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52229U - 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52229U
CN219452229U CN202320161341.1U CN202320161341U CN219452229U CN 219452229 U CN219452229 U CN 219452229U CN 202320161341 U CN202320161341 U CN 202320161341U CN 219452229 U CN219452229 U CN 2194522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ine
crankshaft
balance shaft
oil pump
transmission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6134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恩东
李岩
贺融冰
王朋朋
田丽丽
王卓卓
龙悦
树向君
张子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Motor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Motor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6134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522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522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522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该发动机的中间传动部件和正时传动部件分别与曲轴两端连接,能够平衡曲轴两端的载荷,使得曲轴沿轴线方向的载荷均匀,改善曲轴的工作环境,延长曲轴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中间传动部件位于曲轴的一侧,机油泵和燃油泵传动结构均通过中间传动部件驱动。本实用新型中燃油泵位于中间传动部件沿其径向远离曲轴的一侧,不会增加机体与机盖之间的高度,机油泵位于中间传动部件的靠近正时传动部件的一端,能够降低机体与油底壳之间的高度,综上,这种结构能够降低发动机的整体高度,节省了发动机内的安装空间,便于发动机在汽车底盘布置。

Description

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
背景技术
随着发动机油耗的不断降低及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高效发动机开发成为市场主流,高效发动机的冲径比大,故机体高度会大幅增加,整机布置高度成为一个难题。
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如图1所示,传统发动机采用凸轮轴驱动高压油泵,脉冲式油泵柱塞非常大的泵油压力作用在凸轮轴上,对凸轮轴的强度有很高的要求。同时由于油泵作用导致凸轮轴变形,对整个配气机构工作的稳定性也造成影响。再者对于需要将发动机倾斜布置的发动机来说,凸轮轴驱动燃油泵150的布置方式使得燃油泵150的位置可能是发动机最高点,而机油泵140布置在油底壳由链条或者齿轮驱动,故发动机整机高度H1加上H2较高,不能满足整车的布置要求。进一步地,常规三缸发动机的平衡轴一般由单独的齿轮或者链条在曲轴前端驱动,前端扭震大,NVH性能会变差。
因此,现有技术中发动机的正时传动、机油泵传动、平衡轴传动、高压油泵传动等系统越来越复杂,使得发动机的高度越来越高,不利用发动机在汽车底盘的布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发动机的正时传动、机油泵传动、平衡轴传动、高压油泵传动等系统越来越复杂,使得发动机的高度越来越高,不利于发动机的布置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发动机,该发动机包括机体和安装于机体的油底壳,该发动机还包括设置于机体的曲轴、中间传动部件、正时传动部件、机油泵和燃油泵。
其中,曲轴的一端传动连接于正时传动部件,另一端传动连接于中间传动部件,中间传动部件位于曲轴沿其径向方向的一侧。中间传动部件沿平行曲轴的轴线方向延伸,中间传动部件传动连接于机油泵和燃油泵;机油泵位于中间传动部件靠近正时传动部件的一端,燃油泵位于中间传动部件沿其径向方向远离曲轴的一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种发动机的中间传动部件和正时传动部件分别与曲轴两端连接,能够平衡曲轴两端的载荷,使得曲轴沿轴线方向的载荷均匀,改善曲轴的工作环境,延长曲轴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中间传动部件位于曲轴的一侧,机油泵和燃油泵传动结构均通过中间传动部件驱动,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机油泵通过曲轴设置靠近油底壳方向的链条驱动,燃油泵通过进气凸轮轴驱动的传动方式,本实用新型中燃油泵位于中间传动部件沿其径向远离曲轴的一侧,不会增加机体与机盖之间的高度,机油泵位于中间传动部件的靠近正时传动部件的一端,能够降低机体与油底壳之间的高度,综上,这种结构能够降低发动机的整体高度,节省了发动机内的安装空间,便于发动机在汽车底盘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发动机,中间传动部件包括平衡轴,平衡轴上具有沿其轴线方向设置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第一驱动部位于平衡轴靠近正时传动部件的一端,第二驱动部位于平衡轴沿其轴线方向远离正时传动部件的一侧,第一驱动部用于驱动机油泵,第二驱动部用于驱动燃油泵。