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20744U - 触控组件和烹饪设备 - Google Patents

触控组件和烹饪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20744U
CN219420744U CN202320562368.1U CN202320562368U CN219420744U CN 219420744 U CN219420744 U CN 219420744U CN 202320562368 U CN202320562368 U CN 202320562368U CN 219420744 U CN219420744 U CN 2194207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touch
pole piece
electrodes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6236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太阳
彭志伟
郑量
高文祥
刘文华
吴慧民
莫业辉
熊文翰
陈德鑫
罗佳加
刘星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6236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207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207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207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witches That Are Operated By Magnetic Or Electr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触控组件和烹饪设备,涉及烹饪设备技术领域。触控组件包括:框架,框架绝缘,且框架包括N个安装位;N个电极,与安装位连接,N个电极与N个安装位一一对应连接;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Description

触控组件和烹饪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触控组件和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滑动触控功能多通过多个独立的触控按键组合而成,但在装配过程中多个触控按键的装配彼此独立,需要依次定位安装触控按键,存在装配过程繁杂、装配效率低的问题。
因此,如何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触控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烹饪设备。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触控组件,触控组件包括:框架,框架绝缘,且框架包括N个安装位;N个电极,与安装位连接,N个电极与N个安装位一一对应连接;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本申请限定了一种触控组件,触控组件包括框架和N个电极。具体地,框架为触控组件的主体结构,用于定位和支撑触控组件上的其他结构。其中,框架上设置有N个安装位,N个安装位与N个电极一一对应,每个安装位定位安装一个电极。在框架上,N个安装位按照预定规则排布,完成N个电极的安装后,N个电极随同N个安装位排布,以形成对应的滑动触控区域,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用户肢体在接触电极对应区域后,电极中的电参数产生变化,从而对应生成感应电信号,控制器则可根据该感应电信号生成对应的控制指令,以通过控制指令控制关联产品执行对应功能,进而实现关联产品的滑动触控操作。
其中,相关技术中通过多个独立的触控按键组合成滑动触控区域,在装配关联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将多个触控按键逐个安装在产品上,即需要执行多次触控按键的安装操作,以至于存在装配过程复杂,装配难度大的问题。同时,采购多个触控按键需要耗费大量成本,不利于产品的低成本设计。
本申请通过在单个框架上设置多个安装位,使多个电极可以集成在同一个框架上,即在生产触控组件的过程中完成了多个触控感应电极的定位安装,使单个触控组件即具备滑动触控能力。在将该触控组件安装至关联产品的过程中,将单个触控组件安装至关联产品上即可完该装配步骤,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逐个安装过程来说,降低了装配复杂度和装配难度。同时,相较于通过多个独立触控按键组合使用的方案来说,本申请通过将多个电极集成在同一个框架上,省去了诸多电极固定结构和电极装配环节,从而降低了关联产品的成本。
由此可见,本申请正是通过在框架上设置N个安装位并为N个安装位一一对应安装N个电极,解决了上述相关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了优化触控组件结构,降低触控组件生产成本和装配难度的技术效果。
具体地,框架通过绝缘材质制备,以在电极外侧形成绝缘保护,避免触控组件出现漏电问题。
具体地,框架的材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塑料,陶瓷等绝缘材料,电极的材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导电塑料、金属、导电橡胶、石墨等导电材料。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触控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框架呈环状,安装位位于框架的内环面;N个电极位于框架内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框架呈环状,N个安装位布置在框架的内环面上,在将N个电极对应安装至N个安装位后,N个电极位于环状框架的内侧。
