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14970U - 一种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14970U
CN219414970U CN202320250743.9U CN202320250743U CN219414970U CN 219414970 U CN219414970 U CN 219414970U CN 202320250743 U CN202320250743 U CN 202320250743U CN 219414970 U CN219414970 U CN 2194149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electrically connected
power supply
indoor unit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5074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青健
王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5074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149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149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149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涉及电器技术领域。该空调系统通过一路供电实现对线控器和集控器分时供电。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机、线控器、集控器,室内机包括室内机微控制单元、开关电路和供电电路;室内机微控制单元与供电电路电连接,室内机微控制单元与开关电路的控制端电连接;室内机微控制单元通过第一通讯总线与线控器电连接,通过第二通讯总线与集控器电连接;开关电路与供电电路电连接,还与线控器和集控器电连接;室内机微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在空调系统上电后,控制供电电路开始供电;控制开关电路闭合至线控端口,以使供电电路为线控器供电;控制开关电路闭合至集控端口,以使供电电路为集控器供电。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空调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人的日常生活已经与空调息息相关。
目前,在空调行业,室内机的功能控制通常根据用户需求由线控器或者集控器进行控制。在空调家庭总线通讯系统中,线控器一般由室内机主控板通过一路通讯总线进行载波供电,集控器通讯总线往往不具备供电功能,因此需要进行单独供电,造成供电回路成本增加,而且在同一空调系统中无法实现线控器和集控器的自由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通过开关电路实现一路供电可对两路通讯总线进行分时供电控制,实现对线控器和集控器的供电。
该空调包括:室内机、室外机、线控器和集控器;所述室内机和所述线控器通过第一通讯总线电连接,所述室内机和所述室外机通过第二通讯总线电连接,所述集控器电连接于所述第二通讯总线;所述室内机包括:主控板;所述主控板上设置有:室内机微控制单元、开关电路、供电电路;所述室内机微控制单元包括:第一控制端、第二控制端、第一接收发送端口、第二接收发送端口。
所述室内机微控制单元的第一控制端与所述供电电路电连接,所述室内机微控制单元的第二控制端与所述开关电路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室内机微控制单元的第一接收发送端口通过所述第一通讯总线与所述线控器电连接;所述室内机微控制单元的第二接收发送端口通过所述第二通讯总线与所述集控器电连接。所述供电电路与所述开关电路的供电端口电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的线控端口与所述第一通讯总线电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的集控端口与所述第二通讯总线电连接。
所述室内机微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在所述空调系统上电后,控制所述供电电路开始供电;控制所述开关电路闭合至线控端口,以使所述供电电路为所述线控器供电;控制所述开关电路闭合至集控端口,以使所述供电电路为所述集控器供电;所述线控端口与所述第一通讯总线电连接,所述集控端口与所述第二通讯总线电连接。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中通过室内机一路供电回路可对两路通讯总线进行分时供电控制,实现在同一空调系统中,可自由选择由线控器或集控器进行室内机功能控制,丰富了用户对空调控制方法的可选择性,降低了供电成本,大大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关电路的供电端口包括第一供电端和第二供电端;所述开关电路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所述线控端口包括第一线控端和第二线控端,所述集控端口包括第一集控端和第二集控端;所述第一开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供电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另一端被配置为闭合至所述第一线控端或所述第一集控端;所述第二开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供电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另一端被配置为闭合至所述第二线控端或所述第二集控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系统上电后,所述室内机微