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平衡轴既能平衡发动机在工作时产生的振动,且在平衡轴上设置有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分别用于驱动机油泵和燃油泵。在提高发动机的工作平稳性的同时,起到传动机油泵和燃油泵的作用。减少了发动机内的部件,节省了发动机内的安装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第一驱动部包括平衡块,平衡块包括机油泵驱动凸台、平衡重和紧固件,平衡重位于机油泵驱动凸台的径向一侧,机油泵驱动凸台的中心设置沿平衡轴的轴线方向贯穿机油泵驱动凸台的通孔,机油泵驱动凸台通过通孔套设于平衡轴靠近正时传动部件的一端,且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其中,机油泵驱动凸台靠近正时传动部件的一侧设置连接部,连接部用于连接燃油泵的输入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平衡重位于机油泵驱动凸台的径向一侧,在平衡轴转动时,平衡重利用自身的惯性力平衡曲轴转动时产生的径向抖动。机油泵的输入轴通过紧固件连接于机油泵驱动凸台,实现平衡轴对机油泵的驱动。这种结构巧妙地将平衡轴的平衡部件与驱动机油泵的部件集成为一体,减少了平衡轴上的部件,并且,通过机油泵驱动凸台提高了平衡重与平衡轴之间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第二驱动部包括燃油泵凸轮,燃油泵具有挺柱,挺柱能够沿燃油泵的高度方向移动,挺柱抵接于燃油泵凸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燃油泵通过平衡轴上的燃油泵凸轮驱动,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燃油泵通过进排气凸轮轴驱动的方式,平衡轴的转速高于进排气凸轮轴的转速,提高燃油泵的供油速率。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平衡轴沿其轴线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支撑部件,以使得平衡轴通过多个支撑部件可转动地安装于机体。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平衡轴上既要设置平衡重用于平衡抖动,且需要驱动燃料泵和机油泵,平衡轴承受的径向载荷较大,通过多个支撑部件将平衡轴安装于机体上,进而提高对平衡轴的支撑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多个支撑部件包括沿平衡轴的轴线方向依次设置的滑动轴承、第一滚针轴承和第二滚针轴承,滑动轴承位于平衡块远离正时传动部件的一侧,第一滚针轴承和第二滚针轴承分别位于燃油泵凸轮沿平衡轴的轴线方向的两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动轴承、第一滚针轴承和第二滚针轴承均用于支撑平衡轴,能够很好的支撑平衡轴。其中,滑动轴承能够减缓第一驱动部件带给平衡轴的负荷,第一滚针轴承和第二滚针轴承能够减缓第二驱动部件带给平衡轴的负荷。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曲轴包括曲轴齿轮,曲轴齿轮位于曲轴的另一端。
平衡轴包括平衡轴齿轮,平衡轴齿轮位于平衡轴远离正时传动部件的一端,且与曲轴齿轮相对应。
其中,曲轴齿轮与平衡轴齿轮相啮合,且速比为1:1。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发动机的缸数为奇数时,发动机工作时有一部分的活塞位于活塞缸上部,另一部分的活塞缸下部,且两者数目不相同,进而导致曲轴上沿轴向方向受到的载荷不均,从而加剧了发动机的抖动,平衡轴通过齿轮等速传动连接曲轴,使得平衡轴的转速与曲轴相同,平衡轴上的平衡重的运动规律与数目少的一部分活塞相同,由平衡重所产生的惯性力矩抵消另一部分活塞运动产生的多余力矩,进而提高了发动机的平顺性。并且,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平衡轴通过与曲轴靠近正时传动部件的一端传动连接,这种结构的发动机,将平衡轴与曲轴远离正时传动部件的一端传动连接,使得曲轴的载荷均匀,降低了发动机的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机油泵的吸油盘延伸至油底壳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种发动机的油底壳仅仅需要设置吸油盘,通过机油泵的吸油盘吸收油底壳上的机油。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在发动机的油底壳设置复杂的油道,该发动机简化油底壳的结构,在满足油量吸油的前提下,使得油底壳的厚度更小,进而降低了机体与油底壳之间的高度,进而也降低了发动机的整体高度。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正时传动部件包括进气凸轮轴链轮、排气凸轮轴链轮以及链条,曲轴的一端设置有曲轴链轮,进气凸轮轴链轮、排气凸轮轴链轮和曲轴链轮通过链条连接。
