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39900U - 助行器支架总成、助行器、轮椅支架总成及轮椅 - Google Patents

助行器支架总成、助行器、轮椅支架总成及轮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39900U
CN219439900U CN202320500033.7U CN202320500033U CN219439900U CN 219439900 U CN219439900 U CN 219439900U CN 202320500033 U CN202320500033 U CN 202320500033U CN 219439900 U CN219439900 U CN 2194399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upport
side support
walker
support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0003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32050003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399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399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399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助行器支架总成、助行器、轮椅支架总成及轮椅。其中椅面支架沿第一方向靠后的四个端部中的位于顶部或底部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经由旋转滑动连接部连接到所述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的沿第一方向靠后的竖直杆,以能沿所述竖直杆滑动且允许顶部边框或底部边框能绕自身轴线转动。本实用新型通过侧支撑架和椅面框架的连接结构的设计,能够简化助行器支架总成的结构,减轻其自身重量,从而简化包括该助行器支架总成的助行器及轮椅的结构,并且由此减轻其重量。

Description

助行器支架总成、助行器、轮椅支架总成及轮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康复助行领域,更具体地,涉及助行器支架总成。本实用新型还涉及助行器、轮椅支架总成及轮椅。
背景技术
带座椅的助行器既能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或需要康复的患者等使用者提供推行助行,又能为其提供座椅休息,甚至能提供轮椅功能,由亲友协助推行,因此近年受到普遍欢迎。但是,由于作为座椅或轮椅需要对使用者的体重提供安全、充分的支撑,尤其是作为轮椅时还需具有足够的强度实现推行,因此现有带座椅的助行器的结构通常较笨重,对于老人、女士来说不便携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助行器支架总成、助行器、轮椅支架总成及轮椅,以至少部分地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助行器支架总成,包括:
平行的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其垂直于支撑面设置时与平行于支撑面的平面相交的交线限定助行器行进的第一方向和相反的第二方向;
椅面支架,包括第一框和第二框,其每一个包括顶部边框、底部边框和侧边框,第一框和第二框在对应的侧边框枢转连接,并以顶部边框平行于行进方向的取向分别连接到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第一框和第二框能交叉折叠,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联动朝向彼此,并且第一框和第二框能打开以在顶部边框支撑椅面,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联动彼此远离;
车轮,连接到所述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底部;
扶手,连接到所述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顶部,并从其朝向第二方向伸出,
其中,椅面支架沿第一方向靠后的四个端部中的位于顶部或底部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经由旋转滑动连接部连接到所述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的沿第一方向靠后的竖直杆,以能沿所述竖直杆滑动且允许顶部边框或底部边框能绕自身轴线转动。
优选地,与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在行进方向上相对的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为自由端,且在所述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的沿第一方向靠前的竖直杆上,在椅面支架打开时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对应位置处,设置有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
优选地,所述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包括圆柱状端部,且在端面附近具有环形凹槽,支撑件具有套装在竖直杆上的部分及与圆柱状端部外周适应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上,对应于环形凹槽处,设置有具有半圆形缺口的竖挡,用于在支撑所述第三端部或第四端部时卡扣入所述环形凹槽,支撑件相对于竖直杆固定。
优选地,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第五端部和第六端部以及与第五端部和第六端部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相对的第七端部和第八端部通过具有竖直套管的接头套接到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的竖直杆,所述竖直套管能相对于所连接的竖直杆滑动,所述接头还包括与竖直套管固定连接的水平套管或带旋转销的支座,所述端部穿入所述水平套管或与带旋转销的支座的旋转销同轴连接,以能相对于所述水平套管或支座旋转。
优选地,所述第五端部、第六端部、第七端部和第八端部中的至少一个的连接到竖直杆的接头在竖直套管相对于竖直杆固定,或在竖直杆上的对应位置处设置有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端部。
优选地,设置有支撑件的端部的竖直套管的长度设置为,当椅面支架打开时,竖直套管的底端抵接对应的支撑件,以支撑椅面支架。
优选地,包括水平套管和竖直套管的接头通过肋板固定连接所述水平套管和竖直套管。
优选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在其之间滑动的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竖直杆的高度大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为使椅面支架的第一框和第二框靠合和打开所需的滑动距离,与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对应的竖直杆的高度小于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对应的竖直杆的高度。
