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52070U - 一种多级射孔—冲击水压裂增透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级射孔—冲击水压裂增透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52070U
CN219452070U CN202320243839.2U CN202320243839U CN219452070U CN 219452070 U CN219452070 U CN 219452070U CN 202320243839 U CN202320243839 U CN 202320243839U CN 219452070 U CN219452070 U CN 2194520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fracturing
pipe
communicated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4383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健
陈世强
张航
程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32024383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520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520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520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23Dune restoration or creation; Cliff stabilisation

Landscapes

  • Fluid-Pressure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级射孔—冲击水压裂增透系统,包括复合增压泵、高压导流管、高压封堵管、多级压裂管及驱动电路,高压封堵管串联至少一条多级压裂管,后端面通过高压导流管与复合增压泵连通,高压封堵管与高压导流管和多级压裂管间通过控制阀连通,复合增压泵、高压封堵管、多级压裂管及控制阀均与驱动电路电气连接。本实用新型一方面可根据使用需要有效的提高压裂作业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有效的适应多种地质结构环境压裂增透作业的需要,从而有效达到实现快速高效水力压裂增透作业的目的,并有助于降低作业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多级射孔—冲击水压裂增透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级射孔—冲击水压裂增透系统,属资源开采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进行煤层气开采、页岩气开采等资源开采中,为了提高钻孔产气量、延长钻孔使用寿命等需要,往往需要对钻孔通过压裂作业以提高钻孔孔壁裂隙,提高产气量和产气量及产气压力稳定的目的,针对这一需要,当前开发了多种的压裂增透技术如水力压裂技术、二氧化碳气压裂技术以及水力—二氧化碳气联合压裂技术等众多的压裂技术及设备,当前的压裂技术及设备虽然可以满足使用的需要,但在使用中,均不同程度存在在前期准备阶段,需要耗费较高的人力、物力,且设备预制时间也较长,同时在压裂作业时,压裂点位置、压裂压力往往均相对固定,无法根据使用需要在同一范围内实现多次重复压裂作业,从而造成压裂效果相对单一,从而影响了钻孔压裂增透作业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导致压裂作业时的劳动强度较大,且工作成本较高。
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全新的水压裂增透系统,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上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设备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通用性好,与现有压裂系统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从而有效的降低了系统操控作业的难度,避免了因设备更改过大而造成的设备操控需要进行大量人员培训而造成的弊端;同时在压裂作业中,一方面可根据使用需要有效的提高压裂作业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有效的适应多种地质结构环境压裂增透作业的需要,从而有效达到实现快速高效水力压裂增透作业的目的,并有助于降低作业成本。