该结构布局下,框架可以对N个电极形成环绕式的绝缘保护,一方面可以降低电极漏电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可以确保电极生成的触控电信号对应于用户的触控动作,降低误操作的概率。同时,设置环状的框架有利于提升N个电极的定位精度,确保N个电极所形成的触控区域的形状匹配设计需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框架呈矩形,安装位设于框架的长边;N个电极在框架的长度方向上并排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框架呈矩形,即框架包括首尾相接的两条长边和两条宽边。在此基础上,N个电极在矩形框架的内侧沿框架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以通过N个电极形成条形的触控操作区域,工作过程中用户可在该触控区域通过滑动操作来生成对应的触控指令,例如在关联产品为烹饪设备时,用户可通过滑动操作来对应调节烹饪设备的加热功率,或通过滑动操作滚动选择某一烹饪功能。
通过设置矩形的框架,可以使N个电极在框架内侧的分布方式匹配用户所习惯的滑动操作需求,从而为用户提供便利条件,实现提升触控组件实用性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框架包括相对的第一长边和第二长边;每个安装位包括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第一定位部设于第一长边,第二定位部设于第二长边,电极与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框架的两条长边为第一长边和第二长边,其中每个安装位包括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第一定位部设置在第一长边的内侧面上,第二定位部设置在第二长边的内侧面上,同时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在框架的宽度方向上相对。装配过程中,电极的第一侧与第一长边上的第一定位部连接,电极的第二侧与第二长边上的第二定位部连接,以将电极卡装在第一长边和第二长边之间。其中,N个安装位沿第一长边和第二长边排布,以确保N个电极能够在框架的长度方向上分布。
由此可见,该技术方案所限定结构实现了电极的双边定位,有利于提升电极的定位精度,降低电极错位安装的可能性,进而实现了优化触控组件结构布局,提升触控组件可靠性,提升触控组件良品率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电极包括:第一极片,与第一定位部连接,且与第一长边贴合;第二极片,与第二定位部连接,且与第二长边贴合;导电体,导电体的一端与第一极片连接,导电体的另一端与第二极片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电极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导电体。具体地,第一极片与第一定位部连接,完成装配后第一极片与第一长边的内侧面贴合,第二极片与第二定位部连接,完成装配后第二极片与第二长边的内侧面贴合。在此基础上,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留有间隔,导电体的第一端与第一极片连接,导电体的第二端与第二极片连接,以将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连为一体。
通过设置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有利于扩大单个电极的有效触控面积,为用户发出触控指令提供便利条件。同时,间隔的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可以形成用于容纳其他结构的空间,例如可将发光件布置在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进而实现提升触控组件结构紧凑度,为触控组件的小型化设计提供便利条件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触控组件还包括:第三极片,与第一极片连接,且与框架的端面相对,和/或第四极片,与第二极片连接,且与框架的端面相对。
在该技术方案中,触控组件还包括第三极片和/或第四极片。具体地,第三极片与第一极片的顶端连接,且第三极片横设在框架的顶部。第四极片与第二极片的顶端连接,且第四极片横设在框架的顶部。
例如,第三极片延伸至框架外侧,且第三极片朝远离第二极片的方向弯折,第四极片延伸至框架外侧,且第四极片朝远离第一极片的方向弯折。
通过设置第三极片和/或第四极片,可以扩大电极的有效触控区域,以确保触控组件能够接收到用户的滑动操作需求,降低用户在操作过程中误滑出触控操作区域的可能性,进而实现优化电极结构,提升触控组件实用性,提升用户操作体验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触控组件还包括:引脚,设于电极,用于连接电路板。
在该技术方案中,电极上设置有引脚,引脚伸出至电极外侧,在将触控组件安装至关联产品的过程中,引脚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在电路板上,以完成电极和电路板的电连接,确保电极能够向电路板传递触控电信号。
具体地,可以在电极下端设置插槽,并将引脚插接在插槽内,以完成引脚的定位安装。还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制备一体式的电极和引脚,以简化装配过程。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触控组件还包括:发光件,设于框架内侧,且与电路板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触控组件还包括发光件,发光件设置在框架内侧,具体位于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发光件同样与电路板电连接,通电后发光件发出光线,以匹配用户的触控操作。
例如,每个电极的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间设置两个发光件,两个发光件布置在导电体的两侧。其中,在用户执行触控操作的过程中,用户手指移动到哪个极片所对应的区域,控制器即控制该极片所对应的发光件开启,从而为用户提供可视化的触控操作,一方面向用户反馈触控操作是否被响应,另一方面提升用户的操作体验。
具体地,发光件不限于贴片或者发光二极管。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触控组件还包括:盖板,且盖合框架,盖板包括遮光区域和透光区域,透光区域与发光件相对。