优选地,沿第一方向靠后的车轮直径大于靠前的车轮直径,或靠后的车轮直径小于等于靠前的车轮直径且靠后的车轮通过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连接杆件连接到所述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底部。
优选地,所述扶手配置为可折叠。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助行器,包括前述助行器支架总成,还包括连接到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的椅背,以及连接到椅面支架的第一框和第二框的顶部边框的椅面。
优选地,所述椅背两端分别连接到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且能取向为既能对来自第一方向的倚靠提供支撑,又能对来自第二方向的倚靠提供支撑。
优选地,所述椅背的两端分别通过大致共轴线的螺钉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使得椅背能绕所述轴线旋转360度。
优选地,所述椅面支架的第一框和第二框的顶部边框由包括狭槽的中空管构成,椅面端部缝合成套筒,分别由外部通过狭槽穿入一顶部边框的中空管内部,再由一细长杆从所述顶部边框的中空管一端开口插入中空管内部并且穿入椅面端部的套筒,将椅面固定到顶部边框,所述细长杆直径大于狭槽宽度或所述细长杆长度大于狭槽长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轮椅支架总成,包括前述助行器支架总成,和连接在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的与扶手的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侧的靠近底部处的脚踏。
优选地,所述轮椅支架总成还包括脚踏调节机构,将脚踏连接到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用于将脚踏保持在脚踏收起位置和脚踏完全伸出位置之间的任意适当位置。
优选地,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侧铰接折叠杆和第二侧铰接折叠杆,其一端连接到相应侧的支撑架,另一端连接到脚踏,能在平行于相应侧支撑架的平面内枢转到展开位置和收回位置;以及第一侧拉簧和第二侧拉簧,其一端连接到相应侧的支撑架,另一端连接到脚踏。
优选地,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侧滑动伸缩杆和第二侧滑动伸缩杆,其一端可滑动地连接到相应侧的支撑架,另一端连接到脚踏,能在平行于相应侧支撑架的平面内平行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滑动在完全伸出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滑动;以及第一侧摆杆和第二侧摆杆,其一端铰接连接到相应侧的支撑框架和滑动伸缩杆中的一个,另一端可滑动地连接到相应侧的支撑框架和滑动伸缩杆中的另一个。
优选地,所述脚踏包括第一侧脚踏杆和第二侧脚踏杆,每一个呈大致L状,一支腿平行于第一侧支撑架或第二侧支撑架,另一支腿用于接收使用者脚部。
优选地,第一侧脚踏杆和第二侧脚踏杆的用于接收使用者脚部的支腿端部彼此铰接为能随第一框和第二框靠合而使得第一侧脚踏杆和第二侧脚踏杆以L状支腿限定的平面彼此靠合,且随第一框和第二框的顶部边框分开而展开使得用于接收使用者脚部的支腿呈大致直线布置,从而形成脚踏。
优选地,第一侧脚踏杆和第二侧脚踏杆的接收使用者脚部的部分还包括沿脚长度方向加宽的踏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轮椅,包括前述轮椅支架总成,还包括连接到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的椅背,以及连接到椅面支架的第一框和第二框的顶部边框的椅面。
本实用新型通过侧支撑架和椅面支架的连接结构的设计,能够简化助行器支架总成的结构,减轻其自身重量,从而简化包括该助行器支架总成的助行器及轮椅的结构,并且由此减轻其重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处于打开状态的助行器支架总成第一实施例的立体视图;
图2是图1中的助行器支架总成处于靠拢状态的立体视图;
图3是旋转滑动连接部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视图;
图4是旋转滑动连接部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立体视图;
图5是旋转滑动连接部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立体视图;
图6旋转滑动连接部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立体视图;
图7是使用图1中所示助行器支架总成的处于打开状态的助行器的立体视图,其中椅背取向为对来自第一方向的依靠提供支撑;
图8是使用图1中所示助行器支架总成的处于打开状态的助行器的立体视图,其中椅背取向为对来自第二方向的依靠提供支撑;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处于打开状态的助行器支架总成第二实施例的显示侧支撑架和椅面支架连接方式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10是图9中助行器支架总成椅面支架的自由端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视图;
图11是用于与图10中所示自由端配合的支撑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视图;
图12是配合在一起的图10中所示自由端和图11中所示支撑件的立体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处于打开状态和靠拢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的轮椅支架总成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视图;
图14是图13中的轮椅支架总成处于靠拢状的立体视图;
图15是包括图13和图14中所示轮椅支架总成的轮椅的处于打开状态的立体视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处于打开状态和靠拢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的轮椅支架总成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视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处于打开状态的轮椅支架总成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视图;
图18是图17中脚踏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视图;
图19是图17中的铰接折叠杆铰接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视图;
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脚踏处于打开状态的轮椅支架总成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视图,其中脚踏处于在完全伸出位置和收回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
