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22901U - 一种中心静脉导管加压防渗液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心静脉导管加压防渗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22901U
CN219422901U CN202320612868.1U CN202320612868U CN219422901U CN 219422901 U CN219422901 U CN 219422901U CN 202320612868 U CN202320612868 U CN 202320612868U CN 219422901 U CN219422901 U CN 2194229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shaped
sheet
central
str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1286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丽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Cancer Institute and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Cancer Institute and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Cancer Institute and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Cancer Institute and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232061286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229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229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229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W90/10Bio-packaging, e.g. packing containers made from renewable resources or bio-plastic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心静脉导管加压防渗液装置。包括与患者皮肤粘接固定的粘贴基片,在粘贴基片的中部设有中心窗口,在中心窗口内设有气囊组件,气囊组件的外轮廓形状与中心窗口的轮廓形状相一致并且气囊组件的边缘与中心窗口的边缘连续密封连接;气囊组件包括不连通的条状气囊和片状气囊,在条状气囊与片状气囊之间形成非充气窗口区;还包括两个充气组件,充气组件包括压力感知气囊,在压力感知气囊的入口处安装有气阀,两个压力感知气囊的出口分别通过导气管连接至条状气囊和片状气囊。本实用新型操作便捷且标准化、加压作用位置准确、加压防渗液效果好并且加压压力可调节,降低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负担,在避免压疮等问题产生。

Description

一种中心静脉导管加压防渗液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护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心静脉导管加压防渗液装置。
背景技术
中心静脉导管是放置在人体大静脉当中的一种硅胶和PVC材料的管路,常放置的大静脉有锁骨下静脉、内颈静脉和股静脉等。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俗称深静脉穿刺,是外科常见的一种有创操作。临床上急诊科、ICU病房、麻醉科、血透室等科室的患者比较常用,可以通过测量中心静脉压评估补液量的多少,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可以作为长期肠外营养的给予途径,大型手术且出血量比较多时,可以通过中心静脉导管给予大量快速的静脉输液来维持血压,尿毒症患者常作为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肿瘤患者化疗可以通过中心静脉导管输注肿瘤化疗药物,因此中心静脉导管在医学临床上是一个重要的辅助治疗材料。
