导电材料制成,也就是说,第一轴承部831既可作为轴承部件支撑显影辊839,也可作为电极部件给显影辊839传递电力,使得处理盒850无需额外再设置电极,简化了处理盒的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进一步的,在左右方向上,定位件570与调节部860至少部分重叠,这种构造使得定位件870和调节部860能从面对彼此的方向对动力输出件10进行定位,使得动力输出件10在被限制倾斜时受力更加的平衡以避免动力输出件10仅朝着一侧倾斜,提高了动力输出件的伸出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处理盒850也可在定位件870的辅助下,仅通过动力接收件凸部841与动力输出件10的耦合,就可驱动感光鼓849、显影辊839、搅拌架旋转,但是,本实施例中的处理盒850同样可与上述实施例1中的处理盒一样不设置有定位件,仅通过驱动齿轮1的驱动就可驱动动力输出件10从缩进位置移动至伸出位置而与动力接收件凸起841耦合,但是这并不是限定的;并且,除本实施例中处理盒850区别于上述实施例中处理盒的部分结构外,上述实施例1-7中处理盒850的其它所列举的结构仍然可应用在本实施例中的处理盒850中,这里就不再重复赘述。
该电子照相成像装置还包括一个设置在侧板20上的并可覆盖至少一部分的动力输出件10的盖部40,盖部40上设置有暴露方向不同的第一暴露孔41、第二暴露孔42以及第三暴露孔43,第一暴露孔41的暴露方向与第二暴露孔42、第三暴露孔43的暴露方向相交叉,其中,第一暴露孔41可用于暴露动力输出件凹部12以允许其与处理盒850的动力接收件凸部841耦合,而第二暴露孔42和第三暴露孔43均暴露动力输出件齿轮齿11,但是,二者不同的是,第二暴露孔42构造为允许可动的调节部860进入以将动力输出件10从倾斜位置调节至扶正位置,第三暴露孔43构造为允许定位件870与动力输出件齿轮齿11啮合,以定位动力输出件10并可辅助的将动力输出件10从缩进位置拉出至伸出位置,具体过程与前述实施例类似,这里就不再赘述。
实施例9
如图70所示,接下来将介绍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9,实施例9中示出了一种处理盒,与上述实施例处理盒中相同的部分,将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沿着垂直于感光鼓旋转轴线的方向测量,从感光鼓旋转轴线到暴露突起471a的末端的距离P不小于感光鼓449的半径R的90%且不大于感光鼓449的半径R的110%,即0.9R≦P≦1.1R,当P处于该范围内时,定位件470与动力输出件齿轮齿11具有最佳的啮合状态,二者在啮合时动力输出件10由缩进位置移动至伸出位置时将变得更加容易且稳定,若P小于感光鼓449的半径R的90%,定位件470的突起471难以与动力输出件10的动力输出件齿轮齿11啮合上甚至于无法啮合,而当P大于感光鼓449的半径R的110%时,定位件470的突起471易出现与动力输出件10的动力输出件齿轮齿11干涉而无法啮合的情况;更优选的是,沿着垂直于感光鼓旋转轴线的方向测量,从感光鼓旋转轴线到暴露突起471a的末端的距离P不小于感光鼓449的半径R的93%且不大于感光鼓449的半径R的107%,即0.93R≦P≦1.07R。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处理盒只要具有定位件470,定位件470的外表面具有突起,就满足上述感光鼓旋转轴线到暴露突起471a的末端的距离P数值关系,这里就不再赘述。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处理盒仅依靠动力接收件凸部与动力输出件的耦合,就可驱动感光鼓、显影辊、搅拌架等旋转件旋转,相比于现有技术,降低了处理盒制造所需的精度,同时也降低了处理盒所需的组装精度,大大提高了动力输出件与处理盒耦合的准确性。

Claims (9)

