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54765U - 换热器及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及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54765U
CN219454765U CN202320225198.8U CN202320225198U CN219454765U CN 219454765 U CN219454765 U CN 219454765U CN 202320225198 U CN202320225198 U CN 202320225198U CN 219454765 U CN219454765 U CN 2194547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ing plate
mounting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
exchange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2519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海龙
周辰鸣
刘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itong Energy Technology Chongq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2519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547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547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547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及制冷设备。其中,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和框架组件,框架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第一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板上设置有与第一安装孔相对应的第二安装孔,换热管分别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插接配合;换热管的硬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安装板的硬度和/或换热管的硬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安装板的硬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在将换热管分别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插接配合后,则可以降低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中的至少一个对换热管的磨损,减少了在运输和运行过程中出现换热管被磨破的情况,从而防止冷媒泄漏。

Description

换热器及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及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换热器为蒸发冷凝式换热器时,通常是采用框架组件对换热管进行支撑和固定,其中,换热管通常为铜管,框架组件通常采用钢板,在将换热管插入到框架组件中后,会出现运输和运行过程换热管被磨破的情况,导致冷媒泄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容易出现换热管被磨破导致冷媒泄漏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和框架组件,
所述框架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对应的第二安装孔,且所述换热管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插接配合;
所述换热管的硬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硬度,和/或,所述换热管的硬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安装板的硬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通过将换热管的硬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安装板的硬度,和/或换热管的硬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安装板的硬度,在将换热管分别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插接配合后,则可以降低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中的至少一个对换热管的磨损,减少了在运输和运行过程中出现换热管被磨破的情况,从而防止冷媒泄漏。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一侧设置有翻边,所述翻边垂直于所述第一安装板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所述翻边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安装板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换热器的壳体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翻边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翻边部、第二翻边部、第三翻边部和第四翻边部,所述第一翻边部、所述第二翻边部、所述第三翻边部和所述第四翻边部合围成筒状结构;
所述第一翻边部和所述第三翻边部上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或,所述第二翻边部和所述第四翻边部上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板的数量为多个,在所述换热管的插接方向上,全部所述第一安装板间隔设置;
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板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安装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换热器的壳体连接,和/或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一安装板通过连接管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板的边缘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安装板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孔与所述换热器的壳体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孔的数量为多个,沿着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周向,全部所述第二连接孔间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的数量均为多个,且每个所述第一安装孔均与一个所述第二安装孔对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两者中的至少一者为翻边孔,所述翻边孔的翻边方向与所述换热管的穿管方向一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板为铝合金件或者钛合金件;
和/或所述第二安装板为塑料件;
和/或所述换热管为铜合金件或者合金钢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制冷设备,所述制冷设备包括上面实施例中所述的换热器。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换热器处于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所示的换热器的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图;
图4为图2中所示的换热器的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图;