图21是图20中的脚踏处于完全伸出位置的轮椅支架总成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视图;
图22是图20和图21中所示的轮椅支架总成所使用的旋转滑动连接部的实施例的立体视图;
图2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脚踏处于打开状态的轮椅支架总成的第五实施例的立体视图,其中脚踏处于在完全伸出位置和收回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
图24是图23中的脚踏处于完全伸出位置的轮椅支架总成的第五实施例的立体视图;
图2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助行器支架总成、助行器、轮椅支架总成及轮椅的后轮及其连接结构的又一实施例的立体视图;和
图26是图25中的后轮连接结构的放大立体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说明书中使用的方向性术语,例如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垂直于支撑面、顶部、底部、靠前或靠后,仅用于使结构描述更清楚,且通常相对于附图中所示取向限定,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仅能处于所述方向。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处于打开状态的助行器支架总成第一实施例的立体视图,图2是图1中的助行器支架总成处于靠拢状态的立体视图。参照图1和图2,图中助行器支架总成总体以附图标记10标示,包括平行的第一侧支撑架11和第二侧支撑架11’,其直于支撑面设置时与平行于支撑面的平面相交的交线限定助行器行进的第一方向D1和相反的第二方向D2;椅面支架,包括第一框12和第二框12’,其每一个包括顶部边框121、121’、底部边框和侧边框,第一框12和第二框12’在对应的侧边框枢转连接,并以顶部边框121、121’平行于行进方向的取向分别连接到第一侧支撑架11和第二侧支撑架11’,第一框和12第二框12’能交叉折叠,该情况下第一侧支撑架11和第二侧支撑架11’联动朝向彼此,并且第一框12和第二框12’能打开以在顶部边框支撑椅面,该情况下第一侧支撑架11和第二侧支撑架11’联动彼此远离。助行器支架总成10还包括第一方向车轮13,13’,和第二方向车轮14,14’,连接到第一侧支撑架11和第二侧支撑架11’底部;和扶手15,15’,连接到第一侧支撑架11和第二侧支撑架11’顶部,并从其朝向第二方向D2伸出。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侧支撑架11包括两根第一竖直杆111,113,以及垂直于竖直杆连接在其之间的第一横杆112,第二侧支撑架11’包括两根第二竖直杆111’,113’,以及垂直于第二竖直杆连接在其之间的第二横杆112’。
而且,本实施例中,椅面支架的第一框12包括第一上横杆121、第一下横杆122’,第二框12’包括第二上横杆121’、第二下横杆122,第一上横杆121的端部1211、1212和第二下横杆122的端部1221、1222连接到第一侧支撑架11,第二上横杆121’的端部1211’、1212’和第一下横杆122’的端部1221’、1222’连接到第二侧支撑架11’,第一上横杆121和第一下横杆122’之间由侧边框连接,第二上横杆121’和第二下横杆122之间由侧边框连接,第一框12和第二框12’通过对应的侧边框枢转连接,实现交叉折叠和打开。
应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中,椅面支架沿第一方向靠后的四个端部中的位于顶部或底部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经由旋转滑动连接部连接到所述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的沿第一方向靠后的竖直杆,以能沿所述竖直杆滑动且允许顶部边框或底部边框能绕自身轴线转动。优选地,与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在行进方向上相对的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为自由端,且在所述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的沿第一方向靠前的竖直杆上,在椅面支架打开时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对应位置处,设置有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使椅面支架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以滑动且能绕自身轴线旋转的方式连接到竖直杆,能沿竖直杆上下滑动,同时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上边框或下边框又能绕自身轴线转动,且同时在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沿助行器行进方向相对的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处设置支撑件,可实现椅面支架连接到侧支撑架、能随侧支撑架打开和交叉折叠联动,同时在椅面支架打开时,通过支撑件和旋转滑动连接部,实现对椅面支架的支撑,这样简化了助行器支架总成的结构。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在椅面支架的第一方向D1上靠后的位于顶部的第一端部1212、第二端部1212’以能沿第一侧支撑架11和第二侧支撑架11’的沿第一方向D1靠后的竖直杆113和113’滑动且绕自身轴线能转动的方式套接到所述竖直杆113和113’,优选地,在竖直杆113和113’的与椅面支架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端部1212、第二端部1212’对应位置处也设置有支撑件,位于底部的第五端部1222、第六1222’分别固定到竖直杆113和113’,且在第一侧支撑架11和第二侧支撑架11’的沿第一方向靠前的竖直杆111和111’上,在与第一端部1212、第二端部1212’在行进方向上相对的第三端部1211、第四端部1211’对应位置处,分别设置有支撑件,用于支撑第三端部1211、第四端部1211’,第三端部1211、第四1211’设置为自由端,这样设置的第一端部1212、第二端部1212’以及第三端部1211、第四1211’能允许顶部边框121、121’沿竖直杆111、111’以及竖直杆113、113’上下滑动,且能绕自身轴线转动。本实施例中,第七端部1221、第八端部1221’分别固定到竖直杆111和111’上。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三端部1211、第四端部1211’设置为自由端,且第三端部1211、第四端部1211’位于顶部边框,还能够提供额外的优点,即能使竖直杆111、111’的高度设置为短于第一框12和第二框12’交叉折叠时顶部边框121、底部边框122’或顶部边框121’、底部边框122之间的距离(特别参见下面附图16所示),即第一端部1212、第二端部1212’在其之间滑动的第一侧支撑架11或第二侧支撑架11’的竖直杆的高度需大于第一端部1212、第二端部1212’为使椅面支架的第一框12和第二框12’靠合和打开所需的滑动距离,而竖直杆111、111’的高度可以缩短为小于该滑动距离,从而进一步减轻助行器支架总成的总重量,该结构还能避免椅面支架与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联动实现靠合和打开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力,使助行器支架总成靠合和打开更顺畅、省力。
