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97416U - 弹簧圈和动脉瘤介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弹簧圈和动脉瘤介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97416U
CN219397416U CN202222243432.8U CN202222243432U CN219397416U CN 219397416 U CN219397416 U CN 219397416U CN 202222243432 U CN202222243432 U CN 202222243432U CN 219397416 U CN219397416 U CN 2193974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outer diameter
tumor
spiral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4343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裴世宁
张志宏
章仕忠
方晓东
邰平
刘红丽
梁吉亮
丁金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Sealmed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Sealmed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Sealmed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Sealmed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4343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974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974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974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弹簧圈和动脉瘤介入装置。弹簧圈,其特征在于,包括螺旋主体和抗解旋丝,抗解旋丝固定在螺旋主体上,且抗解旋丝的长度与螺旋主体的长度匹配;抗解旋丝为记忆合金,抗解旋丝的形状记忆态为不规则螺旋态,螺旋主体在抗解旋丝的作用下处于对应的不规则螺旋态,处于不规则螺旋态的螺旋主体沿轴向依次分为瘤顶圈、主圈组和瘤颈圈;主圈组的外径呈中部宽、两端窄的纺锤形,瘤顶圈的外径小于主圈组的外径,瘤颈圈的外径小于主圈组的外径。

Description

弹簧圈和动脉瘤介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弹簧圈和动脉瘤介入装置。
背景技术
动脉瘤是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的血管壁损伤,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的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带来影响。随着近30年来动脉瘤介入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出现新的动脉瘤介入治疗器械,从最初的可脱卸球囊技术发展到弹簧圈栓塞技术。弹簧圈栓塞技术主要是通过在动脉瘤内栓塞弹簧圈以封堵动脉瘤,从而使得动脉瘤处的血液流场变化,减少血液对动脉瘤内壁的冲击,进而减少动脉瘤扩大的风险。常见的弹簧圈有2D结构、3D球形结构、填塞2D结构等,各结构的使用原理均如上所述。
理想的弹簧圈既要有较好的成篮(定位)性能,同时又得有尽可能多的填充体积,同时最好拥有不错的钻空能力。2D结构(包括填塞2D结构)的弹簧圈具有比较好的钻空能力,便于弹簧圈的装入且填充率较好,但是2D结构的弹簧圈不能很好地固定在动脉瘤中,使用过程中受到血液的冲击容易移位,严重时导致弹簧圈脱落至血管内腔,使患者产生生命危险。同时,2D结构的弹簧圈在使用时,往往需要在动脉瘤内栓塞一定数量的弹簧圈,以期达到一定的栓塞率后实现较好的治疗效果,一方面,医生需要多次释放弹簧圈才能释放足够数量的弹簧圈,导致手术的时间较长,另一方面,栓塞的弹簧圈数量较多时有时会出现过渡栓塞的情况,这可能会带来动脉瘤破裂的风险。3D球形结构能较好地支撑在动脉瘤内并且不易移位,但是钻空能力较弱,对细小的空间填充不密实,其内部的大空腔尤其在高血流量中不易阻断血液的流动,导致栓塞效果不好。