其中,进气凸轮轴链轮和排气凸轮轴链轮与曲轴链轮的速比均为1:2。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种发动机的进气凸轮轴和排气凸轮轴均通过一条链条传动连接于曲轴,保证进气凸轮轴和排气凸轮轴的转速一致,且链传动相比于齿传动,噪声更小,相比于皮带传动,使用寿命更长,且传动效率更高。提高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正时传动部件还包括上导轨、链条定导轨、链条动导轨和液压张紧器,上导轨位于进气凸轮轴链轮和排气凸轮轴链轮之间的链条外侧,链条定导轨位于进气凸轮轴链轮和曲轴链轮之间的链条外侧,链条动导轨位于排气凸轮轴链轮和曲轴链轮之间的链条外侧,液压张紧器位于链条动导轨的远离链条的一侧,且液压张紧器抵接于链条动导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液压张紧器调节链条的张紧程度,避免链条上的应力集中,损坏链条。且链条动导轨移动,能够改变进气凸轮轴链轮和排气凸轮轴链轮的运动规律,进而调节进气门与排气门的开启和闭合时间,进而能够改变发动机的进气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该发动机的中间传动部件和正时传动部件分别与曲轴两端连接,能够平衡曲轴两端的载荷,使得曲轴沿轴线方向的载荷均匀,改善曲轴的工作环境,延长曲轴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中间传动部件位于曲轴的一侧,机油泵和燃油泵传动结构均通过中间传动部件驱动,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机油泵通过曲轴设置靠近油底壳方向的链条驱动,燃油泵通过进气凸轮轴驱动的传动方式,本实用新型中燃油泵位于中间传动部件沿其径向远离曲轴的一侧,不会增加机体与机盖之间的高度,机油泵位于中间传动部件的靠近正时传动部件的一端,能够降低机体与油底壳之间的高度,综上,这种结构能够降低发动机的整体高度,节省了发动机内的安装空间,便于发动机在汽车底盘布置。
进一步地,在发动机的缸数为奇数时,中间传动部件包括平衡轴,平衡轴既能平衡发动机在工作时产生的振动,且在平衡轴上设置的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能够分别驱动机油泵和燃油泵。在提高发动机的工作平稳性的同时,起到传动机油泵和燃油泵的作用。减少了发动机内的部件,节省了发动机内的安装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发动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从正时传动部件一侧沿曲轴的轴线方向看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的平衡轴的爆炸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的平衡轴的第一驱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发动机;
110、曲轴;
111、曲轴齿轮;112、曲轴链轮;
120、中间传动部件;
121、平衡轴;
1211、第一驱动部;1212、机油泵驱动凸台;1213、平衡重;1214、紧固件;
1215、第二驱动部;1216、燃油泵凸轮;
1217、平衡轴齿轮;
130、正时传动部件;
131、进气凸轮轴链轮;132、排气凸轮轴链轮;133、链条;134、上导轨;
135、链条定导轨;136、链条动导轨;137、液压张紧器;
140、机油泵;
141、吸油盘;
150、燃油泵;
151、挺柱;
160、支撑部件;
161、滑动轴承;162、第一滚针轴承;163、第二滚针轴承;
H1、机体与机盖之间的高度;
H2、机体与油底壳之间的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实用新型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实用新型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如图2和图3所示,该发动机10包括机体(图中未示出)和安装于机体的油底壳(图中未示出),该发动机10还包括设置于机体的曲轴110、中间传动部件120、正时传动部件130、机油泵140和燃油泵150。
具体的,曲轴110的一端传动连接于正时传动部件130,另一端传动连接于中间传动部件120,中间传动部件120位于曲轴110沿其径向方向的一侧。中间传动部件120沿平行曲轴110的轴线方向延伸,中间传动部件120传动连接于机油泵140和燃油泵150;机油泵140位于中间传动部件120靠近正时传动部件130的一端,燃油泵150位于中间传动部件120沿其径向方向远离曲轴110的一侧。
更为具体的,这种发动机10的中间传动部件120和正时传动部件130分别与曲轴110两端连接,能够平衡曲轴110两端的载荷,使得曲轴110沿轴线方向的载荷均匀,改善曲轴110的工作环境,延长曲轴110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中间传动部件120位于曲轴110的一侧,机油泵140和燃油泵150传动结构均通过中间传动部件120驱动。