一种多级射孔—冲击水压裂增透系统,包括复合增压泵、高压导流管、高压封堵管、多级压裂管及驱动电路,高压封堵管至少一条,高压封堵管串联至少一条多级压裂管,后端面通过高压导流管与复合增压泵连通,其中高压封堵管、多级压裂管均嵌于钻孔内并与钻孔同轴分布,且高压封堵管前端面与压裂作业面间间距不小于50厘米,高压封堵管与高压导流管和多级压裂管间通过控制阀连通,复合增压泵、高压封堵管、多级压裂管及控制阀均与驱动电路电气连接,驱动电路另与复合增压泵外表面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高压封堵管包括硬质导流管、封堵压环、密封囊袋、多通阀、引流支管、分流管,其中所述硬质导流管为轴向截面呈矩形的空心管状结构,其前端面设连接管头,并通过连接管头与高压封堵管连通,后端面与多通阀连接,并通过多通阀与高压导流管连通,所述引流支管与硬质导流管外表面连接,其一端通过多通阀与高压导流管连通,另一端通过分流管与各密封囊袋连通,所述密封囊袋至少一个,包覆在硬质导流管外,与硬质导流管间通过连接机构连接并同轴分布,且密封囊袋与分流管间通过控制阀连通,所述封堵压环至少两个,包覆在硬质导流管外并与硬质导流管间同轴分布,封堵压环外径为密封囊袋处于收缩状态时外径的1.1—1.5倍,同时各封堵压环沿硬质导流管轴线方向均布,且硬质导流管前端面及后端面位置处均设一个封堵压环。
进一步的,所述的封堵压环为轴向截面呈“凵”字形及“H”中任意一种的槽状结构,封堵压环包括导向套、支撑辐板、支撑环、主切削刃、辅助切削刃,所述导向套为空心圆柱体结构,包覆在硬质导流管外并与硬质导流管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支撑辐板至少三条,各支撑辐板环绕导向套轴线均布,支撑辐板后端面与导向套外表面连接,前端面与支撑环内侧面连接,所述支撑环为与导向套同轴分布的闭合环状结构,支撑环前端面设若干环绕导向套轴线均布的主切削刃、支撑环外侧面设若干环绕导向套轴线均布的辅助切削刃,且主切削刃、辅助切削刃均超出支撑环外表面至少5毫米。
进一步的,所述的多级压裂管包括管体、爆破阀、隔板、压力调节阀、密封堵头,所述管体为轴向截面呈矩形的空心管状结构,管体至少两个,管体两端均设连接螺纹口,其中相邻两个管体间通过螺纹口相互连通,并由各管体相互连通构成压裂通道,其中位于压裂通道末端的管体后端面与密封堵头连接并密封;位于压裂通道前端的管体前端面与连接管头连通,并通过连接管头与高压封堵管连通,所述隔板至少两个,嵌于压裂通道内并与压裂通道间同轴分布,并由隔板将压裂通道分割为若干压裂腔,压裂腔对应的隔板上设与压裂腔同轴分布的压力调节阀,相邻两压裂腔间通过压力调节阀连通,所述管体的管壁上均布若干环绕管体轴线均布的压裂孔,压裂孔轴线与管体轴线垂直并相交,且每个压裂孔内均设一个爆破阀,所述爆破阀与压裂孔同轴分布,且爆破阀上端面比管体外侧面低0—3毫米。
进一步的,所述的隔板包括定位基板、弹片、碟形弹簧,所述定位基板为轴向截面呈“工”字形槽状结构,嵌于管体内,与管体同轴分布并与管体内侧面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定位基板设与其同轴分布的装配孔,压力调节阀嵌于装配孔内并与装配孔同轴分布,所述碟形弹簧共两个,为与定位基板同轴分布的环状结构,两碟形弹簧分别嵌于定位基板前端面及后端面的槽体内,并分别通过至少三条环绕定位基板的弹片与槽底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压裂孔对应的管体外表面设一个增透盖,所述增透盖包括承载弹片、压裂锥、连接螺栓,所述承载弹片为横断面呈矩形条状结构,同时其轴向截面呈矩形及圆弧形结构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增透盖宽度为压裂孔直径的30%—60%,其轴线与压裂孔轴线垂直并相交,增透盖两端与压裂孔两侧位置的管体外表面通过螺栓连接,所述承载弹片与螺栓连接位置处均设至少一条预断槽,所述承载弹片上端面设至少一个压裂锥,所述压裂锥轴向截面呈等腰三角形结构,其轴线与承载弹片上端面垂直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的多级压裂管为两条及两条以上时,每至少一个多级压裂管构成一个压裂组,相邻两个压裂组之间通过高压封堵管连通,同时多个压裂组间通过高压封堵管采用串联、并联及串联并联混合连接方式中的任意一种进行排布布局。
