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57631U - 基板封装层和太阳能电池组件 - Google Patents
基板封装层和太阳能电池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457631U CN219457631U CN202223151755.0U CN202223151755U CN219457631U CN 219457631 U CN219457631 U CN 219457631U CN 202223151755 U CN202223151755 U CN 202223151755U CN 219457631 U CN219457631 U CN 21945763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lm
- battery
- substrate
- receiving surface
- are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6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3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3
- 239000002313 adhesive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3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12431 wafer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Titan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Ti]=O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577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858 packag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037 poly(vinyl butyral)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689 polyvinyl acet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18 polyvinyl acet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MCMNRKCIXSYSNV-UHFFFAOYSA-N ZrO2 Inorganic materials O=[Zr]=O MCMNRKCIXSYSN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417 amorphous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7 coating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1700 light absor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421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AZCUJQOIQYJWQJ-UHFFFAOYSA-N oxygen(2-) titanium(4+) trihydrate Chemical compound [O-2].[O-2].[Ti+4].O.O.O AZCUJQOIQYJWQ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VTZCBVAJQQJTK-UHFFFAOYSA-N oxygen(2-);zirconium(4+) Chemical compound [O-2].[O-2].[Zr+4] RVTZCBVAJQQJT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420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61 roller c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239 silicon diox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08 titanium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基板封装层和太阳能电池组件,基板封装层包括:基层,所述基层具有受光面,所述受光面包括工艺匹配区;第一膜,完全覆盖所述受光面;第二膜,所述第二膜的硬度小于所述第一膜的硬度,所述第二膜位于部分所述第一膜背离所述基层的一侧表面、且至少在对应着所述工艺匹配区的区域在所述受光面的正投影方向上无重叠。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板封装层,通过将外层设置为与内层不同的图案及硬度,能够减少基板封装层在传送带经过位置留下的痕迹;而且,在保证密封性的同时,还能降低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板封装层和太阳能电池组件。
背景技术
太阳能电池技术被公认为目前最具潜力的清洁能源利用方式,可在任何可接收到太阳能的区域,通过太阳能电池组件实现太阳能到电能的转换。在太阳能电池片制备完成后,通常需要串焊、层压等多个工艺流程封装为组件,从而实现最终用户的应用。
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基板封装层能够充分透射太阳光供太阳能电池片吸收,使得太阳能电池组件具有光电转换率高、压破损率低、强度高、平整度好的特点,并以自身的强度保护其下的太阳能电池片不被外界风霜雨雪等恶劣天气或者其他应用环境(例如海洋环境)等条件的损坏,因此,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格的单晶硅片、多晶硅片以及非晶硅片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基板封装层包括基层和位于基层一侧层叠的双层镀膜层,基板封装层是先将经清洗抛光干净的基层升温到一定温度后,采用辊涂的方式将镀膜液均匀涂覆在基层上,之后经降温至另一温度时使用同样的方式均匀涂覆另一种镀膜液。