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开关电路闭合至所述线控端口;在所述开关电路闭合至所述线控端口的情况下,所述室内机微控制单元接收到所述线控器发出的第一切换指令,向所述开关电路的控制端发送第一切换信号,控制所述开关电路闭合至集控端口;在所述开关电路闭合至所述集控端口的情况下,所述室内机微控制单元接收到所述集控器发出的第二切换指令,向所述开关电路的控制端发送第二切换信号,控制所述开关电路闭合至线控端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供电电路包括:供电控制电路和供电耦合电路;所述室内机微控制单元的第一控制端与所述供电控制电路电连接,所述供电控制电路与所述供电耦合电路电连接,所述供电控制电路还与电源端电连接;所述供电耦合电路与所述开关电路的供电端口电连接,所述供电耦合电路还与接地端电连接;所述供电电路被配置为所述线控器和所述集控器进行载波供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控板上还设置有:第一通讯模块和第二通讯模块;所述第一通讯模块的第一接收发送端口与所述室内机微控制单元的第一接收发送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一通讯模块的第二接收发送端口与所述线控器电连接;所述第二通讯模块的第一接收发送端口与所述室内机微控制单元的第一接收发送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二通讯模块的第二接收发送端口与所述集控器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外机还包括:室外机微控制单元,所述室外机微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通讯模块的第二接收发送端口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控板上还设置有:第三通讯模块,所述第三通讯模块的第一接收发送端口与所述第二通讯模块的第二接收发送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三通讯模块的第二接收发送端口与所述室外机微控制单元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机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线控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室内机与所述第一通讯总线电连接,多个线控器与所述第一通讯总线电连接;多个所述室内机的室内机微控制单元通过所述第二通讯总线与所述集控器电连接。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系统的系统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室内机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室内机主控板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室内机主控板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系统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室内机的电路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系统的电路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系统的电路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系统上电流程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空调系统上电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另外,在对管线进行描述时,本实用新型中所用“相连”、“连接”则具有进行导通的意义。具体意义需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如背景技术所述,目前,在空调行业,室内机的功能控制通常根据用户需求由线控器或者集控器进行控制。在空调家庭总线通讯系统中,线控器一般由室内机主控板通过一路通讯总线进行载波供电,集控器通讯总线往往不具备供电功能,因此需要进行单独供电,造成供电回路成本增加,而且在同一空调系统中无法实现线控器和集控器的自由控制。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如图1所示,该空调系统1000包括:室内机100、室外机200、线控器4和集控器5,如图2所示,室内机100包括:主控板50;如图3所示,主控板50上设置有: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开关电路2和供电电路3。
如图6所示,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包括:第一控制端P1、第二控制端P2、第一接收发送端口11、第二接收发送端口12。
开关电路2包括:供电端口S、线控端口21、集控端口22和控制端23。
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的第一控制端P1与供电电路3电连接,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的第二控制端P2与开关电路2的控制端23电连接;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的第一接收发送端口11通过第一通讯总线10与线控器4电连接;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的第二接收发送端口12通过第二通讯总线20与集控器5电连接;供电电路3与开关电路2的供电端口S电连接,开关电路2的线控端口与第一通讯总线10电连接,开关电路2的集控端口与第二通讯总线20电连接。
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被配置为:
在空调系统1000上电后,控制供电电路3开始供电;控制开关电路2闭合至线控端口21,以使供电电路3为线控器4供电;控制开关电路2闭合至集控端口22,以使供电电路3为集控器5供电;线控端口21与第一通讯总线10电连接,集控端口22与第二通讯总线20电连接。
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的第二控制端P2与开关电路2的控制端23电连接,在一些示例中,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的第二控制端P2发出控制信号至开关电路2的控制端23,开关电路2根据所接收的控制信号,控制开关电路2中的开关闭合至线控端口21或集控端口22。
供电电路3为线控器4供电的情况下,即线控器4得电,线控器发出控制指令,室内机受线控器控制实现相应功能,供电电路3为集控器5供电,即集控器5得电,集控器发出控制指令,室内机受集控器控制实现相应功能。
线控器4是空调系统的控制器,线控即带线的控制器,功能同无线遥控类似,控制空调系统开关启停、模式、温度、风速等调节,以实现空调系统的各种功能。
集控器5是多台空调系统室内机并联运行,对空调系统实施远程控制,定时控制,温度控制,集中控制实现简单的联动功能,系统自检功能,能够检查出空调系统故障,并实现报警。
其中,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的第一接收发送端口11包括:第一发送端TXD1和第一接收端RXD1;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的第二接收发送端口12包括:第二发送端TXD2和第二接收端RXD2;第一通讯总线10包括:第一通讯总线第一子线101和第一通讯总线第二子线102;第二通讯总线20包括:第二通讯总线第一子线201和第二通讯总线第二子线202。
其中,线控器4包括接收发送端41,线控器4的接收发送端41包括:第一接收端411和第一发送端412;集控器5包括接收发送端51,集控器5的接收发送端51包括:第一接收端512和第一发送端511。
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的第一发送端TXD1与线控器4的第一接收端411电连接,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的第一接收端RXD1与线控器4的第一发送端412电连接。也就是说,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的第一发送端TXD1经由第一通讯总线第一子线101将信号发送到线控器4的第一接收端411,同时,线控器4的第一发送端412经由第一通讯总线第二子线102将信号发送到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的第一接收端RXD1。从而,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与线控器4之间实现相互通讯,进而控制室内机实现相应功能。
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的第二发送端TXD2与集控器5的第一接收端512电连接,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的第二接收端RXD2与集控器5的第一发送端511电连接。也就是说,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的第二发送端TXD2经由第二通讯总线第一子线201将信号发送到集控器5的第一接收端512,同时,集控器5的第一发送端511经由第二通讯总线第二子线202将信号发送到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的第二接收端RXD2。从而,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与集控器5之间实现相互通讯,进而控制室内机实现相应功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1000通过开关电路2实现一路供电对线控器4和集控器5进行分时供电控制。
也就是说,一个电源通过供电电路3和开关电路2可以对线控器4和集控器5进行供电控制:
在上述空调系统1000上电后,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控制供电电路3开始供电,同时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默认开关电路闭合至线控端口21,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发出的信号经由第一通讯总线10传输到线控器4,控制线控器4供电。
当用户需要设置用集控器5进行空调系统1000集中管理控制时,此时需要在线控器4上设定集控器管理模式,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收到线控器4的集控器管理模式切换指令后,便控制开关电路2闭合至集控端口22,从而供电电路3能够给集控器5供电。
当用户需要设置从集控器管理模式切换回线控器管理模式时,此时需要在集控器5上设定线控器管理模式,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收到集控器5上的线控器管理模式切换指令后,便控制开关电路2闭合至线控端口21,从而供电电路3能够给线控器4供电。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通过将集控器连接到第二通讯总线上,线控器连接到第一通讯总线上,且在室内机中设置开关电路,将开关电路与第一通讯总线和第二通讯总线电连接,通过控制开关电路闭合至线控端口或者集控端口,实现供电电路对线控器或集控器供电,通过室内机中的一路供电回路可对两路通讯总线进行分时供电控制,以对线控器或集控器供电,从而实现在同一空调系统中,可自由选择由线控器4或集控器5进行室内机功能控制,丰富了用户对空调系统控制方法的可选择性,提高了操作便利性,且无需对采用单独的供电回路对集控器进行单独供电,降低了供电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附图中出现的例如11~12表示部件11属于部件12,例如101~10表示子线101属于通讯总线10,即101既是子线,也是通讯总线,附图中出现的其他类似标号也沿用上述说明。