替代地,第一端部1212、第二端部1212’、第五端部1222、第六1222’以及第七端部1221、第八端部1221’都套接到第一侧支撑架11和第二侧支撑架11’的竖直杆上,且都不固定,但是都在对应于椅面支架打开时与所有端部位置对应处设置支撑件。
替代地,第一端部1212、第二端部1212’以及第七端部1221、第八端部1221’都套接到第一侧支撑架11和第二侧支撑架11’的竖直杆上,且都不固定,第五端部1222、第六端部1222’为自由端,都在对应于椅面支架打开时与所有端部位置对应处设置支撑件。
本文描述的第一端部到第八端部的连接结构非穷举,能实现本实用新型远离的连接结构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下面将参照附图3到附图6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将椅面支架端部连接到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的旋转滑动连接部的不同实施例。
图3是旋转滑动连接部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视图,图中旋转滑动连接部总体以附图标记16标示,包括竖直套管161,用于套接到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的竖直杆,竖直套管161能相对于所连接的竖直杆滑动;和水平套管162,其与竖直套管161直接固定连接,用于套接椅面支架的顶部边框、底部边框的端部,所述端部穿入水平套管162,以能相对于水平套管162旋转,从而允许顶部边框或底部边框在其中绕自身轴线转动。
图1和图2中所示的助行器支架总成所使用的旋转滑动连接部即为图3中所示的旋转滑动连接部16。
图4是旋转滑动连接部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立体视图,图中旋转滑动连接部总体以附图标记26标示,包括竖直套管261,用于套接到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的竖直杆,竖直套管261能相对于所连接的竖直杆滑动;和旋转销支座263,包括连接旋转销的旋转销孔262’,该旋转销支座263与竖直套管261固定连接,与该旋转销支座263旋转连接的旋转销用于与椅面支架的顶部边框、底部边框的端部同轴连接,以能相对于旋转销支座263旋转,从而允许顶部边框或底部边框在其中绕自身轴线转动,旋转销支座263的底部与竖直套管261固定连接为使得安装其上的旋转销轴线与竖直套管261的轴线垂直。
图5是旋转滑动连接部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立体视图,图中旋转滑动连接部总体以附图标记36标示,包括竖直套管361,用于套接到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的竖直杆,竖直套管361能相对于所连接的竖直杆滑动;水平套管362,用于套接椅面支架的顶部边框、底部边框的端部,所述端部穿入水平套管,以能相对于水平套管旋转,从而允许顶部边框或底部边框在其中绕自身轴线转动;和连接部363,本实施例中为与竖直套管361平行的杆件,其固定连接竖直套管361和水平套管362。
图6旋转滑动连接部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立体视图,图中旋转滑动连接部总体以附图标记46标示,包括竖直套管461,用于套接到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的竖直杆,竖直套管461能相对于所连接的竖直杆滑动;水平套管462,用于套接椅面支架的顶部边框、底部边框的端部,所述端部穿入水平套管,以能相对于水平套管旋转,从而允许顶部边框或底部边框在其中绕自身轴线转动;和连接部463,本实施例中为与竖直套管461平行的肋板,其固定连接竖直套管461和水平套管462。
图7是使用图1中所示助行器支架总成的处于打开状态的助行器的立体视图,其中椅背取向为对来自第一方向的依靠提供支撑,图8是使用图1中所示助行器支架总成的处于打开状态的助行器的立体视图,其中椅背取向为对来自第二方向的依靠提供支撑。参照图7和图8,助行器总体以附图标记1标示,包括助行器支架总成10,椅背10a和椅面10b。
本实施例中,椅背10a的两端分别连接到第一侧支撑架11和第二侧支撑架11’,椅背10a的两端分别通过大致共轴线的螺钉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一侧支撑架11和第二侧支撑架11’,能绕所述轴线旋转360度,其中图7中行进方向为第一方向D1,椅背10a取向为对来自第一方向D1的依靠提供支撑,图8中行进方向为第二方向D2,椅背10a相对于图7中所示的取向旋转了180度,由此取向为对来自第二方向D2的依靠提供支撑,从而使得椅背10a能取向为既能对来自第一方向D1的倚靠提供支撑,又能对来自第二方向D2的倚靠提供支撑。
椅面10b的两侧分别连接到椅面支架的第一框12和第二框12’的顶部边框。本实施例中,椅面支架的第一框12和第二框12’的顶部边框由包括狭槽的中空管构成,椅面10b的端部缝合成套筒,分别由外部通过狭槽穿入一顶部边框的中空管内部,再由一细长杆从顶部边框的中空管一端开口插入中空管内部并且穿入椅面端部的套筒,将椅面固定到顶部边框,细长杆直径大于狭槽宽度或所述细长杆长度大于狭槽长度。
椅背10a和椅面10b的连接方式不限于图7和图8中所示,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椅背和椅面连接方式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处于打开状态的助行器支架总成第二实施例的显示侧支撑架和椅面支架连接方式的局部放大视图。该实施例中,与图1和图2中所示的助行器支架总成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为了区别,仅在左边第一位数字增加“1”。
该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椅面支架的第一端部、第二端部、第五端部、第六端部、第七端部和第八端部都是使用图6中所示的旋转滑动连接部46套接到第一侧支撑架22和第二侧支撑架22’上的,且设置为自由端的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的端部结构与采用的支撑件不同。旋转滑动连接部46的具体结构及其他部件结构将不再重复描述,下面仅参照图10、图11和图12描述该实施例中的第三端部2211的端部结构及其支撑件223的结构。
图10是图9中助行器支架总成椅面支架的自由端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视图;图11是用于与图10中所示自由端配合的支撑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视图;图12是配合在一起的图10中所示自由端和图11中所示支撑件的立体视图。自由端2211为圆柱状端部,在端面附近具有环形凹槽2211a,环形凹槽与自由端2211同轴。与其配合的支撑件213支撑件具有套装在竖直杆211上的部分2231及与圆柱状端部外周适应的支撑部2232,所述支撑部2232上,对应于与自由端部2211配合时的环形凹槽2211a处,设置有具有半圆形缺口的竖挡2232a,用于在支撑所述第三端部或第四端部时卡扣入环形凹槽2211a。支撑件223的支持部2232上设置有螺钉孔2233,支撑件213通过穿过设置在支撑部2232上的螺钉孔2233的螺钉紧固到竖直杆211上。