图5为图1中所示的换热器的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5中所示的换热器的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处于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所示的换热器的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的C处的局部放大结构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0、换热器;
10、第一安装板;11、第一安装孔;12、第一连接孔;13、翻边;131、第一翻边部;132、第二翻边部;133、第三翻边部;134、第四翻边部;
20、第二安装板;21、第二安装孔;22、第二连接孔;
30、换热管;31、直管;32、弯管;33、进口;34、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如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换热器100,如图1至图4所示,其中,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换热器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示的换热器100处于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所示的换热器100的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图,图4为图2中所示的换热器100的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图。换热器100包括用于换热的换热管30,还具有用于固定换热管30的框架组件,其中,框架组件包括第一安装板10与第二安装板20,这两个安装板采用间隔设置的结构,第一安装板10上加工有第一安装孔11,且第二安装板20上加工有第二安装孔21,第二安装孔21与第一安装孔11对应设置;换热管30分别与所述第二安装孔21与第一安装孔11插接配合,也就是说,换热管30通过第一安装孔11插入第一安装板10,并通过第二安装孔21插入第二安装板20;换热管30的硬度不小于第一安装板10的硬度,换热管30的硬度不小于第二安装板20的硬度。
本实用新型中的换热器100,通过将换热管30的硬度不小于第一安装板10的硬度以及第二安装板20的硬度中的至少一个,在将换热管30通过第一安装孔11插入第一安装板10,并通过第二安装孔21插入第二安装板20后,则可以降低第一安装板10以及第二安装板20中的至少一个对换热管30的磨损,减少了在运输和运行过程中出现换热管30被磨破的情况,从而防止冷媒泄漏。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第一安装板10以及第二安装板20可以为同样的材质,并具有同样的结构,二者实质上为具有相同的结构和材质的安装板。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安装板10以及第二安装板20可以同时实现对换热管30的安装和固定。
现有技术中的第一安装板10以及第二安装板20中的至少一个为钢制品,如碳钢或者合金钢等,硬度比较大,换热管30通常为铜管,硬度相对较小,换热管30在插入到第一安装板10以及第二安装板20中后,由于没有采用胀管工艺,在换热器100的运输和运行过程中,第一安装板10以及第二安装板20中的至少一个会对换热管30产生的磨损较大,容易出现换热管30被磨破的情况,导致冷媒泄漏。
下面将重点对第一安装板10以及第二安装板20的结构进行展开阐述。如图5至图7所示,其中,图5为图1中所示的换热器100的第一安装板10与第二安装板20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5中所示的换热器100的第一安装板10与第二安装板20处于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所示的换热器100的第一安装板10与第二安装板20的C处的局部放大结构图。可选地,在第一安装板10的左侧设置有翻边13,且翻边13垂直于第一安装板10设置,其中,这里的第一安装板10为矩形板状结构,翻边13可以设置于矩形板的四个端部,形成对换热管30的支撑作用。这里的翻边13也可以只设置于矩形板的一个端部或者两个端部,其中,位于矩形板底部的翻边13可以形成对第一安装板10和换热管30的支撑。
继续参照图6和图7所示,翻边13的至少部分设置有第一连接孔12,这里的第一连接孔12的数量可以是多个,且多个第一连接孔12在翻边13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第一安装板10通过第一连接孔12与换热器100的壳体(未图示)连接。这里通过在翻边13上设置第一连接孔12,实现连接件插入第一连接孔12以及换热器100的壳体后形成机械连接,如螺栓连接或者铆接等。
作为一种可选的形式,翻边13包括相互之间连接的第一翻边部131以及第二翻边部132,翻边13还包括第三翻边部133以及第四翻边部134,这四个翻边部依次连接,合围成筒状的结构;这里的换热器100,可以是在第一翻边部131与第三翻边部133上设有第一连接孔12,也可以是在第二翻边部132与第四翻边部134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12,此时,第一翻边部131、第二翻边部132、第三翻边部133与第四翻边部134中的相对的两个可以设置第一连接孔12,实现翻边13与换热器100的壳体之间的连接,当然,这里的换热器100也可以是四个翻边部均设置第一连接孔12,实现翻边13与换热器100的壳体之间的连接,也可以是相邻的两个翻边部设置第一连接孔12,如第一翻边部131与第二翻边部132均设有第一连接孔12,或者第二翻边部132与第三翻边部133均设有第一连接孔12等。在图6中,第一翻边部131与第三翻边部133均设有第一连接孔12,且第一翻边部131沿着自身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孔12,多个第一连接孔12均匀间隔设置;第三翻边部133沿着自身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孔22,且多个第一连接孔12均匀间隔设置,可以保证第一安装板10与换热器100的壳体连接后,可以使得第一安装板10的受力相对均匀。
这里的第一连接孔12可以是圆形通孔,也可以是长条形的通孔,方便采用连接件进行连接。第一连接孔12的数量是多个,多个第一连接孔12在每个翻边部上均呈间隔设置,可以实现从不同的位置将翻边13与换热器100的壳体进行连接。
可选地,第一安装板10的数量是多个,且多个第一安装板10沿着换热管30的插接方向间隔设置,也就是沿着图6中的穿管方向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第一安装板10之间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第二安装板20,这里的多个第一安装板10沿着换热管3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可以实现对换热管30的支撑和导向作用。在图1中,第一安装板10的数量为一个,第二安装板20的数量为六个,相邻的两个第一安装板10之间设置有三个第二安装板20。这里的第一安装板10可以采用材质比较软的金属板,如铝合金板或者钛合金板,这里的第二安装板20可以采用材质比较软的塑料板,如聚丙烯板或者聚乙烯板等,可以对换热管30的安装起到导向作用。
当然,相邻的两个第一安装板10之间也可以设置两个第二安装板20,或者设置一个第二安装板20,或者设置更多数量的第二安装板20,如四个第二安装板20或者五个第二安装板20等,均可以实现对换热管30进行导向和支撑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板20可以与所述换热器100的壳体连接,也可以与第一安装板10通过连接管连接,这里的连接管可以是定距管,也可以是其他的部件;这里的第二安装板也可以同时与换热器100的壳体连接,并和第一安装板10之间通过连接管连接。
可选地,当第二安装板20与所述换热器100的壳体连接时,可以使得第二安装板20在边缘位置设有第二连接孔22,第二安装板20可以采用连接件插入第二连接孔22与换热器100的壳体后实现第二安装板20与壳体之间的连接。其中,第二连接孔22的数量是多个,且全部第二连接孔22沿着第二安装板20的周向间隔设置。这里的第二连接孔22靠近第二安装板20的端部设置,可以从第二安装板20的周向分别实现对第二安装板20的固定。
可选地,第一安装孔11以及第二安装孔21均为多个数量,且每个第一安装孔11均和其中的一个第二安装孔21对应设置。这里通过将第二安装孔21以及第一安装孔11对应设置,可以使得换热器100的直管31可以同时穿过第一安装孔11以及第二安装孔21,实现对换热管30的安装。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第二安装孔21的孔径大于第一安装孔11的孔径,可以方便地将直管31穿入到第二安装孔21中,提高了穿管的效率。
