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54128U - 一种循环利用凝结水的水蓄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循环利用凝结水的水蓄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54128U
CN219454128U CN202320490055.XU CN202320490055U CN219454128U CN 219454128 U CN219454128 U CN 219454128U CN 202320490055 U CN202320490055 U CN 202320490055U CN 219454128 U CN219454128 U CN 2194541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heat preservation
water storage
storage system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9005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贝
王庆典
苏霄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Jiangro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Jiangro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Jiangro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Jiangro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9005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541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541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541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循环利用凝结水的水蓄冷系统,涉及蓄能技术领域,其技术要点:包括蓄水槽,所述蓄水槽内部连接有取水管,所述取水管上设有第一阀门和第一水泵,所述取水管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制冷机组,所述制冷机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输出管,所述第一输出管末端连接有第一提升管,所述第一提升管末端连接有保温出气罐,所述保温出气罐内壁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保温出气罐下端连接有第三输出管,所述第三输出管末端连接蓄水槽,所述第三输出管上设有第三阀门和第三水泵,所述保温出气罐上方连接有出气管,所述保温出气罐外壁设有保温层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循环利用凝结水的水蓄冷系统,方便观察水温,提高冷气利用率,节省能源。

Description

一种循环利用凝结水的水蓄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设备工程蓄能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循环利用凝结水的水蓄冷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电网的负荷在昼夜之间存在明显的“峰、谷矛盾”,即白天用电负荷高,夜晚用电负荷低。为鼓励夜间用电,全国各地均有不同的峰谷电价政策。对于各类制冷低温系统,如中央空调和工业冷却等系统,在原系统基础上增加建设蓄冷装置,然后利用夜间低价电蓄冷,白天高价电时段则释放储存的冷量,这种利用蓄冷系统实现以低价电部分或全部代替高价电的制冷运行手段可以为用户带来明显的电费节省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蓄冷系统的普遍应用又能对解决电网负荷的峰谷矛盾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
水蓄冷是应用极为广泛的蓄冷技术之一,其中自然分层式水蓄冷系统以其优异的效率在水蓄冷技术中占据主流地位,现有的水蓄冷系统是通过冷水与房间进行热量交替来进行制冷,该种方式热量交换需要一定的时间,冷水的温度无法监控,冷水的冷量利用率低下,许多冷水未被利用便被排出,造成了冷量的浪费,亟待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循环利用凝结水的水蓄冷系统,方便观察水温,提高冷气利用率,节省能源,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循环利用凝结水的水蓄冷系统,包括蓄水槽,所述蓄水槽内部连接有取水管,所述取水管上设有第一阀门和第一水泵,所述取水管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制冷机组,所述制冷机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输出管,所述第一输出管末端连接有第一提升管,所述第一提升管末端连接有保温出气罐,所述保温出气罐内部设有风扇,所述第一提升管上设有第二阀门和第二水泵,所述保温出气罐内壁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保温出气罐下端连接有第三输出管,所述第三输出管末端连接蓄水槽,所述第三输出管上设有第三阀门和第三水泵,所述保温出气罐上方连接有出气管,所述保温出气罐外壁设有保温层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打开第一阀门和第一水泵,取水管从蓄水槽取水进入制冷机组进行冷却,再打开第二阀门和第二水泵将冷却水通过第一输出管和第一提升管将冷却水输送进保温出气罐,冷却水在保温出气罐内与气体进行冷热交替,然后从出气管排出冷气,风扇驱动冷气排出,增加冷风利用率节省能源,保温出气罐外设有保温层结构减少了冷量交换时冷量的散发损失,节省能源,温度传感器测量水温,当水温过高就打开第三阀门和第三水泵将水重新补入蓄水槽,进行循环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出气管在保温出气罐内一端呈扩管状。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蓄水槽内部设有海绵层。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保温层结构包括外壳、发泡保温层和内胆。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蓄水槽下方连接有补水管。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打开第一阀门和第一水泵,取水管从蓄水槽取水进入制冷机组进行冷却,再打开第二阀门和第二水泵将冷却水通过第一输出管和第一提升管将冷却水输送进保温出气罐,冷却水在保温出气罐内与气体进行冷热交替,然后从出气管排出冷气,风扇驱动冷气排出,增加冷风利用率节省能源,保温出气罐外设有保温层结构减少了冷量交换时冷量的散发损失,节省能源,温度传感器测量水温,当水温过高就打开第三阀门和第三水泵将水重新补入蓄水槽,进行循环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蓄水槽;2、取水管;3、第一阀门;4、第一水泵;5、制冷机组;6、第一输出管;7、第一提升管;8、保温出气罐;9、风扇;10、第二阀门;11、第二水泵;12、温度传感器;13、第三输出管;14、第三阀门;15、第三水泵;16、出气管;17、保温层结构;171、外壳;172、发泡保温层;173、内胆;18、海绵层;19、补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一种循环利用凝结水的水蓄冷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蓄水槽1,所述蓄水槽1内部连接有取水管2,所述取水管2上设有第一阀门3和第一水泵4,所述取水管2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制冷机组5,所述制冷机组5另一端连接有第一输出管6,所述第一输出管6末端连接有第一提升管7,所述第一提升管7末端连接有保温出气罐8,所述保温出气罐8内部设有风扇9,所述第一提升管7上设有第二阀门10和第二水泵11,所述保温出气罐8内壁设有温度传感器12,所述保温出气罐8下端连接有第三输出管13,所述第三输出管13末端连接蓄水槽1,所述第三输出管13上设有第三阀门14和第三水泵15,所述保温出气罐8上方连接有出气管16,所述保温出气罐8外壁设有保温层结构17,打开第一阀门3和第一水泵4,取水管2从蓄水槽1取水进入制冷机组5进行冷却,再打开第二阀门10和第二水泵11将冷却水通过第一输出管6和第一提升管7将冷却水输送进保温出气罐8,冷却水在保温出气罐8内与气体进行冷热交替,然后从出气管16排出冷气,风扇9驱动冷气排出,增加冷风利用率节省能源,保温出气罐8外设有保温层结构17减少了冷量交换时冷量的散发损失,节省能源,温度传感器12测量水温,当水温过高就打开第三阀门14和第三水泵15将水重新补入蓄水槽1,进行循环使用。
如图1所示,出气管16在保温出气罐8内一端呈扩管状,方便吸收冷气。
如图1所示,蓄水槽1内部设有海绵层18,当水被抽吸时,经过海绵层18水里的杂物会被过滤,避免杂物被带入冷气中,提高了输出冷气的清洁度。
如图1所示,保温层结构17包括外壳171、发泡保温层172和内胆173,减少内部冷量损失。
如图1所示,蓄水槽1下方连接有补水管19,保证系统内部的水循环持续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文件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制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制器可为伺服电机、接触传感器、处理器、警报模块和驱动模块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本申请文件中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进行连接,且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作出具体叙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以本实用新型为基础,为解决基本相同的技术问题,实现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所作出的简单变化、等同替换或者修饰等,皆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循环利用凝结水的水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蓄水槽(1),所述蓄水槽(1)内部连接有取水管(2),所述取水管(2)上设有第一阀门(3)和第一水泵(4),所述取水管(2)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制冷机组(5),所述制冷机组(5)另一端连接有第一输出管(6),所述第一输出管(6)末端连接有第一提升管(7),所述第一提升管(7)末端连接有保温出气罐(8),所述保温出气罐(8)内部设有风扇(9),所述第一提升管(7)上设有第二阀门(10)和第二水泵(11),所述保温出气罐(8)内壁设有温度传感器(12),所述保温出气罐(8)下端连接有第三输出管(13),所述第三输出管(13)末端连接蓄水槽(1),所述第三输出管(13)上设有第三阀门(14)和第三水泵(15),所述保温出气罐(8)上方连接有出气管(16),所述保温出气罐(8)外壁设有保温层结构(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利用凝结水的水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16)在保温出气罐(8)内一端呈扩管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利用凝结水的水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槽(1)内部设有海绵层(1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利用凝结水的水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结构(17)包括外壳(171)、发泡保温层(172)和内胆(17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利用凝结水的水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槽(1)下方连接有补水管(19)。
CN202320490055.XU 2023-03-13 2023-03-13 一种循环利用凝结水的水蓄冷系统 Active CN2194541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90055.XU CN219454128U (zh) 2023-03-13 2023-03-13 一种循环利用凝结水的水蓄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90055.XU CN219454128U (zh) 2023-03-13 2023-03-13 一种循环利用凝结水的水蓄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54128U true CN219454128U (zh) 2023-08-01