临床实践中,中心静脉导管的穿刺点存在渗液问题,由于中心静脉导管穿刺要求无菌状态,因此出现渗液问题时就需要及时进行耗材更换并进行杀菌护理。通过对穿刺点进行加压将有助于缓解渗液问题,现有的加压操作方式为:在穿刺点位置覆盖纱布,然后采用医用胶带将纱布粘贴固定在患者的皮肤上,依靠胶带的固定和纱布的挤压来提供加压效果。前述加压方式存在如下问题:首先,纱布和胶带对一定区域进行覆盖和加压,由于穿刺位置是一个点,因此并不能直接将加压效果作用在穿刺点上,故此种方式缓解渗液的效果并不理想;其次,中心静脉导管通常采用固定件固定在患者的皮肤上,现有的加压方式中压力通常直接作用在固定件上,导致固定件以较大的压力作用于患者,容易在压持的位置产生压疮;再者,现有的操作方式并不是标准化的方式,不同医护人员的操作难以统一,产生的加压效果也因人而异,施加的加压效果并不支持调节设定,同时操作繁琐费力,为医护人员和患者造成负担。
综上,需要开发设计一种适用于中心静脉导管的加压防渗液装置,以解决前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操作便捷且标准化、加压作用位置准确、加压防渗液效果好并且加压压力可调节的中心静脉导管加压防渗液装置,降低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负担,在充分缓解穿刺点渗液问题的同时避免压疮等问题产生。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中心静脉导管加压防渗液装置包括与患者皮肤粘接固定的粘贴基片,在粘贴基片的中部设有中心窗口,在中心窗口内设有气囊组件,气囊组件的外轮廓形状与中心窗口的轮廓形状相一致并且气囊组件的边缘与中心窗口的边缘连续密封连接;气囊组件包括不连通的条状气囊和片状气囊,在条状气囊与片状气囊之间形成非充气窗口区;还包括两个充气组件,充气组件包括压力感知气囊,在压力感知气囊的入口处安装有气阀,两个压力感知气囊的出口分别通过导气管连接至条状气囊和片状气囊。
优选地:在条状气囊的中部、朝向患者一侧粘接固定有第一银离子藻酸盐敷料,在片状气囊的中部、朝向患者一侧粘接固定有第二银离子藻酸盐敷料。
优选地:气囊组件包括上气囊膜片和下气囊膜片,两者之间设有熔接区,熔接区包括外侧“口”字形区域和中心“口”字形区域,两者采用“一”字形区域连接,外侧“口”字型区域与中心窗口的边缘熔接连接,中心“口”字形区域的内侧形成所述非充气窗口区。
优选地:在上气囊膜片和下气囊膜片的同侧边缘设有向外侧延伸的第一增强补片和第二增强补片,两个第一增强补片与粘贴基片熔接连接且其中一个导气管由两个第一增强补片之间穿过,两个第二增强补片与粘贴基片熔接连接且另一个导气管由两个第二增强补片之间穿过。
优选地:片状气囊为U形形状,非充气窗口区位于片状气囊的凹陷内。
优选地:粘贴基片包括粘贴片,中心窗口设置在粘贴片的中部,在粘贴片的背部设有粘胶层,在粘贴片的下方还设有底片,底片通过粘胶层与粘贴片粘接固定且可撕除。
优选地:气阀包括安装在压力感知气囊的入口位置的、带有复位弹簧的阀芯,外部压力作用于阀芯时,阀芯内移而打开气路,去除外部压力作用时,复位弹簧迫使阀芯外移而关闭气路。
优选地:还包括无菌包装袋,加压防渗液装置封装在无菌包装袋内,且初始状态中第一银离子藻酸盐敷料和第二银离子藻酸盐敷料与主体部分分离放置。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的中心静脉导管加压防渗液装置,与现有的加压防渗液装置及加压防渗液操作方式相比,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医护人员可以直接向患者需要加压防渗的穿刺点位置进行粘贴使用并产生加压防渗的效果,有助于统一医护人员的操作,并且降低医护人员的操作负担,摆脱了现有纱布及胶带加压的方式,整体实现了轻量化的设计,降低了患者的负担。