在该技术方案中,触控组件还包括盖板,盖板与框架的顶端连接,且盖合盖板的顶部开口,在将触控组件连接至电路板后,盖板位于框架上方,电路板位于框架下方。通过设置盖板,能够封闭框架顶部开口,以避免灰尘等杂质影响框架内侧电极的正常工作,确保触控操作精度。
其中,盖板上形成有透光区域和遮光区域,透光区域与下方发光件相对,遮光区域与下方发光件错开,从而确保发光件所发出的光线能够由透光区域外射。通过设置遮光区域和透光区域,可以在盖板上形成对应于触控操作方向的多个亮块,例如在设置方形的透光区域时,用户手指滑动至某个透光区域电路板随即控制该透光区域下方的发光件开启,以确保光条能够随同用户的手指伸长,从而提升用户的操作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框架包括凸筋,凸筋形成安装位;电极包括凹槽,凸筋嵌设于凹槽。
在该技术方案中,框架上设置有凸筋,设置在第一长边上的凸筋构成第一定位部,设置在第二长边上的凸筋构成第二定位部,相对的一组或多组凸筋组合为安装位。在此基础上,电极上设置有凹槽,具体凹槽位于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相互背离的面上,凹槽的形状与凸筋的外轮廓形状一致,且单个电极上凹槽的数目与单个安装位上凸筋的数目一致,二者一一对应,其中凹槽在电极的高度方向上贯通。
装配电极的过程中,先将凹槽对准凸筋,其后将电机推入至框架内侧,以使凸筋整个滑入凹槽。其中,电极和框架的内环面过盈配合,将凸筋推入凹槽即可在凸筋的长度方向上为电极提供限位,避免电极因振动等因素偏离预定位置。该凹槽和凸筋结构一方面具备拆装操作便捷的优点,另一方面可以为电机提供稳定且可靠的定位,进而实现了降低触控组件装配难度,降低触控组件故障率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框架和电极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制备一体式的框架和电极,设置一体式的框架和电极一方面能够省去装配电极的环节,从而降低触控组件的装配复杂度,另一方面一体成型于框架上的电极较为稳固,因长期使用错位甚至脱落的可能性较低。
具体地,可以利用双色成型技术制备一体式的框架和电极,两次成型可以分别完成框架的成型以及若干电极的成型,从而实现多个电极一次性布置,进而提升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烹饪设备包括:面板;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触控组件,框架与面板连接,N个电极在面板上形成触控区域。
在该技术方案中,限定了一种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触控组件的烹饪设备,因此该烹饪设备具备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触控组件所具备的优点,能够实现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触控组件所能实现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
在此基础上,烹饪设备还包括面板,面板形成烹饪设备的外路面,待加热的烹饪器具放置在面板上,框架与面板连接,以将触控组件布置在面板下方,触控组件中的N个电极在面板上的对应位置形成触控区域,用户即可在该触控区域执行触控操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烹饪设备还包括:N个标识部,设于面板,N个标识部与N个电极一一对应。
在该技术方案中,面板上还设置有N个标识部,N个标识部与下方N个电极一一对应设置。通过设置N个标识部,可以在面板上指示出触控区域的范围,以引导用户执行触控操作,降低用户误操作的概率。
具体地,可以通过在面板上印丝形成标识部,还可以在面板上设置透光区域来形成标识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烹饪设备还包括:电路板,与N个电极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设备还包括电路板,电路板布置在触控组件下方,电极通过引脚与电路板连接,以将N个电极接入控制电路,发光件同样与电路板连接,以将发光件接入控制电路,从而通过电路板控制发光件的发光状态,使发光件匹配用户的触控操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烹饪设备还包括:加热组件,与面板相对设置,加热组件在面板上形成加热区域。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设备还包括加热组件,加热组件布置在面板下方,且加热组件与触控组件错位设置,以在触控区域外形成加热区域,在将烹饪器具放置在加热区域上方后,加热组件即可加热烹饪器具。其中,在用户通过滑动触控操作发出升降火力的控制指令时,电路板控制加热组件增大或减小加热功率,以使加热组件能够相应用户的触控操作。
具体地,加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电磁线圈,电磁线圈通电后在加热区域上方产生电磁场,以通过电磁场加热烹饪器具。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触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触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触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为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触控组件在A-A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触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6为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触控组件在B-B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触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8为图7所示实施例中的触控组件在C-C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触