然而,现有的基板封装层的第二膜较软,基板封装层与传送带较长时间接触,特别是在层压工艺后由于基板封装层未完全降温就从层压机移至传送带,基板封装层在传送带经过位置更容易留下痕迹。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基板封装层在传送带经过位置容易留下痕迹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基板封装层和太阳能电池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板封装层,包括:基层,所述基层具有受光面,所述受光面包括工艺匹配区;第一膜,完全覆盖所述受光面;第二膜,所述第二膜的硬度小于所述第一膜的硬度,所述第二膜位于部分所述第一膜背离所述基层的一侧表面、且至少在对应着所述工艺匹配区的区域在所述受光面的正投影方向上无重叠。
可选的,所述受光面包括电池片设置区和非电池片设置区;所述第二膜在至少对应着部分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在所述受光面的正投影方向上无重叠。
可选的,所述工艺匹配区与部分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重叠。
可选的,所述电池片设置区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电池片设置区阵列
排布,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位于相邻行的所述电池片设置区之间以及相邻列的所述电池片设置区之间,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呈网格状;所述工艺匹配区与部分行的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重叠,或者,所述工艺匹配区与部分列的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重叠。
可选的,所述第一膜为增透膜或减反膜,所述第二膜为增透膜或减反膜;且,所述第二膜的孔隙总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膜的孔隙总面积。
可选的,所述第一膜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膜的折射率。
可选的,所述第一膜的折射率为1.43-1.44,所述第二膜的折射率为1.28-1.29。
可选的,所述工艺匹配区的宽度为2.5mm-5mm。
可选的,所述第一膜的厚度为90nm-110nm,所述第二膜的厚度为100nm-120nm。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上述的基板封装层;太阳能电池组,所述太阳能电池组包括若干并联的电池串,所述电池串包括若干串联的电池片;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位于所述基板封装层的一侧;背板封装层,位于所述太阳能电池组背离所述基板封装层的一侧。
可选的,相邻的所述电池片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受光面包括电池片设置区和非电池片设置区;所述电池片设置区与所述电池片对应设置,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与所述间隙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膜在至少对应着部分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在所述受光面的正投影方向上无重叠。
可选的,还包括:第一胶膜,位于所述基板封装层和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之间;第二胶膜,位于所述背板封装层和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板封装层,包括基层、第一膜以及第二膜,所述基层具有受光面,所述受光面包括工艺匹配区。所述第一膜和所述第二膜之间的折射率相互匹配,使得所述基板封装层的透光性能得到优化。所述第一膜和所述第二膜之间的折射率相互匹配,需要所述第二膜和所述第一膜的材料不同,体现在硬度上为所述第二膜的硬度小于所述第一膜的硬度。所述第二膜位于部分第一膜背离所述基层的一侧表面、且至少在对应着所述工艺匹配区的区域在所述受光面的正投影方向上无重叠,使得当基板封装层放置在传送带上进行传送时,传送带与部分所述第一膜接触,由于所述第一膜的硬度较大,能够减少基板封装层在传送带经过位置留下的痕迹。工艺匹配区的设置能有效避免组件封装过程中组件表面产生痕迹,保证基板封装层整体外观的光洁度。
进一步地,该基板封装层的所述受光面包括电池片设置区和非电池片设置区;所述第二膜在至少对应着部分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在所述受光面的正投影方向上无重叠。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件的非电池区域由于并未对应设置电池片,因此对光的透过率要求不高。由于所述第二膜在至少对应着部分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在所述受光面的正投影方向上无重叠,因此至少部分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没有覆盖第二膜,能够减少所述第二膜的使用,从而在保证密封性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最后,由于所述第一膜和所述第二膜具有耐腐蚀、阻水性能的特点,使得该基板封装层能够适用于对水密性要求较高的应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基板封装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基层的俯视图;
图3至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基板封装层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基层;11-电池片设置区;12-非电池片设置区;
2-第一膜;3-第二膜;
4-工艺匹配区;4a-工艺匹配区;4b-工艺匹配区;4c-工艺匹配区;
5-太阳能电池组;6-第一胶膜;7-第二胶膜;
A-基板封装层;B-背板封装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结合参考图1-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板封装层A,包括:基层1,所述基层1具有受光面,所述受光面包括工艺匹配区4;第一膜2,完全覆盖所述受光面;第二膜3,所述第二膜3的硬度小于所述第一膜2的硬度,所述第二膜3位于部分所述第一膜2背离所述基层1的一侧表面、且至少在对应着所述工艺匹配区4的区域在所述受光面的正投影方向上无重叠。
本实施例中,基板封装层A包括基层1、第一膜2以及第二膜3,所述基层1具有受光面,所述受光面包括工艺匹配区4。所述第一膜2和所述第二膜3之间的折射率相互匹配,使得所述基板封装层A的透光性能得到优化。所述第一膜2和所述第二膜3之间的折射率相互匹配,需要所述第二膜3和所述第一膜2的材料不同,体现在硬度上为所述第二膜3的硬度小于所述第一膜2的硬度。