本实施例中的支撑件的结构不限于此,能够实现椅面支架支撑的任何结构都适用。该自由端结构也可以实现为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相同的结构。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处于打开状态和靠拢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的轮椅支架总成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视图;图14是图13中的轮椅支架总成处于靠拢状的立体视图。该轮椅支架总成与图1和图2中所示的助行器支架总成的区别在于,后轮结构不同,并且增加了脚踏,脚踏连接在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的与扶手的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侧的靠近底部处。本实施例中,与图1和图2所示的助行器支架总成相似的零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为了区别,仅在左边第一位数字增加“2”。
本实施例中的后轮结构将在后面描述,下面将参照图13和图14详细描述脚踏的结构。图中,脚踏总体以附图标记36标示,包括第一侧脚踏杆361和第二侧脚踏杆361’,每一个呈大致L状,一支腿平行于第一侧支撑架或第二侧支撑架,另一支腿用于接收使用者脚部。
应注意的是,第一侧脚踏杆363和第二侧脚踏杆363’的用于接收使用者脚部的支腿端部彼此铰接为能随第一框32和第二框32’靠合而使得第一侧脚踏杆363和第二侧脚踏杆363’以L状支腿限定的平面彼此靠合,且随第一框32和第二框32’的顶部边框分开而展开使得用于接收使用者脚部的支腿呈大致直线布置,从而形成脚踏36。该脚踏36的设计更简单、轻便,而且脚踏36能随轮椅第一侧支撑架31、第二侧支撑架31’和第一框32、第二框32’的靠合和打开而联动靠合和打开,方便收纳。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脚踏36通过脚踏调节机构连接到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用于将脚踏36保持在脚踏收起位置和脚踏完全伸出位置之间的任意适当位置。例如,具体到本实施例中,脚踏调节机构包括第一侧铰接折叠杆371和第二侧铰接折叠杆371’,其一端分别连接到第一侧支撑架31和第二侧支撑架31’,另一端分别连接到第一侧脚踏杆361和第二侧脚踏杆361’,能在平行于相应侧支撑架的平面内枢转到图13和图15中所示的完全伸出位置和图14中所示的收回位置;以及第一侧拉簧372和第二侧拉簧372’,第一侧拉簧372的一端连接到第一侧脚踏杆361,另一端连接到第一侧支撑架31,第二侧拉簧372’的一端连接到第二侧脚踏杆361’,另一端连接到第二侧支撑架31’。该第一侧铰接折叠杆371和第二侧铰接折叠杆371’能将第一侧脚踏杆361、第二侧脚踏杆361’距离第一侧支撑架31或第二侧支撑架31’的竖直杆311、311’的距离增大,从而增加乘坐包括该轮椅支架总成30的轮椅2的患者伸展腿的舒适度。该拉簧372、372’使得使用者使用时将第一侧脚踏杆361、第二侧脚踏杆361’保持在某一舒适角度位置,使用者的脚离开脚踏36时,由于拉簧372、372’的拉力而将第一侧脚踏杆361、第二侧脚踏杆361’朝向第二方向D2收回,从而不妨碍使用者行走。
图15是包括图13和图14中所示轮椅支架总成的轮椅的处于打开状态的立体视图。本实施例中的轮椅总体以附图标记2标示,包括轮椅支架总成30,脚踏36,椅面30b和椅背30a。本实施例中,椅背30a连接为只能对使用者在一个方向上的依靠提供支撑。可替代地,该椅背30a也可采用图7和图8中的椅背10a的形式。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处于打开状态和靠拢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的轮椅支架总成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视图。该轮椅支架总成与图13和图14中所示的轮椅支架总成的区别仅在于,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的结构不同。本实施例中,与图13和图14所示的轮椅支架总成相似的零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为了区别,仅在左边第一位数字增加“1”。
下面将参照图16详细描述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支撑架41和第二侧支撑架41’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中,椅面支架的沿第一方向D1靠前的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为自由端,沿第一方向D1靠后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以能沿第一侧支撑架41、第二侧支撑架41’沿第一方向靠后的竖直杆413、413’滑动且允许椅面顶部边框能绕自身轴线转动的方式套接到竖直杆413、413’,该结构使得第一侧支撑架41和第二侧支撑架41’的沿第一方向靠前的竖直杆411、411’的高度小于能够设计为小于沿第一方向靠后的竖直杆413、413’的高度,且竖直杆413、413’的高度大于椅面支架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在椅面支架的第一框42、第二框42’打开和靠合过程中在竖直杆413、413’上滑动的最大行程,即竖直杆413、413’的高度不与椅面支架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随第一框42、第二框42’打开和靠合的滑动相干涉(参考助行器支架总成的第一实施例的相关描述)。为了适应高度不同的竖直杆411、411’、413、和413’,第一侧支撑架41和第二侧支撑架41’的第一上横杆412、第二上横杆412’的沿第一方向D1靠前的部分为水平杆,靠后的部分为逐渐升高的弧形杆。该设计由于沿第一方向D1靠前的竖直杆411、411’缩短,因此能够进一步减轻轮椅支架总成40的重量,且第一上横杆412、第二上横杆412’的沿第一方向靠后的部分的逐渐升高的弧形杆在使用者面朝第二方向D2乘坐包括该轮椅支架总成40的轮椅时能充当把手,方便乘坐者抓握,而且不与推轮椅者使用的扶手35、35’相冲突。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处于打开状态的轮椅支架总成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视图,图18是图17中脚踏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视图,图19是图17中的铰接折叠杆铰接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视图。
该轮椅支架总成与图16中所示的轮椅支架总成的区别在于,椅面支架的第三端和第四端及其支撑件采取的为图10到图12中所示的结构(在此不再详细描述),以及脚踏的结构不同。本实施例中,与图16所示的轮椅支架总成相似的零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为了区别,仅在左边第一位数字增加“1”。
图17所示的脚踏56与图16所示的脚踏46的不同之处在于,脚踏56的第一侧脚踏杆561的用于接收使用者脚的部分5611(参见图18),与其成镜像对称的第二侧脚踏杆561’的用于接收使用者脚的部分(具体结构不再详细描述),以及连接第一侧铰接折叠杆563和第一侧脚踏杆561的旋转滑动连接结构527(参见图19)和连接第二侧铰接折叠杆563’及第二侧脚踏杆561’的旋转滑动连接结构527’(两者结构相同,后者的具体结构不再详细描述)。
如图17和图18所示,第一侧脚踏杆561的接收使用者脚部的部分5611还包括沿脚长度方向加宽的踏板5611a,该结构能使使用者脚部更舒适,同时仍结构轻巧。