进一步的,所述的复合增压泵包括承载载具、低压缓存罐、高压缓存罐、输入高压泵、输出高压泵、输入超高压泵、输出超高压泵、液位计、压力传感器,所述低压缓存罐、高压缓存罐均至少一个,并均与承载载具连接,所述低压缓存罐设一个进液口、一个高压出液口和一个超高压出液口,其中低压缓存罐的进液口通过导流管与输入高压泵连通,通过高压出液口与输出高压泵连通,通过超高压出液口与输出超高压泵连通,所述高压缓存罐设一个高压出液口、一个超高压出液口、一个高压进液口和一个超高压进液口,其中高压缓存罐的高压进液口通过导流管与低压缓存罐所连的输出高压泵连通,高压缓存罐的超高压进液口与低压缓存罐所连的输出超高压泵连通,所述高压缓存罐的高压出液口与输出高压泵连通,高压缓存罐的超高压出液口与输入超高压泵连通,所述高压缓存罐所连通的输出高压泵、输入超高压泵间并联,分别通过高压导流管与高压封堵管间连通,所述低压缓存罐、高压缓存罐均设液位计、压力传感器,所述输入高压泵、输出高压泵、输入超高压泵、输出超高压泵、液位计、压力传感器均与驱动电路电气连接。
本实用新型设备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通用性好,与现有压裂系统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从而有效的降低了系统操控作业的难度,避免了因设备更改过大而造成的设备操控需要进行大量人员培训而造成的弊端;同时在压裂作业中,一方面可根据使用需要有效的提高压裂作业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有效的适应多种地质结构环境压裂增透作业的需要,从而有效达到实现快速高效水力压裂增透作业的目的,并有助于降低作业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复合增压泵俯视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高压封堵管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多级压裂管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多级压裂管管体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增透盖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施工,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6所示,一种多级射孔—冲击水压裂增透系统,包括复合增压泵1、高压导流管2、高压封堵管5、多级压裂管3及驱动电路4,高压封堵管5至少一条,高压封堵管5串联至少一条多级压裂管3,后端面通过高压导流管2与复合增压泵1连通,其中高压封堵管5、多级压裂管3均嵌于钻孔内并与钻孔同轴分布,且高压封堵管5前端面与压裂作业面间间距不小于50厘米,高压封堵管5与高压导流管2和多级压裂管4间通过控制阀6连通,复合增压泵1、高压封堵管5、多级压裂管3及控制阀6均与驱动电路4电气连接,驱动电路4另与复合增压泵1外表面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高压封堵管5包括硬质导流管51、封堵压环52、密封囊袋53、多通阀54、引流支管55、分流管56,其中所述硬质导流管51为轴向截面呈矩形的空心管状结构,其前端面设连接管头57,并通过连接管头57与多级压裂管3连通,后端面与多通阀54连接,并通过多通阀54与高压导流管2连通,所述引流支管55与硬质导流管51外表面连接,其一端通过多通阀54与高压导流管2连通,另一端通过分流管56与各密封囊袋53连通,所述密封囊袋53至少一个,包覆在硬质导流管51外,与硬质导流管51间通过连接机构连接并同轴分布,且密封囊袋53与分流管56间通过控制阀6连通,所述封堵压环52至少两个,包覆在硬质导流管51外并与硬质导流管51间同轴分布,封堵压环52外径为密封囊袋53处于收缩状态时外径的1.1—1.5倍,同时各封堵压环52沿硬质导流管51轴线方向均布,且硬质导流管51前端面及后端面位置处均设一个封堵压环52。
特别说明的,所述的封堵压环52为轴向截面呈“凵”字形及“H”中任意一种的槽状结构,封堵压环52包括导向套521、支撑辐板522、支撑环523、主切削刃524、辅助切削刃525,所述导向套521为空心圆柱体结构,包覆在硬质导流管51外并与硬质导流管51间通过螺纹526连接,所述支撑辐板522至少三条,各支撑辐板522环绕导向套521轴线均布,支撑辐板后端面与导向套外521表面连接,前端面与支撑环523内侧面连接,所述支撑环523为与导向套521同轴分布的闭合环状结构,支撑环523前端面设若干环绕导向套521轴线均布的主切削刃524、支撑环523外侧面设若干环绕导向套521轴线均布的辅助切削刃525,且主切削刃524、辅助切削刃525均超出支撑523环外表面至少5毫米。