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触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七;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1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其中,图1至图14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触控组件,110框架,112安装位,1122第一定位部,1124第二定位部,114第一长边,116第二长边,120电极,122第一极片,124第二极片,125导电体,126第三极片,127第四极片,128引脚,129凹槽,130发光件,140盖板,142遮光区域,144透光区域,200烹饪设备,210面板,220标识部,230电路板,240加热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触控组件和烹饪设备。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触控组件100,触控组件100包括:框架110,框架110绝缘,且框架110包括N个安装位112;N个电极120,与安装位112连接,N个电极120与N个安装位112一一对应连接;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本申请限定了一种触控组件100,触控组件100包括框架110和N个电极120。具体地,框架110为触控组件100的主体结构,用于定位和支撑触控组件100上的其他结构。其中,框架110上设置有N个安装位112,N个安装位112与N个电极120一一对应,每个安装位112定位安装一个电极120。在框架110上,N个安装位112按照预定规则排布,完成N个电极120的安装后,N个电极120随同N个安装位112排布,以形成对应的滑动触控区域,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用户肢体在接触电极120对应区域后,电极120中的电参数产生变化,从而对应生成感应电信号,控制器则可根据该感应电信号生成对应的控制指令,以通过控制指令控制关联产品执行对应功能,进而实现关联产品的滑动触控操作。
其中,相关技术中通过多个独立的触控按键组合成滑动触控区域,在装配关联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将多个触控按键逐个安装在产品上,即需要执行多次触控按键的安装操作,以至于存在装配过程复杂,装配难度大的问题。同时,采购多个触控按键需要耗费大量成本,不利于产品的低成本设计。
本申请通过在单个框架110上设置多个安装位112,使多个电极120可以集成在同一个框架110上,即在生产触控组件100的过程中完成了多个触控感应电极120的定位安装,使单个触控组件100即具备滑动触控能力。在将该触控组件100安装至关联产品的过程中,将单个触控组件100安装至关联产品上即可完该装配步骤,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逐个安装过程来说,降低了装配复杂度和装配难度。同时,相较于通过多个独立触控按键组合使用的方案来说,本申请通过将多个电极120集成在同一个框架110上,省去了诸多电极120固定结构和电极120装配环节,从而降低了关联产品的成本。
由此可见,本申请正是通过在框架110上设置N个安装位112并为N个安装位112一一对应安装N个电极120,解决了上述相关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了优化触控组件100结构,降低触控组件100生产成本和装配难度的技术效果。
具体地,框架110通过绝缘材质制备,以在电极120外侧形成绝缘保护,避免触控组件100出现漏电问题。
具体地,框架110的材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塑料,陶瓷等绝缘材料,电极120的材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导电塑料、金属、导电橡胶、石墨等导电材料。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框架110呈环状,安装位112位于框架110的内环面;N个电极120位于框架110内侧。
在该实施例中,框架110呈环状,N个安装位112布置在框架110的内环面上,在将N个电极120对应安装至N个安装位112后,N个电极120位于环状框架110的内侧。
该结构布局下,框架110可以对N个电极120形成环绕式的绝缘保护,一方面可以降低电极120漏电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可以确保电极120生成的触控电信号对应于用户的触控动作,降低误操作的概率。同时,设置环状的框架110有利于提升N个电极120的定位精度,确保N个电极120所形成的触控区域的形状匹配设计需求。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框架110呈矩形,安装位112设于框架110的长边;N个电极120在框架110的长度方向上并排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框架110呈矩形,即框架110包括首尾相接的两条长边和两条宽边。在此基础上,N个电极120在矩形框架110的内侧沿框架110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以通过N个电极120形成条形的触控操作区域,工作过程中用户可在该触控区域通过滑动操作来生成对应的触控指令,例如在关联产品为烹饪设备200时,用户可通过滑动操作来对应调节烹饪设备200的加热功率,或通过滑动操作滚动选择某一烹饪功能。
通过设置矩形的框架110,可以使N个电极120在框架110内侧的分布方式匹配用户所习惯的滑动操作需求,从而为用户提供便利条件,实现提升触控组件100实用性的技术效果。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框架110包括相对的第一长边114和第二长边116;每个安装位112包括第一定位部1122和第二定位部1124,第一定位部1122设于第一长边114,第二定位部1124设于第二长边116,电极120与第一定位部1122和第二定位部1124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框架110的两条长边为第一长边114和第二长边116,其中每个安装位112包括第一定位部1122和第二定位部1124,第一定位部1122设置在第一长边114的内侧面上,第二定位部1124设置在第二长边116的内侧面上,同时第一定位部1122和第二定位部1124在框架110的宽度方向上相对。装配过程中,电极120的第一侧与第一长边114上的第一定位部1122连接,电极120的第二侧与第二长边116上的第二定位部1124连接,以将电极120卡装在第一长边114和第二长边116之间。其中,N个安装位112沿第一长边114和第二长边116排布,以确保N个电极120能够在框架110的长度方向上分布。