如图17和图19所示,旋转滑动连接结构527包括接收第一侧铰接折叠杆563的孔5271,以使该旋转滑动连接结构527能沿第一侧铰接折叠杆563滑动,并且还包括接收旋转销的孔5272,第一侧脚踏杆561通过旋转销可旋转地连接到该旋转滑动连接结构527。该滑动旋转连接结构527使得图17中所示的第一侧铰接折叠杆563从图中所示竖直位置旋转为水平位置处于脚踏使用状态时,第一侧脚踏杆561能沿第一侧铰接折叠杆563滑动,由此调节第一侧脚踏杆561距离第一侧支撑架51的在第一方向D1上靠前的竖直杆511的距离,由此适应不同身高的使用者。
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脚踏处于打开状态的轮椅支架总成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视图,其中脚踏处于在完全伸出位置和收回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图21是图20中的脚踏处于完全伸出位置的轮椅支架总成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视图。图中,轮椅支架总成由附图标记60标示,该轮椅支架总成60与图13到15中所示的轮椅支架总成30的区别在于,脚踏调节机构及脚踏的结构不同。图中与图13所示的轮椅支架总成相似的零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为了区分,仅在左边第一位数字增加“3”。
本实施例与图13到15中所示实施例的相同部分将不再详细描述,下面将参照图20和21描述本实施例与图13到15中所示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图20和图21中可看到,脚踏调节机构包括第一侧滑动伸缩杆671和第二侧滑动伸缩杆671’,其一端分别可滑动地连接到第一侧支撑架61和第二侧支撑架61’,另一端分别连接到第一侧脚踏板661和第二侧脚踏板661’,能在平行于相应侧支撑架的平面内平行于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在图21中所示的完全伸出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滑动;以及第一侧摆杆672和第二侧摆杆672’,其一端分别通过固定的铰接部672a、672a’铰接连接到相应侧的支撑框架的竖直杆611、611’,另一端分别通过滑动铰接部672b、672b’可滑动地且可一定角度范围旋转地连接到相应侧的滑动伸缩杆671、671’。
通过该脚踏调节机构,经由第一侧滑动伸缩杆671和第二侧伸缩杆671’相对于第一侧支撑架61和第二侧支撑架61’的伸缩滑动以及第一侧摆杆672和第二侧摆杆672’相对于第一侧滑动伸缩杆671和第二侧伸缩杆671’的滑动,能够调节脚踏相对于第一侧支撑架61和第二侧支撑架61’的距离,经由滑动铰接部672b、672b’使得第一侧摆杆672和第二侧摆杆672’和相对应的第一侧滑动伸缩杆671和第二侧伸缩杆671’之间能在一定范围相对旋转来调节脚踏板自身的角度,从而使得使用者能够将脚踏调节到更舒适的适当位置及角度。
本实用新型的脚踏结构不限于前面所述的脚踏杆的形式,例如,本实施例中,脚踏66包括两个分开的脚踏板661和661’,也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脚踏功能。
图22是图20和图21中所示的轮椅支架总成所使用的旋转滑动连接部的实施例的立体视图,旋转滑动连接部由附图标记16’标示。
将本实施例中的旋转滑动连接部16’与图3中所示的旋转滑动连接部16相比较可看到,二者结构相似,所不同的是,旋转滑动连接部16’的竖直套管161’长度设置为,当椅面支架打开时,竖直套管161’的底端能够抵接在其对应位置设置的支撑件,以支撑椅面支架。因此,本实施例的旋转滑动连接部16’特别适用于椅面支架的与支撑件配合使用的端部。
图2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脚踏处于打开状态的轮椅支架总成的第五实施例的立体视图,其中脚踏处于在完全伸出位置和收回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图24是图23中的脚踏处于完全伸出位置的轮椅支架总成的第五实施例的立体视图。图中,轮椅支架总成由附图标记70标示,该轮椅支架总成70与图20和图21中所示的轮椅支架总成60的区别在于,脚踏调节机构的连接方式及脚踏的结构不同。图中与图20和图21所示的轮椅支架总成相似的零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为了区分,仅在左边第一位数字增加“1”。
本实施例与图20和图21中所示实施例的相同部分将不再详细描述,下面将参照图23和24描述本实施例与图20和图21中所示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图23和图24中可看到,本实施例中的脚踏调节机构中,第一侧摆杆772和第二侧摆杆772’的一端分别通过固定铰接部772b、772b’铰接连接到第一侧滑动伸缩杆771和第二侧滑动伸缩杆771’,另一端分别通过滑动铰接部772a、772a’可滑动且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一侧支撑架71的竖直杆711和第二侧支撑架71’的竖直杆711’。
通过该脚踏调节机构,经由第一侧滑动伸缩杆771和第二侧伸缩杆771’相对于第一侧支撑架71和第二侧支撑架71’的伸缩滑动以及第一侧摆杆772和第二侧摆杆772’相对于第一侧竖直杆711和第二侧竖直杆711’的滑动,能够调节脚踏相对于第一侧支撑架71和第二侧支撑架71’的距离,经由固定铰接部772b、772b’使得第一侧摆杆772和第二侧摆杆772’和相对应的第一侧滑动伸缩杆771和第二侧伸缩杆771’之间能在一定范围相对旋转来调节脚踏板自身的角度,从而使得使用者能够将脚踏调节到更舒适的适当位置及角度。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在脚踏和摆杆之间还设置有弹簧,用于在脚踏不使用时将脚踏自动牵拉到竖直收起位置,由于显示角度,图23和图24中仅示出设置在第二侧脚踏761’和第二侧摆杆772’之间的第二侧弹簧773’。该弹簧不是必需的,在不使用弹簧的情况下,也可以手动将脚踏收起。
还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助行器支架总成、助行器、轮椅支架总成及轮椅的后轮及其连接结构。
首先参照图13到图16,图中可看到所示的轮椅支架总成及轮椅的后轮都使用大轮34、34’、44及44’,以使轮椅支架总成或轮椅推行时稳定。优选地,参照图1、图2、图7和图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助行器支架总成、助行器、轮椅支架总成及轮椅的后轮还可采取图中所示的小轮结构,该小轮结构到助行器支架总成、助行器、轮椅支架总成及轮椅的连接部为从助行器支架总成、助行器、轮椅支架总成及轮椅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杆件,这样不仅减小了后轮的尺寸,减轻助行器支架总成、助行器、轮椅支架总成及轮椅的总重量,同时由于所述连接部沿第二方向D2延伸,仍能保持助行器支架总成、助行器、轮椅支架总成及轮椅推行时的稳定。
图2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助行器支架总成、助行器、轮椅支架总成及轮椅的后轮及其连接结构的又一实施例的立体视图;图26是图25中的后轮连接结构的放大立体视图。图中,后轮以附图标记74标示,后轮连接部以附图标记76标示,该后轮连接部76与图1、图2、图7和图8中所示的连接部的区别为,包括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两个平行支腿761、761’,该平行支腿761、761’沿第二方向D2延伸能保持助行器支架总成、助行器、轮椅支架总成及轮椅的采用小轮时的稳定性,同时两个平行支腿761、761’使得将所采用的小轮到助行器支架总成、助行器、轮椅支架的连接更结实。