通过设置条状气囊和片状气囊并且采用导气管将带有气阀的压力感知气囊与条状气囊和片状气囊连接,实现了通过向条状气囊和片状气囊内充气增压、采用膨胀后的气囊对穿刺点进行加压防渗液的技术效果,与现有的方式相比,膨胀后的气囊能够准确地作用于穿刺点位置,因而能够产生更好的加压防渗液效果。条状气囊和片状气囊分别充放气,可以选择性地应用于不同的穿刺位置,例如条状气囊可应用于内颈静脉穿刺,片状气囊可以应用于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等穿刺。通过设置压力感知气囊,令医护人员在执行加压防渗液操作时能够通过按压压力感知气囊来主观感知条状气囊和片状气囊内的充气增压状态,为压力调节提供指导作用。
与现有的加压防渗液装置及加压防渗液操作方式相比,本实用新型具备通过调节向条状气囊和片状气囊内充气的程度来调节加压程度的技术效果。通过在中部设置非充气窗口区,令粘贴在患者皮肤上的中心静脉导管固定件较少地受到压持作用,这样能够在对穿刺点进行准确加压防渗液的同时避免由于长时间压持中心静脉导管固定件导致的压疮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粘贴基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气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粘贴基片;1-1、粘贴片;1-2、中心窗口;1-3、粘胶层;1-4、底片;2、条状气囊;3、第一银离子藻酸盐敷料;4、第一增强补片;5、熔接区;6、非充气窗口区;7、第二增强补片;8、第二银离子藻酸盐敷料;9、片状气囊;10、导气管;11、压力感知气囊;12、气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的中心静脉导管加压防渗液装置包括与患者皮肤粘接固定的粘贴基片1,在粘贴基片1的中部设有中心窗口1-2,在中心窗口1-2内设有气囊组件。使用时,本加压防渗液装置直接粘接固定在患者穿刺位置的皮肤上,中心静脉导管的穿刺点应该位于气囊组件的下方,通过为气囊组件充气增压,采用膨胀后的气囊直接作用在穿刺点上进行加压,起到防渗液的效果。
请参见图2,可以看出:
粘贴基片1包括粘贴片1-1,中心窗口1-2设置在粘贴片1-1的中部,在粘贴片1-1的背部设有粘胶层1-3。使用时,粘贴片1-1通过粘胶层1-3粘接固定在患者穿刺位置的皮肤上,气囊组件设置在中心窗口1-2内,因此是气囊组件四周的粘贴片1-1与患者粘接固定,气囊组件浮动在穿刺点的上方。
本实施例中,在粘贴片1-1的下方还设有底片1-4,底片1-4通过粘胶层1-3与粘贴片1-1粘接固定且可撕除,在使用之前将底片1-4整体由粘贴片1-1上撕除,再将粘贴片1-1与患者的皮肤粘接固定。
考虑到粘贴后与患者皮肤的贴合效果以及粘贴后患者的舒适度,粘贴片1-1宜采用具备一定弹性的柔性薄膜,可以采用现有的医用级TPU膜、EVA膜和PE膜等制作。考虑到产品的形态以及操作的便利性,底片1-4应该具备一定的刚性,可以采用现有的硬质塑料片制作,这样粘贴片1-1及气囊组件在出厂后至使用前都处于充分伸展状态,避免在外力的作用下扭结在一起,同时具备一定刚性的底片1-4也有助于将粘贴片1-1及气囊组件由底片1-4上取下。
请参见图3,可以看出:
气囊组件的外轮廓形状与中心窗口1-2的轮廓形状相一致并且气囊组件的边缘与中心窗口1-2的边缘连续密封连接,也就是气囊组件填充设置在中心窗口1-2内。
气囊组件包括不连通的条状气囊2和片状气囊9,在条状气囊2与片状气囊9之间形成非充气窗口区6。条状气囊2成长条状,片状气囊9成片状,分别用于适配不同位置的穿刺点加压使用。例如,中心静脉导管的内颈静脉穿刺点通常位于锁骨窝内,此时可以令条状气囊2充气膨胀,适配锁骨窝位置对气囊形状的要求,中心静脉导管的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等穿刺点附近的皮肤较为平坦,因此宜采用片状气囊9进行加压防渗液。
设置非充气窗口区6的作用是:通常情况下,中心静脉导管采用固定件固定在穿刺点位置附近的皮肤上,固定件用于避免穿刺点内的中心静脉导管受到外力拉扯作用,使用本实用新型中的加压防渗液装置时,粘贴后气囊组件位于穿刺区域的外侧,因此前述固定件位于气囊组件的内侧,若固定件也在气囊膨胀后受到压持作用,则容易产生压疮问题。设置非充气窗口区6能够缓解或者解决前述压疮问题,粘贴后前述固定件位于非充气窗口区6的内侧,此时膨胀后的气囊就不会直接压持在固定件上。
还包括两个充气组件,充气组件包括压力感知气囊11,在压力感知气囊11的入口处安装有气阀12,两个压力感知气囊11的出口分别通过导气管10连接至条状气囊2和片状气囊9。通过两个气阀12分别向条状气囊2和片状气囊9内进行充气和排气,实现对条状气囊2和片状气囊9内增压程度的控制。