由此可见,该实施例所限定结构实现了电极120的双边定位,有利于提升电极120的定位精度,降低电极120错位安装的可能性,进而实现了优化触控组件100结构布局,提升触控组件100可靠性,提升触控组件100良品率的技术效果。
如图1、图2、图9和图10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电极120包括:第一极片122,与第一定位部1122连接,且与第一长边114贴合;第二极片124,与第二定位部1124连接,且与第二长边116贴合;导电体125,导电体125的一端与第一极片122连接,导电体125的另一端与第二极片124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电极120包括第一极片122、第二极片124和导电体125。具体地,第一极片122与第一定位部1122连接,完成装配后第一极片122与第一长边114的内侧面贴合,第二极片124与第二定位部1124连接,完成装配后第二极片124与第二长边116的内侧面贴合。在此基础上,第一极片122和第二极片124之间留有间隔,导电体125的第一端与第一极片122连接,导电体125的第二端与第二极片124连接,以将第一极片122和第二极片124连为一体。
通过设置第一极片122和第二极片124,有利于扩大单个电极120的有效触控面积,为用户发出触控指令提供便利条件。同时,间隔的第一极片122和第二极片124之间可以形成用于容纳其他结构的空间,例如可将发光件130布置在第一极片122和第二极片124之间,进而实现提升触控组件100结构紧凑度,为触控组件100的小型化设计提供便利条件的技术效果。
如图10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触控组件100还包括:第三极片126,与第一极片122连接,且与框架110的端面相对,和/或第四极片127,与第二极片124连接,且与框架110的端面相对。
在该实施例中,触控组件100还包括第三极片126和/或第四极片127。具体地,第三极片126与第一极片122的顶端连接,且第三极片126横设在框架110的顶部。第四极片127与第二极片124的顶端连接,且第四极片127横设在框架110的顶部。
例如,第三极片126延伸至框架110外侧,且第三极片126朝远离第二极片124的方向弯折,第四极片127延伸至框架110外侧,且第四极片127朝远离第一极片122的方向弯折。
通过设置第三极片126和/或第四极片127,可以扩大电极120的有效触控区域,以确保触控组件100能够接收到用户的滑动操作需求,降低用户在操作过程中误滑出触控操作区域的可能性,进而实现优化电极120结构,提升触控组件100实用性,提升用户操作体验的技术效果。
如图4和图9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触控组件100还包括:引脚128,设于电极120,用于连接电路板230。
在该实施例中,电极120上设置有引脚128,引脚128伸出至电极120外侧,在将触控组件100安装至关联产品的过程中,引脚128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在电路板230上,以完成电极120和电路板230的电连接,确保电极120能够向电路板230传递触控电信号。
具体地,可以在电极120下端设置插槽,并将引脚128插接在插槽内,以完成引脚128的定位安装。还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制备一体式的电极120和引脚128,以简化装配过程。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触控组件100还包括:发光件130,设于框架110内侧,且与电路板230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触控组件100还包括发光件130,发光件130设置在框架110内侧,具体位于第一极片122和第二极片124之间,发光件130同样与电路板230电连接,通电后发光件130发出光线,以匹配用户的触控操作。
例如,每个电极120的第一极片122和第二极片124间设置两个发光件130,两个发光件130布置在导电体125的两侧。其中,在用户执行触控操作的过程中,用户手指移动到哪个极片所对应的区域,控制器即控制该极片所对应的发光件130开启,从而为用户提供可视化的触控操作,一方面向用户反馈触控操作是否被响应,另一方面提升用户的操作体验。
具体地,发光件130不限于贴片或者发光二极管。
如图7和图8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触控组件100还包括:盖板140,且盖合框架110,盖板140包括遮光区域142和透光区域144,透光区域144与发光件130相对。
在该实施例中,触控组件100还包括盖板140,盖板140与框架110的顶端连接,且盖合盖板140的顶部开口,在将触控组件100连接至电路板230后,盖板140位于框架110上方,电路板230位于框架110下方。通过设置盖板140,能够封闭框架110顶部开口,以避免灰尘等杂质影响框架110内侧电极120的正常工作,确保触控操作精度。
其中,盖板140上形成有透光区域144和遮光区域142,透光区域144与下方发光件130相对,遮光区域142与下方发光件130错开,从而确保发光件130所发出的光线能够由透光区域144外射。通过设置遮光区域142和透光区域144,可以在盖板140上形成对应于触控操作方向的多个亮块,例如在设置方形的透光区域144时,用户手指滑动至某个透光区域144电路板230随即控制该透光区域144下方的发光件130开启,以确保光条能够随同用户的手指伸长,从而提升用户的操作体验。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框架110包括凸筋,凸筋形成安装位112;电极120包括凹槽129,凸筋嵌设于凹槽129。
在该实施例中,框架110上设置有凸筋,设置在第一长边114上的凸筋构成第一定位部1122,设置在第二长边116上的凸筋构成第二定位部1124,相对的一组或多组凸筋组合为安装位112。在此基础上,电极120上设置有凹槽129,具体凹槽129位于第一极片122和第二极片124相互背离的面上,凹槽129的形状与凸筋的外轮廓形状一致,且单个电极120上凹槽129的数目与单个安装位112上凸筋的数目一致,二者一一对应,其中凹槽129在电极120的高度方向上贯通。