如图6和图7所示,开关电路2的供电端口S包括:第一供电端S1和第二供电端S2;开关电路2包括第一开关K1和第二开关K2,线控端口21包括第一线控端211和第二线控端212,集控端口22包括第一集控端221和第二集控端222。
第一开关K1的一端与第一供电端S1电连接,第一开关K1的另一端被配置为闭合至第一线控端211或第一集控端221;第二开关K2的一端与第二供电端S2电连接,第二开关K2的另一端被配置为闭合至第二线控端212或第二集控端222。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开关K1的另一端和第二开关的另一端需同时闭合至第一线控端211和第二线控端212,或者同时闭合至第一集控端221和第二集控端222。
示例性地,在第一开关K1的另一端和第二开关的另一端同时闭合至第一线控端211和第二线控端212的情况下,供电电路3到第一通讯总线10的供电通路导通,线控器与第一通讯总线10电连接,从而供电电路能够对线控器供电。
示例性地,在第一开关K1的另一端和第二开关的另一端同时闭合至第一集控端221和第二集控端222的情况下,供电电路3到第二通讯总线20的供电通路导通,集控器与第二通讯总线20电连接,从而供电电路能够对集控器供电。
需要说明是,第一开关K1的另一端还可以被配置为闭合至第一线控端211或第二集控端222;第二开关K2的另一端还可以被配置为闭合至第二线控端212或第一集控端221。
其中,空调系统1000上电后,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控制开关电路2闭合至线控端口21;在开关电路2闭合至线控端口21的情况下,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接收到线控器4发出的第一切换指令,向开关电路2的控制端23发送第一切换信号,控制开关电路2闭合至集控端口22。
在开关电路2闭合至集控端口22的情况下,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接收到集控器5发出的第二切换指令,向开关电路2的控制端23发送第二切换信号,控制开关电路2闭合至线控端口2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切换指令为在线控器4上设定的集控器管理模式切换指令,用于将对室内机的控制模式由线控器4控制切换为集控器5控制;第二切换指令为在集控器5上设定的线控器管理模式切换指令,用于将室内机的控制模式由集控器5控制切换为线控器4控制。
示例性地,线控器4上具有功能按键,用户需要切换管理模式时,只需按下功能按键,线控器4即可发出第一切换指令至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执行相应操作。示例性地,集控器5上具有功能按键,用户需要切换管理模式时,只需按下功能按键,集控器5即可发出第二切换指令至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执行相应操作。
如图4和图5所示,供电电路3包括:供电控制电路31和供电耦合电路32;参照图6和图7,供电电路3包括:第一端311、第二端312、第三端313和第四端314。
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的第一控制端P1与供电控制电路31电连接,供电控制电路31与供电耦合电路32电连接,供电控制电路31还与电源端VCC电连接;供电耦合电路32与开关电路2的供电端口电连接,供电耦合电路还与接地端GND电连接。其中,供电电路3被配置为线控器4和集控器5进行载波供电。
也就是说,供电电路3的第一端311与电源端VCC电连接,供电电路3的第二端312与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的第一控制端P1电连接,供电电路3的第三端313与开关电路2的第一供电端S1电连接,供电电路3的第四端314与开关电路2的第二供电端S2电连接。
其中,供电控制电路31被配置为放大电源信号,供电耦合电路32被配置为实现阻抗变换。
以下介绍对线控器或集控器的供电流程。
空调系统上电后,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经由第一控制端P1控制供电电路3供电,同时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经由第二控制端P2发出控制信号,开关电路2的控制端23根据所接收的控制信号,控制第一开关K1闭合至第一线控端211,控制第二开关K2闭合至第二线控端212。从而,供电电路3能够对线控器4供电,线控器4得电。用户可通过线控器调节室内机的运行状态。
若是用户需要使用集控器5,通过操作线控器4的功能按键,使线控器4发出第一切换指令,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根据第一切换指令,通过第二控制端P2向开关电路2的控制端23发送第一切换信号,控制开关电路2的第一开关K1闭合至第一集控端221,控制第二开关K2闭合至第二集控端222,此时供电电路3能够对集控器5供电,集控器5得电。
用户可通过集控器调节室内机的运行状态。例如为:用户操控集控器5,集控器5的第一发送端511发出信号,经由第二通讯总线第二子线202将信号发送到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的第二接收端RXD2,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根据所接收的信号,控制室内机按调节需求运行,例如定时控制,温度控制等。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的第二发送端TXD2则经由第二通讯总线第一子线201将反馈信号发送到集控器5的第一接收端512,从而空调的运行状态能够在集控器5的显示屏上显示。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和集控器5则由此进行通讯连接。