设置压力感知气囊11的作用是:由于压力感知气囊11通过导气管10与条状气囊2和片状气囊9连通,因此条状气囊2和片状气囊9内的压力与压力感知气囊11内的压力是相同的,医护人员在进行充气和排气操作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拇指和食指捏压力感知气囊11,主观地感知当前条状气囊2和片状气囊9内的压力情况。因此设置压力感知气囊11能够为医护人员提供一个获知气囊压力的手段,更有利于医护人员施加合适的加压防渗液操作。
本实施例中,气阀12包括安装在压力感知气囊11的入口位置的、带有复位弹簧的阀芯,外部压力作用于阀芯时,阀芯内移而打开气路,去除外部压力作用时,复位弹簧迫使阀芯外移而关闭气路。
充气方法为:采用外置的注射器进行充气,注射器前端的插口插接连接在压力感知气囊11后部的入口上,推移注射器的活塞对内部的空气进行挤压,气阀12外侧的压力增加,阀芯内移而打开气路,复位弹簧压缩,注射器内的空气经压力感知气囊11和导气管10注入条状气囊2和片状气囊9内,停止推移注射器的活塞时,在内部气压和复位弹簧的作用下,阀芯外移将气路关闭。排气方法为:采用棒状物抵靠在阀芯的外端,向内挤压推移阀芯令复位弹簧压缩,气路打开,内部的空气排出,气囊泄压。
本实施例中,气囊组件包括上气囊膜片和下气囊膜片,两者之间设有熔接区5。熔接区5包括外侧“口”字形区域和中心“口”字形区域,两者采用“一”字形区域连接,外侧“口”字型区域与中心窗口1-2的边缘熔接连接,也就是外侧“口”字型区域与粘贴片1-1上的中心窗口1-2的边缘熔接连接,中心“口”字形区域的内侧形成了非充气窗口区6。
上气囊膜片和下气囊膜片采用现有的医用级高弹性硅胶膜制作。如图中所示,上气囊膜片和下气囊膜片两者在熔接区5的位置熔接连接,在其它位置未熔接连接,因而形成了条状气囊2、片状气囊9和非充气窗口区6,熔接连接是指采用热熔连接的方式将上气囊膜片与下气囊膜片两者在特定的位置熔接在一起。
本实施例中,片状气囊9为U形形状,非充气窗口区6位于片状气囊9的凹陷内。这样设计的优点是:令非充气窗口区6位于条状气囊2与片状气囊9之间,与片状气囊9融合在一起并且占用片状气囊9的一定面积,这样能够提升气囊组件整体的结构紧凑性。
两个导气管10穿过熔接区5的外侧“口”字形区域并且端部分别延伸进入条状气囊2与片状气囊9的内部,为了保证密封特性,导气管10是一体熔接在熔接区5的外侧“口”字形区域内的。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导气管10与气囊组件之间连接的紧密性,避免在外力拉力作用下与气囊组件相分离,在上气囊膜片和下气囊膜片的同侧边缘设有向外侧延伸的第一增强补片4和第二增强补片7,两个第一增强补片4与粘贴基片1的粘贴片1-1熔接连接且其中一个导气管10由两个第一增强补片4之间穿过,两个第二增强补片7与粘贴基片1的粘贴片1-1熔接连接且另一个导气管10由两个第二增强补片7之间穿过。
向外侧延伸的第一增强补片4和第二增强补片7显著增加了导气管10与粘贴片1-1和气囊组件之间的连接长度,显著提升了导气管10连接固定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在条状气囊2的中部、朝向患者一侧粘接固定有第一银离子藻酸盐敷料3,在片状气囊9的中部、朝向患者一侧粘接固定有第二银离子藻酸盐敷料8。银离子藻酸盐敷料为现有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护理过程中,通常由藻酸钙、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二醇和银离子化合物组成,可在伤口渗出液存在的情况下释放银离子,具有杀菌功能,形态上成片状,使用时一般根据实际需要裁切成合适的形状。如图中所示,裁切成合适形状的第一银离子藻酸盐敷料3和第二银离子藻酸盐敷料8采用粘贴固定的方式设置在条状气囊2和片状气囊9朝向患者一侧的中部位置,具体地是与下气囊膜片粘接固定,气囊充气膨胀时,银离子藻酸盐敷料直接压持在穿刺点上,气囊压持在银离子藻酸盐敷料上。
可以想到的是,第一银离子藻酸盐敷料3和第二银离子藻酸盐敷料8两者可以根据应用场景来选择使用,例如采用条状气囊2对穿刺点进行加压防渗液时,可以设置第一银离子藻酸盐敷料3,采用片状气囊9对穿刺点进行加压防渗液时,可以设置第二银离子藻酸盐敷料8,当然也可以不使用银离子藻酸盐敷料,而是采用条状气囊2和片状气囊9直接加压穿刺点。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无菌包装袋,加压防渗液装置封装在无菌包装袋内,且初始状态中第一银离子藻酸盐敷料3和第二银离子藻酸盐敷料8与主体部分分离放置。出厂时,第一银离子藻酸盐敷料3和第二银离子藻酸盐敷料8已经裁切成了合适的大小,并且在银离子藻酸盐敷料的一侧设置了粘胶并设置离型膜,使用时撕除离型膜,再将银离子藻酸盐敷料向气囊上进行粘接固定。