通过设置的封堵压环,一方面通过封堵压环设置的主切削刃、辅助切削刃可对钻孔孔壁结构进行修整,提高高压封堵管、多级压裂管下放至钻孔内时的便捷性,克服钻孔孔壁塌陷、钻孔内残存碎屑导致的设备下放不畅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在运行中,通过封堵压环实现对高压封堵管、多级压裂管与钻孔壁间强制定位,提高压裂作业时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重点说明的,所述的多级压裂管3包括管体31、爆破阀32、隔板33、压力调节阀34、密封堵头35,所述管体31为轴向截面呈矩形的空心管状结构,管体31至少两个,管体31两端均设连接螺纹口36,其中相邻两个管体31间通过螺纹口36相互连通,并由各管体31相互连通构成压裂通道37,其中位于压裂通道37末端的管体31后端面与密封堵头35连接并密封;位于压裂通道37前端的管体前端面与连接管头57连通,并通过连接管头57与高压封堵管5连通,所述隔板33至少两个,嵌于压裂通道37内并与压裂通道37间同轴分布,并由隔板33将压裂通道37分割为若干压裂腔38,压裂腔38对应的隔板33上设与压裂腔38同轴分布的压力调节阀34,相邻两压裂腔38间通过压力调节阀34连通,所述管体31的管壁上均布若干环绕管体31轴线均布的压裂孔39,压裂孔39轴线与管体31轴线垂直并相交,且每个压裂孔39内均设一个爆破阀32,所述爆破阀32与压裂孔39同轴分布,且爆破阀3上端面比管体31外侧面低0—3毫米。
其中,所述的隔板33包括定位基板331、弹片332、碟形弹簧333,所述定位基板331为轴向截面呈“工”字形槽状结构,嵌于管体31内,与管体31同轴分布并与管体31内侧面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定位基板331设与其同轴分布的装配孔334,压力调节阀34嵌于装配孔334内并与装配孔334同轴分布,所述碟形弹簧333共两个,为与定位基板331同轴分布的环状结构,两碟形弹簧333分别嵌于定位基板331前端面及后端面的槽体内,并分别通过至少三条环绕定位基板331的弹片332与槽底连接。
通过设置在隔板两端位置的弹片和碟形弹簧,可有效对压裂腔内的液体介质在增压过程中侧的压力震荡进行有效的
除此之外,所述的压裂孔39对应的管体31外表面设一个增透盖30,所述增透盖30包括承载弹片301、压裂锥302、连接螺栓303,所述承载弹片301为横断面呈矩形条状结构,同时其轴向截面呈矩形及圆弧形结构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增透盖301宽度为压裂孔39直径的30%—60%,其轴线与压裂孔39轴线垂直并相交,增透盖30两端与压裂孔39两侧位置的管体31外表面通过螺栓连接,所述承载弹片301与螺栓连接位置处均设至少一条预断槽304,所述承载弹片301上端面设至少一个压裂锥302,所述压裂锥302轴向截面呈等腰三角形结构,其轴线与承载弹片301上端面垂直分布。
在压裂作业时,在利用高压液体射流对钻孔进行压裂增透时,另可使增透盖在高压介质驱动下发生弹性位移,设置通过预断槽使得承载弹片断裂,从而使承载弹片及承载弹片所连接的压裂锥直接撞击钻孔孔壁,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压裂作业效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多级压裂管3为两条及两条以上时,每至少一个多级压裂管3构成一个压裂组,相邻两个压裂组之间通过高压封堵管5连通,同时多个压裂组间通过高压封堵管5采用串联、并联及串联并联混合连接方式中的任意一种进行排布布局。
需要特别注意的,所述的复合增压泵1包括承载载具101、低压缓存罐102、高压缓存罐103、输入高压泵104、输出高压泵105、输入超高压泵106、输出超高压泵107、液位计108、压力传感器109,所述低压缓存罐102、高压缓存罐103均至少一个,并均与承载载具101连接,所述低压缓存罐102设一个进液口1010、一个高压出液口1011和一个超高压出液口1012,其中低压缓存罐102的进液口1010通过导流管与输入高压泵104连通,通过高压出液口1011与输出高压泵105连通,通过超高压出液口1012与输出超高压泵107连通,所述高压缓存罐103设一个高压出液口1011、一个超高压出液口1012、一个高压进液口1013和一个超高压进液口1014,其中高压缓存罐103的高压进液口1013通过导流管与低压缓存罐102所连的输出高压泵105连通,高压缓存罐103的超高压进液口1014与低压缓存罐102所连的输出超高压泵107连通,所述高压缓存罐103的高压出液口1012与输出高压泵105连通,高压缓存罐103的超高压出液口1012与输入超高压泵106连通,所述高压缓存罐103所连通的输出高压泵105、输入超高压泵106间并联,分别通过高压导流管2与高压封堵管5间连通,所述低压缓存罐102、高压缓存罐103均设液位计108、压力传感器109,所述输入高压泵104、输出高压泵105、输入超高压泵106、输出超高压泵107、液位计108、压力传感器109均与驱动电路电气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承载载具为车体、橇板、托盘及定位架中的任意一种。