装配电极120的过程中,先将凹槽129对准凸筋,其后将电机推入至框架110内侧,以使凸筋整个滑入凹槽129。其中,电极120和框架110的内环面过盈配合,将凸筋推入凹槽129即可在凸筋的长度方向上为电极120提供限位,避免电极120因振动等因素偏离预定位置。该凹槽129和凸筋结构一方面具备拆装操作便捷的优点,另一方面可以为电机提供稳定且可靠的定位,进而实现了降低触控组件100装配难度,降低触控组件100故障率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框架110和电极120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制备一体式的框架110和电极120,设置一体式的框架110和电极120一方面能够省去装配电极120的环节,从而降低触控组件100的装配复杂度,另一方面一体成型于框架110上的电极120较为稳固,因长期使用错位甚至脱落的可能性较低。
具体地,可以利用双色成型技术制备一体式的框架110和电极120,两次成型可以分别完成框架110的成型以及若干电极120的成型,从而实现多个电极120一次性布置,进而提升生产效率。
如图11、图12、图13和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200,烹饪设备200包括:面板210;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触控组件100,框架110与面板210连接,N个电极120在面板210上形成触控区域。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一种设置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触控组件100的烹饪设备200,因此该烹饪设备200具备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触控组件100所具备的优点,能够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触控组件100所能实现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
在此基础上,烹饪设备200还包括面板210,面板210形成烹饪设备200的外路面,待加热的烹饪器具放置在面板210上,框架110与面板210连接,以将触控组件100布置在面板210下方,触控组件100中的N个电极120在面板210上的对应位置形成触控区域,用户即可在该触控区域执行触控操作。
如图14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烹饪设备200还包括:N个标识部220,设于面板210,N个标识部220与N个电极120一一对应。
在该实施例中,面板210上还设置有N个标识部220,N个标识部220与下方N个电极120一一对应设置。通过设置N个标识部220,可以在面板210上指示出触控区域的范围,以引导用户执行触控操作,降低用户误操作的概率。
具体地,可以通过在面板210上印丝形成标识部220,还可以在面板210上设置透光区域144来形成标识部220。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烹饪设备200还包括:电路板230,与N个电极120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设备200还包括电路板230,电路板230布置在触控组件100下方,电极120通过引脚128与电路板230连接,以将N个电极120接入控制电路,发光件130同样与电路板230连接,以将发光件130接入控制电路,从而通过电路板230控制发光件130的发光状态,使发光件130匹配用户的触控操作。
如图14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烹饪设备200还包括:加热组件240,与面板210相对设置,加热组件240在面板210上形成加热区域。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设备200还包括加热组件240,加热组件240布置在面板210下方,且加热组件240与触控组件100错位设置,以在触控区域外形成加热区域,在将烹饪器具放置在加热区域上方后,加热组件240即可加热烹饪器具。其中,在用户通过滑动触控操作发出升降火力的控制指令时,电路板230控制加热组件240增大或减小加热功率,以使加热组件240能够相应用户的触控操作。
具体地,加热组件240包括至少一个电磁线圈,电磁线圈通电后在加热区域上方产生电磁场,以通过电磁场加热烹饪器具。
需要明确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有额外的明确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和使得描述过程更加简便,而不是为了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所描述的特定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这些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举例来说,“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直接相连,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上述数据地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架,所述框架绝缘,且所述框架包括N个安装位;
N个电极,与所述安装位连接,N个所述电极与N个所述安装位一一对应连接;
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呈环状,所述安装位位于所述框架的内环面;
N个所述电极位于所述框架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呈矩形,所述安装位设于所述框架的长边;
N个所述电极在所述框架的长度方向上并排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包括相对的第一长边和第二长边;