现有技术中,2D结构与3D球形结构搭配使用时,容易产生2D结构在填塞第一个圈后,微导管位置不佳而影响第二圈的输送到位,同时因为宽径动脉瘤的附着力不足,具有较高的脱落的风险,因此需要使用密网支架、血管内编织支架/自彭支架,Y形支架,辅助球囊等器械,增加了手术的操作难度和手术时间,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终身服药抗凝的弊端和沉重的经济负担。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的改进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弹簧圈和动脉瘤介入装置,以解决或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弹簧圈,包括螺旋主体和抗解旋丝,所述抗解旋丝固定在所述螺旋主体上,且所述抗解旋丝的长度与所述螺旋主体的长度匹配;
所述抗解旋丝为记忆合金,所述抗解旋丝的形状记忆态为不规则螺旋态,所述螺旋主体在所述抗解旋丝的作用下处于对应的不规则螺旋态,处于不规则螺旋态的所述螺旋主体沿轴向依次分为瘤顶圈、主圈组和瘤颈圈;
所述主圈组的外径呈中部宽、两端窄的纺锤形,所述瘤顶圈的外径小于所述主圈组的外径,所述瘤颈圈的外径小于所述主圈组的外径。
进一步的,所述瘤顶圈的外径小于所述主圈组径向尺寸最小处的外径,所述瘤颈圈的外径小于所述主圈组径向尺寸最小处的外径。
进一步的,所述瘤顶圈与所述螺旋主体圈组外径最大处沿轴向的距离,大于所述瘤颈圈与所述螺旋主体圈组外径最大处沿轴向的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瘤顶圈所在的平面与弹簧圈的轴线的夹角,小于所述螺旋主体圈组中各圈所在的平面与弹簧圈的轴线的夹角。
进一步的,所述弹簧圈具有轴向通道,所述轴向通道最窄处的径向尺寸不大于对应的填充体微导管的外径,所述轴向通道供所述填充体微导管插接。
进一步的,所述瘤顶圈的内径大于对应的所述填充体微导管的外径,所述瘤颈圈的内径小于对应的所述填充体微导管的外径。
进一步的,所述螺旋主体为螺旋管,所述抗解旋丝设置在所述螺旋管的管腔中。
进一步的,所述抗解旋丝仅有两端与所述螺旋主体固定连接。
动脉瘤介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填充体和弹簧圈,包括螺旋主体和抗解旋丝,所述抗解旋丝固定在所述螺旋主体上,且所述抗解旋丝的长度与所述螺旋主体的长度匹配;
所述抗解旋丝为记忆合金,所述抗解旋丝的形状记忆态为不规则螺旋态,所述螺旋主体在所述抗解旋丝的作用下处于对应的不规则螺旋态,处于不规则螺旋态的所述螺旋主体沿轴向依次分为瘤顶圈、主圈组和瘤颈圈;
所述主圈组的外径呈中部宽、两端窄的纺锤形,所述瘤顶圈的外径小于所述主圈组的外径,所述瘤颈圈的外径小于所述主圈组的外径;
所述弹簧圈具有轴向通道,所述轴向通道最窄处的径向尺寸不大于对应的填充体微导管的外径,所述轴向通道供所述填充体微导管插接;
穿过轴向通道的填充体微导管将所述填充体输送至动脉瘤中,所述填充体填充动脉瘤的剩余空间并支撑所述弹簧圈,使所述弹簧圈保持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瘤顶圈的内径大于对应的所述填充体微导管的外径,所述瘤颈圈的内径小于对应的所述填充体微导管的外径。
进一步的,所述瘤顶圈的外径小于所述主圈组径向尺寸最小处的外径,所述瘤颈圈的外径小于所述主圈组径向尺寸最小处的外径;
所述瘤顶圈与所述螺旋主体圈组外径最大处沿轴向的距离,大于所述瘤颈圈与所述螺旋主体圈组外径最大处沿轴向的距离;
所述瘤顶圈所在的平面与弹簧圈的轴线的夹角,小于所述螺旋主体圈组中各圈所在的平面与弹簧圈的轴线的夹角;
所述螺旋主体为螺旋管,所述抗解旋丝设置在所述螺旋管的管腔中,所述抗解旋丝仅有两端与所述螺旋主体固定连接。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弹簧圈和动脉瘤介入装置将瘤径口处的覆盖率由现有技术的10%左右提升至70%以上,提升了瘤径口的封堵效果;同时,减少或取消了血管内密网支架、编制支架、辅助球囊的使用,既减少了载瘤动脉的金属植入,减少载瘤动脉的再狭窄率,减少了后续服用抗凝药物的时间,不用终生服药;又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手术风险和手术时间,缩减手术费用;弹簧圈和动脉瘤介入装置还有助于减缓动脉瘤内的血流,可以减少弹簧圈的植入量,提供更高效率的栓塞,达到降低金属率提高栓塞率,更快的提供内皮化组织的爬覆;减少复发率。本实用新型的动脉瘤介入装置,通过填充体对弹簧圈的支撑,保证了填充的牢固度。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动脉瘤介入装置的具体实施例中弹簧圈的使用状态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动脉瘤介入装置的具体实施例中弹簧圈的三维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弹簧圈的具体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图中:
1-载瘤动脉,2-动脉瘤,3-瘤顶圈,4-瘤颈圈,5-主圈组,6-外径最大圈,7-螺旋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动脉瘤2为载瘤动脉1上一个向外部凸出的空心瘤体,本实用新型提供动脉瘤介入装置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动脉瘤介入装置包括弹簧圈和填充体,弹簧圈包括螺旋主体7和抗解旋丝(图中未示出),抗解旋丝固定在螺旋主体7上,且抗解旋丝的长度与螺旋主体7的长度匹配(指抗解旋丝在处于拉直状态时,与螺旋主体7处于自然直线状态时的长度匹配)。
抗解旋丝由记忆材质制成,抗解旋丝的形状记忆态为不规则螺旋态,螺旋主体7在抗解旋丝的作用下处于对应的不规则螺旋态(不规则螺旋态是相对于规则螺旋态来说,规则螺旋态通常包括阿基米德螺线和类似螺旋弹簧的等径螺旋,本实施例中的螺旋态为下述的纺锤形螺旋),处于不规则螺旋态的螺旋主体7沿轴向依次分为瘤顶圈3、主圈组5和瘤颈圈4,瘤顶圈3的外径小于主圈组5的外径,瘤颈圈4的外径小于主圈组5的外径,即螺旋主体7整体呈中间粗、两端窄的纺锤形。主圈组5包括至少一个外径最大圈51,瘤顶圈3与外径最大圈51之间的扩径方向与瘤颈圈4与外径最大圈51之间的扩径方向相反。动脉瘤介入装置在使用时,瘤颈圈4位于动脉瘤的瘤颈处,瘤顶圈3和主圈组5伸入动脉瘤内部。
本实施例中,螺旋主体7为螺旋管,抗解旋丝设置在螺旋管的管腔中,抗解旋丝仅有两端与螺旋主体7固定连接,这样设置的好处是螺旋主体7与抗解旋丝的连接点少,便于弹簧圈的加工制造;同时抗解旋丝非端部的部位也能够对螺栓管施力,保证螺旋管按照预定形状自动螺旋。其他实施例中,抗解旋丝也可以位于螺旋主体7径向的外侧,即抗解旋丝的外径大于螺旋主体7的外径,有助于扩大弹簧圈,形成相对作用力,保持最终的锥形结构。这样设置的优点是:第一,实际上使弹簧圈的外径大于螺旋主体7的外径,也就在瘤颈口处具有一个较高的封堵率,第二,避免抗解旋丝对轴向通道的径向尺寸的影响,有利于轴向通道的径向尺寸的精确控制。
由于抗解旋丝的存在,使螺旋主体7能够在进入动脉瘤2中按照预定形状自动螺旋,所以螺旋主体7的丝径相较于传统10系列弹簧圈能够更小;因此弹簧圈在安装过程中不仅适配于现有0.0165英寸内径和0.017英寸内径的弹簧圈微导管,更可以适配0.013英寸内径的Marathon微导管,以进入更深的血管组织去实现栓塞功能。螺旋主体7的丝径较小,也就具有更强的钻空能力,钻空能力强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锚定能力,有利于防止弹簧圈从动脉瘤2内脱落,更好的栓塞动脉瘤2。
瘤顶圈3的外径小于主圈组5径向尺寸最小处的外径,瘤颈圈4的外径小于主圈组5径向尺寸最小处的外径,这样设置的优点是使瘤顶圈3和瘤颈圈4的尺寸控制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瘤顶圈3的尺寸较小能够弹簧圈的钻空能力,瘤颈圈4的尺寸较小能够避免对瘤颈口的封堵过度空心化,保证对瘤颈口的封堵率。
瘤顶圈3沿轴向与主圈组5外径最大处的距离,大于瘤颈圈4沿轴向与主圈组5外径最大处的距离,这样设置目的是一方面使弹簧圈在瘤颈处的结构较为密实,使血液能够通过的血液流道相对较窄,减小血液通过弹簧圈的流量;另一方面使弹簧圈具有较长的轴向长度,利于后续填充体对弹簧圈的支撑。
瘤顶圈3所在的平面与弹簧圈的轴线的夹角,小于主圈组5中各圈所在的平面与弹簧圈的轴线的夹角,这样设置的目的使弹簧圈具有较长的轴向长度(瘤顶圈3的凸出长度较长),更加利于后续填充体对弹簧圈的支撑。
弹簧圈具有轴向通道,轴向通道供填充体微导管插接,轴向通道最窄处的径向尺寸略小于或等于对应的填充体微导管的外径,以兼顾填充体微导管的通过性和对填充体微导管的定位作用。作为优选方案,本实施例中瘤顶圈3的内径大于对应的填充体微导管的外径,有助于填充体微导管的活动和导向到动脉瘤2中心位置;瘤颈圈4的内径小于对应的填充体微导管的外径,有助于固定填充体微导管。目前临床试验匹配常见的三种填充体微导管:1.5F(Marathon)、1.7F(0.0165in内径微导管)、1.9F(0.0170in内径微导管),对应制作了弹簧圈,于动脉瘤2介入的模拟试验中,各规格的填充体微导管在轴向通道中均具有较好的通过性和定位性,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填充体微导管的种类和直径仅用于举例说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填充体通常为填塞2D结构的弹簧圈(以下简称2D弹簧圈,图中未示出),2D弹簧圈在动脉瘤2中形成球形弹簧圈。2D弹簧圈的丝径与填充体微导管的内径匹配,本实施例中,2D弹簧圈的丝径及2D弹簧圈推送杆的直径在0.010in~0.0150in,同理,2D弹簧圈的丝径及2D弹簧圈推送杆的直径仅是根据上述填充体微导管的种类和直径做的匹配性选择,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2D弹簧圈在进入动脉瘤2后形成球形弹簧圈,通过球形弹簧圈的叠压作用将瘤径口的弹簧圈(成篮弹簧圈)固定牢固。