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可参见说明书附图1,发动机的机油泵140通过曲轴110设置靠近油底壳方向的链条驱动,燃油泵150通过凸轮轴驱动的传动方式。而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发动机10可参见说明书附图3,这种发动机10中的燃油泵150位于中间传动部件120沿其径向远离曲轴110的一侧,不会增加机体的底部与机盖的顶部(图中未示出)之间的高度H1,机油泵140位于中间传动部件120的靠近正时传动部件130的一端,能够降低机体的底部与油底壳的底部之间的高度H2,综上,这种结构能够降低发动机10的整体高度,节省了发动机10内的安装空间,便于发动机10在汽车底盘布置。
更为具体的,发动机10在工作时,需要定时开启和关闭进、排气门,在进气行程使混合气或者新鲜空气进入气缸,在排气行程将废弃排出气缸。气门开闭的时刻和顺序由凸轮轴(图中未示出)决定。进气凸轮轴和排气凸轮轴由曲轴110通过正时传动部件130传动连接。
在一种实施例中,正时传动部件130包括传动链条,在曲轴110的一侧设置驱动链轮,在进、排气凸轮轴对应的一侧设置链轮,通过链条传动的方式传动。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正时传动部件130可以通过齿传动的方式,在曲轴110的一侧设置主动齿轮,在进、排气凸轮轴对应的一侧设置从动齿轮,曲轴110上的主动齿轮与进、排气凸轮轴上的从动齿轮相啮合。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正时传动部件130还可以通过皮带传动连接,皮带套设于曲轴110、进气凸轮轴以及排气凸轮上的同一侧端部。
更为具体的,机油泵140是汽车的发动机10的润滑系统的基本组成之一,用于将发动机10内的机油提高到一定压力后,强制地压送到发动机10各零件的运动表面上进行润滑。机油泵140需要收集发动机10油底壳上的机油,再由机油泵送至发动机10内的滤清器,过滤机油内的铁屑杂质,然后将清洁的机油输送至发动机10内形成的润滑管路以及各个运动件的摩擦表面。
更为具体的,燃油泵150是汽车的燃油喷射系统的基本组成之一,用于将燃油从油箱运输到发动机10燃烧室的动力源,燃油泵150将燃油从油箱内抽出,以一定的压力通过供油管路不断地输送至发动机10,发动机10内的燃油再次经过高压油泵二次加压,并按照发动机10的做功顺序为各个气缸提供定量的燃油。
更为具体的,当发动机10的缸数为奇数例如三缸时,在其内部,三个相同的单缸排列在机体上共用一根曲轴110输出动力。当其中一个活塞到达行程上止点时,另外两个连杆与上止点或下止点成120°,在往复式活塞上的扭矩并不像直列6缸那样协调一致,发动机10内受到扭转力矩,在发动机10内设置平衡轴俩抵消扭转力矩。同时,可以巧妙地利用平衡轴来驱动机油泵140和燃油泵150。
更为具体的,当发动机10内不需要设置平衡轴时,可以单独设置转接轴,转接轴传动连接于曲轴110。由转接轴传动连接机油泵140和燃油泵150,使得机油泵140和燃油泵150设置在曲轴110附近,节省发动机10内的安装空间。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如图2-图4所示,中间传动部件120包括平衡轴121,平衡轴121上具有沿其轴线方向设置第一驱动部1211和第二驱动部1215,第一驱动部1211位于平衡轴121靠近正时传动部件130的一端,第二驱动部1215位于平衡轴121沿其轴线方向远离正时传动部件130的一侧,第一驱动部1211用于驱动机油泵140,第二驱动部1215用于驱动燃油泵150。
具体的,平衡轴121既能平衡发动机10在工作时产生的振动,且在平衡轴121上设置有第一驱动部1211和第二驱动部1215,分别用于驱动机油泵140和燃油泵150。在提高发动机10的工作平稳性的同时,起到传动机油泵140和燃油泵150的作用。减少了发动机10内的部件,节省了发动机10内的安装空间。
更为具体的,平衡轴121和曲轴110可以通过齿传动、皮带传动、链条传动等本技术领域常用的传动方式,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平衡轴121和曲轴110通过齿传动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进行设计,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更为具体的,平衡轴121沿轴向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减重镂空。减轻发动机10的重量,同时,能够避免平衡轴121上的应力集中,提高平衡轴121的使用寿命。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驱动部1211包括平衡块,平衡块包括机油泵驱动凸台1212、平衡重1213和紧固件1214,平衡重1213位于机油泵驱动凸台1212的径向一侧,机油泵驱动凸台1212的中心设置沿平衡轴121的轴线方向贯穿机油泵驱动凸台1212的通孔,机油泵驱动凸台1212通过通孔套设于平衡轴121靠近正时传动部件130的一端,且通过紧固件1214固定连接。
具体的,机油泵驱动凸台1212靠近正时传动部件130的一侧设置连接部(图中未标出),连接部用于连接燃油泵150的输入轴。
更为具体的,平衡重1213位于机油泵驱动凸台1212的径向一侧,在平衡轴121转动时,平衡重1213利用自身的惯性力平衡曲轴110转动时产生的径向抖动。机油泵140的输入轴通过紧固件1214连接于机油泵驱动凸台1212,实现平衡轴121对机油泵140的驱动。这种结构巧妙地将平衡轴121的平衡部件与驱动机油泵140的部件集成为一体,减少了平衡轴121上的部件,并且,通过机油泵驱动凸台1212提高了平衡重1213与平衡轴121之间的连接强度。