在实际运行中,利用高压泵运行时液体供给流量大,并可提前进行预施压,快速提高管道内压力;然后利用超高压泵增压压力高但流量小的特性,对预增压后管道内液体压力进行快速二次增压,达到爆破压裂满足施工的需要,从而达到快速进行增压压裂增透作业的目的,同时通过设置的低压缓存罐、高压缓存罐配合,可对参与压裂增透的液体介质进行集中缓存,稳定作业压力,防止因压力介质供给不稳等造成的压裂作业压力不稳的缺陷。
本新型的具体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设备装配,首先根据压裂作业的需要,设定压裂作业时所需压力、需水量、压裂管路数量及压力作业深度等参数,然后根据设定的工作参数选配相应设备,并对复合增压泵、高压导流管、高压封堵管、多级压裂管及驱动电路进行装配,得到成品压裂增透系统,同时对多级压裂管内各压力调节阀及各爆破阀的导通压力进行调节,并通过压力调节阀设定压力调节各压裂腔之间的工作压力差,并使设定的各压裂腔的工作压力均大于压裂腔对应的爆破阀的工作压力;
S2,管道布设,首先对高压封堵管、多级压裂管进行组装得到组合体,然后将组装后的组合体间通过钻孔设备插入到待增透压裂钻孔内,并通过高压封堵管对待增透压裂钻孔进行机械封堵,同时实现对高压封堵管、多级压裂管在钻孔内定位;然后驱动复合增压泵的高压输出泵运行,向完成定位的组合体内通入高压液体,利用高压液体一方面驱动组合体中高压封堵管的密封囊袋体积膨胀,对钻孔进行强制封堵密封并定位;另一方面在多级压裂管中预先注入高压液体,平衡多级压裂管内个部位压力备用;
S3,压裂增透,在完成S2步骤后,在保持驱动复合增压泵的高压输出泵持续运行确保初始压力稳定的同时,同步驱动超高压运行,进一步提高多级压裂管内液体介质压力,并在增压过程中各压裂腔的工作压力通过压力调节阀调节后,依次实现对多级压裂管内的压裂腔内工作压力设定,并在压裂腔内压力达到爆破阀工作压力时,则压裂腔内的高压液体介质通过爆破阀产生射流作用在钻孔孔壁上,从而实现对钻孔进行压裂增透;在完成当前压裂腔段的压力增透作业后,后续的压裂腔再延时依次进行压裂增透,从而达到多级压裂增透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S1步骤中在进行多级压裂管的各压裂腔工作压力设定时,各压裂腔的爆破压裂顺序采用:
沿多级压裂管轴线从其末端向前端依次延时进行;
沿多级压裂管轴线从其前端向末端依次延时进行;
从多级压裂管中间部位开始,沿其轴线向两端同时依次延时进行;
以上三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本实用新型设备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通用性好,与现有压裂系统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从而有效的降低了系统操控作业的难度,避免了因设备更改过大而造成的设备操控需要进行大量人员培训而造成的弊端;同时在压裂作业中,一方面可根据使用需要有效的提高压裂作业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有效的适应多种地质结构环境压裂增透作业的需要,从而有效达到实现快速高效水力压裂增透作业的目的,并有助于降低作业成本。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8)

1.一种多级射孔—冲击水压裂增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级射孔—冲击水压裂增透系统包括复合增压泵、高压导流管、高压封堵管、多级压裂管及驱动电路,所述高压封堵管至少一条,高压封堵管串联至少一条多级压裂管,后端面通过高压导流管与复合增压泵连通,其中所述高压封堵管、多级压裂管均嵌于钻孔内并与钻孔同轴分布,且高压封堵管前端面与压裂作业面间间距不小于50厘米,所述高压封堵管与高压导流管和多级压裂管间通过控制阀连通,所述复合增压泵、高压封堵管、多级压裂管及控制阀均与驱动电路电气连接,所述驱动电路另与复合增压泵外表面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射孔—冲击水压裂增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压封堵管包括硬质导流管、封堵压环、密封囊袋、多通阀、引流支管、分流管,其中所述硬质导流管为轴向截面呈矩形的空心管状结构,其前端面设连接管头,并通过连接管头与高压封堵管连通,后端面与多通阀连接,并通过多通阀与高压导流管连通,所述引流支管与硬质导流管外表面连接,其一端通过多通阀与高压导流管连通,另一端通过分流管与各密封囊袋