这里的换热管30包括直管31和弯管32,其中,弯管32呈U形,直管31可以插入到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21内,在多个直管31均安装到位后,弯管32可以连接两个直管31的相互靠近的两个端部,使得两个直管31通过弯管32实现连通。这里的换热管30设置有出口34和进口33,进口33的数量是多个,且多个进口33均与总进气管连通,多个出口34与总出气管连通,冷媒通过总进气管后从多个进口33进入到相应的直管31内,在换热管30内流通后,通过多个出口34进入到总出气管后流出换热器100,实现换热的功能。
这里的第一安装板10的材质可以是铝合金、钛合金或者其他软质的金属,具有一定的强度,且硬度相对较低,第二安装板20采用塑料件,如聚丙烯板或者聚乙烯板等,具有较好的柔韧性,一方面可以避免对换热管30产生碰伤,另一方面可以对穿管的过程起到导向作用。这里的换热管30可以是铜合金件、如紫铜,换热管30也可以是合金钢件,如不锈钢等,具有良好的换热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在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100,除了容易出现换热管30被磨破的情况,导致冷媒泄漏的情况下,在对换热管30进行穿管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翅片的导向作用,会导致换热管30的直管31的穿管效率较低。而在本实用新型中的换热器100,通过采用比钢板的硬度更软的第二安装板20和第一安装板10,一方面可以避免在穿管过程中割伤换热管30的直管31,另一方面也可以对直管31实现导向的作用,提高穿管的效率,且第二安装板20和第一安装板10可以同时对换热管30进行支撑,不会导致换热管30由于重力的作用而产生下垂的变形。
可选地,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21两者中的至少一者为翻边孔,且翻边孔的翻边方向与换热管30的穿管方向一致,如图7所示,这里的第一安装孔11为翻边孔,第二安装孔21为常规的通孔,这里的穿管方向与第一安装孔11的翻边方向是一致的,在图6中,穿管方向是沿着图6中的箭头方向,从右向左的方向进行穿管,第一安装孔11的翻边方向也是垂直于第一安装板10的方向,且位于第一安装板10的左侧,避免在穿管的过程中出现换热管30与翻边13碰撞的情况,从而降低对换热管30的碰伤。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第一安装孔11的翻边方向与翻边13的方向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在图7中,第一安装孔11的翻边方向与翻边13的方向是一致的,第一安装孔11和翻边13位位于第一安装板10的左侧,这里的翻边13的翻边方向也可以与换热管30的穿管方向相反。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第一安装板10的数量与每根直管31的长度相关,也就是说,直管31的长度越长,第一安装板10的数量就越多,直管31的长度越短,第一安装板10的数量就越少。这里的第二安装板20的数量也与每根直管31的长度相关,也就是说,直管31的长度越长,第二安装板20的数量也就越多,直管31的长度越短,第二安装板20的数量就越少。
可以理解的是,这里的第一安装板10以及第二安装板20之间为间隔设置的结构,相邻两个第二安装板20之间也是间隔设置的结构,这里对相邻两个第一安装板10与第二安装板20之间的间距,相邻两个第二安装板20之间的间距均不做限定。这里的第一安装板10、第二安装板20均与换热器100的壳体进行连接固定,固定的方式采用螺栓连接或者铆接的结构,可以避免换热器100在运行过程和运输过程中产生振动。
这里的换热器100的换热管30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穿管工艺进行穿管,并采用焊接工艺等实现两个直管31通过弯管32连通,这里对具体的穿管过程和焊接过程不再进行赘述,可以参照现有技术进行穿管和管路的连接。
这里的换热器100可以与喷淋系统形成冷凝器组件,喷淋系统包括设于换热器100上方的喷淋头,喷淋头用于向换热器喷淋水,这里的换热管30内部填充制冷剂,如R410A,具有制冷效率高,不含氯元素,不会对臭氧层产生破坏,并且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等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制冷设备,制冷设备包括上面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换热器100。
这里的制冷设备,通过对换热器100的结构进行改进,通过将第一安装板10和第二安装板20中的至少一个的硬度不大于换热管30的硬度,在将换热管30通过第一安装孔11插入第一安装板10,并通过第二安装孔21插入第二安装板20后,则可以降低第一安装板10和第二安装板20中的至少一个对换热管30的磨损,减少了在运输和运行过程中出现换热管30被磨破的情况,从而防止冷媒泄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和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对应的第二安装孔,且所述换热管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插接配合;
所述换热管的硬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硬度,和/或,所述换热管的硬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安装板的硬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一侧设置有翻边,所述翻边垂直于所述第一安装板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翻边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安装板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换热器的壳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翻边部、第二翻边部、第三翻边部和第四翻边部,所述第一翻边部、所述第二翻边部、所述第三翻边部和所述第四翻边部合围成筒状结构;
所述第一翻边部和所述第三翻边部上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或,所述第二翻边部和所述第四翻边部上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数量为多个,在所述换热管的插接方向上,全部所述第一安装板间隔设置;
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板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安装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换热器的壳体连接,和/或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一安装板通过连接管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板的边缘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安装板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孔与所述换热器的壳体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孔的数量为多个,沿着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周向,全部所述第二连接孔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的数量均为多个,且每个所述第一安装孔均与一个所述第二安装孔对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两者中的至少一者为翻边孔,所述翻边孔的翻边方向与所述换热管的穿管方向一致。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为铝合金件或者钛合金件;
和/或所述第二安装板为塑料件;
和/或所述换热管为铜合金件或者合金钢件。
12.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CN202320225198.8U 2023-02-15 2023-02-15 换热器及制冷设备 Active CN2194547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25198.8U CN219454765U (zh) 2023-02-15 2023-02-15 换热器及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25198.8U CN219454765U (zh) 2023-02-15 2023-02-15 换热器及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54765U true CN219454765U (zh) 2023-08-01