更为具体的,如图5所示,连接部为形成在机油泵驱动凸台1212上,沿平衡轴121的轴向远离机油泵140的一侧凹陷的凹坑,机油泵驱动凸台1212的侧壁与机油泵140的输入轴相适配,机油泵驱动凸台1212的侧壁沿轴向方向看,呈等六边形,机油泵140的输入轴装配在机油泵驱动凸台1212上的凹部。
更为具体的,紧固件1214可以为螺栓,紧固件1214也可以为紧固销等本技术领域常用的紧固元件。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紧固件1214为螺栓。通过螺栓将机油泵140的输入轴与机油泵驱动凸台1212紧固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进行设计,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如图4所示,第二驱动部1215包括燃油泵凸轮1216,燃油泵150具有挺柱151,挺柱151能够沿燃油泵150的高度方向移动,挺柱151抵接于燃油泵凸轮1216。
具体的,燃油泵150通过平衡轴121上的燃油泵凸轮1216驱动,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燃油泵150通过进排气凸轮轴驱动的方式,平衡轴121的转速高于进排气凸轮轴的转速,提高燃油泵150的供油速率。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平衡轴121沿其轴线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支撑部件160,以使得平衡轴121通过多个支撑部件160可转动地安装于机体。
具体的,在发动机10的机体上设置有多个安装部,与多个支撑部件160相对应,用于安装多个支撑部件160,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进行设计,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更为具体的,由于平衡轴121上既要设置平衡重1213用于平衡抖动,且需要驱动燃料泵和机油泵140,平衡轴121承受的径向载荷较大,通过多个支撑部件160将平衡轴121安装于机体上,进而提高对平衡轴121的支撑性能。
更为具体的,平衡轴121沿其轴线方向间隔设置2个、3个或者4个支撑部件160。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平衡轴121沿其轴线方向间隔设置3个支撑部件160。其中一个设置在第一驱动部1211的一侧,另外两个设置在第二驱动部1215的两侧。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进行设计,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更为具体的,支撑部件160可以为滚动轴承或者滑动轴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进行设计,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如图4所示,多个支撑部件160包括沿平衡轴121的轴线方向依次设置的滑动轴承161、第一滚针轴承162和第二滚针轴承163,滑动轴承161位于平衡块远离正时传动部件130的一侧,第一滚针轴承162和第二滚针轴承163分别位于燃油泵凸轮1216沿平衡轴121的轴线方向的两侧。
具体的,滑动轴承161、第一滚针轴承162和第二滚针轴承163均用于支撑平衡轴121,能够很好的支撑平衡轴121。其中,滑动轴承161能够减缓第一驱动部1211件带给平衡轴121的负荷,第一滚针轴承162和第二滚针轴承163能够减缓第二驱动部1215件带给平衡轴121的负荷。
更为具体的,平衡轴121在滑动轴承161远离机油泵140的一侧具有轴肩;平衡轴121也分别在第一滚针轴承162和第二滚针轴承163的两侧也均设置轴肩,用于沿轴向方向定位轴承。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如图2-图3所示,曲轴110包括曲轴齿轮111,曲轴齿轮111位于曲轴110的另一端。
具体的,平衡轴121包括平衡轴齿轮1217,平衡轴齿轮1217位于平衡轴121远离正时传动部件130的一端,且与曲轴齿轮111相对应。其中,曲轴齿轮111与平衡轴齿轮1217相啮合,且速比为1:1。
更为具体的,当发动机10的缸数为奇数时,发动机10工作时有一部分的活塞位于活塞缸上部,另一部分的活塞缸下部,且两者数目不相同,进而导致曲轴110上沿轴向方向受到的载荷不均,从而加剧了发动机10的抖动,平衡轴121通过齿轮等速传动连接曲轴110,使得平衡轴121的转速与曲轴110相同,平衡轴121上的平衡重1213的运动规律与数目少的一部分活塞相同,由平衡重1213所产生的惯性力矩抵消另一部分活塞运动产生的多余力矩,进而提高了发动机10的平顺性。并且,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平衡轴121通过与曲轴110靠近正时传动部件130的一端传动连接,这种结构的发动机,将平衡轴121与曲轴110远离正时传动部件130的一端传动连接,使得曲轴110的载荷均匀,降低了发动机的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曲轴齿轮111和平衡轴齿轮1217均设置为斜齿轮,这种结构的齿轮传动平稳,且冲击、振动和噪声较小。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曲轴齿轮111和平衡轴齿轮1217也可设置为人字形齿轮,能够减少平衡轴121和曲轴110的轴向力。曲轴齿轮111和平衡轴齿轮1217还可以设置为直齿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进行设计,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如图2所示,机油泵140的吸油盘141延伸至油底壳内。