若是用户需要使用线控器4,通过操作集控器5的功能按键,使集控器5发出第二切换指令,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根据第二切换指令,通过第二控制端P2向开关电路2的控制端23发送第二切换信号,控制开关电路2的第一开关K1闭合至第一线控端211,控制第二开关K2闭合至第二线控端212,此时供电电路3能够对线控器4供电,线控器4得电。
用户可通过线控器调节室内机的运行状态。例如为:用户操控线控器4,线控器4的第一发送端412发出信号,经由第一通讯总线第二子线102将信号发送到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的第一接收端RXD1,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根据所接收的信号,控制室内机按调节需求运行,例如降温、除湿等。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的第一发送端TXD1则经由第一通讯总线第一子线101将信号发送到线控器4的第一接收端411,从而空调的运行状态能够在线控器4的显示屏上显示。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和线控器4则由此进行通讯连接。
如图7所示,主控板50上还设置有:第一通讯模块6和第二通讯模块7。
第一通讯模块6包括:第一接收发送端口61和第二接收发送端口62;第一通讯模块6的第一接收发送端口61包括:第一接收端611和第一发送端612;第一通讯模块6的第二接收发送端口62包括:第二接收端622和第二发送端621。
第二通讯模块7包括:第一接收发送端口71和第二接收发送端口72;第二通讯模块7的第一接收发送端口71包括:第一接收端711和第一发送端712;第二通讯模块7的第二接收发送端口72包括:第二接收端722和第二发送端721。
第一通讯模块6的第一接收发送端口61与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的第一接收发送端口电连接,第一通讯模块6的第二接收发送端口与线控器4电连接;第二通讯模块7的第一接收发送端口与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的第一接收发送端口电连接,第二通讯模块7的第二接收发送端口与集控器5电连接。
也就是说,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的第一发送端TXD1经由第一通讯总线第一子线101将信号发送到第一通讯模块6的第一接收端611,该信号再经由第一通讯模块6的第二发送端621发送到线控器4的第一接收端411,同时,线控器4的第一发送端412经由第一通讯总线第二子线102将信号发送到第一通讯模块6的第二接收端622,该信号再经由第一通讯模块6的第一发送端612发送到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的第一接收端RXD1。从而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和线控器4通过第一通讯模块6和第一通讯总线10实现通讯连接。
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的第二发送端TXD2经由第二通讯总线第一子线201将信号发送到第二通讯模块7的第一接收端711,该信号再经由第二通讯模块7的第二发送端721发送到集控器5的第一接收端512,同时,集控器5的第一发送端511经由第二通讯总线第二子线202将信号发送到第二通讯模块7的第二接收端722,该信号再经由第二通讯模块7的第一发送端712发送到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的第二接收端RXD2。从而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和集控器5通过第二通讯模块7和第二通讯总线20实现通讯连接。
如图7所示,室外机200还包括:室外机微控制单元9,室外机微控制单元9与第二通讯模块7的第二接收发送端口72电连接。
室外机微控制单元9包括:接收发送端口91,室外机微控制单元9的接收发送端口91包括:第一接收发送端911和第二接收发送端912。
室外机200还包括:第三通讯模块8,第三通讯模块8包括:第一接收发送端口81和第二接收发送端口82;第三通讯模块的第一接收发送端口81包括:第一接收端811和第一发送端812;第三通讯模块的第二接收发送端口82包括:第二接收端822和第二发送端821。
第三通讯模块8的第一接收发送端口81与第二通讯模块7的第二接收发送端口72电连接,第三通讯模块8的第二接收发送端口82与室外机微控制单元9的接收发送端口91电连接。
也就是说,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的第二发送端TXD2经由第二通讯总线第一子线201将信号发送到第二通讯模块7的第一接收端711,该信号再经由第二通讯模块7的第二发送端721发送到第三通讯模块8的第一接收端811,该信号再经由第三通讯模块8的第二发送端821发送到室外机微控制单元9的第一接收发送端911,同时,室外机微控制单元9的第二接收发送端912发出信号经由第二通讯总线第二子线202发送到第三通讯模块8的第二接收端822,该信号再经由第三通讯模块8的第一发送端812发送到第二通讯模块7的第二接收端722,该信号再经由第二通讯模块7的第一发送端722发送到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的第二接收端RXD2。从而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与室外机微控制单元9通过第二通讯模块7、第三通讯模块8和第二通讯总线20实现通讯连接。
如图8所示,室内机100的数量为多个,线控器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室内机与第一通讯总线电连接,多个室内机的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与第一通讯总线电连接;多个线控器4与第一通讯总线10电连接;多个室内机的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通过第二通讯总线与集控器5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集控器5能够实现对多个室内机的控制,多个室内机和多个线控器的数量可以相同或者不同,一个线控器能够控制一个或多个室内机。