动脉瘤介入装置在的使用方法:先向动脉瘤2中伸入弹簧圈微导管,通过弹簧圈微导管将弹簧圈输送至动脉瘤2中。在弹簧圈脱离弹簧圈微导管后,抗解旋丝复位成形状记忆态的不规则螺旋状,在抗解旋丝的作用下,螺旋主体7同时形成与抗解旋丝匹配的形状。螺旋主体7的外径最大圈51的外径大于动脉瘤2的瘤颈内径,避免弹簧圈从动脉瘤2中脱落。弹簧圈的外径最大圈51的外径在制造时通过调整抗解旋丝的形状记忆态进行调整,以保证螺旋主体7的外径最大圈51的外径大于动脉瘤2的瘤颈内径。
填充体微导管穿过弹簧圈形成的轴向通道并伸入动脉瘤2中,填充体通过填充体微导管进入动脉瘤2中对动脉瘤2的剩余空间进行填充,填充体支撑弹簧圈,使弹簧圈保持对瘤颈口的封堵。
弹簧圈在实临床应用中,由于不规则弹簧体的杆径较小,也可以用于对动静脉瘘(尤其是深层血管的细小瘘管)的封堵,通常与Marathon微导管和ONYX胶配合使用:先预置Marathon微导管,通过Marathon微导管将弹簧圈填充至动静脉瘘中,对动静脉瘘的瘤颈口进行封堵,再利用弹簧圈的轴向通道孔去打Onyx胶,提高堵瘘效率,减少纯ONYX封堵的时间,为类似的治疗提供更多器械和可能的术式。其中,ONYX是由次乙烯醇异分子聚合物(EVOH)、DMSO(二甲基亚砜)及钽粉微粒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悬液,是一种血管内非粘附性液体栓塞剂。ONYX的工作原理:EVOH为非水溶性,但可溶于DMSO中,当与水性溶液(如血液)接触时DMSO快速扩散到水性溶液中,EVOH则沉淀为固体而起到栓塞作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弹簧圈的具体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与上述动脉瘤介入装置的具体实施例中的弹簧圈的结构相同,不再赘述。如图3所示,弹簧圈可以独立工作,从而对动脉瘤进行栓塞。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记载的弹簧圈不仅能够用于动脉瘤手术中作为成篮弹簧圈,也可以在常规手术中作为填充体使用。
弹簧圈在实临床应用中,由于不规则弹簧体的杆径较小,也可以用于对动静脉瘘(尤其是深层血管的细小瘘管)的封堵,通常与Marathon微导管和ONYX胶配合使用:先预置Marathon微导管,通过Marathon微导管将弹簧圈填充至动静脉瘘中,对动静脉瘘的瘤颈口进行封堵,再利用弹簧圈的轴向通道孔去打Onyx胶,提高堵瘘效率,减少纯ONYX封堵的时间,为类似的治疗提供更多器械和可能的术式。其中,ONYX是由次乙烯醇异分子聚合物(EVOH)、DMSO(二甲基亚砜)及钽粉微粒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悬液,是一种血管内非粘附性液体栓塞剂。ONYX的工作原理:EVOH为非水溶性,但可溶于DMSO中,当与水性溶液(如血液)接触时DMSO快速扩散到水性溶液中,EVOH则沉淀为固体而起到栓塞作用。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弹簧圈,其特征在于,包括螺旋主体和抗解旋丝,所述抗解旋丝固定在所述螺旋主体上,且所述抗解旋丝的长度与所述螺旋主体的长度匹配;
所述抗解旋丝为记忆合金,所述抗解旋丝的形状记忆态为不规则螺旋态,所述螺旋主体在所述抗解旋丝的作用下处于对应的不规则螺旋态,处于不规则螺旋态的所述螺旋主体沿轴向依次分为瘤顶圈、主圈组和瘤颈圈;
所述主圈组的外径呈中部宽、两端窄的纺锤形,所述瘤顶圈的外径小于所述主圈组的外径,所述瘤颈圈的外径小于所述主圈组的外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瘤顶圈的外径小于所述主圈组径向尺寸最小处的外径,所述瘤颈圈的外径小于所述主圈组径向尺寸最小处的外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瘤顶圈与所述螺旋主体圈组外径最大处沿轴向的距离,大于所述瘤颈圈与所述螺旋主体圈组外径最大处沿轴向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瘤顶圈所在的平面与弹簧圈的轴线的夹角,小于所述螺旋主体圈组中各圈所在的平面与弹簧圈的轴线的夹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圈具有轴向通道,所述轴向通道最窄处的径向尺寸不大于对应的填充体微导管的外径,所述轴向通道供所述填充体微导管插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瘤顶圈的内径大于对应的所述填充体微导管的外径,所述瘤颈圈的内径小于对应的所述填充体微导管的外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主体为螺旋管,所述抗解旋丝设置在所述螺旋管的管腔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解旋丝仅有两端与所述螺旋主体固定连接。