在使用时,医护人员打开无菌包装袋并且将加压防渗液装置取出,根据粘贴的位置选择性地将第一银离子藻酸盐敷料3或第二银离子藻酸盐敷料8粘贴在相应的气囊上,之后进行具体的加压防渗液操作。
生产方法:
切割得到中部带有中心窗口1-2、背部带有粘胶层1-3的粘贴片1-1,在粘贴片1-1的背部粘接底片1-4;将裁切后的上气囊膜片和下气囊膜片叠置并且放置在粘贴片1-1的中心窗口1-2内,上气囊膜片和下气囊膜片两者的边缘搭接在中心窗口1-2的边缘上方,将两个导气管10分别穿过第一增强补片4和第二增强补片7;采用熔接设备将粘贴基片1与气囊组件一体熔接成型,也就是在上气囊膜片和下气囊膜片之间形成熔接区5,熔接区5的外侧边缘与中心窗口1-2的边缘连续熔接连接,两个导气管10各自由第一增强补片4和第二增强补片7夹持并熔接连接在粘贴片1-1上;
将加压防渗液装置的主体部分与第一银离子藻酸盐敷料3和第二银离子藻酸盐敷料8置入无菌包装袋内,消毒后出厂。
使用方法:
医护人员打开无菌包装袋,将加压防渗液装置的主体部分与第一银离子藻酸盐敷料3和第二银离子藻酸盐敷料8取出;撕除底片1-4;根据加压防渗液的位置选择采用条状气囊2或者片状气囊9进行加压,相应地将银离子藻酸盐敷料向气囊的中部位置粘贴安装;之后以银离子藻酸盐敷料作为定位点,令其直接压持在穿刺点上,将粘贴片1-1直接粘贴在患者穿刺点周围的皮肤上,应该令中心静脉导管上的固定件位于非充气窗口区6的内侧;
采用外置注射器向气囊内充气令气囊膨胀,膨胀后的气囊将银离子藻酸盐敷料压持固定在穿刺点上,起到加压防渗液的效果,减缓穿刺点渗液问题的发生;在充气加压的过程中,操作者可以通过捏压力感知气囊11来主观判断是否加压已经合适,判断气囊过度膨胀时,可以通过气阀12进行适当排气泄压;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透过气囊观察内侧的银离子藻酸盐敷料是否变色,如变色则说明穿刺点渗液问题产生,此时应该操作气囊排气泄压,将加压防渗液装置由患者的皮肤上去除,对穿刺点进行消毒杀菌后重新设置本加压防渗液装置。

Claims (8)

1.一种中心静脉导管加压防渗液装置,其特征是:包括与患者皮肤粘接固定的粘贴基片(1),在粘贴基片(1)的中部设有中心窗口(1-2),在中心窗口(1-2)内设有气囊组件,气囊组件的外轮廓形状与中心窗口(1-2)的轮廓形状相一致并且气囊组件的边缘与中心窗口(1-2)的边缘连续密封连接;气囊组件包括不连通的条状气囊(2)和片状气囊(9),在条状气囊(2)与片状气囊(9)之间形成非充气窗口区(6);还包括两个充气组件,充气组件包括压力感知气囊(11),在压力感知气囊(11)的入口处安装有气阀(12),两个压力感知气囊(11)的出口分别通过导气管(10)连接至条状气囊(2)和片状气囊(9)。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心静脉导管加压防渗液装置,其特征是:在条状气囊(2)的中部、朝向患者一侧粘接固定有第一银离子藻酸盐敷料(3),在片状气囊(9)的中部、朝向患者一侧粘接固定有第二银离子藻酸盐敷料(8)。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心静脉导管加压防渗液装置,其特征是:气囊组件包括上气囊膜片和下气囊膜片,两者之间设有熔接区(5),熔接区(5)包括外侧“口”字形区域和中心“口”字形区域,两者采用“一”字形区域连接,外侧“口”字型区域与中心窗口(1-2)的边缘熔接连接,中心“口”字形区域的内侧形成所述非充气窗口区(6)。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心静脉导管加压防渗液装置,其特征是:在上气囊膜片和下气囊膜片的同侧边缘设有向外侧延伸的第一增强补片(4)和第二增强补片(7),两个第一增强补片(4)与粘贴基片(1)熔接连接且其中一个导气管(10)由两个第一增强补片(4)之间穿过,两个第二增强补片(7)与粘贴基片(1)熔接连接且另一个导气管(10)由两个第二增强补片(7)之间穿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心静脉导管加压防渗液装置,其特征是:片状气囊(9)为U形形状,非充气窗口区(6)位于片状气囊(9)的凹陷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心静脉导管加压防渗液装置,其特征是:粘贴基片(1)包括粘贴片(1-1),中心窗口(1-2)设置在粘贴片(1-1)的中部,在粘贴片(1-1)的背部设有粘胶层(1-3),在粘贴片(1-1)的下方还设有底片(1-4),底片(1-4)通过粘胶层(1-3)与粘贴片(1-1)粘接固定且可撕除。