需要说明的是,将其中一个的线控器命名为主线控器4,其余的线控器则均为从线控器4’,任意从线控器能够实现与主线控器相同的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多个室内机中,只有一个室内机中设置有开关电路,由于开关电路与第一通讯总线连接或者与第二通讯总线电连接,而多个线控器均与第一通讯总线电连接,集控器与第二通讯总线电连接,因此只需要通过一个室内机中的室内机微控制单元控制开关电路闭合至线控端口或集控端口,即可实现对线控器或集控器的供电。
如图9所示,图9为空调系统的上电流程图。以下介绍空调系统的上电流程。
S101、空调系统1000上电。
S102、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控制开关电路闭合至线控端口21。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空调系统1000上电后,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控制供电电路3开始供电,同时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默认开关电路闭合至线控端口21,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发出的信号经由第一通讯总线10传输到线控器4。
S103、线控器4得电。
如图10所示,图10为空调系统的切换过程的流程图。以下介绍空调系统的控制切换流程。
S101、空调系统1000上电。
S102、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控制开关电路2闭合至线控端口21。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空调系统1000上电后,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控制供电电路3开始供电,同时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默认开关电路闭合至线控端口21,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发出的信号经由第一通讯总线10传输到线控器4。
S103、线控器4得电。
S201、用户设置线控器4中的集控器管理模式。
当用户需要设置用集控器5进行空调系统1000集中管理控制时,此时需要在线控器4上设定集控器管理模式。
S202、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控制开关电路2闭合至集控端口22。
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收到线控器4的集控器管理模式切换指令后,便控制开关电路2闭合至集控端口22,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发出的信号经由第二通讯总线20传输到集控器5。
S203、线控器4掉电,集控器5得电。
S204、用户设置集控器5中的线控器管理模式。
当用户需要设置用线控器4进行空调系统1000集中管理控制时,此时需要在集控器5上设定线控器管理模式。
S205、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控制开关电路2闭合至线控端口21。
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收到集控器5的线控器管理模式切换指令后,便控制开关电路2闭合至线控端口21,室内机微控制单元1发出的信号经由第一通讯总线10传输到线控器4。
S206、集控器5掉电,线控器4得电。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8)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室内机、室外机、线控器和集控器;
所述室内机和所述线控器通过第一通讯总线电连接,所述室内机和所述室外机通过第二通讯总线电连接,所述集控器电连接于所述第二通讯总线;
所述室内机包括:主控板;所述主控板上设置有:室内机微控制单元、开关电路、供电电路;
所述室内机微控制单元包括:第一控制端、第二控制端、第一接收发送端口、第二接收发送端口;
所述室内机微控制单元的第一控制端与所述供电电路电连接,所述室内机微控制单元的第二控制端与所述开关电路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室内机微控制单元的第一接收发送端口通过所述第一通讯总线与所述线控器电连接;所述室内机微控制单元的第二接收发送端口通过所述第二通讯总线与所述集控器电连接;
所述供电电路与所述开关电路的供电端口电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的线控端口与所述第一通讯总线电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的集控端口与所述第二通讯总线电连接;
所述室内机微控制单元,被配置为:
在所述空调系统上电后,控制所述供电电路开始供电;
控制所述开关电路闭合至线控端口,以使所述供电电路为所述线控器供电;
控制所述开关电路闭合至集控端口,以使所述供电电路为所述集控器供电;
所述线控端口与所述第一通讯总线电连接,所述集控端口与所述第二通讯总线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路的供电端口包括第一供电端和第二供电端;所述开关电路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所述线控端口包括第一线控端和第二线控端,所述集控端口包括第一集控端和第二集控端;
所述第一开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供电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另一端被配置为闭合至所述第一线控端或所述第一集控端;