Family

ID=874168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25198.8U Active CN219454765U (zh) 2023-02-15 2023-02-15 换热器及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547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94886B1 (en) Heat exchanger
EP2620736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20120118532A1 (en) Flexible Attachment System for a Coil Heat Exchanger
CN104105926B (zh) 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
CN102374592A (zh) 热交换器及搭载了该热交换器的空调机
CN102455087B (zh) 集管单元和具有该集管单元的热交换器
US10126066B2 (en) Side mounted refrigerant distributor in a flooded evaporator and side mounted inlet pipe to the distributor
CN201926203U (zh) 一种换热器
AU2010233051A1 (en) Heat Exchanger Tube Assembly
JP5304881B2 (ja) 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JP2009138909A (ja) 配管継手装置
CN219454765U (zh) 换热器及制冷设备
KR20080095628A (ko) 공기조화기
US7013961B2 (en) End plate for heat exchangers, heat exchanger having the sam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120144858A1 (en) Flexible refrigeration connection tube
JP2009041798A (ja) 熱交換器
KR20090005185U (ko) 공기조화기
CN111912252A (zh) 一种防腐型换热器
JP2013164215A (ja) 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
CN216409367U (zh) 蒸发器
CN220541327U (zh) 一体化结构管路件
CN219347480U (zh) 换热器扁管、换热器扁管组件及换热器
CN21893650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0398288U (zh) 一种扁管、扁管组、换热器及空调
CN212204797U (zh) 换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19

Address after: 401336 No. 15 Rose Road, Nanan District, Chongqing

Patentee after: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Ltd.

Patentee after: MIDEA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Meitong Energy Technology (Chongq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401336 No. 15 Rose Road, Nanan District, Chongqing

Patentee before: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Ltd.

Patentee before: MIDEA GROUP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