连通,所述密封囊袋至少一个,包覆在硬质导流管外,与硬质导流管间通过连接机构连接并同轴分布,且密封囊袋与分流管间通过控制阀连通,所述封堵压环至少两个,包覆在硬质导流管外并与硬质导流管间同轴分布,封堵压环外径为密封囊袋处于收缩状态时外径的1.1—1.5倍,同时各封堵压环沿硬质导流管轴线方向均布,且硬质导流管前端面及后端面位置处均设一个封堵压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级射孔—冲击水压裂增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封堵压环为轴向截面呈“凵”字形及“H”中任意一种的槽状结构,封堵压环包括导向套、支撑辐板、支撑环、主切削刃、辅助切削刃,所述导向套为空心圆柱体结构,包覆在硬质导流管外并与硬质导流管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支撑辐板至少三条,各支撑辐板环绕导向套轴线均布,支撑辐板后端面与导向套外表面连接,前端面与支撑环内侧面连接,所述支撑环为与导向套同轴分布的闭合环状结构,支撑环前端面设若干环绕导向套轴线均布的主切削刃、支撑环外侧面设若干环绕导向套轴线均布的辅助切削刃,且主切削刃、辅助切削刃均超出支撑环外表面至少5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射孔—冲击水压裂增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级压裂管包括管体、爆破阀、隔板、压力调节阀、密封堵头,所述管体为轴向截面呈矩形的空心管状结构,管体至少两个,管体两端均设连接螺纹口,其中相邻两个管体间通过螺纹口相互连通,并由各管体相互连通构成压裂通道,其中位于压裂通道末端的管体后端面与密封堵头连接并密封;位于压裂通道前端的管体前端面与连接管头连通,并通过连接管头与高压封堵管连通,所述隔板至少两个,嵌于压裂通道内并与压裂通道间同轴分布,并由隔板将压裂通道分割为若干压裂腔,压裂腔对应的隔板上设与压裂腔同轴分布的压力调节阀,相邻两压裂腔间通过压力调节阀连通,所述管体的管壁上均布若干环绕管体轴线均布的压裂孔,压裂孔轴线与管体轴线垂直并相交,且每个压裂孔内均设一个爆破阀,所述爆破阀与压裂孔同轴分布,且爆破阀上端面比管体外侧面低0—3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级射孔—冲击水压裂增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板包括定位基板、弹片、碟形弹簧,所述定位基板为轴向截面呈“工”字形槽状结构,嵌于管体内,与管体同轴分布并与管体内侧面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定位基板设与其同轴分布的装配孔,压力调节阀嵌于装配孔内并与装配孔同轴分布,所述碟形弹簧共两个,为与定位基板同轴分布的环状结构,两碟形弹簧分别嵌于定位基板前端面及后端面的槽体内,并分别通过至少三条环绕定位基板的弹片与槽底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级射孔—冲击水压裂增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裂孔对应的管体外表面设一个增透盖,所述增透盖包括承载弹片、压裂锥、连接螺栓,所述承载弹片为横断面呈矩形条状结构,同时其轴向截面呈矩形及圆弧形结构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增透盖宽度为压裂孔直径的30%—60%,其轴线与压裂孔轴线垂直并相交,增透盖两端与压裂孔两侧位置的管体外表面通过螺栓连接,所述承载弹片与螺栓连接位置处均设至少一条预断槽,所述承载弹片上端面设至少一个压裂锥,所述压裂锥轴向截面呈等腰三角形结构,其轴线与承载弹片上端面垂直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射孔—冲击水压裂增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级压裂管为两条及两条以上时,每至少一个多级压裂管构成一个压裂组,相邻两个压裂组之间通过高压封堵管连通,同时多个压裂组间通过高压封堵管采用串联、并联及串联并联混合连接方式中的任意一种进行排布布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射孔—冲击水压裂增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增压泵包括承载载具、低压缓存罐、高压缓存罐、输入高压泵、输出高压泵、输入超高压泵、输出超高压泵、液位计、压力传感器,所述低压缓存罐、高压缓存罐均至少一个,并均与承载载具连接,所述低压缓存罐设一个进液口、一个高压出液口和一个超高压出液口,其中低压缓存罐的进液口通过导流管与输入高压泵连通,通过高压出液口与输出高压泵连通,通过超高压出液口与输出超高压泵连通,所述高压缓存罐设一个高压出液口、一个超高压出液口、一个高压进液口和一个超高压进液口,其中高压缓存罐的高压进液口通过导流管与低压缓存罐所连的输出高压泵连通,高压缓存罐的超高压进液口与低压缓存罐所连的输出超高压泵连通,所述高压缓存罐的高压出液口与输出高压泵连通,高压缓存罐的超高压出液口与输入超高压泵连通,所述高压缓存罐所连通的输出高压泵、输入超高压泵间并联,分别通过高压导流管与高压封堵管间连通,所述低压缓存罐、高压缓存罐均设液位计、压力传感器,所述输入高压泵、输出高压泵、输入超高压泵、输出超高压泵、液位计、压力传感器均与驱动电路电气连接。