本申请中的轮椅支架总成及轮椅还可包括电动驱动装置,由电动驱动装置驱动行进或助力行进。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22)

1.一种助行器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平行的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其垂直于支撑面设置时与平行于支撑面的平面相交的交线限定助行器行进的第一方向和相反的第二方向;
椅面支架,包括第一框和第二框,其每一个包括顶部边框、底部边框和侧边框,第一框和第二框在对应的侧边框枢转连接,并以顶部边框平行于行进方向的取向分别连接到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第一框和第二框能交叉折叠,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联动朝向彼此,并且第一框和第二框能打开以在顶部边框支撑椅面,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联动彼此远离;
车轮,连接到所述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底部;
扶手,连接到所述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顶部,并从其朝向第二方向伸出,
其中,椅面支架沿第一方向靠后的四个端部中的位于顶部或底部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经由旋转滑动连接部连接到所述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的沿第一方向靠后的竖直杆,以能沿所述竖直杆滑动且允许顶部边框或底部边框能绕自身轴线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行器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在行进方向上相对的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为自由端,且在所述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的沿第一方向靠前的竖直杆上,在椅面支架打开时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对应位置处,设置有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助行器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包括圆柱状端部,且在端面附近具有环形凹槽,支撑件具有套装在竖直杆上的部分及与圆柱状端部外周适应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上,对应于环形凹槽处,设置有具有半圆形缺口的竖挡,用于在支撑所述第三端部或第四端部时卡扣入所述环形凹槽,支撑件相对于竖直杆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助行器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第五端部和第六端部以及与第五端部和第六端部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相对的第七端部和第八端部通过具有竖直套管的接头套接到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的竖直杆,所述竖直套管能相对于所连接的竖直杆滑动,所述接头还包括与竖直套管固定连接的水平套管或带旋转销的支座,所述端部穿入所述水平套管或与带旋转销的支座的旋转销同轴连接,以能相对于所述水平套管或支座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助行器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端部、第六端部、第七端部和第八端部中的至少一个的连接到竖直杆的接头在竖直套管相对于竖直杆固定,或在竖直杆上的对应位置处设置有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助行器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支撑件的端部的竖直套管的长度设置为,当椅面支架打开时,竖直套管的底端抵接对应的支撑件,以支撑椅面支架。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助行器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套管和竖直套管的接头通过肋板固定连接所述水平套管和竖直套管。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助行器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在其之间滑动的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竖直杆的高度大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为使椅面支架的第一框和第二框靠合和打开所需的滑动距离,与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对应的竖直杆的高度小于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对应的竖直杆的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助行器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沿第一方向靠后的车轮直径大于靠前的车轮直径,或靠后的车轮直径小于等于靠前的车轮直径且靠后的车轮通过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连接杆件连接到所述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底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助行器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配置为可折叠。
11.一种助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述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助行器支架总成,还包括连接到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的椅背,以及连接到椅面支架的第一框和第二框的顶部边框的椅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助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椅背两端分别连接到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且能取向为既能对来自第一方向的倚靠提供支撑,又能对来自第二方向的倚靠提供支撑。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助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椅背的两端分别通过大致共轴线的螺钉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使得椅背能绕所述轴线旋转360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助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椅面支架的第一框和第二框的顶部边框由包括狭槽的中空管构成,椅面端部缝合成套筒,分别由外部通过狭槽穿入一顶部边框的中空管内部,再由一细长杆从所述顶部边框的中空管一端开口插入中空管内部并且穿入椅面端部的套筒,将椅面固定到顶部边框,所述细长杆直径大于狭槽宽度或所述细长杆长度大于狭槽长度。