所述第二膜3位于部分第一膜2背离所述基层1的一侧表面、且至少在对应着所述工艺匹配区4的区域在所述受光面的正投影方向上无重叠,使得当所述基板封装层A放置在传送带上进行传送时,传送带与部分所述第一膜2接触,由于所述第一膜2的硬度较大,能够减少基板封装层A在传送带经过位置留下的痕迹。工艺匹配区4的设置能有效避免组件封装过程中组件表面产生痕迹,保证基板封装层A整体外观的光洁度。
这里应该理解的是,所述第二膜3位于部分所述第一膜2背离所述基层1的一侧表面、且至少在对应着所述工艺匹配区4的区域在所述受光面的正投影方向上无重叠,也就是所述第二膜3在所述受光面的正投影与所述工艺匹配区4在所述受光面的正投影无重叠。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受光面包括电池片设置区11和非电池片设置区12。由于所述第一膜2完全覆盖所述受光面,因此所述第一膜2与电池片设置区11和非电池片设置区12均在所述受光面的正投影方向上具有重叠,且所述第一膜2的面积与所述电池片设置区11的面积和非电池片设置区12的面积之和的总面积相等。
参考图2,所述电池片设置区11为图2中白色区域,所述电池片设置区11呈阵列排布;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12为图2中点状图案区域。
当基板封装层A和太阳能电池组封装在一起时,所述电池片设置区11对应设置构成太阳能电池组中的太阳能电池片,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12对应相邻太阳能电池片之间的间隙。
所述基层1具有受光面,基板封装层A在太阳能电池组件中覆盖太阳能电池组时,所述受光面背向太阳能电池组,光线从受光面进入基层并穿过基层照射至太阳能电池组中的太阳能电池片。
基板封装层A、太阳能电池组和背板封装层封装之后经过传送带传送,传送带与基板封装层A接触,具体的接触点或接触区域为工艺匹配区4。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膜3在至少对应着部分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12在所述受光面的正投影方向上无重叠。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件的非电池区12由于并未对应设置电池片,因此对光的透过率要求不高。由于所述第二膜3在至少对应着部分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12在所述受光面的正投影方向上无重叠,因此该部分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12可以不设置第二膜3,能够减少所述第二膜3的使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工艺匹配区4与部分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12重叠。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2,所述电池片设置区11为若干个,若干个电池片设置区11阵列排布。优选的,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12呈网格状,非电池片设置区12位于相邻行的电池片设置区11之间以及相邻列的电池片设置区11之间。
工艺匹配区4仅为非电池片设置区12中的其中一部分,工艺匹配区4的设置有多种形式,对应所述电池片设置区11和非电池片设置区12有多种排布,具体可参见图3-图6。
参考图3,所述工艺匹配区4与部分列的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12重叠。图3中,工艺匹配区4与电池片设置区11无重叠。图3中阴影部分为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12;图3中虚线框的部分为工艺匹配区4。
参考图4,工艺匹配区4a与部分行的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12重叠。图4中,工艺匹配区4a与电池片设置区11无重叠。图4中阴影部分为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12;图4中虚线框的部分为工艺匹配区4a。
参考图5,工艺匹配区4b与部分列的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12重叠,且工艺匹配区4b还与部分列的所述电池片设置区11重叠。图5中阴影部分为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12;图5中虚线框的部分为工艺匹配区4b。
参考图6,工艺匹配区4c与部分行的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12重叠,且工艺匹配区4c还与部分列的所述电池片设置区11重叠。图6中阴影部分为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12;图6中虚线框的部分为工艺匹配区4c。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工艺匹配区4的宽度为2.5mm-5mm,例如为2.5mm、3.5mm、4.5mm或5mm。若所述工艺匹配区4的宽度过小,减少基板封装层A的受光面在传送带经过位置留下的痕迹的作用较小;若所述工艺匹配区4的宽度过大,所述工艺匹配区4在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件上的垂直投影遮挡电池片,提高基板封装层A对光的透过率的作用减弱。
为避免因工艺过程中导致基板封装层A表面出现痕迹,对基板封装层A的受光面的膜层进行不同的图案和硬度设计,保证基板封装层A整体外观的光洁度。由于受光面对光吸收转换的要求,优选所述第一膜2为增透膜或减反膜,所述第二膜3为增透膜或减反膜。增透膜或减反膜的成本通常较高,本申请由于能够减少所述第二膜3的使用,从而能极大降低生产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膜3的孔隙总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膜2的孔隙总面积。从微观角度来看,也就是说,该基板封装层A靠近基层1的底层(第一膜2)是致密的膜层结构,外层(第二膜3)是相对较疏松的膜层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膜3的折射率小于第一膜2的折射率。所述第一膜2和所述第二膜3的主要材料均包括二氧化硅。由于所述第二膜3相较所述第一膜2还包括五氧化三钛、二氧化钛和二氧化锆成分,所述第一膜2和所述第二膜3对光的折射率不同,所述第一膜2和所述第二膜3相互搭配,使得基板封装层A达到最佳的反光效果。在基层1具有受光面的一侧采用上述材料形成的所述第一膜2和所述第二膜3,由于具有耐腐蚀、阻水性能的特点,能够适用于对水密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尤其适用于海洋环境的应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膜2的折射率为1.43-1.44,例如为1.43或1.44;所述第二膜3的折射率为1.28-1.29,例如为1.28或1.29。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膜2的厚度为90nm-110nm,例如为90nm、100nm或110nm;所述第二膜3的厚度为100nm-120nm,例如为100nm、110nm或120nm。