具体的,这种发动机10的油底壳仅仅需要设置吸油盘141,通过机油泵140的吸油盘141吸收油底壳上的机油。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在发动机10的油底壳设置复杂的油道,该发动机10简化油底壳的结构,在满足油量吸油的前提下,使得油底壳的厚度更小,进而降低了机体与油底壳之间的高度,进而也降低了发动机10的整体高度。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如图2和图3所示,正时传动部件130包括进气凸轮轴链轮131、排气凸轮轴链轮132以及链条133,曲轴110的一端设置有曲轴链轮112,进气凸轮轴链轮131、排气凸轮轴链轮132和曲轴链轮112通过链条133连接。其中,进气凸轮轴链轮131和排气凸轮轴链轮132与曲轴链轮112的速比均为1:2。
具体的,这种发动机10的进气凸轮轴和排气凸轮轴均通过一条链条133传动连接于曲轴110,保证进气凸轮轴和排气凸轮轴的转速一致,且链传动相比于齿传动,噪声更小,相比于皮带传动,使用寿命更长,且传动效率更高。提高了发动机10的使用寿命。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如图2和图3所示,正时传动部件130还包括上导轨134、链条定导轨135、链条动导轨136和液压张紧器137,上导轨134位于进气凸轮轴链轮131和排气凸轮轴链轮132之间的链条133外侧,链条定导轨135位于进气凸轮轴链轮131和曲轴链轮112之间的链条133外侧,链条动导轨136位于排气凸轮轴链轮132和曲轴链轮112之间的链条133外侧,液压张紧器137位于链条动导轨136的远离链条133的一侧,且液压张紧器137抵接于链条动导轨136。
具体的,通过液压张紧器137调节链条133的张紧程度,避免链条133上的应力集中,损坏链条133。且链条动导轨136移动,能够改变进气凸轮轴链轮131和排气凸轮轴链轮132的运动规律,进而调节进气门与排气门的开启和闭合时间,进而能够改变发动机10的进气效率。
更为具体的,曲轴110旋转时,通过曲轴链轮112带动链条133转动,进而带动进、排气凸轮轴链轮132旋转,链条定导轨135为链条133提供导向作用并防止链条133脱落,上导轨134和链条133之间具有间隙,能够防止链条133跳齿。液压张紧器137驱动链条动导轨136张紧链条133,并在发动机10各个工况下都保证有持续稳定的张力输出。
虽然通过参照本实用新型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包括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包括机体和安装于所述机体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机体的曲轴、中间传动部件、正时传动部件、机油泵和燃油泵,其中
所述曲轴的一端传动连接于所述正时传动部件,另一端传动连接于所述中间传动部件,所述中间传动部件位于所述曲轴沿其径向方向的一侧,其中
所述中间传动部件沿平行所述曲轴的轴线方向延伸,所述中间传动部件传动连接于所述机油泵和所述燃油泵;
所述机油泵位于所述中间传动部件靠近所述正时传动部件的一端,所述燃油泵位于所述中间传动部件沿其径向方向远离所述曲轴的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传动部件包括平衡轴,所述平衡轴上具有沿其轴线方向设置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所述第一驱动部位于所述平衡轴靠近所述正时传动部件的一端,所述第二驱动部位于所述平衡轴沿其轴线方向远离所述正时传动部件的一侧,所述第一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机油泵,所述第二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燃油泵。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部包括平衡块,所述平衡块包括机油泵驱动凸台、平衡重和紧固件,所述平衡重位于所述机油泵驱动凸台的径向一侧,所述机油泵驱动凸台的中心设置沿所述平衡轴的轴线方向贯穿所述机油泵驱动凸台的通孔,所述机油泵驱动凸台通过所述通孔套设于所述平衡轴靠近所述正时传动部件的一端,且通过所述紧固件固定连接;
所述机油泵驱动凸台靠近所述正时传动部件的一侧设置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燃油泵的输入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驱动部包括燃油泵凸轮,所述燃油泵具有挺柱,所述挺柱能够沿所述燃油泵的高度方向移动,所述挺柱抵接于所述燃油泵凸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轴沿其轴线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支撑部件,以使得所述平衡轴通过所述多个支撑部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机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支撑部件包括沿所述平衡轴的轴线方向依次设置的滑动轴承、第一滚针轴承和第二滚针轴承,所述滑动轴承位于所述平衡块远离所述正时传动部件的一侧,所述第一滚针轴承和所述第二滚针轴承分别位于所述燃油泵凸轮沿所述平衡轴的轴线方向的两侧。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包括曲轴齿轮,所述曲轴齿轮位于所述曲轴的另一端;