15.一种轮椅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述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助行器支架总成,和连接在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的与扶手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侧的靠近底部处的脚踏。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轮椅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脚踏调节机构,将脚踏连接到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用于将脚踏保持在脚踏收起位置和脚踏完全伸出位置之间的任意适当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轮椅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侧铰接折叠杆和第二侧铰接折叠杆,其一端连接到相应侧的支撑架,另一端连接到脚踏,能在平行于相应侧支撑架的平面内枢转到展开位置和收回位置;以及第一侧拉簧和第二侧拉簧,其一端连接到相应侧的支撑架,另一端连接到脚踏。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轮椅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侧滑动伸缩杆和第二侧滑动伸缩杆,其一端可滑动地连接到相应侧的支撑架,另一端连接到脚踏,能在平行于相应侧支撑架的平面内平行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滑动在完全伸出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滑动;以及第一侧摆杆和第二侧摆杆,其一端铰接连接到相应侧的支撑框架和滑动伸缩杆中的一个,另一端可滑动地连接到相应侧的支撑框架和滑动伸缩杆中的另一个。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轮椅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包括第一侧脚踏杆和第二侧脚踏杆,每一个呈大致L状,一支腿平行于第一侧支撑架或第二侧支撑架,另一支腿用于接收使用者脚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轮椅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第一侧脚踏杆和第二侧脚踏杆的用于接收使用者脚部的支腿端部彼此铰接为能随第一框和第二框靠合而使得第一侧脚踏杆和第二侧脚踏杆以L状支腿限定的平面彼此靠合,且随第一框和第二框的顶部边框分开而展开使得用于接收使用者脚部的支腿呈大致直线布置,从而形成脚踏。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轮椅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第一侧脚踏杆和第二侧脚踏杆的接收使用者脚部的部分还包括沿脚长度方向加宽的踏板。
22.一种轮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述权利要求14-20中任一项所述的轮椅支架总成,还包括连接到第一侧支撑架和第二侧支撑架的椅背,以及连接到椅面支架的第一框和第二框的顶部边框的椅面。
CN202320500033.7U 2023-03-10 2023-03-10 助行器支架总成、助行器、轮椅支架总成及轮椅 Active CN2194399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00033.7U CN219439900U (zh) 2023-03-10 2023-03-10 助行器支架总成、助行器、轮椅支架总成及轮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00033.7U CN219439900U (zh) 2023-03-10 2023-03-10 助行器支架总成、助行器、轮椅支架总成及轮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39900U true CN219439900U (zh) 2023-08-01

Family

ID=874114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00033.7U Active CN219439900U (zh) 2023-03-10 2023-03-10 助行器支架总成、助行器、轮椅支架总成及轮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399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370728Y (zh) 用于运输椅的高度可调的滚轮助行器
EP1915979B1 (en) Rolling walker
US4371183A (en) Folding wheel-chair
US6113128A (en) Mobile seating arrangement
US7891696B2 (en) Multifunctional foldable mobility base
US20090206578A1 (en) Wheeled Walker
US20140021694A1 (en) Wheelchair
US20070152416A1 (en) Mobile support assembly
TWI649079B (zh) 移動支撐組件
CN111685945B (zh) 可折叠轮椅
US20210205158A1 (en) Elevating walker chair and components
CN111671584A (zh) 一种可折叠轮椅
US5244223A (en) Wheelchair
EP1824724B1 (en) Foldable wheelchair and axle plate therefor
WO2008103143A1 (en) Mobile support assembly
CN219439900U (zh) 助行器支架总成、助行器、轮椅支架总成及轮椅
CN116785084A (zh) 一种一体联动调节的轮椅
WO2019242063A1 (zh) 一种折叠电动轮椅
TWI649076B (zh) 移動支撐組件
EP2140846B1 (en) Foldable wheelchair
JP3680160B2 (ja) 車椅子
EP0942703B1 (en) A wheelchair
JP3398811B2 (ja) 車椅子
CN213190987U (zh) 助行器
CN220385309U (zh) 一种一体联动调节的轮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