实施例2
参考图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实施例1所述的基板封装层A;太阳能电池组5,所述太阳能电池组5包括若干并联的电池串,所述电池串包括若干串联的电池片;所述太阳能电池组5位于所述基板封装层A的一侧;背板封装层B,位于太阳能电池组5背离所述基板封装层A的一侧。
相邻的所述电池片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受光面包括电池片设置区和非电池片设置区;电池片设置区与所述电池片对应设置,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与所述间隙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膜在至少对应着部分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在所述受光面的正投影方向上无重叠。
在一个实施例中,相邻的所述电池片之间的间距为0.8mm-2.5mm,例如为0.8mm、1.5mm、2mm或2.5mm。若相邻的所述电池片之间的间距过小,在太阳能电池组件进行层压过程中,所述电池片稍微发生偏移造成电池片隐裂或直接破碎,提高太阳能电池组件光电转换效率的作用减弱;若相邻的所述电池片之间的间距过大,所述电池片的密度较小,提高太阳能电池组件发电功率的程度较弱。
太阳能电池组件还包括:第一胶膜6,位于所述基板封装层A和所述太阳能电池组5之间;第二胶膜7,位于所述背板封装层B和所述太阳能电池组5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胶膜6包括聚乙烯-聚醋酸乙烯酯共聚胶、聚乙烯醇缩丁醛胶膜或乙烯-辛烯共聚胶膜;所述第二胶膜7包括聚乙烯-聚醋酸乙烯酯共聚胶、聚乙烯醇缩丁醛胶膜或乙烯-辛烯共聚胶膜。
所述电池片包括异质结电池片。现有的异质结电池片包括:半导体衬底层;位于半导体衬底层一侧的第一本征半导体膜;位于半导体衬底层另一侧的第二本征半导体膜;位于第一本征半导体膜背离半导体衬底层一侧的第一掺杂半导体膜;位于第二本征半导体膜背离半导体衬底层一侧的第二掺杂半导体膜;位于第一掺杂半导体膜背离半导体衬底层一侧第一透明导电膜;位于第二掺杂半导体膜背离半导体衬底层一侧第二透明导电膜;位于第一透明导电膜背离第一掺杂半导体膜一侧的第一栅线;位于第二透明导电膜背离第二掺杂半导体膜一侧的第二栅线。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2)
1.一种基板封装层,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层,所述基层具有受光面,所述受光面包括工艺匹配区;
第一膜,完全覆盖所述受光面;
第二膜,所述第二膜的硬度小于所述第一膜的硬度,所述第二膜位于部分所述第一膜背离所述基层的一侧表面、且至少在对应着所述工艺匹配区的区域在所述受光面的正投影方向上无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板封装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光面包括电池片设置区和非电池片设置区;所述第二膜在至少对应着部分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在所述受光面的正投影方向上无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板封装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艺匹配区与部分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板封装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片设置区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电池片设置区阵列排布,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位于相邻行的所述电池片设置区之间以及相邻列的所述电池片设置区之间,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呈网格状;
所述工艺匹配区与部分行的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重叠,或者,所述工艺匹配区与部分列的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基板封装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膜为增透膜或减反膜,所述第二膜为增透膜或减反膜;且,所述第二膜的孔隙总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膜的孔隙总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基板封装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膜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膜的折射率。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基板封装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膜的折射率为1.43-1.44,所述第二膜的折射率1.28-1.29。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基板封装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艺匹配区的宽度为2.5mm-5mm。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基板封装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膜的厚度为90nm-110nm,所述第二膜的厚度为100nm-120nm。