所述第二开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供电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另一端被配置为闭合至所述第二线控端或所述第二集控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上电后,所述室内机微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开关电路闭合至所述线控端口;
在所述开关电路闭合至所述线控端口的情况下,所述室内机微控制单元接收到所述线控器发出的第一切换指令,向所述开关电路的控制端发送第一切换信号,控制所述开关电路闭合至集控端口;
在所述开关电路闭合至所述集控端口的情况下,所述室内机微控制单元接收到所述集控器发出的第二切换指令,向所述开关电路的控制端发送第二切换信号,控制所述开关电路闭合至线控端口。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电路包括:供电控制电路和供电耦合电路;
所述室内机微控制单元的第一控制端与所述供电控制电路电连接,所述供电控制电路与所述供电耦合电路电连接,所述供电控制电路还与电源端电连接;
所述供电耦合电路与所述开关电路的供电端口电连接,所述供电耦合电路还与接地端电连接;
所述供电电路被配置为所述线控器和所述集控器进行载波供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板上还设置有:第一通讯模块和第二通讯模块;
所述第一通讯模块的第一接收发送端口与所述室内机微控制单元的第一接收发送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一通讯模块的第二接收发送端口与所述线控器电连接;
所述第二通讯模块的第一接收发送端口与所述室内机微控制单元的第一接收发送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二通讯模块的第二接收发送端口与所述集控器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还包括:室外机微控制单元,所述室外机微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通讯模块的第二接收发送端口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板上还设置有:第三通讯模块,所述第三通讯模块的第一接收发送端口与所述第二通讯模块的第二接收发送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三通讯模块的第二接收发送端口与所述室外机微控制单元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线控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室内机与所述第一通讯总线电连接,多个线控器与所述第一通讯总线电连接;
多个所述室内机的室内机微控制单元通过所述第二通讯总线与所述集控器电连接。
CN202320250743.9U 2023-02-17 2023-02-17 一种空调系统 Active CN2194149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50743.9U CN219414970U (zh) 2023-02-17 2023-02-17 一种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50743.9U CN219414970U (zh) 2023-02-17 2023-02-17 一种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14970U true CN219414970U (zh) 2023-07-25

Family

ID=87231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50743.9U Active CN219414970U (zh) 2023-02-17 2023-02-17 一种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149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58938B1 (ko) 공기 조화기
CN101083846B (zh) 热水器的无线通信系统
KR101631094B1 (ko) 건물의 설비, 전력 및 조명 통합 제어 시스템
KR20020017920A (ko) 통신네트워크 대응형 프로토콜변환 커넥터 및 옥내통신네트워크 시스템
CN109028508B (zh) 空调线控器供电通讯电路
CN102901186A (zh) 空调器的控制装置、方法和系统
CN102754392A (zh) 从两线回路供电的两线回路处理io传输器
CN201464898U (zh) 智能家居gsm远程监控系统
CN104422088A (zh) 空气调节器
CN201207647Y (zh) 两线制无极性主从式通信收发器
CN103854457A (zh) 一种主从遥控器系统、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CN203413773U (zh) 一种空调控制面板
CN219414970U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108844184B (zh) 一种空调控制器
CN209400879U (zh) 智能控制面板及智能家居系统
CN104483917A (zh) 一种多联机电流环通信系统
CN201787699U (zh) 自动用电控制的智能空调机
CN206755495U (zh) 一种风机盘管双向通信控制系统
CN202188586U (zh) 一种具有usb连接通讯功能并可受电脑控制的空调
KR100757945B1 (ko) 시스템 에어컨의 통신에러 운전장치 및 그 방법
CN205579870U (zh) 盲人空调遥控器
CN215067819U (zh) 一种岩茶做青工序智能控制装置
CN113757927B (zh) 空调设备
CN219800281U (zh) 一种wifi控制移动空调控制器
CN202032677U (zh) 一种带内置无线接收模块的加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