所述平衡轴包括平衡轴齿轮,所述平衡轴齿轮位于所述平衡轴远离所述正时传动部件的一端,且与所述曲轴齿轮相对应;
所述曲轴齿轮与所述平衡轴齿轮相啮合,且速比为1:1。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油泵的吸油盘延伸至所述油底壳内。
9.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时传动部件包括进气凸轮轴链轮、排气凸轮轴链轮以及链条,所述曲轴的一端设置有曲轴链轮,所述进气凸轮轴链轮、所述排气凸轮轴链轮和所述曲轴链轮通过所述链条连接;其中
所述进气凸轮轴链轮和所述排气凸轮轴链轮与所述曲轴链轮的速比均为1:2。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时传动部件还包括上导轨、链条定导轨、链条动导轨和液压张紧器,所述上导轨位于所述进气凸轮轴链轮和所述排气凸轮轴链轮之间的所述链条外侧,所述链条定导轨位于所述进气凸轮轴链轮和所述曲轴链轮之间的所述链条外侧,所述链条动导轨位于所述排气凸轮轴链轮和所述曲轴链轮之间的所述链条外侧,所述液压张紧器位于所述链条动导轨的远离所述链条的一侧,且所述液压张紧器抵接于所述链条动导轨。
CN202320161341.1U 2023-01-18 2023-01-18 发动机 Active CN2194522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61341.1U CN219452229U (zh) 2023-01-18 2023-01-18 发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61341.1U CN219452229U (zh) 2023-01-18 2023-01-18 发动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52229U true CN219452229U (zh) 2023-08-01

Family

ID=87409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61341.1U Active CN219452229U (zh) 2023-01-18 2023-01-18 发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522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357407B2 (en) Anti-rotation valve lifter guide apparatus
EP1216348B1 (en)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engine with an adjustable valve timing
EP0708274A1 (en) Crank device and machine device
WO2008085920A2 (en) Motion translation mechanism
US8468995B2 (en) Compact second order balance shaft arrangement with low inertia driven shaft
US7765989B2 (en) Fuel pump driving device
CN202280790U (zh) 一种内燃机平衡机构
US8281763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O2010035287A1 (en) System for driving a fuel pump
US5873336A (en) Cam drive system for engine
CN102128065A (zh) 内燃机的润滑油供给装置
CN2780995Y (zh) 齿条齿轮机构传动式发动机
CN107524488A (zh) 一种小排量汽车发动机链条正时系统
US6904884B2 (en) Balance device for engines
CN219452229U (zh) 发动机
CA2300784C (en) External drive double shaft overhead cam engine (dsohc)
CN102230423A (zh) 齿轮传动内燃机
US6953015B2 (en) Engine
US10947867B2 (en) Lightweight geardrive systems
JP5550662B2 (ja) エンジンのスリーブバルブの複合駆動装置
US9759098B1 (en) Valvetrain conversion kit for an engine
US6837475B2 (en) Valve-operating device for engine
JP4148814B2 (ja) 内燃機関の潤滑装置
GB2525213A (en) OSP with rectilinear drive mechanism
CN116537907A (zh) 发动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