9.动脉瘤介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填充体和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弹簧圈,穿过轴向通道的填充体微导管将所述填充体输送至动脉瘤中,所述填充体填充动脉瘤的剩余空间并支撑所述弹簧圈,使所述弹簧圈保持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脉瘤介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瘤顶圈的外径小于所述主圈组径向尺寸最小处的外径,所述瘤颈圈的外径小于所述主圈组径向尺寸最小处的外径;
所述瘤顶圈与所述螺旋主体圈组外径最大处沿轴向的距离,大于所述瘤颈圈与所述螺旋主体圈组外径最大处沿轴向的距离;
所述瘤顶圈所在的平面与弹簧圈的轴线的夹角,小于所述螺旋主体圈组中各圈所在的平面与弹簧圈的轴线的夹角;
所述螺旋主体为螺旋管,所述抗解旋丝设置在所述螺旋管的管腔中,所述抗解旋丝仅有两端与所述螺旋主体固定连接。
CN202222243432.8U 2022-08-25 2022-08-25 弹簧圈和动脉瘤介入装置 Active CN2193974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43432.8U CN219397416U (zh) 2022-08-25 2022-08-25 弹簧圈和动脉瘤介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43432.8U CN219397416U (zh) 2022-08-25 2022-08-25 弹簧圈和动脉瘤介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97416U true CN219397416U (zh) 2023-07-25

Family

ID=872289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43432.8U Active CN219397416U (zh) 2022-08-25 2022-08-25 弹簧圈和动脉瘤介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974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53425B1 (en) Layered braided aneurysm treatment device
US11806020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mbolization of body structures
US11166731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eating aneurysms
CN105142545B (zh) 闭塞装置
US5639277A (en) Embolic coils with offset helical and twisted helical shapes
RU2666397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доставки отделяемого металлического баллона
CN110786907A (zh) 用于栓塞编织物的螺旋递送系统
US11413046B2 (en) Layered braided aneurysm treatment device
CN110123502B (zh) 血管可扩张装置
CN113069168B (zh) 动脉瘤封堵装置
CN205597963U (zh) 一种局部密网覆膜支架
WO2014105932A1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vascular defects
CN113081125B (zh) 一种动脉瘤封堵装置
CN112971903A (zh) 一种颅内密网支架
CN111973244A (zh) 分层编织动脉瘤治疗装置
CN219397416U (zh) 弹簧圈和动脉瘤介入装置
CN116211377A (zh) 瘤内扰流装置
CN114504356B (zh) 一种立体自适应颅内动脉瘤封堵装置
CN115399825A (zh) 一种用于治疗分叉部动脉瘤的装置
CN209734239U (zh) 颅内分叉处动脉瘤支架
CN210112737U (zh) 封堵装置
CN216985012U (zh) 动脉瘤封堵装置
CN215191946U (zh) 一种医用装置
CN219289812U (zh) 密网支架
CN219374794U (zh) 新型分叉动脉瘤封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