1.一种处理盒,可拆卸的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装置设置有包含动力输出件齿轮齿和动力输出件凹部的动力输出件,所述处理盒包括:
壳体;
感光鼓,可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感光鼓轴线旋转;
动力接收件,所述动力接收件设置在所述感光鼓的端部并包括用于从所述处理盒的外部接收用于旋转所述感光鼓的驱动力的动力接收件凸部;
显影辊;
显影辊齿轮,设置在所述显影辊的端部,可接收来自所述动力接收件凸部的驱动力而旋转;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节部,设置在所述处理盒的端部,所述调节部用于限制所述动力输出件的移动从而限制所述动力输出件的倾斜角度,所述调节部和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有可与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的定位肋配合以限制所述处理盒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的定位槽,在左右方向上,所述调节部和所述定位槽的至少一部分都位于所述动力接收凸部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接收件凸部的末端设置有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宽度M1,所述宽度M1满足:0.2mm≦M1≦1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接收件凸部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长度M2,所述宽度M1和所述长度M2满足:1/15≦M1/M2≦5/1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出件凹部在旋转一周所描绘的轨迹路径S1的最大直径为D1,所述动力接收件凸部在旋转一周所描述的轨迹路径S2的最大直径为D2,所述D1和D2满足:2.4mm≦D1-D2≦3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辊齿轮包括显影辊大径齿轮部和显影辊小径齿轮部,所述动力接收件还包括动力接收件齿轮,所述显影辊大径齿轮部和所述动力接收件齿轮啮合并构造为斜齿轮,所述显影辊小径齿轮部构造为直齿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壳体右端的护盖,所述护盖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显影辊的第一轴承部,在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轴承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调节部具有重叠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右端部设置有壳体轴承孔,所述动力接收件具有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所述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可被所述壳体轴承孔支撑,所述动力接收件被支撑部的外周表面具有外径D4,所述壳体轴承孔具有内径D5,所述D4和所述D5满足:0.2mm≦D5-D4≦1.5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接收件具有动力接收件齿轮,所述动力接收件齿轮的内表面设置有动力接收件齿轮轴承孔,所述动力接收件齿轮轴承孔的内径为D6,所述D6和所述D4满足:0.2mm≦D6-D4≦1.5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包括从所述壳体的右端面向内凹陷形成的避让部,所述避让部可容纳所述动力输出件齿轮齿的至少一部分,当所述动力接收凸部和所述动力输出件凹部啮合时,所述处理盒不与所述动力输出件齿轮齿接触。
CN202320385730.2U 2022-01-12 2023-01-12 一种处理盒 Active CN21947600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75593 2022-01-12
CN2022200755938 2022-01-12
CN202220081873 2022-01-13
CN202220081873X 2022-01-13
CN202220097310 2022-01-14
CN202220097310X 2022-01-14
CN202220232979 2022-01-28
CN2022202329795 2022-01-28
CN2022203935970 2022-02-25
CN202220393597 2022-02-25
CN2022205149239 2022-03-10
CN202220514923 2022-03-10
CN202220625730 2022-03-22
CN2022206257300 2022-03-22
CN202221366223 2022-06-02
CN2022213662236 2022-06-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76000U true CN219476000U (zh) 2023-08-04

Family

ID=872800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85730.2U Active CN219476000U (zh) 2022-01-12 2023-01-12 一种处理盒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76000U (zh)
WO (1) WO202313464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9229A (ja) * 1992-06-30 1994-01-28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H10228223A (ja) * 1997-02-14 1998-08-25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288900B2 (ja) * 2008-06-20 2013-09-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CN102385300B (zh) * 2011-11-26 2017-02-15 江西亿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CN208255640U (zh) * 2018-05-17 2018-12-18 江西亿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CN110441999B (zh) * 2019-08-16 2024-02-09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处理盒、处理盒的装机方法和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CN210323774U (zh) * 2019-08-16 2020-04-14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CN214375854U (zh) * 2021-02-07 2021-10-08 江西亿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34646A1 (zh) 2023-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297023A1 (en) Process cartridge,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sensitive drum unit
US10209670B2 (en) Rotational force transmitting part
EP1180732B1 (en) Coupling part, photosensitive drum,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927910B2 (en)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2725120C (en)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uses cartridge
EP0843238B1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969804B2 (ja)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10254707B2 (en) Gear configuration for a developing cartridge
CN219476000U (zh) 一种处理盒
US20190243305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2040875A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CN113156789A (zh) 驱动力传递组件、旋转件、碳粉盒及电子成像设备
JP2002341658A (ja)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軸継ぎ手
CN217787606U (zh) 一种处理盒
AU2019200918A1 (en)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uses cartridg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