Family

ID=87414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90055.XU Active CN219454128U (zh) 2023-03-13 2023-03-13 一种循环利用凝结水的水蓄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541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787513U (zh) 水冷式制冷设备
CN101487616B (zh) 一种可用储冰制冷的空调系统
CN107166601A (zh) 一种水循环冷热双控一体机
CN100383463C (zh) 一种水合物高温冰球式蓄冷空调系统
CN213778278U (zh) 一种具有热回收脱冰装置的制冰机
CN219454128U (zh) 一种循环利用凝结水的水蓄冷系统
CN102679636B (zh) 一种相变储能蒸发式冷凝器
CN116293978A (zh) 一种基于四氢呋喃水合物技术的一体式家用空调装置及方法
CN215982974U (zh) 一种谷电冰蓄冷和蓄热双效系统
CN206113174U (zh) 半导体制冷蓄冷空调扇
CN201740331U (zh) 多用分体式冰箱
CN212930171U (zh) 一种利用冰水混合物储存太阳能的供暖和供热双供系统
CN201753994U (zh) 集成式热交换系统
CN211451235U (zh) 一种制冰制冷双工况热泵机组
CN205048615U (zh) 一种冷水机组自然冷源热管式蓄冷系统
CN113669817A (zh) 一种谷电冰蓄冷和蓄热双效系统
CN204678771U (zh) 一种冰箱
CN209726404U (zh) 完全可移动式蓄冷式冷风扇
CN208205216U (zh) 空调系统和空调器
CN202630527U (zh) 相变储能蒸发式冷凝器
CN101666543A (zh) 一种热泵热水机和控制方法
CN219141592U (zh) 集成蒸发及热交换功能的不完全冻结式储能设备及其系统
CN220397719U (zh) 一种双凹蜂窝洞穴中空结构充冷站蓄能芯
KR20050054233A (ko) 완전동결형 축열시스템
CN213262880U (zh) 蓄冷式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