CN202320243839.2U 2023-02-17 2023-02-17 一种多级射孔—冲击水压裂增透系统 Active CN2194520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43839.2U CN219452070U (zh) 2023-02-17 2023-02-17 一种多级射孔—冲击水压裂增透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43839.2U CN219452070U (zh) 2023-02-17 2023-02-17 一种多级射孔—冲击水压裂增透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52070U true CN219452070U (zh) 2023-08-01

Family

ID=874114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43839.2U Active CN219452070U (zh) 2023-02-17 2023-02-17 一种多级射孔—冲击水压裂增透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520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97900B (zh) 一种多孔协同压抽一体化瓦斯抽采方法
CN111119831A (zh) 一种水平井分段压裂室内模拟试验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CN103471930B (zh) 一种山丘区输水管道试压方法及试压装置
CN112253173A (zh) 一种复杂环境隧洞自适应衬砌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19452070U (zh) 一种多级射孔—冲击水压裂增透系统
US11242736B2 (en) Fracturing device for extraction of coalbed methane in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CN108798673B (zh) 一种水力驱动的高压脉冲流体输出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CN210317259U (zh) 一种适用于气井全生命周期排水采气的气举装置
US20230167703A1 (en) Patching construction method using a hydraulic variable-grade expansion tool for blocking during drilling
CN203584445U (zh) 一种分级可控锚杆注浆支护围岩加固成套系统
CN103062007B (zh) 油田注水无动力增压系统
CN211342875U (zh) 一种智能液压驱动滑套
CN213271336U (zh) 小型快接式非开挖碎裂管机
CN108087258A (zh) 一种自动调压注水泵节能控制系统及注水调节方法
CN110259425B (zh) 一种试验用水力压裂注射管
CN108166956B (zh) 一种可换喷嘴式节流器及其应用方法
CN210637075U (zh) 带有串联连接结构的劈裂棒
CN106969197A (zh) 地下变形管道修复系统
CN220869374U (zh) 一种瓦斯抽采钻孔高压循环注浆封孔装置
CN206174957U (zh) 一种高压水射流切槽刀具
CN221004163U (zh) 一种改进型管路接头
CN217681565U (zh) 一种潜孔冲击器用导向机构
CN215718518U (zh) 一种油井抽油管
CN213397980U (zh) 一种岩石气-液耦合致裂试验装置
CN216789409U (zh) 一种顶管机用流量可控的智能化注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