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心静脉导管加压防渗液装置,其特征是:气阀(12)包括安装在压力感知气囊(11)的入口位置的、带有复位弹簧的阀芯,外部压力作用于阀芯时,阀芯内移而打开气路,去除外部压力作用时,复位弹簧迫使阀芯外移而关闭气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心静脉导管加压防渗液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无菌包装袋,加压防渗液装置封装在无菌包装袋内,且初始状态中第一银离子藻酸盐敷料(3)和第二银离子藻酸盐敷料(8)与主体部分分离放置。
CN202320612868.1U 2023-03-25 2023-03-25 一种中心静脉导管加压防渗液装置 Active CN2194229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12868.1U CN219422901U (zh) 2023-03-25 2023-03-25 一种中心静脉导管加压防渗液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12868.1U CN219422901U (zh) 2023-03-25 2023-03-25 一种中心静脉导管加压防渗液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22901U true CN219422901U (zh) 2023-07-28

Family

ID=87338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12868.1U Active CN219422901U (zh) 2023-03-25 2023-03-25 一种中心静脉导管加压防渗液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229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6317433B2 (en) Hemostatic device
CN219422901U (zh) 一种中心静脉导管加压防渗液装置
CN209059334U (zh) 血透患者透析后专用止血带
CN216365552U (zh) 一种用于乳腺术后的可调节测力绷带
CN210963363U (zh) 一种临床防回血用封闭型留置针
CN212630840U (zh) 一种甲状腺术后压迫止血装置
CN107669406A (zh) 一种充气式伤口压迫敷贴
CN211067414U (zh) 自充气式气囊敷贴
CN212234555U (zh) 一种气胸急救器
CN219271035U (zh) 一种picc穿刺点压迫装置
CN219700775U (zh) 一种胸腹腔引流管固定装置
CN219835649U (zh) 一种弹性加压止血带
CN113398436B (zh) 一种长期血透导管接头保护装置
CN208048884U (zh) 一种充气式伤口压迫敷贴
CN106768604B (zh) 一种测压仪的进气装置
CN219207131U (zh) 一种静脉穿刺加压止血组件
CN216962547U (zh) 一种动脉穿刺部位伤口压迫止血装置
CN219835650U (zh) 一种护理用止血装置
CN211094458U (zh) 一种血管外科手术动静脉手术止血装置
CN218165489U (zh) 一种带有辅助结构的防水敷料贴
CN219042991U (zh) 一体式留置导尿管装置
CN215874818U (zh) 一种便于快速拆卸的亲肤型止血带
CN114533393B (zh) 一种髋关节离断术后残端加压包扎带
CN213822052U (zh) 一种医用止血敷贴
CN219763458U (zh) 一种方便使用的桡动脉止血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