10.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基板封装层;
太阳能电池组,所述太阳能电池组包括若干并联的电池串,所述电池串包括若干串联的电池片;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位于所述基板封装层的一侧;
背板封装层,位于所述太阳能电池组背离所述基板封装层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电池片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受光面包括电池片设置区和非电池片设置区;所述电池片设置区与所述电池片对应设置,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与所述间隙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膜在至少对应着部分所述非电池片设置区在所述受光面的正投影方向上无重叠。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胶膜,位于所述基板封装层和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之间;第二胶膜,位于所述背板封装层和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151755.0U CN219457631U (zh) | 2022-11-25 | 2022-11-25 | 基板封装层和太阳能电池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151755.0U CN219457631U (zh) | 2022-11-25 | 2022-11-25 | 基板封装层和太阳能电池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457631U true CN219457631U (zh) | 2023-08-01 |
Family
ID=874097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151755.0U Active CN219457631U (zh) | 2022-11-25 | 2022-11-25 | 基板封装层和太阳能电池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457631U (zh) |
-
2022
- 2022-11-25 CN CN202223151755.0U patent/CN21945763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928739U (zh) | 双面太阳能面板和双面太阳能电池 | |
CN111615752B (zh) | 太阳能电池模块 | |
US20090050190A1 (en) | Solar cell and solar cell module | |
KR102053138B1 (ko) | 태양 전지 | |
US20120234390A1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tegrated solar cell using a plurality of photovoltaic regions | |
CN109216478B (zh) | 单面叠瓦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制备方法 | |
US10790402B2 (en) | Degradation-resistant photovoltaic devices | |
KR101923658B1 (ko) | 태양전지 모듈 | |
CN112382685A (zh) | 一种双面超薄硅基异质结太阳电池柔性光伏组件及制备方法 | |
KR20120111333A (ko) | 태양전지 모듈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KR20080021652A (ko) | 복수의 광발전 영역을 사용하는 통합된 솔라 셀 시스템 및방법 | |
US20170194525A1 (en) | High power solar cell module | |
CN109545871A (zh) | 一种正六边形mwt太阳能电池半片、组件及排列方法 | |
CN111106194A (zh) | 一种双面太阳能电池片及光伏组件 | |
CN219457631U (zh) | 基板封装层和太阳能电池组件 | |
US20230335657A1 (en) | Photovoltaic module | |
JP2012089577A (ja)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
CN115602692A (zh) | 一种太阳能叠层电池、电池组件和光伏系统 | |
KR101685350B1 (ko) | 태양 전지 모듈 | |
CN111630666B (zh) | 用于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连接部件组、以及使用该连接部件组的太阳能电池串和太阳能电池模块 | |
CN210073875U (zh) | 太阳能幕墙组件及太阳能幕墙 | |
KR102110528B1 (ko) | 리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태양 전지 모듈 | |
CN108922933B (zh) | 双面直连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制备方法 | |
CN221239624U (zh) | 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电池组件和光伏系统 | |
JP2004111557A (ja) | 薄膜光電変換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No. 99 Qingliu Road, Xuanche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Xuancheng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Anhui Huashe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Xuanche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Xuancheng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Anhui Huashe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