每个所述安装位包括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设于所述第一长边,所述第二定位部设于所述第二长边,所述电极与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包括:
第一极片,与所述第一定位部连接,且与所述第一长边贴合;
第二极片,与所述第二定位部连接,且与所述第二长边贴合;
导电体,所述导电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极片连接,所述导电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极片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极片,与所述第一极片连接,且与所述框架的端面相对,和/或
第四极片,与所述第二极片连接,且与所述框架的端面相对。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引脚,设于所述电极,用于连接电路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发光件,设于所述框架内侧,且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盖板,与所述框架连接,且盖合所述框架,所述盖板包括遮光区域和透光区域,所述透光区域与所述发光件相对。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包括凸筋,所述凸筋形成所述安装位;
所述电极包括凹槽,所述凸筋嵌设于所述凹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和所述电极为一体式结构。
12.一种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面板;
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组件,所述框架与所述面板连接,N个所述电极在所述面板上形成触控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N个标识部,设于所述面板,N个所述标识部与N个所述电极一一对应。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路板,与N个所述电极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中任一项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加热组件,与所述面板相对设置,所述加热组件在所述面板上形成加热区域。
CN202320562368.1U 2023-03-21 2023-03-21 触控组件和烹饪设备 Active CN2194207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62368.1U CN219420744U (zh) 2023-03-21 2023-03-21 触控组件和烹饪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62368.1U CN219420744U (zh) 2023-03-21 2023-03-21 触控组件和烹饪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20744U true CN219420744U (zh) 2023-07-25

Family

ID=87205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62368.1U Active CN219420744U (zh) 2023-03-21 2023-03-21 触控组件和烹饪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207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651550B1 (en) Induction heating device having improved cooling structure
CN110300472B (zh) 感应烹饪器具
US11405989B2 (en) Temperature sensor compression features for induction cooktop assembly
CN110300471B (zh) 感应烹饪器具
KR102676465B1 (ko) 와이어 하니스 구조가 개선된 유도 가열 장치
WO2018040723A1 (zh) 线缆结构、电源线结构和电器设备
CN219420744U (zh) 触控组件和烹饪设备
KR102641091B1 (ko) 절연 구조가 개선된 유도 가열 장치
EP3654735B1 (en) Induction heating device having improved structure for compact arrangement of components and ease of assembling
CN105485732A (zh) 微波炉
CN210601224U (zh) 磁吸导轨灯
CN206959023U (zh) 烹调器具
EP4213360A2 (en) Electronic transformer and microwave cooking appliance
US20220104315A1 (en) Temperature sensor assembly for induction cooktop
US20240053027A1 (en) Household applianc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a household appliance
US6223430B1 (en) Breadmaker circuit board mounting method
CN103987145B (zh) 一体式智能电磁加热锅具组件
CN204786616U (zh) 一种两用电磁炉
CN204494527U (zh) 一种电磁炉
CN209472428U (zh) 交互控制器及电器设备
CN216565105U (zh) 触摸式电子开关
CN114251689A (zh) 用于感应式炉灶的温度传感器组件
CN206959005U (zh) 烹饪器具
CN214478279U (zh) 一种新型开关插座
CN210300660U (zh) 一种电水壶及其温控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